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古人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上海到開封汽車要多久 2025-07-17 16:55:32
通州區北京站怎麼地鐵 2025-07-17 16:44:39

廣州古人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3-01-15 04:15:02

A. 請問古代廣東叫什麼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位於南海之濱,南嶺以南的地方,有一個省份叫做廣東,是中國目前人口最多的省份,地處中國的南大門,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改革開放後,自1989年起,廣東省的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十年位居全國第1位,成為了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在古代歷史文化上,源遠流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1、先秦時期

在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區的部落統稱為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多個分支,也統稱為百越,古代的廣東就是南越之地,因越字通粵,又被稱為南粵。

在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地活動,約12.9萬年以前,出現了早期智人,在距今5000年前後,也就是堯舜時代,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是蒼梧古國的統治地區,而廣東東部和東北部,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統治地區。

在距今約4000年左右,廣東境內出現了驩兜國、縛婁國、儋耳國、雕題國等方國,在戰國時期前後,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也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

2、秦朝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派屠睢、趙佗率領50萬秦軍佔領嶺南地區,設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廣東大部分地區屬於南海郡,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定都廣東番禺。

3、兩漢三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趙佗在陸賈的勸說下,臣服於漢朝,呂後臨朝後,派軍攻打趙佗,於是趙佗脫離漢朝,漢文帝繼位後,再次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了趙佗歸漢。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國,將南越國劃分為九個郡,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嶺南地區屬於東吳的孫權統治地區。

4、兩晉南北朝

兩晉時期,廣東腹地屬於廣州,粵北屬於荊州,雷州半島屬於交州,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北方士族和百姓紛紛逃往南方,有了大批移民,南北朝時期,設立的州、郡、縣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相對較少,隋朝初期,設立廣州、循州,隋煬帝時,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廣東地區分為10郡、74縣。

5、唐宋時期

唐朝貞觀時期,廢郡為州,將全國分為十道,嶺南地區屬於嶺南道,唐高宗時期將嶺南45州,分為廣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個都督府皆屬於廣州,潮州汕頭一帶在唐朝中期曾屬於福建,862年,將嶺南道分別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這也是兩廣地區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地區屬於南漢割據政權,宋朝開始在嶺南設為廣南路,宋太宗時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也是廣東、廣西名稱的來歷,北宋末年至南宋末年,北方戰亂不斷,大批百姓南遷,使廣東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

6、元明清時期

元朝時期,今廣東地區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明朝時期,將廣東道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改海北海南道歸屬廣東,廣東也成為明朝的十三個布政使司之一,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地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歸廣東管轄。

