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州內環路那個市長時期建的
內環路工程於1997年12月25日動工,2000年1月28日建成通車。工程進行其間有兩任市長。
高祀仁 1991年12月—— 1998年4月
黃華華 1998年4月——2002年9月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經濟持續快速地增長,交通壓力不斷加劇,嚴重影響了廣州的城市發展。為此,加快城市交通的發展,就成了迫切需要。1993年,廣州市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並在1994年6月發布了最終報告辯賣卜,確立了交通發展的策略。其後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所與英國MVA公司、柏誠公司、森蘭郭斯公司以及英國交通與道路研究所的交通專家共同完成了《廣州市中心區交通改善實施方案》,提出「建設連續性、高通行能力的內環快速路」的建議。
工程於1997年12月25日動工,總投資62.88億元,其中包括世界銀行的2億配碧美元貸款 。共清拆建築66萬平方米,搬遷1.2萬居民。 最後於2000年1月28日建成通車。
2010年,內環路進行全線大修工程,包括重鋪橋面瀝青、更換橋面攜穗伸縮縫、改善排水設施以及指示路牌。
② 廣園快速路的建設歷史
廣園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曾被市民稱為「廣源路」,有「廣進財源」之意。1987年,它被擴建為48米寬的混凝土路,因其始於廣州,終於黃埔夏園,所以按首尾命名法,被正式命名為「廣園路」。後來,為了方便識別,整條路又被細分成廣園東路、廣園中路、廣園西路。2001年,廣園東路以東又建成世顫蔽廣園快速線,一直延伸到新塘。因此,所有的地圖和路標指示牌,都以「廣園」為准。
廣園快速路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工程建設沙河立交至豐樂立交段(共15公里)。一期工程共有東莞庄立交、五山立交、華南立交、援外倉立交、廣氮立交、車陂立交、黃村立交、吉山立交、茅崗立交、豐樂立交等10個立交。一期工程全路有中間8米寬及兩側各5米寬的綠化帶,綠化設計突出地方特色,以大色塊、大效果的綠化種植為主,路容景觀良好。
沙河立交和廣園快速路一期工程分別於1999年9月和5月開工,經過廣大建設者的艱苦努力,沙河立交主線和廣園東路一期工程於2001年6月26日竣工通車。
2001年9月30日竣工的沙河立交系統,被譽為亞洲最大立交系統工程。它西接內環路永福路放射線,東接廣汕公路和廣園快速路,南接廣州大道北,北接廣從公路南湖樂園和廣從路高速公路出口,大大改變了這一帶的交通瓶頸狀況。而且由於建設質量好,沙河立交系統工程已被評為廣州市優良樣板工程及獲得五羊杯獎,被推薦參加評選廣東省優質工程。
全線於2003年12月開通,全長約47公里,雙向六車道,呈東西走向,與廣深鐵路、廣深洞姿公路(107國道)平行,並可舒緩107國道及廣深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廣園快速路分三期建設,第一期由廣州天河區的沙河立交橋開始,至黃埔區的豐樂立交橋止,全長約14公里;第二期由黃埔區的豐樂立交橋開始,至增城市新塘荔新立交橋止,全長約19公里;第三期由增城市新塘荔新立交橋開始,至東莞市中堂鎮北王公路止,全長約14公里;廣園快速路設有沙河、廣園、車陂、黃村、茅崗、豐樂、筆村、南崗、新塘、新新、荔新、塘美、仙村及北王14座出入口或立交橋。其管理公司廣園路建設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隸屬於廣州市市政園林搜州局的正處級事業單位,於2006年4月9日對廣園東路二期及延長線順利實施封閉收費。
號稱廣州最長城市快速幹道的廣園快速路,則與內環路、廣園路、華南快速干線等主要幹道相接。它的起點在沙河地區的禺東西路,向東沿廣深准高速鐵路北側布線,經瘦狗嶺、省農科院、廣州氮肥廠、吉山、黃村、廣州本田汽車廠、石化總廠、南崗、增城汽車城、新塘鎮荔新路、新沙大道、直至東莞。全線設互通式立交9座,分離式立交11座,中橋10座、小橋涵97座,人行天橋7座以及配套的交通、綠化、照明、公交、環保等設施。
其中西段(南崗以西)25.8公里,雙向8車道,寬60米;中段(南崗以東至增城市新塘荔新立交橋)7.8公里,雙向6車道,寬46米。
著名的翡翠綠洲樓盤就坐落在廣園東快速路與廣深高速公路的交界處。
③ 廣州內環路是什麼時候建
廣州市中心區的內環路主體工程於1999年年底建成,總投資62.88億元。它是廣州市改善城市中心區交通和總體環境的綜合工程,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內環及其沿線環保櫻雹基設施建設)、交通管理與安全(管理、信號、安全等交通改善)、公共交通改善(公交場站建設、選購公交車輛等)、機動車污染控制、道路維護(購置肆敏施工設備、建立路面管理系統)。技術援助(技術咨詢、人才培訓等)共6個子項目。其中內環路是工程建設的關鍵項目,總長26.7公里(包括7條放射線共60公里),是繼廣州地鐵一號線後的最大市政基礎設施項目。
