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州城址歷史變遷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軍五路統一嶺南後,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軍統帥大將任囂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現今番禺區)築城,世稱任囂城,這便是廣州建城之始了。其時,任囂城規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舊倉巷以西一帶的高地,約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線、省財廳一帶。當時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帶,任囂依山傍水築城,亦有防禦外敵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囂過世,隨其出征的秦將趙佗繼任其位。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國。執政後,趙佗將任囂城擴大為周長十里的大城,俗稱「趙佗城」。今北京路基本處於「趙佗城」中心軸線位置,位於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就是依「趙佗城」的遺址為基礎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南越國原有屬地上設置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自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漢朝郡縣版圖。
東漢末期,嶺南已屬吳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郡治遷到番禺,進而控制了嶺南形勢。步騭重修番禺舊城,並擴大趙佗城,後世稱之為步騭城,其南門在番、禺二山之間,中間為南下海邊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為了加強對嶺南的行政管理,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州分為交州與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番禺也成了廣州的郡治。
至唐代時,《唐大和上東征傳》記廣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為以今北京路為中心的主城,另一為甘溪故道(今倉邊路)以東的南越城東部殘壘,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圍在今光塔路懷聖寺一帶。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區范圍,仍以今北京路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嶺南的最高權力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下令鑿平番山、禺山擴城,拓展了城區商業中心。劉隱逝世後,其弟劉岩在嶺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漢」,把廣州改名興王府,為南漢國首府,並作了規模空前的都城建設。
當時廣州城分內城與郭城,內城包括宮城與皇城。宮城位於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一帶,乃皇族居住區及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宮城之南是皇城,大約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並以北京路為中軸線,高級官衙即設於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圍大約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區域,商鋪布列於左右(稱「左街」、「右街」),乃商業繁華區,今大南路一線為當時珠江的河岸。南漢興王府的西城內外有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東城即趙佗城東部一帶,乃官僚貴族的居住區。
宋朝時期,興王府復名廣州。在廣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個輝煌時期,表現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區范圍內)等。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廣州修築高級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圍大約包括今吉祥路至倉邊路(東西向)、中山路至越華路(南北向)一帶,仍以今北京路為中軸線。
熙寧元年(1068年),朝廷撥巨資修廣州東城,東城位置由子城之東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圍。熙寧四年(1071年),又開始興建廣州西城。西城比子城、東城的總和還大,工程進行了十個月,終於落成。范圍約包括今吉祥路以西、東至人民路、北至百靈路、南至大德路一帶。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築東西雁翅城,即從東、西兩城的南城牆向江邊延伸,以保護南臨珠江的新城區。
明代廣州的城垣有了很大變化,這就是三城合一。大約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後,除了拆去中城與東、西城之間的城牆外,還擴大了城區范圍,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東亦有所擴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築外城。
晚明時人稱明初築的為「老城」或「舊城」,嘉靖年間築的為「新城」。老城南界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為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新、老城的東界為今越秀路,西界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牆至清代仍然未變。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數十米,故清初順治年間,官府增修東西兩翼城牆,直至珠江邊。此後廣州城牆只有修繕,未有擴展。
從歷代廣州古城范圍的變遷,可知兩千多年間廣州城區中心的位置變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區范圍之內,一直以來北京路都處於廣州城市的中軸位置。
(1)清朝時廣州大北門在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廣州古城內的十座歷史建築
1、鎮海樓
1380年,廣州城擴建,於城北越秀山上修築五層高樓的紅色牆體,因當時珠江河道寬廣似海而得名鎮海樓。近千年來,為廣州城制高點。
2、中山紀念堂
建於1929年,廣州舊中軸線上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院子的北門有廣州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木棉樹,樹齡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期,吳國虞翻後人舍宅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跡甚多,有大菩提樹一棵,是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移植的菩提樹。傳說六祖惠能於此樹下,見僧人辯論:風動耶?幡動耶?以一句「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語驚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法師從扶南請得佛陀舍利,於寶庄嚴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於1920年代,廣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觀是中西結合的宗教造型,整個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樓碩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陽光直射過來,透射在教堂內部的光線絢麗無比。
6、懷聖光塔
貞觀元年,阿拉伯人遠赴重洋,到達東土大唐,於廣州修築伊斯蘭懷聖寺及邦克塔。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港口,珠江邊數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國商船的指路明燈。
滄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數里,珠江淺海灣也沖擊出了三角洲,或新或舊的現代建築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獨剩千年光塔遺世獨立於樓群之中。
7、嶺南第一樓
位於惠福西路五仙觀內,是廣州市現存為數不多的保持著木結構形式的較為完整的明代城樓式建築。
嶺南第一樓又叫禁鍾樓,二樓正中懸掛一口明代青銅大鍾,此鍾是作為遇火警非常事故時召救之用,無事禁止撞擊,因名「禁鍾」。
8、聖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將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之後歷時二十多年,於這一舊址上修建了這一石結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來每年一度的亮燈,向世人展現這座十九世紀建築的全部光輝。
9、魯迅紀念館
建於1920年代的黃色鍾樓式建築。原來是國立中山大學鍾樓,魯迅任教期間曾居住於此,是中山大學校徽的原型建築。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現今是廣州魯迅紀念館。
10、愛群大廈
1937年落成於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層。被當時新聞界譽為「開廣州高層建築之新紀元」,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為廣州「外灘」的歷史見證。
❷ 廣州有個小北路,有大北路嗎為什麼稱小北路,有什麼歷史
大北路以前是有,就是現在的解放北路,小北路名稱據說古時廣州城是有城牆的,有一個城門叫小北門,位置大約在現在的小北花圈,小北路因此得名,而大北路名稱也是一樣得來,只是廣州解放時,解放軍是從現在的解放北路進入廣州城的,所以解放後改為解放路!
