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曾子故鄉在哪裡
曾子是孔門七十二聖之一,關於他故鄉記載很少,到底在哪裡?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孔子故鄉的位置,希望能幫到你。
曾子故鄉究竟在哪
明朝時期曾經就曾子故里位置進行了考證,關於他的故鄉是嘉祥縣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確認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間。
明朝末年,曾經有個叫王雅量的提出不同 意見 ,認為曾子故里在平邑,這遭到了明清以來很多學者的斥責,他們舉出了大量證據進行論證。
嘉靖十二年,有一個在朝的吏部官員叫做顧鼎臣,他一直對曾子很敬佩。但是 歷史 上曾子的榮譽很少,曾子曾經向顏回、子思傳道,但是顏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獨曾子沒有什麼名號。於是他就給皇帝上了一份奏摺,要求對曾子進行加封,皇帝同意了,於是派人進行論證,但是由於年代已久,經歷了七朝皇帝之後在山東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麼的都和顏回、子思一樣。從此,曾子故里在家鄉已然成了定論。
後人在嘉祥縣境內發現了大量關於曾子的標注物,有遺址、遺跡等,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證據。山東省政府組成的考古隊對嘉祥縣南城進行了考察,在南武山有一座曾子墓,從明朝弘治之後還進行了多次修葺擴建。相傳曾子曾經在南武山大柴為生。
曾子墓前有著一個牌匾寫著“宗聖公之墓”,林邊有石人等做裝飾。左右對稱的布局,三進三出,已經有了孔孟宗祠的規模。
曾子的故鄉嘉祥縣
以石雕手套出名,出口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為嘉祥創造了經濟效益。曾子 古代文學 家· 教育 家·思想家·儒家傳人·是世界的傳奇人物,嘉祥位於濟寧西邊,北臨327國道,南有濟寧飛機場, 地理 位置良好。
曾子故鄉嘉祥縣歷史淵源
相傳春秋時期魯哀公西取狩獵,獲一麒麟,此地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嘉祥"之名,公元1147年置縣。考古發現境內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農耕發展, 文化 繁榮,成為魯國的 政治 、經濟、文化中心地區。嘉祥歷代人才輩出,是古代四大聖賢(孔子、孟子、曾子、顏子)之一曾子的故里。曾子師從孔子,孔子之孫子思師從曾子,孟子師從子思。曾子上承孔子道統,下開思孟學派,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是繼孔子之後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中國主流 傳統文化 儒學中,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中中,曾點、曾參、申雍、冉求、冉棖六位為嘉祥籍,曾子弟子歷史名人樂正子春、公明儀、公明宣、沈猶行、陽明夫、子襄等也是嘉祥人。東漢以信著稱的廬江大守範式,東晉號稱"兗州八伯"之一的太尉郗鑒、北宋有著名文學家王禹稱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元朝剛正不阿的吏部尚書曹元用、明朝為政清廉的太僕寺少卿黃嘉賓和執政嚴明的兵部侍郎高斗光均為嘉祥籍。
嘉祥縣人文地理
嘉祥縣大致呈西北東南方向的長方形。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傾斜坡度為萬分之一。海拔高度一般在35~40米。低點在縣城東南金屯鎮東部,海拔35米;高點在縣城西北黃垓鄉中部,海拔40米。東南比西北相差5米,東比西相差3~4米。全縣有大小山頭126座,多是東北、西南走向,呈島狀突出平地,主峰海拔高度一般在50~200米,成為魯、豫、皖、蘇交界平原地帶的獨特 自然 景觀。紙坊鎮與馬集鄉交界處的孟良山(舊名塔山),海拔243.1米,為全縣最高點。
嘉祥縣境位於黃泛沖平原的邊緣,平原遍布全縣各鄉(鎮)。海拔一般在35~40米之間,其面積為95.31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45.74萬畝的65.4%。主要分布於黃垓鄉、老僧堂鄉、孟姑集鄉、卧龍山鎮、梁寶寺鎮、大張樓鎮、馬村鎮、萬張鄉、疃里鎮、嘉祥鎮等鄉(鎮);窪地40.52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7.8%,主要分布於縣城、大張樓、梁寶寺和縣城東南馬集、金屯東部、仲山、滿硐、紙坊等鄉(鎮)。山地9.91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6.8%,主要分布於紙坊鎮和滿硐鄉、仲山鄉西部、馬集鄉西部、嘉祥鎮的南部、卧龍山鎮的中部和南部。
⑵ 廣東潮汕旅遊必去十大景點
