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州有哪些橋
有句話說:山東的路,廣州的橋。廣州城區在珠江的大橋從東往西共七座(珠江大橋未算在內),依次為:1、廣州大橋2、海印大橋3、江灣大橋4、海珠橋5、解放大橋6、人民橋7、鶴洞大橋(注:在廣州市區邊緣的珠江大橋、洛溪大橋、東圃大橋、琶州大橋、華南大橋、東江大橋、番禺大橋均未列入此列,而珠江的夜色是開燈的航段,也基本在上述七座橋的范圍內)
下面是這些橋的相關歷史:
海珠橋是在解放後改建的,在1974年又加寬了一次,盡管經歷磨難,海珠橋仍是廣州珠江上最古老的大橋。
1967年的五一節,人民橋正式通車,這是廣州珠江河面上第二座橋梁,由於當時廣州兩大群眾組織「武鬥」一觸即發,因此沒有舉行通車儀式。可以說這橋是「文革產物」。
廣州大橋於1985年5月建成通車。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的橋梁,北端東側設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由於是珠江上第三座大橋,故當地人簡稱為「三橋」。
珠江大橋為鐵路、公路兩用橋,是廣州往西面的主要出口1958年興建,1960年建成通車。橋分東橋和西橋兩座,中間為雙軌鐵路線,兩側為公路線。珠江大橋氣勢宏偉,曾是羊城八景之一"雙橋煙雨"的標志。該橋建設比「三橋」和人民橋還早,為何沒有被排進去呢,其實是因為橋所在的位置當年還是郊區,所以廣州人沒有把它當作是市區內的橋。
海印橋是1986年通車的,為廣州第一座雙塔單索斜拉橋,結構和我們熟悉的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相仿,兩個高塔猶如兩個高大的帆影,有形象豐富的寓意,夜色之下,燈火這中,海印橋的美景為珠江增添燦爛。
在1997年底到1998年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廣州又相繼通車了江灣大橋的解放大橋,把東濠涌高架和解放路延至了江南。半年後,鶴洞大橋也通車了,廣州城區的建橋工程告一段落。
⑵ 廣州市人民橋距白天鵝賓館多遠
2.6公里。根據查詢網路地圖顯示,廣州市人民橋距白天鵝賓館兩地相距2.6公里,總共需要36分鍾的時間。人民橋位於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連接荔灣區與海珠區的一座橋梁。
⑶ 求廣州必去的景點排名,有哪些值得去
廣州必去的景點排名有廣州塔、越秀公園、沙面,廣州塔和越秀公園值得去,以下是具體介紹:
1、廣州塔
廣州塔是廣州的標志性建築物,塔高達600米,一共有一百零八層。是國內第一高塔。塔形狀優雅,腰身細長,被定為「小蠻腰」之稱。
它的奇特是,當你從廣州塔最高處往下看,會讓你看到廣州的全景,非常美觀。
來到廣州,一定不能少的就是沙面。沙面曾稱拾翠洲,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
沙面以其獨有的歐州建築群名滿天下,擁有150多座歐州風格建築。裡面還有白天鵝賓館、沙面公園及其它歐陸建築風格,景色優美,也是愛好攝影紛紛往來的好地方。
⑷ 廣州人民大橋的位置!
