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革命戰士有哪些
收復察哈爾的將軍——方振武
· 中國人民的朋友——約瑟夫·史迪威
· 戰功顯赫的開國上將——楊得志
· 捨身救國的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
· 美洲洪門愛國老人——司徒美堂
· 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
· 屢建功勛敵膽寒——張雲逸
· 抗日名將「鐵軍將才」——朱程
· 一生獻給中國衛生事業——馬海德
· 戰斗在大後方的抗日將軍——肖勁光
· 為中國抗戰而犧牲的蘇聯勇士——庫里申科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血灑贛榆留英名——符竹庭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馬耀南:從愛國學生到八路軍優秀指揮員
· 血染抗日戰場的虎將——葉成煥
· 用犧牲精神喚起民眾的抗日將領——李兆麟
· 聲震昆侖關的抗日將軍 杜聿明
· 民族英雄 黨的戰士--馬本齋
· 為抗日青春何所惜的張宗蘭
· 傳奇式的抗日英雄——包森
· 抗日英雄 民族英雄——趙登禹
· 為抗日而死的共產黨員--吉鴻昌
· 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 為理想奮斗終生的抗日將領——續范亭
· 刀劈日本憲兵的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
· 淞滬抗戰總指揮——蔣光鼐
· 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愛國將軍——馬佔山
· 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抗聯十二烈士
· 捍衛邊疆的抗日愛國將領——傅作義
· 永垂史冊的愛國將領——張學良 楊虎城
· 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
· 獻身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事業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
·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 浩氣彌天的馬定夫
· 名震緬北的抗日將領——鄭洞國
· 指揮長沙會戰的抗日將領——薛岳
· 著名抗日將領——范子俠
· 新四軍抗日名將——羅忠毅
·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組建者——馮玉祥
· 以死報國的抗日名將戴安瀾
· 抗日英雄——呂正操
· 寧死不屈的東北抗聯——八女投江
· 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
· 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譚政
· 抗日名將楊成武
· 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
· 傳奇戰將——陳賡
· 迎風傲霜不老松——黃克誠
· 為抗日戰斗到生命最後一息的魏拯民
· 東北抗日聯軍優秀指揮員——汪亞臣
· 積極抗日的愛國將領---鄧寶珊
· 鏡泊英雄——陳翰章
· 台兒庄大捷的司令官——李宗仁
· 以身報國的抗戰名將——張自忠
· 抗日女傑——李林
· 聲震忻口的抗日將軍——衛立煌
· 與陣地共存亡的抗日將領——佟麟閣
·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 爆破英雄馬立訓
·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 大刀英雄——任常倫
· 八女投江 抗日女英烈——冷雲
·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 鋼鐵戰士——楊靖宇
· 狼牙山五壯士
·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貳』 革命英雄有哪些
1、趙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女,漢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今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
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義。
『叄』 中國的革命戰士有誰
1、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945年8月參加八路軍,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初春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32師96團2營6連2排6班班長。
先後榮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榮獲勇敢獎章三枚、「毛主席獎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斗中英勇犧牲,當時未滿19歲。
2、黃繼光
黃繼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5師135團9連的通訊員。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 ;
所在部隊黨委追授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3、邱少雲
邱少雲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
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
1953年8月30日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於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4、林伯渠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湖南安福(今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曾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重要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延安五老」。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歸故里。
5、彭儒
彭儒,女,原名彭良鳳,湖南省宜章縣人,原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同志的夫人。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紀律檢查戰線的傑出領導幹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女戰士,原中紀委委員。
彭儒同志從1913年3月6日出生,到2010年10月5日去世,98年間,從15歲開始投入革命斗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與了湘南暴動、井岡山斗爭、中央蘇區斗爭、長征、延安整風、解放東北、開國大典、大躍進、 「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見證人。
『肆』 嘉興烈士有哪些
浙江籍(55名):
01、蔡寶法烈士
浙江省吳興縣(民政局資料:湖州市)人,1977年1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4歲。共青團員。追記二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2、柴祥芳烈士
浙江省富陽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6部隊副班長。1979年執行戰備任務中犧牲。終年25歲。中共黨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3、陳岳財烈士
浙江省浦江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4、範金寶烈士
浙江省金華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0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5、傅渭能烈士
浙江省慈溪縣(民政局資料:餘姚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6、高爾夫烈士
浙江省蕭山縣人,1978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0歲。共青團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7、江清炎烈士
浙江省衢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2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8、姜羊你烈士
浙江省常山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4歲。中共黨員。追記二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09、金錦泉烈士
