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西關的歷史建築和人物,有多少要多少,如詹天佑故居
廣州(9張)廣州 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游的楚 廣州十三行
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征服嶺南後,設三郡,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917年,劉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廣州是一個歷史名城,秦漢時期是著名都會,在兩晉南北朝的海外貿易中心由交趾轉移到廣州。中唐以後「海上絲路」代而興起,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樞紐之一,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並從未關閉過的世界性的貿易大港,直至北宋仍為最大貿易海港,南宋中期以後,泉州港超越廣州港成為第一大港。元代的廣州為僅次於泉州的全國第二大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明朝初期實行海禁,廣州成為向大部分國家唯一開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為全國第一大港 ,1567年,明朝開放了海禁,廣州專門為外商服務的牙行不斷擴大。萬曆以後出現買辦商人「十三行」,1757年,宣布廣州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並由指定的廣州十三行壟斷全中國的對外貿易。「一口通商」使當時的廣州(歐洲商人稱Canton)得以獨攬全國外貿,國際知名度迅速提高,成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於當時的北京,英國的倫敦),是廣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1841年5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南京條約》簽訂,實施「五口通商」,廣州隨即失去了對外貿易的獨特地位,全國外貿中心的地位逐漸喪失。 咸豐三年,英國對華貿易已大部分轉向上海,廣州港在外貿上的中心地位被上海港所取 1910年廣州規劃圖
代。香港被割讓給英國後辟為自由港。隨著洋務運動發展,廣州地區開始出現近代工業。嶺南文化得風氣之先,19世紀末、20世紀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諸多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推廣新式學堂,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以及血氣方剛的年輕新銳隨即脫穎而出,為後來風起雲涌的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廣州還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革命政權;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委派農民部長彭素民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彭湃任第一屆農講所主任)。
三城合一
唐代廣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
對外交流
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史。秦漢至唐代,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葯、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第一大港地位被泉州取代,元代(約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到了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時期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當時著名的「廣州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做對外貿易的洋行。對外通商的繁榮也促進了廣州與海外的交流。
嶺南文化
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典故
大清王朝開國之時,一位得道的國師到了廣州,看到越秀、白雲山上雲蒸霧罩,龍氣沖天,馬上察覺到了老龍王的蛛絲馬跡。便立即奏明聖上,請求派兵剿滅龍王,「如無作為,他日必出天子」。此後,便有了「炮打瘦狗嶺」之典故。但是,由於當時朝廷「炮打瘦狗嶺」的專項經費有限,加上主管官員層層盤剝,真正用在點子上的費用便所剩無幾。每年的「炮打」都是流於形式,幾十年下來,只傷了老龍王幾片鱗甲。但,為了治癒受傷的幾片龍鱗,老龍王卻花了整整兩百多年的光景。待身體恢復後,便選中了跟興梅龍穴頗具淵源的客家才俊——孫中山先生,並冥冥之中指派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等諸公,以及中華大地無數志士仁人協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里應外合,將滿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報了「炮打瘦狗嶺」之不共戴天之仇。 註:「瘦狗嶺」位於廣州東門外牛眠崗,是孫中山親手創建的「粵軍第一師」陣亡將士陵園所在地。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西關與東山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 絢麗的羊城
