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州什麼醫院有刺絡放血療法
兒童醫院有
❷ 廣州爺爺給2歲孫子針扎放血治抽搐,這樣的偏方有何不妥
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很多的老年人們都十分迷信一些偏方。但是有些偏方所帶來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也是不建議有些老年人們採用這些偏方的。在最新的網路媒體當中爆料出,有一名老人給自己兩歲的孫子針扎放血治療抽搐現象,這一行為也是引起了很多網友們的紛紛熱議。有不少網友表明這位老人的行為非常的錯誤,還有不少網友表示,這位老人的偏方真的是非常不恰當。
畢竟這種偏方是非常不建議人們去使用的,很多的人們都覺得這種偏方會帶來很大的效果。其實這種偏方存在的隱患是非常的多,它不僅僅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時也會給更多的人們帶來不好的影響。希望很多的老年人們都能夠摒棄掉這種傳統的觀念,不要覺得偏方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
❸ 什麼是放血治療有哪些作用
一,介紹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二,方法:
1.先將針具煮沸消毒,然後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消毒。
2.臨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絡法和劃割法兩種。
(1)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點刺有速刺(對准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後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緩刺(緩慢的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於腘窩、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後,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適用於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於扭挫傷、脫發、皮膚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
(2)劃割法:多採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後進刀劃割。適用於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以配合放血。
「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5. 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三,工具
★三棱針是一種常見的放血工具,用來刺破人體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三棱針刺絡放血具有通經活絡、開竅泄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
★頭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沖等穴,用小號三棱針,點刺出血少許。
★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配穴為: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劇痛再加四神聰;痛兼頸項強者,加雙風池;眩暈欲仆、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患者坐位,穴位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各穴約0.2厘米深,每穴擠血5~6滴,每日或間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棱針點刺太陽(雙)、魚腰(雙)及印堂穴,擠血適量,然後用棉球按壓針孔也可治療神經性頭痛。
❹ 放血療法有哪些功效
放血療法是一種歷史悠久、流行范圍廣泛而且持續時間很長的治療方法,現代治療出現後,放血療法已成為過去糟糕的醫療實踐的代名詞。既然放血療法如此糟糕,但為什麼它會在醫學史上流行那麼長時間呢?醫生們是如何解釋他們治療的成功和失敗的呢?當醫史學家們考察放血療法理論與實踐的歷史之後,他們驚奇地發現,放血療法與現代醫療實踐之間竟然存在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實際上,人們很難確定放血療法起源於何時何地。現有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醫生就曾使用過這種治療方法。古希臘著名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也應用放血療法治療疾病。他認為,放血治療可以祛除體液中過多的物質,改變體液的比例以及它們在機體內的分布,從而使受到阻塞的體液自由地流動。希波克拉底指出,炎症,尤其是胸膜炎、扁桃體炎適於採用放血治療,以緩解呼吸困難和減輕疼痛。我國傳統醫學也有放血治療的記載。中醫里所說的放血療法是指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乙中醫學認為放血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之功效。
❺ 放血療法可以治哪些毛病
放血療法是針刺方法的一種,即《內經》中的刺絡法,是用「三棱針」根據不同的病情,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通過活血理氣,達到治療的目的。放血療法在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代醫家對放血療法非常重視,《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靈樞·熱病篇》中說:「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功效作用
退熱作用
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為陽盛發熱,一為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則適用於前一種。因為陽氣盛必然會血盛,放血可以減少血盛,從而減少了血脈中的邪熱,使機體的氣血趨於正常。
止痛作用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內有疼痛症狀的疾病,在其經脈中必有閉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療法可以直接帶出經脈中的瘀滯的病邪,調整閉塞的壅阻的局面,經脈暢通了,疼痛立時可止。臨床許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頭痛等,應用放血療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
中醫所說的解毒作用,是指機體在病理的狀況下,由於自身機能障礙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現的證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紅絲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瘡瘍癰疽。放血不僅能使侵及機體的毒邪隨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血調氣」的作用,使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以抑制病邪擴展與再生。
瀉火作用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證,常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神昏、譫語等症狀。放血療法可以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於多種熱證。
消腫作用
腫痛多由於氣滯血澀,使經絡瘀滯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止癢作用
癢是風邪存在於血脈之中的表現,故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放血就是理血調氣,使血脈流暢迫而風邪無所留存,達到祛風止癢的作用。
緩解麻木作用
氣虛不能帥血達於四末,或者血虛失於濡養,則往往出現麻木的症狀。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鎮吐作用
急性嘔吐多屬胃熱熾盛或肝氣橫逆犯胃或食滯停留,放血能瀉熱平肝逆,並有疏導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止瀉作用
放血治療泄瀉的范圍,一般是指腸胃積滯化熱而成的熱瀉,或者感觸流行時疫,造成清濁不分的泄瀉等。其機制是瀉火降熱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急救作用
所謂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驚厥不省人事的閉證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搶救方法。
❻ 放血療法可以治療什麼病
【少商放血】內熱引起咽喉腫痛可放血治療,效果非常快.