❸ 廣州最大的公園
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園特別遊人嚮往,越秀公園就是一個充滿了歷史價值,景色優美的景區。
越秀公園
越秀公園又稱越秀山,越秀山以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台”而得名。建過觀音閣,故又名觀音山。著名古跡鎮海樓,又名五層樓,樓分五層,高28米,登樓遠眺,羊城美景盡收眼底。園內還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牆、四方炮台、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伍廷芳墓、明紹武君臣冢、海員亭、五羊石像、五羊傳說雕塑像群、球形水塔、電視塔等。元代以來被稱為羊城八景之一,元代為粵台秋月,明代為粵秀松濤,清代為粵秀連峰、鎮海層樓,現代有越秀遠眺、越秀層樓、越秀新暉。
地理位置
位於解放北路,因越秀山而得名,建於1952年,是廣州最大的綜合性文化觀賞公園。總面積86萬平方米,包括三個人工湖、七個山崗,為五嶺余脈最末的丘陵。
自然氣候
地處南亞熱帶,因背山面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別明顯,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年平均氣溫在20.6℃~22.5℃之間,總體與常年持平(從化市年平均氣溫為20.6℃,破當地歷史最低紀錄),但氣溫在年內的異常較明顯,1月、2月氣溫顯著偏低,3月、9月、10月則顯著偏高。年極端最高氣溫在37.4℃~38.8℃之間,年極端最低氣溫在-0.2℃~4.6℃之間。
旅遊景區
明代古城牆
從中山紀念碑後邊,折向西行,可見一段約200多米的古城牆,逶迤伸展,隱沒在叢林深處。但是,這一堵古城牆,遠不止200多米長,它東起小北門(今小北花園),西迄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交會處),共長約1100多米,斷斷續續,橫跨越秀山。它是廣州保存的惟—一段明代城牆,也是廣州現存的最古老的城牆,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1]
廣州築城的歷史,起源很早。比較真實可靠的是秦統一嶺南後,首任南海尉任囂始築的番禺城。後來趙佗建南越國,稱霸嶺南,將番禹城擴展為都城。以後歷代均有修建。
越秀山古城牆始建於明代,它和鎮海樓以及五仙觀中的嶺南第一樓被譽為“廣州明初三大古跡”,又是廣州僅存的一段古城牆。這段古城牆分西、中、東三部分:從大北門到鎮海樓為西段,環鎮海樓所在的小盤龍崗山頭為中段,從廣州美術館到小北門為東段,共1000餘米。城牆上的雉堞敵樓等早已盪然無存,保存較完好的是鎮海樓附近的一段,長達200米。從山腰抬頭仰望,還依稀可見巍峨高聳的城頭上那鋸齒狀城碟和一塊塊紅砂岩石鑲嵌的斑駁的古城牆面。古城牆上芳草萋萋,如此蒼涼凝重,給遊人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的懷古憑吊的情懷。越秀山古城牆是廣州北門的制高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記載,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軍進攻廣州城,用大炮轟城牆,又在洋槍掩護下向廣州北城發起進攻,守北城的中國官兵利用古城牆做掩護,奮起反擊,用土槍土炮、長弓弓箭等集中向敵軍反擊,侵略者狼狽逃竄,在城牆下丟棄一批屍體。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同年4月,桂軍將領沈鴻英等在花縣發動叛亂,進犯廣州,前鋒竄至越秀山北。孫中山臨危不懼,親自坐鎮五層樓,指揮軍隊在古城牆布防。孫中山用望遠鏡眺望敵軍陣地,發現敵軍正向城牆進犯,立即命令侍從副官馬湘率領衛士將三挺輕機槍和兩挺重機槍架在城垛上准備反擊。而守衛在越秀山的士兵,被大元帥孫中山身先士卒、親臨前線的精神所感動,個個精神抖擻,在孫中山指揮下,奮發神威,英勇戰斗,叛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孫中山又指揮隊伍乘勝追擊,收復新市、石井等地,狠狠地打擊了叛軍的氣焰。因此,這段古城牆又是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見證。
鎮海樓
