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火神派」名家醫案欣賞
火神名家吳佩衡【引火下行】醫案欣賞
牙齦出血——潛陽封髓丹加味
王某,男32歲。齦縫出血已久,牙床破爛,齦肉御唯萎縮,齒搖松動,且痛而癢,屢服滋陰降火之品罔。吳氏診之,脈息沉弱無力,舌質淡,苔白滑,不思不飲。此系脾腎鎮粗培氣虛,無力統攝血液以歸其經。齒為骨之餘屬腎,腎氣虛則齒枯而動搖。脾主肌肉,開竅於口,脾氣虛而不能生養肌肉,則齦肉破爛而蔞縮。氣者,陽也,血者,陰也。陽氣虛則陰不能潛藏而上浮,陰血失守而妄行於血脈之外。法當扶陽以鎮陰,固氣以攝血,俾陰陽調和則血自歸而不外溢矣。擬方潛陽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
附子60克砂仁20克炮姜26克肉桂10克焦黃柏6克炙甘草10克龜甲13克。服1劑稍效,3劑血全止,4劑後痛癢若失。連服10劑,牙肉已長滿,諸痊全瘳。
原按:附子、肉桂溫補下焦命門真火,扶少火而生氣,砂仁納氣歸腎,龜甲、黃柏斂陰以潛陽,姜、炙甘草溫中益脾,伏火互根,並能引血歸經,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症,屢治屢效,如見脈數飲冷,陰虛有熱者,又須禁服也。
評析:潛陽封髓丹由潛陽丹、封髓丹二方合成。其中,潛陽丹為鄭氏自製的扶陽方,用治陽氣不足,虛陽上浮諸症。葯物組成:砂仁30克附子24克龜甲6克甘草15克。鄭氏解曰:潛陽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也,夫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甲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封髓丹方原出於元代《御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腎水。組成:黃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9克。本方雖非鄭欽安自擬,但鄭氏非常推崇之,認為此一方不可輕視,余嘗親身閱歷,能治一切虛火上沖牙痛、咳嗽、喘促、面腫、喉痹、耳腫、目赤、鼻塞、遺尿、滑精諸症,屢獲奇效,實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予治此於二證,每以砂仁30克,黃柏15克炙甘草12克肉桂、吳茱萸各9克治之、一二劑即止,甚者,加姜、附6—9克,屢屢獲效。頭痛偏左偏右者,予以封髓丹加吳茱萸、肉桂、屢治屢效。
鄭氏解釋說:封髓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亦上中下並補之方也。夫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已具,況砂仁之辛溫能納五臟之氣歸腎,甘草調和上下又能伏火,真凳培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之固,故日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細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調和水火也。真龍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則有牙痛、喘促、耳面腫痛諸症。在下則有遺尿、淋濁、帶諸症。學者苟能識得這一點真陽出沒,以此方治之,真在百發百中之妙。對封髓丹一方賞愛之情躍然紙上。吳佩衡等常將此方與潛陽丹合而用之,名之為潛陽封髓丹。
② 有經驗的老中醫請進
肝腎虧虛,還需要繼續調理,使之分泌達到平衡。
③ 請問誰知道一個叫「盧重漢」的中醫急用,謝謝!