內環路建設採取在現有主要道路上架設高架路的方式,並設7條聯絡道與環城高速公路連接。由於要穿越居民住宅密集,其拆遷量超過地鐵一號線,達51萬平方米,是廣州有史以來最大的拆遷工程。內環路是快速幹道,路寬50米,基本是高架路,雙向六車道或四車道,設計時速50~60公里,全程只需20多分鍾。它圍繞市中心區,跨越7個區,共設12座立交和11對匝道。內環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廣州市市區地面交通狀況,市中心區的車速提高了30%~50%,車輛產生的廢氣減少了一半脊謹,同時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廣州市內外環連接道(內環路放射線)是連接內環和外環的快速交通聯絡通道,可以使內環與外環連成一體,從而形成完善、高效的城市主骨架道路網路系統。它由7個方向的城市快速道路組成,總長度合計35公里。該工程於1999年開工,2003年完成,其中東曉南路放射線、廣汕路出口放射線、增槎路放射線、廣園至廣花路放射線已建成。
④ 廣州交通發展詳細歷史
這是廣州的交通發展的藍圖 你去看看 (一)強化區域交通設施鞏固廣州在全國三大航空樞紐中的地位,最終建成亞太地區大型復合式航空樞紐。構築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路中心,珠三角公路客貨運輸樞紐,型塌虛實現珠三角2小時生活圈。(二)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打造機動車交通時空圈,保證重點發展區、重要節點進入高快速路網路系衫蘆統不超過10分鍾,其他地區進入高快速路網路系統不超過20分鍾。(三)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內三層、外三層」軌道交通線網將成為公共交通的「主力」:到2010年軌道交通通車里程將達到250公里左右,內環路以內軌道交通站點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60%以上。(四)公交40~45分鍾內貫穿市區。2010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客運機動化出行的65%以上,2020年佔70%以上。沿珠江航道設置水上快速巴士。建設36個軌道換乘樞紐,新增55公里公交專用道。(五)提升客運樞紐設施依託航空、鐵路資源,建設新機場、鐵路新客站、廣州火車站和廣州東站4大一級客運樞紐。(六)中心區貨運站場遷到城區邊建設空港、黃埔、南沙三大國際物流園區以及花都、白雲、增城、番禺、芳村五大區域物流園區,建設白雲、大朗、沙太、長安、黃埔集裝箱、市橋、從化、增城8大綜合性貨運站。(七)新增25萬個小汽車停車位2005年底廣州市新七區合法標准泊位達到22萬個。規劃到2010年,十區(中心組團)新增小汽車停車位25萬個,小汽車停車位總數達到53萬個。(八)行人過街更安全舒適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完善行人、非機動車交通設卜燃施。2010年前,規劃新建立體過街設施60餘處,提高過街安全性。(九)內環路內所有路口均有自動信號燈到2010年,完成全市90%定型通車路口的標志標線設置和信號管理;內環路內所有路口均納入交通自適應信號控制系統。(十)亞運期間運動員30分鍾內到賽館市區觀眾到達市區范圍內的場館出行時間不超過60分鍾
採納哦
⑤ 廣州十大邪地都在那裡
1、荔灣廣場:位於廣州市最繁華的黃金地段下九路,是一個集居住、飲食、購物、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群樓。
4、廣州無名村:廣州有一個無名村,一直有著流傳著「老樹掛死貓」的故事,據說這讓村子裡陰氣重重。該村據說是在仁和附近,旁邊還有一個地名叫太陽島的,總之就是從舊機場那條路去的。
5、死仔坑:據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此處掩埋了很多在混戰中死去的嬰兒。1951年,廣州市民政局在「死仔坑」前立了一塊石碑,名為「帝國主義的罪證」,以警後人。
⑥ 廣州內環路簡介
1、內環路是一條閉合的環路,沒有所謂的起點終點。
2、從最西路的西場起,經過的地方包括:省汽車站、市汽車站、廣州火車站、越秀公園北門、廣州電視台、恆福路、動物園、省人大、東山口、江灣橋、前進路、工業大道北段、人民橋、黃沙、沙面、南岸路、中山八路等。
請參考地圖。網路地圖
⑦ 廣州內環路簡介
