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什麼族
擴展閱讀
什麼是北京現代建築 2025-08-03 05:48:30
杭州哪些醫院有整形科 2025-08-03 05:48:30

廣州什麼族

發布時間: 2022-06-10 03:25:04

1. 廣州有沒有少數民族

廣州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的大城市,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從1990年到2003年的10多年間,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由2.3萬增加到13.89萬,少數民族成份由42個增加到52個,加上流動人口,廣州市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20萬人。其中,回族和滿族是廣州世居的少數民族。增城市正果鎮畲族村是本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有67戶,324人。

廣州現有少數民族群眾團體10個;在職少數民族幹部2300多人,共來自35個民族成份,其中副局級以上幹部9人、副處級以上幹部74人,獲高級職稱的120人、中級職稱的500人;少數民族省人大代表6人、省政協委員3人、市人大代表9人、市政協委員15人、區(縣級市)人大代表27人、區(縣級市)政協委員56人。

2. 廣州荔灣區屬什麼民族

摘要 荔灣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部,東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

3. 廣東省有哪些少數民族

主要有壯族、瑤族、畲族、回族、滿族等。

1、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

2、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3、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5、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廣州什麼族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比較,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1.8人。

兩個特點:

第一,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都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

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

4. 廣州大多數人是什麼民族

大多是漢族,但根據統計,56個民族在廣州市是齊全的

5. 廣州有什麼少數民族

廣州有55個少數民族。

截止到2015年,廣州有少數民族人口71.8萬人,分屬55個少數民族。其中,戶籍少數民族人口8.8萬人,非戶籍少數民族人口63萬人。我國官方記載的56個民族,漢族是多數人口民族,少數民族有55個,也就是說廣州各地生活著我國所有的民族人口。

(5)廣州什麼族擴展閱讀:

廣州警方正式開通廣西、內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仍需申請人回戶籍地辦理。

廣州警方提醒,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需滿足一定條件,具體的辦證手續和辦證地點請辦事群眾登錄廣州金盾網、「廣州公安」微信公眾號、戶政業務智能咨詢預約平台等查閱,也可撥打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咨詢。

6. 廣州屬什麼族

漢語!!!!!

7. 廣東省有哪些族

廣東是一個民族成份齊全的省份。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廣東省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7萬人,占廣東省總人口8642萬人的1.47%,其中壯、瑤、土家、苗、侗等5個民族人口有1061537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6%;而保安、德昂、珞巴、裕固、塔塔爾5個民族人口較少,共有49人,只佔廣東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0.0038%。廣東省有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民族自治縣和連州市三水、瑤安瑤族鄉、陽山縣秤架瑤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東源縣漳溪畲族鄉等7個民族鄉。廣東省127萬少數民族人口中,戶籍人口約60萬人,其中分布在3個民族自治縣和7個民族鄉的約20萬人,居住在城市的約10萬人,其餘30萬人散居在50多個市、縣的380多個村委會;外省來廣東務工、經商和從事其他各種活動的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約67萬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中山、惠州等大中城市。

8. 廣東人主要是什麼民族

廣東省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漢族人為主。

少數民族人口461.7萬人(此數據來源於公安統計),佔全省總人口的2.99%。

世居少數民族有壯、瑤、畲、回、滿族。

壯族主要分布在連山、懷集、廉江、信宜、化州、羅定等縣(自治縣、市);

瑤族主要分布在連南、連山、連州、陽山、英德、乳源、樂昌、仁化、曲江、始興、翁源、龍門、陽春等縣(自治縣、市、區);

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興、增城、和平、連平、龍川、東源、豐順、饒平、潮安、海豐、惠東、博羅等縣(自治縣、市、區);

回族主要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肇慶、汕頭、佛山、東莞等市;

滿族主要分布在廣州市。

(8)廣州什麼族擴展閱讀:

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為廣府、客家與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漢族與嶺南土著長期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征嶺南,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逐漸形成了三大民系。

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長期各自保持其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和性格特徵,共同構成了廣東文化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風情魅力,並以其各自的優勢,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

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文化基因、經濟條件,加上語言不通,彼此之間長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溝通,不僅民系之間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的發展極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邊遠山區與沿海平原地區也有較大差距。

三大民系的分布:

廣府民系:主要分布在廣州、佛山、東莞以及粵西南的廣大地區。

潮汕民系:主要分布在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地。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深圳龍崗等地。