清朝時期,將地方行政分為省、道、府、縣4級,正式使用廣東省這個名稱。

B. 廣州古代曾經用名

一、廣州的歷史
廣州的別名: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別名。
來源:五羊仙人的傳說 傳說周朝時,有一年廣州出現大旱災荒,五穀歉收。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天空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銜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廣州人修建了五仙觀,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廣州的歷史來源:
秦朝時:秦統一嶺南後,推行郡縣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廣州所在地區,當時屬於屬南海郡的番禺縣。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職務的趙佗,趁中原楚漢相爭之機,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是第一個在廣州地區建都的封建割據的小王朝。
南越國留下的遺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國宮苑
南越國是興於秦皇、忠於漢武的嶺南地方政權。南越國宮苑是南越國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的「死地」。這兩個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漢時期廣州地區文明發展的光輝。
西漢南越王墓在廣州越秀公園西側。該墓出土了許多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趙眜的王陵是目前廣州地區出土規模最大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古墓。
我國文物管理部門規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頂級文物是不允許出國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銜蛇越人」就是其中的兩件。
南越國宮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國宮苑是保存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宮苑。遺址人工水景貫通全苑,別具一格的石木建築結構的工藝,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聲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先進的造園技術。由於內涵十分豐富,南越王宮苑被稱為嶺南文化藝術的奇跡。
南越國時期這兩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全面而立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社會風貌,同時也是嶺南地區歸入秦漢帝國的歷史見證。
二、廣州的對外貿易
廣州——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我國古代有一條著名的連接西亞、歐洲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其實我國還有一條從古代延續到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就是這條海上世界貿易通道的貿易大港。
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早在漢代,廣州(番禺)因其海內外貿易相當活躍,被稱為一大都會。
唐政府在廣州首設「市舶使」,北宋時政府設立「市舶司」,市舶司後來成為海關的雛形。
明清時期,中國閉關鎖國,在這一時期的很長時間里,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廣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廣州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業性、開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徵。
代表性建築: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船隊從番禺(今廣州)出發,沿著北部灣海岸航行,經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抵斯里蘭卡後返航。東漢時,航程更遠達波斯灣。這條航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神廟位於黃埔區廟頭村。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 ,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歷史了。
南海神廟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船出發的碼頭。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廣州,船員按例要到神廟內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中小客商還可在廟旁的扶胥鎮內進行商品交易。
進入南海神廟,就會看到東部有一座穿著中國人衣裝的外國人泥塑像,他左手舉在額頭上遮眉,眺望遠方。他就是來自西域的朝貢使者達奚司空。當年,他隨商船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回程時經過南海神廟。他們把船停靠在神廟碼頭,祭祀完南海神後,達奚司空又種下了兩顆波羅樹種子。但是當他走回碼頭的時候,商船已經開走了,原來船上的人把他忘記了。他長久地站立在大海邊,遠望來時路,後來就立化在海邊。 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波羅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紀念。因為他站立著好像在望著他手植的波羅樹,所以民間又有「番鬼望波羅」之說。從此以後,神廟被稱為是波羅廟,南海神誕也被稱為波羅誕,甚至連廟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稱為波羅江。
※※廣州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廣東十三行等。
※※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的舊稱,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鍾樓,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中國首批海關口岸之一 。
※※琶洲塔、赤崗塔:兩座塔都建於明代,風格基本一致,而且兩座塔的塔基入分別有8個托塔力士,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國人模樣。都是廣州對外貿易繁盛的一個見證,這兩座塔與番禺蓮花山的蓮花塔一起被稱為廣州的「三支桅桿」,成為廣州河道上來往航船的航標燈塔。
※※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體。
※※鎮海樓:因為樓高五層和可以眺望珠江,因此又叫五層樓和望海樓。今天鎮海樓已經成為廣州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建歷史資料。
※※騎樓:近代騎樓是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藝術相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商住建築形式。
※※陳家祠: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為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為唐代建築,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為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跡而建的。
嶺南最早的舶來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還有產自西亞的乳香,其中一個銀盒的造型、紋飾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與伊朗古蘇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銀器類同。這批海外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的重要物證。
三、廣州的歷史名人
1、屈大均:清初「嶺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2、倫文敘: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稱為具有「鬼才」的傳奇人物,不僅自己高中狀元而且因為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先後也考取了功名。
3、楊孚:早年對經史鑽研頗深,以直言敢諫而著稱。他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張被漢和帝採納,著作《異物志》為後人提供了漢代嶺南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四、廣州的民俗風情
1、古代廣州人住的是干欄式建築,還有用蚝殼建築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保留。
2、嶺南四大佳果為荔枝、木瓜、香蕉和菠蘿,其中荔枝最為著名。
3、廣州有堪稱嶺南絕活的工藝品有:廣綉、廣雕、廣彩。其中的廣綉同潮州刺綉合稱為粵綉,屬於中國四大名綉。廣雕是玉雕、木雕、磚雕、骨雕、欖核雕等傳統。
4、佛教禪宗始祖達摩於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他在珠江岸邊禪坐傳教,傳教之處被後人稱為「西來初地」。於是禪宗六祖正式在廣州誕生。禪宗也在後來成為影響中國最大的漢傳佛教分支

C. 廣州在古代叫什麼

廣州,廣東省省會。廣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那麼廣州在古代叫做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廣州在古代叫什麼

廣州正式建城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終沒有變遷過,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極為罕見,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足夠的底氣。

