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哪裡有荔枝村

廣州哪裡有荔枝村

發布時間: 2022-11-21 00:49:15

『壹』 廣東遂溪旅遊十大景點

摘要 1、遂溪孔子文化城 AAA

『貳』 荔枝的由來和歷史背景

荔枝的確原產於中國,英文是用荔枝的廣東話諧音變成的,

荔枝原名離枝,因其摘後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得名。意思是果實離開枝頭後會很快變質。

雖然離枝這種叫法生動形象,但在中國的文化意識里,離枝和別離相似,不吉利,後來人們就改叫荔枝了。

『叄』 我想問問湛江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湛江有什麼好吃的地方,湛江有什麼好吃的餐廳?
硇洲燈塔

「羅斗沙燈塔雖漸漸離我們遠去,但是硇洲島上還有世界三大著名燈塔之一的硇洲燈塔。」
硇洲燈塔位於湛江市硇洲鎮孟崗村東南海邊的高坡上,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它是世界僅有的二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與倫敦燈塔和好望角燈塔並稱世界著名的三大燈塔。
古樟林

「湛江麻章的雲腳村有一片罕見的古樟林,那裡有石月亮和石船的故事傳說。」
麻章的雲腳村中有成片全國罕見、廣東僅有的古樟樹林,該林被村民尊為神林。古樟林距湛江市區23公里,是雲腳村的天然祖林,成林時間千年以上。
林帶與田園、湖泊相間,一片寧靜的田園風光。進入林中,古樟參天,古藤攀懸,清風從林中飄過,帶來陣陣樟香,令人舒心怡神。古樟樹屬我國二級保護林木,樟香有驅蟲作用,樟林極少蚊蠅等小蟲。
新寮島

「只逛過那些名聲赫赫的大島嶼,也該去看看徐聞新寮島,島上的夢幻風車仿若置身童話世界。」
新寮島位於徐聞縣東北部,東臨南海,是雷州半島東側的一個堆積島,是湛江市除了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之後的第四大島。得天獨厚的新寮島成為全國風電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
南三島
南三島

「湛江港灣有很多絕美小島,比如南三島,人不多、交通方便。」
南三島與東海島、硇洲島等許多島嶼組成湛江港的外圍防護欄。擁有陽光、沙灘、大海、森林、名勝的東海岸以迷人的天然魅力,是嵌在富麗的南海上的一顆明珠。冰心大師曾在《湛江十日》中贊嘆過南三聯島堤圍。
赤坎

「赤坎老街是湛江最市井、最有生活味道的古街,去掃街有你想不到的驚喜。」
赤坎老城是廣東省湛江市歷史最悠久的地域,也曾經是湛江商貿最發達的地域之一。
赤坎區原是只是個海邊的古商小埠,早在宋代就已成雛形。這里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建築受到法國影響較大。
這一帶還有較多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式殖民地風格建築與嶺南騎樓建築混合的南洋風格建築,是歐亞混合的南洋文化的產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景觀欣賞和經濟開發價值。
除了西式的建築外,老城區也有彎彎曲曲的小巷和規模彎嶺南大屋。騎樓建築群曾經是廣州灣時代輝煌一時的商業街,顯示出海港城市的商業傳統。舊的風情老街、民居舊宅,對研究赤坎區歷史進程、商貿發展、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極具史料價值,也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寸金路

「寸金路,美就在於它的異木棉,無論是汽車還是步行,都想讓人止步觀望,卻又不想打破它的寧靜。」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寸金路,因始於寸金橋而得名。寸金橋是赤坎一座著名的紀念橋,為紀念1898-1899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國侵佔廣州灣的斗爭,1925年建成後命名為寸金橋,賦予祖國河山寸土寸金之寓意。
海濱公園

「海濱公園,除了你知道的摩天輪,晴天的堤岸邊,藍天、白雲、海浪融為一色~真的美不勝收。」
湛江海濱公園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東北角海濱,這里有細白的沙灘、湛藍的海水、挺拔的椰樹,如茵的芳草,鮮艷的花卉。富有亞熱帶海洋風光,被稱為湛江的城市客廳。
法國駐廣州灣辦事公署

「法國駐廣州灣辦事公署值得去看看,這里講訴了這座城市的過往,清政府的無奈與湛江人民的英勇抗爭精神。」
法國駐廣州灣辦事公署舊址,歷經百年滄桑。它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海濱路,舊稱公使堂,始建於1903年。法國駐廣州灣辦事公署具有鮮明的近代西式建築風格,是湛江市百年歷史的見證物。曾是法國廣州灣租借地最高統治機關。
現在該舊址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免費對外開放。
角尾鄉