廣東潮汕本地人來啦,我們潮汕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如果你喜歡海島的靜謐、海岸的舒適、古城的美麗、寺廟的莊重等各種元素的合成地,那潮汕一定是個不二的選擇。潮汕必去師大景點,我認為是以下幾個:
1: 南澳島
廣東省內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海島縣,素有「粵東屏障 閩粵咽喉」之稱,歷來是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也是對台和海上貿易的主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島資源豐富,擁有海島國家森林公園、青澳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廣東南澎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旅遊資源具有海、史、山、廟立體交叉特色,擁有現代旅遊開發「陽光、沙灘、海水」天然條件。
2:汕頭小公園
汕頭老市區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片區的騎樓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區樣式,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居民區。
3:牌坊街
牌坊街位於潮州老城區內,街上立有22座牌坊,每一座牌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牌坊大多為進士、狀元、尚書等設立,街道上最早的牌坊是出現於1517年的柱史牌坊,沿街保留了眾多騎樓建築。
4:廣濟橋
俗稱湘子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素有「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之說。橋墩上建有牌坊和精美的樓台亭閣,24樓台24樣,中間有18艘古梭船相連接的浮橋(啟閉式,夜間通航),梁舟結合,剛柔相濟,在上面走一走,別有一番趣味。
5: 揭西黃滿寨瀑布群
號稱是我國東南的第一大瀑布,它距離京明溫泉度假村約15公里。這山間的瀑布是由黃滿寨瀑布、銀河飛瀑和三疊瀑布組成。
6: 海門蓮花峰
蓮花峰景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千年漁港和海防戰略海門鎮,因山上的石頭像蓮花一樣開裂而得名。風景名勝區內的古蓮花峰、萬人冢、終南石、忠賢祠、蓮峰古寺、古炮台、觀海亭、奇泉井、文天祥雕像、望夫石等。還有很多名人石刻,包括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的草書《虎》。
7: 塔山風景區
塔山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市以北5公里處。是以塔山寺為中心的景觀旅遊區。可開展劃船、騎馬、娛樂、野餐等活動。陰涼下,星羅棋布的樓台閣樓,據說是南宋丞相陸秀夫的兩座石雕,寺內有一尊元代石雕,深受人們的崇拜。塔山風景區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是汕頭人郊遊的常見場所。山上有許多美麗的地方,有900多年的歷史,是休閑度假和避暑的好地方。
8: 德安里
是潮汕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歷史時期最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群,也是第式古村落。
9: 汕頭中信度假村
位於汕頭市南濱龍虎灘省級旅遊度假區,毗鄰南太平洋,風景如畫,常年氣候宜人。佔地500畝的中信海灣高爾夫球場與酒店形成配套項目。該酒店是目前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綠化面積最高的四星級度假勝地。
10:青澳灣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南澳島東側,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自然環境優美,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生物多樣性高,環境保護良好。是廣東省兩個A級海濱天然浴場之一,同時被認為是頂級海灘和最好的海岸帶資源組合,譽為「中國最美麗海岸線」,素有「東方夏威夷」和「泳者天堂」的美稱。
交通方式:
飛機到潮汕只有到揭陽潮汕機場(有機場大巴到汕頭、潮州)
離旅遊點最近的高鐵站:潮汕站(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沙溪鎮)、汕頭站(汕頭市龍湖區泰山南路)
廣東兩大一線城市深圳到潮汕、廣州到潮汕均有高鐵,到潮汕非常方便
旅行建議:
潮汕是個非常值得玩的地方,不管從哪裡出發,集體出遊,還是個人游,都是非常不錯的哦!一定要記得品嘗當地美食,我特別推薦的是:蚝仔烙、牛肉丸、牛肉粿、腸粉、潮汕生腌、鴨母捻、薯粉粿。相信您來潮汕之後會感受到不虛此行哦!