盧崇漢
目前四川省成都中醫葯大學的盧崇漢副教授人稱中醫「火神派」第三代傳人,師從其祖父盧鑄之和伯父盧永定。盧鑄之為火神祖師鄭欽安的入室弟子。與壽全先生一樣,盧崇漢臨症善用姜附桂等溫熱性葯物。主要著作有《扶陽講記》。臨症除善用傷寒四逆法外,亦多用桂枝湯變法,每多效驗。以前盧老師常在青羊宮那裡門診部的,每天路過那裡都可以看到很多人御攔排隊等候看病。據說掛號費都要幾百塊的,貴~
什麼是火神派呢? 古代中國,中醫學術繁榮昌盛,派別眾多,恰似武俠小說中描述的武林門派。中醫「火神派」在目前也是中醫的一個重要流派,她為中醫在目前惡劣生存環境下的振興搖旗吶喊,激勵和鼓舞了一大批傳統文化和中醫愛好者。可以說,她為中醫的在新環境下的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醫「火神派」創始於清朝末年。其祖師鄭欽安,名壽全,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於蜀南邛州東路白馬廟(今四川省邛崍縣前進鄉虎墩村白馬廟)。16歲時,隨父由邛崍遷居成都,學醫於一代通儒兼名醫劉芷唐(四川省雙流縣人)。遵其教導,鄭欽安熟讀深思《內經》雀悔、《周易》、《傷寒》諸書。窮究20餘年,探索三書的精髓。道光二十八年(1848),頃拆正他24歲時,乃懸壺於成都。其主要醫書有清同治八年(1869)刊行的《醫理真傳》四卷、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的《醫法圓通》四卷、光緒二十年(1894)的《傷寒恆論》十卷。鄭欽安因臨症治病善用《傷寒論》四逆湯輩補命門衰火,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熱葯味逐陰翳濁寒,用量大而准,治癒不少群醫束手之大症、急症,時人頌稱「鄭火神」。
http://ke..com/view/2396633.html?wtp=tt
④ 中醫火神派黃小龍是哪一派
所謂火神派,是指以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以擅用附、姜(生薑、乾薑、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熱葯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諸多火神派醫家和傳人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雅號。廣義上說,一個醫家如果重視陽氣,擅用附子,就可以稱之為「火神派」。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擅用附子,就不能稱其為火神派。
可以用兩句通俗的話來概括火神派的特點:萬物生長靠太陽,百葯之長屬附子。前一句是說推重陽氣,後一句則講擅用附子,兩者不可分割。
有學者將該派稱為「溫陽派」或「扶陽派」,自有一定道理。而從學術個性化角度看,火神派之稱謂則更通俗,它見之於文獻並且流傳於群眾之中,因此火神派之稱謂更顯特色。這就如同李東垣學派可以稱作「脾胃派」,也可以稱作「補土派」,但後者更通俗,更具特色。同樣,將鄭欽安學派稱作「火神派」,顯然更通俗,更具特色,自然也流傳更廣,在民間尤其如此。
火神派誕生於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因此有學者稱之為「傳統國醫中最年輕的一個流派」。百餘年來,傳其學者代有其人,著名的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等,他們均被稱為「某火神」或「某附子」,於今在醫林中依然獨樹一幟,發揮著重要影響賀祥畢,推崇、傳承其學可稱方興未艾。
火神派完全符合構建一個醫學流派的主要條件,即有一個頗具影響的「首領」鄭欽安,有兩部傳世之作《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它有完整而獨特的理論體系。有以吳佩衡、唐步祺、盧鑄之等為代表的若干傳人延續至今。它還創制了代表本派學術特點的幾首名方,如潛陽丹、補坎益離丹等,而其用葯特色之鮮明更是超乎尋常。
這些都表禪芹明火神派是一個特色突出而經世致用的醫學流派,與其他醫派相比可以說毫無遜色。它是繼傷寒派、金元四大家、溫補派、溫病派之後的第八個醫學流派。作為建議,它有理由補宴仔充到高等院校《中醫各家學說》教材中去,體現這一中醫發掘、研究的新成果。神派獨特的學術價值,必將逐漸彰顯出來,歷史將證明這一點。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3年召開的全國三屆扶陽論壇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歸納一下,火神派的學術思想概括為如下4點:
(1)以陰陽為綱,判分萬病,「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是其最基本的學術觀點。鄭欽安提出的陰陽辨訣、「用葯真機」,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2)重視陽氣,強調扶陽是其理論核心;臨床擅用附子,對姜附等葯物的應用獨樹一幟。
(3)對陰證的認識十分全面,對陰火(包括各種血證)的辨識尤其深刻,獨具慧眼,此為其學術思想最精華的部分。
(4)陰盛陽衰的病勢觀是其學術思想的重要前提。
這些學術觀點前後呼應,一以貫之,形成一個獨立的學術體系,即火神派學術思想的主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