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廣東、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著名編劇唐滌生等。
編輯本段建築物
歷史建築
粵海關大樓、葯洲遺址、廬江書院、錦綸會館咨議局舊址、南越國宮署遺址、黃埔古港、七星崗古海岸遺跡、洪秀全故居、黃埔軍校舊址、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廣州公社舊址、中山紀念堂、鄧世昌紀念館、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荔灣博物館、南越王墓博物館等。
摩天高樓
2011中國城市摩天大樓總量為44座,排行中第四(香港、上海、深圳、廣州、南京、重慶、天津、武漢、北京、大連)。 廣州西塔佔地面積3.1萬平方米,44.8萬平方米,樓高432米,加上直升機停機坪總高度達到440米,103層。 廣州東塔佔地面積26494平方米 ,地上約37萬平方米,約530米,116層。
編輯本段購物街區
七大商圈
天河中心商圈、北京路商圈、中山六路商圈、農林下路商圈、上下九商圈、江南西商圈、廣州大道南商圈
步行街
購物最為出名的當屬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業步行街,歷史悠久,店鋪密集,物品齊全,加上農林下路並稱廣州三大商業街;其他還有天河城步行街、江南西步行街等。
行花街
即逛迎春花市,花市在春節前年廿八開始,至年初一,花市開市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十大花市:天河花市、黃埔花市、西湖花市、東湖花市、荔灣花市、海珠花市、白雲花市、蘿崗花市、番禺花市、花都花市
中山一路到中山八路
以農林下路、東川路、越秀北路、北京路、解放中路、人民北路、荔灣路路口為節點依次命名,全線都有電車線網分布。
編輯本段有歷史意義的路名
北京路、上下九、康王路、起義路、惠福路、解放路、人民南路及十三行、寺貝通津、沙面、西濠二馬路、 一德路、二沙頭、三元里、四牌樓、五山路、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馬路、九曜坊、十甫路 百子橫路、萬福路、法政路(法政學堂而得名)、迎賓路(清時稱大茶巷,1683年改為廣東巡撫衙門,1906年南部改為廣州將軍府,1861年今迎賓館范圍被英國強行「租」去,作為英國駐廣州的領事館)、培正路、廣州起義路(原名維新路)、百子橫路、萬福路、六二三路、新填地、石崗街、移民市(後稱宜民市)、歸德門等
編輯本段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二十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的速度持續增長,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僅限大陸地區,不含港澳台)。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在2010年11月30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聯合發布全球城市經濟活力報告,根據城市人均收入和就業增長情況對全球150座大城市的經濟活力進行排名,廣州在」全球十大經濟活力城市「中排在第七位
Ⅱ 廣州人都知道的廣州嶺南特色民居:嶺南西關大屋!
一、 廣州特色民居——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
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興建的極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被稱為「西關大屋」。西關在明朝已成為廣州城區的商業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漸形成。而西關角形成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范圍包括文昌橋、大觀橋、泮塘、昌華園周圍一帶。西關大屋集中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後來又擴展到西關的其他地區,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199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黃華華省長的組詩《廣州新景贊》的 「贊新荔枝灣」中也不忘贊美嶺南西關,風景勝美:
重來不識荔枝灣,風情遠勝古西關。
宛如清明上河景,遊人忘卻把家還。
西關小橋流水,煙雨蒙蒙,花團錦簇時的景象,彷彿西關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為美麗的西關更添一些詩意。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