這座絳紅色的建築就是鎮海樓,它是廣州文化史跡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後又題名為“鎮海樓”,有雄鎮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關於鎮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後。一天,他和鐵冠道人同游南京鍾山,游興正濃之時,鐵冠忽然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壓住“龍脈”,否則日後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後,游興頓失,急忙派人到廣東查詢,發現廣州的越秀山上現王者之氣。朱元璋立即下詔,命令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樓將王氣鎮住。聖旨下來,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於是,在越秀山上興建了這座“樓成塔狀,塔似樓形”的鎮海樓。該樓呈絳紅色,據說亦有辟邪鎮王之意。
鎮海樓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樓高28米,闊31米,共五層。第一、二層用紅砂岩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牆綠瓦,造型古樸獨特。樓前對峙一對高達二米的紅砂岩石獅,為明代雕刻。鎮海樓坐北向南,翹檐飛脊,巍峨挺拔,雄鎮山巔,氣度非凡,獨具特色。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盛贊鎮海樓山海形勝、瑋麗雄特,雖黃鶴、岳陽不能超過它,實“可以壯三成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在清朝時期,鎮海樓一直是廣州最高的建築物。登上樓頂,遠眺珠江水波盪漾,波瀾壯闊,蔚為壯觀;近俯雲山層巒疊翠,羊城錦綉,氣象萬千。
五羊石雕
關於“五羊”、“五仙”傳說,前面已有介紹。“五羊銜谷,萃於楚庭”,是古代廣州人民嚮往美好生活而衍生出來的神話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對古代的百越人民來說,還有什麼比“永無飢荒”更美好呢,五位仙人送給廣州人民的優良稻種,加上廣州地區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良好自然條件,使廣州人民獲得大豐收,廣州也就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五羊石像坐落越秀公園內,該石像有一美麗傳說:五位仙人身著五色衣服,騎五色羊,從南海飄來,降臨廣州,五隻羊嘴裡各銜一莖六穗的稻穀。仙人將稻穗送給當地居民,並祝福永無飢荒,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廣州亦得別稱“羊城”和“穗城”。根據古老的傳說1959年在越秀山建一座五羊塑作。這座五羊石雕,連基座高11米,共用130餘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約53立方米,僅羊頭部的一塊石料就重達2噸多。五隻羊大小不一,母羊昂首遠望,口銜谷穗,又似回眸微笑,探視人間。其餘四羊,環繞其身,親密依偎,或嬉戲、或吃草,或吸乳。姿態各異,造型優美,情趣橫溢。據說當年雕像竣工時,有人提出既是五仙騎的羊,怎會還有在吸奶的乳羊呢?其實仙人五羊都是想像出來的神話,既是仙羊,無論大小,自有仙風道骨,佛法無邊。雕塑家們發揮其超群的想像力,匠心獨具。40多年來,五羊石雕被譽為廣州城徽,為越秀公園增色不少。五羊的傳說也廣為流傳,海內外遊客到此浮想聯翩,流連忘返,紛紛攝影留念。
中山紀念碑
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於觀音山頂上,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紀念碑建?於1929年,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碑底為方形,向上漸小而尖,碑內有梯級可迴旋至頂,第一、第二層四面都可憑欄俯瞰。更高處,每層有窗可向外遠眺。碑基上層四面有26個羊頭石雕,象徵羊城。石碑的正面是長約7米、寬約4米的巨型花崗石,上面刻著孫中山的遺囑,遺囑的全文是:
“余致力國民革命幾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碑體所在平台,有鐵欄桿,周圍樹木鬱郁蔥蔥。孫中山紀念碑與中山紀念堂同處於廣州城傳統城市中軸線上,連成一體,氣勢雄偉,成為廣州近代城市的標志。
旅遊指南
廣州市區內可乘下列路線的公交車和地鐵到越秀公園![2]
① 越秀公園汽車線路:
環市路汽車站:33.550.529.225.297.30.122.133.241
解放路汽車站:87.101.133.187.518.21.519.182.24.58.244.127.185.5
小北路汽車站:220.33.184.6.66.190.544.219.233.36.547.10.191
② 地鐵二號線越秀公園站:乘搭一號線的朋友在公園前站轉乘二號線。
歷史文化
朱德為越秀公園賦詩