「角尾鄉是中國大陸的南極村,有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標志物燈樓角,這里有絕美的珊瑚礁,被譽為中國最美的海岸。」
角尾鄉位於廣東省徐聞縣縣境西南部,東、南面臨瓊州海峽。美麗的徐聞縣角尾鄉,如今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南極村。
從地理位置上解釋,這里擁有極南、近南的稱謂,與漠河的北極村遙相呼應。
這里獨特的並不僅僅是地理位置,還有壯美的濱海景觀:珊瑚礁保護區、燈樓角、風電群塔、漁家風情、特色民宿等,一定會有另一番趣味無窮的收獲。
特呈島

「特呈島,可以說是湛江最有情調的小島,八分鍾的世外桃源,遠離都市的喧囂,可以看夕陽西落,游游泳,踏踏浪,泡泡溫泉......」
特呈島北鄰南三島,東臨太平洋,西靠湛江港,是湛江港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島內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氣候四季如春,有紅樹林、400多年歷史的冼太廟和抗日革命舊址。白沙灘、火山石、大海、海鷗、漁船和采海人相互映襯,象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讓人流連忘返。
菠蘿的海

「徐聞菠蘿的海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找時間一定要去吃看看,吃吃菠蘿,摘摘果。」
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既不在海南也不在台灣,而是在廣東徐聞縣。這個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小縣城,生產中國近一半菠蘿的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最為壯美的菠蘿種植景觀帶。有趣的是,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見到如此美景之後嘆為觀止,脫口而出了一個雅緻的名字——菠蘿的海…
有人說,去過徐聞菠蘿的海的人,一定會戀上那裡遍地的金黃。越過紅土地及田洋,一大片綠浪、黃金果在眼前盛開。這20多萬畝的菠蘿地,足以吞下5個澳門,更有北海道花田的美譽。
小tips:徐聞每年都會舉辦菠蘿文化旅遊節,小夥伴不妨趁著舉辦期間到徐聞體驗一下被菠蘿擁抱的感覺喲~
講述東坡先生的故事
雷州西湖
蘇二村

「雷州西湖、蘇二村,都有一段與大文豪東坡先生相關的故事。」
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後來雷州人為了紀念蘇公,於明嘉靖年間在南湖公園內專門修建了蘇公亭。
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南湖泛舟,被南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__
蘇二村原名荔枝村,荔枝樹很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很喜歡吃荔枝,留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他當年從惠州被貶海南,途經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時,便慕名走進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節已過。
後來,蘇東坡先生遇赦北歸,他再次踏進荔枝村,他終於如願以償吃到荔枝。村民為了紀念蘇東坡兩次踏進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為蘇二村,意即蘇東坡二進荔枝村。蘇二村是遂溪縣特色文化村,現申報湛江市特色文化村。
大漢三墩

「徐聞藏著個大漢三墩,這里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大漢三墩旅遊區位於廣東省徐聞縣南山鎮,即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遺址所在地,緊靠粵海鐵路北港碼頭,歷史文化積淀深厚。2001年,漢代徐聞港被確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之一。
海灣上的這三個小墩是怎麼來的呢?
據當地村民說,這里有一個非常凄美的傳說故事:在很久以前,中原地區有三姐妹長得如花似玉,當時為了逃避朝廷招她們進皇宮為宮女,被迫無奈,歷盡千辛萬苦南下來到討網港,隱姓埋名潛居下來。但最後還是擺脫不了朝廷官兵的搜查,只好跳進海里。幾天之後,就在三姐妹分別跳下海的地方突然有三個小墩露出海面,即現稱的三墩。
鶴地水庫

「去鶴地水庫玩玩,看看廣東省內最大的人造海長什麼樣。」
鶴地水庫地處雷州半島北部的河唇鎮,庫區跨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陸川、博白二縣,處於九洲江中游。鶴地水庫跨廣東、廣西兩省(區),有人造海之稱,庫區容積約12億立方米,庫區景點眾多。
鶴地銀湖景區被正式列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曾為它寫有三十萬人齊努力,億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業,戰地戡天亘古傳的詩句。
維多爾天主教堂
夜晚的教堂也超美der

「維多爾天主教堂很美很宏觀,它代表了湛江那段被淪為殖民地的歷史。」
維多爾天主教堂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綠蔭路,又稱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聳,庄嚴肅穆,四周花木環繞,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國重點教堂之一。
該天主教堂屬哥特式,坐西向東,磚石鋼筋湎土混合結構,牆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它是一座雙尖塔式建築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鐵枝作圍欄。後面是園圃,建築正面是一對巍峨高聳雙尖石塔,高指雲霄。教堂內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隆,正門大門上面和四周拱璧分布的花崗欞,都是合掌式,門窗均為以顏色較深的紅、黃、藍、綠等色的七彩玻璃鑲嵌,光彩奪目。
1991年,天主教堂被列為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關於湛江有什麼好吃的地方,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2aa5c161573189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肆』 荔枝盛產與哪裡

