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北回歸線標志從什麼朝代有的
擴展閱讀
安陽到上海高速費多少 2023-12-03 11:35:44
上海六院皮膚科怎麼樣 2023-12-03 11:26:56
福州哪裡看閩劇 2023-12-03 11:19:57

廣州北回歸線標志從什麼朝代有的

發布時間: 2022-11-24 22:25:12

A.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的介紹

位於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北緯23°26』28」44東經113°28′ 56.16)距離廣州4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歸線上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標志塔。

B. 什麼是南北回歸線

簡介南北回歸線就是南緯和北緯緯度為23°26′的那條緯線(北回歸線:23°26'N,南回歸線23°26'S)
南回歸線是太陽在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最遠位置,大約在南緯23°26′,與緯度線平行。每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的緯度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並始終在南緯23°26′附近和北緯23°26′附近的兩個緯度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因此,把這兩個緯度圈分別稱為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
熱溫帶的分界線--南北回歸線
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
編輯本段特徵
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公轉軌道平面)永遠保持66°33′ 南北回歸線的交角。也就是說,地球總是斜著身子在繞著太陽旋轉。這樣,地球有時是北半球傾向太陽,有時又是南半球傾向太陽,因而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隨時間而發生南北的移動。到夏至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北緯23°30′的緯線上。過了夏至,太陽光逐漸南移,北半球受太陽照射的時間逐漸減少。北緯23°30′的緯線是太陽光在北半球上直射點的最北界限,因此把這條緯線稱為北回歸線。冬至時太陽光直射在南緯23°30′的緯線上,冬至過後,太陽光又開始逐漸北移,到夏至時,再次直射北回歸線。南緯23°30′的緯線則是太陽光在南半球上直射點的最南界限,因此把這條緯線稱為南回歸線。
編輯本段分界線
北回歸線標志塔南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南北溫帶間的分界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為熱帶,這里太陽終年直射,獲得的熱量最多;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北緯66°30′)之間的地區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南緯66°30′)之間的地區為南溫帶。溫帶地區太陽終年斜射,獲得的熱量適中。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內,屬於溫帶氣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歸線的唯一標志是我國台灣省嘉義縣的「北回歸線標」石碑,它表明北回歸線從那裡經過。1985年7月15日,我國在廣東省從化縣又建立了一座高達27.55米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塔身呈火箭形,東、西、南、北各有拱門。塔底正中鋪有大理石,以紅色瑪瑙嵌入中圓點,以示太陽直射位置。頂部是直徑為120厘米的銅球,球中間通有圓孔,供太陽直射校驗之用。

C. 什麼叫南北回歸線

南北回歸線就是南緯和北緯緯度為23°26′的那條緯線(北回歸線:23°26′N,南回歸線23°26′S)。

南回歸線是太陽在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最遠位置,大約在南緯23°26′,與緯度線平行。每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的緯度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並始終在南緯23°26′附近和北緯23°26′附近的兩個緯度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

因此,把這兩個緯度圈分別稱為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

地球自轉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回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回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

如果黃赤交角變成30°,則南北回歸線度數為30°,南北極圈度數為60°,太陽直射范圍是30°N到30°S,熱帶范圍也是30°N到30°S,范圍擴大;溫帶范圍是30°N到60°N和30°S到60°S,范圍縮小;寒帶范圍是南北緯60°到90°,范圍擴大。

(3)廣州北回歸線標志從什麼朝代有的擴展閱讀:

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為熱帶,這里太陽可以直射,獲得的熱量最多;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北緯66°34′)之間的地區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南緯66°34′)之間的地區為南溫帶。溫帶地區太陽終年只能斜射,獲得的熱量適中。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內,屬於溫帶氣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回歸線的唯一標志是我國台灣省嘉義縣的「北回歸線標」石碑,它表明北回歸線從那裡經過。

1985年7月15日,我國在廣東省從化縣又建立了一座高達27.55米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塔身呈火箭形,東、西、南、北各有拱門。塔底正中鋪有大理石,以紅色瑪瑙嵌入中圓點,以示太陽直射位置。頂部是直徑為120厘米的銅球,球中間通有圓孔,供太陽直射校驗之用。

