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平湖工匠有多少人
1000人。
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金平湖工匠培育工程在全市培育1000名金平湖工匠。
金平湖工匠精神在全市范圍內得到進一步弘揚,「金平湖工匠」品牌逐步成熟。
2. 歐洲人怎麼看明朝科學水平
1,軍火業各有看法
明末軍事一個大事,就是引進仿造歐洲火器。
葡萄牙荷蘭等國的先進火炮,先後被引入明軍,大量改裝生產,出現了「佛郎機」「紅夷炮」等品種。那在歐洲人眼裡,這些中國改裝版火器的殺傷力如何?
貶過明朝天文又贊過明朝手工業的拉達,對明朝的軍火水平,也是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時,見過明朝衛所軍隊的火炮,認為這些大炮製作粗劣,款式也太老,好些大炮只能發射石頭。
?明朝紅夷大炮之佛郎機大型款
但真正和明軍打過仗的一些西班牙軍官,卻不這樣看。以艦長Artreda寫給西班牙國王信里的說法,明軍的精銳部隊,大炮的性能都非常出色。西班牙歷史學家門多薩,曾經登上過明朝戰船,見過明軍戰船上的弗朗機,評價也中肯:「比我們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2, 印刷術各有千秋
明末時,歐洲人介紹中國極多的,正是「四大發明」中的一大絕活:印刷術。
雖說當時歐洲也有了造紙和印刷,但明朝這事上的獨家優勢,歐洲人也認賬。
以利瑪竇的說法,中國的印刷術比起歐洲人至少早五百年,技術更十分巧妙,出錯易修改,速度更是快,一塊木版一天能印一千五百多份,看看中國的印刷術,就知道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書,價格還比歐洲便宜得多。
但這么強大的技術,也叫歐洲人找了毛病:中國的紙不如歐洲耐用,還不能正反面都印。而且尤其令歐洲人受打擊的是:一開始明朝人堅決不信歐洲人會印刷,氣的歐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聖經過來——看看我們印的。
照明末學者王肯堂的贊嘆說:歐洲聖經兩面都有字,而且還能防水,真是「甚異之」。
3,農業最令人拜服
比起讓歐洲人挑出毛病的印刷術,明朝的農業,卻叫歐洲傳教士似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啥都新鮮。整體農業水平,以利瑪竇的總結:「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利瑪竇和中國士大夫
一些農民生產場面,都叫歐洲人開眼,水稻一年三熟,稻田裡還養魚防瘧疾,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志》里還詳細記錄:明朝農民用竹料包好鴨蛋,點稻草加熱,嚴冬竟也能孵蛋。
好些常見農具,歐洲人更是稱奇:福建地區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車,曾被西班牙人拉達稱贊。而真在歐洲引起熱潮的,卻是東南農村揚谷常用的農具:揚谷扇車。
?旋轉式揚谷扇車
這種老農具出現在西漢時期,發展到明代,技術已極成熟:改成閉合式,還有輪軸和搖手,兩個人就能快速操縱,輕松給穀粒脫殼。
強大生產效率,引來歐洲人哄搶:荷蘭和瑞典的船員,多次購買走私到歐洲,每次都賣高價,還引來紛紛仿製,十八世紀的歐洲農村,出來多種改裝版,結束了揚谷只能靠簸箕的苦力史。
以一些歐洲學者的看法,這種東方傳來的農具,可以被看做離心壓縮機的鼻祖。
4,中醫引發大熱潮
歐洲人開始重視中醫,是讀了利瑪竇的著作後。利瑪竇告訴歐洲人,中醫不但能治療多種疾病,而且中國人看病比歐洲方便廉價,醫院很多,「(在中國)只要一角錢,在歐洲卻需要化六七倍之多的金塊」。
?利瑪竇畫像
從此之後,好些中醫典籍都被翻譯到歐洲,而且不同國家,版本也不同。比如晉朝王叔和的《脈經》,波蘭版叫《中醫津要》,荷蘭版叫《中醫臨床》,十七十八世紀在歐洲很火。諸如《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更都能在歐洲找到摘錄翻譯。
影響歐洲極大的,還有明代時成熟的種痘防治天花技術。歐洲叫「輕型接種天花」,明代先傳到土耳其,又治好了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從此廣為流傳。這個了不起成就,以伏爾泰贊嘆:「一個被視為世上最明智最文明的民族的這種榜樣,便是一個偉大的先例。」
5,天文工作太混亂
要說明朝哪樣科學,最叫歐洲人看不上眼?當屬天文學。
葡萄牙人克魯茲就曾嘲笑,說中國沒有天文知識。稱贊過明朝高科技農具的西班牙人拉達,吐槽明朝人幾何知識爛,計算水平差,錯到慘不忍睹。
中國傳統天文設備,更被踩得狠。康熙年間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對元明兩朝傳下來的天文儀器,更變著花樣批評:簡直是「笨拙的繆斯」,也就是只能當擺設。
