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市濟公有多少個
擴展閱讀
在廣州增城買房哪裡好 2025-07-18 03:46:20

廣州市濟公有多少個

發布時間: 2023-04-16 17:38:52

『壹』 濟公活佛一共有多少版本

9個版本。(不包括動畫片)
1、1985年,濟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詼諧自如、妙趣橫生的表演贏得公眾的廣泛好評,紅遍了大江南北,劇集播出時就達到萬人空巷的境地。
2、1993年周星馳主演電影。濟公原是天上降龍。一次與眾仙打賭:若在凡間一個時限內令3名凡人肯為他犧牲便為勝,否則重受輪回之苦。伏虎來到人間皈依我佛,叫濟公。他首選3人:一名為被上天所罰的九世乞兒,一名為妓女,一名為殺人的大盜。在濟公的鬼馬機智的安排下,他與3人建立了很好的關系:兩男被濟公感化,那名妓女則情深意切地愛上配慧了濟公。然而濟公不能接受凡塵之愛,為讓她死心,濟公令肉身假死;誰知痴情人聞死訊後竟然投河自盡。濟公由此感嘆人間之真情,遂放棄了小乘修為,留在凡間。
3、1996年香港TVB版梁榮忠主演的電視劇。由梁榮忠、何寶生、梁小冰及陳少霞領銜主演。該劇以輕松惹笑的手法,道出本來衣履光鮮的降龍羅漢的塵世故事。
4、搭頃2007年台灣民視電視劇。是民視於2007年06月06日到2008年07月25日期間播出的七點半檔連續劇,全劇297集。
5、1985年香港ATV版電視劇。劇情簡介:宋室南渡,安於逸樂;不思進取,終致民不聊生。 紫腳羅漢靜極思動,「倒裝」轉世至人間成濟公活佛(林國雄 飾), 普度眾生。 與此同時,蓮花老祖勾結群魔,作姦犯科、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加上古代瘋狂科學家製造「霹靂神火器」欲滅宋室,危機一一涌現。 幸得濟公巧施佛法,領導忠義之士抵抗群魔。 本劇著重描寫濟公一生的濟世為懷事跡,從而引出導人向善的中心思想。
6、1996年新加坡版電視劇。新加坡版電視劇《活佛濟公》故事分為五個單元,講述的是天上「金身伏虎羅漢」的濟公,因為貪杯,致使白虎星私自逃到了凡間,為了捉拿白虎,濟公下到凡間化身為瘋和尚,在人間除暴安良,救濟世人……
7、1986年香港亞視版電視劇。劇情介紹:嬉笑怒罵,妙濟公上演逍遙逸事。輕松逗趣,智活佛笑道人間傳奇。同安鎮驚現魔樹。相士龐森(江漢 飾)欲借其魔力卻不料反為心魔所惑,龐與縣官之子秦霸天(楊仲恩 飾)勾結,為禍人間……濟公知賣陸(林國雄 飾)洞悉一切仍心魔所化,故令弟子屠青雲(尹天照 飾)、商小勇(蔣金 飾)與龐、秦二人周旋,豈料兩弟子截然不同的性格卻引出了一連串令路人捧腹、笑料百出的神奇故事……
8、2005年,電視劇《濟公新傳》,導演為張國立,講述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濟公的傳奇故事。主演張默。
9、陳浩民主演的《活佛濟公》1、2、3。

『貳』 請問活佛濟公第三部有多少集呢

有,活佛濟公3初定為40集,分為5個橋察單元,將於2011年暑期拍攝,次年暑期上映。
活佛濟公3第三部將添加進去很多歷史情節,像南宋與金的戰爭等,讓人看著內容更加豐富。並且在第一部中飾演白靈的楊雪將再度出演白靈一角。
據活佛濟公官方微博所說,白靈在雪山再次修煉成人形後,利用地洞逃出乾坤洞主的法力屏障。
她到了靈隱寺才得知乾坤洞主已經在陳亮身上附身,她只好再次投靠了乾坤洞主。
道濟用伸腿瞪眼丸救活住持等人,而這時來了一大批官差。原來,金兵已經和南宋開戰,南宋為了擴大兵數,下令讓臨安內的所有寺廟里的和尚全都還俗充軍,年紀大的主持也在劫難逃。
道濟擔心眾人的安危,讓白雪暗中保護他們。
道濟在靈隱寺中,打暈了趙斌後,帶著靈禪子趕奔龍虎山。
少了兩位仙童的幫助,二人又要打乾坤洞主以及大鵬鳥自然支持不住。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伏虎等17羅漢趕到。
乾坤洞主被降龍一掌擊中要害,打成原形(原來乾坤洞主是幾千年前被降龍一掌打成重傷的昆侖石怪)。
就在乾坤洞主被打敗的時候,大鵬鳥見機不妙 就逃了。綠姬也要逃,但是被靈禪子發現,將其打掉了根基。
而此時的陳亮已經成了一個陰靈,而此時如來佛祖趕到,將陳亮與已經被打的不枝御成樣的遺體結合,使陳亮復活。他並對降龍說,大鵬鳥如今還沒抓到,說明降龍在人間的使命還沒完成,要繼續留在人間,化解糾紛,懲惡揚善。
最後,南宋敗給金兵,並向金稱臣,給金歲幣。靈隱寺的眾人也再次回到靈隱寺。
以上猛消岩一段並不在5個單元之內,只是第二部和第三部之間的一個過渡。
現在演員表還沒確定好,只是有以下幾個僅供參考:
陳浩民------------道濟/降龍(配音:源唯傑)
楊雪---------------白靈/百合(配音:范楚絨)
林子聰--------------廣亮/胖仙童(配音:夏磊)
葉新-----------------必清/瘦仙童
周覓------------------必安
馨子-----------------白雪(配音:洪海天)
林江國----------------趙斌/靈禪子(配音:孫曄)
張亮-------------------陳亮(配音:沈磊)
張寶雯------------------綠姬(配音:范楚絨)
張功---------------------大鵬鳥