⑶ 當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都是哪裡
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1、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
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2、閬中古城
閬(làng)中古城,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千年古縣,中國春節文化之鄉,中國四大古城之一。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閬中古城「5A」景區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
3、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
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世界遺產中心描述稱: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4、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為7.279平方公里。
麗江古城有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納西古樂、東巴儀式、占卜文化、古鎮酒吧以及納西族火把節等,別具一格。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3)明朝時期廣州北門上塔山是指哪裡擴展閱讀:
主要景觀:
1、徽州古城
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朴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2、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平遙古城
古城內的景點有平遙縣衙、日升昌票號、文廟、清虛觀、平遙城牆、瓮城、角樓、點將台等。
4、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文昌宮、王丕震紀念館、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方國瑜故居、白馬龍潭寺、顧彼得舊居、凈蓮寺、普賢寺 等景點。
麗江為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州古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閬中古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遙古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麗江古城
⑷ 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相比哪一個戰役是美軍最害怕的戰役
建州女真是現在的哪裡,古代的建州到底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就是清朝
古代的建州到底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就是清朝的發展地南方的建州是指福建的建州府(後改為建寧府)。轄區從整個福建漸漸縮減至今天建甌市范圍。首府建州原址即今天的建甌市。
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洪武時,明朝欲壓制北元殘余勢力,於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設立遼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
(4)明朝時期廣州北門上塔山是指哪裡擴展閱讀:
東北
東北為清朝龍興之地。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陽,並嚴禁內地漢人出關耕種。
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黑龍江。
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民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
黑龍江、里江下游及庫頁島的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請問女真建州城在哪個省?現在還在嗎?或者改名了嗎?建州是明代在東北女真人當中封的土官衛所的名稱,不是城的名稱,你搞錯了。
元末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的胡里改、鄂朵里兩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發動了反元起義,結果失敗。於是他們在首領『阿哈出』與『猛哥帖木兒』的率領下遷移到綏芬河流域。1403年(永樂元年)胡里改部酋長阿哈被明朝封為建州衛指揮使,建州女真之名始於此。同年明廷又將圖們江北、琿春河流域『把爾遜』所領的胡里改部封為毛憐衛,作為建州衛的子衛。因而後來史書稱居建州、毛憐等地的均為建州女真。建州衛設立後,扼制了朝鮮向圖門江以北的擴張,為了抵制女真人,朝鮮關閉慶源集市貿易,引起女真人憤怨,最終釀成1406年的「庚寅事變」。事後猛哥帖木兒畏懼朝鮮再次出兵報復於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今吉林省通化境內)。阿哈出之孫李滿住側率另一部女真人南遷到寧省桓仁境內的兀刺山城,後來又遭到朝鮮方面的進攻被迫遷移到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的煙筒山老城。1432年猛哥帖木兒因協助明朝欽差裴俊索還被安樂州千戶『楊木答兀』收留的叛逃明朝軍官而引起雙方沖突,朝鮮也稱機出兵干涉,結果猛哥帖木兒被殺,其弟凡察被迫於1440年南遷與李滿住所部匯合,定居於遼寧省東部佟佳江流域。但1442年凡察與猛哥帖木兒之子童山又發生「衛印之爭」上書明朝裁決。明朝乾脆把建州一分為三,童倉掌建州左衛,凡察掌建州右衛,李滿住留任建州衛。自此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到明中期以後建州三衛內部發生多吃分裂,襲任三衛指揮使的家族走馬燈一樣的換,到了明朝晚期由沙濟富察家族的多活羅掌握了建洲右衛的領導權,但在其子王杲與其孫阿台時期因與明朝發生沖突而被明軍剿滅。不久之後建州左衛最後一人指揮使王兀堂也因遭到明朝清剿而敗亡,從此世建州衛所的世襲中斷。此後努爾哈赤的勢力興起,逐漸控制了建州女真的主導權,並逐步發展建立了清朝的前身後金。同樣是女真分支,為什麼是建州女真最終統一了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王朝共有兩個,一個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另一個則是由滿族建立的清朝。而滿族溯其源流,則為女真族。有明一代,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與東海女真(即野人女真)三支。同樣是女真分支,為什麼是建州女真最終統一了部族並建立了「後金」政權乃至「清」王朝呢?
