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般情況下服喪期為多久才能走親戚家
1、白事多長時間後走親戚
喪期中喪家不可與他家來往。風俗上。是要 49 天之後。才可以去別人家 , 最好都滿 49 天之後才去家庭拜訪之類。娘家有人死去時在五天之內不能吃娘家的食物。家中有人死去時 , 近親屬在五天的守喪期中 , 不能吃糖、鹽、辣椒、花等甜的或鹹的東西。喪家的喪期是五天 , 同氏族者三日 , 村落全體族人也有一天停止工作 , 在家休息 , 為死者守喪。對年 ( 一年之內 ) 之前 , 遇到節日要提早一天未往生者過節 , 因為往生者尚未寫入祖先牌位 , 所以不可以和祖先一起過節。
2、白事期間的禮節
不進出廟宇 ; 傳統禮俗認為服喪守孝期間身不清凈 , 於此期間祭祀表對神明不凈。治喪期間盡量不拜訪親友 , 以表對他人之尊重。遠離娛樂場所 , 布施修福 , 以表對先人禮敬追思。百日之內建議勿參加親友之婚喪喜慶活動。
3、白事是什麼
白事 , 是指幫家裡人給去世親人辦理葬禮。白事是辦理喪葬的一種地方稱呼。白事是地方用語 , 指的的喪葬 , 名詞是指意生殯葬 , 中國民間白事禮儀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 , 分為送終 , 報喪 , 入殮 , 守鋪 , 擱棺 , 居喪 , 弔唁 , 接三 , 出殯 , 落葬 , 居喪。在中國近現代改革喪葬禮儀的過程中 , 又出現了另一種 " 科學主義 " 的論調 , 總有一些人固執地認為喪、殯、葬、祭耗費錢財、人力、土地資源 , 所以要盡量壓縮以至於無。科學主義還宣稱 :" 喪 "、" 殯 "、" 葬 "" 祭 " 過程中的一些悼念活動皆是迷信 , 是一種無價值的純粹浪費 , 要盡快消滅 , 如此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如果這樣做 , 將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基礎產生毀滅性的打擊。以筆者之淺見 , 人是一種會死的生物 ,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極 , 死亡是人之最恐懼的對象、最痛苦的結局。殯葬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要承擔起減輕人類這種恐懼與痛苦的任務 , 達到生者與逝者、人與 " 神 " 的和諧。
白事的風水禁忌
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 舊時人們很重視傳宗接代 , 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 , 必須有後輩兒孫在場 , 以便老人走得時候有人送 , 不孤單 ; 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 , 靈魂可得安寧。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 , 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里 , 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 , 俗稱 " 接氣 "。北方很多地方都講究 , 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穿好殮衣 , 不能讓死者光著身子而去。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是不會一下子走遠的 , 死亡會涉及很多事項 , 所以古人尤其重視葬禮日期的選擇 , 以免引發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選擇自古以來都十分講究。俗以為墓地好壞直接關系後代的貧富吉凶。舊時 , 關於墓地的選擇禁忌 , 民間有十不葬歌謠 : 一不葬粗頑塊石 , 二不葬急水灘頭 , 三不葬溝源絕境 , 四不葬孤獨山頭 , 五不葬神前廟後 , 六不葬左右休囚 , 七不葬山岡撩亂 , 八不葬風水悲愁 , 九不葬坐下低小 , 十不葬龍虎尖頭。
白事禮的介紹
喪葬禮俗 , 古稱 " 凶禮 ", 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後一件大事。舊時 , 喪葬禮俗植根於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 , 認為人死後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 , 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 , 並且保佑家人興旺發達 , 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 , 厚葬重殮 , 事死如事生 , 講求排場 , 民間俗稱 " 辦白事 "。人們對喪葬禮所需竭盡全力 , 甚至傾家盪產。同時 , 喪葬禮俗儀規繁縟 , 貧富差異十分明顯 , 成為富商大賈和官宦人家賭豪競奢的一種形式。其傳承軌跡 , 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們經濟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而發展變化的 , 在傳承過程中 , 由繁縟到簡單、再由簡單復歸繁縟的發展過程 , 並根據自身需要 , 推衍了舊有的禮俗儀規。
㈡ 你們身邊的葬禮一般持續幾天有什麼風俗
三天或五天,上午火化,有的人家下午直接下葬,大多數人家是七終之後,擇日在冬至前後下葬。
㈢ 喪事一般辦幾天
人死後停屍三天,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其實,停屍幾天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封建迷信。古代社會科學發展緩慢、醫療衛生技術跟不上,一般都是通過脈搏診斷生死,偶爾就會出現偏差。
畢竟一些假死症狀完全診斷不出來,所以如果死後立即下葬,被誤診為死亡的假死病人,很有可能在幾小時或者一兩天後轉醒,但是卻因為被下葬而悶死在棺材中。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後來漸漸地就有了停屍三天才下葬的風俗。喪事大多辦三天,多為等逝者醒來而哭喊。
(3)杭州白事風俗要多久擴展閱讀
1、停屍三天,即是給假死病人轉活過來的機會,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三」字,「三才」泛指天地人,是病人在人間死去的過程如同煉獄一樣的難受,直到精氣神徹底抽離,魂魄散去升天的過程。
2、家人嚎哭、不舍的念叨,為了增強假死病人自身跟病魔抗爭的信念與力量。
3、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吊喪,一是為了見最後一面,二是陪同孝子門一同哭喊,也是為了增強假死病人重活的念力。
4、喪事活動各環節中的鞭炮與吹拉彈唱的喪樂活動,也是為了震醒熟睡中的假死病人。
5、至於喪事活動中,一些鬧姑爺的風俗,多是因為姑爺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若姑爺跟岳父岳母接觸少的話,自然不會太悲傷,乾脆忙事的人就陪這些無血緣的姑爺「高戚」鬧一鬧,刮點銀子供值忙的人們買點煙酒吃。