前世之歷史

公元前214年,廣州建“任囂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又下決心將嶺南納入秦帝國的版圖,發動了統一嶺南的戰爭。《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領50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軍,其中一路順北江而下占據了番禺。到後來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之後,解決了南下秦軍的後勤給養問題,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嶺南的戰爭,最終由任囂帶領趙佗等人南攻南越,終於統一嶺南。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大業完成,嶺南地區從此納入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今天廣東省大部分屬南海郡,郡治在番禺,這是廣州行政區劃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囂在番禺築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舊倉巷一帶),史稱番禺城,後人稱為“任囂城”,這是廣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人間訓》和《史記·南越列傳》。《史記·南越列傳》載,任囂在臨終前對趙佗說:“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為了鞏固統一嶺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設置郡縣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嶺南實行了多項措施,以促進當地的發展,主要有“屯墾戍邊”、“築道設關”、“謫戍移民,與越雜處”等。

廣州又有“楚庭”之稱一說,越秀公園內正有其牌坊。

1959年製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廣州的標志。

在越秀公園內的“古之楚庭”石碑。

遺址自然沒有,昔日文物卻倒真有,就在俗稱為“五層樓(鎮海樓)”的廣州博物館,該館藏有各朝代文物萬余件,可謂濃縮了廣州兩千多年歷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廣州地區設置郡縣的歷史物證。

1962年區庄螺崗出土的秦戈,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

變遷之路

三國時,得廣州之名

廣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難得的是,廣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區中心一直沒變,廣州位居“歷史文化名城”之列,並非浪得虛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廣州地區范圍已有人類活動。廣州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很早就開始了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後來,隨著耕作和捕獵技術的提高,學會了各種手工藝技術,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工匠,他們不必從速耕種,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鄉村,而是集中居住,從而奠定了廣州城的基礎。

秦朝於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南海郡尉任囂始建番禺城(古廣州名)。西漢初趙佗建南越國,擴建此城為國都,人稱“趙佗城”,城區中心約在今越秀區東起新大新西至倉邊路、北起越華路南至中山路。從考古挖掘的成果來看,南越國宮署遺址中除了有南越國宮殿和南漢國宮殿遺跡外,還有從南越國以來各朝代的大型建築遺跡,這些都是廣州建城2000多年歷史的見證。

漢代時番禺已成為全國聞名都會。三國時,吳國的交州刺史步騭擴建“趙佗城”。到公元226年,吳國設廣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廣州得名之始。漢晉之際,廣州漸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至唐代已成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帶)成為外國商人聚居的鬧市區。而城南的商鋪也越來越多,唐朝末年,嶺南最高執政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擴建南城,其弟劉岩接兄之位後建南漢國,經濟稱雄於五代十國時期,廣州城(時稱興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樂的離宮,周邊地區漸有發展。至宋代,廣州周邊有8個衛星鎮,廣州新建三城,城區擴大。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城牆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東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清代增建東西“雞翼城”,城牆建到江邊。

關於廣式傢具的介紹

前面已經提到,在明代時,中國的傢具由蘇式傢具獨領風騷,一統天下,到了清代出現了廣式傢具,其大發展是在清中期以後。作為硬木傢具的重要產地,廣州雖然晚於蘇州,但其發展異常迅速,成就斐然,特色鮮明。

廣州由於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是中國海外貿易

的重要港口,是同東南亞及阿拉伯等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往來的主要門戶。明清時期,它成為中國"得風氣之先",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明代中葉以後,大批西方傳教士通過澳門進入廣州,再進入中國內地,他們以傳播歐洲科學文化為手段傳播天主教,其中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特別是廣東地區,處於門戶開放的最前沿,中西文化因而得以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更大規模、更迅速地碰撞、吸收和融合。

廣州由於是東南亞各國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港埠和通道,南洋各國盛產優質木材,木材外貿在這些國家出口貨物中占很大比重,大批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從南洋運到中國,中國政府亦常派官員赴南洋採伐。同時,廣東、廣西又是中國貴重木材的主要產地,品種也比較多。據《博物要覽》記載:"花梨產交(交趾)廣(即廣東、廣西)溪澗,一名花櫚樹,葉如梨而無實,木色紅紫而肌理細膩,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諸器"。從史書記載,可以知道廣東製造傢具的木材比較充裕,這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使得廣州的傢具製造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起來。

