⑴ 廣州花語水岸售樓處在哪,配套怎麼樣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花語水岸小區相關問題。
廣州花語水岸的售樓處在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花語水岸的樓盤地址位於荔灣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
花語水岸配套很好。第一,花語水岸位於荔灣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交通便利。第二,花語水岸是由廣州市方圓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物業服務,服務優質有保障。第三,花語水岸車位數花語水岸車位配比為11共1900個車位,最大限度滿足業主需求。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果您有更好的答案,歡迎填寫。如有其它疑問,可以在商辦網問答板塊提出或聯系經紀人解答。希望能幫到您,祝您購房愉快!
⑵ 大坦沙的多次轉變
● 1995年,珠島花園入市,形成轟動一時的「珠島效應」,幾年後,淪為「老人區」。
● 2006年荔灣區政府曾提出要將大坦沙打造為「廣佛創意島」。
● 2007年,大坦沙被納入「白鵝潭經濟圈」,規劃建成集旅遊、度假、商務一體的高級商務區,打造綜合性濱江景觀休閑商務帶,並打算在3~5年在橋中工業區建成一處佔地面積達千畝的光電科技園區,並號稱定位為「廣東光電島」,當時未提出以居住為主的設想。
● 2008年底,大坦沙再次變身「光電島」。
● 2009年,又傳出大坦沙可能改名為「大沙島」的消息,並有意打造成以商住休閑為核心,以水資源環境為特色的世界一流島嶼,細分為5處規劃分區,其中「Office Park」區域主要是服務於中小企業總部的花園式高檔辦公室,而站點商貿中心將服務於廣佛兩地居民。
● 2011年7月,大坦沙將打造成「國際化花園島嶼」。
● 2012年10月25日,廣州大坦沙「城市島」改造正式啟動 面積共355公頃,備受關注的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島連片改造項目正式啟動。此次改造范圍為全島,面積共355.42公頃,包括坦尾、河沙、西郊三個經濟聯社集體。
⑶ 上門滅白蟻多少錢哪裡有滅白蟻葯賣自己能不能殺白蟻
一般有包年的,三四百一年吧,一次性的好像每次收費20到50不等,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⑷ 廣州花語水岸為什麼貴,位置在哪裡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花語水岸小區相關問題。
花語水岸為什麼貴,花語水岸是由實力開發商廣州市輝兆商務服務有限公司開發建築的樓盤,樓盤位於荔灣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交通便利。物業公司廣州市方圓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服務好。樓盤綠化率高達33.0%,綠色環保,環境優雅。
花語水岸的位置在荔灣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花語水岸是一個園林品牌社區,管理嚴格,配套設施齊全,交通購物便利,小區環境優美。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果您有更好的答案,歡迎填寫。如有其它疑問,可以在商辦網問答板塊提出或聯系經紀人解答。希望能幫到您,祝您購房愉快!
⑸ 廣州荔灣區主要產業是什麼
一、廣州荔灣區的主要產業是: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時尚創意、檢驗檢測、大宗商品交易、現代物流、科技服務。
二、產業分布:
1、白鵝潭生產性服務業總部集聚區: 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時尚創意為主要業態
白鵝潭位於荔灣區中部,處於廣佛都市圈核心區,是花地生態城的白鵝潭現代商貿功能核心區。這里三江交匯,面積約3平方公里。該區域載體資源豐富,將著力打造成以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時尚創意為主要業態的生產性服務業總部集聚區。
2、東沙大宗商品交易總部集聚區:推進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發展
東沙處於荔灣區東南部,三面環水,是廣州市「西聯」和「南拓」戰略的重要樞紐。東沙新型工業產業基地集聚了廣州卷煙廠、廣船國際、廣州國際醫葯港、廣東塑料交易所等重點企業和項目,並建立了全市首個3D列印產業園——廣州市服務型製造業集聚區·3D列印產業園,成為推進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區域。
3、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總部集聚區: 集聚科技服務和文化健康總部企業
大坦沙島面積3.55平方公里,將由新加坡凱德置地通過「三舊」改造打造成國際化的花園島嶼——小新加坡島。改造後,將結合新加坡凱德置地規劃建設的商業載體,著力集聚一批科技服務、文化健康總部企業。
(參考資料:南方日報http://gz.southcn.com/content/2015-03/26/content_120868543.htm)
⑹ 荔灣區在哪裡
荔灣區地處廣州西部,是廣州市獨具嶺南特色的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圈的核心區,歷來以繁榮興旺之商都「西關」和風景優美之「荔枝灣」、「水秀花香」著稱,有著「體味嶺南文化到廣州,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的美譽。東部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總面積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萬。下轄22條行政街,193個社區居委會。
荔灣自古以來就是風物薈萃、名勝雲集的地方,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廣州市「四地」的窗口和縮影。即:一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舉世聞名的廣州十三行是清朝我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1700多年前的達摩,就是沿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來到荔灣的「西來初地」登岸,開始在中國的禪宗傳教。二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我區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有建築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陳家祠、西關大屋、騎樓街、麻石巷等;有禪宗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達摩登陸的古跡華林寺等;有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老字型大小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泮溪酒家等,素有「食在廣州,味在荔灣,源在泮塘」之說;有粵劇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八和會館,是「中國曲藝之鄉」。三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位於珠江邊現存完好的塔影樓,是當年孫中山先生策劃發起辛亥革命的歷史原址,見證著廣州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四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的第一個個體戶出現在我區,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座落在我區,目前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創新不斷進步,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稱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荔灣區按照廣州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結合區情實際,確立了「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優化」四大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著力打造「兩大商圈」、「三大產業區」、「四大高新科技產業園」、「五大新型工業聚集區」、「八大文化旅遊區」、「十大類專業市場和專業街」的發展格局,「兩大商圈」即:白鵝潭經濟圈和十三行商圈,「三大產業區」即:龍溪物流園區、東沙經濟區、創意產業園區,「四大高新科技產業園」即:荔灣留學生科技園、廣州數控裝備高科技產業園、廣州中小企業創新科技園、坑口電子數碼基地,「五大新型工業聚集區」即:金沙、海南、五眼橋、大坦沙、海北,「八大文化旅遊區」即: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陳家祠文化旅遊區、沙面歐陸風情旅遊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華林禪宗文化旅遊區、花博園觀光休閑區、黃大仙祠綜合旅遊區、花地新城體育休閑區,「十大類專業市場和專業街」即:醫葯及醫療器械、水產、古玩水晶玉器、服裝鞋業、文化精品、家俬建材、通訊電子、茶葉、汽車、花卉及觀賞魚專業市場,以此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實力荔灣、創新荔灣、魅力荔灣、和諧荔灣。
⑺ 廣州市商貿職業學校好么
不錯
廣州市商貿職業學校創辦於1964年,是廣州市教育局直屬公辦學校,坐落在美麗的珠江河畔,東望上下九、北京路商圈,南臨火車站外貿批發中心,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學校以「立足廣州、面向全國,立足商貿、面向市場,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為辦學定位,以「特色與質量」、「人才與創新」為著力點,建校以來為社會培養了4萬多名優秀人才。
曾先後被評為全國商業服務業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優秀院校、廣東省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廣州市教育先進單位、廣州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享有廣東地區現代服務業技能型人才「黃埔軍校」的美譽。
