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如何看待上海城市規劃
擴展閱讀
廣州肉醬多少錢一斤 2024-04-25 21:25:10

如何看待上海城市規劃

發布時間: 2022-10-02 06:36:50

❶ 上海城市規劃的新的總體規劃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新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根據國家振興上海經濟的戰略方針,確定上海的城市性質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最大的港口、貿易中心、科學技術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建設和改造中心城(市區連片部分),充實和發展衛星城,有步驟地開發「兩翼」(長江口南岸地區和杭州灣北岸地區),有計劃地建設郊縣小城鎮,把上海建成一個以中心城為主體,中心城、衛星城和郊縣小城鎮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的群體組合城市,並逐步解決上海在城市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中心城的人口和建築過於密集,布局混亂,市中心地區商業服務設施過分集中,城市各分區之間缺乏必要的分隔和綠地,衛星城的發展緩慢,經濟結構單一,市政公用設施不夠完善,同市區聯系不便等。 按照這一規劃方案,今後中心城的人口規模將控制在 650萬人左右,用地面積適當擴大,逐步形成較為開敞的、由若干分區構成的布局結構。規劃規定沿漕溪路、曹安路、共和新路、四平路、張楊路等城市幹道方向建設若干個綜合分區,並相應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動中心。各分區之間既有一定的分隔,又有便捷的交通聯系。在距市中心 30~4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閔行、嘉定、松江、安亭等衛星城。以長江口南岸吳淞地區,杭州灣北岸金山衛地區的兩個衛星城為中心發展濱江、濱海兩翼地帶,加上穿插其間的小城鎮,形成一條從中心城到吳淞地區和金山衛地區的發展走廊。建設由中心城通向衛星城、航空港、澱山湖風景區的快速幹道,以及由公路、鐵路、河網等構成完整的交通網路。在中心城和郊區城鎮之間,布置蔬菜地、森林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花木苗圃以及虹橋綠化區等大片綠地,構成環城綠帶和非建築區。建設和改造浦東地區,發展浦東、浦西之間以過江遂道為主的交通聯系。在舊市區的改建方面,將形成若干相對集中的工業地段;合理提高建築容積率,降低建築密度;增加綠地和活動場地,合理調整土地使用性質,形成比較完整的公共活動中心及道路、工程管網、綠化系統;保護革命遺址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等。

❷ 上海未來規劃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擴大生態空間、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根據市域內不同地區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條件,提升主城區功能等級,完善新城綜合功能,促進新市鎮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間結構和「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要加強城鄉區域統籌,在上海市域范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做到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覆蓋全域。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堅持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底線,著力治理「大城市病」,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途徑。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要嚴守城鎮開發邊界,完善管控辦法。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構建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限期達到《總體規劃》提出的各類環境保護目標。劃定城市藍線保護范圍,結合水域自然形態進行保護和整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加強綠化美化,劃定城市綠地系統的綠線保護范圍。要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以及濕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制定並嚴格實施有關保護措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三條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❸ 如何評價《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概要》

只看這個概要本身的話,只是一個規劃前期框架的部分內容,簡單提出了目標、定位和理念,至於現狀問題、規劃方案、解決策略等核心內容,發布之前就已經刪掉了。這個概要的主體內容--規劃理念,也看不到什麼新的東西,每一條都能在近幾年的學術期刊上找到來源。從規劃行業的角度來看,這個概要沒有亮點也沒有干貨,只是一個向社會公布的宣傳文件。

❹ 如何評價上海這座城市

一、 上海路·零度崛起

戰爭毀滅了天朝大國的迷夢,卻成就了上海的姿態。一切都是那麼迅速,一切都是那麼的無可比擬。上海,這個素麵朝天,滿身咸魚味的漁家姑娘,來不及梳妝打扮,來不及與家人告別,甚至來不及答應,就被人推上歷史的舞台。她搖身一變,成為最摩登的女郎。沒有嬌羞,沒有忸怩,沒有苦苦啼啼。彷彿,她早已習慣了袒露豪放,早看慣了開放。別人給她蓋上紅蓋頭,她就披上。

黃浦江賦予她水一樣的精神,大海賜予她寬廣的胸懷。一切皆容,一切皆流。她對此習以為常。上海,她可以身撲法國的香水,腦裝美國的自由開放,吃義大利面,去英國的教堂。她從不拒絕,也無力拒絕。那個年代,她沒有自己的特點。像一鍋大雜燴。有人說,這是她最大的特點,因為包容,因為多元化,盡管都是別人硬塞給她的。在歷史的戲謔與不經意中,她一步登天,成為世界的交際場。

上海,源於拐點,來自偶然。她是一道地平線,從海浪的低端涌來,漸漸連成白茫茫的一片。她沒有北京、南京、西安的政治氛圍與文化底蘊,她沒有歷史文化名城的高度,但無可否認的是,零度崛起的上海給了中國一個最平坦、最廣闊的視角。

這是關於零度崛起的一個奇跡。

二、 上海夢·浮生如夢

是誰,十里洋場百樂門前燈紅酒綠?是誰,千姿百媚風情萬種歌舞昇平?是誰,碼頭吞吐輪船貨物不止息?

