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其臨安邸中作者把杭州當作了哪裡
擴展閱讀
廈門入境回重慶如何隔離 2025-09-21 06:28:59

其臨安邸中作者把杭州當作了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9-27 14:32:56

『壹』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淫靡的香風陶醉了享樂的貴人們,簡直是把偏安的杭州當作昔日的汴京。

出自:宋 林升《題臨安邸》

原詩:

題臨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釋義:

遠處青山疊翠,近處樓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時才會停止?

淫靡的香風陶醉了享樂的貴人們,簡直是把偏安的杭州當作昔日的汴京。

(1)其臨安邸中作者把杭州當作了哪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當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這首詩就是作者寫在南宋皇都臨安的一家旅舍牆壁上,是一首古代的「牆頭詩」,疑原無題,此題為後人所加。

詩的頭句「山外青山樓外樓」 ,詩人抓住臨安城的特徵——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台。這樣首先描寫了祖國大好山河,起伏連綿的青山,樓閣一個接著一個。詩人描寫山河的美好,表現出的是一種樂景。接著寫到:「西湖歌舞幾時休?」詩人面對國家的現實處境,觸景傷情。

詩句中一個「休」字,不但暗示了詩人對現實社會處境的心痛,更為重要的是表現出詩人對當政者一味「休」戰言和、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憤慨之情。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頹廢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遊人」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貳』 為什麼在題臨安邸這首詩里,把杭州看成汴州就是諷刺了

宋朝原來建都於汴梁,時已為金侵佔。
就是說,紙醉金迷中,這些「遊人」們簡直把杭州當成了故都汴州。這里,詩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西湖」雖在杭州,但說到「西湖」,美景之地,是遊山玩水的最佳去處,而且也僅僅是杭州的一個景點。而詩人用「杭州」,就很好地與宋都「汴州」(「汴州」已經被金人佔有)對照。

『叄』 臨安邸那個直把杭州作什麼州

宋·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指的是臨安(今杭州),"汴州"指現在的開封

『肆』 杭州汴州分別指的是什麼地方,直把杭州作汴州說明了什麼問題

杭州就是現在的杭州,而汴州是指開封。紙醉金迷中,這些「遊人」們簡直把杭州當成了故都汴州。這里,詩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義的。

因為「西湖」雖在杭州,但說到「西湖」,美景之地,是遊山玩水的最佳去處,而且也僅僅是杭州的一個景點。而詩人用「杭州」,就很好地與宋都「汴州」(「汴州」已經被金人佔有)對照。

(4)其臨安邸中作者把杭州當作了哪裡擴展閱讀

題臨安邸

宋代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話譯文: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

這首《題臨安邸》系南宋淳熙時士人林升所作,此為寫在南宋皇都臨安的一家旅舍牆壁上,是一首古代的「牆頭詩」,疑原無題,此題為後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佔。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

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南宋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趙構第二次回到杭州,這水光山色冠絕東南的「人間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終焉之志,於是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換得苟安之下。

大修樓堂館所,建明堂,修太廟,宮殿樓觀一時興起,達官顯宦、富商大賈也相繼經營宅第,壯大這「帝王之居」,並大肆歌舞享樂,沉淪於奢侈糜爛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銷金鍋」之號。

幾十年中,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當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開封),成了這班寄生蟲們的安樂窩。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

『伍』 古詩《題臨安邸》的全詩意思

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白話譯文: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暖洋洋的春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

《題臨安邸》為宋代詩人林升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第一句點出臨安城青山重重疊疊、樓台鱗次櫛比的特徵,第二句用反問語氣點出西湖邊輕歌曼舞無休無止。

後兩句以諷刺的語言寫出當政者縱情聲色,並通過「杭州」與「汴州」的對照,不露聲色地揭露了「遊人們」的腐朽本質,也由此表現出作者對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全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


『陸』 古詩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暖洋洋的香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出自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

《題臨安邸》原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題臨安邸》譯文

遠處青山疊翠,近處樓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時才會停止?

淫靡的香風陶醉了享樂的貴人們,簡直是把偏安的杭州當作昔日的汴京!

創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當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這首詩就是作者寫在南宋皇都臨安的一家旅舍牆壁上,是一首古代的「牆頭詩」,疑原無題,此題為後人所加。

《題臨安邸》賞析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抓住臨安城的特徵: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台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表達了當時詩人對統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於歌舞昇平、醉生夢死生活的不滿與譴責。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志的淫靡歌舞,什麼時候才能罷休?

用「幾時休」三個字,責問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何時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復國的事業幾時能著手?又何時能開始?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遊人」既能理解為一般遊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統治者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

這首詩針對南宋黑暗的現實而作,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擔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思想感情。

林升簡介

林升,字夢屏,平陽(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長詩文的士人。《西湖游覽志余》錄其詩一首。名詩有《題臨安邸》。

『柒』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首詩的詳細意思

意思:山外有青山樓外有樓,西湖的歌舞什麼時候才可以停止?暖風把遊人熏得陶醉,簡直把杭州當作汴州。出自南宋林升《題林安邸》。

創作背景: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宮殿園林,僅花園就修了40多所,其他貴族富豪的樓台亭榭更是不計其數。這首詩的前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寫盡杭州的山水樓台之美和歌舞昇平的景復象。

暖洋洋的風把遊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飄飄然,陶陶然,個個醉生夢死,毫無憂患意識,竟然把江南的杭州當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風」語意雙關,既是溫暖的自然風,也是紙醉金迷的靡靡之風。

末句既是諷刺,又是警告:長此以往,必將重蹈覆轍,杭州也會像汴州一樣,淪於金人的鐵蹄之下。全詩不用典故,篇幅極短而內蘊豐富,語言平易而憂憤深沉。

(7)其臨安邸中作者把杭州當作了哪裡擴展閱讀:

鑒賞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林安城的特徵: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台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志的淫靡歌舞,什麼時候才能罷休。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遊人」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