由於原料充分,加之經濟不斷發展,清統治者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表現出極大的慾望,他們追求一種絢麗、繁縟、豪華、富貴之氣,原先的明式傢具不能符合他們的口味了,於是清式傢具產生了,而清代傢具的主要代表便是廣式傢具。當時,廣式傢具在追求豪華、優美的效果時,用料毫不吝惜,造成了用料粗碩的特點。特別是在雍正、乾隆以後,達官顯貴階層在生活不斷追求豪華氣派,尺寸隨意加大放寬,以顯示雄渾與穩重,而廣式傢具也正是從這一點上迎合他們的審美情趣,於是廣式傢具迅速取代原來蘇式傢具的地位,成為清廷具有獨特藝術風格主要傢具來源。清康熙的著名戲劇家李漁在游歷廣東後說:"予游粵東,見市廛所列之器,半屬花梨、紫檀,製法之佳,可謂窮工極巧。

廣式傢具

的更大發展是在清代中期以後,其時由於歐洲文化史上風靡一時的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以及集中反映這一時期歐洲豪華而瑰麗的裝飾工藝,隨西方文明一齊傳入中國,廣州城內西洋建築風格的商館、洋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中西貿易興盛,西方國家的商品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市場,尤其是罕見的鍾表、琺琅器、天文儀器等,引發國人的極大興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對西洋器物無不傾慕之至,以擁有為時尚。由於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不少廣式傢具在造型、結構和裝飾上更多地模仿於西方式樣,如造型上多呈束腰狀.腿足部注重精雕細刻,尤其是裝飾圖案,追求華麗、豪華,而且有過之無不及。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取材於當時甚為流行的西式紋樣,如最常見的廣式傢具上的西番蓮,這是一種外形酷似中國牡丹的花卉。西番蓮的特點是花紋線條流暢,變化無窮,可以根據不同器形而隨意延伸。它多以一朵花或幾朵花為中心向四圍伸展枝葉,且大都上下左右對稱。如果裝飾在圓形器物上,則枝葉多作循環式,各面紋飾銜接巧妙,很難分辨它們的首尾。西番蓮與蘇式傢具傳統的纏枝蓮紋樣完全不同,成為區別廣式傢具和蘇式傢具的一個重要特徵。再如一些廣式扶手椅的構件,可以明顯看出當時流行法國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至於一些雕刻傢具,尤為細膩,令人感嘆不已,可以這樣來形容,每一件高檔的廣式傢具,就是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各種雕刻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什麼淺浮雕、浮雕、高雕、通雕、圓雕、立體雕等等。雕刻的面積寬廣而縱深,有的傢具雕刻裝飾面積高達80%以上。廣式傢具除大面積雕刻外,更注重鑲嵌藝術的發揮.技藝堪稱一絕,在工藝行當中,"鑲嵌"一詞本是一種漆工術語。中國蘇州、揚州、杭州等地的鑲嵌藝術都十分流行。為了追求一種綺麗的色彩美感,廣式傢具將鑲嵌發揮到更高層次。鑲嵌的材料形形色色,通常有大理石(雲石)、玉石、寶石、琺琅、陶瓷、螺鈿、金屬、黃楊木、象牙、琥珀、玻璃、油畫等。鑲嵌作品多為插屏、掛屏、圍屏等,獨步一時,成為中國傢具裝飾中一枝珍貴的奇葩。今天,當我們一看到鑲嵌大理石與螺鈿的紅木傢具,如果斷定它是廣式傢具,一般是不會出錯的。

廣式傢具的裝飾題材非常豐富,除西式紋樣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傳統紋樣,它採用自然形態的動、植物,如植物類有松、竹、蘭、梅、菊、葡萄等,動物有鶴、鹿、

獅、羊、龍、蝙蝠、鴛鴦等。也有一些是雲紋、夔紋、海水紋等。最常見的是竹節與梅花,但中西合璧兼而有之的更為多見。

廣式傢具的製作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為講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木製成,用料清一色,即用同一種木材製作一件傢具,如用花梨木,整件傢具全部為花梨木;如用紫檀,整件傢具全部為紫檀,內外一致,各種木料互不摻用,而且廣式傢具不油漆里,使木質完全裸露,讓人一看便有實實在在、一目瞭然之感。