越秀公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國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和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經多次來該園視察觀光。其中,毛主席曾七次在越秀山游泳場游泳,朱德委員長還專門為越秀公園賦詩一首《游越秀公園》: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此外,越秀公園曾接待過尼克松、西哈努克、金日成等20多個外國元首及友好團體前來游覽。
該負責人表示,在日前這次國家旅遊局的4A級旅遊區質量等級評比中,該園在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景觀質量以及在遊客意見評分等方面,均達到國家4A級旅遊區的評分標准,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成為廣州繼白雲山、黃花崗公園和中山紀念堂之後,第4家獲得“國家4A級景區”的市屬公園。
擁有國家級植物桫欏蘇鐵蕨
記者了解到,在創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越秀公園大力開展了生態完善化建設,以植物造景為主,營造百花齊放、四季如春的園林生態環境。目前全園共有喬灌木317.6萬株、453種,其中喬木151種,灌木131種,地被171種。地被種植面積37.6萬平方米。全園綠化覆蓋面積超過52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1.41%,占規劃綠化用地面積的97.08%,其中被3層或3層以上植物覆蓋的面積有40.4萬平方米。
在這些植物物種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和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蘇鐵蕨。此外從2002年起,該公園還在林木改造的基礎上,實施了“招鳥計劃”。在山林喬木的選擇上,公園著重選不同季節開花、結果的植物,如紅椎、白椎、榕樹和構樹等,以確保為鳥類提供食物;同時注意林木的種植尤其是小灌木、地被植物的配置,給鳥類提供棲息的場所。為了有效招徠鳥類,他們還放置了很多人工鳥籠和鳥窩,為鳥類提供適宜的繁殖、居住條件,從而招引益鳥,實施招鳥措施。
南美洲候鳥落戶越秀公園
根據對公園內5個有代表性的樣點進行實地觀察所得,“招鳥計劃”實施3年多來,公園里的鳥類品種從原先的27種上升到43種,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松雀鷹、領角?,有益、有經濟價值及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鳥類夜鷺、白鷺、珠頸斑鳩等14種,以及瀕危動物扁顱蝠等。其中在國內城市較為少見的是,來自南美洲的候鳥品種白胸苦惡鳥和褐翅鴉鵑等,也為這里的優美環境所吸引,不遠萬里前來落戶。
開發清代四方炮台景點
近年來越秀公園通過公開招標,投入600萬元全面升級改造了金印游樂場。去年,他們對著名的五羊石像景點進行了保護,投入資金240萬元為五羊石像及其所在山體進行改造和加固,修整後的五羊石像所在山體,其抗震性和防水性達到了“百年一遇”的標准,今後再遇到暴雨,甚至7至8級的地震都將穩如泰山。對清代鎮守廣州的炮台之一———四方炮台景點,越秀公園也進行了開發,將廣州市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軍的歷史故事,以紅沙岩雕塑的形式展現在遊客面前,大大豐富了景點的觀賞性和愛國主義內涵。此外,去年新建成的韓國傳統庭園也為公園新增了一個旅遊亮點。
據了解,越秀公園內目前現有明代的鎮海樓、明代古城牆、清代的四方炮台、民國的中山紀念碑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古跡14處,古樹15株,其中屬國家保護文物的有1處。利用這些豐富的文物旅遊資源,越秀公園開辟了越秀山“半日游”,僅去年就接待遊客超過1800萬人次。
❹ 各個朝代的宮殿都在什麼地方
1、秦朝
咸陽宮,秦帝國皇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陽市東區
2、隋朝和唐朝
太極宮,是隋、唐兩代的皇宮。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高宗時期修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為「西內」。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後,仍沿用五代宮苑舊址,但對五代時期的宮殿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擴建後的東京宮殿稱為大內、宮城。
4、元朝
大安閣建於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