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哪裡妓院
擴展閱讀
北京站屬於疫情什麼區 2025-09-19 18:52:00
福州無良印品在哪裡 2025-09-19 18:50:29

廣州哪裡妓院

發布時間: 2023-01-13 05:02:21

A. 廣西一餐廳取名怡紅院引發熱議,這個名字的出處來自哪裡

怡紅院取名來自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在《紅樓夢》中,怡紅院是主角賈寶玉的住所,也是其進行活動的主要空間,因為寶玉善於和女子聊天交談,因此怡紅院也有是寶玉的“富貴溫柔鄉”的含義。另一層原因也是因為元宵不喜歡林黛玉,元宵在回家探親時,把“香玉”改為了“怡紅快綠”,還賞名為了“怡紅院”,寶玉也因為這住所,得到了“怡紅公子”的稱號。

不管是《紅樓夢》文化,還是妓院的代稱,餐廳的取名應該正確引導社會的價值觀傾向,而不是造成歧義,引發社會輿論,給餐廳和自己帶來流量。

B. 中國古代史:朱元璋為招攬嫖客,還為青樓寫過對聯令其

在明代,秦淮河畔設置「國營 妓院」,親自為其寫對聯招徠嫖客。皇帝本希望商賈之士去消費增加稅收,但結果卻大大鼓勵了官員文人。清朝,廣州出現了大規模、長時期集中在船上經營的妓院群落,以珠江為紐帶,以花船為經營場所,毗鄰商業繁華區,形成相對獨立的色情消費區域。珠江上花船有諸多行列,各類妓船用板排釘相連,連環成路,行走如平地。
未破身的女子第一次留客過夜後,就沒有留辮子的權利,必須改梳發髻,稱為梳弄,也叫破瓜、開苞等。對老鴇來說,梳弄就像嫁女兒一樣,客人要送豐厚的「聘禮」,在黃道吉日舉行梳弄大禮。梳弄日,點燃紅蠟燭,姑娘破身後要將染了破身血的手帕留下,交給客人以證清白。
縱觀中國青樓史,大規模的掃黃運動沒能成功阻攔官員的臍下三寸,即使取締了曾經正大光明存在的公娼,也擋不住千千萬萬個私娼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C. 古人休閑娛樂的場所稱為什麼

古代人聽歌休閑娛樂的地方叫:
教坊、妓院、戲院等,如XX樓、XX院、XX坊。

裡面彈琴的女子叫:

歌妓、聲妓、謳者、歌姬、歌女等。

相關資料:
歌女是中國近代對以唱歌為職業的女性的稱呼,古代則有歌妓、聲妓、謳者、歌姬等稱呼。像中國古代其他類型的藝人或藝妓一樣,歌妓的社會地位低下,她們多在教坊或妓院表演,近代再加上夜總會、舞廳等,有些會(但不一定)提供性服務。有些歌妓是王公貴族的家妓,除了用作宴客、娛樂外,貴族還以她們作為身份、財富的象徵。

各種稱呼及其由來

古漢語「妓」是指女性的藝術表演者,而「伎」是「妓」的本字,因此以演唱為業的女性稱為歌妓(伎)或聲妓(伎)。後來「妓」在漢語中變成「女性性工作者」的同義詞,為免引起誤會,就多用「歌伎」或「聲伎」。

「謳者」的「謳」是歌唱的意思,「謳者」就是「唱歌的人」。

「歌女」一詞則出現於1920年代末至1930年之間。而歌姬則是美稱,「姬」在古漢語里是對女性的美稱,也有美女的意思,日語中的「姬」也保留了美稱的意義,常用來稱呼貴族女性,日語至今仍然把女歌手稱為「歌姬」。但現在於中文裡稱女歌手為歌姬或歌女則含有貶義,尤其指於酒廊、酒樓、夜總會、游樂場等場所走場演唱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艷芳就曾說自己小時候走場表演唱歌,被稱呼為「歌女」,受同學歧視。

「商女」、「秋女」、「秋娘」見於唐朝,杜牧的七言絕句《泊秦淮》中的「商女」就是指歌妓「商女不知亡國恨」。而商女的稱呼源自秋女、秋娘,秋女、秋娘是唐人對歌妓的稱呼,白居易《琵琶行》就把歌妓稱為「秋娘」,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征、羽)與四季相配,因為商音凄厲,與秋季肅殺之氣相應,故以商配秋。於是「商女」就成為歌妓的別稱。

