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為珠三角三巨頭廣深港,三座城市未來哪個潛力最大
我感覺近期來看,深圳發展潛力是三個當中最大的,首先深圳的起步時間最晚,一直到改革開放了以後深圳才開始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並且一下子甩開了其他的經濟特區,而廣州歷史文化底蘊強於深圳,也是一座非常重要的貿易商業城市,但是廣州這幾年gdp增速比較慢,因為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來到深圳創業,所以說深圳的經濟增速要高於廣州,而香港的底子最強,雖然和深圳一樣也是漁村發展過來的,但是香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金融制度,哪怕現在香港經濟緩慢發展,依然在世界上地位很高,上海也很難取代香港。
而再來說一下另一座城市香港,香港比起廣州和深圳,其實它的底子是最強的,雖然歷史不如廣州,和深圳一樣作為漁村起步,但是香港八九十年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當時亞洲除了東京這個巨無霸以外,沒有城市可以和香港抗衡,哪怕是現在,香港經濟進入了瓶頸期,很多優勢逐漸被深圳,上海取代,但是香港的金融地位還是很難撼動,畢竟金融制度各方面都不是其他城市可以隨便動搖的。
『貳』 廣州如何利用其地理優勢發展經濟
HI~你都系廣州咖??
比篇文章你參考嚇:
----------
廣州在泛珠三角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與經濟腹地拓展研究
-------------------------------------
【原文出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作 者 】李繼東,胡靖
【原刊期號】2004/05
【內容提要】
一、廣州都市區形成的歷史背景與發展環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重大變化。其變化表明:地緣政治時代終結,地緣經濟時代已來臨。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已由地緣政治時代兩極化轉向區域化、多極化、一體化混合成長互相影響的地緣經濟時代。其基本特徵是:地緣政治和地緣軸心從軍事性向經濟性轉移,正由歐亞大陸轉移到亞太地區;經濟區域化、板塊化、地緣因素、地理因素、區位因素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文化、文化圈因素增強影響加大;國際權力政治向國際經濟政治轉變。從全球地緣格局演變趨勢看,世界經濟的區域化、板塊化的力量的對比正取代大國極性力量的對比。冷戰後中國地緣軸心已移至亞太地區,地緣經濟時代是廣州崛起的深層背景。面對嚴峻的挑戰,中國應高度重視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構建與整合。在地緣上,泛珠江裂耐三角經濟區的構建將對環南海經濟區的經濟合作、東亞走廊的形成、中華經濟區的崛起、珠江大都會帶的興起及輻射以及海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完成中國南向地緣經濟戰略。地緣經濟時代是21世紀廣州都市區崛起展開的深層地緣背景,其實質是中國在全球范圍的地緣經濟之爭。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與亞太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區域也將形成。
大都會帶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都市圈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職能分工體系,深化和發展核心城市間的分工與協作聯系。基於合作型的競爭才能體現都市圈的整體力量,並且都市圈內合作是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大都會帶則指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群。大都會帶不是簡單指一個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地區,而是指一個范圍廣大的、由多個大都市聯結而成的城市帶區域,並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區分布其間。一般認為,大都市會帶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區域內有比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當數量的大城市,具有與之有社會、經濟、文化等密切聯系的大都市區;三是通過便捷的交通走廊,各個都市區在社會經濟上有緊密聯系;四是具有相當規模,是國家的核心區域,具有國際交往樞紐作用。
大都會經濟帶已成為各國高科技產業、外貿與信息、金融的基地與創新之源。如美國大西洋沿岸與五大湖帶、美國太平洋沿岸城市帶、德國萊茵河谷城市帶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帶。城市帶的興起是經濟發展變化的主流。現在美國的波士華城市帶由波士頓向南延伸到華盛頓,縱長約450英里,寬約150英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但人口卻達到4000餘萬,是美國金融業、工商業、科技、文化教育事業最集中的地帶。美國與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帶,其人口與經濟實力大致與波士華相當。日本的太平洋城市帶擁有全國大部分的人口與全國經濟及科技的精華,是世界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帶。英國由倫敦向西北經伯明翰、曼徹斯特到利茲的城市帶集中了英國一半以上的人口與經濟耐檔實力。歐洲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與鹿特丹港向南沿萊茵河,經德國魯爾區到斯圖加特的一條城市帶包羅有3000多萬人口與德國、荷蘭的精華。目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出現向大都會昌源亂帶發展的趨勢,如改革開放後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唐和遼中南地區等。
大都會經濟帶的趨勢及其對一國經濟的拉動與創新已日益為一些學者所認識到。由於現代資訊科技的普及,高速高效的空運與海運的作用,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和生產技術使產品的不同組成部分可以在不同成本及生產元素地區協作生產等原因,全球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和人口在空間的分布形態起了重大變化。一些地理學家如Douglass(1955)稱之為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城市化(Globalization 0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這個新的空間發展趨勢有數個特點,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重要框架:(1)世界經濟趨向於少數都會經濟區的極化發展;(2)世界城市及國際城市網路的形成;(3)跨境地區的形成;(4)國際網路發展對都會經濟區的促進。亞太地區出現的都會經濟區體現了這個發展趨勢。
泛珠三角經濟區將加速珠江大都會帶的形成。珠江大都會帶將成為物質流、資金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集成與傳輸、集成與輻射的中心,成為太平洋西岸繼東京-大阪帶之後的又一巨大城市帶。港澳將扮演資本運轉基地的角色和成為跨國公司進入大陸的跳板,起著顧問、合夥人的作用,促進中國區域市場與國際經濟接軌,帶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西江流域地區及鄰近地區將迅速成為一個面向世界市場的加工出口地,並加速沿海地區經濟國際化程度,吸引歐美日韓台更多的投資。在珠三角共建超級都會區,即在未來20年內,以廣州為龍頭,港、澳、深、珠為核心,相互依存,建設媲美發達國家城市帶的一個超級大都會區。這是一個具前瞻性的宏偉藍圖。珠三角在今後20年勢將成為世界第六個超級大都會帶。這一都會區將涵蓋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萬,足以和美國的東北城市帶、日本京阪神等大都會區分庭抗禮。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科技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面對共同的和普遍的機遇,世界各國或地區對於資源、市場的爭奪將變得更加激烈。可以說,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的另一面則意味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地方化,也即是各國或地區參與全球競爭的普遍化和激烈化。城市在相當大的范圍,尤其在經濟范圍已經成為一國或地區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代言人」。
