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祠堂是什麼
祠堂是供奉祖先靈位、祭祀祖先的地方。窮人在家擺個香案,富人建個祠堂,作用一樣。 著名祠堂有: (喊鉛宴1)、安徽績溪縣「龍川激敗胡氏宗祠」 (鄭銀2)、廣州「陳家祠堂」。 官方的就這兩個 或者再加上 山西晉城皇城村陳氏宗祠 福建南靖塔下村德遠堂張氏宗祠
2. 廣州陳家祠導游詞講解
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是廣州的旅遊景點之一,很多遊客前來參觀,導游也要結合景點特色,詳細介紹給遊客知道。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廣州陳家祠 導游詞 講解,歡迎參考!
廣州陳家祠導游詞講解1
廣州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 彩繪 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雕刻 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陳家祠堂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築。陳家祠堂的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台,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集會之用,後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廣州陳家祠導游詞講解2
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除外,裡面還可以看到一些藝術展和圖片展之類的,在老房子中體會文藝。
陳家祠初建時,是廣東省陳姓聯合建立的合族祠堂,為本族各地讀書人赴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提供住處。它有著古老的建築風格,充滿了廣州風情和嶺南特色,由於它保存完整,對古建築及歷史感興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靜的老房子。
由入口進入祠堂,按折線形進行參觀,觀賞順序依次為:正廳(雙面鏤空木雕大屏門)-月台(石雕欄桿、鐵鑄通花欄板)-中進聚賢堂(定期專題展覽)-後進中廳(百年陳氏書院圖片展)-後東齋(流光溢彩——粵綉藝術作品展)-前東廂(舊廣州家居展)。
主要是觀賞陳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牆、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築裝飾以及鐵鑄工藝,其造型生動,色彩豐富。除了雕塑外,彩繪也不容錯過。幾千幅彩繪,沒有相同的風格,也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豐富的想像,值得細細品讀。
廣州陳家祠導游詞講解3
陳家祠,位於廣州的中山七路。光緒十四年(1888年)籌建,光緒十二年(1894年)建成,歷時七年。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應科舉考試時居住,又稱陳氏書院。
因祠堂落成後,一直作為陳姓子弟讀書辦學的地方,故又稱陳氏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間期間,這里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築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築。
3. 廣州市的祠堂有多少 主要分布在哪裡 主要姓氏是什麼
廣東的祠堂,最著名的是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名珠」和「百粵冠祠」的陳家祠。這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民間祠堂至今保存良好,還被列入「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是國務院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甚至已成為一個地名,連廣州市一號地鐵都在此停靠,足見其影響力之大了。
4. 廣州陳家祠是被迫建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在這"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的羊城廣州中,一個精雕細琢的院落坐落在此地,經歷了百年風霜,仍不減其魅力。
百粵冠祠
廣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清光緒年間陳氏在此地建了一座陳家祠,後被人稱為"百粵冠祠"。其建築佔地之廣、雕刻之精美無不彰顯著它的地位。"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核並十年書。"這是當年郭沫若先生游至此地,參觀陳家祠寫下的贊詩,其可見廣州陳家祠的精緻華麗程度。
5. 廣東十大祠堂
廣州市陳家祠( 4A景區 )
建於光緒年間,它還是一個位於廣州市的廣東省內規模超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標準的南嶺傳統祠堂式建築。只算主體建築的話也有六千四百平方米。
潮州市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旌石」下。
湛江市雷州陳氏雷祖祠
雷祖祠位於雷州城西南五里,為雷陽八景之一。也是廣東省的地方民間信仰之一。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已略黃公祠
己略黃公祠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義安路鐵巷2號,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被譽稱為潮州木雕第一絕。
陸氏廣裕祠
廣裕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從化區太平鎮錢崗村,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建築面積共816平方米,佔地約992平方米。
陳氏從熙公祠
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的華僑陳旭年營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資政第」的中心。
茶東陳氏宗祠群
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宗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丁氏光祿公祠
丁氏光祿公祠(丁歷簡運日昌舊居)建於清同治至光緒初年,是一個集祭祀、起居、藏書、教育於一體的綜合功能建築咐缺組群。
樂從陳家肢梁祠
樂從陳家祠即沙滘陳氏本仁堂。始建於1895年,竣工於1900。據說,陳家祠內所有酸枝、坤甸、柚木、花梨、東京等木料,是當年旅居南洋的華僑陳泰親力親為選材捐贈。
汕頭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張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東墩街道金譽居委大新路大池前,始建於宣德六年(1431年)。建築總地面積約500平方米。