主要產地
國家林業局正式命名的「中國荔枝之鄉」落戶廣東省惠來縣且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中國南方盛產荔枝,很多南方城市,不管荔枝產量多少,都自稱「中國荔枝之鄉」,一般描述當地荔枝僅僅用「被譽為」、「素有」等以偏概全的字眼,擾亂視聽,嚴重影響了荔枝市場的秩序。
為此,國家林業局正式命名廣東省惠來縣(隸屬揭陽市)為中國荔枝之鄉
惠來縣是粵東最大的荔枝生產區,種植荔枝歷史悠久,相傳在唐朝時代就已有荔枝落戶,如今在葵潭鎮千秋鎮村還保留著上千年樹齡的荔枝,依然葉繁枝茂。現在,全縣荔枝種植面積已增至21萬畝,佔全縣經濟林總面積52.1%,品種主要有三月紅、水東、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種率達87%。
如今,全縣荔枝種植面積已達21萬畝,佔全縣經濟林總面積52.1%;主要品種有三月紅、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種率達87%。近年來,該縣發揮資源優勢,按照基地化、產業化和專業化的要求,突出品牌發展戰略,邁向規模化、集約化,形成了「一帶二系三基地」10萬畝優質荔枝生產基地,創辦了荔枝種植專業村120個、果園350個、100畝以上基地1500個,建立了「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緊密相連的產業體系不斷完善,荔枝生產成為全縣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去年,惠來荔枝實現了當天採摘當天直銷香港,還遠渡重洋出口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真正世界意義上的中國荔枝之鄉。
對於其他地方自稱的所謂荔枝之鄉,惠來縣人民一直抱有寬容的態度,認為只要能讓人們吃上好吃的荔枝,產地在哪裡都無關緊要。這與潮汕地區人民一貫擁有的大度相輔相成。
-------------------------------
其他荔枝產地: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鎮隆鎮有「荔枝之鄉」之稱。出產的桂味和糯米糍特別美味鮮甜。
廣東省茂名地區是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430多萬畝,其中荔枝面積176.57萬畝,是世界第二大荔枝生產國印度的荔枝面積(84.3萬畝)的兩倍多,約等於中國以外世界各國荔枝面積的總和,荔枝年總產量佔全國25%,佔全球20%。
高州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11.5萬公頃,總產量80萬噸,產值25億多元。1994年,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村評價中心評定高州為「中國100個水果總產量最高縣(市)」排行第一位。全國首批特產之鄉命名小組也同年評定高州為「中國龍眼、荔枝、香蕉特產之鄉」,享有「全國水果第一縣(市)」的聲譽。
高州種植荔枝的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唐朝,高州荔枝已成為朝廷貢品,高州根子鎮柏橋村有一個老荔枝園叫貢園,唐朝進貢給楊貴妃的荔枝就出自該園。
除了高州貢園外,茂名地區還有不少上百年的荔枝林,而且不少的村莊自古以來就以「荔枝」命名,如化州合江的荔枝垌村,化州中垌的荔枝根村和荔枝塘村,化州林塵的荔枝埒村,信宜鎮隆的荔枝村和新堡的荔枝垌村,高州分界的荔枝山村和長坡的荔枝坡村,電白林頭的荔枝山村等。
雷嶺鎮素有「荔枝之鄉」的美譽,種植荔枝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年平均氣溫21.8。C,冬季絕對低溫在5。C左右,平均霜日少於5天,年均日照2000—2200小時,年降雨量1800—2100毫米,雨量充沛,水質優良,沒有污染廠礦,無水質和土壤污染;土壤屬花崗發育砂壤土,含多種礦物質,有機質3%以上。所產荔枝果實色澤鮮紅。糖分含量高,肉脆香味濃,品質極佳,是汕頭市內最有名荔枝產區,深受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地客商的青睞,香港、澳門等海外僑胞也推崇備至。
雷嶺鎮在發展荔枝產業中,主要是依靠科技進步,注重科學管理,加大對荔枝生產技術、資金、科研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1998年成立雷嶺鎮荔枝技術協會,設立潮南區荔園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協會聘請省荔枝技術協會,設立潮南區荔園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協會聘請省荔枝研究會會長、華南農業大學倪耀源教授為技術顧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標准,《無公害食品》荔枝NY5104—2002標准要求,制訂了《荔枝栽培技術標准》。2003年經廣東省農業廳評價核准,雷嶺鎮2.3萬畝荔枝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國家農業行業標准,頒發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伍』 急求關於荔枝的歷史故事