D.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的簡介

主體部分為花崗石混砌結構。基礎部分為壇式,地板石的排列為八卦圖形。塔頂有一鋼球,其圓孔的垂線與塔底正中的經緯線交點相互垂直,北回歸線正從這個圓孔經過。每年6月22日夏至中午12時26分,太陽直射光線經過這個圓孔,人站這里,有立竿不見影的奇觀。

E. 北回歸線標志塔的中國的北回歸線標志塔

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雞籠山南麓。該塔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竣工,東與台灣嘉義一碑,西與從化、封開兩塔連成一線,標志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 北緯23°26′32.49″。1994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塔的上部是一個直徑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鑲嵌黃、藍、白等各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使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一直徑40厘米長5米的不銹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塔的下半部四面以「北」字型的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漢白玉石片。塔基是二層圓型平台,直徑分別為17.2米和26米,平台鋪上花崗岩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著北回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標志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在觀賞台的東西方向上,標志北回歸線的黑色石板帶兩邊種植溫、熱兩帶植物。當我們兩腳跨踏此石板帶時,就置身於北溫帶與熱帶之間,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轉動,有一身跨越兩帶的神秘感。 「北標窺日」,就是「夏至」觀日的真實寫照。每年夏至(6月22日正午),觀日者十分踴躍,都爭相競睹這一年一度的「立竿不見影」的奇觀,親身感受這春夏交替的時刻。
北回歸線標志塔周圍種植了很多樹木花草,鋪設了登山道路,在山巔還建起了「誇父亭」和「鄧林亭」(取《山海經》神話命名),路旁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遊者的詩詞。登上鄧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寬闊的水面,東看古火山雞籠山。
「誇父亭」和「鄧林亭」取名與太陽有關,古籍《山海經》有一則動人神話傳說:誇父就是大男子漢的意思。古時乾旱,他要征服太陽,追趕太陽,滿身淌汗,熱渴難忍,飲盡黃河渭水還不止渴,要去飲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誇父丟棄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鄧林。鄧林就是桃林。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地處我們這個海濱城市,造「誇父亭」等景緻和《山海經》中的誇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非常吻合。北標窺日:指位於汕頭大學北5公里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建於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以「北」字形狀支架支撐一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幾分鍾後事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回歸線畫為有形。你可以腳跨回歸線,一腳在溫帶,一腳在亞熱帶。附近還有誇父亭等供人們休憩。站在山顛可以西望牛田洋,東瞅雞籠山的圓錐形的火山地貌。位處亞歐大陸東南端的北回歸線地區,因受海風的影響而降水豐沛,形成了蒼翠欲滴的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出現了與整個回歸荒漠帶截然相反的景觀。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即在此特殊景觀的最東端而有其重要的環境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志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①學性原則;②不佔(少佔)用農田原則;③交通方便的原則;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⑤美學原則;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 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的建築特色:天壇式的塔基,「北」字型的塔身結構上安置一巨大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中心有一為方便觀測夏至日直射陽光而讓陽光透過的管道,稱「窺陽孔」。 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的緯度位置,經准確測量在公元1990年1月1日為 23°26′32.48″N,利,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考慮到北回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這一誤差是正常的。