廣州內環路(Guangzhou Inner Ring Road),是位於中國廣州市中心的一條環形快速路,A線為為逆時針行車,B線為順時針行車。全長26.7公里,其中高架路20.26公里,大部分路中絕賀段是賣派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總投資62.88億元。全線共設有74個出入口。並有7條放射線與廣州環城高速公路相連接。由於其環繞廣州市交通擁擠、人口密集、商業活動繁榮的城市中心區域,因此內環路是廣州極其重要的交通干線宏辯。
⑧ 廣州中山路的歷史
廣州的中山路象中國許多城市的傳統商業街一樣,飽經歷史的滄桑變革。根據歷史記載,越秀區是古城商都發祥地,中山四、五、六路一帶是廣州最早的商貿區。在繁盛時期,這里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型大小店鋪。放眼遠望,兩旁騎樓店鋪招牌密密麻麻,老店鱗次櫛比,一派繁華商都的氣象。歷經歲月的洗禮,這里的老字型大小,一度成為了廣州的代名詞。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山四、五路仍有20多家名聲遠播海外的老字型大小,包括建於乾隆初年的致美齋醬園,道光五年的三多軒,咸豐末年的新以泰,光緒年間的孔旺記、滄洲臘味店、惠如樓、妙奇香,還有大學鞋店、艷芳照相館、李占記鍾錶店、新大新百貨公司、新陶芳大酒家、一樂也理發店、華北飯店等在全國都頗有名氣的老字型大小。中山路上的商鋪、食肆隨著南越王國、秦、漢等朝代至今那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更新,商業歷史悠久,傳統商業、手工業豐富。
早在兩千年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浩浩盪盪南下廣州(過去稱番禺),攻佔三年,終於一統嶺南。不久秦二世昏庸無能,終將江山送到劉邦的手中。當時任秦朝南海郡尉、統掌嶺南的趙陀侍機而動,實施民族政策,於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國。南越國存在93年,共歷五主。南越國宮署就是當年南越國五代君主居住的宮殿。御花園就是他們閑暇游樂、舞f歌台之所。
中山路在清代是通衢大街,橫貫城廂東西以惠愛為名,由西門口至大東門分為十約。1919年開築道路,定名為惠愛東、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長2.491公里。1921年向東開辟大東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築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兩路共長1.735公里。後再向東修築至楊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長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為砂石或泥,1923年後陸續改為瀝青路面。西門口以西也修築了一段,因抗日戰爭停工,路面破爛不堪,被市民稱為爛馬路 。
建國後,中山七路西門口至高基段幾經改造及開辟、擴展,後又繼續擴延至荔灣北路,全路長1.56公里;再向西修築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橋東廣場,長2.3公里,寬26米,於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擴寬了中山一路。80年代中山八路也進行擴寬,快車道改建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塊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廣九鐵路東山口至梅東路段的舊路基上建成一條平行的道路,並入中山一路,作為由西往東單向行駛。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執信路口至東川路口,長566米路段,將原來寬14米擴寬至36米的三塊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總投資324萬元。1995年至1998年隨著地鐵一號線在中山路的站場和上蓋物業的建設與開發,同時對路面進行擴寬,1999年3月前將該工程路面恢復。1998年內環路中山一路段開工,隨後中山一路進行擴寬,其中梅東路至楊箕段於1999年5月擴建完工,並建成長210米,寬16米的綠化分隔帶,成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麗新景點 。
1998年9月2日,廣州中山四路兒童公園的隔壁,原市文化局、後是拆遷工地門前,張貼著廣州市人民政府的一張通告,宣告這一帶共4.8萬平方米的范圍是「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今後未經批准不得動土。
⑨ 廣州內環路是誰想出來的