因此,為構建廣州都市區和拓展廣州經濟腹地,應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大格局下,充分審時度勢,用發展、動態的眼光,對所涉及的地區加以規劃,以整體協調參與國際競爭,在世界經濟區域化的抗衡、競爭中先行一步,由此帶動和整合鄰近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在泛珠三角經濟區構建中,廣州都市區的定位與經濟腹地的拓展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泛珠三角經濟區經濟整合和外向海洋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二、廣州在泛珠三角經濟區域中的地位與功能定位
(一)廣州作為泛珠三角龍頭地位的依據
廣州在泛珠三角的獨特地位是確定其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的首要基點。珠江三角洲經濟帶,是一個包括港澳和深圳、珠海、廣州在內的經濟大都市會帶。這個大都市會帶包括3個不同的層次:香港和廣州、深圳、珠海經濟特區以及實行經濟開放的其他市縣。廣州是廣東以至華南的多功能中心城市,是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港、深、穗發揮多面的輻射功能,必將有力地帶動整個華南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澳門是珠江三角洲和廣東通向世界的另一個窗口和橋梁,對推動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歐洲共同體以及葡語和拉丁語系國家的市場有其獨特的作用,將成為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戰略性樞紐,成為港穗深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的窗口。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如珠海經濟特區、中山、順德、佛山、東莞、江門、惠州、肇慶以及其他縣市,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三角洲區內居於重要地位,在不同地區范圍內分別發揮輻射作用,將與港、澳、穗、深一起組成珠江大都市會帶,帶動廣東和華南經濟的發展。
在廣東能夠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的城市,從目前來看,唯一具備龍頭城市條件的只能是廣州,其理由如下。
1.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和廣東省的政治中心和省會城市,具有比較強的龍頭城市的責任認同感和歷史經驗;並且,廣州還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在世界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廣州成為龍頭城市很容易得到世界的認同。日益現代化的廣州將完全有資格媲美埃及的開羅、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法國的里昂、荷蘭的鹿特丹、葡萄牙的里斯本等世界歷史名城。
2.廣州具有非常好的區位條件,一直是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在地理上,廣州位於廣東省的中心地帶,同時又有海港。這種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深圳和香港都無法相比。新建成的新白雲機場將成為中國南方地區最重要的國際性空港,輻射能力將到達華南各省;廣州同時也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列車交通中心、高速公路中心和港務中心,還將是珠三角的城市快速軌道中心。這種區位和交通上的優勢使得廣州成為珠三角和廣東的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輻射,帶動廣東和泛珠三角的各個地區。
3.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正在建設的廣州大學城將成為廣東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才培養基地。同時,廣州還擁有廣東僅有的4所「211」全國重點大學和一批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因此,廣州在教育和科技上具有突出的優勢地位。
4.廣州具有很強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在全國的各大城市中,廣州的市場經濟秩序應當是最正常、最公平、最成熟的,不存在貴族市場經濟,也沒有政策泡沫。這一點廣州明顯超過了上海、深圳和北京。廣州GDP長期保持12%以上的速度,速度不算很快,但非常穩健。除了在服務業領域的優勢非常突出以外,廣州信息產業、製造業的發展也異軍突起,成為新的增長點。目前廣州是中國南方地區的無可爭辯的信息中心,是國家3個互聯網樞紐城市之一。同時廣州還將建設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轎車生產基地,與長春、上海、武漢交相輝映。
(二)未來珠三角經濟整合的趨勢以及廣州在其中的地位
確立了廣州的龍頭城市地位,其他城市就可以確定與廣州的合作領域和自己的區域專業化方向。這樣珠三角就可以形成分工明確、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一體化經濟格局。重復建設、內耗等在制度上得到根本遏制和消除。由此,珠三角才有可能產生1+1>2的區域經濟效果和巨大的斯密分工效應,繼續保持高速、穩健的增長態勢,與完成整合的長三角經濟區交相輝映。在未來的泛珠三角經濟區中,廣州作為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信息、文化、交通、金融、教育、物流、衛生、體育與科技的中心城市、龍頭城市,作用與長三角經濟區中的上海相仿,得到其他城市的拱衛、支持,尤其是得到深圳的認同。深圳證券交易所將在適當的時候北遷廣州,更名為廣州證券交易所,從而推動廣州成為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這將是珠三角整合最艱難的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廣州應當對成為華南地區的金融中心有所准備。另外,除了鞏固已有的優勢以外,廣州還應該重點發展高等教育和高技術產業,將廣州的4所重點大學提升為全國一流水平,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看齊,盡快縮小與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天津等城市在教育、科技領域的差距。
三、廣州都市區經濟腹地的拓展
根據對廣州上述中心城市經濟的定位和地理條件的分析,未來的廣州經濟腹地應從以下幾方面拓展。
(一)開拓西江流域
西江流域將是國際資本、產業轉移漣漪效應波及的下一個地區,有助於港、澳及珠三角淘汰和轉移夕陽工業、加速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已經開始,東南亞經濟快速增長所構成的發展「潮波」和中國西南部伴隨大的國際性河流即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開發所形成的經濟增長「三角」,為幾乎處於西太平洋中心的西江流域提供了絕好的發展機遇,在西江流域形成各種出口創匯基地和產業密集群,讓西江流域成為第二條長江流域產業密集帶。
西江流域欠發達地區可吸引珠江三角洲的外遷企業,並積極創造寬松的環境。珠江三角洲勞動力、土地成本已大幅度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外遷。與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區相比,這些地區的土地與勞動力還佔有相當優勢,在地理距離與文化背景上又相近,外來企業容易接受。雖然這些產業技術含量低,利稅水平可能較低,但能直接增加就業,改善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全面增長。港、澳及珠三角增長極已形成強大的輻射效應,促使產業、技術、資金、人才發生地域轉移。西江流域各市如能抓住這一良機,主動接受輻射,必將有力推進西江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及資源優勢向商品優勢的轉化。
開發大西南,增強「珠江大都會帶」(尤其是廣州)發展後勁和對內陸擴散效應是西江流域開發的迫切要求。西江經濟走廊地處西江流域中部,東靠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區,西倚經濟欠發達的桂西北、雲南與貴州,是我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結合部之一。從走廊中部的梧州市向東到華南的特大城市廣州約300多公里,到達香港和澳門約400公里左右,向西到廣西首府南寧市約300多公里。通過加強西江經濟走廊與東南亞、珠港澳、大西南等多區域的區域聯系與合作,廣州可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地域生產綜合體,合理布局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地域發展系統。