廣式傢具的大氣和豪華,倍受清代皇室的偏愛,為滿足皇室生活需要,清宮造辦處專門設立了"廣木作",專門承擔木工活計。宮中現存相當數量的傢具,皆出自造辦處木作之手。在清雍正年何,羅元、林彬等多位廣東名匠還被召入宮中為宮廷製作廣式傢具。光緒年間,另一位廣東名匠梁埠被召北上專為皇帝大婚雕刻龍床。永樂年間,廣作硬木工匠輪班進京,清代造辦處幾乎全部是廣籍名匠。如果說蘇州地區是明式傢具的發源地,廣東地區則是清代傢具的殿軍,後者在清式傢具的地位更為重要。清式傢具以廣作最為著名,傢具出口量也大大多於蘇州地區。

當然,從藝術角度與整體來看廣式傢具,它不如蘇式,但從傢具史的角度來看,廣式仍不失為中國古典傢具中精彩的一頁,它在清中期取代蘇式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清宮的主要傢具,成為清代傢具的代名詞。清代廣式傢具能取得這樣高的地位,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首先是它在結構上既保留了傳統傢具的優良格式,同時又吸收了歐洲傢具華麗裝飾的形式;在傢具的應用功能上,也作了勇敢的開拓,從而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廣。清代廣式傢具還深刻地影響到中國沿海各大城市傢具的發展,如蘇州、上海、揚州、寧波、北京等地的工匠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廣作的形式與工藝手法。

D. 廣東在古代叫什麼

廣東,古時稱南越。

「粵」作為廣東簡稱,粵即越,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民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等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

行政區劃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深圳為副省級市及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廣東省確定順德區為省直管縣試點。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E. 廣州的古稱

廣州歷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漢、晉 代、隋 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州市等。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南海」。春秋戰國時,廣州地區南越民族與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往來,並歸屬於楚國,劃為南楚,據府志、文物記載,曾於廣州建立「楚庭」(也叫楚亭),歸屬楚國。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故在秦代以前,廣州又有「楚庭」之稱。
廣州二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在秦末漢初與唐末,廣州曾經兩次出現過割據的小國,秦末期為南越國,趙佗(秦的南海尉)自立為南越王,廣州成為南越王都城(公元前206年至111年)。唐代末期劉岩(又名劉龔)據廣州稱帝,國號南漢(公元917年至971年)以廣州作都城(當時稱興王府)。
廣州地區自秦代(公元前214年)定為南海郡開始,歷代以來它的行政管轄地區,最小的范圍也據有現廣東省的中部與北部,最大的范圍包括現廣東、廣西的大部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當時南海郡尉任囂在現中山四路舊倉巷附近修建城廓,稱為「任囂城」,廣州為郡治所在地。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後趙佗續任南海郡尉,趙佗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居五十萬居民到嶺南,數十萬漢人把中原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帶到嶺南地區,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其後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逐漸形成了廣府、客家與潮汕三大民系。秦末漢初時,趙佗自立為南越武帝,並把管轄范圍擴展到雷洲半島(象郡)與廣西、桂林地區,以及越南北部。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郡(後縮為七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趾部後稱交州,南海郡行政范圍縮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廣西梧州,廣州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漢代廣州地區行政范圍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F. 廣州古代叫什麼名字

南越、南粵,粵。

南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南粵」一詞,始於《漢書》。秦漢文獻對廣東的稱謂有幾種,如:《史記》稱"南越",而《漢書》中又把南越稱為"南粵"。如今廣東的簡稱「粵」就是來源於此。

而南粵在先秦時期指南越部落。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是先秦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 。南粵(也稱南越)是百越部落中的一支,是廣東一帶部落的稱謂 。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6)廣州古人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古史

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馬壩人)。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公元前219年,秦軍佔有廣東地區 ,至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把嶺南地區設為「桂林、象、南海」3個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G. 廣州歷代以來的稱呼

以下是廣州歷代以來的稱呼:

