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為什麼會有洋城
擴展閱讀
深圳中學分級教育怎麼樣 2025-07-10 01:08:56
天津合格傢具什麼價格 2025-07-10 01:04:45
廈門哪裡有修戴森 2025-07-10 00:37:59

廣州為什麼會有洋城

發布時間: 2023-01-07 09:11:41

⑴ 廣州為什麼叫羊城廣州叫羊城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五位身著不同顏色服裝的人,騎著不同毛色的羊,帶著每莖有六穗的谷種,來到珠江邊,把谷種分給勤勞的人們,讓人們播種、收獲。穀子年年豐收,人口也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城鎮。這就是今天的廣州。

因此,人們便把廣州稱作「羊城」,也簡稱「穗」。除了羊城之外,廣州還被稱作穗城、穗垣、仙城、花城。

(1)廣州為什麼會有洋城擴展閱讀: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瀕臨南海、珠江三角洲北緣,是中國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⑵ 廣州為什麼又叫羊城和花城

廣州有好幾個別稱:羊城、穗城和花城,都顯得吉祥而美麗,說起這些名稱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宋代編修的《太平寰宇記》說:「昔商因為楚相,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各持谷穗一莖,以遺州人。」這里說的是從前商團在楚國為相的時候,有五位仙人分騎五色神羊降臨廣州,把各自帶來的谷種送給當地的人。由於這則美麗的傳說,廣州很早就有了「五羊城」、「羊城」和「穗城」的稱號。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羊是吉祥的動物,谷穗又象徵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些名稱既然這么吉祥,自然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於是越傳越遠,還出現了以這則傳說為題材的雕塑作品。

⑶ 羊城是什麼地方為什麼叫羊城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

傳說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時,廣州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蕪,人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一天,天空仙樂繚繞,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口含六束谷穗的五隻羊飛臨廣州,把谷穗留給廣州人,並祝願這里年年五穀豐登永無飢荒,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石。

從此,廣州成了富饒的地方,這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廣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3)廣州為什麼會有洋城擴展閱讀

廣州著名的雕塑家尹積昌、孔凡偉,陳本宗就是根據這美麗的五羊神話於1960年雕成五羊石像。五隻石羊神態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口銜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深厚母愛溢於言表。

五羊石像也成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 2007年,第16屆亞運會會徽發布,樣式為一個類似「五羊」雕塑標志的聖火圖案。

⑷ 廣州有羊城,穗城等多個叫法,這是為什麼呢

廣州有個傳說——五羊傳說

五羊傳說:傳說兩千多年前,廣州連年災荒,稻穀失收,人民難得溫飽。一天,天空出現五彩祥雲,五位仙人身穿綵衣,騎著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飛臨廣州。仙人把稻穗贈給廣州人,並祝願此處風調雨順,永無飢荒。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從此廣州成了富饒的地方,這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廣州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⑸ 廣州為什麼又叫羊城

廣州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是華南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及入境口岸。自古以來,人們都把廣州叫做「羊城」,其實,廣州並不出產羊。那麼,廣州為什麼又叫「羊城」呢?
相傳,周夷王八年,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有一天,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山羊,帶著稻穗降臨廣州,並且對廣州人民作了最良好的祝願,祝願他們五穀豐登,永遠沒有飢餓,家家幸福安康,祝罷仙人便騰雲飛去,五隻仙羊卻化為了石頭留在了廣州。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在廣州修建五仙觀,大殿內設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建國後,藝術家們根據這個神話故事,用30多塊花崗岩在越秀公園內雕塑了一座高達11米的五羊石像,據說羊頭部的那塊石料就有2噸重。現在,這座五羊石像已成為廣州特有的標志

⑹ 廣州這座城市為什麼叫羊城

廣州為什麼叫羊城?傳說古代有五位仙人,各自騎了一隻羊到廣州遊玩,他們走的時候,留 下一莖六齣的谷穗,祝福這里的老百姓永遠豐衣足食。藝術家們為了紀念這五位仙人,就刻 了一座石雕放在越秀山上。

這樣一來,卻引起一番爭論。 原來藝術家的雕像同神話傳說的五隻羊不一樣:五隻羊的大小不同,而且相差甚遠。 一隻巨 型的山羊雄立頂端,彎角、圓眼、飄髯,顧盼生姿。其它幾只羊環繞在它的下邊,有隻小羊 ,還鑽在母羊身子低下吮奶哩。

