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何時簽訂簽訂的原因是什麼法國靠該條約又獲得哪些利益
英國占據「新界」,法國又要求在廣州灣取得同等面積的地域作為租借地。它擅自派軍艦登陸,占據炮台,力圖擴大范圍。由於法國故意牽延,中法雙方於1899年11月才正式訂立《廣州灣租界條約》,規定租期為99年。法國由此在華南取得一個重要基地,與香港遙遙相對,出現兩國互相抗衡的局面。
Ⅱ 廣州灣的強租背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以「三國干涉還遼」為契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正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時候。日本戰勝中國,大大刺激了西方帝國主義的胃口,瓜分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帝國主義的輿論掩飾不住他們對中國、中華民族的敵視、輕視和侮辱。他們開始把中國稱為「東亞病夫」,說這個國家「正躺在死亡之榻上」,一些帝國主義者公開提出「分配這個病夫的遺產問題」,要把「瓜分中華帝國」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當時俄、德、法三國自恃「干涉還遼」有「功」,爭相要求清政府給予「回報」,而它們得到的每一個「回報」,又成為英國、美國、日本要求給予「補償」的借口。於是列強為控制和瓜分中國展開激烈角逐。它們競相向清政府兜攬政治性貸款,攫取築路權、開礦權;它們強租土地,長期佔領,並且實行殖民統治;它們劃分勢力范圍,企圖瓜分中國。
從1897年底,列強在華掀起割地狂潮,它的起點是德國搶奪租借地膠州灣。所謂租借地,名義上是租借,實際上是搶奪,租借地的主權完全被帝國主義奪走。1897年冬天,德國以在山東巨野教案中有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為借口,派遣遠東艦隊駛往膠州灣,佔領沿岸各地,並於1898年3月6日逼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強行租借膠州灣和灣內各島嶼,租期99年。德國有權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開采鐵路兩旁30公里以內的煤礦。緊隨德國之後,俄國將軍艦開進旅順口,要求租借旅大地區,李鴻章等接受俄國賄賂,於1898年3月27日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5月7日又簽訂《續訂旅大租地條約》,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水面和以北一段陸地被俄國「租借」,租期25年。法國要求保持「東方均勢」,於1898年4月9日要求清政府將廣州灣作停船躉煤之所租與法國,租期99年。英國也不甘落後,它看到法國要租借廣州灣,便在1898年6月9日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上後來被稱作「新界」的地面和附近海灣,租期99年;看到俄國租借旅大,就在中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的第二天,英國駐華公使竇訥樂向總理衙門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並於1898年7月1日逼迫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約》,強行租借威海衛及其附近水面、島嶼,租期與俄國租借旅大相同。
從1898年3月6日到7月1日,不到100天的時間里,德、俄、英、法四國就攫取了中國從北到南五處重要海灣港口——旅大、威海衛、膠州灣、九龍、廣州灣,建立租借地。在有關條約中,雖然規定租借地「自主之權,仍全歸中國」,但同時又規定,租借期內,中國不得治理,由租借國治理,這就在事實上把主權出賣給列強,而且列強不付分文租金。這些租借地在帝國主義侵華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帝國主義確立、保持和強化在華勢力范圍的軍事基地,又是他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侵略的新據點,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割據中國領土進行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與搶占租借地同時,列強還公開在中國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劃分勢力范圍由法國開始。1897年3月法國強迫清政府同意「永不將海南島讓與任何他國」,這就意味著海南島是法國的勢力范圍。這個辦法很快為其他帝國主義所仿效。1898年2月清政府與英國互換照會,不將長江沿岸各省「讓與他國」。4月,清政府又與法國互換照會,不將越南鄰近各省即雲南、廣東、廣西「讓與他國」。英國又要求不將雲南、廣東「讓與他國」。日本看到德國據有山東,便要求清政府不將台灣對岸的福建「讓與他國」。英、德和英、俄還分別簽訂協議,實際上承認山東是德國勢力范圍,長城以北是俄國勢力范圍,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范圍。
這時候美國正在與西班牙爭奪菲律賓,顧不上參加對華勢力范圍和租借地的爭奪。但是它表示既不放棄菲律賓,也不放棄中國。1899年9月、11月,美國先後向英、德、俄三國和法、日、意三國提出所謂在華「門戶開放」的政策,表示美國承認各國在華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以及所取得的路礦權利,但要求各國對美國貨物開放權利,不實行差別待遇。1900年3月,美國宣布它的主張為各國所接受。這表明各國在中國的爭奪在「門戶開放」的政策下聯合起來了。「門戶開放」政策實際上是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中國的一種同盟。
Ⅲ (世界歷史)法國為什麼要強占廣州灣
19世紀末,西方的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作為西方老牌帝國的法國,其在工業革命後為了實現其「均勢東方」的戰略意圖,企圖在中國南部沿海建立一個新據點,作為長期侵佔越南和侵略我國西南各省的基地。因此,位於雷州半島大陸橋上的湛江市的地理位置就日顯重要,法國人看中了當時的「廣州灣」(法語翻譯為Kouang-Tcheou-Wan)是現今包括湛江市中心的霞山區(舊稱西營)在內一帶的沿海地區,首要原因是這里水深波平,適合建港。於是法國政府脅迫清政府強行租借廣州灣,以此作為印支聯邦的一個重要部分。1899年11月(光緒二十五年十月)清政府和法國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國家將廣州灣租與法國國家,作為停船躉煤之所,定期九十九年惟在其租界之內,訂明所租情形,於中國自主之權無礙。」
