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基因組測序需要多少時間 xten
基於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於有參考序列的物種,針對不同的真菌菌株,可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的方法獲得全基因組范圍內完整的變異信息,討論群體的遺傳結構、影響群體遺傳平衡的因素以及物種形成的機制,定位重要性狀位點,為後續分子育種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通過全基因組大樣本重測序對真菌重要菌株進行全基因組的基因型鑒定,並與關注的表型數據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找出與關注表型相關的SNP位點,定位性狀相關基因。隨著測序成本降低和擁有參考基因組序列的物種增多,基因組重測序也成為育種研究中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全基因組水平掃描並檢測出與重要性狀相關的變異位點,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和產業價值。近日,NatureGenetics發表的一篇文章就充分利用了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與以全基因組重測序為基礎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合的方法,揭示了裂殖酵母遺傳與表型多樣性之間的聯系。研究者選取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作為研究對象,在全球20個國家范圍內收集了時間跨度為100年的161個野生株系的S.Pombe,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推測裂殖酵母在公元前340年開始廣泛大量出現,祖先種到達美洲的時間為公園1623年。後續研究者又選取223個菌種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至少89個性狀表現出一個關聯。每個性狀最顯著的檢測到的變異可以解釋平均22%的表型差異,且indel的影響比SNP更大。
⑵ 新冠檢測完成48小時為什麼查不到結果
平時去感冒去醫院,通過抽血來判斷是不是流感,其實並不是檢測血液中的病毒,而是通過檢測血液中白細胞的變化,來判斷是否存在感染,病原體是病毒還是細菌。如果要確診是否是流感病毒感染,也是需要做咽拭子或者鼻拭子。
新冠病毒作為一種新的呼吸道傳染病,需要對每一個疑似病例進行確診,對每一個確診病例進行隔離。只有呼吸道拭子才能採集到的病毒本體,也只有對病毒本體進行核酸檢測才能確定病毒的種類。所以在疾病流行的早期,核酸檢測是非常重要的診斷標准。
隨著研究的推進,還有別的方法可以使用,但是大多是基於抗體。人體在感染病毒後,會產生針對這種病毒的抗體。通過檢測血液中病毒特異性抗體的存在,可以判斷是否感染了某種病毒。比如現在檢測艾滋病毒,就是通過試紙的方式,檢測血液中是否存在艾滋病毒的抗體。除了試紙,還可以開發ELISA試劑盒,也是基於病毒抗體的檢測方法。
但是基於抗體的檢測方法和試劑,需要一定的開發時間,生產也較為復雜。而且對於已經痊癒的患者,在一定時間內(數月,數年,甚至終生),檢測仍然是陽性。
基於核酸的檢測,本質上是直接採集病毒本體,通過RT-PCR的方式直接檢測病毒的基因組。只需要知道病毒的基因序列,就可以很快的設計出探針。全國可以合成探針的公司非常非常多(大多數是生物公司,給科研單位供貨的,一般不生產醫用)。檢測時用的其他的試劑,都是通用的,生產也非常方便,國內存貨非常多,但是為了使用方便還是會在試劑盒裡面配套(其實不配套問題也不大,試劑很好找)。因此基於核酸的病毒檢測試劑盒可以在病毒基因組測序完成(甚至部分完成)的數小時內完成設計,然後在一天內啟動大規模生產,而且檢測精度非常高。
核酸檢測的步驟如下:
採集樣本(咽拭子,鼻拭子):如果病毒藏在下呼吸道,很有可能採集不到。
分離核酸,提取total RNA。(不難,但是需要有經驗的人操作,新手容易出問題,而且臨床上提取RNA的操作很少,很多檢驗人員不會)
使用試劑盒和qPCR儀對病毒RNA進行逆轉錄和RT-PCR,可以直接輸出結果。
一般第3步,是不會出現假陽性或者假陰性,RT-PCR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在檢測時一般會做三個重復。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假性結果一般出現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也就是沒有成功采樣,或者分離核酸失敗。
總的來說,想要確診新冠病毒,短時間內唯一的辦法就是咽拭子和鼻拭子的核酸檢測。核酸檢測試劑的開發速度和生產速度,是其他檢測手段比不了的。
至於平時的普通流感為什麼不做咽拭子,因為沒有必要。無論流感是不是陽性,都不會把你隔離,治療手段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所以為啥要做咽拭子?