面對這組雕像,有的人贊不絕口,說:「好極了,真是匠心 獨運,突出了一隻羊,使整個羊群都活了。」有的人卻提出疑問:「這怎麼行呢?只突出一 只羊,那幾只羊豈不顯得無關緊要了么?再說,那隻吃奶的小羊,仙人怎麼騎呢?」由於雙 方爭執不下,《五羊石雕》的公開陳列只好拖延下來。但後來藝術家的巧妙構思,還是被人們接受了。

廣州,被稱為五羊城,其實最早的時候是稱為五羊仙城。

其實有不少人,很是疑惑,為啥偏偏就叫五羊城呢,為啥不是牛或是猴或是其他的。

而這個就要從long long ago說起了,在古時候呢,廣州就發生一次很大的飢荒,老百姓幾乎是沒米下鍋了。

但是那些做官的大爺們,就跟強盜沒有什麼兩樣,照舊向老百姓們索要糧食。

就在那時候,有一對父子,就住在城裡的坡上腳下,因為實在交不出糧食。父親就被抓走了,並要求兒子需要再三天之內把糧食繳納出來,不然就是等著給他的老父親收屍了

這位少年呢,一點辦法都沒有,難過至及,一時不知所措,大哭了起來,這么一天兩天的哭著,卻把天上的五位仙人給感動了。

五位仙人騎著五隻不同顏色的羊來到了人間,拿著谷穗,來到了少年的家裡。他們把谷穗交給少年,讓他趕快把穀粒種進土裡,明天天亮時,就能收獲很多的稻穀。他們還告訴少年,以後如果遇到了困難,就到坡山腳下找他們,說完仙人就不見了。

少年按著仙人的說法照做了,隔天真的就長出了稻穀,也是如期如數的把糧食上交了官府。

但是這時,官老爺就納悶了,覺得這事有蹊蹺。就逼問少年,而畢竟還是個孩子,少年就如實的回答了。

官老爺聽後心中暗自盤算:如果把五個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發大財了嗎?於是,他釋放了少年和他的父親,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腳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腳下,告訴仙人們快快離開。仙人們點點頭,感謝少年的關照,然後告訴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種撒到地里,這樣官府就搶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

說話間,差役們到了,五位仙人騰空而起,差役們一點辦法也沒有。仙人帶來的五隻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們剛要去抓,五隻羊簇擁在一起,變成了一塊大石頭。

這個五羊的傳說是一則廣州的「史前拓殖故事」,表達了古代的廣州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

傳說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時,廣州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蕪,人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一天,天空仙樂繚繞,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口含六束谷穗的五隻羊飛臨廣州,把谷穗留給廣州人,並祝願這里年年五穀豐登永無飢荒,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石。

從此,廣州成了富饒的地方,這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廣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廣州著名的雕塑家尹積昌、孔凡偉,陳本宗就是根據這美麗的五羊神話於1960年雕成五羊石像。五隻石羊神態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口銜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深厚母愛溢於言表。

五羊石像也成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 2007年,第16屆亞運會會徽發布,樣式為一個類似「五羊」雕塑標志的聖火圖案。

廣州被叫做 「羊城」,其實來源於一個「五羊銜谷,萃於楚庭」的神話傳說。

西周末年,諸侯國楚國在如今的廣州地區建造了一個叫做楚庭的城邑。有一年,楚庭發生了一次大飢荒,地里顆粒無收,路邊災民遍地。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五位身穿五色綵衣的仙人騎著不同毛色口銜稻穗的仙羊降臨廣州。仙人把優良的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且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然後五位仙人騰空飛逝,仙羊便化為石羊留在了廣州的山坡上

從此,廣州地區的麥子年年豐收,廣州也成為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後來,人們便把廣州稱為「五羊城」「穗城」或者「羊城」。

廣州不盛產羊。所謂羊城與一個五羊降福的古老傳說有關,在廣州越秀公園有一座五羊雕像,也是描述這段傳說的。

公元前9世紀,周朝的楚國在如今的廣州建造了一個城邑,名叫楚庭。有一年,楚庭因連年災害,田地荒蕪,農業失收,百姓飢荒。

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出現五朵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紅橙黃綠紫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五隻仙羊,仙羊口銜一棵一莖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這座城市。仙人把稻穗贈予百姓,把五隻羊留下,祝願這里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