說起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本地市民幾乎無人不曉。這座有兩個「北」字型水泥支柱的標志塔位處G206國道旁,如果從汕頭大學駕車出發,大約10分鍾即可到達。1985年,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正式動工興建,一年後主體工程竣工,1988年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更成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多年來,吸引著無數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闊別多年,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里,由於正值工作日,標志塔周邊幾乎沒有遊客身影,偶爾只有當地的居民來此散步。在標志塔附近開設小賣部的林姐告訴記者,平時前來參觀標志塔的市民及遊客不多,到了周末就有不少人專程驅車過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周邊的配套設施較簡陋,但不時可見施工人員在修整周邊公共設施。原來,因受道路修建等因素影響,這個標志塔長期處於停電停水狀態,公廁無法使用,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及遊客帶來不便。近來市文廣新局組織施工人員到場,完善標志塔配套的公廁、管理間、標志牌、樓梯扶手、水電配套等設施,務求更好服務市民及遊客。
據了解,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在即將到來的6月22日夏至日,當正午12點時,太陽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市民可看到陽光從地球模型中間的小孔穿過,垂直照在地面上,這正是「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在我國的10座北回歸線標志塔中,廣東從化的北回歸線標志塔總高30.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歸 線標志建築。
該塔位於從化市太平場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歸線上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標志塔。該塔佔地面積28畝,主體部分為混凝土花崗石混砌結構,基礎部分為壇式,地板石的排列採取道教的八卦形式。塔身連塔基共30.4米,塔身高23.5米,為直立火箭型。塔底呈球面狀,正中鋪花崗石,刻成半球輪廓,以直徑4厘米黃銅柱嵌入中心點,並沿東西方向鑲嵌粗銅條,以表示北回歸線由此點分別向地球的東、西方向延伸。塔頂為不銹鋼筒托著的直徑120米的空心圓孔,供太陽直射校驗。每年夏至日正午(12時26分),太陽就會直射球中圓孔,把光點投影到塔底球面銅柱點上,此時人立於塔下則無身影。
此塔1985年12月17日竣工,1986年夏至日揭幕。廣州市政府立石紀事,表明此地為熱帶和北溫帶分界線。現已建成北回歸線標志塔公園,成為教學觀摩點和旅遊景點。 桂平北回歸線標志塔坐落在距離廣西桂平市區8公里的石咀鎮小汶村附近,南梧二級公路旁邊的集科普、文化和游樂於一體的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內。它是繼台灣的嘉義、花蓮,廣東的汕頭、從江、封開和雲南的墨江之後興建,是屬全國第七座北回歸線標志塔,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志塔。
這座標志塔由跨度26米,高度17.2米的拱型建築托著一個直徑6米狀似地球形象的圓球為主體。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陽光會通過該圓球中心的一個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直射到在標志下地面上用花崗岩石塊鋪設而成的廣西地圖的桂平市位置上,成為神奇壯觀的「立竿無影」現象。 位於廣西南寧武鳴縣大明山頂,這座北回歸線標志鐵塔塔不大,但意義不小,它建在大明山這個天然的標志園內。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山海拔為1760米,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六萬多公頃,北回歸線正好穿過大明山中部,大明山是全世界最大的北回歸線標志園。
北回歸線從大明山林區正中間穿過,在太空中鳥瞰地球,人們會驚異地發現,同在地球北回歸線地區,綿延不斷的茫茫沙漠,形成灰黃色的荒漠帶。在這荒蕪乾旱的地帶上尚有幾塊綠色的斑塊,大明山猶如一塊綠色的寶石鑲嵌在這一地帶上,被人們稱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 北回歸線橫過台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台灣就在島的東、西兩面各立碑誌,西標志碑就是嘉義北回歸線標志碑,東標志碑則建在花蓮縣,而花蓮縣的北回歸線標志碑有兩座,較早的一座建在瑞穗鄉舞鶴村,還有一座就是靜浦北回歸線標志塔。
嘉義的北回歸線標志碑建於1908年,即清光緒三十四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回歸線標志碑。
靜浦北回歸線標志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的北回歸線標志塔,東臨太平洋,圓柱形,燈塔狀,一柱擎天,頗為壯觀。標志塔的南北兩面,上刻「北回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回歸線正從這里通過。每年夏至(6月22日左右)這一天正午11時54分,太陽光從上面垂直照射,在這一剎那,就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也正是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當你兩腳跨踏塔底中央的石板時,就是一腳在熱帶,另一腳則在亞熱帶(北溫帶),別有一番地理上的感受。 北回歸線貫穿南澳島。宜人的氣候賦予了海島獨特的氣質,優雅、溫婉而又不失神秘,而青澳灣更是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從此穿過。這里有新月形海灣,金黃沙灘綿延海邊,海天一色。北回歸線標志塔就建在這里——北緯23°26′38.45″,東經117°07′50.89″。她的出現,讓這個海灣更具魅力。

