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州有哪些擁有中國歷史文化的地方
南海神廟佔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群。該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西漢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趙佗之孫)的陵墓,距今已2000多年,全館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館內陳列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套)、而「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的「皇帝」印璽,最為珍貴。余蔭山房建成於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了,它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台稱廣東四大名園。光孝寺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佔地面積最大的佛教寺廟,其始建年代距今17D口多年,光孝寺佔地3.1萬平方米。光孝寺以禪宗六祖惠能當年曾在這里作過著名的「風幡論辨」而名聲威震佛門。寶墨園建於清末,一九九五年重建,集清宮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驚世之作當數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逆浮雕《清明上河圖》,巨幅磚雕《吐艷和嗚壁》工藝精湛。鎮海樓 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鎮海樓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樓最前面的四石鼓文碑刻,原刻於公元前770年(距今276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碑刻。
❷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悔褲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茄前余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顫滾"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❸ 在廣東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在廣東的文化遺產有廣東醒獅、廣東粵劇、開平碉樓、洪拳、佛山獅頭等,具體介紹如下:
1、廣東醒獅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2、廣東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昌唯戚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耐陵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3、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4、洪拳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山螞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台灣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佛山獅頭
佛山獅頭是廣東省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
❹ 廣州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景點推薦
在廣州有哪些歷史遺跡景點值得前去遊玩參觀?接下來就為小夥伴們詳細介紹一下吧!大家可以趁著周末的時候前去遊玩參觀歷史古跡,快來看看有哪些景點推薦吧!詳見下文。
1、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卷疊的龍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檐歇山頂的中央,高懸著一磨大石柱,拱托著彩繪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那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掛重穗嵌玻璃把中山紀念堂點綴的異常美麗,輝煌。
2、陳家祠
陳家祠為廣東省陳氏的合族祠堂,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設計。整座建築坐向南,
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為三進五間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陳家祠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友頌隱,
號稱"百粵冠祠"。
3、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4年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重要見證。南海神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深五進,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分別有牌櫻態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後殿,兩側有廊廡、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
4、東濠涌
廣州市越秀區小北路北園酒家旁小路
地鐵5號線小北站A口步行前往
東濠涌,一個廣州人都知道的地方,從護城河到臭水溝再到如今的城市景觀帶,東濠涌的演變,可謂跌宕起伏。東濠涌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全長約4.5公里,一彎清水穿流廣州中心城區,原屬舊廣州城的護城河,是僅存的古六脈渠之一。
但由於水患不斷、涌底淤泥堆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忽視污水處理等問題,東濠涌一度成為臭氣熏天的「臭水渠」。為了保護古城護城河的文物遺存、整治東濠涌污染問題,讓河涌邊再現「黃發垂髫,怡然自得」景象,東濠涌啟動綜合治理工程。
如今的東濠涌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廣州城中的一片「秘境」,清澈的河水涓涓細流,兩岸花團錦簇、綠葉搖曳,打造成親水平台。
河涌兩岸還建有公共廣場公園,沿線配套建設綠道,使其成為鬧市中難得的「綠色走廊」。由涌邊上兩座民國建築改建而成的東濠涌博物館、仿古亭子、幽徑小路、蜿蜒河流、「渡河」石墩??歷經城市改造後的東濠涌,全力保護了廣州舊城護城河文物遺址,再造廣州「六脈通渠」文化特色,喚起大家對廣州的「水城記憶」。
5、平和大押
廣州市白雲區均禾西一街好廳1號
建議自駕