湛江市遂溪縣蘇二村原名荔枝村,荔枝樹很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很喜歡吃荔枝,留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他當年從惠州被貶海南,途經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時,便慕名走進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節已過。村裡的長老告訴他,「要嘗荔枝佳果味,待到來年五月時」。 後來,蘇東坡先生遇赦北歸,經過遂溪時正逢五月,他再次踏進荔枝村,這時村裡的長老便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雙袋子」來招待他,他終於如願以償。村民為了紀念蘇東坡兩次踏進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為蘇二村,意即「蘇東坡二進荔枝村」。 另有一說,說蘇東坡當年從惠州被貶海南,途經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時,進荔枝村問路,荔枝村村姑不為蘇東坡指路,還出題目為難蘇東坡。後來村姑知道此人便是蘇東坡,為了紀念蘇東坡曾來過此地,故以蘇東坡排行老二作村名,即「蘇二村」。
宋蘇東坡被貶惠州安置,吃到嶺南荔枝時,感慨地賦詩雲:「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讓羅浮山的荔枝名揚天下。據惠州市博物館考證,這位大文豪不單中意羅浮山的荔枝,還經常光顧惠城區的荔枝園,在那裡吃荔枝詠詩。當年蘇東坡謫惠,居住在嘉寺時,曾偕友人游白水山,回歸時曾「晚休於荔蒲之上」(孔凡點校本《蘇軾文集》)。鄉親父老邀請東坡「攜酒復來」,東坡「欣然許之」。此處自此就稱「荔蒲」至今,附近王氐宗祠門聯也有「荔蒲春濃」之語。
荔枝中最名貴又古老的品種算是增城掛綠,它最古老的一株母樹,是長在增城市的西園,此樹歷史已有400多年。相傳在明朝年間,有個曾任兵部尚書的湛甘泉(增城新塘人),從福建仙游縣楓亭鎮取得一棵優質荔枝苗,帶回到增城,叫僧尼栽植於西園,而變為現今的掛綠荔枝。這棵樹結的果與眾不同,它的每一顆荔枝都有一道明顯的綠線從柄部繞身而過,把果身平分兩半。近柄的地方兩旁還有兩個聳起的「肩膀」。它的肉比其它荔枝晶瑩,表面光潔如玉,如果用簿紙把它裹住,那紙卻隔夜不濕。嘗一口,除了特別的甜爽,還兼有一種清香的美味,過去作為朝廷的貢品。清代文學家朱彝尊說:「閩粵荔枝,向無定論。以予論之,增城掛綠,斯其最矣!」
在從化市太平鎮木棉村有一棵高大濃蔭的「荔枝皇」,於2004年曾榮登「基尼斯世界紀錄」最大荔枝樹的寶座。去年我們來到這里調查時,正值七月流火,天氣很熱,室外氣溫已達攝氏35度,而樹蔭下清涼濕潤。古荔雖然已有460多歲,但生長很健壯。據村民介紹,此樹一般年產果一噸多,豐年可達2500公斤,可算是廣東省內最高產的一棵「荔枝王」。這棵樹的種植者是從化一位名叫黎民表的才子。據記載,明嘉靖壬寅年間,他上京會試,因權貴擠壓落榜。眾學子紛紛上書鳴不平,轟動朝野。皇帝召見,以撫民心。帝見黎後,對其才學頗為賞識,特賜荔枝百顆。黎請帶回,以孝雙親。帝感其孝,故多賜荔枝苗一株。黎攜回木棉村龜咀嶺種植,遂被稱為「荔枝皇」。
桂味荔枝的來歷:增城仙村有條基崗村。很久以前,村裡有一戶窮苦農家,主人叫陳大圓,妻子叫劉惠珍,小兒叫陳桂美。一家三口,過著貧苦的日子。陳大圓經常出村替人打雜賺錢,惠珍在家除了做些家務之外,有時到地里種些蔬菜。一日,惠珍帶了六歲的桂美到地里鋤草。桂美年幼,在樹蔭下追捉蝴蝶。追呀,追呀,不覺追到村霸陳貴顯的荔樹下,蝴蝶高飛,竟飛在荔枝樹上。桂美抬頭一望,望見樹上鮮紅的荔枝,便忘記追蝴蝶而伸手在低垂的樹椏上摘了兩顆荔枝。剛好陳貴顯巡園路過,便大喝:「大膽,何方小盜,竟敢在光天化白日偷我荔枝!」
這聲音似晴天霹靂,嚇得桂美驚魂失措,轉身便逃。陳貴顯瘋也似的追上前去,一手抓住桂美的衣領,一手去奪回荔枝。誰知桂美死死捏住荔枝不放,並且拚命哭叫:「我要荔枝!我要荔枝!」陳貴顯火了,張開手掌,連向桂美打了幾個耳光,然後抓住桂美的胸膛向地一推,桂美跌了個仰面朝天,隨著貴顯又起腳踢去。正在這時,桂美媽媽聞聲趕到,見此光景,急急撲上去,一手抱住孩子,哭著向貴顯求饒道歉:「大老爺,恕我管教孩子不嚴,偷摘你的荔枝,我回家一定重責他,請你息怒」桂美見到母親,緊抱母懷,又驚又怕,拚命哭叫:「我要吃荔枝,我要吃荔枝!」母親見孩子滿身泥汗,又心疼又憐惜,悶悶不樂地抱他回家。
第二天,桂美因受了一場驚嚇,便發高燒,終日昏迷不醒,茶飯不思,還時常叫吃荔枝。夫婦十分憂慮,一連煎了幾服湯葯給他吃,但病情有增無減,日見嚴重。惠珍見此,心如刀割,含淚對丈夫說:「唉,孩子的病因,都是為了吃荔枝而引起的,不如你去仙村,買些荔枝回來,以息他終日思憶的心願,病情或會好轉。」大園依了妻子,到仙村買了幾顆荔枝回來,拿到兒子面前說:「美兒,你看,媽給你幾顆又大又紅的荔枝。」桂美聽了荔枝兩個字,微微睜開雙眼,見到了幾顆鮮紅的荔枝,笑了笑,便顫抖著手,接過了荔枝,輕輕放在胸前。突然兩眼一黑,小手一垂,頭一歪,凄慘地離開了人世。大園夫婦忍著悲痛,將孩子埋葬在後山的一個土丘里,並將那幾顆荔枝也放在墳里。第二年的清明節,孩子的墓前長出幾珠荔枝苗。大園很愛惜,小心地把荔枝苗挖起,栽種在孩子的墳墓前左右,並給澆水施肥。十年後,荔枝長大了,此地竟成了一個翠綠茂盛的小荔園。荔樹開花,結出了紅紅的荔枝果。這荔枝不但特別清甜,且又爽口,為了紀念兒子,大園把小荔園改名為桂美園。自此有桂美荔枝問世。至於後來人們把桂美寫成了桂味,可能是廣州方言的「美」與「味」的讀音相近演變而成。