『叄』 為什麼老版濟公里有兩個濟公出演

因為老版《濟公》由兩部分組成,所以有兩個濟公。

1985年版《嫌罩濟公》一共12集,前8集叫濟公,由游本昌主演;後四集叫濟公外傳,由呂涼主演。

劇情:

1、《濟公》

相傳南宋紹興元年,浙江台州府天台縣李善人平生樂善好施,常常救濟窮人。李善人老來得子取名修緣,這修緣像是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竟在自己成婚當天,不辭而別出家當了一個和尚,法號道濟。

李善人夫婦心急如焚,從此卧床不起,遂派人尋找,等到道濟回到家中,李善人夫婦早已亡故,惡管家已霸佔了李搏者模府家產,道濟經受不住這巨大的打擊,從此瘋癲不知去向。

不知過了多少日多少月多少年,突然在街市中出現了一個瘋瘋癲癲的基緩和尚,他懲惡揚善扶危濟貧,有人叫他瘋和尚,也有人尊稱他為濟公。

2、《濟公外傳》

濟公初居住在杭州靈隱寺,傳說他為羅漢轉世,本姓李,祖上乃宋太宗駙馬。濟公二十七歲出家,不戒酒肉,破衣爛衫,不知情者皆道其瘋癲,卻不知其實為得道高僧。

濟公濟困扶危,懲治強梁,經常用一些詼諧的小法術教訓那些欺壓百姓、魚肉鄉民的奸佞惡霸。惡人提起他又恨又怕,百姓們則對濟公師父愛戴有加。

『肆』 廣東衛視放的《活佛濟公》一共有多少集

【劇 名】:活佛濟公 活佛濟公宣傳畫【類 型】:大型古裝神話喜劇 【集 數】:計劃拍攝120集,已播出42集 【年 份】:2010年 【製片人】:王世偉 【導 演】:林添一 【故事系列】:《古井運木》、《血珍珠》、《懷孕郎》、《挖心》、《鬼母》、《天雷報》、《好媳婦》《胭脂淚》等8個故事。 【出 品】:杭州百乘影視有限並兄公司 上海崇遠文化傳播顫告有限公司 杭州靈隱寺實地拍攝 主要演員 陳浩民 飾 濟公/降龍羅漢 楊 雪 飾 白靈(狐狸精)花娘(偽) 陳紫函 飾 胭脂 林子聰 飾 廣亮/胖仙童 高 昊 飾 必清/瘦仙童 馨 子 飾 白雪(兔子精) 林江國 飾 趙斌/靈禪子 張 亮 飾 陳亮 婁亞江 飾 黑風(黑狼精) 王 剛 飾 周員外 何 欣 飾 秦桓 塗黎曼 飾 洪秀英/女鬼 王絕洞襲奎榮 飾 秦檜 濟公-奶娘董 璇 飾 明珠(蚌精) 嚴 寬 飾 聖德/火靈珠 婁宇健 飾 天元 遲 帥 飾 崔俊生 張 蘭 飾 崔母 鄭亦桐 飾 花娘(真)(狐狸精)胡花花 雅 琦 飾 如萍 李 立 飾 周文聰 吳 冕 飾 朱鳳仙 李佳璘 飾 許玉蓮 高梓淇 飾 董仲卿 李智楠 飾 許玉龍 何明翰 飾 徐子敬 張 檬 飾 心蘭 劇情介紹 該劇故事根據清郭小亭著《濟公全傳》以及民間故事改編,傳說前世為降龍尊者的濟公降生到善人李茂春家中,取名李修緣,後投身靈隱寺,自號「濟癲」。在靈隱寺,「濟癲」不限佛門清規戒律,行為「異常」實心存大善,除惡揚善,被百姓奉為「聖僧」、「活佛」。而與降龍羅漢素有過節的大鵬,逃離仙界後帶領弟子九尾狐白靈、黑風對濟公進行報復。濟公運用自己智慧,與以大鵬為代表的丑惡勢力和現象鬥智、斗勇,拯救百姓於苦難,其傳奇故事被世世代代廣為傳頌。 http://ke..com/view/2811196.htm?fr=ala0_1