明初女真族分布圖建州女真在明朝逐漸興起,一步一步擴大勢力范圍,乃至最終興建政權,與以下三個因素休戚相關。首先是明朝政府的宏觀經略和一系列招撫措施。洪武十五年(1382),明廷開始逐步深入女真部族納哈出所盤踞的地方。洪武二十年(1387),納哈出勢力被降服。永樂、宣德年間,明廷為了招撫女真部族,廣置羈縻衛所,這一舉措受到了廣大女真部族的響應。永樂元年(1403),又設置建州衛,任命胡改里部的首領阿哈出擔任指揮使。阿哈出歸附明廷後,相繼舉薦了斡朵里部的首領猛哥帖木兒等人歸附。長達幾十年的明朝政府經略,促使了胡里改、斡朵里等部的南遷,而這也成為了建州女真得以興起的第二個原因。南遷並非一蹴而就,胡里改、斡朵里等部前後歷經多次遷徙最終在蘇子河——婆豬江(即今天的渾江)一帶安定下來,在這一過程中,胡里改等部不斷吸收其他女真部落,逐漸形成了建州女真這樣一個較穩定的地域部落集團。蘇子河——婆豬江一帶水熱條件良好,適宜農耕、漁獵、畜牧業的發展;地理位置優越,西連遼東漢區,東隔鴨綠江與朝鮮,往來方便。有利的自然社會環境使建州女真的經濟文化發展顯著。建州女真的興衰是什麼樣的?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自明萬曆十一年(1583)起兵,經過三十多年的戰爭征服了建州女真各部、扈倫四部和黑龍江呼爾哈、東海女真各部,基本上統一女真,建立國家,國號仍為金,史稱後金。天啟六年(1526,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卒。其子皇太極繼位,於明崇禎八年(1635,後金天聰九年),宣布廢除女真稱號,規定只稱滿洲,標志著滿族共同體的形成。次年改國名為清。從此滿族代替女真為族名,女真其餘各部亦各以赫哲、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漸行消失。
請問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之間有什麼關系?14世紀中葉,女真人的分布地區基本與元代相同。從元末明初開始,女真諸部乘中原動亂之機,逐漸向南遷徙,直到15世紀中葉才穩定下來。這一持續100年左右的遷徙活動,使女真人的聚居區,又移向南部了。南遷後,女真人在南部形成了兩個大聚居區,即以今遼寧省新賓縣為中心東北至圖們江為一聚居區,今遼寧省開原縣以北至松花江大麴折處為另一聚居區。這兩個聚居區以北的廣大地區,為女真人散居區。由於明朝的招撫政策及在南遷過程中的內外諸多因素,3個地區也就分別成了後來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野人)女真的區域。
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的胡里改、斡朵憐兩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由於受到野人女真南下侵襲和元朝殘余勢力的騷擾,分別在首領阿哈出(李思誠)、猛哥帖木兒(孟侍穆)率領下,沿今牡丹江向南遷移。胡里改萬戶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再東行,越過穆棱河,進入綏芬河流域,遂定居這一地區。綏芬河下游之雙城子為渤海率賓府建州故地,1403年明廷以阿哈出所部置衛,襲建州故名,故命為建州衛。胡里改部偏支在酋長把爾遜帶領南遷至琿春河流域,1406年明廷在其地置毛憐衛,作為建州衛的子衛。斡朵里部南徙到以今朝鮮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1406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這樣,胡里改和斡朵里兩部同居在建州衛管轄下。1408年,居於忽的河(輝發河支流富大河)、法胡河、卓兒河、海刺河(松花江支流海浪河)等處的「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明「遂並其地入建州衛」。至此,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棱河,南過圖們江。1406年女真人入朝鮮抄掠,被擊退。阿哈出率部西南徒至今吉林海龍縣。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里部人世與胡里改部為婚,也於1411年遷到吉林海龍縣,住在從海龍縣通往開原的地方。1412年,明朝將猛哥帖木兒所部從建州衛中析出,另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建州衛首領阿哈出孫子李滿住,於1423年率一千餘戶到今鴨綠江支流渾江居住,李滿住領400餘戶住在渾江中游的桓仁縣。猛哥不花所統西毛憐衛部眾也遷到渾江流域,而猛哥帖木兒則返回到圖們江。李滿住屢受朝鮮軍襲擊,被迫於1433年又遷到渾江支流富爾江上游的「吾彌府」居住。朝鮮1437年又欲發兵攻吾彌府,李滿住再西遷,到達今渾河支流蘇子河畔,即今遼寧省新賓縣。1433年今遼寧省開原縣千戶楊木答兀襲擊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及長子阿古被害,朝鮮乘機派兵進駐圖們江,猛哥帖木兒的弟弟凡察、猛哥帖木兒次子童倉(董山)於1440年率百餘戶遷到渾江流域,與李滿往會合,住在三統河、渾江以西至大雅兒滸河地區。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東毛憐的部民。明廷析建州左衛為左、右二衛,童倉掌左衛,凡察掌右衛。自此,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1451年建州三衛中,建州衛有1700餘戶,左、右二衛合計才600餘戶。如按每戶5人計算,建州三衛還不到12000人。不過無論是阿哈出遷出綏芬河,還是童倉遷出圖們江,都有部分部民未遷走。但建州女真重新聚居在一地後,來歸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集團。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布為:蘇克素護河部,今蘇子河;哲陳部,今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完顏(王甲)部,今新賓縣的渾江上游;渾河部,今撫順市東南的渾河流域;董鄂部,今大雅兒滸河;鴨綠江部,今鴨綠江上游,是1480年從圖們江流域來投的毛憐衛人;訥殷部,今松花江上游;珠舍里部,今吉林省安圖縣。前人常稱前5部為滿洲5部,後3部為長白山3部。海西女真是元朝水達達路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三個萬戶府的女真人的後裔。明初,主要是指居住在今松花江大麴折處,下至松花江口一帶的女真人。建州女真南遷的同時,海西女真也南遷,至16世紀初形成了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四部,後人講海西女真,常指分布在今遼寧開原以北至松花江大麴折處的海西四部而言。