『陸』 卓姓的卓氏分布

卓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秦漢時除此支卓姓播遷外,卓滑之後亦有北遷於河南南陽與山西離石一帶,後來昌盛為卓姓南陽郡望與西河郡望。東漢時南陽卓姓家世顯赫,風光無比,極大的壯大了卓姓南陽郡望的聲名,漢光武封卓茂為褒德侯,卓茂長子卓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為泛鄉侯,崇子□,□子訴,訴子隆世襲,後因卓隆無子而國除,但卓姓繁盛於南陽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國時有吳人卓恕見諸史冊,表明卓姓已繁衍於長江以南的江蘇境,後逐漸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遷至廣東時間較早,大約發生在東晉時期,《崇正同人族譜》載有:「晉五胡之亂,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粵有卓煒者,為建安刺史,後因家焉。」是為卓姓南遷廣東之極好憑證。隋唐兩代,卓姓廣布北方的陝西、河北、山東諸省,唐末五代時,卓姓再次大規模南遷,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時卓姓已變成了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他們分布於今浙江瑞安、臨海,福建長樂,莆田、懷安、福州、永春、建甌、南安,四川邛崍,成都,江蘇蘇州,廣東南海等地。元時廣東一支卓姓播遷於廣西藤縣。明初,山西卓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河南一支乃始遷祖卓隗之後,遷至古澶州(今濮陽市)王助鄉後漳肖村。濮陽縣、長垣、民權、內黃等地卓姓均由此遷出。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有兩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慶。歷明清兩代,卓姓逐漸播遷到了西南之雲貴,東南之台灣,西北之甘寧以及東北三省等地,並有卓姓遠播越南及其它東南亞國家。如今,卓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福建、廣東、陝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五十六位。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樹鎮遷霞陽鄉紅南洋岐村。
平江東鄉徐家洞卓氏始遷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廣東平遠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遷祖汝周公,諱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豐城,任湖廣岳州營游擊,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歸里,遂寄籍慈利天門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傳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傳至永熙,明太祖時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譜,文庠支譜修於清光緒32年(1906),永熙支譜修於咸豐9年(1859),文德支十傳衍為隆、江、海三房,譜分別修於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餘人,總祠位於東岳觀,於城門皇家台、杉木橋、趙家鋪等處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寧,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卓炯,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譜宗派(舊號軍家):聯美紹同啟,光達顯呈名。文庠公支譜宗派:子文福添甫,單一及自登,爾朝之先啟,光達顯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江,思貞兩榮大,廷單之自啟,光達顯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貞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海,思單及榮大,世雙之自啟,光達顯成名。思恭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海(隆),思寬兩榮大,廷單學自啟,光達顯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國珍,膺祚茂昌遠,永吉萬年春。合派後增派:乾元開緒運天長,坤道敬宗傳益芳,書典超群詩易禮,克修宏業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亞夏環球為首祖,楚熊衍慶廣綿延,汲湘飲茹恢鴻績,強胤端資孫象賢。 潮汕卓氏——晉翁晉華兄弟元代落籍峽山