『伍』 活佛濟公一共有多少集

共有4部。
1、第一部簡介
傳說前世為降龍羅漢的濟公塵散亂降生到善人李茂春家中,取名李修緣,後投身靈隱寺,自號「濟癲」。行為「異常」實心存大善,救苦救難,被百姓奉為「聖僧」、「活佛」。而與降龍羅漢素有過節的大鵬,逃離仙界後帶領弟子九尾狐白靈、黑風對濟公進行報復。濟公運用自己智慧,與以大鵬為代表的一方鬥智、斗勇,拯救百姓於苦難。
2、第二部簡介
靈隱寺僧人道濟(陳浩民飾)濟世救人、化解人間疾苦、管盡人間不平之事處處宣揚佛法懲惡揚善深得老百姓愛戴被世人稱作:活佛濟公。
本劇將延續《活佛濟公》故事人物,主掘槐要故事仍然圍繞著濟公帶領廣亮(林子聰飾)、必清(葉祖新飾)、趙斌(林江國飾)等人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點化世人展開穿插降龍尊者降魔除妖神話故事,以及濟公活佛與地痞惡霸鬥智斗勇生動故事。全劇共分「血魔出世」「貞節牌坊」「畫中仙」「木馬緣」「雙退婚」「萬應佛堂」「瘋女劫」「雪女傳說」「鬼郎派檔君」9個單元故事展開。
3、第三部簡介
活佛濟公第三部》是由王偉庭執導,陳浩民、林子聰、葉祖新、林江國、張亮、馨子、楊雪、陳紫函聯合主演的古裝神話劇。本劇於2012年7月25日在江蘇衛視首播。
劇集主要講述了濟公帶領廣亮、趙斌等人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點化世人,中間穿插降龍尊者降魔除妖,以及濟公活佛與地痞惡霸鬥智斗勇的故事 。
4、第四部簡介
《活佛濟公4》是由王偉廷執導,陳浩民、林子聰、葉祖新、林江國、張亮、陳紫函、馨子、楊雪等原班人馬聯合主演的古裝神話劇。
劇集主要講述了濟公帶領廣亮、趙斌等人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點化世人的故事,中間穿插降龍尊者降魔除妖,以及再續上一部乾坤洞之謎。

『陸』 求游本昌一部濟公里的劇情!裡面有那個過橋收錢的 最後被濟公懲罰他 把腿子鋸了 還弄個狗腿子裝上去! 那

這是《濟公》中的篇章,名為《醉接梅花褪》。

靈隱寺的長老圓寂之後,濟公終於被廣亮和尚逐出了山門,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凈慈寺的德輝長老收留了濟公,並委任以書記僧的重任。濟公尊長老法旨,燒水沐浴,洗去身上塵垢,更衣換帽更顯得煥脊基然一新,從此濟公又在凈慈作出一番事業。當地有個特別貪財的惡霸叫趙天鵬,他手下有一個管家,非常仗勢欺人。

管家提出讓趙天鵬向路人索要櫻或謹過橋費,放了兩個大箱子,讓路人向那裡投錢。紹興的信男信女因此路上被阻,壟斷了凈慈寺的香火。濟公施法術,令錢箱著火,趙天鵬慌忙把自己的右腳放進去滅火,結果一條腿變成了銅錢鑄的。臨安名醫李茂春也束手無策,他建議去找凈慈寺的道濟和尚。濟公被請來給惡霸治病,唯一的辦法就是換腿,在場所有下人的腿都不合適,唯獨管家的。

管家沒有辦法只好照辦了,於是趙天鵬的腿換好了,可是管家的腿沒有了,濟公就把狗的右後腿換給了管家,從此以後,人們將仗勢欺人、為虎作倀的人稱之為「狗腿子」。這時,濟公正在用泥搓一條像狗腿的泥巴,對身邊卧著的狗說:「你呀我也不會虧待的,給你捏條泥腿,你就將就著用吧。」至於狗呢,撒尿的時候總要翹起一條腿,那就是因為這條腿是濟公用泥做的。

《濟公》劇情介紹:

相傳南宋紹興元年,浙江台州府天台縣李善人團扮平生樂善好施,常常救濟窮人。李善人老來得子取名修緣,這修緣像是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竟在自己成婚當天,不辭而別出家當了一個和尚,法號道濟。李善人夫婦心急如焚,從此卧床不起,遂派人尋找,等到道濟回到家中,李善人夫婦早已亡故,惡管家已霸佔了李府家產,道濟經受不住這巨大的打擊,從此瘋癲不知去向。