浙江省富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0歲。中共黨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0、金守兒烈士
浙江省富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一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1、柯維紅烈士
浙江省衢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4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二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2、賴雲木烈士
浙江省常山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烈士陵園。
13、林新富烈士(民政局資料:林新福烈士)
浙江省臨海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7部隊副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二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4、凌普選烈士
浙江省臨安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排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6歲。中共黨員。追記二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5、劉明榮烈士
浙江省嘉興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6、陸志壽烈士
浙江省蘭溪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2歲。共青團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7、呂躍年烈士
浙江省東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1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8、羅雲水烈士
浙江省富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19、沈如華烈士
浙江省德清縣人,1978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19歲。共青團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0、施桂榮烈士
浙江省吳興縣(民政局資料:湖州市)人,1977年1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4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1、湯聖權烈士
浙江省天台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2、童民生烈士
浙江省浦江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3、王德慶烈士
浙江省定海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後勤處副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4歲。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4、王國良烈士
浙江省安吉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7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5、王水華烈士
浙江省衢縣(民政局資料:龍游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6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0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6、王之榮烈士
浙江省淳安縣人,1978年4月入伍,54205部隊防化連戰士。1979年3月1日犧牲。終年20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7、吳高級烈士
浙江省義烏縣人,1976年入伍,54206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8、吳浙清烈士
浙江省浦江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6部隊副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29、吳振來烈士
浙江省寧海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6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0、吳志榮烈士
浙江省浦江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76分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1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1、奚益明烈士
浙江省東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1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2、謝作璋烈士
浙江省平陽縣(民政局資料:蒼南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0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3、徐法祥烈士
浙江省富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4、徐靈光烈士(戰斗英雄)
浙江省臨海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7部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4歲。中共黨員。廣州軍區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5、徐世淼烈士
浙江省餘姚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中共黨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6、許卸彩烈士
浙江省金華縣(民政局資料:龍游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副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7、許早成烈士
浙江省富陽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8、楊紹葵烈士
浙江省寧海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39、楊銀華烈士
浙江省新昌縣人,1978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1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0、姚其松烈士
浙江省嵊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7部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6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1、姚智樂烈士
浙江省常山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5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2、葉小常烈士
浙江省寧海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共青團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3、余慶餘烈士
浙江省金華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4、曾萬明烈士
浙江省定海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副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1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5、張修富烈士
浙江省江浦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4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民政局資料:江蘇省浦江縣湯泉鄉賈村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5連班長。1979年3月1日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烈士陵園。)
