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釣魚時總發現魚窩冒泡,卻不咬鉤,這是怎麼回事
一:手法問題
1、打窩,打窩也講究一定的方法,准確地打窩是釣魚人都要掌握的,例如浮漂的位置在前面5米處,那麼拋窩料就不能超出這個間距,要不投在浮漂的位置,要不投在4.8米的位置,往後離浮漂20厘米的間距,如果把窩料撒到了浮漂的前面,那魚到了窩料的位置就不會進來。
3、吵鬧,釣魚的周圍環境噪雜,搞出很大的響聲,魚自身膽量就小,雖然魚在水中聽不見,但他們能通過振動來認知。一旦感覺有風險他們是不會進入窩內吃東西的,只會在附近彷徨。因此釣魚一定要保持安靜,這些有大聲響吵鬧的地區不下竿。
『貳』 釣魚時水面出現很多水泡可是沒有魚吃勾是怎麼回事
1:餌料不是太對路,只能誘魚來不能誘魚吃鉤,或則餌料味道太沖,魚不敢進窩。2:餌料狀態不好,要麼散的太快鉤子上沒餌料魚只吃散落的餌料,要麼餌料太硬魚不吃鉤。3:線組搭配不合適浮漂調釣太鈍了,雙鉤卧底陷進淤泥里,魚只能聞到餌料的味道卻找不到餌料吃。或則是魚吃鉤浮漂不出動作,去換個好漂吧,想想十幾萬的車跟幾十萬上百萬車的區別。4:你說的魚泡可能是沼氣,魚嘴吐出氣泡是有粘液的,出水面幾秒鍾才破,沼氣沒有粘液出水就破,魚泡會移動大小不一,沼氣位置固定大小一致,這個你要加以區分。5:也有可能你精力不集中吃鉤你看不到。
『叄』 野釣鯉魚冒泡不吃鉤
當我們把目標魚,改為鯉草等大體型魚時,卻總是出現,釣點浮漂附近,時有魚泡浮起,甚至魚花、魚星也是左右開弓,就差魚不停的在浮漂附近躍水了;
但是,除了浮漂輕微的點動、晃動,等很久都沒有魚給口,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已經有發窩跡象,那必然是餌料、釣點沒有出問題,但是魚就是不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釣魚,不怕浮漂亂動不好判斷,最怕就是浮漂紋絲不動,既然浮漂有漂訊,水面有魚星、魚泡來輔證,那就說明魚已經進窩了,那麼,我們需要判斷,到底是魚的問題,還是的餌的問題;
而只要有魚進窩而不給口,其實沒有那麼多復雜的原因,大多數情況,不是魚找不到,要麼就是魚不想吃,而這歸根結底,大體上也就分為兩大類,一類,魚的問題,另一類,餌的問題;
第一類,魚的問題
只要魚進窩子里,而不開口吃餌,除開魚不想吃這種原因,那多半就是魚找不到餌,或者說吃不到餌,所以才覓著餌料的香味進窩,但是怎麼也找不到食物,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性:
1、餌料陷入到泥底、草底、石縫里,這是野釣最常見的情況,因為沒有精準找底,僅僅是確定了釣點,也就是鉤餌落點的水深,但是,釣餌、窩料,都陷入到了泥弟、草底、石峰里;
魚自然是圍著我點附近不停打轉,但是找不到吃的,自然就談不上給口,我們能做的,就是重新找一下底即可;
2、餌料霧化太好,釣目太低,鉤餌沒到底就溶散完了;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多見於新手使用商品餌做釣,因為調漂的方式,是調平水釣1~2目,釣目做的比較小;
但是,因為不能很好的把控餌料的溶散,所以沒等到鉤餌落地,餌料就已經脫落完了,僅僅是空鉤在水底,那進窩的魚,肯定是只會進食窩子里的窩料,對空鉤視若無睹;
建議:野釣也好,坑釣也罷,精準找底的意義非常大,別看以上是兩種可能性,但是說白了,都是因為沒有靜准找底,對鉤餌落底之後的情況,沒法做到精準判斷,如果我們靜准找底了,那必然會在找底過程發現水底的情況,亦或者是餌料溶散、脫落了,釣目是會有明顯變化的;所以,靜准找底,靜准找底,靜准找底,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記住;
第二類、餌的問題
什麼是餌的問題,釣友們在配餌時,經常會有一個常識性誤差,就是嗅覺和味覺是等同的,比如,我們開出的餌料,是薯香味的,那這個薯香味,其實指的是嗅覺;
我們吃過紅薯、地瓜,吃進嘴裡的紅薯,其實是甜味十足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調配的薯香味的餌料,是不是一定就是紅薯口味的呢?
如果是不添加葯酒、小葯的時候,因為生產工藝、原材料成本等原因,那薯香味的餌料,大部分的口感,必然也是紅薯的甜味,但是一旦加了葯酒、小葯,而且比例不當,那必然不是什麼正常味道;
這就好比,我們都知道香水可以調配成我們任何喜歡的味型,而且我們也願意聞到這些適宜的香味,但是絕對沒有人想著喝上幾口香水;
添加了葯酒、小葯的餌料,實際情況和這種情況是很類似的,因為香味濃郁,所以釣點附近的魚群,很快就被吸引進窩了,但是,味型太香、太濃,對野外的魚來說,這就是香味和香水之間的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