不知過了多少日多少月多少年,突然在街市中出現了一個瘋瘋癲癲的和尚,他懲惡揚善扶危濟貧,有人叫他瘋和尚,也有人尊稱他為濟公。

濟公初居住在杭州靈隱寺,傳說他為羅漢轉世,本姓李,祖上乃宋太宗駙馬。濟公二十七歲出家,不戒酒肉,破衣爛衫,不知情者皆道其瘋癲,卻不知其實為得道高僧。濟公濟困扶危,懲治強梁,經常用一些詼諧的小法術教訓那些欺壓百姓、魚肉鄉民的奸佞惡霸。惡人提起他又恨又怕,百姓們則對濟公師父愛戴有加。

『柒』 廟宇(供奉神佛的處所)詳細資料大全

廟宇,供奉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書冊 廟宇介紹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佔有較重要地位的廟宇的特點、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陳志華教授在「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中對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和性質有精彩的論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廟宇
  • 外文名 :court
  • 拼音 :miào yǔ
  • 解釋 :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基本含義,簡介,功能,結構,稱呼,廟宇對聯,楹聯擷萃,人文遺產,結構,稱呼,香港,歷史背景,建築,台灣,地名,書冊,內容簡介,目錄,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廟宇 拼音:miào yǔ 英文:court 解釋: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

引證解釋

1. 廟。指祠廟。 2. 廟。指寺廟。 《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走入廟中,四下看視,正個好座廟宇。」巴金逗冊悶《砂丁》:「前面遠遠地有一座高大的廟宇。」1983年《袁家山簡介》: (袁可立)許願修蓋廟宇,隨即風平浪靜,一仗取勝。」

基本含義

簡介

廟宇通常是指供神佛或歷史上名人的處所。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橫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後砌磚隔牆填在柱間,構建中國建築的理念。

功能

祈福納祥、消災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宗教信仰

結構

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台基在中國建築上,非常重要。所謂台基,包括整個的空間: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欄桿和台階。有時台地有兩層或三層,以使建築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築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壇,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台地和欄桿三分環繞向上展開。台基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強化建築主體獨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現建築物的高貴和地位。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橫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後砌磚隔牆填在柱間,構建中國建築的理念。

稱呼

寺廟分 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場,庵和堂是尼姑道場。 道教:宮、觀、廟、祠 佛教寺院是皇宮式建築,道教廟宇是府衙式建築,道教廟宇分:大廟、廟亭、小廟。 但福建閩南和台灣,佛教和道教已經姿弊融為一體。 從廣義上來說,廟宇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廟宇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 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睢縣袁家山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山彎,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園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縣)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實是其在自己別業中所建供奉呂祖和八仙眾神的道場。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佔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廟宇對聯

上聯:東土耶,西土耶,古木靈根不二; 廟宇 下聯:風動也,旄動也,清池碧水湛然。 上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下聯: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身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上聯:莫道是空門,要進來須踏著實地;? 下聯:緊防有叉路,走錯了便墮入深坑。(此又舍字面而說理,提撕警覺,足代晨鍾暮鼓。) 上聯:吾道非耶,豈復出山為小草; 下聯:此生休矣,乃知閱世盡滄桑。 上聯:能渡眾生,豈獨潭龍知聽講; 下聯:願聞一喝,長教海水不揚波。 上聯: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下聯:我肚皮這般磁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成都寶光寺名聯: 上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下聯: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禪機盎然,佛的宗旨就是一顆平淡心,得失何計?不了了之。) 成都武侯祠名聯:(清:趙藩)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用兵之計,攻心為上!)