1、傳說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庭」(或「楚亭」)。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

2、傳說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色羊,拿著一莖六穗的優良稻穀種子,降臨「楚庭」,將稻穗贈給當地人民,並祝福這里永無飢荒。說完後,五位仙人便騰空而去,五隻羊則變成了石頭。當地人民為紀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觀,傳說五仙觀即為「楚庭」所在。由此,廣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別名。

3、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

4、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

5、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

6、唐末期劉岩在廣州稱帝, 號稱南漢國,廣州為興王府,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

7、解放前, 國民黨統治時,廣州定為市,仍為省會所在地。

(7)廣州古人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

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廣州位於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

H. 中國古代歷史上廣東廣州叫什麼

1、廣州鎮海樓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2、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五羊石像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I. 廣東古代叫什麼

廣東古代叫百越、南越、南粵。廣東簡稱「粵」,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廣州。因古地名廣信之東,故名「廣東」。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
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早在3000~5000年前廣東就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改革開放後,廣東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取得驕人的成績。

J. 廣州在古代叫什麼

廣州正式建城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終沒有變遷過,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極為罕見,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足夠的底氣。

前世之歷史
公元前214年,廣州建「任囂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又下決心將嶺南納入秦帝國的版圖,發動了統一嶺南的戰爭。《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領50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軍,其中一路順北江而下占據了番禺。到後來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之後,解決了南下秦軍的後勤給養問題,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嶺南的戰爭,最終由任囂帶領趙佗等人南攻南越,終於統一嶺南。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大業完成,嶺南地區從此納入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今天廣東省大部分屬南海郡,郡治在番禺,這是廣州行政區劃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囂在番禺築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舊倉巷一帶),史稱番禺城,後人稱為「任囂城」,這是廣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人間訓》和《史記·南越列傳》。《史記·南越列傳》載,任囂在臨終前對趙佗說:「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為了鞏固統一嶺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設置郡縣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嶺南實行了多項措施,以促進當地的發展,主要有「屯墾戍邊」、「築道設關」、「謫戍移民,與越雜處」等。
廣州又有「楚庭」之稱一說,越秀公園內正有其牌坊。
1959年製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廣州的標志。
在越秀公園內的「古之楚庭」石碑。
遺址自然沒有,昔日文物卻倒真有,就在俗稱為「五層樓(鎮海樓)」的廣州博物館,該館藏有各朝代文物萬余件,可謂濃縮了廣州兩千多年歷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廣州地區設置郡縣的歷史物證。
1962年區庄螺崗出土的秦戈,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
變遷之路
三國時,得廣州之名
廣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難得的是,廣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區中心一直沒變,廣州位居「歷史文化名城」之列,並非浪得虛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廣州地區范圍已有人類活動。廣州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很早就開始了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後來,隨著耕作和捕獵技術的提高,學會了各種手工藝技術,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工匠,他們不必從速耕種,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鄉村,而是集中居住,從而奠定了廣州城的基礎。
秦朝於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南海郡尉任囂始建番禺城(古廣州名)。西漢初趙佗建南越國,擴建此城為國都,人稱「趙佗城」,城區中心約在今越秀區東起新大新西至倉邊路、北起越華路南至中山路。從考古挖掘的成果來看,南越國宮署遺址中除了有南越國宮殿和南漢國宮殿遺跡外,還有從南越國以來各朝代的大型建築遺跡,這些都是廣州建城2000多年歷史的見證。
漢代時番禺已成為全國聞名都會。三國時,吳國的交州刺史步騭擴建「趙佗城」。到公元226年,吳國設廣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廣州得名之始。漢晉之際,廣州漸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至唐代已成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帶)成為外國商人聚居的鬧市區。而城南的商鋪也越來越多,唐朝末年,嶺南最高執政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擴建南城,其弟劉岩接兄之位後建南漢國,經濟稱雄於五代十國時期,廣州城(時稱興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樂的離宮,周邊地區漸有發展。至宋代,廣州周邊有8個衛星鎮,廣州新建三城,城區擴大。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城牆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東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清代增建東西「雞翼城」,城牆建到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