西江流域開發的目標與戰略是:珠江上游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豐富;中游為中等開發地區,具有一定的開發基礎;下游特別是港澳資本充足,對外信息靈通。整個流域區可成為以珠江為紐帶的資源互補的經濟區。具體地講,把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的資本、產業和商品優勢與西江流域中部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
1.建立外向型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以及部分技術密集型的「西江產業走廊」。以肇慶、梧州、南寧、柳州等大中城市作為西江走廊產業布局的展開據點,沿江兩岸能供給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各種初級產品,支持沿江產業帶的興起。產業以電子、機械儀表,紡織、食品飲料、醫葯、日用輕工、建材、陶瓷等為主。根據有關規劃設想,具體來說,主要是:大力發展食品加工工業,西江經濟走廊食品工業基礎雄厚,名牌產品多;發揮製糖與造紙優勢,以貴港、玉林、梧州為基地,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製糖工業基地與造紙工業基地;發揮已有的輕紡化工業優勢,建立輕紡化工工業基地;開發礦產資源,大力發展以有色金屬與建材為重點的原材料工業。
2.在沿江建立一系列優質、高產、高效外向型農業基地,形成熱帶水果、林業、經濟作物、林副產品的農業地理區。按國際市場需要發揮本地區農業資源豐足的優勢,組織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生產,振興出口,爭取更多外匯,從而支援工業部門,振興農村經濟,最終從總體上促進本地區的發展。應該說,這方面台灣、泰國已有極好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西江中下游地區有一系列地勢平坦、水草豐茂的沿江平原,發展農林牧副漁條件極好。西江幹流沿岸大面積水域可興辦各種水產品基地,沿江兩岸可發展各種南亞熱帶水果基地,也適合發展各種經濟作物,如蠶桑、麻、葯材等以及反季節蔬菜基地。目前珠江三角洲工業化程度已較高,工業、房地產與農業爭地,農業逐漸退出,農業所創造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逐步下降。西江流域農業的開發,可彌補其不足。
西江流域第二、第三產業的振興必將會對第一產業提出更高要求,農副產品商品化的程度將大大提高。市場的需要,又將大大促進這里的農林牧副漁的生產,並會向「三高」農業發展。這里河流、鐵路、公路便利,創匯農業也將會逐步增長。西江走廊毗鄰港澳,連接珠江三角洲,發展瘦肉型豬場、養殖菜牛、蝦、鰻、各種魚類以及小動物出口大有可為。目前,西江走廊一帶的大農業已有了一定的發展,除了成為廣西的主要糧食和糖蔗基地以外,畜牧業、水產業、林副產品、水果、蔬菜業也有一定的發展,每年都有優質米、三黃雞、瘦肉豬源源不斷輸往穗港,其他如松香和松節油、桂油、桂皮、八角、茴油、荔枝、龍眼、香蕉、沙田柚等也有較大的發展。
3.形成自澳門-廣州-西江沿線的「旅遊走廊」。澳門是南中國海珠江口與西江相連的一顆明珠,其城市本身就是一座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它在世界通向古老東方的旅程中占重要地位,有助於更多的日本、東南亞、西歐、北美、澳新旅客經澳門進入中國西江流域。廣州及西江流域沿岸有一批國際級、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自然保護區。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利用其亞熱帶奇峰岩洞、湖光山色、飛流瀑布以及多彩民族風情,可建立各類旅遊專線。自澳門經廣州到西江中游的自然景觀文化、地域文化、經貿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結合,可構成「西江旅遊走廊」,吸引日韓、東南亞、歐美及台灣遊客,形成一條新的旅遊黃金專線。
(二)點軸開拓京九線,打通東部、華北經濟
京九線縱貫數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其為軸線,粵資和港資可由此北上滲透,在沿線培植新的增長點,培育和扶植重點產業,利用梯度格局使粵資和港資進一步輻射內陸沿線省份,形成資本、技術、人才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廣州可將低層次的加工企業和勞動密集企業北移京九沿線,發揮沿線土地、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另投資商品農業和開發豐富的旅遊資源。通過兩種地區的合作,廣州可把其資本、市場、信息傳與沿線地區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使京九帶成為其真正有效的經濟腹地。
(三)建立粵閩贛經濟協作區,整合閩西南、贛東南與粵東區域經濟
在泛珠三角經濟區內,已分別形成了廣州和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及廈漳泉三角洲兩個經濟輻射扇面,廣州與港澳和台灣的經濟輻射最早最集中體現在這兩個扇面內。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快,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大都市會帶謀求其經濟長遠持續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與周邊地區經濟的協作與整合。從地理位置看,粵閩贛經濟協作區從山區向平原沿海延伸,具有地理優勢、資源優勢、華僑優勢,有巨大的經濟互補性,因此,建立閩西南、贛東南和粵東經濟區,加強區域經濟的交流與協作,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抉擇。粵閩贛經濟協作區要注意做好三個戰略重點: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二是中心城市的建設,三是旅遊的開發和發展。
(四)加快紅三角經濟區構建,形成廣州的「大郊區、後菜園、後花園」
應啟動粵北經濟,充分利用湖南,特別是湘南地區與珠江三角洲毗鄰的良好位置和珠江大都會帶產業升級的大好時機,把湘南及江西贛州地區發展成為吸引廣州和珠江大都會帶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同時帶動整個京廣線腹地的經濟增長,促進紅三角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有助於整個泛珠三角經濟區的發展和繁榮,以此作為珠三角的「大郊區、後菜園、後花園」。紅三角地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以土地、森林、電力、氣候等資源優勢為基礎,圍繞將紅三角經濟區建設成為廣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大菜園、大果園和大花園的目標,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
湘南還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是廣州和珠江大都會帶的「大後方、大郊區」。地處京廣線南段腹地的湖南具有接受產業轉移的條件和獨特優勢,由於它發達的交通和農業,再加上勞動力和土地價格較低,湘南有可能使廣東的一部分產業和資金越過粵北而直接向湘南轉移,既可以發展層次比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以發展層次比較高的工業。可從衡郴軸線、長沙-株州-湘潭軸線兩個開發空間考慮對這一地區的開發。
(五)加快粵西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粵西地區的位置偏於廣東大陸的西南,其南部的雷州半島突出於南海與北部灣之間,與海南島遙遙相望。由於地處亞熱帶和熱帶交叉地區,此地區自然資源兼有熱帶與亞熱帶的特點。
粵西地區雖然是最早的經濟開放區,且是華南熱帶與亞熱帶資源開發的重點區之一,但其取得經濟效果並不明顯。這是因為本區經濟上內在聯系並不明顯,缺少一個具有全區性的經濟中心,在交通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為本區與珠三角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沿海大部分貨流多直接集中到廣州,改善其經濟環境,可從區內主要幾個城市著手,建設沿海到海南島,甚至到西南、東南亞的經濟帶。可以發展港口城市和北部灣經濟為重點,走小跳躍性開發的道路,建設茂名-陽江-湛江經濟帶。
參考文獻:
[1]彭明朗.發展經濟學與湖南經濟的發展[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2]何其銳.兩廣西江流域開發研究[c].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7.