楹聯擷萃

中國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歷史,宗教信仰在民間普遍存在,宮廟寺院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在各地的寺廟中,鐫有大量的楹聯,其中不乏名人和書法家的題撰或手筆,具有相當高的楹聯藝術和書法水平,不僅可資研究宗教文化和民間信仰,同時也是一道文化景觀,引起楹聯愛好者的興趣以及眾多遊客的注目。 廟宇 神州大地山川秀麗,風光旖旎,許多廟宇擇建於名山勝地,而且祭祀的都是千古流傳的歷史人物,成為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每座廟宇都有其歷史淵源、傳說和典故,一些宮廟聯便以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入題,雖只寥寥數字,但卻內涵豐富,耐人品讀,有的成為千古名聯。諸如: 道若江河,隨地盡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猶是春秋。(孔廟)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詞)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諸葛武侯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杭州岳墳)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廟) 民間信仰源自民眾對歷史人物的崇拜。歷史上的「忠」「義」之士以及各地被稱頌的歷史人物,受到民眾的尊崇而成為偶像,並且被加以神化,造廟祭祀。這些祭祀歷史上忠義之士的廟宇,其楹聯一般以歷史人物的重要事件和影響為內容,或頌揚其功德,或贊嘆其襟懷,品讀聯語,人物形象赫然在目: 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統懍春王。(關帝廟)千秋冤獄莫須有;百戰忠魂歸去來。(岳武穆廟)漢室賴三人,留得住百年社稷;桃園專一義,解不開萬世肝腸。(劉關張三義祠)春秋匪懈,祀典重新,漢千古,宋千古;宇宙長存,神功並著,義一生,忠一生。(關岳廟)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義士;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義士詞) 對歷史上的「忠義之士」,聯語一般都是頌其功而避其過,而河南一座關帝廟有副楹聯,對關羽的評價卻是一分為二,既頌其功又責其過,功過評判分明,讀來甚是有趣。聯曰: 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威武震三軍,爵號亭侯公不忝; 徐州降孟德,南郡喪孫權,頭顱行萬里,封稱大帝恥難消。 在封建社會,民眾缺乏科學知識,他們在生活上遇到變故和挫折,往往歸諸於命運,為了尋找精神寄託,緩解心理壓力,便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千百年來,財神爺、土地公、觀音媽、灶君等,便成為民間最普遍尊崇和膜拜的神像。作為那個時代的宮廟楹聯,也就必然要體現「神」的至尊至聖和福澤萬民的神旨,這在許多宮廟聯中可見一斑:通四海之財源,普占吉慶;賜萬民以福澤,永獲盈豐。(財神廟)水木成功崇五祀;火土濟美惠群黎。(灶君廟)比戶可封,伏神威而保萬姓;聚爐相望,藉福澤以惠四方。(土地廟)觀空有色西江月;聽世無聲南海潮。(觀音殿) 作為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廟堂寺院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就其教義而言,都是勸善的,因而反映在廟堂楹聯上,一般都勸導慈悲、忍讓、和善,對世人有一定勸戒作用。其中還不乏針砭邪惡、嫉惡揚善的警示,至今讀來仍有警醒作用。下列宮廟聯就很能引人深思: 廟宇 我門中締結福緣,豈惟在一炷清香幾聲佛號; 你心裡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佛殿) 淚酸血咸,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 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那知頭上有青天。(城隍廟) 任憑你無法無天,到此孽鏡懸時,還有膽否? 須知我能寬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轉頭來!(城隍廟) 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泉州關帝廟) 廟宇楹聯,除了鐫刻於山門、殿門、立柱、亭閣外,其他的如經堂、禪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處,亦隨處可見,可謂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從廟宇楹聯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還可探究歷史,鑒賞楹聯和書法藝術,從中追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當然,宮廟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楹聯中也有不少純屬宣揚封建迷信和厭世消極情緒,有悖於今天精神文明,必須加以批判並予摒棄,這就需要我們很好地加以鑒別。

人文遺產

廟宇楹聯,除了鐫刻於山門、殿門、立柱、亭閣外,其他的如經堂、禪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處,亦隨處可見,可謂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從廟宇楹聯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還可探究歷史,鑒賞楹聯和書法藝術,從中追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

結構

廟宇結構有三個主要部分:即台基、主體與屋頂。所謂台基,包括整個的空間: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欄桿和台階。有時台地有兩層或三層,以使建築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築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壇,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台地和欄桿三分環繞向上展開。台基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強化建築主體獨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現建築物的高貴和地位。

稱呼

寺院又可以叫寺廟,是其遠於唐朝。

香港

歷史背景

香港原為一漁港,居民以捕魚為生者佔大多數。據歷史記載,在1899年,港島人口約有35000人(九龍、新界及離島未列入)。漁民作業興盛與安全,有賴於海上之安寧與否,島上居民、漁民迷信神祇保佑作業安寧,魚獲豐收,風調雨順。按廣東漁民傳統,大多供奉海神如洪聖、天後、北帝等。此外,宋國舅楊亮節隨宋帝駐扎在港島及大嶼山一帶,傳說曾多次「顯靈」保護漁民,島民遂在大嶼山的大澳和東涌及九龍東頭村建侯王廟崇祀,香火鼎盛。香港本島、九龍、新界及各離島,合共有大小廟宇1000餘間。每間有其歷史淵源、背景。廟宇中(包括港九、新界及離島)以奉祀天後最多,約有40多間,依次為洪聖,約有20多間,觀音也有20多間,北帝10餘間。