從此,廣州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也開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稱。廣州的百姓還在惠福西路修建了「五仙觀」,紀念五位造福的仙人。你若不信,可到五仙觀的東側看看,那裡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石腳印狀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跡」。

這個五羊的傳說是一則廣州的「史前拓殖故事」,通過「五羊銜谷,萃於楚庭」,反映出西周末年,由於諸侯崛起,民不聊生,中原百姓紛紛攜帶家畜、農作物向南遷徙的事實,表達了古代的廣州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然而, 歷史 眞實的廣州是這樣產生的。

廣州這塊土地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早在新石器時代,即約五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從速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說明已經有流動的漁獵部落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州地區定居,並逐步發展成為廣州的原始聚落。

對於羊城這個稱謂,因為這里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美麗神話,就是流傳甚了的「五羊銜谷,萃於楚庭」的傳說。

相傳周朝年間,廣州連年災荒,田地荒蕪,莊稼顆粒無收,人民難以溫飽。忽然一天,從南海的天空傳來了悠楊的琴聲。順著琴聲望去,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五隻不同毛色的仙羊,口銜一莖六穗的稻穀,腳踏五彩祥雲,降臨「楚庭」。並將稻穗贈於當地人民,祝願他們永無災荒,人民安居樂業。說完,仙人們便腳踏祥雲消失在遠方。

而五隻山羊化為石羊留在了廣州的山坡,就是今天越秀山下的五羊石像,從此,承仙之願,稻穗飄香,年年豐收,成為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

自此以後,開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稱。廣州的百姓還在惠福西路修建了五仙觀,來紀念這五位為民造福的仙人。

如果你有幸來到廣州,可到五仙觀的東側去看看,那裡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石腳印狀的凹穴,人們叫它仙人拇跡。再到越秀山麓,那裡還一塊古之「楚庭」的石碑,告訴我們神仙末到之前,此地稱謂叫「楚庭」。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

傳說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時,廣州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蕪,人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一天,天空仙樂繚繞,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口含六束谷穗的五隻羊飛臨廣州,把谷穗留給廣州人,並祝願這里年年五穀豐登永無飢荒,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石。

從此,廣州成了富饒的地方,這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廣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6)廣州為什麼會有洋城擴展閱讀

廣州著名的雕塑家尹積昌、孔凡偉,陳本宗就是根據這美麗的五羊神話於1960年雕成五羊石像。五隻石羊神態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口銜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深厚母愛溢於言表。

五羊石像也成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 2007年,第16屆亞運會會徽發布,樣式為一個類似「五羊」雕塑標志的聖火圖案。

廣州之所以叫羊城,是流傳千古的一個神話故事,大概是三千年以前,廣州連續好幾年遭災,農田全部毀滅,無數老百姓被餓死,眼看這個地方就要被遺忘廢棄,突然有五個神仙下凡,他們每個人騎著一頭羊,然後神仙拿出魔法稻穗送給老百姓種地,還祝福廣州這片地區永遠不遭受災禍。神仙辦完事情准備回去,結果那五隻羊留戀人間,就化成石頭留下來,保佑廣州地區永遠風調雨順,這就是為啥廣州的綽號叫做羊城。但是具體是否是真的是有神仙下凡這也是不言而喻的一件事情。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文化差異而造成別稱的差異化,當年生活廣州的都是土著部落,中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也是一樣的情況,這些部落加起來叫「百越」,百越跟中原人的觀念不同,中原人喜歡龍,麒麟之內的神獸;但是在百越部落那裡,溫順又可愛的羊就是吉祥的象徵。也正是因為他們跟中原人聊不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廣州在中原人的眼裡還是算做蠻荒之地。

後來秦始皇派出大軍,干趴了南方的百越部落,還呼叫很多中原人跑到這里開荒 ,兩種文化才開始慢慢融合。後期廣州就開始逐漸熟知,之後廣州地區的經濟文化,貿易中心,銀行業務,等被設立,後續與國外洋人經常有貿易往來,這一方面更加促進廣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後續廣州地區的不斷發展從改革開放至今,廣州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名列前茅的,典型的折射出之前稱號為羊城的跡象的寓意。