海西四部按其居住地區分為山寨夷和江夷兩部分,哈達、葉赫為山寨夷,烏拉、輝發屬江夷。哈達部:屬納喇氏,其先人本居呼蘭河,1406年明王朝在這置塔山衛,1446年明廷析塔山衛另置塔山左衛。塔山左衛地在今呼蘭河-依蘭縣之間,哈達部的成員來源於塔山左衛,與出自塔山衛的烏拉部為同祖--納齊卜祿。自納齊卜祿六傳至速黑忒(克錫納)為塔山左衛首領時,塔山左衛已由塔山衛東而遷至塔山衛南,在今吉林省扶余、農安、前郭爾羅斯縣。1533年,速黑忒為族人巴岱達爾汗所殺,次子旺住外蘭(王忠)率部分部眾逃至哈達河(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成為哈達部的創建者;巴岱達爾汗長子之子萬(王台),逃至今吉林市西。1552年,王忠所殺,其子博爾坤迎堂兄王台來主哈達部事。王台為部長後,哈達部更強盛。1582年王台死,兒子孟格布祿主部事時,失去霸主地位,於1599年被努爾哈齊兼並。烏拉部: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納齊卜祿時遷於今呼蘭河流域。在速黑忒率塔山左衛南遷後,速黑忒弟古對珠延也率部南移,至其孫布顏時,因不堪蒙古族侵擾,再南遷到今吉林省永吉縣,布顏聽命於王台。至布顏孫滿泰、布占泰先後為王時,烏拉部擁有今吉林省中部,北至東流松花江南,南到盤石縣,西達德惠-雙陽縣一線,東抵圖們江上游。1613年為努爾哈齊所破。輝發部:始祖星古禮,姓益克得哩,尼瑪察部人,原居薩哈連烏拉(今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區。1409年明在今牡丹江地區置衛,以惱納領忽魯哈衛,以塔失掌弗提衛。弗提衛在今富錦縣。至星古禮為弗提衛首領時,率部南下至今呼蘭河流域,投納喇氏,改姓納喇。七傳至旺吉努(王機砮)為首領時,南遷至吉林省輝南縣。旺吉努死,孫拜音達哩稱王。1607年被努爾哈齊滅亡。葉赫部:源出1406年明朝所置之塔魯木衛,包括蒙古土默特氏和女真納喇氏各一支。葉赫部始祖星根達爾漢是蒙古土默特氏人,原居今呼蘭河以北,後率部眾南遷至今松花江大麴折處,代當地納喇氏為主,因納喇氏一支人居多,遂改姓納喇氏。四傳至楚孔格,南遷至葉赫河(今上游稱冠河,下游稱清河)。六傳至清佳努、揚吉努兄弟二人為首領時,各據一寨(都今吉林省梨樹縣),皆稱王。清佳努子布齋、揚吉努子納林布祿各繼父職後,於1593年聯合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三部、長白山二部(珠舍里、訥殷),進攻建州女真,慘敗而歸。八傳至錦台石、布揚古時,為努爾哈齊降服。東海(野人)女真主要指今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女真人。在建州、海西女真南遷後,東海女真也趁機南移,進入他們過去的居地。明代分布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以北的生女直、乞列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苦兀(明朝在庫頁島上置囊哈兒衛、波羅河衛和兀列河衛)、吉列迷都為東海女真。穆棱路、綏芬路、那木都魯路(綏芬河下游)、尼馬察路(今雙城子)、瑚葉路(今俄羅斯達烏河)、烏爾古宸路(今興凱湖東北岸的庫爾布新河/比金河)、雅蘭路(今俄羅斯塔烏黑河)、錫林路(今俄羅斯海參崴以東的錫林河/蘇祖河),也為東海女真。明代在廟街附近設置奴爾干都指揮使司,管理東海女真人。居住黑龍江以南地區的氏族部落,被努爾哈齊和皇太極征服後,南遷到渾河流域,後來成了滿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以北等地的諸部落,大多未納入滿族共同體,於清初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國和俄羅斯境內的赫哲(那乃)、鄂溫克(埃文基)、鄂倫春(鄂羅奇)、費雅克(尼夫赫)等族。女真族的祖先,究竟來自哪裡?女真族沒有八大部落,只有三大部落,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
1、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是胡里改(烏德蓋人)、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族族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
嘉靖年間(1522—1566),分散聚居於遼東的東北邊:建州女真分布在撫順關以東,海西女真散居於開原以北。
明朝在他們新的聚居地設置了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包括建州衛(建於正統三年)、建州左衛(建於正統五年)和建州右衛(建於正統七年),委任各部首領,依照舊俗,各統其屬。有人說建州女真在凡察前也是野人女真。
2、海西女真的名字源於海西江。海西江就是今天松花江的一段,即是流經今天黑龍江省依蘭縣以西的一段。
但是後來明朝稱其為海西女真,並不是其發源地的原因,前面說過明朝是按地域劃分女真人,在今天俄羅斯遠東庫頁島一帶的女真人被稱為「東海女真」,即是野人女真,而生活在他們西邊的女真人自然也就成了海西女真。
3、野人女真明人也叫乞列迷,居住地距奴兒干都司有3千里,明朝野人女真有3種.。一種叫女真野人,專屬山區狩獵為生,似清代鄂倫春族。
一種叫北山野人,北山指的是奴兒干以北之山即外興安嶺北支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區,此部人乘鹿出入,及清初使鹿部之一以捕撈各種海產進貢明清兩朝。
還有一種叫野人,居住在北海(鄂霍次克海)之西,在平頂屋,屋頂開孔,以梯出入,與乞列迷為鄰,在庫頁島上還有苦兀人也叫苦夷,既今阿伊努人。
(4)明朝時期廣州北門上塔山是指哪裡擴展閱讀據了解,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出於統治目的,決定將金朝的政治中心由上京會寧府(位於今黑龍江省阿城市城南兩公里處)遷至燕京。同時,為了防止女真貴族舊勢力的復起,下詔令,大部被毀。金末上京會寧府又遭蒲鮮萬奴的火焚,一度宏麗繁華的塞外重鎮逐漸湮滅。
作為大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上京會寧府,經濟社會曾空前發展,體現在今天滿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文化藝術、宗教禮儀和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
在博物館里,有館藏文物2100餘件(套),包括金代的生產生活用具、戰鬥武器、宮廷服飾、官府印鑒、宗教法器等。戰鬥武器中尤以騎射為著,一直以來,騎射是外界對女真人了解的顯著文化特徵,他們以善於騎射而生存,也以擅長騎射而立國。