[3]周起業,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4]梁釗.珠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5]李繼東,彭璧玉.21世紀中國地緣經濟戰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叄』 廣州作為廣東省會,為何經濟被深圳甩得越來越遠
原因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廣州產業格局已經落後了和原因二是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領先廣州很多步,因此廣州的經濟暫時落後深圳的。
就算廣州利用自己是省會城市的來壓制深圳,也是走不通的,要知道深圳是特區,有一些的政策是不受省會的制衡的,因此在短時間來說深圳經濟發展肯定是比廣州好。可是從長遠來看,廣州經濟未必不可以超越深圳,畢竟深圳目前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可以開發的土地,而廣州有大把地未開發。
『肆』 廣州和深圳是怎麼躋身之列的
廣州經濟本來就很好。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虛塌老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差升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深圳是因為香港發展出來的。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衫旁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伍』 為什麼深圳疫情沒廣州控制好
深圳疫情嚴重沒有廣州好控制原因有二。
深圳疫情嚴重純廳原因一:全球疫情仍處於大流行階段
香港近期疫情也牽動人心,而深圳為口岸城市,既要做好對港生活物資保障,又要在開放環境中做好自身的疫情防控,「外防輸入」的壓力巨大,發生散發疫情的風險居高不下。
深圳疫情嚴重原因二:深圳本輪疫情由奧密克戎導致做頌隱
根據基因測定發現,深圳本輪疫情是櫻帆由奧密克戎BA.2變異毒株引起的,而奧密克戎毒株更易傳播,該亞變體比奧密克戎原始毒株的傳染性增加了30%,這對我們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陸』 深圳會超越香港嗎
經濟總量和城市規模等,深圳是肯定會超越香港的,並且未來會超越很多。比如地鐵,香港200多公里,而深圳未來地鐵是超過700公里的。比如公司,深圳有騰訊,華為,平安,萬科,招商銀行,中興通訊等一大批亞洲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的公司,論經濟成色,深圳是比香港好。
現在,深圳的經濟是不靠香港的,即使沒香港,現在的深圳都幾乎不受影響,甚至在很多領域深圳是領先香港很多的,比如 科技 產業等。
對比的指標是有很多方面的,比如國際影響力,深圳是不如香港的,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深圳也不如香港,香港領先深圳的地方也很多。
但是,居住在深圳的居民應該是比居住在香港的居民舒適辛福的,香港居民有45%左右的家庭住公租房,二十三十平方的那種。居住超過75平方的房子的家庭只有大概20%左右,你說他們會幸福嗎?特別是那些一家人住二十多平方的房子的人,你說他們會幸福嗎?即使香港再繁華,都是給別人看的
所以,總的來說,深圳現在就已經領先香港了,但是個別指標,即使再給深圳20年 也追不上。
深圳超過香港是肯定的, 香港的產業結構單一,基本就是金融、零售、貿易、房地產、 旅遊 、貨運等幾項服務業,為了保證香港的繁榮穩定,中央可以說作出了很大的犧牲,包括亞洲金融風暴時界入救市、建立深港通滬港通等穩定、繁榮香港的金融。包括加大自由行促進香港的零售、 旅遊 繁榮等。但香港始終堅守這幾項傳統產業,沒有抓住機遇轉型,早期的數碼港也變相成了地產項目。而之前落後於香港的新加坡卻轉型成功超越了香港,真的是十分可惜。最典型的例子是大疆無人機的案例,這本來是港大學生汪滔的一個項目,在香港卻無人問津,到深圳就發展成了一家高 科技 的行業老大。由此可見香港的創業環境真的很不樂觀。隨著內地移動互聯網的強勢崛起,必定對傳統服務業造成強大的沖擊,香港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阿里巴巴和騰訊也開始在香港布局,傳統的商業模式和實體店遭受沖擊是必然的,加上國人的出行多樣化及國貨日漸受青睞、自貿區日趨完善,香港的零售、 旅遊 、貿易都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沖擊。香港為什麼那麼多年青人充滿怨氣,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希望。由於香港的產業單一,可選擇的工作種類少,主要就是服務業,大多數香港人都是在商鋪、餐廳、小公司里工作,勞動強度很大、不少人甚至打兩份工,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年邁的多數在茶餐廳,年青的多數就在店鋪商場。而且現在的香港階層固化嚴重,己經很少出現七八十年代的白手起家創富翻身的機會了。所以香港的年青人徬徨、焦慮,這也是港獨思潮抬頭的原因之一。正因為香港停滯不前,香港人的收入中位數也很久沒怎麼增長,相反,香港的樓價倒是一直瘋漲,這其實更不利於香港的轉型。
相反,深圳是個新興城市,也是中國最開放最包容的城市,所以吸引了全國的優秀人才聚集深圳,現在甚至吸收了大量的海外留學人才及港台人才,也吸引了大量的風投資金。深圳的創新能力確實是香港無法比擬的,神話般的創業奇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深圳成了充滿奇跡、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隨著國家持續大力推動「雙創」,深圳還會高速發展,超越香港可能並不是他的目標,而成為世界的創新之城、 科技 之城才是他的夢想。
香港和深圳完全可以錯位發展,香港擅長服務,完全可以利用眾多名校、完善的金融、優質的醫療等,為深圳提供人才、融資等服務,上演雙城記,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記得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講述的當年深圳寶安沙井的本地人,逃港跑到香港去的,現在在香港呢住的是籠屋,而當年沒有逃港沙井的原居民,現在都是住別墅。九幾年的時候,香港確實有他的優越感,但時至今日,深圳早己超過香港了
旅行,不光是看風景,更是看世間人生百態。
在中國,被世界認可的唯一全球性城市,大概只有香港。香港,地處中國華南,是全球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會之一。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二戰後由於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 陸地總面積1104.32平方公里,人口約726.4萬人,密度居全球第三。 素有「東方之珠」、「 美食 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數字比較:
如今,中國內地有兩座城市正在對香港發起「進攻」,它們就是廣州和深圳。2016年香港GDP為2.48萬億港元,增速增長1.9%。
廣州,2016年GDP為19610.94億元,同比增長8.2%,換算為港元,廣州GDP為22285億港元,廣州距離香港是2515億元。
深圳,去年GDP為19492.60億元,同比增長9.0%,換算為港元,深圳GDP為22151億港元,深圳距離香港是2649億元。