少商穴的功效與作用 本穴三棱針點刺出血,配伍商陽穴,合谷穴可
如發熱不退,可以少商,耳尖,大椎點刺放血,可根據情況加退六腑或水底撈
孩子出疹子發燒昏厥可十宣穴和少商穴放血
❼ 什麼是中醫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有什麼功效
中國傳統醫學的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之功效。 針刺放血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 中醫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 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 唐宋時期,針刺放血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 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 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針刺放血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中醫的放血療法操作方法分為:點刺(又稱速刺);挑刺(多用於胸背部及耳後部位放血);緩刺(多用於肘部、腘窩部的淺靜脈放血);圍刺(又稱散刺。用於皮膚病等病灶周圍點刺出血)等。在護理方面嚴格提示:體質虛弱、孕婦及凝血機制不良者不採用此法。特別強調手法宜穩、准、輕,而不宜過猛,且放血不可過多。可見,中醫的放血療法在護理中的應用是有嚴格規范的! (1)高熱降溫:大椎、十宣點刺放血;(2)咽喉腫痛:少商穴點刺放血;(3)頭痛:太陽穴點刺放血;(4)中暑:十宣穴點刺放血;(5)全身搔癢:耳後靜脈挑刺放血;(6)神經性皮炎、丹毒、癰癤在病灶周圍及相應部位散刺放血;(7)急性胃腸炎:曲澤、委中穴緩刺放血。【此處所列,僅作說明中醫「放血」是有講究的。請勿佯裝己知,擅自模仿!】 特別提示:中醫的放血療法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暈針現象,應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熱水,並注意觀察面色、脈象、血壓。 對症狀較重者,務必請醫生處理!非專業人員尤其不可盲目應用「放血療法」。
❽ 什麼是放血療法,放血療法要注意哪些事項
中醫刺絡放血療法,也稱「刺血療法」歷史非常長,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也許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對於常見疾病症狀有奇特療效!
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3、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4、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5、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6、放血不宜過量,控制在標准范圍以內。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7、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❾ 放血療法的功效有哪些_放血療法的功效是什麼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 穴位 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 血液 ,以治療 疾病 的一種方法,那麼,放血療法的功效有哪些?下面我帶您來看看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簡介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放血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 中醫 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症“,常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等症狀,放血療法可以直接適用於解決多種熱證。
適用病例
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腰病,坐骨 神經 痛、頭痛、眼痛、血栓,青少年座瘡,銀屑病, 濕疹 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我在臨床治療多例病人,這種方法療效可靠,效果好。
治療方法
方法:分別在病症穴位上點刺3-5針,然後上罐, 拔罐 拔到沒有鮮血流出為度,在這個拔罐期間,要多上幾次罐,觀察出血量。我一般拔到三次的時候,就不會再有新鮮的血液流出來。若治療有需要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轉情況而 決定 間隔放血的天數。
退熱作用
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為陽盛發熱,一為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則適用於前一種。因為陽氣盛必然會血盛,放血可以減少血盛,從而減少了血脈中的邪熱,使機體的氣血趨於正常。
止痛作用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內有疼痛症狀的疾病,在其經脈中必有閉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療法可以直接帶出經脈中的瘀滯的病邪,調整閉塞的壅阻的局面,經脈暢通了,疼痛立時可止。臨床許多急 性病 ,例如咽喉痛及 偏頭痛 等,應用放血療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 作用
中醫所說的解毒作用,是指機體在病理的狀況下,由於自身機能障礙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現的證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紅絲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瘡瘍癰疽。放血不僅能使侵及機體的毒邪隨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血調氣“的作用,使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以抑制病邪擴展與再生。
瀉火作用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證,常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神昏、譫語等症狀。放血療法可以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於多種熱證。
消腫作用
腫痛多由於氣滯血澀,使經絡瘀滯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止癢作用
癢是風邪存在於血脈之中的表現,故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放血就是理血調氣,使血脈流暢迫而風邪無所留存,達到祛風止癢的作用。
緩解麻木作用
氣虛不能帥血達於四末,或者血虛失於濡養,則往往出現麻木的症狀。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鎮吐作用
急性嘔吐多屬胃熱熾盛或肝氣橫逆犯胃或食滯停留,放血能瀉熱平肝逆,並有疏導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止瀉作用
放血治療泄瀉的范圍,一般是指腸胃積滯化熱而成的熱瀉,或者感觸流行時疫,造成清濁不分的泄瀉等。其機制是瀉火降熱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急救作用
所謂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驚厥不省人事的閉證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搶救方法。
放血療法 注意事項
1、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5、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血友病 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 貧血 、低 血壓 、 孕期 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猜你喜歡:
1. 刺血療法的功效和作用
2. 針灸放血的作用
3. 拔火罐放血排毒
4. 調理氣滯血瘀的方法
5. 艾灸的排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