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廳與廳間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蓋,靠高側窗(水窗)或天窗通風採光。正間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最後為廚房。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庭院小品,栽種花木,布置山石魚池以供遊憩觀賞。庭院後部為書房。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意),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布局圖,從其布局來看西關大屋平面布局狹長,結構獨特,利於通風,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且在風水學上也有吸納有利於屋主的先天之氣之意。 西關大屋對風水格局很講究,典型的西關大門一般左上位奉有天官神位,左下角供奉門口土地神,天官主賜福,土地以驅邪,藉此以避凶趨吉、保合家之平安。這布局也體現了人們的家族等級觀念和以中軸線為對稱線的傳統布局觀念。
西關大屋的門廊裝修與竹筒屋相同,外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角門)、中為趟櫳、內為硬木大門三重門扇。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故稱趟櫳。角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安的功能,是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厚約8厘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
西關大屋最具特色的是趟櫳門,此門乍看像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圓木數目須是單數,不能雙數,因為在粵語中「雙」和「喪」同音,有不詳之意。
東山少爺,西關小姐
廣州有句出名的俗語,叫作"東山少爺,西關小姐",句子來源是說,東山向來是廣州權勢實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東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關是自古廣州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們多數居住在那裡,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整個三十年代廣州商業社會的兩大縮影。
據歷史記載,晚清時期,廣州的女性一年也有幾次可以"拋頭露面"的機會,如人日游花地,乞巧節游石門,鄭仙誕游白雲等,在這花園錦簇人流之中,西關小姐以其新穎的裝束和高雅的氣質閃現其間,特別令人矚目。她們打扮入時,錦心綉口,與同窗好友結伴而行,穿梭於西關眾多商鋪之間,形成了一道動人心魄的風景線。於是,"西關小姐"一語叫起來了,越叫越響,歷久不衰……
西關小姐以群體的形象集中體現和代表了時代前進和潮流的方向,代表著廣州女性解放的先聲,代表著近代廣州最風雅和繁華的生活。這些活躍著各個階層的新女性,她們的服飾、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學識----無不成為當日"時尚"的標志。如女醫生、女學生、女運動員、女革命家等職業女性和社會活動家的脫穎出,第一次使中國女性站到了歷史的舞台上,也使"西關小姐"成為了一個歷史和文化的綜合符號。
西關小姐 都比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讀書,或是上過小學、初中。據說,當時的真光中學和坤維中學都是女子學校,不少西關小姐就是在那裡讀的書。在20世紀30年代,不少西關小姐還在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上學。漸漸地,西關小姐變成一個專稱延續至今,就成為永不落幕也不上台的"廣州小姐"。
西關大屋滿洲窗
西關大屋最富特色的標志之一是滿洲窗。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許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鑲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復雜繁瑣。光是一個滿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時。因為滿洲窗的真正工藝早已失傳,據說每件窗的玻璃起碼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說建這樣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當於建一座九層高樓,相信也不會令人覺得太驚訝
「西關大屋」不僅保留著可代表廣州的傳統建築風格,而且他們還從全國各地帶回了各地建築藝術之精華,加以運用和仿造,取長補短,同時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歸國華僑的增多,也引進了不少國外的先進科技,使西關大屋的建築與裝飾日趨華美。