同樣給清朝欽天監任職的傳教士紀理安,乾脆給清政府提議:元明兩朝留下的天文設備,包括元朝科學家郭守敬開發的簡儀,都當廢銅爛鐵處理了算了。
對這公認落後,說「好話」的還是利瑪竇:其實明代的天文設備很強,但明朝知識分子都鑽科舉,少有人研究這個。所以在天文學上,「他們的工作多少有些混亂」。
?明代鑄造的簡儀,工藝至今無人知曉,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天文儀器。
6,中國製造很強大
但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歐洲人,尤其是克魯茲,對於大明朝的手工業水平,都是心悅誠服的贊。他在廣州住了兩個月,看遍廣州手工業,給出一個至高評價:「精湛技藝,巧奪天工」。
明代的廣州,俗稱「廣州匠」,手工業公認強,錫器鐵器陶器,號稱「冠絕天下」。廣州工匠更名聲在外,還有人漂洋過海去南洋發展,克魯茲能有這震撼,一點不奇怪。
大明手工業的兩個絕活:絲綢和瓷器。更在歐洲受追捧,歐洲人也學會了仿造中國絲綢,可上流社會還是只認中國品牌。比如法國,貴族圈誰穿法國仿造版絲綢衣,一定會被笑話土。
歐洲人曾挖空心思,打聽中國瓷器的製造過程。以一些傳教士介紹說:要把土敲碎了,用水攪勻了燒就行。這方法傳到歐洲,好些人學著造,卻都造出來易碎殘次品。直到法國人殷弘緒,在康熙年間偷運景德鎮高嶺土回國,又經過五十年研究,才終於燒出硬質瓷器。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
明朝人宋應星的手工業巨著《天工開物》,並沒有收錄在清代《四庫全書》里,但巴黎皇家文庫十八世紀就將其收藏,被贊為「技術網路全書」,以法國漢學家儒蓮的贊嘆:這本書中的好些技術,比如野生樹皮造紙,制墨,制銅,活塞風箱,提花機,都要遠強於當時歐洲。
明末引來歐洲人興趣的,還有一種獨輪小帆車。
這種小帆車上面裝有風帆,藉助風力操縱運輸,在農村田間地頭使用,十分方便快捷。中國農民輕松操縱的場景,也引來歐洲人驚訝。以至於當時歐洲介紹中國的地圖畫冊,必然會畫上這小帆車。
從此以後,這種中國小車,一度火熱歐洲,好些歐洲人都開動腦筋,嘗試改裝發明。1600年,荷蘭學者史蒂文改裝成功了風帆馬車,命名為「中國式風帆馬車」,測速竟高達順風四十英里。從此以後,乘風帆馬車飆車,一度是歐洲青年貴族們喜聞樂見的游戲。
就連歐洲名著《失樂園》里,也留下了與這小帆車有關的句子:中國人利用風帆駕駛藤製的輕車。
7,造船業並不落後
明朝造船業,一直出名強大,但葡萄牙殖民者初來中國時,最不屑的就是明朝戰船。以正德年間葡萄牙東方艦隊司令皮雷斯的看法:一艘葡萄牙戰艦至少能打掉二十艘中國船。
如此不屑,只因他來的「不巧」:這是明朝海防廢弛的時候。比如廣東,洪武年間七百多船,當時就剩一百多,還盡是小船。
但嘉靖中期後,明朝為消滅倭寇,全力重建海軍後,歐洲人的看法,也就不一樣。門多薩的書,詳細記錄了明朝戰船的式樣和性能,盛贊明朝船的結實耐用:「他們船隻的使用期,一艘相當於我們兩艘」。
萬曆中期以後,明朝越發缺錢,強大了沒多久的海軍,也是連年裁軍,比如廣東六大水寨,到天啟年間裁撤了九成,著名的南澳水寨,到崇禎年間只剩下八艘船。明末荷蘭殖民者橫行東南,鄭芝龍等海盜崛起,這才是根由。
但歐洲特別是西班牙人,學習明朝造船的熱情一直高。特別是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連年都主持學造中國船。
8,建築業極為震撼
金庸小說《鹿鼎記》里曾有情節:打完了雅克薩大戰的沙俄攝政女王,談判時還附加條件:請清王朝派工匠到俄國,教俄國人怎麼修橋。
這個差距,還真不是金老先生吹牛。
門多薩就給歐洲人介紹過明朝的造橋技術:泉州用花崗岩建造的橋梁,不但外觀精美,而且用的是巨型長石板,簡直難以想像怎麼靠人力弄上去。一直到清代,俄國彼得大帝還專門派使團到北京,求教造橋技術。
除了贊造橋,門多薩還贊過明朝的道路:城市的公路整潔平整,驛路更四通八達,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明朝特有的牌樓建築,門多薩也十分喜歡,認為這是可以和古羅馬凱旋門媲美的建築精品。
門多薩的總結說:「在這個王國(明朝)的各地,都有了不起的建築家,他們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築來。」
英王建築師錢伯斯爵士的一句話,更歐洲人對中國建築藝術的崇拜:「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並論,只能像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
3. 大國工匠都介紹了幾個人,都叫什麼名字
1、彭祥華
川藏鐵路屬於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鋪設難度創造了新的世界之最。中鐵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級技師彭祥華從1994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在工程建設一線,參加了橫南鐵路、朔黃鐵路、菏日鐵路、青藏鐵路、川藏鐵路(拉林段)等10餘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