人民橋位於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的一座橋梁。其北起六二三路、與康王南路相連,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與工業大道北相連,是一座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鋼構橋。大橋全長701.2米,主橋長182米,寬18米,其中行車道12米,兩側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橋長519.2米,寬12米,但引橋不設人行道,由4座步梯連接主橋供行人、自行車上下。1965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建工部批准興建人民橋,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於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車。1984年在人民橋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橋疏導車流。1988年在人民橋北端,建成東、北、西3條匝道,分別連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舊東橋。2000年在人民橋東側建內環路,及拆除橋北三條匝道。⑸ 廣州珠江上的幾座大橋分別叫什麽
廣州珠江上的幾座大橋分別叫:
1、解放大橋:
解放大橋簡稱解放橋,於1994年12月動工,1998年2月通車。位於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連接越秀區與海珠區的一座橋梁。
北起越秀區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區同福路、同慶路。大橋全長923米,寬25米,雙向4車道,兩側各有3米寬的人行道。解放大橋原為收費橋,後在2001年停止收費,劃歸市政府。
2、江灣大橋:
江灣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是跨越珠江的一座橋梁,連接越秀區和海珠區。1994年11月動工,1998年1月通車。大橋北端與東濠涌高架路連接,設置匝道與東華南路相接。南端跨越濱江路後與江灣路相接,設置匝道與濱江路和紡織路相接。是內環路的跨江大橋之一。
3、洛溪大橋:
洛溪大橋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境內一座連接海珠區和番禺區的過江通道,位於珠江主航道,是廣州市東南部城市主幹道組成部分,也是珠江後航道上的標志性橋梁通道。
洛溪大橋始建於1984年10月14日;於1988年6月28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線貫通;於1988年8月28日通車運營,於2018年5月2日進行拓寬工程。
4、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跨江橋梁,因跨越珠江而得名,大橋分為東橋及西橋,東橋由中山八路跨越珠江至大坦沙島,長約336米,通航凈高8.5米。
西橋由大坦沙島跨越珠江接廣佛公路和芳村大道,長約415.5米,通航凈高6米,橋寬23米,兩橋距離為1.5公里,中間是一條雙軌鐵路-廣三鐵路,兩側為單線公路及人行路。
5、海珠橋:
珠橋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和越秀區的跨江通道,橫跨珠江水繫上,是廣州最早的中軸線組成之一、中國第一座鋼結構開合橋、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市區南北交通要道。
海珠橋始建於1932年12月,建成於1933年2月15日,重建於1950年3月25日。維修於1995年5月、2012年2月28日、2019年8月3日。
⑹ 人民橋的來歷
廣州人民橋人民橋位於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的一座橋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與康王南路相連,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與工業大道北相連,是一座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鋼構橋.大橋全長701.2米,主橋長182米,寬18米,其中行車道12米,兩側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橋長519.2米,寬12米,但引橋不設人行道,由4座步梯連接主橋供行人、自行車上下.
民國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築西堤鐵橋.民國24年(1935年),工務局亦進行籌劃並選取橋式,但橋未築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珠江南岸工業發展迅速,海珠橋難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設新橋.1965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建工部批准興建人民橋,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於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車.1984年在人民橋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橋疏導車流.1988年在人民橋北端,建成東、北、西3條匝道,分別連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舊東橋.2000年在人民橋東側建內環路,及拆除橋北三條匝道. [編輯本段]深圳人民橋東門老街解放路和電影大廈旁邊有座人民橋.
人民橋就是古時的惠民橋.清康熙年間重修的《新安縣志.地理》記載:「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海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巡檢廖膺龐建造古橋,名曰『惠民』.」
惠民橋下,是源自布吉筆架山的深圳河,流經漁民村、赤尾村、沙頭村,入深圳灣大海.300多年前官富(今深圳羅湖、香港一帶轄區清朝為官富司)巡檢司廖大人,在這條河上建了這座惠民橋,著實惠及鄉民,為子孫後代造了福,遺憾的是廖大人造的石板橋,那時只能過人,過不了八人大轎,更過不了馬車,後人把石橋拓寬兩邊成木橋.再後來木橋過得了縣太爺的轎,過得了馬車,但載重不成,仍然過不了汽車,後人的後人只好再次改建成水泥鋼筋橋.