廣東省廣州市,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

傳說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時,廣州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蕪,人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一天,天空仙樂繚繞,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口含六束谷穗的五隻羊飛臨廣州,把谷穗留給廣州人,並祝願這里年年五穀豐登永無飢荒,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石。

從此,廣州成了富饒的地方,這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廣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五羊傳說 是一個關於古代廣州城的神話傳說,是廣州市別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內若乾地名與許多本土品牌名稱的來源。唐詩中已經開始使用五羊稱呼廣州城,而傳說故事則可以追溯到晉代的記載,有數個略有差異的版本,明代以後基本定型。現今「五羊」、「羊城」已經成為了廣州市的代稱。一般認為五羊傳說表現了中原先民拓殖嶺南的 歷史 。2007年,五羊傳說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傳古時的廣州因連年旱災,五穀歉收,人們生活困難。有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南海天空飄來五朵彩雲,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各騎不同毛色的仙羊,手執一莖六齣的稻穗,騰雲駕霧降臨楚庭。仙人們把稻穗贈給這里的人們;又把五隻仙羊留下來,然後騰雲離去。人們把稻穗撒向大地,從此廣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山坡上。是為五羊城、羊城、穗城之名的由來。

有關五羊傳說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晉代裴淵的《廣州記》(一說晉代顧微,兩人著作均已亡佚,但他書多有徵引)。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成書的《太平御覽》中引用《廣州記》中的描述:「州廳事樑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隨像懸之,雲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莖於楚庭,於是圖其像。廣州則楚分野,故因圖像其瑞焉。」同時還引述唐人《郡國志》:「廣州,吳孫皓時以滕脩為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穀來,迎而去。今州廳事樑上畫五仙人騎五色羊為瑞。」984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引用唐代《續南越志》雲:「舊說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需要注意的是最早晉代的版本中並沒有仙人的形象,而在其後的版本中開始出現,並取代五羊成為傳說中的主體形象。這與南北朝道教開始興盛有關聯。

唐代以降,「五羊」、「羊城」逐漸成為古時廣州城的代稱,可見傳說在當時的影響。據唐代傳奇故事中描述,唐代廣州城隍廟已經祭祀五羊。最早可能在南漢時期已經在傳說中五仙降臨之地築有五仙觀,祭祀五仙。北宋政和三年經略使張勵在一次重修五仙觀時所撰的《廣州重修五仙祠記》中完整地記載了五羊傳說,並說明五仙觀是廣州人為了供奉五仙而在其降臨之地修建的。《重修五仙祠記》中引用《南越嶺表游記》和《圖經》的記載,故事版本更加詳細:「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莖六岀,乘羊而至。仙人之服與羊各異色,如五方。既遺穗與廣人,仙忽飛升以去,羊留化為石。廣人因即其地為祠祠之」。

五仙臨廣州的傳說發生於何時,各個版本所述不同。《太平御覽》中認為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楚國時期和三國時吳國滕脩上任廣州時。《重修五仙祠記》中則記載有三個版本:漢趙佗時,吳國滕脩時以及晉郭璞遷城時。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則認為是周夷王時發生的。其中的《五羊石》一則中寫到: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各以谷穗一莖六齣,留予諸人,且祝曰:「願此闤闠永無飢荒」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這個版本和現代流傳的版本已經比較相似,具備了所有的要素。

