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城市的人口規模有多少,長安城有多少呢
現在有很多人口規模非常大的城市,有的城市人口甚至達到千萬以上,那麼,封建時代的城市人口規模大概有多少呢?這個結果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小很多。
這種超大規模城市的出現其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農業時代,按照當時的生產條件,工商業發展水平,絕大多數城市的規模不可能特別大,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大都市”,城市人口規模也比現在想像的要小很多。
對了,大家也不要高估現代城市的人口,由於我國行政區域的“特殊性”,將地級單位以“市”稱呼,所以說到城市人口,很多人就習慣性把整個行政區里的人都算上,這其實也不對,現在我國的地級市其實有些類似於古代的“府”或“郡”,是一個以比較大的城市(市區)為中心,加上周圍小城市,鄉鎮,農村合起來的一級行政單位。
比如以蘇州為例,現在的蘇州市人口是1072萬,市區人口大概670萬,連片主城區人口大概是360萬左右。
江戶城,19世紀中期
還有名古屋,1889年名古屋設市時有人口157496人,1934年,名古屋市人口突破100萬人。
這還是特大城市,其它一些城市更少,比如日本東北中心仙台市,現在人口也超過了一百萬,但 1889年這個地方剛剛設置為市的時候。全市面積僅17.45平方公里,人口也就只有86,000人。
九州島都市福岡,現在有150多萬人,而1889年設市時,福岡市有人口50,847人。
不過,一旦到了工業時代,人口增長就非常快,以日本為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很慢);1932年,京都市人口突破100萬人;1920年時,隨著市域擴大,大阪市人口增加到2,114,804人。
這就是工業化的力量,在封建時代,這種聚集人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中國在工業化後,城市規模也擴得特別大,
比如剛剛舉的江西的例子,現在江西南昌城人口近300萬了,九江城和贛州城的人口也超過的百萬,比起之前都擴大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而杭州,廣州呢?那人口就更多了。
Ⅱ 五十年代杭州市有多少人口
在1953「一普」到1964「二普」的11年間,杭州總人口由解放初的303.13萬人增長至421.90萬人,共增加了120萬人左右。建國後人民生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吃得飽、養得起的情況下,人們的生育願望強烈,當時杭州的人口出生率很高。
據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至2010年11月1日,杭州市常住人口為870.04萬人。與1953年「一普」的常住人口303.13萬人相比,增加了566.91萬人,增長287%。縱觀杭州市總人口的變化,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建國初至60年代末,為杭州人口的年輕型時期。在1953「一普」到1964「二普」的11年間,總人口由解放初的303.13萬人增長至421.90萬人,共增加了120萬人左右。
第二階段為70年代至80年代,在「二普」到1982「三普」的18年間,為杭州人口的成年型時期。總人口由「二普」時的421.90萬人,增長至「三普」時的526.05萬人,共增加了104萬人左第三階段為90年代初至今。在1990年「四普」到2000年「五普」的10年間,總人口由「四普」時的583.21萬人增長至「五普」時的687.87萬人,十年間共增加了105萬人左右。再由「五普」時的687.87萬人增長至「六普」時的870.04萬人,十年間又增加182.17萬人,增長26.48%。從1980年後的三十年,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人口自然增長趨緩,完全步入老年型人口社會。
Ⅲ 解放初期杭州市有多少人口
據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至2010年11月1日,杭州市常住人口為870.04萬人。與1953年「一普」的常住人口303.13萬人相比,增加了566.91萬人,增長287%。
Ⅳ 1967年杭州多少人口
人 口
901.8萬
杭州市,簡稱杭,浙江省省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
Ⅳ 杭州歷史簡介100字以內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產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文化積淀深厚,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發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無不帶著歷史的印記。
西湖邊的名人遺蹤:杭州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而淵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歷代的帝王將相、逸士高人。他們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西湖的風景憑添幾分歷史的凝重。
(5)民國時期的杭州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
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錢江新城錢江新城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
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春秋時,吳囯、越囯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囯,後屬吳囯,越滅吳後,復屬越。
戰國時,楚囯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
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
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漢書地理志記載: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莽曰泉亭。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Ⅵ 1989年杭州市的總人口是多少