建築

港島方面,港島的廟宇,大多建於山腳,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陸地,此種情況,廟廟皆然。百多年來,港島面積,填海成陸,比原土地擴大數倍,背向大多已難認矣。港島廟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負盛名的,位於中環荷里活道的文武廟。該廟是奉祀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而得名。香港開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當時法律認可華人立誓的傳統,方法是燒黃紙,斬雞頭,但法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方為有效。此外,當時華人紳商集會議事,多在該廟內舉行。該廟每年舉行春秋二祭,由紳商華人首腦主祭,百餘年來,歷久未替。海外及歐美旅遊人士,訪港廟宇,以文武廟為首。從該廟的石刻中,可知該廟建於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於香港開埠之前。此廟現由香港東華三院管理。此外,位於荷里活道的還有觀音堂,是供奉觀音的佛堂,石敢當,是供奉泰山石敢當及一石虎。位於上環的有百姓廟,是給上環一帶居民供奉先人靈位的廟宇。因為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設位奉祀先人,只得放在百姓廟。還有綏靖伯廟,綏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時任屯田校尉,負責保衛地方,對付強盜,有功於民。此外,還有水月宮、和合殿。位於灣仔的則有洪聖古廟、濟公廟、三寶殿、三元宮、玉虛宮、包公廟、望海觀音廟、寶雲道姻緣石和位於赤柱的有水仙爺廟。位於銅鑼灣的有天後廟、岳王廟。位於筲箕灣的有譚公廟和天後廟,因漁民多聚居於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掃管笏天後廟,卑利街伯公廟,每當誕日,坊眾參拜踴躍。至於淺水灣的望海觀音和天後,已成為旅遊人士之焦點區。 廟宇 九龍方面,廟宇林立,其最著者為黃大仙廟。該廟建成於1921年,在前黃大仙是設在廣州的。 廣州黃大仙廟已有百多年歷史,其後因當政者破除迷信,拆廟建路,收回廟房,1921年港方紳商李亦梅等,從廣州將黃大仙接來香港,在嗇色園內供奉。70多年來該廟日漸發展,香火之盛,為香港廟宇之冠,國際知名度之高亦與荷里活道之文武廟並立,外國旅遊人士訪港必游此廟。此外,廟街之天後廟和觀音樓,榕樹頭前觀音古廟,油麻地之十王殿和眾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廟,紅磡之觀音廟及福德古廟,慈雲山之法藏寺、慈雲閣、招利祠、太陰娘娘廟,西竺林苑,鑽石山之志蓮苑,規模宏大。多寶佛塔,九龍城東頭村之侯王廟,供奉宋國舅楊亮節,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廟。 新界方面,最負盛名之廟宇為沙田車公廟。車公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雙全的元帥。明末,沙田流行瘟疫,傳說村民抬車公神牌巡遊一遍,瘟疫即止。於是鄉民立廟供奉並每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盛會,酬謝車公。此外,濠涌亦有車公廟,規模之大與沙田之廟無異,只因沙田廟接近九龍市區,參拜人士較便;沙田還有萬佛寺,旅遊沙田,多到該廟游覽。西貢有協天宮,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廟,此廟建於清光緒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為大埔鄉公所議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無私,秉公辦事之意。大埔舊墟更有奉祀廣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該堂已有80多年歷史,常年施贈可寶茶,可寶丸及其他葯丸。大仙座鎮草堂,每有誕期,弟子及鄉民虔誠參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後古廟,此廟碑記所載重修於1880年,可知該廟也有百餘年歷史。元朗則有妙法寺,雖屬新建廟宇,然規模之大及廟貌之庄嚴,為元朗一帶之冠。大王古廟及牆心廟,還有靜修之清涼法苑,以素酌馳名,青山則有杯渡禪師廟、青山禪院、青雲觀、青松觀都是歷史悠久的佛道教聖地。其中青松仙觀,面積廣,建築美,並具園林之勝,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偉,供奉老子、邱長春和呂祖。該觀圓藝以嶺南派盆栽聞名。荃灣則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圓學院。後者大殿上供奉儒釋道三教教主,更有鍾樓,其鍾甚巨,在芸芸廟宇中最為突出。此地亦具園林之勝,創院人為港紳趙聿修,旅遊荃灣人士必到此地。 離島方面,長洲的北帝廟,又名玉虛宮最負盛名,面積之廣,建築之宏偉,為香港九龍任何廟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後廟、福德宮、五石廟,供奉關帝的忠義亭等小廟多間。南丫島及塔門,四面大海,漁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後廟,以為護佑。坪洲則有金花夫人廟,七姐廟及天後宮。索罟灣及佛堂門兩島亦是漁民聚居地,面臨海洋也有天後廟。 大嶼山方面,梅窩有文武廟,沙螺灣有把港大王廟。後者建於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餘年矣。