46、張義勝烈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1975年1月入伍,54207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6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7、張真良烈士
浙江省浦江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3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8、趙光明烈士
浙江省蕭山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隊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6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49、趙孔飛烈士
浙江省諸暨縣人,1975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排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4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50、鄭渭林烈士
浙江省衢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7部隊副班長。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51、鄭志康烈士
浙江省定海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0歲。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52、周加強烈士
浙江省慶元縣人,1977年1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2歲。共青團員。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53、周培德烈士
浙江省嘉興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8部隊班長。1979年3月犧牲。終年20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54、朱金榮烈士
浙江省青田縣人,1976年3月入伍,54206部隊戰士。1979年2月犧牲。終年21歲。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55、祝光明烈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1978年3月入伍,5420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19歲。追認為共青團員。追記三等功。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
『伍』 有關抗美援朝老戰士的所有資料、事跡
特級英雄--黃繼光(1931-1952年):
---------------------------------------------------
四川省中江縣人,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第2營通信員,1952年7月加入中國析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
同年10月19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他挺身而出,請求炸掉敵人的一個中心火力點。當進到距離火力點30-40米時,一位戰友犧牲,一位負重傷,他的左臂被打穿。他忍受劇痛冒著敵機槍的瘋狂射擊繼續前進,在匍匐前進接近敵火力點時連投幾枚手雷,但未能將敵火力點全部炸毀。在身邊已無彈葯的情況下,他毅然縱身撲向敵火力點,捨身堵住了敵人機槍的射擊,為反擊部隊迅速消滅了敵人,奪回了陣地。他壯烈犧牲,時年僅21歲。
根據他生前的申請和表現,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斗英雄」的光榮稱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目睹黃繼光堵槍眼——訪黃繼光生前的排長鍾仁傑
---------------------------------------------------
當年,黃繼光捨身堵槍眼時,他緊隨其後擔負火力掩護。今天,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日子裡,他再次來到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黃繼光烈士墓前,歷史記憶的深泉在心中噴涌。他,黃繼光生前的排長鍾仁傑,一遍遍地向人們講述著英雄的故事。黃繼光堵槍眼的壯舉,震顫著、沖撞著人們的胸膛。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了。美軍集中了優勢兵力,在大量飛機、坦克、大炮的助威下,向我軍陣地發動了入朝以來規模最大的攻勢。19日晚,上級命令黃繼光所在連對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進行反擊戰斗,並要在20日拂曉前拔下這根「釘子」。
敵人的兵力雖說有我們的二三倍多,但機智勇敢的我軍官兵很快將3、4、5號高地拿了下來。到了2號高地,連隊進攻遇到了「釘子」:敵人設在半山腰處堅固的火力點噴射出來的猛烈火力,壓制我軍先頭部隊。兩個爆破組上去了,沒有成功,營指揮員著急得瞪大了眼睛。就在這時,黃繼光送信回來了。見此情景,一直想上戰場的他急忙把早已寫好的請戰書交給參謀長,一再請求把爆破的任務交給他。參謀長看著他用鮮血寫成的請戰書,答應了他的請求,同時派連隊通信員肖東良和吳山羊作配合。
黃繼光他們出發後,為了完成掩護任務,鍾仁傑將排里的兩挺機槍全派到最前沿,自己把住了一挺重機槍。
黃繼光他們在距敵火力點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敵人發現了,照明彈、探照燈使整個山坡變成了白天,無數條機槍噴射出來的火舌,掃向他們隱蔽的地方,眼看著三人一個個相繼倒了下去。可沒過幾秒種,黃繼光又匍匐前進了,但動作比原來慢多了。後來才知道,吳山羊這時已犧牲,肖東良身負重傷不能動,黃繼光左臂也掛了彩。
---------------------------------------------------
特級英雄--楊根思(1922-1951年):
--------------------------------------------------------------------------------
江蘇省泰興縣人,一九二二年出生,一九四四年二月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黨員,志願軍第二十軍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團第三連連長。第二次戰役中,他帶領本連第三排守衛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他們打退了敵人在大量飛機、炮兵支援下的8次連續猛烈的進攻。當增援他們的分隊正在途中時,敵人發起第九次進攻,有40多個敵人爬上陣地。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1個5公斤的炸葯包,拉燃導火索,縱身向敵群沖去,炸死了爬上陣地的敵人,自己也壯烈犧牲。立特等功,獲特級英雄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攜炸葯躍向敵群——楊根思
---------------------------------------------------
楊根思初次參戰即手持長矛繳到了槍,顯示出智勇雙全的才幹。 他曾創造了用炸葯包俘虜國民黨 軍一個排的驚人戰績,被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
在革命戰爭年代,楊根思已是華東地區有名的戰斗英雄。他初次參戰時,參加攻打一個偽軍據點,所持武器只是一根長矛。敵人潰逃時,他緊緊盯住一個拿槍的偽軍,用長矛與敵人展開肉搏。兩人拼了幾個回合,楊根思機智地大喊一聲:「班長,後面上!」那個偽軍嚇得一回頭,被楊根思一槍刺中。這樣,楊根思初次作戰就繳到了槍,受到排長表揚。
在1946年的泰安戰斗中,楊根思所在的突擊班奉命攻佔一座高大的教堂。他們沖到教堂前的一排民房下卻砸不開門,敵人從房頂不斷地往下扔手榴彈。在危急時刻,楊根思沖到離屋檐五六米遠的開闊地,迎著敵人子彈,兩手左右開弓,向房頂連續甩了18顆手榴彈,炸得敵人鬼哭狼嚎,戰友們乘機沖進屋內。這場戰斗後,楊根思首次獲得「戰斗英雄」稱號。
在1947年的齊村戰斗中,楊根思抱著炸葯包沖到敵人一座大碉堡前,放好後正要拉弦,猛然聽到碉堡里的敵人正吵嚷要投降,而領頭軍官不同意。楊根思當機立斷,抱起炸葯包跳入交通壕,飛起一腳踢開碉堡門,如神兵天降,大喝一聲:「繳槍不殺,誰敢頑抗,統統報銷!」說著就做出要拉弦的姿勢。一看這陣勢,碉堡內近一個排的敵人都乖乖地爬出來繳了槍。戰後評功,楊根思被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
入朝作戰正逢冬季,戰士們單衣露宿,他帶領大家用雪擦手擦臉,把玉米殼撕成條,裹在腳上防寒 ,最後時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給傷員,自己孤身作戰,從容赴死。