廣州,廣東省會,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廣州被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廣州擁有全國人數最多的大學生,還有眾多互聯網企業,從秦朝至今一直是中國主要港口城市之一。著名景點有廣州塔、白雲山、中山紀念堂等。
深圳,中國發展最快的一個城市,用30多年時間硬是把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今天的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令人心生佩服。深圳與香港一水之隔。深圳的眼光不僅是超越香港,對「老大哥」廣州也許年底即將實現超越,如今北京、上海的增速放緩,不知道未來深圳能否超越北上成為中國最國家化的大都市。從前從深圳望向香港那是貧與富的差距,也許未來就不一定了。
不過,香港仍然是全球經濟和中國內地經濟的重要中介,也是外資進入中國內地的超級入口,想要撼動還需時日,也許未來這里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也許現在競爭才剛剛開始。關於這三座城市,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評論。
目前深圳的整體實力還無法與香港比。香港是中國的南大門,是中國對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一片繁榮,與當時的韓國、台灣和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目前香港已經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當初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臨近香港,遠離內地,有利於吸引來自港澳台資金、技術發展經濟,開展中國經濟模式的 探索 。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深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一躍發展成為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已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
近年來關於深圳GDP超過香港這個問題引起了熱議。確實,根據公布的數據,2017年深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3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8%,香港方面,2017年香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2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為23049億元,目前在GDP方面,香港只領先深圳611億人民幣,今年深圳GDP鐵定會超過香港!但是,深圳的GDP中,有多少是香港創造的?要知道當初深圳的發展離不開香港。
另一方面,深圳的 科技 創新和製造業方面對比香港也有一定的優勢。深圳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每年吸引大批的人才,在 科技 創新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深圳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從之前的服裝廠、鞋廠到今天的華為、中興、騰訊、大疆,越來越走向高端,香港由於受限於地域空間,其絕大部分製造業轉移到了內地,剩下的主要支柱產業為金融、貿易、航運和房地產等。此外,深圳的城市規模也比香港大,深圳陸地面積約1997平方公里,人口1252萬,幾乎但是香港的兩倍。以上都是深圳對香港方面的優勢。
在其它方面,深圳還無法與香港比擬。首先是金融,香港是世界上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紐倫港」,這方面,上海都無法與香港比,何況是深圳。其次,國際影響力方面,香港是一座享有極高聲譽的國際化大都市,被GaWC組織評為世界一線強市,而深圳僅是世界二線城市。香港是國際上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是全球最自由、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這方面深圳也無法匹及。此外,在醫療、教育、文化、 娛樂 等各方面,香港對深圳都有絕對的優勢。
當然,一切皆有可能,深圳的發展就是一個奇跡!有誰會想到,當初的一個「小漁村」,不到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就發展成為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中國的科創中心?所以未來深圳超過香港未必就不可能。
香港從來沒把深圳當對手,只承認上海地位。
深圳越來越象香港過去,脫實入虛,實體大面積外遷,金融地產成為主力,不出三年會嘗到自己釀的苦酒。
過去深圳是創新之城,創業之城,造夢之城,全國各地年青人心中的聖地。
現在深圳已成為高房價,高物價,高房租之城,已經成了年青人傷心之地。
深圳現在可以給年青人開岀高薪的公司越來越少,怎麼吸引年青人。
香港有完善的法律,一流的金融公司,稅收也比深圳低,房價也高深圳不多,而且是終身的。
2018年深圳GDP就已經超越香港,目前+未來,香港會被深圳越落越遠,這一點毋庸置疑!
香港發家在於轉口貿易,而隨著大陸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香港優勢逐漸減弱,且深圳也開始搶奪香港份額。近些年,香港的集裝箱和貨物吞吐量一直在下滑,馬上就要跌出前十了,上海港、寧波港、深圳港、廣州港、青島港已經後來者居上,這也從側面證明香港的轉口貿易已經大不如前。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虛擬經濟盛行,而深圳是以實業為主,高 科技 製造業繁榮,這兩種發展模式可持續性並不相同。深圳雖然是藉助香港資金起家,但集中全國資源,聚集全球經銷商,可以說買全球賣全球,自然發展空間更大。
香港相比深圳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教育、金融、人才等領域,隨著大陸經濟騰飛,深圳發展速度會更快,這些方面也會逐步超越香港,畢竟深圳是以 社會 主義為基礎,相對更容易匯集大陸資源,更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而香港前期積累雄厚,基礎建設更為完善。不過,任何地區僅靠吃老本,根本沒有發展前途,畢竟老本也有吃干凈的時候!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深圳現在是中國金融中心!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香港高於深圳,除此之外深圳已經全面超越了香港,經濟總量,城市建設,出口總金額,集裝箱碼頭的出口標箱數量,科研專利數,都超越了香港,一二十年後深圳建設成為了世界標扞城市,香港的一國兩制時間到期了,我相信香港會被深圳合並同城!一多年前香港就是深圳(當時新安縣)管轄區。
深圳不會超過香港,深圳人一部分有錢是本土人,全靠打工者與外地老闆居多,為什麼過年期間,深圳快是一座空城。香港內地人多,進香港的人多,港人來深圳的少,隨著 社會 發展,深圳的錢越來越不好賺!錢不好賺老闆會少,打工者自然不會往那邊跑!