張靖。廣州內環路是位於中森梁國廣州市中心的一條環形快速路,A線為為逆時針行車,B線為此緩運順時針行車。全長26.7公里。根據《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資料顯示,廣州內環路是由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張靖的想哪局法,並由張靖參與設計。廣州內環全線共設有74個出入口,並有7條放射線與廣州環城高速公路相連接。由於其環繞廣州市交通擁擠、人口密集、商業活動繁榮的城市中心區域,因此內環路是廣州極其重要的交通干線。
⑩ 廣州市交通堵塞問題
堵車,相信每個在廣州待過的人都深有體會。其實從2000年以來,廣州的交通狀況就是大家的一塊心病,盡管政府絕非「不作為」,修路修橋修地鐵,但無非是這里不堵變那裡堵。究其原因,廣州城市中心的周邊擴張趨勢和車流增加的速度太快,看來治理交通擁堵的道路會很長很長。
政府一直在努力
1999年底廣州汽車保有量為34.8萬輛,從2002年開始以年增20%的勢頭增長,至2007年突破100萬輛。廣州市民也早就發現塞車已經是很日常的現象了,市政府也很重視,一直出台各類政策、措施來解決交通問題,其中一個手段就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交通管理部門先後在東風路、廣園路、解放路、天河路、天河北路、環市路等主幹道設置了公共汽車專用道,合理調整了中途站點,提高了公交車的運行速度。繼1999年6月28日地鐵1號線全線正式通車後,2號線、3號線及4號線逐步建成並已在運營中,這已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州交通,但還是無法滿足增長的交通需求,所以廣州地鐵的大規模擴建一直在進行。
於2000年1月28日全線建成通車內環路高架工程全長26.7公里,總投資約為78億元的內環路著實分流了市區內的車流;實施快速處理交通事故的措施、禁摩的舉措等也改善了交通擁堵情況;從去年11月起,市中心城區限制貨車通行的范圍擴大,內環路及其放射線全天禁止 1.5噸以上貨車通行,這一措施的出台也使得交通順暢了不少。此外停車費的上漲對於解決擁堵問題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但大型市政工程佔道施工的現象依然存在,據統計,至6月30日在施工的道路施工點共101個。其中中山八路和環市路的部分路段在修地鐵,廣州大道這些路段車流都較多,施工點會對行車造成較大的影響。一方面,施工的過程往往會佔了車道,比如天河東將綠化帶拆除是目前天河東堵塞的原因,黃埔大道一些老化路面也在重新翻修,擁堵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修路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擁堵狀況,所以市民出行時最好是繞道而行或者多點耐心,在暫時的不便之後就可以享用順暢的交通了。機場路在建成之後就十分擁堵,在修建機場高速時,機場路擁堵現象更為嚴重,但2007年機場高速全線開通後,機場路的道路情況終於好轉。而近幾年來機場路附近開發了南航新村等多個住宅小區,人口稠密,機場路的擁堵現象又「卷土重來」了。
車流增加是擁堵繼續的根本原因
在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民意中心於2008年1月開展的「廣州道路交通狀況公眾評價調查」結果出爐。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67.0%受訪市民表示近兩年來廣州道路狀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市民對廣州道路狀況的滿意度僅18.2%,不滿意度達35.9%。結果顯示,近年來廣州塞車現象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更為嚴重,成為目前道路狀況的突出問題。
道路交通設置不合理、紅綠燈設置失當、道路施工時機不當、公交車不守規矩等也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而「廣州道路交通狀況公眾評價調查」顯示出,造成塞車問題的最重要原因是人流、車流量的增加。廣州城市的人口及車輛增加的速度太快,現有的交通設施和道路滿足不了需求。天河路是商業中心,不管是工作還是娛樂,很多人都會選擇來這里,上下班時間和晚上的車流就算不擁堵,也很難做到很順暢。一旦體育中心有演唱會,天河路附近總是呈現癱瘓的狀態。而內環路是為了解決路面擁堵問題而建的,在無紅燈、無行人的高架橋上,車流也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況,最大的原因莫過於車輛增多,把擁堵症狀「傳染」給了內環路。
市中心區域擴張也是一大原因
有分析人士認為,廣州城市擴張呈現「攤大餅」的局面,造成城市的「膏葯式」發展,帶來了交通、環境等許多的城市問題,形成了歷史欠賬。不過不管廣州道路承載能力是否做好了准備,廣州市中心向東、南、西、北三個方向快速擴張已經是一個事實。