與騎射有聯系的是服飾,穿長袍馬褂,衣為箭袖,身束腰帶,滿族的服飾與女真人也大體相同。對服飾的要求在後金天聰年間就有定製,這種服飾在整個清代都被堅持保存下來。
語言的繼承性更為明顯,這種後來被稱為「滿語」的語言,不僅成為保持民族文化的工具,也成為滿族內部聯系的紐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海女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建州女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西女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協新聞網--感受女真族與滿族文化的傳承
建州女真的完顏部是怎麼一回事?與金完顏皇族有淵源關系么?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這里的完顏氏只是其中一支。
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與金完顏皇族一脈相傳。1113年,完顏阿骨打繼立,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金朝滅亡後,女真人仍是散居於關東,分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志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1615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1635年皇太極改為滿州族。五代時稱女真。至五代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志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統一建州女真各部戰爭的序幕是如何揭開的?1583年,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在攻打建州強部王杲之子阿台住地古勒寨時,誤殺努爾哈赤父塔克世。祖父覺昌安。努爾哈赤聞訊悲痛欲絕,氣憤填膺,立誓報仇雪恨,遂椎牛祭天,以父"遺甲十三副"含恨起兵。從此揭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戰爭的序幕。
清朝(422)什麼地方(16)
⑸ 在古代戰爭史上,有哪些戰役是必敗卻還義無反顧參戰的
在我國古代史上我所知道的明知必敗還義無反顧參戰的戰役是塔台保衛戰。在某些時候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在旁人看來這非常的傻。但是戰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利益得失的計算,人們都有自己要守護的東西。
最終終翰邦帶領著塔台的軍民又抵禦了清軍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詐降。他們先是打開城門投降,然後等到清軍滿心歡喜的進來接收塔台的時候引爆火葯點燃整個城池,就這樣塔台軍民和清軍同歸於盡。
⑹ 明朝和後金總共打了四場大戰,那場大戰對明與後金的戰略地位最重要
松錦大戰 ,後金擊敗了明朝洪承疇率領的13萬軍隊,山海關之外全部佔領。
⑺ 塔山村的基本情況
塔山村地處新昌縣城西大門,104國道橫穿其中,東至七星大橋,西至客運中心,南至新昌江,北靠後山,交通方便,是新昌縣工業開發的中心地段,現有常住人口912人,351戶。塔山村屬新昌文明古村之一,有明塔一座,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是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塔山腳與石柱灣兩村交界之間的山頂上,塔高十五米。村莊坐落在明塔山下,村名由此而定,為塔山腳。1970年「農業學大寨」力爭上游,去掉「腳」字改名為塔山村。塔山村轄區內大小企業50多家,塔山村兩委共有8人組成,聘用幹部4人,王雪江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吳林輝同志任村委會主任。
⑻ 明朝三將是哪三將
於謙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衛戰的首席功臣。後英宗復辟,將之斬殺。
戚繼光
(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袁崇煥(1584~1630)
明末著名抗金(清)將領,履立戰功,後中皇太極反間計,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字元素,明廣東東莞人。有膽略,好談兵。萬曆進士,天啟二年(1622)單騎出關,考察關外形勢,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並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以御清兵著績。因獲寧遠大捷,清太祖努爾哈赤受傷死,官至遼東巡撫。次年獲寧錦大捷,清太宗皇太極又大敗而去,崇禎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袁崇煥聞警星夜入援京師,但崇禎中後金的反間計,以為他與後金有密約,故被崇禎帝處死。
⑼ 明朝的建立者和都城和重大歷史事件一項
[朱元璋建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後,朱標為太子,設官分職。至此,明王朝正式建立。
[建文改制]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漳在位31年,死時刀歲,同月十六日葬於孝陵,溢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同日,皇太孫朱允文即帝位,以第二年(公元1399年)為建文元年。
[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當建文帝准備肖U奪燕王時,燕王朱棣便舉兵反叛。明建文四年(公元 1402年)六月,燕軍攻入京城,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文皇帝,改元永樂。
[遷都北京]
