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宋沉船什麼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古沉船被打撈出水當日,古沉船「南海一號」在廣東陽江海域被打撈出水。
在海底沉睡多年的「南海一號」為南宋時期商船,沉沒於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南海一號貨物
船上滿載著陶瓷、金屬器、漆器等當時熱門的外銷商品。1987年,它在中國南海廣東陽江海域附近被意外發現,默默等待了20年,直到2007年,它才被整體打撈上岸。截至2019年8月,「南海I號」共發掘出各類物品18萬余件。
整體打撈方案可是開創了水下考古的新方法,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次。如今,透過「水晶宮」的透明玻璃,「南海I號」正靜靜躺著「海水」里。「目前『南海I號』考古發掘進入最後階段,預計2022年完成整個考古發掘。」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曾超群說。
㈡ 南宋沉船什麼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從泉州港駛出,沉沒地點位於中國廣東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
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2019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工作會,發布了「南海I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余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㈢ 珍寶無數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船主身份,為何會成謎
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又沒有相應的史料表明“南海一號”沉船船主的身份,所現在也無法確定。
一、南海一號沉船的簡介
三、宋朝商業經濟的發展
宋朝時最富裕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先進的國家之一。宋朝造船技術和指南針的運用,大大提高了航海能力,宋朝的瓷器文明中外。也暢銷海外,從南海一號沉船中就能感受到瓷器種類的繁多。
㈣ 南宋沉船什麼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宋沉船2007年12月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號」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時,在現場舉行「南海一號」出水儀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點,南海一號完成整體打撈,正式進入水晶宮。
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經整體打撈出水,之後移駐位於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開水下文物「原址保護」。「南海I號」木船體殘長約22.1米,船體保存最大船寬約9.35米。
發掘文物
截至2018年,發掘的文物數量是143000多件。剩下的預估還有一兩萬件,集中在後部幾個船艙,總數可能會超過16萬件。
船貨清理出的船載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錢幣、絲綢,還有部分金銀銅錫、竹木漆器以及動植物遺存等。
船內現存的貨物以瓷器、鐵器為主,錢幣亦有相當數量,紙張、絲綢等有機質貨物可能已分解不存。截至2016年1月5日,總共出土文物14000餘件套、標本2575件、凝結物55噸,其中瓷器13000餘件套、金器151件套、銀器124件套、銅器170件,銅錢約17000枚以及大量動植物標本、船木等。
㈤ 南宋沉船什麼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宋沉船2007年12月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經整體打撈出水,之後移駐位於廣東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開水下文物「原址保護」。「南海I號」木船體殘長約22.1米,船體保存最大船寬約9.35米。
2007年1月16日,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後一次海底勘查,之後進行了持續9個多月的打撈。
整體打撈行動在2007年開始,那之前「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對這艘宋代商船已進行了小規模試掘,並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
價值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2019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工作會,發布了「南海I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余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上榜。
㈥ 南宋沉船什麼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撈出水。
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從發掘出來的文物來看,從船體造型該船始發港口可以肯定是來自福建的泉州。水密隔艙造船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芳財將按1∶1.1比例仿製宋代古船「南海一號」。
評估:
關於「南海一號」「沉船寶藏超千億美金」、「價值可與兵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狂狷之辭喧嘩,不僅引起國內輿論的反感,也招致考古界齊聲責備與譏諷。實事求是地說,對「南海一號」考古價值的評估剛開始,早早就圈定那麼多宏大的意義不免草率。
無論「南海一號」的全部價值有多高,仍倚賴於對它富有成效的發掘。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其考古價值,取決於在接下來的進程中能否排除技術風險、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歷史原貌。
將其帶進水晶宮的新天地,只是人為接續了「南海一號」的船史。假如希望用它改寫嶺南的文化史,則需艱巨、細致的科學探尋。在此之前,虛於文保經費的跟進、專於所謂旅遊亮點建設,恐怕已失掉平常心。
無論如何,「南海一號」是橫亘在考古界面前的復雜命題,它彌足珍貴而不可再生,科學精神始終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態或培養看客的心態都應該收斂或節制,畢竟這是考古而非表演。