租借地的特殊之處在於:一、開辟動因。法國租借廣州灣,軍事戰略是其主要考慮因素之一。租界並非軍事基地,而是外國僑民特殊的居留、貿易區域;二、地理位置。各租借地並不位於通商口岸,而是包含天然良港的濱海地區;三、佔地面積。租借地的面積寬廣,廣州灣海陸租借面積共約2100平方公里;四、租借期限:租借地有明確的租借期限,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99年,租界則不涉及租借年限的規定。另外,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稅收制度等亦有差別。
Ⅳ 法國是如何以「租借」名義強佔中國廣州灣的
德、俄提出要求租借北方海港後,法國也要求在華南沿海建立煤棧,俄國對法國表示支持。1898年4月,法公使向清政府遞交最後通牒,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被迫接受,同意將廣州灣(雷州半島)租與法國,為期99年,租借地范圍隨後劃定。
Ⅳ 當年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99年,廣州灣是什麼時候,怎樣回歸祖國的
廣州灣租借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歷2月21日,法國使臣向濟政府送交照會,提出「在南省海面設立躉船之所」要求。3月30日,清政府同意將吳川縣南三都(今南三島)的廣州灣幾個小村落和附近海面,面積約20平方公里;租借給法國。4月22日,法海軍以「接收」廣州灣領地為名,未待劃界即強行在遂溪縣海頭汛(今霞山)武裝登陸,向遂溪、吳川內地擴展,激起以農民領袖吳邦澤、愛國官紳李鍾鈺等人為首的遂溪、吳川人民歷時1年多的抗法斗爭。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0月14日(公歷11月16日)清廷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租借地大大超過原吳川縣屬的廣州灣范圍,把遂溪、吳川兩縣部分陸地及兩縣之間的麻斜海(今湛江港)劃為法國租借地,海陸面積共約213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統稱「廣州灣」,租期99年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16日,日本侵略軍約1600人,漢奸武裝約300人,在飛機掩護下分乘艦艇於廣州灣通明港和海康下嵐港同時登陸,佔領海康縣城和沿公路線的南興、客路、遂溪,2月20日,日軍攻佔寸金橋。次日,日、法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廣州灣被日本佔領。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國幀與法國駐華使館代辦戴立堂代表中法政府在重慶簽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交接廣州灣租借地條約》,廣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8月22日,廣東省政府奉國民政府令,以廣州灣租借地辟為省轄市,定名「湛江市」。
Ⅵ 中國近代有幾個外國租借地為何很多租期是99年
租借地,一般指根據條約,一國在一定期限內為條約所規定的目的租借給另一國的領土。近代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租借地﹐都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迫這些國家訂立不平等條約取得的。
如香港的「新界」,就是英國於1898年強行從清政府手中租借去的,租期從1898年至1997年,一共99年。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
另外,中國近代還有其他外國租借地。
1898年7月1日,中英兩國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租給英國,為期25年。1923年5月31日簽訂《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1930年10月1日歸還中國。
1899年8月16日,根據《旅大租地條約》旅順及大連被迫租予俄國,為期25年。1905年《朴次茅斯和約》轉讓給日本。1945年被中國收回。
Ⅶ 廣州灣什麼時候被割讓
1897年法國軍艦白瓦特號(Bayard)為避台風闖入"廣州灣"(清朝廣東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田頭汛以南的一個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區域)。為這一深水良港而動心,獻書法政府租借"廣州灣",揭開了廣州灣殖民地歷史的序幕。 1898年4月,法國侵略者強占海頭汛(今霞山區),向內地拓地,遭到本地人民長達1年多的抗擊。1899年11月16日中法簽定《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租界內地域統稱"廣州灣」租借與法國99年
Ⅷ 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各被哪個國家借租,又是誰借租的
被葡萄牙租借的澳門、被英國租借的香港和九龍、被日本租借的台灣、被德國租借的威海衛、被俄國租借的旅大、被法國租借的廣州灣。其中的「廣州灣」,就是湛江的舊稱。
Ⅸ 清朝的時候是用什麼方式把賠款給列強的
日本於1895年4月從中國得到了2.3億兩的「甲午戰爭」賠款,並要求以英鎊交付,摺合4191萬英鎊,存入英格蘭銀行,才得以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中國則沒再有任何機會改行金本位制,貿易條件極度惡化。事實上,清政府國庫空虛,根本就沒有能力向日本支付這筆賠款。時任清政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主張以稅務作擔保,向英國借款。但英國借款利息5厘,利息負擔過重。於是先向俄國借5000萬兩,然後再向德國和法國求助。「甲午戰爭」賠款中的一部分,是由6家法國銀行和4家俄國銀行共同提供的,合計4億法郎,摺合1582萬英鎊,年息4厘。這筆貸款後被稱為「俄法洋款」。中國付給日本的頭兩筆賠款款項,就是從這筆貸款中支付的。正是為這些貸款作抵押,中國被迫把自己的經濟命脈交給了歐洲列強。1897年德國租借膠州灣,1898年俄國租借旅順、大連,英國租借威海衛。1899年法國租借了廣州灣。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再次同意支付巨額賠款。民眾終於忍無可忍,憤怒情緒轟然而爆。直至辛亥革命爆發,滿清王朝一觸即潰,頃刻瓦解。
之前的鴉片戰爭賠款是直接運輸2100萬墨西哥銀元到英國,銀元不重易於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