北京宮殿、郊廟的大規模營建開始於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歷經四年完成。永樂十九年(公元 1421年)正月初一遷都基本完成,十一日大祀南郊,十五日大赦天下。從此,北京就成了明王朝的都城。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了鞏固海內,耀威異邦,撫剿逃亡海外的臣民,獲取異國珍寶奇貨,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鄭和幾次下西洋。
[永樂北征]
永樂年間,明成祖五次率兵親征,打擊居於漠北的蒙古貴族對內地的侵擾和破壞,這就是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永樂大帝去世]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 1424年)同年七月十八日,成祖回師至榆木川(今內蒙烏珠穆沁東南)時,因病去世。
[仁宣之治]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
朱高熾經歷了坎坷的道路才得以繼承大統。他生於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為朱棣的嫡長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漳冊封為燕世子。宣德元年(公元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舉兵造反。明宣宗親率大軍征伐,很快將其擊潰,並把他囚禁入獄,後殺之。
[明英宗即位]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擁朱祁鎮為帝,即為英宗。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年七月,也先分東、西、中三路大軍攻打中原,北疆告急。
[於謙保衛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
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迂都城。兵部侍郎於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隨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於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
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
[奪門之變]
也先率領瓦刺軍在北京城下慘遭失敗後,賊野心勃勃地企圖卷土重來。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也先又開始與明朝展開激戰,都被明朝軍隊挫敗。軍事上的屢次敗退導致也先進犯明朝的實力大大減弱,加上明朝已另立皇帝,挾持英宗已失去了當初的意義。也先於是改變對明朝的策略,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英宗返回北京,做了太上皇。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鎮正式復位,改年號為天順。朱祁鎮命徐有貞掌管機務,第二天加封其為兵部尚書,將於謙、王文等逮捕入獄,全部殺害。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封石亨為忠國公。朱祁鎮復辟帝位終於成功。歷史上稱這件事為「奪門之變」。
[明憲宗即位]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初七,明英宗朱祁鎮去世,時年38歲。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一日,長子朱見深即帝位,是為明憲宗。大赦天下,以翌年為成化元年。
弘治中興]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憲宗朱見深去世。九月六日,明憲宗第三子朱佑樘即皇帝位,是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弘治元年,廟號孝宗。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佑幢去世,其長子朱厚照即帝位,以第二年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是為武宗。
[寧王謀反]
朱袁壕於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嗣寧王,早已心蓄異謀,不安王位,加之術士的教唆,野心逐漸增長。先後行賄劉謹,拉攏兵部尚書陸完,向權臣獻金獻寶,又投朱厚照(武宗)所好,貢上特別奇巧的四時燈數百個。
朱袁壕為實現其篡位的願望,竟想出以
子入嗣的辦法,拜託錢寧、減賢等設法使其子「司香太廟」。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朱厚照近臣江彬、張忠與錢寧、臧賢相互傾軋;張忠多次向朱厚照稱贊朱袁壕既賢且勤,意思是說武宗反而不賢不勤。朱厚照即下旨收寧王護衛,歸還所奪民田。朱袁壕知道這一消息,干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自立為帝,且以致仕都御史李士實、舉人劉養正為左右丞相,參政王綸為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大元帥職,糾集兵馬10萬,准備出鄙陽湖,下九江、南康等地,攻下南京後正式即皇帝位。
康戌之變]
嚴嵩當權之際,邊患嚴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蒙古俺答率軍犯大同。
[嚴嵩遭貶]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年)五月,明世宗勒令內間首輔嚴嵩辭官,其子嚴世藩被捕入獄。
[盪平倭寇]
明代倭患早在洪武二年便已開始。
[張居正改革]
大學土張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廣江陵縣沖湖北江陵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1547年)進士,歷任編修、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兼東間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等職,是明代著名政治家。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七月,他與宦官馮保的私交很好,兩人共同輔助幼年明神宗執掌朝政。神宗即位只過了一個月,大學士張居正即利用宦官馮保將高拱排擠掉,代之為首輔,並推薦禮部尚書呂調陽兼文淵間人學士,參顱機務。至此,張居正、馮保兩人執掌明王朝政權。