盡管人民橋只有長30米,寬20米,但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創辦初期,深南大道沒建造之前,它仍是比較大的一座橋,為深圳交通「咽喉」.往西,它通向南頭、蛇口、西鄉、松崗、東莞、廣州;往東,它連接沙灣、鹽田、龍崗、惠州、汕頭.那時,廣深鐵路從廣州過來,貼著地面馳向羅湖橋,延伸至香港紅磡,像把馬刀,把深圳老城分作兩半.鐵路和馬路平面交叉.鐵路兩側的和平路與建設路,每天成百成千的汽車,要在解放路鐵路閘口上擁擠,爭相通過人民橋.適逢上下班,人車高峰,火車又要通過,極其認真負責的閘口道班早早把道口閘桿放下,瞬間,人民橋便擠著長長的車隊、黑壓壓一片自行車流和人群.深圳人形容這個小小的鐵路閘口和連著這閘口小小的人民橋,是交通「油瓶頸」.性子好的人,這時也會被憋出火來.
《深圳市地名志》記載著人民橋,在1980年擴建成長30米、寬20米鋼架水泥結構橋.那次擴建有段「古」.
記得1979年深圳市剛由寶安縣升格為市,就遭遇一場罕見的狂風暴雨襲擊,兇猛的洪水直瀉深圳河,人民橋下河水暴漲,偏偏遇上深圳灣潮水頂托,體育場(今嘉賓路航運大廈附近)側的河閘,不知怎麼搞的,電動絞索就是絞不動,提不上閘,加上深圳水庫溢洪.瞬間,洪水漫出河堤,吞噬桂木園、工人文化宮、僑社、漁民村和羅湖村一帶低窪地.東門老街頓變澤國,人民橋受淹,交通一度中斷.最「驚險」的是市委在新園四幢臨時辦公的鐵皮房,被風雨吹倒,倒下的門縫里滲出血一般的雨水,工作人員大吃一驚,撬門沖進去發現沒人,原來是打翻了一瓶紅墨水……
人民橋受了這次「創傷」,引起剛成立的市政府高度重視,馬上把橋兩側臨時用鋼板加寬加固,鋪上瀝青,拉上簡易欄桿,權作單車和人行道.以後把鐵路和公路交通分隔開來,將筍崗至羅湖火車站段的鐵路建成高架橋,火車、汽車不用爭道了;深南大道拉直建好通車,筍崗路、泥崗路、沿河濱海路陸續建成投入使用,把人民橋的車流量壓力分擔了.再後來,深南大道上供電大廈那截橋,被公汽集團公司設立「人民橋站」,深南路的「人民橋」就被人們叫開了.而解放路電影大廈前那座正宗的「人民橋」,卻為許多外地人所不知. [編輯本段]海口人民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海口海甸溪兩岸的老海口人還是隔江相望,靠渡船擺渡來往兩岸,1952年溪面上建起了木板橋,可惜不久被洪水沖垮.1970年為國慶二十周年獻禮,海口市政府決定投資建起了當時椰城規模最大的一座橋梁———海口人民橋.
人民橋被拆除重建
經過了近一年的施工,1970年國慶節,海口人民橋如期通車,當時海口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海甸溪兩岸的許多居民以及住在老城區一帶的許多海口人都趕來興奮地圍在岸邊看著新建好的橋,而林松等工程技術人員也因為貢獻突出被評為當時的優秀工作者.這座當時的大橋後來確實也改變了海甸溪兩岸居民的生活方式,海甸溪兩岸的渡船、碼頭也漸漸地消逝.
此後,1986年,為了實行橋上的人車分離,海口市政府再次投資140多萬元將原來僅9米寬的橋面拓寬到22.2米,中間為機動車道,還設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而其原來設計的汽—13噸載重標准則沒有改變,橋身的構造也沒有太大改變.2000年,海口市再次對人民橋加固,雖然如此,人民橋還是無法滿足區域規劃的要求,橋面上僅有的兩個車道經常出現車輛堵塞現象.而隨著海口市的世紀大橋、瓊州大橋等新型橋梁的建成,以及海口市城市發展規模的需要,人民橋這座當年的椰城第一橋,也由於使用多年,不堪重負,被定為危橋需要拆除重建.
⑺ 廣州的人民橋在哪裡
在廣州市區荔灣區與海珠區之間的珠江上,連接康王路和洪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