6. 我想問問廣州陳家祠堂怎麼樣
廣州陳家祠堂(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又稱陳氏書院,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宗親捐資興建的合族祠。陳家祠坐北朝南,佔地1500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寬和縱深均為80米,總面積6400平方米。
廣州陳家祠作為典型的南方祠堂建築,其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可謂集廣東民間工藝之大成,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築,是廣東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以「古祠留芳」為名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
廣州陳家祠堂(陳家書院)其內外建築構件上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滑寬遲、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信李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
整座建築以中路為主線,兩邊廳堂、廂房圍合,院廊穿插。每座單體之間以青雲巷相隔,長廊相連。大小十九座建巧枯築縱橫規整,布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廳堂高大雄偉,廊廡秀美,庭院幽雅,是極為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藝術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的明珠。
1959年,陳氏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陳家祠之所以成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主要是因為有"三雕三塑一鑄鐵"。"三雕"是指門口石獅、石鼓等石雕;左門兩邊牆壁嵌砌的磚雕,左為《水滸聚義廳》,右為《劉慶伏狼駒》;以及進門四件大屏風的木雕(包括浮雕、通雕等),木雕在陳家祠處處可見,斗拱昂梁是陳家祠的木雕藝術精品的具體體現。"三塑"是指陳家祠房頂上處處可體現出來的彩塑、灰塑和陶塑。"一鑄"是指陳家祠內高超的鑄鐵工藝品。
更多關於廣州陳家祠堂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cf3431615731598.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7. 廣州公祠是做什麼的
廣州公祠是族人祭祀祖先或者先賢的場所。
公祠,指過去譽仿由社會公眾或某個階層為共同祭祀而修建的房屋。我國現有的公祠很多,如蘇公祠、張公祠、韓公祠、曹公祠等,都是為祭祀某個名人而修建的。廣州黃大仙祠在清末民初是廣州著名的宗教勝地,對廣州及珠江三搭賣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知虛逗極大影響。
8. 廣州祠堂現在還使用用么
答:您好,廣州祠堂現在仍然在使用中,它是廣州市最埋鎮敬古老的建築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集宗教、文化、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旅蘆是廣州文化的重要載體。祠堂內有著眾多的宗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祠堂內的祭壇,它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另外,祠堂還有眾多的文物展覽,比如祠堂內的石雕、石碑、壁畫等,都是古老的文化遺產。祠堂也是廣州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廣州文彎慎化的重要組成部
9. 廣州的陳家祠是紀念誰的
為廣東省陳氏的合族祠堂,又稱陳氏書院。
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設計。
整座建築坐北向南, 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
為三進五間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
陳家祠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 號稱"百粵冠祠"。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
主體建築面寬和縱深均為80米,平面呈正方形。
採用抬梁式建築結構,硬山式封火山牆。
總體採用「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
布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
在建築的處理上,以中軸為主線,兩邊以低矮偏間、廊廡圍合,襯托出主殿堂的雄偉氣概,形成縱橫規整而又突出主體的構局。
建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築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築。
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模亦大槐汪,內容豐 富。
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 「尉遲公爭帥印」等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下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 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後為了錦袍而爭奪得難解 難分的情景,人物生動傳神,引人入勝。鉛型仔
這些作品聚集了廣東省木雕工藝之大成。
大門四扇屏門的雕刻精美絕倫:每一扇門均有三幅木雕畫,上面二幅採用租隱雙面雕刻手法鏤空而成,下幅則是浮雕,內容分別是「踏雪尋梅」、「三陽(羊)開泰」等。
磚雕:陳家祠的磚雕藝術十分高超。
大門左右兩側的「梁山聚義廳」和「劉慶伏狼駒」是其代表作。
其作品運用了磚雕中的圓雕、浮雕、鏤空、掛線磚雕等方法,再現了歷史上的故事。
陶雕、灰雕、彩塑和鐵鑄:陳家祠屋脊裝飾整體採用「三塑」工藝。
上層是陶塑,基座是灰塑。
在廣東建築工藝中,陳家祠的花脊是規模最大,最精美的一部分。
共有11條這樣的陶塑花脊,有1800米的灰塑裝飾,堪稱廣州之最。
因祠堂落成後,一直作為陳姓子弟讀書辦學的地方。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
民間期間,這里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
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
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
1960年經省人民 *** 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