⑺ 為什麼廣州被稱為羊城

廣州別稱羊城、穗城。相傳在海天蒼茫的越秀山下,有五位仙人身著綵衣,手持稻穗,騎著五色羊飄然而至,祈祝人民安樂祥和。
在廣州市惠福西路坡山有一五仙觀,北宋時始建於十賢坊,即今北京路財廳前,相傳此地為五仙人騎羊降落處。後遷西湖葯洲,至明代遷今址。觀中原有五仙五羊像,被當地居民奉為「穀神」。現存大殿及山門各一,門前有明代石雕麒麟一對,大殿為廣州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木構建築之一。大殿左側有原生岩石,上呈腳印狀凹穴,俗稱「仙人拇跡」,傳說此為仙人足印。故此,這里又被稱為「穗石洞」。「穗石洞天」在明代還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關於廣州別稱和五仙觀,民間有一個傳說。周夷王時,廣州發生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但官府照舊催租要糧。坡山腳下的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無糧可繳,官家便將老父抓走。兒子當時不足十六,舉目無援,哭祈上蒼,淚水漣漣。五位仙人為其所感動,身著五綵衣,胯下五色羊,手持谷穗從天而降。仙人將谷穗贈給少年,說:「馬上將穀子搓下來,今晚下種,澆水施肥、天明即可收獲「。少年如是行事,果然在第二天一早收獲到黃澄澄、金燦燦的穀子。少年一心救父,身挑穀子去贖父親,官家一見心中生疑,一再追問之下,少年只好告以實情。官府在釋放父子倆之後,決定捉拿這五位仙人。父子倆知恩圖報,趕忙向仙人通風報信,仙人自是感激,囑咐他們立刻回家,把剩餘的谷種全部撒在地里。這樣,官府搶奪不到,百姓也有飯吃了。正在這時,官府群衙蜂擁而至,五位仙人悠悠而起。騰空直升雲端。衙役無法,便返身去抓仙人遺留下的五色神羊,但那五隻羊立時化作頑石,推不動,扳不倒,官家奈何不得,只得作罷。
時至今日,五仙觀及其雕塑早已不存,但今人在越秀山上重新立了一座五羊石雕像,公羊領首,口合谷穗,四羊簇擁,栩栩如生。此雕像一直被視作廣州城徽。廣州別名甚眾,除關城、穗城之外,另有五羊城、仙城、石羊城、羊石城、仙羊城諸稱,均與此傳說相關。

⑻ 為什麼廣州又叫羊城

廣州稱為羊城,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五位身著不同顏色服裝的人,騎著不同毛色的五隻羊,帶著每莖有6穗的谷種,來到珠江邊。他們把帶來的谷種分給勤勞的當地人,讓他們播種、收獲。結果,穀子年年豐收,人口越來越多,一派人丁興旺的景象。逐漸地,珠江三角洲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人口稠密的城鎮,即今天的廣州城。為了紀念騎著五隻羊來此的人,人們便把這座城鎮叫做五羊城。後來,改為廣州市。

⑼ 廣州為什麼叫羊城

廣州又稱「羊城」、「穗城」。相傳古代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仙人把谷穗贈給居民,祝福此地五穀豐登、永無飢荒。後仙人飄然而去,留下五羊化為石頭。因此,後人又稱廣州為「羊城」、「五羊城」、「仙城」、「穗城」。

羊城著名人物:

一、楊孚

楊孚,字孝元,東漢初年南海郡番禺人,曾任議郎之職。楊孚學識淵博,為官清廉,任上建議整頓吏治,要以廉為標准,以孝治天下,被皇帝所採納;他著有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南裔異物志》,是史家公認的嶺南第一位著書立說的學者。

二、崔與之

崔與之,廣東增城人,南宋名臣。勤政愛民、清正廉潔、政績斐然,淮東、四川抗金,穩固邊防。開創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他文學造詣精深,詞風雅健,有「粵詞之祖」之稱。謚號「清獻」,與謚號「文獻」的唐代名相張九齡,合稱「二獻」。

三、李昴英

李昴英,字俊明,人稱「李探花」,廣東番禺人,南宋名臣、學者。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第一位廣東籍探花,為官廉直,不畏強權,多次彈劾權臣賈似道、丁大全,後進太常卿右史、兼權吏部右告侍郎,升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加中大夫,封番禺開國男爵。

四、陳大震

陳大震,字希聲,南宋廣州番禺人。宋理宗時進士,歷官博羅主簿、長樂知縣、廣濟縣令、權知雷州、朝奉大夫。一生為官公正,剛直清廉,恪守禮法,修身齊家。他處事果斷,判案數百,全無冤案,被百姓稱為「神判」。

五、鍾玉岩

鍾玉岩,名啟初,字聖德,號玉岩,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出生於廣東花縣赤坭,八歲時隨父遷居番禺蘿崗。開禧元年(1205年)中甲科進士,他愛民如子。他講學授徒的玉岩書院是廣州早期的著名書院,又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書院。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