這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是誰,窗扉緊掩狹窄弄堂一線天?是誰,機器轟鳴工人零件一體化?是誰,戰火紛飛罷課罷工罷商一罷再罷?

這也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上海,你可以說它繁華如斯,浮生如夢,你也可以說它藏污納垢,剝削如麻。它本來就是一個飽受爭議的城市。自從走向使命的那一刻,它就打上了中西文化雙重烙印。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傳統與現代,愚昧與文明,善與惡,新與舊······它彷彿是在大海中漂浮的一艘大船,載著滿船的榮耀繁華,載著滿船的艱辛卑微,搖搖晃晃,盪在黑夜延展的海上。

所幸,它平穩地渡過來。

黃浦江的碼頭上永遠是繁忙的景象。有腰纏萬貫的資本家,也有勞苦卑微的搬運工和小販。你可以看到它的生機勃勃,也可以看到它背後赤裸裸的壓榨剝削。上海,總是將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剖開來給人看。

上海灘,一個真正的傳說。當盪氣回腸的歌聲響起,誰又能忘掉流傳於江湖,醉了,迷了,卻永沒有死去的關於上海的黑勢力交錯和兒女情長?爭奪地盤,鐵與血的較量,無疑是那個年代上海特殊的標志。鋪天蓋地的關於上海灘的影視文學作品用鏡頭和文字述說著人們對老上海的念念不忘。老上海,大上海。打開記憶的閘門,這些詞接踵而來。為何,人們對老上海情有獨鍾?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應該有著昏暗的小酒吧里搖搖晃晃的燈光,光線斜斜地投在人的側臉上,微醺的神態,透著點紙醉金迷,說不清曖昧,一如三十度的光線。三十度的上海,是一個夢,宛如晚秋的夕陽中穿著旗袍的美麗女子,淺淺暈起遺世獨立的微笑。泛黃的質感,恍如隔世,讓人懷疑真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世界,除了萬眾矚目的美國夢,還有一種夢,叫上海夢。

懷念老上海。做著亂世中的上海夢。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夢醒後,一片荒蕪、荒涼。

三十度的上海,留下一個浮生如夢。

三、 上海上·東方明珠

南京路的街頭,人潮湧動。人行道內側,是一條長長的隊,各種膚色的人被擠在一塊,朝著一個方向慢慢移動。望不到盡頭,盡頭的盡頭直通外灘。暮靄輕臨,夜色漸濃,直至完全包圍了嘈雜的人群。人群的頭頂及蒼穹,是光鮮的霓虹燈在閃爍,是劍指的高樓大廈在冷眼俯望。

幾十年過去了,上海一直是中國的窗口,一直是世人矚目的焦點。從90年代的浦東開發,到跨世紀初的世博會,上海的高度一拔再拔。轉眼間,金茂大廈也不再是最高的建築。上海的速度是地鐵的速度,呼嘯而過,干凈利落。

黃浦江穿城而過,一個城市的年華在江水邊靜靜流淌,江水帶走了記憶,江邊的風景記錄下了一座城的變遷。浦西,浦東,「東方明珠」電視塔沿江閃耀,紅紅綠綠的顏色投映在江水中,伴著江水漾在城市的脈搏上。

沿著世博中心軸,五光十色、異彩繽紛、各具特色的世博館如同即將起航的母艦,傲視東方。世博是上海發展的一個契機。它催育了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氣度,吊足了世界人的胃口,加速了人們迫不及待想一睹上海速度的心情。從原來的租界、通商口岸、殖民者的娛樂場、工廠和市場到擁有獨立的城市性格,上海,第一次以最昂然的姿態呈現在聚光燈下。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的口號,醒目、簡潔、深刻。「better city, better life 」,看似簡簡單單讓人振奮的一句話,卻無意中暴露出上海目前城市發展的最大弊病。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樣,上海也有著甚至更嚴重的城市病。上海的銀行鱗次櫛比,上海的地鐵線越來越長,上海的城市生活幸福感卻是一個問號。世博,讓世人伸頸齊仰這顆耀眼的「東方明珠」,但「東方明珠」的光芒照不進千家萬戶。真實的生活,還是從每天清晨的第一班公交車開始,從一棟棟寫字樓中鋪展,從一個個「蝸居」中尋找落腳。

上海上,東方明珠在閃,指引著上海的方向,在微茫的黑夜的海上。

上海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❺ 上海城市規劃圖

上海2040城市規劃圖

8月22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今起正式啟動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公示,時間為8月22日至9月21日。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上海2040城市規劃圖,僅供參考!