『柒』 珠三角三大城市,誰更優上半年深圳、廣州、香港的GDP對比
大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是當前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是城市化、城市群高度融合的經濟發達地區。而且還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 科技 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創業中心。
從經濟總體實力角度來看,珠三角地區的深圳、廣州、香港擁有明顯優勢,在區域內位居第一集團。其中, 深圳市在上半年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2634.3億元人民幣,增速保持了正增長態勢,為0.1% 。
分行業來看,上半年深圳市的工業、批發零售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住宿餐飲業、農林牧漁業等都是負增長。但金融業、營利性服務業、非營利性服務業、房地產業實現了正增長。
此外,深圳市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2%,增速較一季度大幅回升47.2個百分點。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在經濟體量如此之大的背景下,能取得這個成績,很不易啊。
經濟總量排第二的是香港,上半年經濟同比實際下降9% 。其中一季度經濟實際下降9.1%,二季度經濟同比實際下降9%——經濟增速在這三大城市中,排末位。但完成的 GDP仍達到了12994.41億港元,摺合11771.9億元人民幣 。
由於疫情的困擾,香港地區的零售、餐飲、 旅遊 、酒店、物流等各個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但5月以及6月數據有所緩和,使得二季度經濟降幅未繼續擴大。但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仍非常低迷。
如果下半年全球經濟不能出現明顯復甦,全球貿易、 旅遊 以及國際資本不能明顯恢復,那香港經濟仍將面臨較大壓力。鑒於此,香港官方預測2020年經濟增速大概是「-6%到-8%之間」,損失不小。
最後再來看看廣州市:上半年完成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0968.29億元,同比實際下降2.7% 。雖然多數行業出現了下滑,但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逆勢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然後就是高技術製造業發展提速。從總量角度來看,新興產業占製造業的比例已超1/4,以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互聯網新業態繼續發揮「穩就業」、「穩投資」、「穩增長」的作用,經濟運行在沖擊中體現韌性。
點評:疫情給大珠三角的三大核心城市均造成了較大沖擊,但由於三個城市的經濟結構模式並不相同,經濟增速差異明顯。首先是深圳市在保持高新製造業相對穩定的背景下,服務業取得了較大進展,經濟增速和GDP總量都占據了優勢。
香港地區經濟過於依賴「外需」,這是其經濟降幅最大的主要原因;廣州市的GDP排第三,經濟轉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高新產業在疫情的影響的大背景下,突出了「穩增長」重要作用。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捌』 中國的香港和中國的廣州哪個好
目前,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我國各個城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上廣」三大城市,各方面都很優秀。當然,除了這三個地方,香港這幾年也有不錯的發展。它與中西文化交織在一起。這幾年,這個地方的經濟也很強,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
那麼,對於「中國堪稱『內陸香港』城市,不是廣州和深圳
『玖』 平民視角下的廣州、深圳對比
導語:寫在來深圳的第五年
不知不覺來深圳工作第五個年頭,一直想寫一下這個城市,但無從下手,總覺得自己對它的了解還不夠全面。趁著2020年這個特別的春節,嘗試一下。
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香港、普寧、杭州、武漢都算生活過,土生土長在廣州,深圳踏入第5年,普寧半年,其他都是1-3個月不等。
在廣州、深圳的生活時間最長,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南方城市,細品之下還是有挺多差異的,下面以平民視角簡單總結、對比一下:
廣州:佔地面積72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9.8萬人,流動人口達1000萬人以上。
深圳:佔地面積199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2.8萬人,流動人口達700萬人以上。
深圳、廣州的常住人口差距不大,但深圳的土地面積只有廣州的三分一不到,所以深圳實際上是個很擁擠的城市,需要更多的高樓大廈,也是個逐漸「香港化」的城市。
城市定位
廣州:近代南國第一城,對外開放「南大門」,全球唯一2000年不衰落大港,廣東省省會,珠三角洲交通樞紐城市,國際商貿中心。
深圳:小平同志畫的那個圈,改革開放之窗,廣東省直轄市,科技創新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廣州是資深一線老大哥,深圳是新晉一線小老弟,雖然網傳深圳已超越廣州,但個人認為這個還是要綜合比較見高低。
經濟結構
廣州:產業經濟包括工業、商貿流通和服務業、金融業、農業、交通運輸與郵政業、信息業、建築和房地產業以及對外經濟貿易。
深圳:產業結構「三個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為主,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四大支柱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戰略新興產業包括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產業等。
廣州的產業結構比較豐富,深圳相對單一;廣州綜合高分,深圳單項高分。兩者的營商環境都很好,但深圳更適合有野心的創業家。
市內交通
廣州:公共交通發達便利,羊城通每月滿15次後一律6折,學生和老人更加優惠,但高峰期堵車堵人。城市規劃較差,老城區大量單行線,道路狹窄,很多路段塞車嚴重,雨天還會淹水,停車位較為緊張且停車費較高,因此務實的廣州人更傾向乘坐公共交通來節省時間和金錢。
深圳:公共交通一律9.5折,超一線里最遲建造地鐵的城市,高峰期部分地鐵站的隊伍排到地鐵口外面,公交多數時候有位置,但司機的車技很考驗心臟。由於城市規劃優秀,且是全國交通規則最嚴實施地,塞車相對不嚴重,停車費相對便宜,更多人傾向自駕。此外,南山區的年輕人還流行電動滑板車代步~
總體而言,深圳的市內交通成本相對較高。
城際交通
廣州:著名交通樞紐城市,大灣區內友好,到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特別友好。
深圳:毗鄰香港,即日來回不是夢,到東莞、惠州、香港特別友好,但目前香港這形勢……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通會越來越發達便利,所以兩者差距不大。
戶籍制度
廣州:土著沒辦過入戶,相對而言比深圳難度大一丟丟。
深圳:積極吸引人才階段,符合條件的高學歷人才(本科以上,30歲以下)有政府補貼,年輕人及應屆生友好。
城市入戶政策每年都會調整,但廣州深圳總體而言比北京上海友好很多。
政府機關
兩者都逐漸轉型為服務型職能的政府機構,態度相對友好,差別不大,但深圳的公務員更年輕,執行效率更高,很多事情可以當天辦完,跟北京相比簡直好太多了!