他多年戰斗在祖國偏遠地區,不怕艱辛,為祖國建設付出了青春與熱血。
2、盧仁峰
坦克集群,在遼闊的大地上風馳電掣,一往無前,現在中國的坦克製造能力已經躋身世界第一方陣了。裝甲是坦克的第一要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焊工盧仁峰的工作就是負責把坦克的各種裝甲鋼板連綴為一體。
這個左手殘疾,僅靠右手練就一身電焊絕活的焊接工人,其手工電弧焊單面焊雙面成型技術堪稱一絕。
3、周平紅、周永和、張興華
傳統POEM手術容易損傷患者食管,周平紅另闢蹊徑,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夾層中,建造一條隱形隧道,不僅減少了患者痛苦,也讓中國的消化內鏡微創切除技術領跑世界。木船是很多漁民賴以生存的工具。為了讓鄉親們安全遠航,排船師傅張興華獨創造船工藝,手工打制的漁船滴水不漏。
FAST工程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新的可能,但施工難度超乎想像。起重工周永和經過反復思索,利用「墨子圓規」的古人思想和順勢而為的東方智慧,完美拼接四千多塊面板,成就了能與星星對話的大型球面鏡。
4、毛勝利、孟劍鋒、王津。
「薄如蟬翼潔如雪」,這是宣紙工藝的至高境界。
為了讓極品宣紙再現於世,毛勝利依循古法,採用更為傳統的擦焙方式,終再續傳奇。孟劍鋒依照古鏨子上得到的啟示路徑,在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鏨出細致的紡織紋理,以假亂真。王津參悟古法,謹遵先人教誨,終於讓歷史瑰寶雙馬馱鍾掃盡塵封,再度驚艷於世。
5、李峰、顧秋亮、李剛
心細如發,探手輕柔,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 「執拗」返工;心有精誠,手有精藝,顧秋亮僅憑一雙手捏捻搓摸,便可精準感知細如發絲的鋼板厚度;蒙眼插線,穿插自如,李剛方寸之間也能插接百條線路,成就領跑世界的「中國製造」。
6、裴永斌、馬榮、方文墨
墨是哈爾濱電機廠車工,三十多年來主要加工水輪發電機的彈性油箱。他用手指觸摸測量時就像可以透視一般,在挑戰數控機床時,下刀依然完美精準。方文墨的工作是為殲15艦載機加工高精度零件。他自製改進工具數百件,加工精度逼近零公差。
馬榮是人民幣人像雕刻的頂尖高手,在從傳統雕刻工藝向現代數字化雕刻製版轉變的過程中,她出色完成了雕刻製版任務,使刀成聖同樣可換筆奪魁。
7、高鳳林、工王偉
高鳳林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焊工,國家特級技師。他心懷夢想,心平手穩,焊接飛天神箭。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師,他能在毫釐之間,把握分寸,重現曠世兵馬俑。中國高飛集團高級鈑金工王偉,在肉眼難辨的誤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線,托舉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
4. 八級工匠有多厲害啊,具體的等級是怎麼劃分的
上海市楊浦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李傑今年將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但此刻的他面臨著「成長的煩惱」,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同讓這個有「汽車夢」的「巧手」,對自身發展有些困惑……
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同,成了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結合第46屆世界職業技能大賽將於2022年10月在上海舉辦,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建議,借世界技能大賽的「東風」,構建職業技能新生態。
在他看來,世界技能大賽對我國職業技能的提升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更是全社會重視職業技能人才不可多得的機遇。本屆世賽主題口號為「一技之長,能動天下(Master skills, Change the world)」,全社會由此應充分認識到職業技能改變世界的力量,尊重職業技能人才。