楊根思所在部隊緊急入朝參戰,進入東線時,山區最低氣溫零下30度,而戰士們還穿著華東軍區發的薄棉衣和單鞋。因敵機日夜轟炸後方運輸線,糧食供應不上,每天每個戰士的食物只是凍得硬邦邦的幾個馬鈴薯。楊根思身為連長,深知要打好仗必須先把部隊帶好。每到宿營地,戰士們睡下後,他一個班一個班地查鋪。看到戰士們在雪地鋪上樹枝露天宿營,不少人兩腳凍得紅腫,他馬上決定採取防凍措施,帶領大家用雪擦手擦臉,把玉米殼撕成條,裹在腳上防寒。他和指導員還號召大家用堅強的毅力戰勝困難。
當時,志願軍第九兵團在東線包圍了美軍最精銳的海軍陸戰第一師,楊根思所在連隊接受了阻敵向南突圍的任務,並負責堅守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他對全連官兵鏗鏘有力地說:「敵人凶,我們要更凶!堅決不讓敵人上小高嶺!」敵軍猛烈的炮火和轟炸,把陣地上的土都幾乎翻了一遍,臨時挖的工事也被摧毀,楊根思仍帶領三排連續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最後身邊只剩下幾個戰士。此時,他命令通訊員把重傷員背下陣地,又命令重機槍手把子彈打光的重機槍撤下陣地,孤身一人留下堅持戰斗。此時,後續部隊在敵炮火封鎖下,被阻隔在山腰上,無法上來增援,楊根思面對蜂擁而上的敵人,從容不迫地抱起炸葯包,拉著了導火索,一步躍起,沖向敵群,在一聲巨響中實踐了他的鋼鐵誓言:「我帶三排上小高嶺,保證人在陣地在!」
楊根思初次參戰即手持長矛繳到了槍,顯示出智勇雙全的才幹
英雄模範--邱少雲(1931-1952年):
-----------------------------------------------------------
四川省銅梁縣人,一九三一年出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黨員(追認),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二十九師第八十七團第九連戰士。一九五二年十月,在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的作戰中,他所在連隊擔任突擊任務。戰前,該連在敵前潛伏時,他不幸被敵人打來的燃燒彈擊中。為了整體,為了勝利,他忍受了烈火燒身的劇痛,一動沒動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犧牲保證了潛伏的成功。反擊部隊在邱少雲偉大精神的鼓舞下,當晚就勝利地攻佔了391高地,全殲敵1個加強連。立特等功,獲一級英雄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烈火金剛----一級英雄邱少雲
-----------------------------------------------------------
一級戰斗英雄邱少雲,1931年生於四川省銅梁縣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犧牲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
1951年的春天,邱少雲懷著保衛祖國、保衛家鄉、保衛和平的迫切心情從祖國奔赴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在朝鮮,他親眼目睹了美國侵略者用飛機、大炮把大片的工廠、樓房炸成殘牆斷壁,使無辜的朝鮮人民遭受了災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事實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美國侵略者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想卷土重來,使中朝兩國人民再次受其剝削和壓迫。我們決不能讓他們的陰謀得逞。在平時的訓練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難,苦練軍事本領、軍事技術,決心把自己鍛煉成最堅強的革命戰士。
1952年秋,上級命令邱少雲所在的部隊開赴平康前線,進入陣地。這是一項非常艱巨而光榮的任務。這個高地上駐有李承晚軍的一個加強連,共170多人。周圍布滿了嚴密的火力網和密密麻麻的鐵網,星羅棋布的地堡散布在它的周圍,情況相當復雜。邱少雲戰斗小組來到陣地的右側隱蔽下來後,他忽然覺得嗓子癢得厲害,就像有小老鼠抓撓一樣,痛癢難忍。他使勁地咽唾液,沒有效果;又用手巾緊緊捂住嘴,憋住氣,直憋得兩眼發黑,淚水都流出來了,仍不見效果。此時如果能發聲咳嗽是能夠減輕癢的痛苦的。但他深知自己是在執行偵察任務,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不能因為自己而暴露目標,破壞整個偵察計劃。他只好抓起帶苦味的野草在嘴裡咀嚼才強忍下來。幾個小時過去了,仍不見敵人出現,連長命令繼續往敵人陣地前沿運動,這時,敵人的幾顆照明彈竄上天空,輕重機槍一起掃來,此時擔任戰斗小組組長的邱少雲以火力掩護大家撤出。他帶領戰士李川虎用手榴彈、沖鋒槍一起向敵人陣地猛打,虛張聲勢地高聲喊:「沖啊!」這下敵人以為他們找到了目標,不僅輕機槍像暴風雨一般地掃射,火炮也出來湊熱鬧。這樣折騰了半個小時後才發現上了當,射擊聲停止。
1952年10月,搶攻391高地的戰斗就要打響了。11日夜,擔負潛伏任務的500餘名指戰員神不知鬼不覺進入一片有3000米開闊地的潛伏區。邱少雲帶領的爆破組,潛伏在距敵人前沿60米處一個小土坎旁邊的蒿草叢中。他們透過草叢緊緊盯住敵人的陣地,聚精會神地觀察將要爆破的目標,並已暗下決心,堅決完成潛伏任務,徹底消滅敵人。空曠的山野里聽不到槍聲,也聽不到人聲。500多名全副武裝的志願軍戰士在半人高的野草當中已度過了近10個小時了。整個潛伏區顯得非常寧靜。上午10點多鍾,意外的情況發生了,一個班的李承晚軍從地堡里鑽出來,朝山下走去。這突如其來的情況,使潛伏區的空氣驟然緊張起來。邱少雲和同志們屏住呼吸,天地間的一切像凝固住了一樣。這時,戰友們用眼神互相鼓勵著:「沉住氣,不要沖動,一定要遵守紀律。」這時走在最前面的敵人突然發現山下埋伏著一片志願軍,頓時嚇得兩腿發軟,砰砰砰地掃了一梭子,扭頭就往山頂上跑。當敵人跑到半山腰時,一陣驚天動地的炮聲從志願軍陣地傳出。炮火築起一道火牆,截住了敵人的逃路,將敵人全殲在山腰間。
一場危機過去了,潛伏區又恢復了平靜。中午12時,一顆燃燒彈在邱少雲身邊爆炸,燃燒液濺到了他的身上,立刻燃燒起來。首先燒著了他腿部的偽裝,頓時形成了火團把他緊緊包圍起來。一股強烈的灼熱使邱少雲本能地抽動了一下,在他的身後就是一條流水的小溝,只要後退幾步,在泥水中打個滾,就可以把火壓滅,保住自己的生命。但他深知這樣就會被山頂上的敵人發現。為了500多戰友的生命安全,為了整個戰斗的勝利,他不驚慌,不呼救,堅定地趴在地上,咬緊牙關,巍然不動。眼看著邱少雲被大火吞噬而不能去救,戰友們的心像在滾開的油鍋里煎熬。但此時,理智要求大家誰也不能動,這是考驗革命戰士組織紀律性的嚴峻時刻。他們在為邱少雲擔心、難過,同時也相信他一定能經受住考驗。
火焰仍在邱少雲身上翻滾,身上的棉襖漸漸地燒完了,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上滾下來,他懷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烈火燒身的劇痛。他緊握鋼槍,堅強地抬起頭來,看看同志們,彷彿在說:「首長,同志們,我邱少雲為了戰斗的勝利,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為了保衛我們可愛的祖國,再大的困難,絕不屈服。」在烈火持續的燃燒中,邱少雲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為表彰邱少雲烈士的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志願軍總部於1952年11月6日給他追記特等功,並於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中國共產黨志願軍總部委員會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於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並將邱少雲的名字刻在朝鮮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讓英雄的名字與英雄的山嶺共存不朽。
英雄模範--伍先華(1927-1952年):
-----------------------------------------------------------
四川省遂寧市人,一九二七年出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黨員,志願軍第十二軍第三十四師第一00團第二連班長。一九五二年九月三十日,他所在部隊反擊官岱里西山敵人堅固設防的陣地。當主攻部隊被壓制在半山腰,前去爆破的兩名戰士又相繼倒下去後,他抱起10公斤重的炸葯包,毅然跳進敵人坑道內,和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使主攻部隊得以攻上陣地,全殲守敵1個加強連。立特等功,獲一級爆破英雄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
無敵勇士----一級英雄伍先華
-----------------------------------------------------------
一級爆破英雄伍先華,四川省遂寧縣金馬鄉斬龍啞人。1927年出生,自幼失去父母,成了孤兒,在舊社會歷盡苦難。1949年12月,他從國民黨軍隊里被解放過來,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革命後,他經得起艱苦的考驗,有殺敵立功的決心,於1950年8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3月,伍先華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12軍第34師第100團第2連第3班戰士、班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性反擊戰。他作戰勇敢,工作積極,曾三次立功。