這種高速擴張自然會帶來廣州市民向這四個方向的遷移,無論是上班還是居住,這種移動就必然需要藉助道路交通。因此,廣州大力發展地鐵,但私家車的保有量亦大幅提升,很多人寧選擇住遠一點,把省下的房款拿來買車代步。比如黃埔大道的員村生活區、機場路向北以及番禺區等,這幾年來開發了不少樓盤,形成了新的生活、商業服務核心區。雖然配套設施也跟著擴張,但是交通設施不是一天建成的,市中心區域擴張的速度大大超過交通設施升級速度的話,交通擁堵的狀況是可以想像的。
路況直擊
原來很堵,現在不堵
火車站
火車站周圍路段一直是堵車的「聖地」,特別是逢年過節、寒暑假的時候,火車站廣場上擠滿了人,馬路上的車挪著走。但從2000年內環路投入使用,地鐵二號線也在2002年底開始運營後,火車站周圍的車流可以上高架橋,人流可以「轉戰」地下鐵,地面公路的壓力有所減輕。
天河路
天河路及周圍是廣州的商業中心,附近有暨大師大華工等學校,還有太平洋電腦城、天河城、正佳、天娛廣場等商場,聚集了大量的上班族和消費者。過去上下班時間不塞車是怪事,周末也會很堵,但龍口西、龍口東自2005年變成單行道後,車輛被分流,崗頂一帶的天河路段塞車情況有所好轉。而地鐵3號線在2006 年12月開通了經天河路的多個站點,這徹底改善了天河路擁堵的情況———分流了逛街、上班的行人和大批遊客,路面交通壓力大大減小。另外,崗頂和天河路口兩個大路口的紅燈位擁堵情況減輕的一個原因是———安排了交通協管員維持秩序,禁止綠燈時行人亂過馬路,加快了車流的通過速度。
機場路
機場路在2005年之前也是有名的擁堵路段,車主王先生回憶到,「以前趕飛機得提前一個多小時出門,因為只有機場路是通向機場的,沒有其他選項,一旦機場路塞車就慘了。」解放北到機場路路段,隨著機場的搬遷及地鐵的開通,擁堵現象已大大減少。機場路南向北邊路段以前修建機場高速時,也堵了好久,但現在地鐵和機場高速路已經覆蓋,並開通了一條從機場路到白雲大道的新路,徹底扭轉了機場路擁堵局面。但近一年來,隨著城市的建設擴張和機場搬遷,機場路附近開發了不少商業樓盤,形成了多個居民區,而居民增多自然引起車輛增加,使得交通壓力增大,擁堵現象現在又開始機場路某些路段出現,不過主要是上下班時間。
原來不堵,現在堵了
內環路
內環路在2000年剛建成的時候確實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州的交通擁堵狀況,但是隨著廣州的車輛增多,越來越多的車選擇走內環路,且路上比較多車道改變,三道變兩道,或急轉彎的地方,這樣很容易影響車速,而且也易引發事故導致「大塞車」。比如內環路黃埔大道往火車站方向路段很多都是三車道變為兩車道,還有很多急彎,而這里車流量非常大,因此擁堵就是家常便飯。
內環路途經市中心,由於地面道路擁擠,且內環路上沒有紅燈,去市中心的很多車輛都選擇上內環路,而過多的車湧上高架橋只會形成新的擁堵,但車一旦堵在上面想下來就不容易了。今年6月1日起,總投資約5600萬元的內環路交通監控系統正式試行,每小時限速60、40、30公里等。據統計,若內環路車輛速度過快,在容易造成事故的同時還會造成內環路與地面車速不匹配,導致內環路的出入口及市區繁忙路段成為交通阻塞點,從而降低整個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因此,啟動這一系統之後,車流速度降下來,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便會下降,出入口擁堵情況也應該會緩解。
長堤大馬路
有「廣州外灘」之稱的長堤大馬路、沿江路一帶最近幾年許多酒吧生意都十分紅火,酒吧密集的路段都是單向車道,很多車要繞路才能到達目的地,而且不少計程車在酒吧門口上下客、私家車在酒吧門口泊車,這些車停停走走很容易在狹窄的路上造成擁堵,加上長堤大馬路目前封閉了一條車道修路,就是在比較火爆的幾家酒吧附近,因此影響了車流的順暢行駛。這里凌晨一兩點酒吧散場的時候,車流人流還是讓長堤大馬路不堪重負。
番禺迎賓路
廣州城市中心向東南方向穩步推移,番禺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樓市的發展盡得天時、地利之先機。番禺迎賓路附近最近兩年的樓盤增多,如華南碧桂園等小區。居民和私家車出入住宅區,經常要從迎賓路通過,也造成交通擁堵現象。而在市政規劃中,番禺未來的居住人口將達到500萬。
黃埔大道
目前正在進一步擴展的黃埔大道分流了天河路大部分車,緩解了天河路堵車的壓力,但隨著車輛的增加,特別是從是市中心區去廣州東邊的車流增多,這條路的擁堵情況越演越烈。許多車從黃埔大道上下內環路高架橋,往番禺的車也經常從此經過上華南快線,黃埔大道旁的員村生活區在廣州東開發後近年來也增加了不少居民,由此不難理解黃埔大道雙向的壓力,上下班時間經常塞車。家住員村的黎小姐說,「員村這邊還沒開通地鐵,不管去哪都得擠公車,很麻煩,而且經常塞車,真希望地鐵快點修到我家門口。這樣就不用在黃埔大道堵上一個多小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