歲月的車輪,帶走了名與利,卻沉澱了厚重的文化。值得慶幸的是,廣州還有西關大屋這些歷史記憶能以建築的形式保留了下來,木趟櫳、滿洲窗、硬木大門……舊了,殘了,卻記錄著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
Ⅲ 廣州西關哪裡有好玩的
西關大屋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
泮塘一角
但這個塘都是滿的。某年天氣大旱,用池塘水來灌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剩下一半後,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滿了,村民因而把這個村定名為「半塘」,別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這些都是別名而已,半塘比較多人稱呼,後來加三點水是怎麼個來歷呢?這里另外有一段古。
從前有個先生,去到半塘就問這里是什麼地方,村民說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聽了就笑著說,半半聲有什麼好聽的,加多三點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聽聞覺得有三點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將是入學堂讀書的意思,村裡都想出人才啊。那從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點水,並且村民合資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對文化知識的熱愛和嚮往。
Ⅳ 廣州的西關大屋在哪裡
為何有此一問?
《外來媳婦本地郎》是一部好劇,演員傑出的演技,故事取材真實,反映出廣州西關人家的生活寫照,其拍攝背景和地方也是取材於荔灣區古老的西關大屋。
廣州西關如此多驕;西關風情,西關 美食 ,西關小姐,西關大屋……。其中之一西關大屋有三大特點,一,房屋是磚木結構必須是青磚的。二,門前可移動的木製趟櫳,三,頻有特式的各款色彩燦爛花紋的滿州窗。
幾十年來,城建中的廣州雖然經過多次遷拆,但仍保留相當的西關古老大屋,主要集中荔灣區龍津路,恩寧路……及其它路段與內街。
近些年來,廣州市政府重視 歷史 遺產和文物保護,因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金對西關古老街道和西關大屋進行翻修或重建,使到西關大屋這一古老建築得到更好的存承和保護。
(圖片出自網路)
庭院深深深幾許,經過腳門、趟櫳、正門,從兩側繞過前天井和中天井,在層疊的木屏風後,是清末民初西關大戶的生活場景。西關文化,是廣州文化的縮影,而西關大屋,則體現出西關建築文化的精髓。記者近日走訪鴻昌大街、多寶路、龍津西路、三連直街、逢源大街及西關民俗館,尋訪鬧市中的西關大屋,中西結合的藝術特色、建築結構的精妙設計,訴說著 歷史 往事,呈現出古韻濃厚的廣府文化。
西關民俗館
青磚大屋藏巷內濃濃傳統西關風
從荔灣博物館東側拐入,一座青磚大屋靜靜佇立在窄小的巷子內。這座西關民俗館以重建的西關大屋為主體建築,坐落於原館址東側,建築面積278平方米,整座大屋結構基本完整體現出傳統西關大屋的主要風貌。屋外的小巷叫「青雲巷」,承載了多種功能,因此別稱頗多,叫「水巷」是因為它能排水,叫「火巷」則因它能隔火,叫「冷巷」是它能向室內輸入冷空氣通風透氣。
跨入矮腳門,推開趟櫳與硬木大門,低頭可見地面的紅泥大階塊,抬頭則是木板拉花秀雕而成的天彎罩,將大廳與天井分隔開。民俗館採用三開間布局,正對門口的是正廳,映入眼簾的桌椅傢具由酸枝製成,呈對稱擺設。「舊時大戶人家接待賓客時,主人及接待人員坐左側,客人及隨從坐右側,你們看這個桌子,這是用來飲茶吃點心的。」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指著大廳中間的圓桌說。大門的正上方還有一排「水窗」,通過繩子輪滑開窗進行通風。
西關民俗館復原的西關大屋裡的正廳。
再往內走,正廳後用屏門圍隔成的小房間叫頭房,是家中最年長的長輩居所,頭房後是二廳,是家人用膳之處。民俗館在此陳列出多種舊時的常用品,如柚木榨汁機、銅水煲、擂漿盆、搓衣板等,最有趣的是一個大號混水爐,它由全銅製成,在一側燒柴加熱時,另外兩側通過傳熱亦可加熱、保暖,構思之妙令人稱奇。
而書廳是家中晚輩讀書的場所,書房前設有一個小庭院,「書偏的小庭園一般不對外開窗,會被整個封住,讓孩子能安心讀書免受叨擾。」
鴻昌大街22號
中西結合匠心顯一磚一木皆有情
鴻昌大街22號是廣州僅存的一間結構保存完整的西關大屋,曾由木雕、灰塑、鐵柱、彩色玻璃窗等組成,帶有濃厚的中西結合藝術特色。整棟建築坐北向南,樓高兩層,趟櫳半開,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整座大屋為三開間,縱牆承重為主,凡通天的天井和和平天窗的開口都設鐵枝防盜格柵。
鴻昌大街22號西關大屋現在被改造成一所幼兒園。
據介紹,鴻昌大街22號的構造為:正間(也稱「中路」)沿中軸線從南往北順序為門廊、入口、前天井、轎廳、中天井、正廳、主人房、後天井。
入門第一進是「門廳」,東側牆上曾設有「門官」神龕,正中的「擋中」由木屏門組成,擋中後是通天的前天井。正門地面的白泥大階磚如今已十分罕見,春天時可吸潮。天井稍低於地面的部分鋪有花崗石板,使落入室內的雨水可由金錢眼排水孔排入下水道。
第二進是轎廳,是接待一般客人的茶廳,達官貴人進入大門後經過擋中和前天井之後落驕的地方。木屏風遮擋著後面的中天井,客人須從兩側進入,經過中天井後,就進入第三進的「正廳」了。
正廳是主要招待貴客,也是主人用膳的飯廳,正廳向中天井敞開以採光換氣。主人房上面為神樓,後面用磚牆與後天井隔開,牆上離地面1.5米開窗,改變了舊傳統房後牆不開窗的迷信習慣。