大嶼山區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帶,寺廟尼庵與佛教修持之靜室林立,約計百餘間。其最著名的有昂平之寶蓮寺及天壇大佛,羌山之觀音寺及靈隱寺,每當周末及假期,登山參拜者,甚為踴躍。此外,尚有鹿湖之法華寶殿,法華塔、竹園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靜室等,不下數十間,均清靜幽雅,遠離人間,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靜其間。此地空氣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稱世外桃源。東涌有侯王廟及法林禪院。大澳有侯王廟,位在大澳之寶珠潭,每年舊歷六月初六為侯王誕,漁民熱烈慶賀,演神功戲酬謝神恩。漁民遠道回澳賀誕,參拜侯王,至今不替。該廟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將近300年歷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關帝廟,石仔埗有洪聖廟,新村有金花夫人廟,均屬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廟。大澳昔為漁業集散之地,與筲箕灣,香港仔,長洲,並稱香港四大漁業區。 香港不少廟宇隸屬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或受其託管。 香港廟宇大多按照中國內地一般廟宇傳統建築形式而建,有一進式的和二進式的。一進式是最基本的單位。所謂進是代表一座獨立的建築物,為一座台基,梁架與屋頂俱全的建築結構。香港之廟宇,以二進式之建築居多。二進者,即兩幢獨立之一進建築,大致前後並排,中間有天井為之隔離。在二進式建築形式之中,又可分為四合院式與非四合院式兩種形式。所謂四合院式,即由南北並排之前院與內院,以及東西並列之兩間廂房共同組成。前院是第一進,在大型廟宇中,正門的後面,設有「擋中」。它是一扇門,平常多關閉,形成屏風,將內院的活動加以遮閉,只在有大典祭祀禮儀,始行開放。內院亦稱後院,為四合院內之主要部分。通常廟宇之構成,前院為正殿,供奉主神,後院為後殿。而隔離前後院之露天天井,具有兩功能,一使兩院或兩殿之間有足夠空間接受陽光與疏導空氣,後面可以作為休憩或聚會之場所,二在此空間亦可種植花卉樹木,使整間廟宇具園林景緻。天井兩側之建築,東西兩邊,一般稱廂房或稱東西堂,各有走廊,進出前後院時可用,以避風雨。此四合院之特徵,乃以建築物之中軸線為中樞,將整院對分為二,東西兩半相等,南北(前後)二院前後平衡。除上述建築結構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廟宇,如在鰂魚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廟,便是亭式。還有西式歐化建築之廟宇,如赤柱之觀音寺。此寺建於本世紀50年代,把傳統廟宇之台基,屋頂,樑柱等摒棄,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築,成為香港現代化的廟宇。 香港的華人廟宇,大多建於清末,在結構之上基本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但由於地域和風俗與內地有差別,香港廟宇在建築形式上與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亦大有差別。按照一般的營造,台基、梁架結構以及屋頂,是構成中國建築的主要部分。台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樑柱,將屋頂和樑柱之重量,移之於地;二是台基必須平坦,以達到穩定整座建築物之作用;三是建於地表,防止濕氣上升,維持牆土與木柱之耐用。故廟宇之台基至為重要。關於廟宇之棟梁結構,我國傳統木作建築,向以樑柱作為支持重要之架構,地位甚為重要。每次廟宇重修,大多依舊保持初建時樑柱架構之原狀。在傳統建築中,屋柱有五種:一是檐柱,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撐出牆外的檐項。二是金柱,位於檐柱以內之柱列。金柱又分兩種,接近檐柱者為外金柱,外金柱以內者,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於建築物之中央縱線上之柱。四是山柱,位於山牆中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於橫樑上之一種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與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則不與地面接觸。柱之下端獨立結構則稱為礎,意即柱之基礎,其作用是將柱身所負荷之重力,比較平均地轉於地表。礎之結構分兩部分:一曰礎,上承柱,下觸地。二曰,即柱與礎之間附加之版狀圓盤。的質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時柱也可以抽換,如此便可保存柱身的堅固,即使柱腳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台基與梁架以外,屋頂為我國傳統建築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頂除有遮蓋建築之實際作用外,亦有其裝飾之作用。香港廟宇之屋頂,一般用硬山式屋頂為多。硬山屋頂有五脊二坡,兩邊山牆直上,與屋頂相交。屋頂兩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疊成隴,排列並比。屋頂形式種類甚多,在此從略。除上述建築結構外,廟宇之屋脊,棟梁,牆壁,均有其裝飾。在各種裝飾形式中,有其專門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詳細的描述了。 廟宇

