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解放前杭州是哪個省
擴展閱讀
北京做切包皮多少錢 2025-05-07 01:09:27
廈門房控什麼時候加碼 2025-05-07 01:06:54

解放前杭州是哪個省

發布時間: 2025-05-06 21:28:59

『壹』 五十年代杭州市有多少人口

在1953「一普」到1964「二普」的11年間,杭州總人口由解放初的303.13萬人增長至421.90萬人,共增加了120萬人左右。建國後人民生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吃得飽、養得起的情況下,人們的生育願望強烈,當時杭州的人口出生率很高。

據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至2010年11月1日,杭州市常住人口為870.04萬人。與1953年「一普」的常住人口303.13萬人相比,增加了566.91萬人,增長287%。縱觀杭州市總人口的變化,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建國初至60年代末,為杭州人口的年輕型時期。在1953「一普」到1964「二普」的11年間,總人口由解放初的303.13萬人增長至421.90萬人,共增加了120萬人左右。

第二階段為70年代至80年代,在「二普」到1982「三普」的18年間,為杭州人口的成年型時期。總人口由「二普」時的421.90萬人,增長至「三普」時的526.05萬人,共增加了104萬人左第三階段為90年代初至今。在1990年「四普」到2000年「五普」的10年間,總人口由「四普」時的583.21萬人增長至「五普」時的687.87萬人,十年間共增加了105萬人左右。再由「五普」時的687.87萬人增長至「六普」時的870.04萬人,十年間又增加182.17萬人,增長26.48%。從1980年後的三十年,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人口自然增長趨緩,完全步入老年型人口社會。

『貳』 解放前浙江有多少大學

民國時期,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機構展現出了不俗的規模與特色。當時,浙江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這些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豐富了浙江省的教育版圖,也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在這其中,國立浙江大學作為浙江省的旗艦學府,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廣泛的學科覆蓋,引領著浙江省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國立浙江大學之外,浙江省還擁有多所頗具影響力的高等教育機構。其中,私立之江大學以其靈活的教育模式和開放的學術環境,吸引了眾多有志之士前來求學,成為當時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另一顆璀璨明珠。浙江省立醫學院則專注於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國立英士大學和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分別在法學與藝術領域內樹立起各自的學術聲譽,為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些高等教育機構不僅在教育質量上有所建樹,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國立浙江大學在多個學科領域內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培養了大量傑出人才,對浙江省乃至全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私立之江大學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學術創新精神,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為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省立醫學院作為專業性高等教育機構,不僅培養了大批醫學領域內的精英人才,也為浙江省的醫療衛生事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國立英士大學在法學教育和研究方面,致力於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法律人才,為維護社會公正和法律秩序做出了貢獻。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則在藝術教育領域內獨具特色,培養了眾多藝術領域的專業人才,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豐富了浙江省的教育生態,也為培養各類人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叄』 航民村歷史沿革

航民村的歷史變遷始於解放前,那時的村民主要以打魚為生,生活貧困,被戲稱為「航民村三隻半米淘籮,三十六根討飯棒」。貧窮的面貌並未因解放而改變,1978年,400多畝種糧地和人均148元的年收入,讓航民村依然處於「倒掛戶多、缺糧戶多」的狀態。


然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航民村抓住機遇,憑借膽識和辛勤努力,開始新的征程。1979年,村集體僅有的6萬元積累,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接手國營印染廠淘汰的設備,建立起蕭山漂染廠,這是航民村創業的第一步。他們將85%的稅後利潤投入再生產,通過「母雞下蛋」的策略,發展了多個相關企業,如染料廠、紡絲廠和熱電廠,逐漸形成了以印染為核心的全國知名產業鏈。


隨著工業的繁榮,航民村帶動了二、三產業及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進入90年代,航民人創辦了商場、賓館、醫院、農場和養殖場等多元化設施,進一步提升了生活質量。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他們也不忘提升文化素養,建設了文化中心、幼兒園和學校,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


航民村的成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江澤民、李瑞環、喬石、萬里等人都曾親臨視察,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也接見了村黨委書記朱重慶。這些努力使航民村獲得了眾多榮譽,如「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浙江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等。