㈦ 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當年是在哪裡沉沒的
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船主無從考究,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超過8萬件。瓷器:不少瓷器極具異域風格
「南海一號」現已出水數千件完整瓷器,匯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南海一號」還出土了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從稜角分明的酒壺到有著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情。
「宋瓷成群,舉國罕見。……惜哉!彩雲易散,寶瓷易碎。洋人巧弄譯筆,瓷器代稱中國。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寧賦》魏明倫
「南海一號」現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匯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出水瓷器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格,被認為是宋代接受海外訂貨「來樣加工」的產品。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陶瓷鑒定泰斗耿寶昌對著「南海I號」上出水的瓷器連呼驚嘆:「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卻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
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對比明清時期華麗的琺琅彩,宋瓷以優雅的單色釉著稱,被不少瓷器愛好者們奉為中華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宋代各地燒瓷名窯迭出,官窯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鎮建立鈞瓷官窯,專門為皇宮燒造花盆、盆奩等陳設貢瓷。在他的主持下,鈞瓷表面燒制出異常奇麗、變幻無常的線條,由於後人難以仿製,故有「鈞瓷無雙」之說。
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絕倫,遂以「景德鎮」之名久久風行。隨著宋室的南渡,北方許多著名窯場能工巧匠紛紛趕赴景德鎮,帶來了當時北方先進的制瓷工藝,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迅速發展。宋代,景德鎮因出產「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聞名於世,並通過泉州、廣州兩大商港通達海外,成為當時風靡世界的名牌貨。據說,荷蘭、葡萄牙商人最早將瓷器販運到歐洲時,瓷的賣價幾乎與黃金相等。據趙汝適《諸蕃志》記載,宋代的瓷器被運往全球50多個國家,最遠的包括非洲的坦尚尼亞等地。
巨大經濟利益驅使下,宋代的泉州、廣州、杭州等著名對外貿易的港口附近出現了不少瓷窯,如「南海I號」上發現的福建德化窯、泉州附近的磁灶窯瓷器等就是當年著名的外銷瓷。考古學家曾在磁灶窯發現過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貿易口岸「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景象。
宋代,廣東瓷業進入一個空前的興旺期,出現了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等著名窯場,計有窯址80多處,年產瓷器達1.3億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談》記載北宋末年廣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況時說:「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卧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有專家稱,目前在東南亞各地發現的宋瓷,大部分都是當年廣州的外貿商品。
隨著宋瓷的光芒遠播海外,外國人對宋瓷趨之若鶩。在國外,宋瓷的使用成為階級和身份的象徵,甚至還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習俗。據記載,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後,他們改變了過去「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作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國家博物館,還依然擺放有許多產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統一的特點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一號」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氣派的一類文物。到目前為止,南海一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沒有生銹,閃閃發亮。它們比較統一的特點是粗大。鎏金腰帶長1.7米,鎏金手鐲口徑大過飯碗,粗過大拇指,足足四兩不止。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飾品的人體格粗壯,身材高大。
銅錢:「海上絲路」的硬通貨
目前「南海一號」沉船點發現銅錢已達上萬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紹興元寶。
這么多的貨幣一方面可能表明當時中國的國力之盛,中國貨幣可以成為「海上絲路」的硬通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鐵器:宋朝就出口廣東鐵器
除了陶瓷這類人們熟知的中國特產,那時科技領先的中國,還向世界輸出鐵器,800多年後,它們已經面目全非。「南海一號」船倉裡面還有兩樣比較大宗的東西,就是鐵鍋跟鐵釘,鐵鍋跟海水發生作用後,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鐵釘個體較大,二十多厘米長,鐵釘都是拿竹篾進行包紮的,數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廣東正是鐵器盛產地。
銅環:「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一號」裝載的貨品當中,除鐵鍋外,現在出水的還有不少金屬製造的商品,如銅環、銅珠等。對兩者的用途,考古人員表示目前銅珠的用途還不好推測。
在出水文物展示時,專家分析說,從這些製品的外觀看,只是經過初步的鑄造或打磨,像銅環等上面並無花紋等裝飾的痕跡,有可能是「南海一號」的船主將中國造的半成品運往海外進行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