1952年秋,志願軍發起了戰術性反擊戰,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擊戰中,伍先華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務。團首長在傳達戰斗命令時說: 「要取得這次戰斗的勝利,關鍵性問題是爆破。主攻部隊要從我們最前沿的坑道口沖出去,穿過720和74兩個陣地之間的凹地,佔領敵人連隊的主陣地。但720南邊的半截坑道設有敵軍的指揮所,裡面的火力完全封鎖住了凹部和74號陣地的山腰,因此,炸掉這半截坑道是決定戰斗勝負的重要一環。團指揮所決定:這個為沖鋒部隊開辟前進道路的任務交給第2連第3班。」
伍先華領受任務後,率領全班戰士連夜出發,察看爆破敵人各個火力發射點的道路。他們乘漆黑的夜色悄悄摸到720陣地背後,觀察了半截坑道附近的所有地堡,記熟了進攻的道路和目標。回來後,他們根據敵人地堡的大小,捆了許多個不同型號的炸葯包,等待著出擊的命令。
9月29日17時,激烈的戰鬥打響了。隨著炮火的不斷延伸,伍先華率領戰士英勇爆破,迅速攻佔了敵軍720高地,控制了制高點。爾後從該高地制高點左側,直擊凹部。他們剛沖到半途,半截坑道噴出的火舌,向凹部和74陣地飛來。接近半載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鎖住,急雨似的子彈、手榴彈從坑道附近的4個地堡里射出來。伍先華命戰士羅亞全把敵人的地堡炸掉。羅亞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敵軍從坑道鑽出來,向720高地制高點反擊。伍先華率戰士用自動步槍、手榴彈打退了一股沖上來的敵軍,又一股敵軍沖上來。伍先華率領戰士上前迎戰,剛沖到凹部,又遇上從山溝里鑽出來的一夥敵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敵軍的反沖鋒被打退了,守住了陣地。
戰斗激烈地進行著。這時,3班只剩下伍先華和兩名戰士了。可敵人從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彈,死死封鎖住志願軍突擊部隊沖鋒的道路。伍先華立即命令羅亞全:「你爆破地堡,我掩護。」羅亞全抱起炸葯包,向敵軍地堡群的右側爬去。敵軍的兩道火舌,立即對准羅亞全。此時,伍先華猛烈地向敵軍地堡群開火,把兩道火舌吸引過來。伏在地上的羅亞全借機爬到敵人地堡群前,隨著兩聲巨響,地堡群升起了濃煙烈火。
敵軍的地堡群被炸掉了,可半截坑道里的機槍仍然瘋狂地響成一片。此時,74號陣地上傳來一聲巨響。天井坑道的敵軍連指揮所被友鄰部隊炸掉了。按照預定的作戰部署,正面主攻部隊發起沖擊的時刻到了,可半截坑道的敵軍重機槍還在發射密集的子彈,穿過凹部地段,撒在74號陣地的山坡上,壓得主攻部隊抬不起頭來。伍先華回頭望瞭望急待沖鋒的戰友,立即從地上抱起大炸葯包,向半截坑道爬去。戰士周紹豐一把拉住班長,搶下炸葯包向前爬去。伍先華立即猛烈開火,將敵軍的火力再一次吸引過來。周紹豐乘機迅跑,先向半截抗道左邊地堡塞進一包炸葯,翻身一滾,又向右邊地堡里塞進一包炸葯,在他往山坡下滾的時候,連續兩聲巨響,敵軍的兩個地堡飛上了天。
隨著敵軍地堡的爆炸聲,志願軍突擊隊發起沖鋒,滿山遍野響起了喊殺聲。此時,半截坑道里敵人的重機槍又掃射過來,成了突擊部隊前進路上的大障礙。伍先華抱起一捆20斤重的大炸葯包,躍身沖進火網,向半截坑道口沖去。突然一串曳光彈掃來,伍先華負了重傷,但他毫不猶豫地拖著負傷的身子,忍著劇痛吃力地向前爬,在距半截坑道只有幾米時,一躍而起,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扛著炸葯包,奮不顧身地沖進坑道,在敵人群里拉響了導火索。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半截坑道崩潰了,共炸死敵軍40多人,為突擊部隊打通了前進的道路。伍先華壯烈犧牲。
1952年11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伍先華追記特等功,追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爆破英雄」 和「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為「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為表彰邱少雲烈士的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意志,志願軍總部於1952年11月6日給他追記特等功,並於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中國共產黨志願軍總部委員會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於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並將邱少雲的名字刻在朝鮮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讓英雄的名字與英雄的山嶺共存不朽。
---------------------------------------------------
---------------------------------------------------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是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它。聽志願軍將士們講述50年前的那場戰爭———
英雄故事依然美麗
邵寧
那是一段硝煙滾滾、烽火連天的歲月。那是一段熱血涌動、壯懷激烈的歷史。那是一段充滿血與火的記憶,留在了一片盛開著金達萊花的土地上。「抗美援朝」四個字,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也許已經很遙遠了。可是,英雄的故事不應被遺忘。這幾天,記者連續采訪了多位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經過半個世紀的滄桑,英雄的故事依然那麼美麗、那麼動人。
皮靴被雪水泡得漂起來
13歲參加新四軍的李允瑞,在抗美援朝時,已是一位年輕的「老幹部」了。1951年,24歲的李允瑞在解放軍總政治部擔任文教辦公室主任。當他聽到戰火已燃燒到鴨綠江邊時,便堅決要求參加抗美援朝戰斗。昨天,73歲的老李在無錫療養院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憶及往事,依舊十分激動。他說:「朝鮮是一所大學校,我在那裡戰鬥了近7年,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一生中有這樣一段經歷,十分有意義。」
李允瑞到朝鮮後,先在志願軍政治部工作,但他堅決要求到前線去,後來擔任了54軍134師政治部主任。在戰場上,他和戰士一樣睡山洞、蹲坑道、吃炒麵,一口炒麵一口雪;早晨醒來,發現皮靴竟被山洞裡融化的雪水泡得漂浮了起來。戰爭是無情而慘烈的。1953年停戰後,他帶領一個師部檢查組,到前線檢查工作,半路上和李承晚的部隊遭遇,打了一仗,戰斗十分激烈,犧牲了不少同志。「就在勝利在望時,他們卻倒在了朝鮮這片土地上。」
至今太陽穴還留有彈片
原成都軍區政治部幹事徐逸如今住在虹口區第一干休所。他的故事今天聽來仍驚心動魄。1949年1月在浙江淳安縣參軍的徐逸,於1950年11月10日隨志願軍179團奔赴朝鮮。當時他在179團參謀處擔任偵察測繪員。這是一項事關戰役能否取勝的重要工作,戰斗布置、作戰方案、進軍路線全靠測繪員實地偵察後標出來。1951年4月初,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行將打響,我方將從中線、西線攻打三八線附近的史倉里。徐逸的任務是趁敵人還沒有佔領史倉里前,趕往那裡繪制陣地圖。當天夜裡,徐逸和另一偵察兵連夜翻過一座900米的大山,搶在敵人的偵察小隊之前,繪制了陣地圖,為取得戰斗勝利奠定了基礎。
1951年6月6日,山陽里阻擊戰全面展開,徐逸所在的團奉命進行阻擊,6日晚9時多,敵人的一顆炸彈落在了徐逸所在的一山洞口,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鮮血從他臉上淌了下來,他失去了知覺。第二天,團部偵察參謀在尋找戰士時發現了徐逸,立即將他抬回了後方醫療站,因後方醫療站條件限制,部隊又將他送到了部隊醫院接受治療。然而要取出彈片,必須回國治療,徐逸聽說要離開戰場回國治療,心裡非常著急,他多次向領導請求不要把他送回國。一個月後,徐逸帶著傷重返戰場。
直到現在,徐逸左面的太陽穴還留著彈片,每當陰雨天,他的頭部會隱隱作痛。徐逸的赫赫戰功受到了表彰,朝鮮授予他參戰軍功章,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三等功勛章。
身子被黃土埋了大半截
孫繼榮在志願軍老戰士中要算「小妹妹」。她1951年5月赴朝時年僅16歲。孫繼榮在第五分部22大站負責前方葯品和醫療器械的供應。過鴨綠江後,她和戰友就用小推車送物資,從新義州運到平壤,整整步行了半個月。
她記得最清楚的是1953年初的那次轟炸,她差點就「光榮」了。那天晚上,她帶了兩個朝鮮姑娘在醫療站護理傷員。半夜大家都睡熟了,忽然傳來了飛機轟炸聲。她睡得迷迷糊糊的,等她醒來,周圍的人都已撤離了。孫繼榮很鎮定,這時只聽一聲呼嘯,一個炸彈扔在10多米遠處,她趁飛機拉起的短暫的間隙逃出醫療站,沖到外面的坑道里,沒跑幾步,又一個炸彈炸響了,五六米外的醫療站已變成一片平地,而她被土埋在了坑道里,一直埋到胸口,喘不過氣來。轟炸過後,同志們來找她,她聽見大家叫她的名字,可是發不出聲,心裡那個急啊。這時,正巧有個戰友一腳踩到她頭上,她發出了「哇」的一聲。一條命就這么撿回來了。
在朝鮮時,她見到過金日成主席、朝鮮婦聯主席朴正愛。1952年7月,她在下連隊送葯時,還陪同著名作家魏巍一同到連隊采訪呢。
孫繼榮至今還保存著一個慰問袋,那上面凝結著祖國人民的情意。袋子正面印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字樣,反面還寫著「水果糖、一市斤」幾個字,盡管是那種沒有包裝紙的「赤膊糖」,但孫繼榮激動得不得了。今天孩子也許會說,水果糖有什麼好吃的,可是在那種極其艱苦的環境里,對這些女兵來說,手裡捧著水果糖,而且整整500克,那種快樂是無法形容的!