(3)解放前杭州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航民村地處錢塘江南岸,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東部,滬杭甬高速公路依村而過,距蕭山機場5公里。2005年的目標是,產值達到35億元,利稅達到4億元,職工年均收入18000元,村民年均收入28000元。作為浙江首富村,2003年底航民村村民的戶均凈資產超過了200萬元。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0平方米,有的家庭家裡有乒乓球台,實現了不少城市人難以實現的夢想。

『肆』 濱江是哪個省的城市

濱江市是解放前的叫法。現在已改為哈爾濱市道外區,屬於黑龍升明江省。另外杭州市也有一個濱江區。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2日,改為濱江縣。1914年6月,西北路道改為濱江道,濱江縣歸濱江道管轄。1929年2月,裁撤道區,改由吉林省直轄。

同年5月1日,吉林省政府決定,設立濱江市政籌備處,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等地為濱江市轄區,脫離濱江縣,為吉林省轄市。

濱江市基本信息

道外區行政區劃面積329.5平方公里,以松花江為界劃分為江南城區和江北郊區兩大部分,其中江南城春猜區面積為8.23平方公里,江北郊區和沿江水域、灘塗面積為321.3平方公里。

城區行政區劃為14個街吵森告道辦事處(其中含坐落在江北太陽島街道辦事處和呼蘭縣境內的三電街道辦事處);郊區分為松浦鎮、松北鎮和萬寶鎮3個鎮。

全區總人口387493人,其中男192993人,佔49.8%;女194560人,佔50.2%,由漢、滿、回、朝鮮、蒙古、鄂溫克、鄂倫春、赫哲、藏、維吾爾、錫伯、俄羅斯等20個民族組成,漢族人口374142人,佔96.56%,各少數民族為13351人。



『伍』 解放前杭州最有名的生意人是誰

明清時期杭州與蘇州並稱為江南二大都會,以杭州為中心,把太湖南段的杭嘉湖平原以及附近地區的經濟聯系起來,浙江各地的商品流向杭州。清朝中葉以後,杭商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胡慶余堂創辦人胡雪岩縱橫官商兩道,富甲天下,成為商界財神。民國時期,隨著民族企業的興起,涌現出了像葉揆初、陳蝶仙、蔣抑厄、金潤泉、徐新六、項蘭生、項叔翔、朱光燾、吳受彤、朱紫光、吳季英、張子廉、都錦生等一批著名企業家,但最有名的當屬胡雪岩。

