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州市流溪河水源涵養林保護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流溪河水源涵養林(以下簡稱水源林)的保護和管理,保障流溪河水源供給,凈化水質,防止水土流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流溪河水源林,是指在流溪河水源林保護范圍內起涵養水源,凈化水質作用的森林、林木、林地。
流溪河水源林保護范圍包括:從化市東明鎮、呂田鎮、良田鎮、桃園鎮、溫泉鎮和溫泉自然保護區,流溪河林場、大嶺山林場及黃龍帶水庫管理處在規劃線內的水源林。第三條流溪河水源林的規劃、保護、建設、管理適用本規定。第四條流溪河水源林實行統一規劃,分級管理。
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流溪河水源林的規劃、保護、建設、管理工作,並負責本規定的組織實施。
從化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保護范圍內的鎮人民政府負責轄區內水源林的保護、建設,管理工作。
計劃、財政、城建、環保、國土、公路、礦產、水利、供電、公用事業及旅遊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協同實施本規定。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把水源林的建設、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環境保護計劃。把水源林的撫育、管理經費列入各級地方財政預算。多渠道集水源林保護和建設資金。第六條流溪河水源林實行效益補償制度。對因劃定水源林而影響經濟收益的山林所有者或經營者給予補償。補償資金的籌集和補償具體辦法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七條對水源林區海拔800米以下的針葉林、疏殘林、過熟林或病蟲嚴重的林分,應有計劃地更新和改造,逐步建設成以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為主的生態公益林。第八條在流溪河水源林保護范圍內,原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地方,可在保證發揮生態效能的前提下,經廣州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劃出不高於15%比例的林地,有規劃地發展經濟林。第九條鎮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應在水源林區設立永久性標志,根據地形、地勢開設防火線,劃定管護責任區,配備專職護林員,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第十條在水源林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盜伐、濫伐林木;
(二)採石、采礦、取土、開墾、築改;
(三)打枝、采脂、狩獵;
(四)違反規定野外用火;
(五)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一條嚴格控制水源林採伐,確因需要衛生間伐或更新改造的,須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村、鎮集體林區,由縣級市林業部門申請;
(二)黃龍帶水庫管理處管轄的林區,由其上級主管部門申請;
(三)市屬國有林場由本場提出申請;
上款(一)、(二)、(三)、項的申請,經廣州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核發採伐許可證後,方可施工。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水源林用途。確需將水源林改作其他用途的,必須經廣州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審批手續。第十三條違反本規定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的,由市、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細則處理。第十四條違反土地管理、環境保護及水資源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處理。第十五條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造成水源林嚴重破壞的,由所在單位或其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六條破壞水源林,或刁難、阻礙、圍攻和毆打依法執行公務人員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七條本規定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⑵ 林業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林地面積
林業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林地面積為5880.39公頃。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料信息顯示,據蒼梧生態環境局提供的蒼梧縣飲用水源保護區矢量圖,其中商品林面積3878.46公頃,公益林面積2001.93公頃。
⑶ 廣州自然條件的分析
你想問的是哪方面的問題呢?最好把問題列出來。我都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
由於珠江口島嶼眾多,水道密布,有虎門、蕉門、洪奇門等水道出海,使廣州成為中國遠洋航運的優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進出口岸。廣州又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二)土地面積和土地資源特徵
2005年,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0 平方千米。其中,市轄10區面積為3843.43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51.7%;2個縣級市面積為3590.97平方千米,佔48.3%。
廣州市耕地面積為13.01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25.7萬公頃。廣州市土地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地形復雜。地勢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受各種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樣的土地類型。根據土地垂直地帶可劃分為以下幾種:(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廣州市的東北部,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質以花崗岩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宜發展生態林和水電。(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帶內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間,在增城市、從化市、花都區以及市區東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質主要由砂頁岩、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這類土地可作為用材林和經濟林生長基地。(3)崗台地。是相對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於15度的緩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從化市和白雲、黃埔兩區,番禺區、花都區、天河區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質以堆積紅土、紅色岩系和砂頁岩為主。這類土地可開發利用為農用地,也很適宜種水果、經濟林或牧草。(4)沖積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沖積的廣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是廣州市糧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5)灘塗。主要分布在南沙區南沙、萬頃沙、新墾鎮沿海一帶。
(三)氣候特徵
廣州地處南亞熱帶,其氣候屬南亞熱帶典型的季風海洋氣候。由於背山面海,海洋性氣候特徵特別顯著,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徵。由於水熱同期,極利於作物的生長,但自然災害威脅也較大,台風、暴雨、寒潮、雷電、霧霾等災害性天氣,常給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帶來不利的影響。