潮汕卓氏大都來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晉翁、卓晉華兄弟於元代(1279-1368)由莆田遷徙入潮,落籍潮陽縣大宅(今峽山鎮)。傳至他的孫子卓西河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分創惠來都東安(今惠來縣惠城鎮)。卓西河長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後來又遷居陸豐曲清、華美另創基業。峽山大宅第10代裔孫卓登鳳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峽山鎮)。至清朝中葉,大宅卓氏裔孫再分居竹山都華陽、華東(今河溪鎮)。潮汕卓氏人口約1.86萬多人。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1000多人;潮陽區1700多人,分布,銅盂、河溪、海門、棉城等鎮;潮南區5000多人,聚居峽山、兩英等鎮;澄海約500人,分布新溪等鎮;南澳約100人。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約400人。揭陽市區1000多人;揭東約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約2000人,分布東園鎮月湄村;普寧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陽、大壩等鎮;惠來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鎮。潮州湘橋區約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東鳳、庵埠鎮;饒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黃崗等鎮。
海陸豐卓氏--南山公祭祖 ,海豐縣可塘鎮聯金,等 卓姓為宋初遷入莆田,居興化縣。南宋詩人劉克庄撰《卓推官墓誌銘》曰:「卓氏諱先,字進之,共先自扶風,徙閩居於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為卓厚,宋熙寧九年(1076)進士及第,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轉承議郎尚書,吏部員外郎。李俊甫《莆陽比事》載:「卓厚,字德載,興化(今游詳)人,擢熙寧第,崇寧間歷官台省轉承議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與莆邑名流徐鐸、徐銳、方會、林豫、陳覺民等同科,登宋熙寧九年徐鐸榜進士第,官授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轉承議郎,尚書吏部員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時遷入莆田城關梅峰居住。卓厚從侄卓先,宋光宗紹興四年特奏名進士,官龍溪主簿、永慶軍節度推官、廣州增城縣丞、新會縣令、建寧軍節度推官等。卓厚玄孫卓得慶,字善夫,號樂山,宋寧宗開熙生,理宗紹定五年登徐元傑榜進士第,官歷道州教授、德興知縣、漳州知州、戶部尚書兼福建制置司參謀官、大理少卿致仕,歸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興化城,卓得慶與子卓規、卓權協助陳文龍、陳瓚守城,城陷被執,被殺。入元後,卓姓家族四處逃難,隱匿他鄉。明代,有卓晚春,東嶠渚林人,先引導林龍江放棄功名倡建「三一教」,後成為「三一教」的積極推動者。卓邁,明萬曆三十一年鄉試考取舉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及第;官太僕少卿;卓天賜,明景泰五年進士及第,官貴州按察使,為一時能吏;卓斯義,清雍正七年鄉試考取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及第;官桂陽知縣;興化縣南廣業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廟」,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為「忠順聖侯」。《游洋志》記載:「舊傳萍湖卓氏習巫術而得秘法」。說明古興化縣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遷徙至台灣者,現多居住在台灣的台中縣(梧棲、清水、大甲)、桃園縣(觀音)、彰化縣(田中)、台北縣及台北市等地區。卓姓人口數全台灣地區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萬4千人,排序第39位。
寧德市屏南縣屏城鄉坑頭村,全村人口一千餘人,卓氏有幾百人,該村還有輩份詩,「清連立正堂」,每個男性出生大體取名依輩份詩來取,女性則不用遵此規則。 古澶州縣城(今濮陽)西北十二里後漳肖村卓氏始遷祖卓隗永樂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西南二十五里屯裡村遷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化嚴重遷後漳肖定居,距今六百餘年。祖塋十八畝青沙地有卧碑為證(毀於一九五八年)。濮陽縣、長垣、靈寶、內黃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遷出。族眾8000餘人。
河南卓姓卓廣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員。卓得山,楊得志將軍的警衛員,活動區域冀魯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內黃縣長,後死於文革。
今河南省范縣現存洪洞縣遷移卓樓村,在濮陽西北范縣,距濮陽約60公里,人數約2000人,全村除幾戶外來人全部卓姓。
現存最長輩分:仁義開先祖、瑞德(得)繼續增。 藤縣卓氏----藤縣和平鎮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彥公自廣東平遠縣遷移到此。西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兒子英公的兒子維公的後人。 安徽安慶市
安徽地區卓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縣南部地區。
安徽蕭縣
蕭縣縣城西關卓庄,共有卓姓人5000餘,其有一分支於抗日戰爭時期遷至安徽淮北段園鎮,現繁衍至300人。其現存最長輩分為「學」子輩,輩分摘錄:「百萬學為先 勤儉傳家有」,屬挽車堂。
江蘇豐縣
江蘇豐縣趙庄鎮金劉寨村.約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裡出土了一塊(卓氏曾祖移豐的石碑).此石碑立與清嘉靖年間.其現存最長輩分為(玖)子輩.輩分摘錄;宜玖效為先.忠厚傳佳元。 滕州市西崗鎮卓樓村,共有卓姓人2000餘,(古滕卓氏)字輩下文「宗族字輩」記述,不在此重復。
另,東阿縣卓庄村,亦為卓姓村莊。
甘肅卓姓主要分布在蘭州市皋蘭縣,人數近1000人。