他建議,建立「新八級工制」,給予職業技能人才晉升通道和高水平的待遇。「八級工制」是在我國工業建設為基本任務的大背景下,將工人的技術等級和工資掛鉤的制度,「八級技工」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技術工種中的最高等級,待遇甚至比肩企業負責人。「新八級工制」之新,在於現代化背景下的新技術、新技能和新要求,和與之相配的新待遇。那麼,這也有助於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精神,即對崗位熱忱、崇尚自己的職業、為自己的技能而驕傲。
如何培養新「八級工」?除了職校的體系化培養,倪閩景建議對在職技術工人形成「雙元制」職工教育新模式。所謂的「雙元制」,就是職工在進入企業工作那天起,一方面成為高職學校注冊的學生,業余時間在大學學習文化課程取得相應文化學分;另一方面把在崗位上學習的技能課程化,邊工作邊累計技能學分,加上勞動部門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學分化,這些學分累計達到設定高職專業畢業標準的,給予高職畢業證書。這個過程一方面會大幅度提高職工受教育年限,提升職工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學相長,會在企業里形成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教學的「大師級」工匠。
作者:單穎文
攝影:周俊超
編輯:占悅
責任編輯:祝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5. 有哪些人物是中國大國工匠的代表人物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如下:
1.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3.「蛟龍號」上的「兩絲」鉗工顧秋亮
「蛟龍號」是中國首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也因為有著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為「顧兩絲」。43年來,他埋頭苦幹、踏實鑽研、挑戰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託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4.胡勝:是一位車床加工工人,是全廠車工中對刀具最精通的人。為了國產預警機核心部件的生產,他使用數控機床必須將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內,這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5.崔蘊:今年58歲的崔蘊,共參與總裝過七十多發不同型號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總裝長征五號遙一任務的時候,卻不知從何下手。
6.劉伯明:這個「五一」假期,無論是重點工程施工現場還是重點項目生產車間,廣大勞動者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715噸常規島低壓轉子,是核電站發電的關鍵設備。為了打破國外壟斷,中國一重的鍛造工劉伯鳴接受了這個挑戰。
7.李凱軍:李凱軍是一汽集團鉗工班班長,在模具鉗工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憑借對工作近乎痴迷的熱愛,不僅在單位家喻戶曉,並且蜚聲行業內外,成為技術工人的傑出代表。。
8.周皓:周皓是中國科學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鉗工,負責所內深海科研裝備的零部件加工、製造、維修工作。在兩次馬里亞納科考航次中,他解決科研裝備技術難題156 項,針對海試需要對科考裝備合理升級改造58 項,使國產自主研發的科研裝備取得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9.竺士傑:5月4日的「大國工匠」是一位碼頭橋吊司機,他曾經憑借著不差分毫的嫻熟技術和獨創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
10.鄭春輝:5月3日的《大國工匠》我們要認識的是一位木雕師——鄭春輝,他憑借一雙巧奪天工的手和一顆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頭上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盛景。
11.孫紅梅: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技藝精湛、執著堅守,他們不斷創新,追求極致。來看「五一」系列節目《大國工匠》。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給飛機發動機維修就是在心臟上做手術。今天(5月2日)的「大國工匠」孫紅梅就是這個「主刀醫師」。