與東濠涌的默默無名相比,平和大押則相對更出名。它位於廣州市白雲區,佔地面積超1000平方米,是廣州著名的當鋪遺址之一,也是廣東省最完整的當鋪建築,號稱「當年廣州最豪華當鋪」。平和大押歷經百年洗禮,經過活化翻新後,被改造成一所商業博物館,不僅開放了鋪面大廳,就連後座六層樓高的碉樓式倉庫也全部開放參觀,讓市民遊客更全面地了解廣州城市歷史文化。
鋪面大廳復刻了百年前人們做典當時候的工作場景,裡面的一桌一椅一門一窗都飽含嶺南特色。倉庫首層展示白雲區大部分歷史建築的模型與介紹,第二到第五層,則復原了當時貨倉的擺放風格。第五層能俯瞰整個倉庫內部空間,第六層是_望塔,透過狹長的窗口能看到附近十里的風光,十分雄偉壯觀。
經過活化後的平和大押,重新煥發了文物的活力,讓這座經久不衰的「豪華當鋪」,承載更多歷史和文化價值。
6、廣州人民廣播電台舊址
廣州市荔灣區沙面北街73號
地鐵1號線沙面站E口步行前往
廣州人民廣播電台舊址建於民國1924年,曾為民國政府廣播事業管理處,也是原日本舊金銀行的舊址及廣州人民廣播電台舊址。
曾以粵語、普通話、客家話、潮州方言播出,主要播放人民政府發布的政令、文告、簡要新聞、文藝節目等,見證了新中國廣東廣播事業的起步與發展。時至今日,經過活化再造,這里變成ART73號藝術生活空間,含展廳、花園、美術館、咖啡廳、會議室等多形態空間。
一層含大廳、後花園和In
Arcade廊廳,InArcade廊廳是全國第一家歐美原版古董版畫畫廊,內部沒有重刷成精美蹭亮的牆面,而是保留了斑駁質感的牆體,帶有明顯的歲月痕跡,與掛在牆上的藏畫形成獨特的視覺沖擊。廊廳內部多以展示與售賣16-19世紀的歐洲古董版畫,偶爾還會舉辦知名現代藝術家的版畫展覽,實現現代與傳統的對話,讓藝術變得觸手可及。
ART73藝術生活空間二層是含有多個茶室和廊軒,三樓則是李偉廣美術館,中間夾帶光影長廊,四樓為廊泮軒,整座建築每一層的藝術空間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一度成為廣州新晉打卡點,吸引眾多鍾愛藝術的遊客前往一覽究竟。
7、吾鄉石屋
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鄧村吾鄉石屋
建議自駕
位於廣州增城鄧村的吾鄉石屋有著200多年歷史,是廣州唯一一處由古村落改建而成的嶺南特色精品民宿,經重新活化後煥發出全新的活力與風貌。
「修舊如舊」是貫穿整個翻新工程的核心理念,石屋由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古村落修復改建而成,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村中的祠堂、碉樓、合院、青磚褐瓦、屋檐雕花等都完美保留。改造後,村中的武威祠堂成了接待處和書室、茶座,旁邊的碉樓被活化為科普展覽館,其餘的民居則被改造為民房。
吾鄉石屋涵蓋茶室、書室、戶外泳池、親水平台、炮樓影院、活動室、會議室等空間,讓市民遊客能在此沉浸式放鬆,度過愉快的時光。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蘊含嶺南風情,完整的保育重現了它的韻味,讓更多人知道並且愛上這里。
廣州還有更多經過活化發展的優秀文物古跡,讓我們在輕松玩樂的過程中,一起探尋吧~
❺ 廣東有哪些歷史文化
1、韶關馬壩人遺址: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處的獅子岩被發現,「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證明了早在12.9萬年以前,廣東地區就出現了早期古人。
❻ 怎麼描述廣州(詳情請看問題補充)
廣州(Canton),中國第三大城市[1],中國的南大門、國家中心城市,國務院定位的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國際大都市,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中國南方的金融、貿易、經濟、航運、物流、政治、軍事、文化、科教中心、國家交通樞紐,社會經濟文化輻射力直指東南亞。廣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稱。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和國家門戶城市,廣州外國人士眾多,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是全國華僑最多的城市,與北京、上海並稱「北上廣」。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截至2010年,已公布的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2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
文物保護單位253處。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懷聖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歷史。此外,還有始建於隋朝的南海神廟,明朝的五仙觀、鎮海樓、蓮花塔,清
朝的陳家祠、余蔭山房等。近代革命歷史紀念地有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廣州還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自古以來享有很高的聲譽。
蘿卜牛腩:廣州特色小吃(6張)蘿卜牛腩是廣州有名的傳統小吃,以白蘿卜、新鮮牛腩,配以佐料長時間燉制而成。在一些繁華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蘿卜牛腩的清香飄滿街。
雲吞面:是廣州人對餛飩的俗稱,在上下九路、西華路、人民路一帶(即西關)都很多這種雲吞面的小吃店,是西關著名小吃。由於此品湯味濃郁,雲吞皮薄餡多,蛋面有彈牙之感,因而成為廣州人早餐、小點的美食。 雲吞面還有一個別稱叫細蓉。
及第粥:伍湛記為民國時期著名小食店,坐落在荔灣文昌巷,它的粥類以及第粥最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魚等,粥色白鮮明,米水交融,味鮮香厚。
艇仔粥:艇仔粥是一種廣東粥品,味道鮮美。
腸粉:廣州的一種特色小吃,是廣州人愛吃的小食,也是廣州大小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因形似豬腸,廣州人也稱之為豬腸粉。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
荷葉包飯:荷葉包飯又稱荷葉飯,是廣州有名的風味特色小吃。它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制而成的。荷葉碧綠,飯團鬆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
❼ 廣州有多少年歷史【要具體】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於統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❽ 廣州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中山紀念堂中山
紀念堂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
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發動了廣州起義,後失敗,死難烈士多人,又有多人被反動派逮捕後英勇就義,都埋於此。
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