後天井地下開有水井,後牆與鄰屋之間的一條窄巷就是「青雲巷」了。後牆左右各開有一扇門,巷內的冷風就能進入室內,加入「後天井-室內冷巷-中天井-前天井-室外街道」的通風系統中。
專家:狹義與廣義的西關大屋
廣義上的西關大屋則指所有在西關一帶建造的大型西關民居。多寶路、龍津西路、逢源北街一帶,有不少西關的西式洋樓,房屋仍保留趟櫳門等西關大屋元素,整體以西式元素為主,但房屋已超過傳統西關大屋的兩層層高,建築材料除青磚外也有紅磚,還常見西式石柱。
有沒有神樓,可以說是狹義的西關大屋與廣義的西關大屋最大區別,趟櫳則是中、西式。湯國華教授認為,狹義的西關大屋建於清末民初,原型是農村的祠堂。當時祠堂的中路後進用於拜祖先,兩邊路可以住人,西關大屋借鑒了這種格局,但中路主要用於接待客人,大屋內設有神樓祭祖。
大屋通常佔地面積大,富有西關特色,建築樣式多為中式,基本構造包括磚木結構,三進、三個坡頂,正立面三個開間,大門前有明顯的青磚石腳和趟櫳、石門套大門。最輝煌的西關大屋有七進深,裡面客廳、小廳、書軒,還有花園,主要由買辦和商人建造。
記者走訪多寶路、龍津西路、逢源北街一帶,發現不少西關的西式洋樓,房屋仍保留趟櫳門等西關大屋元素,整體以西式元素為主,房屋高度已超過傳統西關大屋的兩層樓高,建築材料除青磚外,還有有紅磚、鋼筋混凝土梁板,還常見西式石柱。
龍津中路上的西關大宅門是中西結合的西關大屋。
多寶路24號大屋為中國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湯國華告訴記者,這座大屋的布局結構和廣義西關大屋差不多,加入了鋼筋混凝土,門口有西式石柱,三角形山花屋頂以及鐵藝裝飾,室內沒有西關大屋特有的祭祖神樓。
「你們看這個石柱,石墩上有竹節紋路,屬於中式,柱身和柱頭又是西式的,牆體正立面用青磚砌築,而建築的後半部分又是紅磚砌成,它的屋頂也是西式的。」站在龍津西路55號的「西關大宅」前,湯國華向記者進行講解,「像陳廉伯故居和蔣光鼐故居也都是這類廣義的西關大屋。」
逢源大街8號大屋位於西關大屋建築保護區內,屬於三開間,坐北向南,正立面均用水磨青磚砌築,正間為凹肚門,石門框刻有幾道細致的邊線,趟櫳、腳門有木刻的圖案,封檐板木雕鏤刻精細,正立面石牆腳有22厘米高的基座,刻有幾道腳線。「現在它的左右偏間被分隔開並新開門,作為居民住房,已不再是完整的布局。」湯國華說。
延伸:關於西關大屋的小知識
基本結構:
西關大屋典型平面為「三邊過」(即三開間),正間以廳堂為主,從台階踏上凹入門廊-門口三件(腳門、趟櫳、大門)-門官廳-擋中門-天井-轎廳-天井-正廳-頭房(長輩房)-二廳-尾房,形成一條縱深很長的中軸線,兩側開間叫書偏和客廳,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
青雲巷:
具有交通、通風、採光等多種功能。如巷子較長,常在中段處加設門洞牆分隔,以牆加層次感。有些青雲巷有水井,舊時認為井水通大海,井泉龍神即海上之龍王,這神以保家人平安。這是一口水井,水井上邊有井泉龍神。
青雲巷
天井:
過去天井多為方形,特別是門官廳、轎廳和正廳之間的天井更強調要方正。天井裡的去水孔,常雕成金錢形狀,這與過去相信「水為財」有關,同時兼有隔柵的功能。
天井裡的去水孔
神樓:
是一個像古典戲曲舞台樣子的鏡框式神龕,旁有小門可供人出入,以方便早晚點香燭及神燈。
頭房:
家中最老的長輩居住的房間。
倒朝房(客房):
賓客的臨時用房。傢具陳列較為簡單、隨意。西關大屋的各路之間,用橫門相通。橫門上往往有橫匾或磚雕之類的裝飾,也有些是做成半圓形帶蝴蝶圖案窗欞的彩色玻璃窗,俗稱「蝴蝶窗」,窗頂有半圓弧形的灰塑模線,很明顯是受了西洋的影響。
門頭上部具有西洋特色的「蝴蝶窗」。
偏廳:
家屬生活休息、兒女讀書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牆壁上往往掛有或刻有書畫對聯,體現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修養。如「滿懷明月,兩袖清風」。「縱有良田萬萬千,有錢難買子孫賢」等。
正廳:
是全屋的「心臟」,是主要的一個廳堂。這個廳屋脊最高,面積最大,建築裝飾工藝最為講究,氣氛也最為庄嚴。是大家庭聚集、拜祭祖先、決議家庭大事和接待特別重要賓客的地方。
西關大屋,顧名思義當然在西關!那麼西關在那裡?當然在城西!怎樣劃分城西?以廣州舊城牆劃分!廣州舊城牆西面在人民路與中山六路交界(那裡有西門遺址)。
以人民路為界,往西的民國大屋都可以叫西關大屋!而現存最集中的西關大屋群在恩寧路,逢源路,華貴路周邊!可以先荔枝灣涌風景區逛,再延多寶路,轉入恩寧路,最後走到沙面,一路都是喜歡大屋,還有李小龍故居,西關大屋博物館,粵劇博物館等!
廣州有西關這個地方,應該是拍這部片的原型,反應老廣州人的生活習慣
在廣州西關騎樓,就是廣州圖書館那邊
在荔灣區荔枝灣景區內。廣州西關是以前的富人區,目前規模較大較完整的西關大屋設成了展覽館。附近就是荔枝湖,現在有個粵劇戲台,每天下午都有演出,粵風粵韻,可以去好好感受一下。
主要集中在荔灣區龍津路一帶。
廣州以前有西關區和東山區現在西關歸荔灣區,東山歸越秀區。西關大屋是廣州很有特色的建築主要分布在現在荔灣區荔枝灣涌附近逢源街也是老字型大小( 美食 )一條街。歡迎大家來廣州了解廣州深厚的 歷史 。東山也有小洋樓也很有特色,沙面也有歐式建築。
首先要糾正一下很多外地朋友可能望文生義而造成的認識上的誤區:以為西關大屋是一棟房屋!西關是指廣州市老城區西部的荔灣區,而大屋則是廣州荔灣區一帶特色的民居建築,習慣上窗戶用滿州窗,大門是趟籠門。荔灣區西關大屋最集中的地方在多寶路、龍津路、長壽路、寶華路、恩寧路、上下九路一帶。
廣州的西關大屋在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路一帶,另外,在逢源北有一座嶺南大屋建於清代的遊人可以入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