『柒』 遂溪哪裡好玩

那裡草莓園很多,又便宜,還有一個空軍基地,可以去參觀參觀

『捌』 卓氏的起源,遷移路線及原因

卓姓源出有三:

1、據《戰國策》、《姓氏考略》所載,戰國時楚大夫卓滑之後,以名為氏。

2、據《史記·貨殖列傳》所載,蜀郡卓氏,原本趙人,秦時遷入蜀之臨邛,以鐵冶至富。

3、出自他族。土家族、滿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滿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勒卓克氏,滿語為Borjik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博氏、卓氏。

卓姓遷徙分布:

秦漢時除此支卓姓播遷外,卓滑之後亦有北遷於河南南陽與山西離石一帶,後來昌盛為卓姓南陽郡望與西河郡望。東漢時南陽卓姓家世顯赫,風光無比,極大的壯大了卓姓南陽郡望的聲名,漢光武封卓茂為褒德侯,卓茂長子卓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為泛鄉侯,崇子□,□子訴,訴子隆世襲,後因卓隆無子而國除,但卓姓繁盛於南陽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國時有吳人卓恕見諸史冊,表明卓姓已繁衍於長江以南的江蘇境,後逐漸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
卓姓南遷至廣東時間較早,大約發生在東晉時期,《崇正同人族譜》載有:「晉五胡之亂,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粵有卓煒者,為建安刺史,後因家焉。」是為卓姓南遷廣東之極好憑證。
隋唐兩代,卓姓廣布北方的陝西、河北、山東諸省,唐末五代時,卓姓再次大規模南遷,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
宋代時卓姓已變成了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他們分布於今浙江瑞安、臨海,福建長樂,莆田、懷安、福州、永春、建甌,四川邛崍,成都,江蘇蘇州,廣東南海等地。元時廣東一支卓姓播遷於廣西藤縣。
明初,山西卓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等地。
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有兩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慶。
歷明清兩代,卓姓逐漸播遷到了西南之雲貴,東南之台灣,西北之甘寧以及東北三省等地,並有卓姓遠播越南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如今,卓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福建、廣東等省多此姓。目前卓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五十六位。
湖南卓氏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樹鎮遷霞陽鄉紅南洋岐村。
平江東鄉徐家洞卓氏 始遷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廣東平遠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 始遷祖汝周公,諱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豐城,任湖廣岳州營游擊,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歸里,遂寄籍慈利天門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傳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傳至永熙,明太祖時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譜,文庠支譜修於清光緒32年(1906),永熙支譜修於咸豐9年(1859),文德支十傳衍為隆、江、海三房,譜分別修於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 1948年,全族人口12000餘人,總祠位於東岳觀,於城門皇家台、杉枝橋、趙家鋪等處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寧,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卓炯,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譜宗派(舊號軍家):聯美紹同啟,光達顯呈名。文庠公支譜宗派:子文福添甫,單一及自登,爾朝之先啟,光達顯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江,思貞兩榮大,廷單之自啟,光達顯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貞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海,思單及榮大,世雙之自啟,光達顯成名。思恭公支譜宗派:子文權景海(隆),思寬兩榮大,廷單學自啟,光達顯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國珍,膺祚茂昌遠,永吉萬年春。合派後增派:乾元開緒運天長,坤道敬宗傳益芳,書典超群詩易禮,克修宏業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亞夏環球為首祖,楚熊衍慶廣綿延,汲湘飲茹恢鴻績,強胤端資孫象賢。
廣東卓氏
潮汕卓氏——晉翁晉華兄弟元代落籍峽山