歷史永遠不能忘記他們
今年70歲的趙虹是1950年11月跨過鴨綠江的。他所在的20軍就是戰斗英雄楊根思所在的部隊,第一仗是在長津湖畔與美國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一師打的。這一仗,他們把美國的王牌部隊打敗了,然而未把敵人消滅。這是因為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而我們的戰士僅穿著單衣、單帽、膠鞋,許多戰士的腳和襪子、膠鞋都凍在一起了,爬不出戰壕,無法截擊敵人。打完這仗,趙虹就負責送傷病員到轉運站,交通工具只有爬犁。後來,許多戰士膝蓋以下壞死,不得不截肢。
今年71歲的黃偉是1953年撤軍前赴朝的。他到朝鮮時已經停戰了,而最讓他難以忘懷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從朝鮮撤軍的那一幕。老黃是這么形容那告別的一幕的:當看到一個個戰友長眠在朝鮮戰場上,永遠不能回國,從司令員到政委到普通戰士,沒有一個不流淚的。隊伍中的哭聲越來越響,震撼天地。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盡管歲月變遷,當年英姿勃發的英雄們,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白發蒼蒼,有的病魔纏身,但他們仍是最可愛的人。
50年前的這場戰爭,留下了很多令今人深思的東西,而志願軍戰士的精神境界,是我們永遠的財富。
--還有很多故事寫不下了,如解放軍報:《親歷者記憶中的抗美援朝戰爭》見
http://www.pladaily.com.cn/pladaily/20001013/gb/20001013001173_TodayNews.html
『陸』 五老人員包括哪些人
五老人員指的是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我黨做過貢獻,如今尚健在的老同志。
他們分別是:
1、老地下黨員;
2、老游擊隊員;
3、老交通員;
4、老接頭戶;
5、老蘇區鄉幹部。
主流含義應該是下面五個:
1、老幹部;
2、老戰士;
3、老專家;
4、老教師;
5、老勞模。
(6)杭州朝暉區革命老戰士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政部財政部關於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的通知》
一、提高殘疾軍人(含傷殘人民警察、傷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傷殘民兵民工)的殘疾撫恤金、烈屬(含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的定期撫恤金、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含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紅軍失散人員)的生活補助標准,調整後的標准見附件。
其中,烈屬(含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的定期撫恤金不再區分城鎮和農村,實行統一標准。
二、各地要按照《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規定,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提高在鄉老復員軍人的生活補助標准,切實保障其生活水平。中央財政在現行補助標準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三、各地要按照每人每月不低於450元、不高於十級殘疾軍人撫恤金標準的原則,調整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生活補助標准,每人每月提高標准不低於40元。中央財政對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遼寧等9個省(直轄市),補助標准調整為每人每月180元;
對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個省,補助標准調整為每人每月270元;
對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補助標准調整為每人每月360元;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補助標准調整為每人每月450元。
八、對建國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農村老黨員和未享受離退休待遇的城鎮老黨員調整生活補貼標准,每人每月提高40元,補助標准調整為:1937年7月6日前入黨,達到每人每月62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入黨的,達到每人每月560元;
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入黨的,達到每人每月480元。已享受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的老黨員,不執行上述補貼標准,仍按每人每月50元標准發給生活補貼。已對老黨員實行定額補貼的地方,補貼標准低於上述標準的,按照補差原則發給補貼;
補貼標准高於上述標準的,仍按原補貼標准發給補貼。中央財政對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7省(直轄市),按上述補助標準的25%安排補助資金;對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上述補助標準的50%安排補助資金。
『柒』 革命戰士有哪些
革命烈士有:金守兒、陳其美、陳式純、丁麟章、江竹筠(江姐)、董存瑞、黃繼光、李大釗、孔慶三、盧崇軍、楊靖宇(張貫一)、魏其虎、王孝和、王德三、趙祚傳、夏明翰、利汝光、雲九霄、苟曉超 等等。
『捌』 杭州 烈士 名人 墓地
【章太炎墓】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章太炎生前敬慕張煌言,表示"生不同辰,死當鄰穴"。1936年病故,靈柩暫厝蘇州。1955年江浙兩省組織治喪委員會,於次年4月1日將靈柩遷至杭州南屏山荔枝峰,4月3日公祭安葬。墓為青石圓形,上堆封土,以水泥封頂呈券形,四周植龍柏。墓前樹"章太炎之墓"小篆大碑,碑文系1915年章太炎自篆。1966年底墓毀。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撿回骨殖重新安葬於原處,墓形如舊。1989年於墓道旁新建章太炎紀念館。
【張煌言墓】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明崇禎舉人,文學家。南明弘光元年(1645),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奉魯王監國,據守浙江沿海。官至兵部尚書。永曆十三年(1659)與鄭成功合兵進入長江,攻南京。抗清堅持19年。清康熙三年(1664)兵敗,隱居南田懸嶴島(今象山縣南),不久遭捕,被害於杭州弼教坊,葬於西湖南屏山麓荔枝峰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賜謚忠烈。1966年底墓毀,1983年於原址原樣修復。墓呈圓形,磚砌,兩側為同時殉難的羅子木、楊冠玉及舟子墓。墓道兩側有石馬、石羊、石獅等。墓左前方有張蒼水祠堂。
【衛匡國墓】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西湖區留下老東岳大方井天主教司鐸公墓之中。衛匡國(1607~1661),義大利傳教士,原名馬丁諾·馬丁尼,衛匡國是他的漢名。為明末清初頗有國際影響的漢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1643年來華傳教,先後到過杭州、寧波、金華、蘭溪、廣州等地,傳播歐洲文化,並把中國文化介紹於歐洲各國,促進中西科學文化交流。著作頗豐。清順治十六年(1659),他在杭州中山北路(今441號)建天主教堂。1661年病逝,葬於大方井天主教司鐸公墓,墓旁有古樟樹。
【蓋叫天墓】
位於丁家山麓,西山路旁。蓋叫天,原名張英傑,河北保定人,我國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1971年1月15日,因受文革迫害在杭含恨去世。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蓋叫天墓,並將蓋叫天的骨灰移葬此處。墓前門樓和石牌坊題有匾額「學到老」(黃賓虹書),楹聯「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吳湖帆撰書),及楹聯「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陳毅撰、沙孟海書),這是對蓋叫天一生真實的寫照和最好的評價。