台灣

現有近1.5萬座廟宇、教堂 台灣的廟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據台灣「內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台灣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總計14993座。其中寺廟以道教最多,佔78.4%;佛教次之,佔19.5%;其餘為教會教堂,並以基督教為主。 僅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數字更為驚人。其中,寺廟最多的為台南縣,有1245座;高雄縣次之,有1142座;屏東縣第三,有1068座。台灣以一島之地有這么多的寺廟、教堂,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是毫無疑問的。 廟宇文化源自大陸 台灣為何會有這么多的寺廟?其廟宇文化的來源,需要回到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時空背景。來自大陸的先民拓墾台灣之前,台灣並不是想像中的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鴻章曾經上書慈禧太後,他是這樣形容台灣當時的情況,「台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蠻荒之島,鳥不語,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島上化外之民,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台灣不少民眾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幾代、第十幾代由大陸渡海遷居台灣先民的後代,簡單地說,台灣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間由大陸移居台灣漢人的後代。他們是這樣形容先人如何渡海來到台灣謀生的:先人們大都是落弟秀才、無業遊民、羅漢腳,部分是失意官員、逃犯,他們光著膀子、穿著褲衩,一葉扁舟,搖著櫓,渡過寬達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溝」(由於水極深而呈墨色)的台灣海峽。 這些先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對故鄉失意不堪回首的復雜心情,冒著台灣海峽水深、浪急、流亂的生命危險,登上台灣這方陌生的土地,他們船上的竹籃里通常放著兩樣貴重的東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鄉、家裡所參拜的神明,映照他們強渡黑水溝的復雜心情,既有離開傷心地的悲愴,又有一份對故土難以割捨的情懷,希望有朝一日經過奮斗,事業有成,光宗耀祖。帶著家鄉的神明,就是要祈禱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們登島之後的生活比想像中惡劣,那種生活經歷一點都不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與自然界的斗爭,正如李鴻章所言台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自然環境惡劣。為了爭奪土地、資源,漢人既與原住民?殺,來自不同地方的漢人也常常出現內哄,「閩客械鬥」、「漳泉械鬥」無日無之,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把對明天的希望寄託在神明身上,所以,各類廟宇如雨後春筍在台灣島各處出現,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廟宇

地名

廟宇鎮又名大廟位於重慶市巫山境內。下轄20個行政村,重慶巫山渝東門戶。 廟宇鎮位於巫山西南部,距縣城57千米。轄禹王宮、龍骨坡2個社區,南溪、田合、小營、楊柳、水磨、新城、報豐、白廟、廟宇、柏樹、永風、永安、長梁、九台、銀礦、慶上、長房、長坪18個行政村。巫(山)建(始)公路過境 [代碼] 500237101:~001禹王宮居委會 ~002龍骨坡居委會 ~219南溪村 ~238田合村~239小營村~240楊柳村~241水磨村~242新城村~243報豐村~244白廟村~245廟宇村 ~246柏樹村~247永風村 ~248永安村~249長梁村 ~250九台村 ~251銀礦村 ~252慶上村 ~253長房村~254長坪村 [沿革] 民國置廟宇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復置鎮。1997年,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鎮心、廟宇、龍坪、新城、報豐、學堂、紅梁、白泥、白廟、石橋、大營、水磨、楊柳、太坪、田合、玉米、長陽、小營、長梁、南溪、永安、文昌、新橋、永勝、柏樹、寶興、寶慶、西溝、牆圍、銀礦、永風、力台32個行政村和禹王官1個居委會。 2003年底區劃調整後的廟宇鎮,轄原廟宇鎮、大山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42.88平方千米,人口47908人,鎮 *** 駐廟宇槽。

書冊

「鄉土瑰寶」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等在歷時十五年進行鄉土建築調查的基礎上按專題編 寫而成,文字凝練、平實,並配有豐富的手工繪圖和精美的照片,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和極強的觀賞性。

內容簡介

本書是「鄉土瑰寶」系列中的一冊,「鄉土瑰寶」系列在眾多建築文化的讀物中十分別致。她從建築的具象入手,圖文並茂地敘述著建築藝術。這本《廟宇》為讀者了解宗教和宗教建築知識,呈上生動的形象,特殊的大十六開本,在眾多書籍的形體中也是獨具一格。 書冊 廟宇 「鄉土瑰寶」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等在歷時十五年進行鄉土建築調查的基礎上按專題編寫而成,文字凝練、平實,並配有豐富的手工繪圖和精美的照片,具有歷史檔案價值和極強的觀賞性。 本書介紹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佔有較重要地位的廟宇的特點、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陳志華教授在「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中對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和性質有精彩的論述。

目錄

叢書總序/壹 前言/壹 中國的泛神崇拜與廟宇/壹 一、有求必應的民間神靈/貳 二、世俗化的自然崇拜/肆 三、來自人問的神靈/捌 四、神的居所/貳拾捌 五、廟宇的形制/肆拾 六、廟宇的建造/肆拾捌 七、廟宇的公共功能/伍拾 中國鄉土建築中的廟宇/伍拾柒 一、山西/伍拾捌 二、河北/玖拾捌 三、浙江/壹塞一陸 四、四川/壹捌肆 五、江西/壹玖貳 六、福建/壹玖陸 七、廣東/貳零陸 附錄:圖片目錄/貳壹叄

『捌』 濟公姓何嗎傳說中的濟公是何濟公嗎

. 濟公姓李名修緣。濟公,是南宋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美德,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取名「何濟公」,是因為何濟公葯行創始人何搜激敗世顫福慶,他樂善好施,效法「濟公」普濟眾生,將醫葯和慈善結合在一起;同時,由於「何濟公」鉛陪諧音「活濟公」,故在長江南北一時出現了廣東有個「活濟公」的傳說,「何濟公」其名不脛而走。
現時為廣州白雲山制葯股份有限公司白雲山何濟公制葯廠,為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成員,是國家商務部第一批認定的「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