台灣日治時期,有一種叫「藝旦」的歌妓,也作「藝妲」,常於酒樓以戲曲悅客,此名稱最早見於清朝同治年間,她們一般不提供性服務。

英語稱為Sing-song girl,由字面上看,很多人會認為是直譯「歌女」一詞,其實不然。據張愛玲所述,「Sing-song girl」是源自吳語的「先生」一詞,吳語把高級妓女稱呼為「先生」(「先生」可以是對任何人客氣的稱呼,不限性別),而她們必會在宴席上歌唱,英美人就誤把「先生」當作「Sing-song」(唱歌)了。

歷史

先秦時期

歌妓歷史悠久,原始宗教崇拜中有不少歌唱和舞蹈,那些於宗教儀式中表演歌舞的女性相信為後世歌妓、舞妓的前身。夏朝時,夏桀就蓄養三萬女樂,亦即歌舞女藝人。至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地方還保留巫娼,有些歌舞表演則脫離宗教崇拜,變成純娛樂性質。成語「秦樓楚館」為妓院別稱,而古代妓院為歌舞表演場所,所以先秦時期已有歌妓。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嫁給呂不韋前就是邯鄲的歌妓。

漢朝

漢朝時,皇宮中和貴族府中都有很多歌妓,用作於宴席上表演,娛樂君主、貴族、大臣等,少則數十,多則數百。東漢梁冀就蓄養上千名歌妓這些歌妓有時會成為貴族的寵婢,有些會被正式納為妾侍,有些更成為後妃。例如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本來是漢武帝姊姊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妓。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蓄納聲妓、歌妓的風氣盛行,貴族府中的歌妓往往數以百計,這段時期的歌妓作為貴族顯示財勢的功用最為明顯,亦常出現搶奪歌妓的事,《世說新語》就記載不少關於歌妓的故事。三國時期曹操有一歌妓,唱歌唱得很好,但脾氣很壞,曹操雖然生氣,但又怕殺了她就聽不到那麼悅耳的歌聲。後來曹操訓練一百個歌妓,直至當中有人唱歌像那個脾氣壞的歌妓一樣好,就把她殺了。東晉的石崇,有一歌妓名綠珠,由於石崇性好浮誇,得罪了當時許多權勢人物,後來孫秀見綠珠貌美,欲搶奪綠珠。綠珠矢志不從,並跳樓自盡。

宮廷中亦多蓄歌妓、舞妓,南朝時流行的宮體詩,就是供宮中歌妓吟唱來娛樂君主、貴族之用。一些歌妓也成為後妃,例如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就是歌妓出身。

隋唐

隋唐時蓄歌妓的風氣亦很盛行,貴族、文人與歌妓酬唱、交往也很普遍,有些文人更把歌妓引為知己,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就有不少開於歌妓的描述。唐人傳奇故事中有不少女主角都是歌妓,例如《虯髯客傳》的紅拂女原為楊素府中的歌妓,《柳氏傳》的柳氏為歌妓,《霍小玉傳》的霍小玉被逐出霍王府後淪為歌妓等。詩詞中也有不少關於歌妓的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寫一個嫁作商人婦的歌妓,他自己也有蓄養歌妓,當中以樊素歌藝最好,白居易有詩:「櫻桃樊素口」贊美樊素的歌藝。李商隱有《贈歌妓二首》。女詩人杜秋娘本身就是歌妓(「杜秋娘」即「杜姓歌妓」)。晚唐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詩詞,與歌妓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從內容和形式上看,花間派詞主艷情,柔媚婉約,與「倚聲填詞」、協樂歌詞的性質分不開,以描寫深閨綉房、歌樓妓館的淺斟低酌為主。這些詞通常會於宴會中由歌妓演唱,因此這些詞得以廣泛流傳,歌妓實在功不可沒。