大約510萬人口,包括目前蕭山桐廬淳安等等在內的的各大縣市區。其中六大主城區大約120萬人口(當時還有半山區,後和拱墅區合並,後來就成為了五大主城區)。年鑒統計里有,比較權威。
Ⅶ 杭州哪個區域人最多
一、地域分布
(一)市區人口和戶數佔全市的比重。1949年,全市總戶數為677128 戶,其中市區128762戶,佔全市戶數的19.02%;全市總人口為288.08萬人,其中市區62.48萬人,佔全市21.69%。1960年人口的地域分布發生了一些變化,市區戶數佔全市20.88%,比1949年上升1.86個百分點;市區人口數佔全市24.78%,比1949年上升3.09個百分點。1970年,市區戶數佔全市21.70%,市區人口佔全市20.61%。1980年,市區戶數佔全市22.86%,市區人口佔全市21.94%。1985年,全市總戶數達到1452335戶,其中市區353644戶,佔全市24.35%;全市總人口達到543.05萬人,其中市區124.67萬人,佔全市22.96%。從1949年到1985年的36年間,在人口地域分布上,市區人口數佔全市人口的比重只上升1.27個百分點,而戶數所佔比重則上升了5.33個百分點。戶均人口數全市從1949年的4.25人減少到1985年的3.74人,市區則從1949年的4.85人減少到1985年的353人。
(二)市轄各縣人口佔全市人口的比重。餘杭縣1949年為439927人, 佔全市15.27%;1985年為826743人,佔全市15.22%,下降0.05個百分點。1949年,蕭山縣人口為550683人,佔全市人口19.12%;1985年為1090376人,佔全市20.08%,上升0.96個百分點。桐廬縣1949年為173168人,佔全市6.01%;1985年 為358969人,佔全市6.61%,上升0.6個百分點。富陽縣1949年為260453人,佔全市9.04%;1985年為559344人,佔全市10.30%,上升1.26個百分點。臨安縣1949年為227148人,佔全市7.88%;1985年為470768人,佔全市8.67%,上升0.79個百分點。建德縣1949年為223200人,佔全市7.75%;1985年為450423人,佔全市8.29%,上升0.54個百分點。淳安縣1949 年為381456人,佔全市13.24%;1985年為427167人,佔全市7.87%,下降5.37個百分點。淳安縣佔全市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主要是興建新安江水庫時,人口大量外遷。
二、非農業人口
成化《杭州府志》卷一十七《戶口》記載,明成化八年(1472)杭州府有從事工商活動的匠戶、灶戶13465戶,61817口。其中杭州府治所在地錢 塘縣有匠戶、灶戶3085戶,13118口;仁和縣有3510戶,17284口。至清康熙年間,人口統計分市民和鄉民兩類。據康熙《杭州府志》卷七《戶口 》載,康熙三年(1664)仁和縣有市民人丁12458口,占當時仁和縣總人 丁的14.76%。康熙六年錢塘縣有市民人丁21524口,占當時錢塘縣總人丁的35.89%。
民國時期,據《杭州概況調查》的不完全統計,民國36年(1947)杭州市區人口職業分類中,農業人口僅28899人,而工業、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非農業勞動人口達13萬餘人。
解放後,1949年,杭州市有非農業人口68.67萬人,佔全市人口23.84%,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47.38 萬人,占市區人口75.83%。1960年,杭州市非農業人口126.55萬人,佔全市人口32.35%,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80.20萬人,占市區總人口82.74%。1970年,杭州市非農業人口101.94萬人,佔全市人口22.22%,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70.71萬人,占市區人口74.79%。1980年,杭州市非農業人口128.88萬人,佔全市人口25%,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87.93萬人,占市區人口77.76%。1985年,杭州市非農業人口153.46萬人,佔全市人口28.26%,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100.01萬人,占市區人口80.22%。
三、市鎮人口
1964年前,杭州市鎮人口沒有精確的統計。1964年,全市有鎮28個,市鎮人口共有120.16萬人。至1983年,鎮增加3個,達到31個,市鎮人口166.23萬人。自1984年後,杭州市建制鎮的數量迅速增加。1985年,全市已有76個鎮,市鎮人口達251.43萬人。
這是網址: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jhz/hzsz/citymark/338/T83073.shtml?catalogid=5397
Ⅷ 民國各時期全國人口是多少
有學者研究稱,清朝乾隆年間中國的人口就達到了二億,並且人口一直都是呈上升趨勢;在民國時期,一般都是以四億來進行概括,其實確切的數字應該是四億五千萬人,因為記得蔣介石在做抗戰鼓舞士氣的時候是說「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這個應該是官方數字,而且因為民國時期國民黨對人民的控制還是比較嚴的,所以這個數字也較為可信。到了建國後,馬寅初在他的文章中說道中國的人口是六億左右。通過一系列的總結,這幾個數字按照人口增長規律來說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因此,我的觀點是:中國民國時期的人口是四億五千萬人左右。本人愚見,望對問主有所幫助
Ⅸ 民國時期各省人口
江蘇3422萬(1935年,不含南京市)
浙江2055萬(1933年)
江西1757萬(1932年)
安徽2235萬(1934年)
山東3803萬(1935年)
山西1157萬(1934年)
河南3267萬(1933年)
河北2968萬(1935年)
湖北2655萬(1933年,不含漢口市)
湖南3024萬(1932年)
廣東3346萬(含海南)
陝西1015萬(1937年 不包括邊區)
貴州1249萬(1937年)
四川5270萬(1936年)
雲南1433萬(1933年)
綏遠203萬(1935年)
察哈爾265萬(1935年)
熱河263萬(1933年)
西康36萬(1934年)
寧夏40萬(1935年)
青海131萬(1934年)
福建1235萬
廣西1078萬
遼寧1416萬
吉林764萬
黑龍江365萬
甘肅563萬(不含邊區)
新疆358萬
北平市157萬
南京市112萬
上海市396萬
漢口市79萬
天津市183萬
青島市45萬
外蒙古79萬
西藏83萬。
以上人口加起來不足4億。
Ⅹ 1980年杭州市區人口
大約510萬左右。
大約510萬人口,包括目前蕭山桐廬淳安等等在內的的各大縣市區。其中六大主城區大約120萬人口(當時還有半山區,後和拱墅區合並,後來就成為了五大主城區)。年鑒統計里有,比較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