近日,記者來到青澳灣,提前探訪了這個矗立在南中國的海上之「門」。工地上,工人們正頂著烈日施工。自然之門位於青澳灣廣場上。青澳灣廣場佔地33畝,長約225米,自西向東,景點依次是前廣場、如茵綠坪和主景點北回歸線標志塔。目前,廣場和標志塔的工程正同時推進。標志塔兩邊門柱和空中懸臂的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建設,球體還在製作中。標志塔的平台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外飾建設。整個廣場將力爭在今年國慶前完成建設。屆時,在移步換景之間,大海、沙灘、廣場和青山一脈相連,互相呼應,讓人流連忘返。
總設計師鄭少文告訴記者,自然之門的設計融合了天文現象和常識。建成後,在不同的角度,標志塔就會顯示出不同的氣勢,在不同的光影下,也將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自然之門的設計獨具匠心,球體半徑3.21米,對應春分日3月21;懸臂長6.22米,對應夏至日6月22日;門柱間距9.23米,對應秋分日9月23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則對應冬至日12月22日。由於自然之門位處海邊,材料運用上也充分考慮了海水咸、海風強等客觀因素,主體石柱的干掛零件均採用抗腐蝕的不銹鋼。
青澳灣廣場建設項目經理方立向記者介紹,建設標志塔最大的難度在於球體的固定。記者看到,整個球體的外型類似於載人太空梭的返回艙。球體內,各個支撐架均勻的撐開,這就保證了球體的均勻和穩固。球體中間直徑的位置有一個中空的軸,這個軸就是夏至日時太陽光將穿過的地方。正在製作球體的工人們都非常認真,他們拿著尺和筆,一邊量,一邊畫,一邊記,一絲不苟。除此之外,標志塔的抗風和防腐蝕也至關重要。方立表示,目前,標志塔承受12級台風吹襲沒有問題,所採用的材質也有極強的防腐能力。

F. 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哪些城市

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哪些城市具體如下:

  1. 北回歸線在我國依次自西向東穿過雲南,廣西,廣東,台灣。

  2. 在我國多地建有北回歸線紀念碑、廣場、標志塔等紀念建築。

  3. 雲南西疇北回歸線公園。在西疇縣城西面的出入口處,與縣城隔一道山峽,海拔1526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

  4. 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佔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回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太陽之路」、「誇父追日」、「北回歸線之門」、「日晷廣場」、「春夏秋冬」等建築小品,雕塑以及主體標志,創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以科普博物館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學發展的宇宙世界,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展示北回歸線的地理位置及變化,使人們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歸線的身影。北回歸線從墨江縣穿城而過,被譽為「北回歸城」。

  5. 廣西南寧大明山北回歸線標志塔。在廣西南寧的大明山風景區上有一塊約兩米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建立在大明山舊伐木場的路旁,並設有北回歸線科普廊。

  6. 廣東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坐落在從化太平場油麻村,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該標志分塔台、塔身和塔頂三部分。塔台為天壇式,分三層,各九級台階,塔台地面以象徵性八卦狀排列,塔台頂層表面呈球面狀,以直徑4厘米的黃銅柱嵌入中心點。塔身形似直立的火箭,高23.5米,連塔台總高30.35米,塔身內中空,內徑從下往上由5米縮至1米,塔台頂層以上7米處置一圓蓬,圓蓬以下塔身為圓形圍牆,東、南、西、北各有拱門,圓蓬以上塔身,由花崗岩砌成,北、東北。塔頂是不銹鋼筒托一直徑120厘米的空心銅球,銅球由26塊3毫米厚的銅板焊接而成,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供夏至日正色實線和四條紅色虛線,紅色實線表示赤道,虛線分別代表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7. 廣東封開北回歸線標志。坐落在江口鎮濱江公園內,坐北朝南。該標志的底座寬12米,內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狀,外圈用花崗石拼成八卦狀;有四條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撐著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對「離」位,四根斜柱分置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銹鋼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兩塊羽翼飄出,任何位置觀看,均顯示「北」字,寓意「北回歸線」和「火箭沖天」。塔頂置一直徑62.1厘米的銅球,象徵太陽,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檢驗。