9. 廣州是什麼民族

廣州原住民基本都是漢族

10. 請問哪位朋友知道廣州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哪裡謝謝啊

廣州市少數民族

全市(包括市屬8個縣)共有回、滿、畲、蒙古、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納西、土、達斡爾、仫佬、羌、毛難、錫伯、京等27個少數民族成份,共13,077人。其中世居廣州市的主要是回、滿、畲3個民族,回族5.539人,滿族3,064 人,畲族261人,共8,864人,約佔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67%。回、滿兩族人口主要散居在廣州市區,畲族人口基本聚居在增城縣正果區嚇水畲族鄉。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廣州市回族人民的祖先,絕大部分是明代中葉以後因駐戌或經商的關系從我國西北和華北等地區陸續遷來的,至今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回民一般信仰伊斯蘭教,沒有自己專門的語言文字。因宗教信仰的緣故,有些阿訇和回民懂得一些阿拉伯語言和文字,日常使用廣州方言。風俗習慣忌食豬肉(尚忌食馬、驢、騾、狗和一切動物的血)。牲口需由阿訇宰殺才可進食。過去一般不與外族通婚,解放後有所改變。喪葬有自己的特殊習慣,如用清水沐浴後以白布包裹屍體,葬前要經阿訇和親朋向遺體舉行贊禮等。本市光塔路懷聖清真寺(又名光塔寺),是伊斯蘭教徒過宗教生活的場所,也是有名的名勝古跡。

滿族的名稱在17世紀初(明代末年)才出現,但它有著悠久的淵源。先秦古籍中所紀載的肅慎人,就是滿族最早的先人。廣州滿族人民,是清朝定都北京以後,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分批從天津、北京一帶派遣到廣州駐防的滿族八旗官兵的後裔。至今有200多年歷史。他們早已採用漢語文,沒有使用滿語和滿文。日常通用廣州方言,老人在家裡習慣講一種近似漢語普通話的「官話」。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解放前,部分滿族群眾信仰佛教,供奉觀音。海珠中路原「觀音樓」,是滿族部分群眾從事佛教活動的廟宇,解放後改為滿族俱樂部,後改為滿族文化室,現在成為廣州市滿族聯誼會會址。辛亥革命前,滿族還保留著一些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近幾十年來,由於滿、漢兩族人民友好交往日益密切,與漢族風俗習慣已沒有明顯差異。

畲族是個古老民族,至遲在7世紀(隋初至唐聖歷年間)就已定居在閩、粵、贛3省交界的廣大山區。據其族譜記載,廣州市增城縣畲族人民的祖先原在湖南潭州府永康縣鵝塘都東面居住,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39年)到達增城縣定居。初以打獵為主,後漸轉而以農為主,至今約有640多年歷史。畲族一向通用漢文,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增城畲族使用一種「山瑤話」,接近於苗瑤語族苗語支方言。與漢族交往時講廣州方言或漢語客家話。風俗習慣大都與當地漢族相同,注重拜祭祖先,認為「不打獵就不吉利」,現在還有打野獵的習慣。解放後,與漢族結婚的人逐漸增多,但仍有族內同姓不通婚的習俗。

解放前,少數民族備受壓迫和歧視,生活困苦。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少數民族真正成為國家主人。廣州解放後不久,中央訪問團來穗訪問了少數民族人民。1956年,全市舉行大規模的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活動,消除民族間歷史性的隔閡,增強了團結。1958 年成立了廣州市民族事務委員會。1984年12月,廣州市召開首次民族團結表彰大會,表彰了民族團結先進工作者79人,其中8人還受到市政府的獎勵。廣州市少數民族人民充分享有民族平等權利,在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和政協會議中,少數民族代表都有一定的比例。1950~1957年,廣州市黨和政府先後輸送了210多名回滿兩族青年到中央和省民族學院、南方大學、市行政幹部學校等院校培訓學習。少數民族幹部人數,解放初期93人,1958年增加到216人,1983年增至795人,其中科技幹部272人。民族工廠、民族學校、回民飯店和少數民族居民較多的街道,都有民族幹部擔任領導。1983年增城縣成立了畲族鄉,選出了本民族的鄉長。為照顧回民的飲食特點,政府在各區設立回民牛肉專檔(或店);全市開設了7間回民飲食(飯)店或甜品店;每年「古爾邦節」和「開齋節」,政府規定給回族幹部、職工放假1天。還撥款修理了清真寺及先賢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