學校佔地面積84.46畝,校舍建築總面積6.91萬平方米,學校有兩個校區,分別為南校區和北校區,南校位於荔灣區東海北路21號,北校位於白雲區機場路新市街。目前有在校學生3600多人,專任教師174人,其中,專業教師125人,占專任教師比例的71.8%,碩士以上學歷(學位)55人,高級職稱49人,分別占專任教師比例的31.6%和28.2%。2018年9月27日,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
⑻ 關於廣州新城建設地質條件分析
廣州市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了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6〕76號)精神,結合《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報批稿)調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分工負責、統一指揮、及時協調,深入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的方針,按照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嚴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組織實施工作。
一、2005年地質災害概況
2005年,廣州市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9宗,其中崩塌5宗,佔15%,滑坡2宗,佔10%,地面塌陷12宗,佔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2969萬元(見表1)。按災害發生地統計,花都區2宗,直接經濟損失28萬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1萬元;從化市3宗,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2500萬元,其中特大地質災害點1處,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番禺區3宗,直接經濟損失320萬元;白雲區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萬元;海珠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荔灣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蘿崗區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與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宗數下降了42%,但由於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強度大、面積廣,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造成了人員死亡,直接經濟損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特點是:(1)汛期是地質災害頻發期,發生於主汛期(4月-9月)的地質災害有15宗,占總數的79%;(2)地質災害與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據統計,屬自然因素形成的災害有3處,僅佔16%,人為因素誘發造成的9處,佔47%,自然及人為因素綜合誘發造成的7處,佔37%;(3)小型地質災害頻發率高,特大型地質災害破壞性嚴重。特大型地質災害點1處,佔5%,中型地質災害點3處,佔16%,小型地質災害點15處,佔79%。
二、2006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汛期降雨趨勢預測
市氣象局預計,2006年我市汛期總雨量屬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顯偏多,特別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較常年偏多7成,後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內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局部性洪澇災害。年登陸或嚴重影響我市的熱帶氣旋為2?3個。
(二)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推進。根據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點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完善科韻路北段、新光快速路、華南快速干線三期、東曉南路放射線二期工程、濱江東路延長線二期工程、護林路二期工程、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周邊道路等20項重點工程路網。建設五山路延長線、會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廣汕路延長線、南洲路工程、東?南路延長線、和平西路延長線、豐樂北路延長線、珠吉路延長線,文德東路延長線、黃石西路延長線、車陂路南延長線、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項市政道路;2.軌道交通建設方面:全線推進地鐵1至6號線的施工,繼續推進城際廣佛線建設,啟動珠江新城集運系統土建工程施工;3.環境基礎建設方面:完成獵德污水處理系統及大沙地、龍歸、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配套工程、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其配套項目,啟動廣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項目等,並開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還將加快推進新機場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廣州新火車站及武廣鐵路專線等大型交通樞紐工程,並重點推進新廣播電視觀光塔、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間開發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預測和工程建設活動情況,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情況分析,2006年全市地質災害發生范圍、規模、危害將超過去年。由於汛期雨量較為集中和秋冬期乾旱比較明顯,地質災害將呈現如下趨勢:受連續降雨或強降雨影響,中低山丘陵地區特別是經過人工削坡的地段將發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災害,部分崩塌、滑坡隱患點可能出現明顯的異變情況;伏秋期乾旱比較明顯,在廣花盆地、山間河谷平原等隱伏岩溶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設強度加大,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將導致地下水位變化加劇,原有的地面塌陷隱患點可能加劇或誘發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規模和危害可能大於往年。
三、2006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2006年,我市地質災害汛期防範時期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點防範時期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點防治因台風暴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災害,其它時段重點做好地面塌陷和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在分析總結以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和災害損失程度的基礎上,確定以下六個地區為本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1.從化市東北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良口鎮及增城市派潭鎮的中低山地區,區內主要交通干線有G105國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區北部、從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梯面鎮和從化市溫泉鎮、鰲頭鎮的丘陵地區。
3.從化市中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聯豐村、新聯村、九曲水村,良口鎮石嶺村,鰲頭鎮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鎮高灘和靈山等隱伏岩溶地區。