12.楊金安:大藤峽水利樞紐是我國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水利樞紐,樞紐的船閘大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閘門,這個閘門的底樞曲扭「蘑菇頭」要承受1295噸閘門的壓力。煉鋼工人楊金安就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煉出一爐35噸的特種鋼,用來打造這個「蘑菇頭」。
13.金其福: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我們該怎樣當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河南中原特鋼裝備製造有限公司「鉗工狀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軸勁兒。這個從兩眼一摸黑的學徒工成長起來的省級「鉗工狀元」,從業18年以來,幾乎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與機械設備改造和維修難題較勁。
14.曹遂軍:「我覺得專注於自己手中的工作,並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極致,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今年45歲的曹遂軍是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一建設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練。
15.付浩:付浩,現在陝西建工安裝集團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師工作室」擔任高級技師。參加工作三十二年來,付浩一直堅持在技術難度大、工作環境艱苦的安裝施工第一線。
16.王海榮:這所油田的首席技師王海榮,在工作的數十年間,加工改進多套工具。從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裝各種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曉佳:李曉佳從事的數控機床試車工作,就是給每台機床做動態精度檢驗,通過車削試件來檢驗機床的加工精度。因為產出的每台機床都是中高檔商品,所以在使用時不能出現差錯。
18.高喜喜:走進中國西電集團西安西電開關有限公司機械加工車間,數控機床旁,高級技師高喜喜正聚精會神的編程加工零件,他雙眼緊緊地盯著旋轉中的刀頭,不時對其進行修正。
19.張莉:相繼參與全國鐵路三次提速建設,參與時速250公里、350公里客運專線、重載線路所需30餘種新型道岔的研發和10多項工藝改進工作,先後獲得5項國家專利……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軌道線路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張莉在十餘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經歷和一項項成績詮釋著「認真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臨近11時,曹梅走到戶外固定觀測點,仰望天空,默記幾秒,隨後回到辦公室操作台前,將僅憑肉眼觀測到的雲高、雲量填進系統,連同觀測儀器自動抓取的准點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地溫等基礎數據,11時准時上報至上級氣象部門。
21.李剛:這個被工友們稱之為「刀手」的技術大咖,不僅能蒙著眼在上千根電纜,數百個走向,數萬個節點中,一口氣精準無誤的插接百餘條線路,而且還具有著扎實的電氣理論基礎,參與國產盾構機電氣系統的創新研發。。
22.徐立平:一台正在工作的大型風扇,一節等待精細加工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兩個埋頭緊張作業的工人。這就是走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航天發動機固體燃料葯面整形組所在的廠房能夠看到的全部景象。
23.周紅亮:9月4日,天空下著蒙蒙細雨。與往常一樣,陝西寶雞秦嶺輸電運維班巡視員周紅亮肩上背著測溫儀,行走在距離寶雞市區50公里的秦嶺觀音山,巡視著連接秦嶺南北的電力線路。
24.張新停:張新停在雞蛋上練鑽孔這門絕活兒,是為了在普通鑽床上給高硬度鎢合金鑽0.4毫米的平底深孔。當時,全公司沒有一個人掌握這種技術,如果外包,不僅費用高而且周期長,會影響按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