城市規劃
廣州:超一線里最差,路痴不友好。行政區主要按功能劃分,導致人口流動集中,堵車問題一直無法根治。
深圳:更現代化,行政區主要按產業劃分,公共設施相對齊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基本不需要跨區,道路寬闊方正,路痴友好。
城市規劃肯定是越新的城市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只是廣州當年的城市規劃者實在太欠缺長遠發展眼光了,交通問題一直無法根治。
氣候環境
廣州:近江,水質較差;每年春天會有回南天,相比深圳,夏天高1-2°,冬天低1-2°,更潮濕悶熱,蟑螂蚊蟲較多。
深圳:近海,水質較好;陽光充足,靠海區域風很大,早晚溫差大,相比廣州,夏天更清爽涼快,冬天更濕潤暖和,蟑螂蚊蟲相對少一點,目測是國內唯一沒有霧霾的一線城市
個人而言,深圳的氣候環境更宜居,人類友好。
居住環境
廣州:房價及租金超一線里最友好,城中村較多,對新移民友好,但大量老破小,居住環境也相對差一點。另外,因為有歷史沉澱,古跡不多但還是有的。
深圳:2019年唯一房價上漲城市,部分區域房價直逼香港;因發展歷史短,城中村和老破小較其他超一線的新,綠化較好,居住環境相對好一點,但上車門檻越來越高,對年輕人不友好。古跡……除了南頭古城和大鵬古城,暫時沒看到太多。
醫療條件
廣州:全國醫療第三,多家知名醫院,還有鍾南山,完全碾壓深圳。
深圳:「一線的經濟,三線的醫療」,城市年輕,缺乏經驗,普通小病都治不好,普遍選擇回老家或到廣州、香港治療;另一方面,過於金錢至上,醫德不好,讓人心寒。醫療不是砸錢或者挖幾個人才就能崛起的,需要整個體系的協同積累,短期不看好,完敗廣州。
深圳的醫療體系人員普遍給人感覺過於追求金錢而沒有基本的職業道德,就連去葯房買葯都純往貴的推薦,這種無視病人生命安危的做法是很可怕的,一定要趕緊根治。
教育資源
廣州:廣東省重點中學及院校的主要集中地,還有大學城,教育資源的分配還算平均,完勝深圳。
深圳:一線最差,沒有之一。只有1所大學,好的公立學校主要集中在羅湖、福田,教育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勻。近幾年不斷開設新校園,但至少需要6年來檢驗其教學實力。大量的私立學校五花八門,水平參差不齊。另外,高中極少,全市初升高率不到50%,競爭非常激烈,考不上高中的要麼去職中要麼出國留學。但是!能考上TOP3高中的學子都非常優秀,尤其是No.1的深圳中學,全國TOP5,碾壓廣州6大名校。另一方面,深圳的教師相對年輕,素質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最近全國高薪挖人才,還拉了一堆知名高校過來設立分校,但教育也不是一個純砸錢的行業,短期內難以超越廣州。
放眼全國,廣東的教育資源並不算頂尖,深圳則更加弱勢。對於一個深圳的普通家庭,房子、教育、醫療是三座大山,三者都資源稀缺且分布極不均勻,政府在教育、醫療上的投入也不如廣州的多,花一線的錢,享受三線的水平,也難怪深圳越來越多不婚不育的人。
語言環境
廣州:作為方言的粵語依舊是主流,在場只要有一個人聽不懂粵語,普通話再爛也會堅持說下去;新移民一般會主動學粵語以融入文化,至少「識聽唔識講」。
深圳:集合了全國各地人群,沒有方言,普通話當道,一般只有在福田、羅湖、蛇口幾個老城區才能聽到粵語,這方面完全不像是南方城市。
飲食文化
廣州:「食在廣州」,粵菜當道,自有一套美食評判標准,對米其林不屑,市井味更濃。
深圳:海川百納,全國各地美食都有,總有一家能讓你吃到老家的味道;越來越多知名連鎖品牌或網紅店首選深圳打開華南市場,香港這段時間的暴亂,估計更多米其林餐廳會落地深圳。
兩地都有各色各樣的美食,但廣州更加接地氣和市井味,深圳選擇更多、商業味更濃。
文娛活動
廣州:戶外活動主要是爬(白雲)山、農庄、長隆樂園等,文化類活動跟深圳大同小異,但畢竟是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還是有不少「粵文化」相關的活動和民間組織。
深圳:靠海的緣故,戶外活動跟香港類似,海灘、海釣、遊艇等,游樂園有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爬山是真的山,難度較大,廣州那都是小山丘,適合養生;文化類活動比廣州更加五花百門,也有「粵文化」相關的,但屬小眾。
兩地總體差異不大,主要區別在戶外活動,文化類活動跟北京上海還是沒法比。個人更喜歡在深圳看演唱會,因為都在市中心,交通便捷,去香港看也方便,廣州蘿崗對市區人民不友好。
深圳速度——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中國集權制度的效率已逐漸被世界認識和認可,而深圳速度更是中國速度的N倍。只要在深圳生活過,都會對「深圳速度」有所體會。大沖2015年還是個工地,轉眼2018年萬象新天地開業了,如今一片繁華。政府的效率可以說是全國第一,說了要落地一個項目,蹭蹭蹭地就做起來了。正因為大家都注重效率,所以在深圳做一件事情比在其他城市容易見效。「先做起來,細節後續優化」是普遍的共識,但負面就是很多事物的細節不敢恭維,有工匠精神的人可能會很鄙視。
一夜暴富——「深圳速度」的負面效應
深圳是一個很激發人對金錢慾望的城市,過去十年的瘋狂經濟讓人覺得財富都是一瞬間降臨的,「一夜暴富」彷彿成了大部分深圳人的信仰。很多人往往是來深圳「拼搏」幾年,瞬速積累財富,哪裡來錢快就去哪裡,遇到一些挫折或覺得來錢辛苦就立馬放棄。早幾年經濟瘋狂增長,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拆遷暴發戶,創業項目短時間內融資千萬、估值過億,部分企業從成立到上市最短時間僅三年,每天都在誕生「一夜暴富」的神話,導致很多人認為錢來得很容易,忽略了「慢工出細活」和品質,整體風氣非常浮躁。
艱苦奮斗——深圳人可能比你想像中勤奮
雖說深圳是個「沒文化」的城市,但有趣的是,深圳的各個書店、書吧、圖書館、咖啡店總是坐滿了艱苦奮斗的年輕人。有的是加班,有的是學習、備考,有的是構思或准備創業項目,每個人都充滿鬥志和干勁,不斷自我投資和精進能力。哪怕是因為拆遷而致富的暴發戶,也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會選擇持續學習和充實自己,牢牢掌握這個上天眷顧的運氣。更有不少拆遷戶為了讓生命過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依然選擇投身於一個自己熱愛的事業,哪怕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業——因為深圳這個城市的整體氛圍就是「艱苦奮斗」。