4.廣花盆地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赤坭鎮、炭步鎮、花東鎮、花山鎮和雅瑤鎮,白雲區江高鎮及人和鎮等隱伏岩溶地區,區內重要建築設施和交通干線有新白雲機場及國際物流園區、新機場高速公路、廣花公路、G106國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番禺區東涌鎮、欖核鎮、大崗鎮,南沙區萬頃沙鎮、黃閣鎮、橫瀝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白雲區棠溪至金沙街、荔灣區如意坊至增?一帶、黃埔區南崗街、番禺區鍾村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7.大型人類工程活動場地及周邊地區,特別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經過的地區。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預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是指規模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會影響大、經濟損失嚴重,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根據市地質調查院(市地質環境監測站)2005年度地質災害巡查報告,全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71處,威脅到1262戶約7149人的安全(見表2),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0處(見表3),在台風暴雨、連續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易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所在區(縣級市)政府、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各負其責,重點加強防範。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發放防災明白卡;汛期開展經常性巡查、監測和24小時值班,做好防災、避災、救災的各項工作。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我市各級人民政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執政為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部署和落實,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應急指揮人員要落實責任制,明確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組織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群測群防、災害現場應急調查。對地質災害危險點及時提出具體措施,制定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的應急方案,並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地質災害災情和防治情況。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並在次年的1月15日前報送當地人民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
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總結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結合轄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類型、規模、危害性等實際情況,認真組織編制和落實本地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區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具體防災措施,落實監測、報警單位和主要責任人,協助鎮一級政府確定避災方案和緊急疏散路線。各地編制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及時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後公布,並報市國土房管局備案。防治方案應作為地方政府指導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依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粵府辦〔2004〕73號)要求,切實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工作。各區、縣級市要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機制,建立預報預警應急指揮系統,做到地質災害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對違反規定或不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三)落實經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安排地質災害調查、預防和治理經費,納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並根據當地財力狀況和防災工作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對危害大、影響嚴重、急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進行徹底治理或搬遷避讓,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做到汛期前組織技術力量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檢查,汛期中開展巡查和應急調查,汛期後進行復查與總結。各級應急指揮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省、市地質勘查隊伍在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善後處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或指定一支搶險救災應急隊伍,以備擔任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任務。
(五)控制源頭,依法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以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4〕237號)要求,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控制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審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從事其它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六)加強協作,保障信息暢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與有關防汛救災部門的協調、溝通與合作,互通情報,確保市、區(縣級市)、鎮三級之間信息暢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迅速准確,保障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暢通。
(七)加強合作,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市國土房管局與市氣象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和國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著手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前期准備工作。現階段,市國土房管局需加強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信息化建設,使其搭建起基礎網路平台和辦公自動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規劃設計,制定分期實施計劃;市氣象局需進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設,根據市政府關於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過市數據中心實現與其他部門的數據共享和交換。兩個部門應加強合作,加快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工作。台風、暴雨是造成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因,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橙色、紅色以及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時,要特別警惕地質災害的發生。
(八)加大宣傳,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通過張貼宣傳畫、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或者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特別是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3.19」《礦產資源法》頒布紀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開展宣傳咨詢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群眾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提高防災水平,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確保一方平安。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工作要在市、區(縣級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國土、建設、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履行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對於威脅居民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當地區(縣級市)、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監測,檢查群測群防網路落實與運行情況;對威脅公路、礦山、水利等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設施所在地有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預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並做好汛期經常性監測預防和值班安排,落實防災、避災、救災的組織機構、資金和物資儲備,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