6、至於孝子至親關於為逝者三天圓墳、燒七,過「五七」等,只是孝子至親對逝者的懷念活動,直到過完「五七」,提醒親人逝者終究回不來了,「五七」者,無期也。「遙遙無期」了。為了讓親人面對現實,節哀順變。
7、辦完喪事後,一些人都把逝者生前用過的被褥、衣物等物品燒掉,一是這些物品上終究存在一些逝者的氣息,二是因為睹物思人,避免生者見物就悲傷、哭叫。
㈣ 杭州地區喪事風俗
1、送終
杭俗:當病人彌留之際,應力求全家人全體趕齊「送終」,諸如子女、兄弟姐妹遠在異鄉,怕趕不上,家裡人總要想方設法,讓病人喝參湯「吊命」。
在外的親人聞訊後,心急如火, 日夜兼程,盡可能趕回家「送終」。當病人喘大氣,快要斷氣時,「送終」的親人抓緊為垂死者洗手腳、揩臉面,並取出早已准備好的壽衣給他(她)換上。
2、厝柩
舊時杭俗通行「厝柩」,就是將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後才下葬。清末城區厝柩之所,清波門外有疊疊山莊,錢塘門外有迎暉山莊,民國時以鳳山門的南山會館,專門停放靈柩。
3、其他
杭城有不少同鄉會館,亦專門為各地外鄉人客死杭州而厝柩的,以便外鄉人扶柩歸葬家鄉。郊區農村都將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園或山上,簡單的蓋以茅草、稻草,講究的四周砌以磚牆,蓋以灰瓦,好似小房屋一座。天長日久,日曬雨淋,污水四溢,極不衛生。此俗民國時即有法令制止,但令行不止。
4、磕孝頭
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5、批榜
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㈤ 葬禮一般在人死後的第幾天舉行
沒有一定,現今人們通常請風水先生看時間。長短看活人心願,如果想搞個排場收禮或等遠道的親友可多停幾天,如果圖省心可一兩天,一般很少當天出。不過民間有七不出八不葬之說(指農歷逢七、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
這個不好說,一般根據當地風俗。古時候的現在就不要用了,你自己方便幾天就幾天。
一般是死後的第1天,把人從醫院拉到殯儀館。然後就要准備葬禮了,並讓親人都過來。然後第2天安排葬禮會場,第3天舉行葬禮並火化,然後過1個小時去領骨灰,並擺到空場上。放炮燒生前的東西。並讓家屬一一道別。燒完,弄完,在殯儀館找個位置放骨灰盒。後面就是選墓地了。一般都是這。
一般是死後的第1天,把人從醫院拉到殯儀館。然後就要准備葬禮了,並讓親人都過來。人死亡之後,首先是開具死亡證明書,如果在家裡死亡,由當地所在居委會,或者派出所開具死亡證明書,如果是在醫院死亡,則由醫院開具死亡證明書。當然如果死者是意外死亡,比如車禍,自殺,溺水等,由派出所開具死亡證明書。
然後,家屬憑借死亡證明書到當地派出所,注銷死者戶口和身份證。接下來就是通知殯儀館運送屍體,先暫時冷藏,整容,穿壽衣等等,家屬和殯儀館商討喪葬辦理事宜,比如,何時舉行追悼儀式等等,以便殯儀館方面做出相應的安排。結束火化後由殯儀館開具火化證明,家屬憑借證明在3到5個工作日類領取死者骨灰,當然也有火化之後立即領取的,具體情況不一定完全相同。
中國人向來重視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樣重要。舊時,有錢的喪家辦喪事,為竭力表現「哀榮」,是十分講究排場的。在一般人眼裡,某家的喪事辦得熱鬧不熱鬧,就是夠不夠哀榮的標准;出殯的行列越長,樂隊越多,就越顯得哀榮。於是,有些喪家雇了樂隊、銅鑼鐃鈸隊,甚至僱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車或靈車後面..。其實,哀榮這句話是不通的,倒是「生榮死哀」的說法較切近人情。
拓展資料: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在 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從原始社會的 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
㈥ 請問``人死了要做幾天葬禮
49天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殯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quot;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㈦ 人死到喪事要幾天 比如說今天去世 什麼時候火花什麼時候出殯 一共幾天
各地風俗不同,
北方有7天和3天2天不同說法,
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古代皇家49天而草民7天,
但是,後來傳染病流行,不得不修改風俗,改為3天,
但後來由於家庭條件限制,有的條件差的就不再大辦,改為兩天。
計算天數是按照傳統,子時起算作一天開始,
按照現在說法,過了晚上十一點就算第二天,
所以晚上11點前去世,即使一分鍾也算一天,但11點後就算第二天,
以三天出殯算,要過兩個子時,後的那天辰時出殯。
㈧ 喪事一般辦幾天
一般兩三天;
流程如下:
1、辦理死亡手續: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2)遺體整容;3)遺體告別;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漢族喪事
新中國成立前,漢族的喪事比較繁瑣(天津為例),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
1、送終: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
2、更衣: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3、報喪: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
4、燒倒頭車: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5、5送紙: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6、吊紙:(即弔唁) 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吊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7、磕孝頭: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8、批榜: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㈨ 辦理喪事一般都是什麼流程呢需要幾天,從人去世開始算
喪事辦理程序
1、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9)杭州白事風俗要多久擴展閱讀: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准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只燒單數,燒大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