『陸』 解放前肖山薴東鄉現為何處

浙江杭州市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薴東村。

蕭山為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的市轄區,原曾先後為紹興專區蕭山縣、省直轄蕭山縣、寧波專區蕭山縣、杭州市蕭山縣、浙江省蕭山市(縣級,杭州市代管),2001年設立蕭山區。地處錢塘江南岸,和省會杭州隔江相望,為杭州南大門,北臨東海,東接紹興縣,南接富陽市和諸暨市。
公元2年建縣,稱余暨,屬會稽郡。三國吳黃武年間,改名永興。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蕭山,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太平軍佔領蕭山期間,為避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之諱,改蕭山縣為莦珊縣。
臨浦鎮位於蕭山區南部。轄區總面積42.48平方公里,人口5.4萬。臨浦鎮政府駐戴家橋村。臨浦是千年古鎮,臨浦是西施故里。臨浦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捷,03省道復線穿鎮而過,杭金衢高速公路設有臨浦介面,浙贛鐵路設有客貨兩用火車站,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半小時車程,境內的西小江、浦陽江、杭南運河等構成了暢通的水系,水、陸、空的交通網路體系,拉近了臨浦與外界的聯系。
臨浦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形成集市,宋時稱臨浦里、臨浦市,因瀕臨浦陽江而得名,曾是「浙江六大米市」之一,自古商貿發達,物資繁盛,素有「小上海」的美譽。
臨浦人傑地靈,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就出生在臨浦施家渡村,至今尚存有西施古跡群;現代歷史演義家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清山陰縣臨浦(今屬蕭山)人。14歲中秀才,後又進京朝考,名列優貢,分發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月即稱病回鄉,辛,亥,革,命之後,曾先後在這里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還有追,隨,孫,中,山的湯壽潛及老,一,輩,革,命,家俞秀松等都留下了歷史的足跡。這里還有峙山、茅潭江等秀山勝水,構成了臨浦典型的「魚米之鄉」 。
民,國19年(1930),始稱臨浦鎮,歷史上長期分屬蕭山、紹興,解,放,初屬紹興縣管轄的部分劃歸蕭山。1951年,鎮境內設橫山、桃北、浦南、通濟、臨東、薴東、大庄、自由等鄉,1956年為臨浦鎮和浦南、大庄、通濟鄉,1958年為臨浦公,社,1961年為臨浦鎮及浦南、桃北、通濟、大庄等公,社,1969年通濟劃歸所前,1971年通濟又單設為公,社。1984年,浦南、大庄、通濟3公,社改為鄉,建,制(其中桃北劃歸浦陽鎮)。1992年5月,3鄉並入臨浦鎮,設浦南、通濟、大庄3個辦事處;1998年5月,辦事處撤銷。
1998年12月,全鎮60個行政村中最後1個行,政,村梅里村開通有線電視,並全數與蕭山有線電視台聯網。年末,全鎮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西江塘南伸拆遷工程實施,預計工程耗資2000萬元,需拆遷房屋1.6萬平方米,新建商住樓2萬余平方米。鎮境內有蕭山二中、峙山職高以及4所初中、4所中心小學、19所村完小,在校學生8137人。臨浦鎮小被評為杭州市示範學校、峙山職高為省示範職高、臨浦初中為省農村示範學校、鎮第二幼兒園為杭州市示範幼兒園。1998年列杭州市教育強鎮。
「梅里方頂柿」產於梅里村,果大、味鮮甜、核少。春季開花結果,秋末冬初成熟採摘,經特殊加工,成大紅色。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多時年產10多萬斤,是村民一筆可觀的收入。
西施的家被安在諸暨,但實際上,所有西施的遺跡全留在臨浦鎮內。在鎮北部,有西施出生地——施家村渡村、浣紗溪、西施廟、日思庵、范蠡廟等一個龐大的古跡群,除了紅粉石(相傳西施每次化妝後將水倒在該石上)因當地採石受損外,其他保存完整。
臨江書舍是蔡東藩先生教授學生,撰寫歷代通俗演義的主要場所,因此已在1999年被蕭山市,政,府公布為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通往臨江書舍的路,是一條彎彎的小巷,踩著布滿青苔的青石板,來到一幢白牆黑瓦的老房子前,在周圍馬賽克建築的烘托下,非常的顯眼:凹字形的老式民,國房子,三間樓房和廂房,窄小的天井,再也普通不過。可是一想到當年的蔡先生就坐在西廂房裡20多年筆耕不輟的情景,這幢普通的房子就有了特殊的韻味。走出書舍,望著前面的小巷,彷彿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手提裝著豆腐、青菜、螺螄的竹籃躑躅走來的模樣。抗,日,戰,爭,爆,發後,蔡先生幾經顛沛流離,病重又回到蕭山所前的故居:二層三開間的四合院建築,目前仍有其後裔居住。
峙山公園在蕭山縣臨浦鎮浦陽江濱,因山形如伏牛,又有伏牛山之稱。唐會昌元年,山下建有海覺寺,後山巔又建東岳廟,山間樹木茂盛,幽景迷人。80年代經蕭,山,縣,人,民,政,府整修,成為一座山頂公園,山腰新建四角方亭,山頂兩層琉璃瓦八角亭。東岳廟正殿開設茶室、小賣部,兩廂為圖書閱覽室、地方名人事跡陳列室。
臨浦鎮轄有:
社區(14):西市街社區、山陰街社區、蔡東藩社區、高田陳社區、石塔社區、譚家埭社區、柏山陳社區、詹家埭社區、戴家橋社區、臨東社區、自由孔社區、浴美施社區、東麓池社區、前孔社區;
行政村(20):華家村、塘郎孫村、通二村、橫一村、橫二村、浦南村、浦二村、新聯村、新港村、南江村、臨一村、臨北村、新河村、王村、大庄村、三峰村、薴蘿村、通一村、白鹿塘村、薴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