⑶ illumina全基因組測序 需要多長時間
基因組測序的測序深度一般是10X。
測序深度是指測序得到的總鹼基數與待測基因組大小的比值。假設一個基因大小為2M,測序深度為10X,那麼獲得的總數據量為20M。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如癌症或白血病,運動天賦,酒量等。
⑷ 為何基因組測序要花費那麼長時間
一個簡單的算術題:
人類基因組有30億個鹼基對,你就是一秒鍾能確定10個鹼基對,也要9.5年才能知道全部鹼基對。
況且真正的測序,需要構建基因組文庫、亞克隆、亞克隆測序、8次以上覆蓋全部基因組等多個步驟,十年測出來按照當時的測序技術已經很快了。
⑸ 細菌基因組測序完畢後進行基因組注釋需要耗時多久
做全基因組測序前,需要檢測dna濃度和純度宏基因組是指特定環境中全部生物(微生物)遺傳物質的總和。宏基因組測序是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環境樣品中全部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定,以獲得單個樣品的飽和數據量,可進行微生物群體的基因組成及功能注釋,微生物群體的物種分類,多樣性分析,群落結構分析,樣品間的物種或基因差異以及物種間的代謝網路研究,探索微生物與環境及宿主之間的關系,發掘和研究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等。與傳統方法相比,基於高通量測序的宏基因組研究無需構建克隆文庫,這避免了文庫構建過程中利用宿主菌對樣品進行克隆而引起的系統偏差,簡化了實驗操作,提高了測序效率。此外,宏基因組測序研究擺脫了微生物分離純培養的限制,擴展了微生物資源的利用空間,為環境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通過宏基因組深度測序可以揭示或估計環境中真實的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挖掘具有應用價值的基因資源,應用於開發新的微生物活性物質,為研究和開發新的微生物活性物質提供有力支持。
⑹ 基因組如何測序
如果樓主指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那時用的方法叫做雙脫氧終止法,也叫做sanger法。它的原理是在DNA合成過程中,DNA聚合酶能夠使用ddNTP(雙脫氧核苷酸)來作為原料,但它的反應會在加入ddNTP的時候終止。具體實驗是通過PCR來完成的,但與普通PCR不同,它只需要一個引物而不是一對。在4個相同的反應體系中分別加入普通的dNTP以及4種不同的ddNTP(比如體系1裡面缺少dATP,而有ddATP,以此類推)。假設四個體系中分別加入的是ddATP, ddGTP, ddCTP和ddGTP我們就分別把這個叫做A,G,C,T體系,然後每個體系中,會在遇到相應鹼基的時候停止反應,這樣就產生了一系列長度不一並且分別在以A,G,C,T時終止的DNA片段,比如A體系中的DNA片段,都是以A結尾的DNA 。接著我們拿著這些片段去進行一個高解析度的電泳(能夠區分出一個鹼基的差別),然後根據電泳結果,我們就能讀出序列了。
最早的測序方法就是這樣,但是這種方法極其費時間,它需要首先將DNA打斷成無數合適的小片段,然後再在完成測序後將其拼接起來。這就是為什麼當時人類基因組計劃需要那麼多國家合作並且耗費那麼多時間的原因。
當然,現代的第二代DNA測序技術已經普及了,它們相比第一代測序技術而言,具有低成本,高通量,短耗時等優點。如果用第二代DNA測序技術去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的話,現在最多也就耗時一個月左右。
⑺ 全基因組測序需要多長時間
真正全基因測序的信息數據了是很大的,檢測時間相對而言也會久一點。
佳學基因鉑金至尊基因解碼,就是全基因檢測,64億的基因序列全測,最中不僅有詳細的檢測數據,更重要的是還會有一個數據盤。
佳學基因,專注於基因檢測和基因解碼!
⑻ 現在用測序儀,使用下一代測序技術,測一個人的基因組要花多少時間
一個30倍測序深度的人類全基因組數據FASTQ文件大約是200GB,單台高端伺服器上對該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需要20小時以上。隨著精準醫學及基因檢測技術的普及,一個三甲醫院一天可能產生的樣本數量可能達到上百個;這些測序數據的分析計算不僅耗時長達數日,並且數據傳輸的本身,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存在著安全隱患並在傳輸過程中浪費了數天時間。
⑼ 全基因組測序需要多長時間
全基因組測序周期為60個工作日出結果的(中源協和)。
⑽ 核酸檢測多久可以出結果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採用的是熒光PCR法,只需要30分鍾就可以出結果。
目前做核酸檢測一般都是在24小時內出結果的,即使是三甲醫院也是2天內出結果的,常規出結果的時間都是24-48小時內。
核酸檢測陰性意味著病人沒有感染病毒,也可能是由於樣本取樣過程中操作不規范導致樣本受損,或者檢測的試劑、人員等問題導致出現假陰性的結果。
檢測的作用:
核酸檢測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標本、血液或糞便中是否存在外來入侵的病毒的核酸,來確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
核酸檢測需要經過取樣、留樣、保存、核酸提取、上機檢測五個步驟。其中,第一步需要採集人體的分泌物,用鼻拭子或咽拭子擦拭鼻腔或咽後壁及雙側咽扁桃體處;第二步需要醫務人員進行留樣,將拭子頭浸入細胞保存液中,折斷尾部後立即旋緊管蓋。
第三步需要將樣本管放入密封袋中保存好並及時送檢;接下來便將需樣本送進實驗室進行核酸提取,最後一步便進行熒光PCR核酸檢測,將提取物進行熒光PCR擴增反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核酸檢測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