【俞樾墓】(含右台仙館)
位於右台山麓。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德清人。清學者,道光進士。晚年講學杭州詁經精舍,著作有《春在堂全書》490卷。墓曾被毀,1978年修復。
右台仙館,原為國學大師俞樾(俞曲園)所建,位於右台山麓,靠近原法相寺。據《右台仙館筆記·自序》所述,自夫人姚氏死後葬於錢塘之右台山,俞曲園於墓旁置地築屋三間,「竹籬環之,雜蒔花木」,取名「右台仙館」。俞曲園逝世後,其部分遺稿曾一度保存於此。現在原址附近重建右台仙館,與北面的俞曲園墓相呼應,以紀念這位長眠於杭州的近代著名學者
【陳夔龍墓】
位於俞樾墓右側。陳夔龍(1857-1948),字筱石,號庸庵,貴州貴陽人,清光緒進士。庚子年(1900)任順天府尹,後歷任漕運總督、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亡前夕,陳夔龍以病告假,退隱上海,1948年8月去世,當年下葬杭州。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遭到較大破壞,現對該墓及周邊環境進行了清理,適當恢復了墓的原貌,並與俞曲園墓形成一個整體墓園。
【秋 瑾 墓】
秋瑾烈士墓位於西冷橋南端,是經十次遷徙於1981年重新建造起來的。墓座上端立著英姿颯爽、手持寶劍的秋瑾烈士漢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背面鐫有《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詳細地記敘了這位巾幗英雄的革命一生。
秋瑾,不僅是一位尋求真理的革命先驅,而且還是一位近代文學史上的傑出女詩人,「秋風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臨終絕筆。西泠橋畔,面臨外西湖,原秋社遺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紅柱子組成的四角亭,就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風雨亭。
【龔隹育墓】
龔隹育(1622年-1685年),初名隹胤,字祖錫,晚又字介岑,世為杭州人。曾任山東按察僉事、江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太常寺卿、光祿寺卿等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病卒於京師。龔隹育為官期間,清廉正直,不畏權勢,奉公守職,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龔隹育還是清初著名的藏書家。
龔墓是西湖風景區乃至杭州不可多得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實跡,墓區周圍山色翠微,環境幽寧,林木蔥郁,清寂宜人。龔墓坐東北、朝西南,墓區面積約960平方米。整個墓道長62.7米,依山勢砌築成七個台基。遠遠望去,給人綿延不盡,深邃肅穆的感覺,氣派威嚴。墓前方的華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馬、石虎、石翁仲均完好,1997年8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小小墓】
春天的西湖孤山新枝勃發,山上愈發鬱郁蔥蔥,在其北麓,西泠橋邊,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古亭,那就是為紀念六朝南齊杭州著名的歌伎蘇小小修建的「慕才亭」。亭上有「金粉六朝香車何處,才華一代青冢猶存」、「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的楹聯。
【岳飛墓】
岳飛墓亦稱岳墳,位於棲霞嶺南麓,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 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現存建築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 ,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廟更加庄嚴肅穆
【於謙墓】
於謙墓祠位於西湖三台山麓,分為墓區與祠廟區兩部分。蒼柏翠柏環繞,十分庄嚴肅穆。
於謙祠由序廳、正殿、生平事跡廳、兵器室組成。其間陣列於謙年表、世系表、繪於清代的於謙夫婦畫像和於謙青銅塑像;同時,以圖畫、照片、史料、實物等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謙潔」、「保衛京師」、「永垂青史」四部分,介紹於謙的高風亮節和悲壯人生。祠後左側為於謙墓,兩旁列石翁仲和石獸,墓前的祭桌與石香爐均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鐫刻著一幅楹聯,「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祠墓已成為既有文化內涵,又具優美環境的紀念類景區。
【放鶴亭和林和靖墓】
位於孤山北麓。林和靖(967一1028),名逋,字君復,錢塘(今杭州)人,是北宋隱逸詩人,居孤山二十年,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詠梅名句,流傳至今。
放鶴亭初建於元代,為元至元年間郡任陳子安為紀念林和靖而建。現亭為1915年重建,面闊8.75米,進深8.85米,重檐攜三灶。亭中有《舞鶴賦》刻石一塊,文章為南北朝鮑照所著,字跡系清康熙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全賦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碑通高2.4米,寬2.94米。碑上有巨樟覆蓋,其前構築石欄,面臨里湖。亭外植梅,為湖上賞梅勝地。
放鶴亭旁還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養「鶴皋」的鶴冢。這里曾被譽為「梅林歸鶴」,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和靖的墓在孤山北麓,放鶴亭東側,面臨西湖。墓旁有多株梅花樹,此行正是梅花盛開之時,粉紅的,亮白的,熒綠的,幾只勤勞的蜜蜂在花叢中,從這一朵到那一朵,忙碌地采擷著。
【沈秋水墓】
沈秋水,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是近代著名的愛國人士、報業巨頭史量才的夫人,她所捐獻的「秋水山莊」至今仍是杭州北山路上的著名建築之一,從照片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原來佇立於南山公墓的秋水居士墓。然而,現在這里早已被全部平整,建成了新的公墓,不禁讓人唏噓「雕欄玉砌樓尤在,怎奈何物是人非」。
秋水山莊,建於30年代,屬中西式花園別墅,位於北山路,背倚葛嶺,瀕臨西湖而築,是30年代初極具民族特色的優秀民宅之一。原為著名報人史量才私宅,「秋水"為其妻之名。現為新新飯店所有。
【武松墓】
丁夫先生曾住在孤山邊的俞樓,小時候見過原來的武松墓,就立在西泠橋頭蘇小小墓北面20多米的地方。這兩個墓,一個溫婉賢淑,一個粗獷豪放,但同樣善良,同樣為人懷念。
【蘇曼殊】
在孤山北麓大片草坪中央有一處矮樹林,樹林枝葉繁茂,裡面長眠著一 位情僧——蘇曼殊。據悉,蘇曼殊墓遺址處原來就有一座石塔,可於50年代 被毀。現在的石塔為劍狀六面石塔,高2.5米左右。蘇曼殊(1884—1918) ,廣東人,近代文學家。原名玄瑛,字子 。後為僧,號曼殊。他早年留學日本,漫遊南洋各地,能詩文,善繪畫,通英、法、日、梵諸文,曾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交遊,參加南社。其著作有《斷鴻零雁記》、《碎簪記》等。他還翻譯過拜倫、雨果等人的作品。
【郭孝童墓】
孝子郭金科的墓一直坐落在孤山南麓———西泠印社和俞樓中間草坪的一棵女貞樹下,離潘天壽銅像約50米。只不過,墓碑被青草湮沒,只露出二三十厘米高的一節,成了遊客們的條凳
【惠興】
惠興(1870——1905.11),女,姓瓜爾佳氏,滿族,白山人(今吉林省)。貞文女學(後改名惠興中學)創辦人。校址在迎紫門北首,金鉤弄梅清書院舊址。(6月26日籌建,9月16日開學。)對中國文學有一定基礎。平時留心國家大事,認為中國女子欲擺脫受壓迫地位,必須讀書識字,提高文化水平,求得謀生本領,於是以提倡女學為己任。她死後由浙江將軍會同浙江巡撫張曾敬上奏,奉旨建坊,葬於孤山放鶴亭後。