光熱資源充足。2005年,廣州各地的年日照時數在1288.5~1780.0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在21.9℃~22.8℃之間,年極端最高氣溫在38.6℃~39.3℃之間,年極端最低氣溫在0.0℃~2.3℃之間。本年度夏季各區(縣級市)均出現高溫酷熱天氣,冬季除從化市和增城市出現霜凍和冰凍外,其餘地區基本無寒害。
雨量充沛。是年廣州各區的總降水量在1384.4~2278.3毫米之間,除番禺區比歷年平均偏少15.0%外,其他各區分別偏多5.0%~18.8%,增城市總降水量為2278.3毫米,居全市首位,比歷年平均偏多18.8%。雨季(4~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80%~83%。因受地形影響,降水量山區多於平原,北部多於南部。是年的降水時間分布極不均勻,4~6月各區降水明顯偏多。6月,由於本地暴雨和上游來水的影響,增城市出現洪澇災害。同時,雨季與強光和高熱同期,形成相當高的氣候生物潛力,達77865~97950千克/公頃。
季風氣候突出。冬夏季風的交替是廣州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徵。冬季的偏北風因極地大陸冷氣團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氣較乾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風因熱帶海洋暖氣團向北擴張所形成,天氣多溫熱潮濕。夏季風轉換為冬季風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風轉換為夏季風一般在每年4月。
(四)水源特徵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條,老八區有河涌231條,總長約913公里。不僅構成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也對改善城市景觀、維持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廣州市水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本地水資源較少,過境水資源相對豐富。全市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東江北幹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廣州河段、市橋水道、沙灣水道等,北江、東江流經廣州市匯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資源總量79.7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億立方米;地下水14.87億立方米。以本地水資源量計,每平方公里有106.01萬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二分之一。過境客水資源量1886.15億立方米,為本地水資源總量的23倍。客水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網河區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進入廣州市區的客水資源量達1591.5億立方米,由東江分流進入東江北幹流的客水資源量為142.03億立方米,增江上游來水量28.28億立方米。南部河網區處於潮汐影響區域,徑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強。珠江的虎門、蕉門、洪奇瀝三大口門在廣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漲潮量2710億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億立方米,與三大口門的年徑流量1377億立方米比較,每年潮流可帶來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資源。
(五)生物資源
廣州市的自然條件為多種生物棲息繁衍和作物種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種類繁多,生長快速。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但天然林已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鮮明特徵,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40科、77屬、132種和變種共500餘個品種,更是荔枝、橙、龍眼、烏(白)欖等起源和類型形成的中心地帶。蔬菜向以優質、多品種著稱,共有14類400多個品種。花卉包括觀葉植物、鮮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觀賞苗木、工業用花等,傳統品種和近年引進、開發利用的新品種共300多個。糧食、經濟作物、畜禽、水產和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且不乏名優特品種。
(六)礦產資源
廣州市的地質構造相當復雜,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已發現礦產46種,礦產地794處,其中進行過地質調查工作的43種,探明有儲量的29種。在探明有儲量的礦產中,規模大、中型以上的15種,礦區111處。主要礦產有建築用花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鉀、鈉長石、耐火粘土、石英砂、芒硝、霞石、正長石、大理石、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等,其中,建築用花崗岩儲量210816萬噸,水泥灰岩儲量37604.97萬噸,陶瓷土儲量2449.53萬噸。區內燃料礦產和金屬礦產十分短缺,規模均屬小型且零星分散。
⑷ 陸河縣付梅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水源林有那些補貼
公益林補償標准為每畝40元。陸河縣付梅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水源林補貼:公益林補償標准為每畝40元,其中損失性補助每畝36元,護林人員勞務費每畝2.5元,公共管護資金每畝1.5元。
⑸ 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准
國有森林公益林補助由國有森林所在的單位領取,國家補助標准為每畝5元而集體所有的公益林補貼,未分配承包到戶的森林由集體領取,分山到戶的森林由各戶領取,國家補助標准從2002年的每畝5元,逐步提高,目前為每畝15元。
一、林地補償費
1、人工成林林地、疏林地,按徵用、佔用林地的面積計算,平川地12元/m2,山坡地10元/m2;
2、天然成林林地、疏林地,按徵用、佔用林地的面積計算,平川地10元/m2,山坡地8元/m2;
3、人工未成林林地(含未達到掛果年齡的經濟樹種),按佔用林地的面積計算,平川地8元/m2,山坡地6元/m2;
4、天然未成林林地,按佔用林地的面積計算,平川地6元/m2,山坡地5元/m2;
5、經濟林林地(包括果園、竹林),按徵用、佔用林地的面積計算,平川地20元/m2,山坡地16元/m2;
6、 特種用途林林地,已成林林地按成林林地的4倍計算,未成林林地按未成林地的3倍計算;
7、防護林林地,已成林林地按成林林地的3倍計算;未成林林地按未成林地的2倍計算;
8、苗圃地,按前3年平均年產值(苗木年產值)的8倍計算;株數最大值不超過合理密度;
9、天然灌木林地,按當地天然未成林地的60%計算,人工灌木林地按當地的人工未成林地的80%計算;特殊灌木林地按當地的人工未成林林地的1倍計算10、宜林地按當地的天然灌木林地的40%計算;
二、什麼叫做生態公益林
1、生態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
2、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和護岸林等;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國防林等。生態公益林也是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存物種資源、科學實驗、森林旅遊、國土保安等需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三、一級公益林和二級公益林的區別
1、一級林地分為8類,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輔助生產林地;
2、二級林地分為6類,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跡地和苗圃。
法律依據:
《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
第四條
國家級公益林的保護和管理,應當納入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並落實到現地,做到四至清楚、權屬清晰、數據准確。
第五條
國家林業局負責全國國家級公益林管理的指導、協調和監督;地方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負責轄區內國家級公益林的保護和管理。
⑹ 洪冠鎮生態水源林津貼多少錢一畝
洪冠鎮生態水源林津貼一年10萬元一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