宮廷中也有不少歌妓,唐玄宗愛好音樂,他於開元二年(公元724年)設置左右教坊,掌管宮廷的俳優雜技。當中的宜春院由女伶組成,稱為「內人」;由於她們常在皇帝面前演出,又稱「前頭人」。當時出了一些優秀的宮廷歌妓,如念奴、許和子(許永新)等,二人的事跡見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據載,念奴歌喉有如鑽出了天上的朝霞,雖然鍾鼓笙竽的嘈雜也不能遮遏,因此玄宗對她十分寵愛。 ,元稹亦曾在《連昌宮詞》詩中描寫了當時的情況。許和子是吉州永新(今永新縣)人,因此又稱「許永新」,父親是樂工,據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她從小就喜歡唱歌,且美麗聰明,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於變古調為新聲。。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盛大宴會,但觀眾的喧鬧聲干擾了音樂聲,玄宗很不高興。高力士就建議由許永新登台演唱,以止喧嘩,許永新歌聲一起,場內頓時寂靜無聲,觀眾都被她的歌喉所吸引了。玄宗常常說她的歌值千金。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南方相對穩定,宮廷內外都有歌妓,亦有歌妓出身的妃嬪,後蜀後主孟昶的費貴妃(花蕊夫人)就是歌妓出身。而孟昶善於享樂,和花蕊夫人在宮中亦

宋朝

宋朝時,不少士人都有蓄養歌妓,或與歌妓交往、酬唱,亦影響文學創作和傳播。

其中婉約詞派與歌妓關系很深,北宋初年婉約詞派的詞是為了讓歌妓歌唱而作,內容多為男女戀愛、閨情等。張先、晏殊、柳永等詞人都有不少關於歌妓的詞作。其中柳永更是長期流連妓院,經常與歌妓接觸,常為歌妓、樂工填詞,也常自度新曲,再填詞讓歌妓演唱。他仕途不順,亦可能因為如此,對同在社會下層的歌妓有特別的感情,與她們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當時歌妓們都很喜歡跟柳永酬唱:「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死後,杭州名妓謝玉英出頭,與其他歌妓出錢把他殮葬,每年清明,歌妓們都會去柳永墓拜祭,稱為「吊柳七」或「吊柳會」。他有不少關於歌妓的詞,例如《惜春郎》、《鳳銜杯》等,內容包括描述歌妓生活、描繪歌妓色藝、抒發對歌妓的相思眷戀等,在《樂章集》中有提到的歌妓有蟲娘、英英、心娘、酥娘等。

除了婉約派的詞人外,開創豪放派的蘇軾亦有與歌妓交往,他離開杭州赴密州(今山東諸城),途經蘇州時,有歌妓守在閶門出城處,為他設宴餞行,蘇軾就賦《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送給她。蘇軾的妾侍王朝雲也是歌妓出身,歌妓琴操亦與蘇軾有交情。蘇門學士秦觀也與歌妓交往甚密。而蘇軾的好友陳慥多蓄聲妓,令妻子柳氏不滿,柳氏更當著客人面前擊壁大呼,陳慥因此十公畏懼妻子,此事亦即成語河東獅吼的由來。

北宋末年的歌妓李師師善詞曲、工歌唱,十分有名,連宋徽宗也被她所吸引,更多次離宮與她相會。《大宋宣和遺事》說李師師曾被冊封為李明妃、瀛國夫人等,但國學大師王國維則說李師師從未進過宮廷。周邦彥亦與她有來往,寫了幾首表露愛意的詞贈予李師師,亦有一首《少年游》描寫君臣都與李師師交好,此詞觸怒了宋徽宗,周邦彥被貶謫出京。《李師師外傳》載,金兵破汴,金兵主帥欲把她獻給金太宗,李師師拔下金簪自刺其喉自殺不遂,再吞簪而死。

除了李師師外,周邦彥亦曾與另一歌妓岳楚雲交往。

南宋之後,詞逐漸被「雅化」,較少描寫歌妓的詞,很多詞亦不再適合由歌妓演唱,但當時的詞人仍有些為歌妓而作的詞。

元朝

元朝時,各種職業被分為十等,娼妓、藝妓(包括歌妓)、優伶等同屬於第八等的「倡」,一些演出雜劇的女伶本身出身自教坊司的歌妓。此外,不少歌妓會於歌樓里或宴席中演唱散曲助興,元人夏庭芝的《青樓集》和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了一些歌妓、女伶的生活花絮和事跡,除了演出雜劇和演唱散曲外,她們還會演唱戲文、慢詞、諸宮調等。元朝著名的歌妓有梁園秀、張怡雲、順時秀 、珠簾秀、天然秀等。她們亦與文人交好,有些演出雜劇的歌妓,還與元曲作家建立深厚的友誼,例如珠簾秀和關漢卿、天然秀和白仁甫等。