  8. 台灣北回歸線紀念碑。2009年12月15日,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台灣共有三座北回歸線標,橫過台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一座在西半部的嘉義縣水上鄉,另外兩座在東半部的花蓮瑞穗鄉和海線豐濱鄉。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位於東部海岸旁、濱臨太平洋,在省道台11線27公里處,地屬花蓮縣豐濱鄉,紀念碑建在環島公路邊一片空曠的田野上,高約20米,為一塔型石碑建築。碑頂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圓柱形的標志,上只標示「北回歸線」,中間有狹長細縫,石碑上有「北回歸線」4個大字,標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緯23°27′4.51〃等字樣。熱、溫兩帶以北回歸線為界,由此以南為熱帶。

  9.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是一條緯線,大約在北緯23.5度。我國現在已有6座北回歸線標志塔,分別是台灣嘉義、台灣花蓮、廣東封開、廣東從化、汕頭、廣西桂平,是世界上北回歸線標志塔最多的國家。

G. 中國那些地方有北緯回歸線標志

自1908年10月8日台灣嘉義建成中國第一座、世界首座北回歸線標志,至1997年6月21日廣西桂平北回歸線標志建成揭幕,北回歸線經過的中國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四個省區,都建成了北回歸線標志。先後建成的有15座,目前仍保存的有10座,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興建北回歸線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北回歸線標志有悠久的歷史,且規模宏大,形式多樣,造型別致,各具特色。

二、嘉義北回歸線標志
三、花蓮瑞穗北回歸線標志
四、花蓮豐濱北回歸線標志
五、封開北回歸線標志
六、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志
七、汕頭北回歸線標志
八、墨江北回歸線標志
九、西疇北回歸線標志
十、桂平北回歸線標志

H. 北回歸線標志在我國有多少個

北回歸線(北緯23°26′線),是太陽天頂位置於每年夏至日從南半球回歸到北半球,陽光正射達到最北的界限緯度線,是天文學上所稱的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北回歸線經過中國境內的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省(區),長達2000多公里。所過之處,多是荒山、海洋和沙漠。至於通過廣東這部分,則是穿越封開、四會、花縣、從化、增城、博羅、紫金、揭西、汕頭等地;這里_則橫跨從化縣南部大部分地區。據說,在北回歸線上下幾十公里的地帶,最適宜荔枝生長。

為了標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人們都在沿線建立標志塔。在中國有廣州、汕頭、封開三地。

廣州北回歸線標志塔建在市屬從化縣太平鎮油麻埔,。早在196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測量研究所就在這里建有一個天文點標志。1984年12月就此再興建北回歸線標志塔,1985年12月建成。每年夏至日的正午時刻,太陽光線能透過塔頂空心銅球,直射塔底的地球形標志上,出現「立竿無影」的情景。

廣州北回歸線標志塔為目前中國和世界南北回歸線上一座規模最大的天文地理標志。現已開辟為「廣州北回歸線公園」,供遊人觀賞和作為普及科學知識場所。

I. 南北回歸線是什麼

北回歸線是太陽每年直接在地球上來回運動的分界線。
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公轉軌道面)的交角永遠是66° 33′。也就是說,地球始終圍繞太陽傾斜。這樣地球在北半球有時偏向太陽,在南半球有時偏向太陽,所以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會隨著時間由北向南移動。
分界線
北回歸線標志著塔南的北回歸線,它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是熱帶地區,這里陽光直射,得到的熱量最多。
北回歸線與北極圈(北緯66° 34′之間的區域為北溫帶,北回歸線與南極圈(南緯66° 34′之間的區域為南溫帶。溫帶地區,一年四季太陽只能斜著照射,獲得的熱量適中。中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屬於溫帶氣候。
1985年以前,地球表面唯一的北回歸線標志是中國台灣省嘉義縣的「北回歸線」石碑,上面標明北回歸線經過那裡。1985年7月15日,中國在廣東省從化縣建成了又一座高27.55米的北回歸線地標塔。這座塔呈火箭形狀,東、西、南、北都有拱門。
塔的中央鋪著大理石,中間的圓點上鑲嵌著紅瑪瑙,表示陽光直射的位置。它是一個銅球,頂部直徑120cm,中間有一個圓孔,用於陽光直射檢查。

J. 廣東省的北回歸線碑在哪裡

廣東省有三座北回歸線地理標志:
封開北回歸線標志,座落在江口鎮濱江公園內,坐北朝南。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座落在從化太平場油麻村,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
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座落在汕頭雞籠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