拜金主義——文化缺失下無處釋放的金錢
跟幾個同樣來自超一線城市的朋友一致認為深圳人普遍熱衷炫富,探討其背後的原因,都認為這個城市真的太缺文化沉澱了,有錢人除了炫富,實在沒什麼東西可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有不少富人開始研究「沒什麼卵用」的東西,開始追求「品質生活」,但目前還處於生搬硬套或舶來品的狀態,相信一段時間後,總會有真的文化沉澱。
然後,還有一部分人只會通過外物來判斷一個人。有次參加一個招商會議,一廣州老闆特意穿得很休閑,讓其助理穿上西裝坐到C位,自己一個人坐到後面假裝下屬。那位助理剛坐下,一堆人跑去圍著真助理各種奉承,把真老闆晾在一邊;最後助理實在太心虛hold不住了,指著身後那位不起眼的大叔說:「他才是我老闆。」現場一陣尷尬。這種故事在深圳比比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物以類聚「」,「偽裝」最後只會吸引同類人,沒什麼卵用——這在方面,深圳還是缺少了文化底蘊和自信。
文化包容——缺少歷史沉澱的另一面
雖然與北上廣相比,深圳是個缺少歷史沉澱的城市,但其正面效應就是對外來文化格外包容——來了就是深圳人,包括你原有的文化習俗。所以,在深圳你能吃到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體驗不同的地域文化,海納百川,百花齊放。我相信,深圳會逐漸沉澱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只是時間的問題。
從年輕到中年
作為國內甚至放眼全球的最年輕城市,你很難在公交、地鐵或者公園見到頭發花白的老人,我甚至懷疑深圳還沒有老人院、養老院。這也導致來深圳之後的我始終保持活力,發自內心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對未來充滿憧憬,到其他城市出差或旅遊時會感慨「這個城市真老」……
因為年輕,它沒有過多固化的思維和制度被約束,盡可能點燃自己的激情去拼搏、去創新,雖然偶爾會焦慮和迷茫,但跌倒了還可以馬上爬起來重新振作,犯錯了還可以立馬糾正和吸取教訓,因為它真的沒太多負擔和顧慮。這個年輕城市在過去40年像打了雞血般一路高歌猛進,GDP一度超越香港和廣州,成為舉世觸目的新晉超級城市,如今卻有種邁入中年的感覺——最初定居深圳的那批年輕人成家立室了,上有老下有小,這個一度不需要前瞻後顧的城市開始有了自己的憂慮。
是的,這個城市不再那麼年輕了,人到中年,有了顧慮,需要慢下來思考,需要更加謹慎,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2018年開始感覺到這座城市逐漸慢了下來,開始摸索未來的路應該怎麼穩妥地走下去。雖然目前正處於轉型的陣痛期,但個人傾向相信深圳會轉型成功,因為從政府到每一個市民,你能感受到他們的激昂鬥志和強大的執行力,這是在其他城市很難體會到的。未來,「快」可能再也不是最重要的,但始終相信深圳會轉型成功,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拾』 為何說不管深圳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超越廣州呢
不可能超越的原因有這幾個方面:廣州與深圳,是廣東的雙子星。以前,深圳得喊廣州一聲大哥,現在,幾乎平起平坐了。
當然,這個是從經濟實力上講的。
前三季度,深圳GDP為17531億元,超過了廣州的16708億。不過,這個數據,深圳去年就超過了
但是,一份榜單,又把深圳打回了原形。
11月13日,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GaWC發布了2018年世界級城市名冊。結果顯示,深圳首次入圍Alpha-級,成為全球55個世界一線城市之一,而廣州的排名也再次上升到Alpha級別,在世界一線城市中排名第27位。
廣州比深圳足足高28名,而且,級別上,廣州是第三檔Alpha,深圳是第四檔為Alpha-。
深圳不服氣,論錢,我比你有錢;輪科技創新,我這里的龍頭企業比你多;就說房價吧,也比你高近一倍……
憑什麼就排你後面?
首先,我們得說明一下,因為大家看的榜單也很多,這個說你是第一,那個又說我是第一,到底信誰?但GaWC是為數不多的含金量頗高的一個,而且每次發榜,都能在互聯網引發熱議。
GaWC的世界級城市名冊是全球關於世界一、二、三、四線城市體系的權威排名 。1999年,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路以英國拉夫堡大學為基地,嘗試為世界級城市定義和分類。世界級城市名冊於GaWC 5號調查學報中概述,以國際公司的“高級生產者服務業”供應為主要的排名依據,包括會計、金融、廣告、法律、管理咨詢等五個大類為城市排名。
研究方法是基於世界知名的175家高端生產性服務企業(包括75家銀行/金融/保險企業、25家會計師事務所、25家律師事務所、25家廣告企業和25家管理咨詢企業)的全球商務網路(總部和各級分支機構的分布網路),分析526個城市在生產性服務業的全球關聯網路中的作用和地位。
如果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國際影響力。
這樣說,大家就明白了,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幾方面的數據對比。
01
跨國公司總部或分支
去年7月,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目前累計已有289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或設立機構,其中至少120家把總部或地區總部設在了廣州。這意味著,每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至少有1家在穗投資,大約每4家就有1家在廣州設總部。
這是去年7月的數據,一年過去,這個數據還在增加。
盡管深圳房價一直在跌,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房價還是比廣州高很多。
不過,話說回來
廣州和深圳也沒必要非比一個誰高誰低
廣州有廣州的優勢
深圳有深圳的特點
都是廣東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