【胡明復】1929年中國科學社將胡明復遺體遷葬於杭州西湖煙霞洞山 坡上,蔡元培先生題寫了碑文。現墓經過整修,保存較完整,只是蔡元培先生題寫的碑文已有殘缺。 胡明復(1891-1927),原名孔孫,後改名為達,字明復 ,江蘇無錫人。為著名數學家,是我國在國外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他曾參與創建了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 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志——《科學》。
為了發展 中國的科學事業,實現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胡明復一 心一意從事最基礎性的工作。他說過,一個人倘若能做三個人 的事業,或在一日之中能做三日的工作,那麼他不啻把自己的 生命處長了三倍。1927年6月,他不幸在無錫溺水身亡,時年36歲。
【劉師復】師復墓冢現已不存,只在山崖峭壁上鐫刻有「師復墓」三個大字。
【黃賓虹都錦生】南山公墓完好保存的黃賓虹墓國畫大師、愛國民族企業家都錦生墓等等,馬寅初、蔣百里、王映霞墓等等北宋時期的兵部侍郎胡則墓
【徐錫麟墓】
今在風篁嶺南天竺,原演福寺舊址。
徐錫麟(1873~1907年),字伯蓀、伯聖,別號光漢子。浙江山陰(今紹興縣)人。清光緒三 十三年(1907年)與秋瑾等革命黨人商議准備皖浙兩省同時起義。五月二十六日(7月6日)安慶巡警學堂舉行畢業典禮,徐錫麟與陳伯平、馬宗漢商定,嚴加戒備,召諸學生,曉之以起事之義。是日,徐伺機槍擊安徽撫恩銘,率巡警學堂學生攻佔軍械所。終因彈盡被捕,至按察司署,面對審訊,徐直認不諱,詞氣嚴正,毫無懼色,即日慘遭斬首剜心。徐錫麟犧牲後,遺體安葬安慶城北馬山。民國元年(1912年)1月21日,徐錫麟、馬宗漢 、陳伯平三烈士靈柩運經上海,在永錫堂召開追悼大會,同時追悼的還有陶成章。次日烈士靈柩運至杭州,葬於孤山東南麓。1964年,徐錫麟墓及附近葬左右的陳伯平、馬宗漢墓被分藏三壇,遷雞籠山。墓碑同時隨遷,墓表藏皇勞動路孔廟。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墓遭破壞,碑石無存。1981年9月,遺骨由雞籠山再遷風篁嶺南天竺原演福寺舊址。三烈士遺骨重換骨壇,壇內各置硯石一方,上刻姓名和「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雞籠山遷南天竺」字樣。新墓為三座圓形墓,徐錫麟墓居中,高100厘米,直徑400厘米。左為馬宗漢墓,右為陳伯平墓,皆市80厘米,直徑250厘米。均用大塊青石砌成,上植草皮。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陶成章烈士之墓
【牛皋墓】
牛皋墓位於棲霞嶺紫雲洞口,鎮守著劍門關,相伴著岳王墓。牛皋墓曾於清光緒元 年(1875年)重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墓系1983年重建。墓坐西朝東,為圓形 圈座式,平面直徑3.5米,高1.8米,墓圈用條石壘砌,其上封土,呈饅頭狀。墓碑上刻 「宋輔文侯牛皋之墓」,墓後及二側有半圓形回龍牆,其右側立清光緒元年秋八月《重 修輔文侯牛公墓記》碑。墓前方又有長13.7米、寬3米的墓道,中立一高4米的 石牌坊, 坊柱上鐫明徐渭撰「將軍氣節高千古,震世英風伴鄂王」對聯。山上畢竟是清靜的,對 於一生忙碌征戰沙場的武將,此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享受這林間的清幽,聽聽鳥兒的歡 叫,看看嶺間四季的風景,永遠地陪伴於岳王左右,也是安得其所。
【陳寅恪墓】
陳寅恪是赫赫有名的國學大師,他的父親、著名詩人和愛國人士陳三立和母親,以及大哥著名畫家陳衡恪的墓皆在西湖邊的九溪牌坊山。陳三立在1925年選中了九溪牌坊山作為夫人和長子的墓地,在悼妻的輓聯中寫到「一生一死,天使殘年枯涕淚;何聚何散,誓將同穴保湖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85歲的陳三立老人不願出任偽職,絕食而逝。抗戰勝利後,陳家家族扶靈柩自北京至九溪牌坊山,與其夫人合葬。
【於子三墓墓】於子三墓雲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自一公園沿南山路南行,東入萬松嶺路,便抵雲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其對面就是浙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於子三烈士之墓。
杭州革命烈士陵園、杭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如位於葛嶺原智果禪寺邊上的陳文龍墓,位於三台山的於謙、俞曲園墓,位於南屏山下荔枝灣的張蒼水、章太炎墓,孤山放鶴亭邊上的林和靖墓,位於龍井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墓地的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陶成章烈士之墓,位於靈隱法雲弄杭州雕塑院內的劉大白之墓,位於雙峰村天馬山巔的史量才之墓,位於虎跑內的弘一法師的墓塔,位於萬松嶺萬松書院南側的於子三墓,位於西山路丁家山的蓋叫天墓,位於南山公墓的馬寅初、蔣百里、王映霞墓等等北宋時期的兵部侍郎胡則墓
『玖』 中國有哪些革命烈士
金守兒、陳其美、陳式純、丁麟章、江竹筠(江姐) 、董存瑞、黃繼光、李大釗、孔慶三、盧崇軍、楊靖宇(張貫一) 、魏其虎、王孝和、王德三、趙祚傳、夏明翰、利汝光、雲九霄、苟曉超等。
1、金守兒
金守兒(1955---1979),浙江省富陽市王洲鄉人。1976年3月入伍,為廣西軍區獨立師獨立團八連六十炮班戰士。勤學苦練,成為投彈能手和出色炮手。197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勇猛頑強。1979年2月17日,隨部隊攻打越南保肯公安屯,右額為越軍彈片所傷,不顧包紮,繼續戰斗。下午腹部又被子彈打穿,班長嚴令醫療,送入戰地醫院。
傷未痊癒,即回部力請參戰,摧毀越軍暗堡兩座,3月3日在攻打高巴嶺7號高地戰斗中,與同班戰友殲敵160餘人,被越軍彈片穿破頭部,胸腿亦傷,不及搶救犧牲。部隊追認為「一等功臣」。
2、陳其美
陳其美(1878—1916),字英士,號無為,浙江湖州吳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同盟會元老、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
蔡元培稱其可與歷代俠士齊名列傳,並盛贊陳其美為「民國第一豪俠」。
民國三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長。民國四年潛回上海策動武裝反袁,11月在洪憲帝制呼之欲出之際,陳其美策劃暗殺了上海鎮守使、海軍上將鄭汝成,12月發動肇和艦起義。
雲南護國討袁軍興,陳其美百折不回,誓死捍衛共和,繼續在江浙一帶策動反袁軍事行動,袁世凱對其恨之入骨。
民國五年(1916年),受袁世凱指使的張宗昌派出程國瑞,假借簽約援助討袁經費,在日本人山田純三郎寓所將陳其美暗殺身亡。
3、陳式純
陳式純(1903~1935),金鄉鎮人,1919年在溫州中學讀書,參加反日宣傳隊。後在金鄉成立反日救國會,發動群眾抵制日貨,同時創「旭社」等進步團體,組織醒獅化裝演講會。
1922年考入上海大學,後轉南開大學。1925年,他至河南,在部隊、銀行、學校工作,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四次被捕入獄。
在漢口、武昌、上海坐牢,都經黨組織營救獲釋。1932年乘國慶節組織400多名群眾遊行,被捕入英租界工部局西牢,在長期折磨中於1935年2月逝世。
4、丁麟章
丁麟章(1907—1945),湖南平江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平江縣游擊隊;1930年7月,參加紅三軍團組織的第一次攻打長沙的戰斗。
第二年,隨部編入平江縣蘇維埃政府警衛團,任副營長,曾參加湘鄂贛蘇區歷次反「圍剿」的戰斗。
1939年後歷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三營營長、第七師十九旅五十六團團長、第六師十六旅團政委。
1945年春,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支隊政委,同年年6月,在孝豐百步山反擊國民黨頑軍五十二師的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
5、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1949年11月14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