明朝至清朝中葉

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設置「國營妓院」,稱大院,後稱舊院。因此歌妓多集中於秦淮河一帶。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和北京立教坊,到了明朝中葉,找士大夫歌妓的風氣更盛[18]在嶺南亦有歌妓,例如張喬,她生於明萬曆年間,卒於崇禎六年(1633)七月廿五日,字喬婧,一字二喬,又名張麗人。隨母淪落為歌妓,與南園詩社諸子交厚,年僅十九歲就死去,其友彭孟陽等把她葬於廣州白雲山麓梅花坳,當時名士各作詩一首,植花一株於墓旁,號為「百花冢」。

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她們與文人士大夫的風流韻事,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清朝雍正時,雍正皇帝下令廢除教坊司,但樂戶仍然繼續經營妓院,因此歌妓並沒有消失。乾隆時,揚州成為煙花之地,有不少歌妓,鄭板橋的詩就有「千家養女先教曲」一句,可見歌妓之眾多。而《落拓》一詩亦提到「縫衣歌妓家」,鄭板橋的《道情十首》被北京歌妓招哥傳唱,他知道後便託人帶錢給招哥:「宦囊蕭瑟音書薄,略寄招哥買粉錢」。乾隆下江南時,遇到一個歌妓,欲立她為妃,他的第二任皇後烏喇那拉氏就剪自己的頭發來勸諫他,結果乾隆打消立歌妓為妃的念頭。

乾隆、嘉慶年間,經濟的發展刺激妓業,包括歌妓的發展,當時珠江三角洲的妓業十分昌盛,尤其是廣州一帶,趙翼著的《檐曝記》中說:「廣州珠戶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生計。」。當時珠江上的歌妓分為三個幫:廣州幫、潮州幫、揚州幫,均傳習各自地方的曲藝,互相交流,加上文人的幫助,歌妓場所興起一種叫南音的新曲種。嘉慶年間,嶺南文士馮詢、招子庸等的幫助下,在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皆為嶺南歌曲種類)的基礎上,通過「變其調」而創造出新曲種粵謳,通過歌妓演唱而廣泛傳播。

清末民初至現代

清末民初時,上海的妓院有不少歌妓,韓邦慶的小說《海上花列傳》就是描寫這些歌妓的生活。她們通常被稱呼為「先生」,當時上海有不少從歐洲或美國來的外國人,而歌妓在招待客人時必會唱歌,吳語「先生」又與英語「sing song」音近,所以英語把她們稱為「Sing-song girl」。而中文「歌女」的名稱在1920年代末葉才出現,即民國十四年之後。民國時期的歌女除了在傳統的妓院、酒家表演,還有於夜總會、舞廳等由西方傳入的娛樂場所表演,由於她們多會與客人交際應酬、飲酒,因此又稱交際花(交際花亦包括舞女)。

在秦淮河上,有一種於「七板子」上賣唱的歌妓,本來是於茶舫上賣唱,後來被政府取締後,才改於七板子上賣唱,朱自清和俞平伯就分別於兩篇同樣題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文章描述過她們。雖然這種歌妓是賣藝不賣身的,但當時一些人,包括一些知識份子,認為她們從事的職業不正當。朱自清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中,就說到聽歌雖然與狎妓不同,但他覺得她們與娼妓(性工作者)都屬於「妓」,認為她們從事的是不健全的職業,而接近妓者是不正當的行為,所以拒絕聽歌妓唱他又提到她們是「被逼的以歌為業」。而俞平伯則出於對歌妓的尊重和同情而拒絕聽歌,認為聽歌是對她們的侮辱。

台灣由同治年間開始出現一種叫藝妲的歌妓,盛行於日治時期。她們在藝妲間接受訓練和表演,亦會到酒樓、廟會、私人筵席等表演,以演唱戲曲為主,多名藝妲唱曲並作角色扮演則稱為藝妲戲。