萬曆三大征]
萬曆三大征是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的統稱。
[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公元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13萬攻明,連續攻克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連山和塔山七城,繼而圍攻寧遠,致書袁崇煥要他投降。當時袁崇煥官任寧前參政,在大兵壓境、外無援兵的危急關頭,袁崇煥大氣凜然,毫不害怕。他和總兵滿桂、副將朱梅、參將祖大壽等集將士赦血誓師,堅守寧遠。
[李自成起義]
李自成於崇幀十七年(公元
1644年)春節,正式宣布建國。將西安改名為西京,國號「大順」,建元「永昌」。
崇幀帝自縊煤山]
崇幀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大順軍隊十北京城下會師。十七日,李自成親率大軍環攻九門。十八日,大順軍將士架雲梯奮力攻城,越牆而人,攻破外城。與此同時,明太監曹化淳獻彰義門出降。
[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
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是發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滿族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發展來的。明朝初年,他們分散居住在黑龍江兩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16世紀80年代起,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後金國(後來改國號為清),他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清太宗)逐步統一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屢次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公元1644年3月,正當清軍要打進山海關時,李自成攻進北京。不久,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後,乘勝向北京進軍。1644年5月,清軍進佔北京。
與此同時,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這年五月,他們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年號弘光,建立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
[鄭成功收復台灣]
明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武備廢弛,台灣、澎湖的防衛力量逐漸削弱,給外敵窺伺造成可乘之機。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統治。1646年,清軍佔領福建。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荷蘭在台灣的所謂「總督」科業特和他的殘兵敗將狼狽地從台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⑽ 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為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斗爭的重大勝利。後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經過幾次海戰,葡萄牙戰敗,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582年至1588年,努爾哈赤首先統一了建州各部。以後又合並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各部和長白山東北的東海諸部。在統一過程中,創建了八旗制度,並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1616年2月17日(距今401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努爾哈赤宣布自己為金國汗,割據遼東,建元大命,定都赫圖阿拉,國號金,史稱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明末民變、晚明民變、李自成之亂、張獻忠之亂、等,爆發於明末天啟和崇禎年間乃至清初的一場農民戰爭。
(10)明朝時期廣州北門上塔山是指哪裡擴展閱讀:
文學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創作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戲曲
元末雜劇一度中衰。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於台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於是台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
詩文
明代詩文數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沓文風的斗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曆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當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繪畫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又被後世稱為「明四家」。嘉靖時,傑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潑墨花卉。萬曆年,吳門畫家張宏開啟實景山水寫生之先河,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明末還有人物畫家吳彬、丁雲鵬、陳洪綬、崔子忠、曾鯨,花鳥畫家陳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