潮汕卓氏大都來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晉翁、卓晉華兄弟於元代(1279-1368)由莆田遷徙入潮,落籍潮陽縣大宅(今峽山鎮)。傳至他的孫子卓西河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分創惠來都東安(今惠來縣惠城鎮)。卓西河長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後來又遷居陸豐曲清、華美另創基業。峽山大宅第10代裔孫卓登鳳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峽山鎮)。至清朝中葉,大宅卓氏裔孫再分居竹山都華陽、華東(今河溪鎮)。 潮汕卓氏人口約1.86萬多人。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1000多人;潮陽區1700多人,分布,銅盂、河溪、海門、棉城等鎮;潮南區5000多人,聚居峽山、兩英等鎮;澄海約500人,分布新溪等鎮;南澳約100人。揭陽市區1000多人;揭東約100人;揭西2000多人,分布棉湖、五經富等鎮;普寧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陽、大壩等鎮;惠來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鎮。潮州湘橋區約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東鳳、庵埠鎮;饒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黃崗等鎮。
莆台卓氏
卓姓為宋初遷入莆田,居興化縣。南宋詩人劉克庄撰《卓推官墓誌銘》曰:「卓氏諱先,字進之,共先自扶風,徙閩居於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為卓厚,宋熙寧九年(1076)進士及第,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轉承議郎尚書,吏部員外郎。李俊甫《莆陽比事》載:「卓厚,字德載,興化(今游詳)人,擢熙寧第,崇寧間歷官台省轉承議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與莆邑名流徐鐸、徐銳、方會、林豫、陳覺民等同科,登宋熙寧九年徐鐸榜進士第,官授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轉承議郎,尚書吏部員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時遷入莆田城關梅峰居住。卓厚從侄卓先,宋光宗紹興四年特奏名進士,官龍溪主簿、永慶軍節度推官、廣州增城縣丞、新會縣令、建寧軍節度推官等。卓厚玄孫卓得慶,字善夫,號樂山,宋寧宗開熙生,理宗紹定五年登徐元傑榜進士第,官歷道州教授、德興知縣、漳州知州、戶部尚書兼福建制置司參謀官、大理少卿致仕,歸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興化城,卓得慶與子卓規、卓權協助陳文龍、陳瓚守城,城陷被執,被殺。入元後,卓姓家族四處逃難,隱匿他鄉。明代,有卓晚春,東嶠渚林人,先引導林龍江放棄功名倡建「三一教」,後成為「三一教」的積極推動者。卓邁,明萬曆三十一年鄉試考取舉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及第;官太僕少卿;卓天賜,明景泰五年進士及第,官貴州按察使,為一時能吏;卓斯義,清雍正七年鄉試考取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及第;官桂陽知縣;興化縣南廣業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廟」,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為「忠順聖侯」。《游洋志》記載:「舊傳萍湖卓氏習巫術而得秘法」。說明古興化縣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遷徙至台灣者,現多居住在台灣的台中縣(梧棲、清水、大甲)、桃園縣(觀音)、彰化縣(田中)、台北縣及台北市等地區。卓姓人口數全台灣地區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萬4千人,排序第39位。
廣西卓氏
藤縣卓氏----藤縣和平鎮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彥公自廣東平遠縣遷移到此。西河堂。 十世祖仲六郎的兒子英公的兒子維公的後人 。

『玖』 哪裡的荔枝出名

1,靈山縣荔枝

截至2008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60.5萬畝,正常年份產量達5萬噸,品種有靈山香荔、妃子笑、黑葉等35種,其中以三月紅、妃子笑、黑葉的面積和產量最大。2012年1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靈山荔枝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增城荔枝

增城荔枝,廣東省增城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增城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是「中國荔枝郵票」原發地。增城荔枝以品種多、品質優、口感佳和歷史悠久而馳名中外,尤以「增城掛綠」最為珍貴。

3,從化荔枝

從化荔枝是廣東省廣州市下轄從化區的荔枝品種。從化是著名荔鄉。轄區內地處北回歸線,氣候溫和,黃土壤居多,特別適合荔枝生長。

4,永興荔枝

永興荔枝,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永興荔枝」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5,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4年05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莆田荔枝」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