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區,同治年間,廣州出現專門收養盲女傳授粵曲彈、唱技藝的「堂口」,這些能彈能唱的失明女歌手被稱為「瞽姬」,被稱呼作「師娘」,俗稱「盲妹」。也有一些歌女到茶館、酒樓賣唱。民初時廣州有一種「曲藝茶座」,第一家曲藝茶座是廣州西關十五甫正街的初一樓,「師娘」常會登台演唱,不久又有健全的女歌手演唱,一些歌妓脫離妓籍後亦加入女伶行列。1918年,校書(歌妓)林燕玉在初一樓客串登台演唱,開了失明藝人和女伶混合演唱之先,後來又有卓可卿等,取代了「師娘」。妓院里的未成年歌女稱為「琵琶仔」,琵琶仔往往會成為妓女(當地人稱「阿姑」)。

「歌女」一詞出現後,由於「歌妓」的「妓」令人聯想到性工作者,而「歌姬」的「姬」又有「寵姬」、「姬妾」的意思,「歌妓(伎)」和「歌姬」的稱呼被「歌女」所取代。在1920年代左右,隨著唱片業和電影業的發展,加上五四前後西方戲劇理論的傳入,令不少知識分子加入演藝行列,藝人的社會地位亦得到提高。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女歌手已不再稱為「歌女」,「歌星」這個名稱亦開始出現。「歌女」亦開始帶有貶義,常用來指一些知名度較低或到處演唱為生的女歌手,直至二十世紀中後期,仍然有人以「歌女」作為於酒廊、酒樓、餐廳、舞廳、街頭(如香港廟街、大笪地等)、游樂場(如香港荔園)等地方演唱,而知名度不高、「檔次較低」的女歌手之貶稱。

D. 為什麼管妓院叫「煙花之地」

中國5000年文明史浩浩湯湯,青樓文化也算活色活香,把青樓指代妓院其實並不準確,我最近的學習筆記里白紙黑字:「青樓」最早是指帝王的住所。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齊武帝於興光樓上施青漆,謂之青樓」,並指出:「今以妓院為青樓,實是誤矣。」可見,「青樓」原先乃是帝王之居。故三國時曹植有詩雲:「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最早稱妓院為青樓則出自南梁劉邈的《萬山採桑人》一詩,內有「娼女不勝愁,結束下青樓」。句中的「青樓」就因襲前人而誤傳。此後的文人墨客們便以訛傳訛,皆稱妓院為「青樓」了故而,在漢魏時期,青樓一詞應是褒義。

青樓一詞,原意為「青漆粉飾之樓」。可見,起初所指,並非是妓院,僅僅是比較華麗的屋宇,有時甚至作為豪門之家的代稱。比如:傅玄《艷歌行》:青樓臨大巷,幽門結重樞;江淹《西洲曲》: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但由於「華麗的屋宇」與艷麗奢華的生活有些關系。所以不知不覺間,青樓的意思發生了偏指,開始與娼妓發生關聯。唐代之後,偏指之意則成了專指,專指煙花之地。元代有一本記載妓女生平事跡的書,便叫《青樓集》。明代有一本《青樓韻語》,實則是《嫖經》的易名。清代有一本狹邪小說,名為《青樓夢》。

實際上的青樓風光,有詳細記載的可從唐朝算起。唐代都城長安最著名的「紅燈區」,位於「平康里」,因為靠近北門,也省稱「北里」,後世因而把平康、北里作為青樓的代稱。比之長安,揚州的青樓風光更加旖旎多情,杜牧等許多詩人都作過吟詠。那時青樓的規模一般都不大,多數是一個老鴇領著兩個妓女和丫鬟,就可以了。

到了宋朝,青樓規模擴展。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城裡的娛樂場——瓦子,共有8座。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城裡達33座。青樓的設備也開始競相奢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記載了當時杭州的青樓風光。明朝時南京的妓院有著名的"十六樓",秦淮河上槳聲燈影,錦綉輝煌。山東的臨清據《金瓶梅》上說,「有三十六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山西大同的青樓生意不景氣時,注冊的人數還有2000之多。青樓風光到明朝時已經頗有一些不美、不雅的景象了。出現了不少赤裸裸肉體交易的「私窠子」,「窯子」。到了清朝,青樓已成了完全的私妓的天下,妓女們不再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嫖客們也根本不懂真正的風情。首都北京的「八大胡同」,代表著傳統青樓的日見沒落。而南方的上海和廣州,則開始出現西方式的或中西混血的青樓現象。

青樓的具體服務方式,不外上門和坐等兩種。上門的需要「叫條子」,或稱「叫局」。坐等則規矩較多,比如初登青樓要「點花茶」,清朝以後叫「打茶圍」。官妓屬於政府的財物,不能隨官員調動。青樓的規矩隨時代的不同自有演化變異,但大致都要有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為了烘托氣氛、培養感情、激發情慾,也不僅僅是為了多賺錢,這其中也含有一份對人的尊嚴、人的價值的看重,要極力用風雅柔情之舉掩去銅臭,使交易帶有藝術色彩。許多青樓的規矩流傳到社會上,影響到其他行業。
其他稱謂:最歡樓 群芳樓 倚紅樓 萬花樓 鳳棲樓 紅杏樓 醉花樓 百花樓 快活樓 花滿樓 金美樓
金鳳樓 燕春樓 群芳閣 婉君閣 春風閣 入雲閣 春意閣 尋芳閣 藏香閣 鑫雅閣 環采閣
定芳閣 鳳鳴院 群芳院 美鳳院 滿春院 美仙院 麗春院 麗秋院 麗夏院 麗冬院 怡紅院
迎春院 美錦院 新鳳院 飄香院 倚翠園 麗春園 依翠欄 瀟湘館 蒔花館 松竹館 泉香班
慶元春 花好月圓 紅袖招

E. 廣州的尼姑庵

解放前,廣州的尼姑庵未必是佛門清靜地,卻有可能是變相妓院。廣州人把入庵玩尼姑叫做「開師姑廳」。這些庵表面上有佛有香,尼姑也會念經。但只要經熟人介紹,穿過庵中羊腸小道,就能找到某間豪華密室,有些土豪尼庵還裝有彩燈。庵中尼姑年輕貌美,僧衣下穿著華美的內衣,全身香氣逼人。熟客們進去密室,自然是參「歡喜禪」。有時熟客會叫尼姑們到家中「念經打座」,念完經還有其它的服務。

玩尼姑的多為軍政要人、他們有財有勢,直接庇護這些黑庵。1938年8月廣州市警察局突擊掃盪全市尼姑庵,捕盡市內淫尼。不料卻馬上收到一大堆各級領導的保釋信函,或接到求情電話。幾個時辰後,所有尼姑基本全被放掉。

F. 「山寨」一詞出自哪裡什麼時候出現的

「山寨」的提法不是源於廣東,而是來自香港。香港和廣東的省會城市廣州一樣,講的都是粵語。 在香港,小規模經營的工廠或家庭小作坊被稱為「山寨廠」,其出產的產品也被港人譏之為「山寨貨」。在粵語中「山寨」一詞也含有「不正規」或「不正統」的意思。 李嘉誠1950年在香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長江塑膠廠」,當時的規模也是屬於「山寨廠」之列。 七十年代未期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開放,一大批港式的粵語詞彙如:「大排檔」、「新潮」、「抄更」等流入廣東,逐漸成為內地的日常用語。「山寨廠」、「山寨貨」的說法也是那個時候傳入的。 粵語素來喜歡省略、干練,通常一個詞既可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故「山寨廠」和「山寨貨」也可簡稱為「山寨」。 由於「山寨廠」生產的「山寨貨」多為仿製和假冒產品,故「山寨」又引申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 「山寨」成為潮語風靡大江南北後,雖然不乏識者加以詮釋,遺憾的是未見提及它源自香港粵語,而且它還是一個從木屋區走出來的俚語。 木屋區是香港貧民聚居的地方。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這里涌現許多製造輕工產品的家庭式作坊,由於簡陋的木屋沿山坡構築,港人戲稱這些作 坊為「山寨廠」。這里須補充一句,這個俚語中的「寨」是粵人對經營場所的蔑稱,與辭典「環列木柵的工事」不相干,與敝邑舊時的妓院倒是頗有淵源。 話說清代廣州的妓院門禁森嚴,所在的街區前後出口都豎著排柵,妓女起居由「雞佬」(妓院中的「保安」)監視,未經「事頭婆」(妓院主人)批准不得私自外出,因此粵人形象地稱妓院為「老舉(妓)寨」,「寨」後來在粵人語境中便成為含有貶義色彩的經營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