上海2040城市規劃圖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後第一個展望至2040年並向國務院報批的超大城市總體規劃。規劃緊緊圍繞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強化五個統籌”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基本要求,將國家戰略、民眾期待、上海實際結合在一起,積極探索規劃新理念、新方法、新機制,引領和促進城市持續健康發展。此次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門做規劃”,強調專家把關、跨界合作、多方協調、公眾參與。主要成果包括八個方面:

一是確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發展新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以及三個重點領域的子目標,即建設“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二是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堅守“建設用地、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發展底線要求下,引導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長型向內生發展型轉變。以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復合、可持續利用;建立空間留白和動態維護機制,探索具有彈性和韌性的城市結構。

三是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新格局。以“開放市域、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規劃視野,構建“網路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區域空間格局。在“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市域城鄉體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鎮圈-生活圈”空間架構。

四是打造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強化科技創新、金融商務、文化創意、高端製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和服務能力的國際樞紐門戶和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打造與創新經濟和創新發展相適應的服務設施和服務環境,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激發城市持續活力。

五是營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積極應對未來人口結構變化和生活方式發展趨勢,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的15分鍾社區生活圈,為全年齡段人群提供覆蓋高品質公共服務、舒適的公共空間和開放共享的社區環境,構建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供應體系,促進職住平衡,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實施嚴格的風貌保護政策,加強歷史資源活化利用,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建設高品質文化設施,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弘揚城市精神和軟實力,激發全社會人文魅力。

六是建設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劃定生態保護控制線,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路、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加大海洋、大氣、水、土壤環境的保護力度,顯著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城市水資源、能源供給安全,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完善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七是建立“目標(指標)-策略-機制”的成果體系。突出規劃公共政策屬性,落實“郊野單元規劃”、“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融規劃和土地政策於一體的實施性政策工具,有效保障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

八是促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一方面加強大數據分析、智能決策等信息化技術在規劃“編制-實施 -監測-評估-維護”過程中的運用,通過建立城市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城市發展戰略資料庫(SDD),實現規劃的智能動態維護,發揮城市規劃在供給側改革中的源頭治理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和市場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和載體,促進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本次規劃將形成“1+3+1”的規劃成果,其中“1”是城市總體規劃報告,“3”是報告附件,包括專項規劃大綱、分區規劃指引和行動規劃大綱;同時,在“1+3”的基礎上精簡提煉形成了1份規劃文本圖集。按照《城鄉規劃法》、《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要求,此次公示內容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報告和規劃文本圖集全文,公示時間為一個月,從8月22日到9月21日。公示內容將在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以及 16個區縣(場所名單附後)現場發布,並通過解放日報、“中國上海”網站、“上海發布”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同步發布和推送相關消息。為了進一步便於市民理解和參與,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專門製作了城市總體規劃公眾讀本,並將舉辦系列講座。

相關解讀: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 到郊區以及更大范圍去

8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庄少勤表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最新公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下稱“上海2040”)草案主要內容。發展目標的重新定位,也意味著除此之外的其他非核心功能要進一步加以疏解。

在今年上海“兩會”上,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參加上海市政協“堅持創新發展,進一步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先行者”專題會議時表示,面向“十三五”發展,上海必須做好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這是確保上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年6月發布的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也提出,也提出要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發揮浦東新區引領作用,推動非核心功能疏解。

作為一個資源、環境緊約束的特大城市,上海要做好疏解非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必須找准切入點和著力點。

疏解哪些非核心功能?

要做好疏解非核心功能,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巡視員王思政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關鍵是要把上海的核心功能做強。“在過去這么多年發展當中,一個城市各種功能都是需要的,在做的過程當中,這個不能丟、那個不能丟,客觀上可能形成了有時候主業、核心的功能不是很突出。”

“上海2040”中,將提升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歸納為幾方面:一是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和動力,營造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環境;

其次是提升全球經濟輻射力,提高國際金融功能影響力,增強國際貿易服務輻射能及、商務設施的品質和集聚度;

再次,擴大國際文化影響力,塑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體形象,推進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提升城市的旅遊吸引力;

最後,保障高端製造業發展,將承載國家戰略功能、具有一定規模或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高端製造產業基地予以長期鎖定。

與此同時,“上海2040”還提出了 “建設用地、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發展底線 。庄少勤說,此次規劃就是要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

具體來說,就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到2040年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受污染更低安全利用率達到10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王思政表示,這些都是做強核心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基礎工作。

在疏解非核心功能方面,上海已經做了不少積極有益的探索,並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比如在“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上海要調整發展方針,堅持“321”產業發展方針,中心城區“退二進三”,上一輪城市規劃提出“多層多核”等。

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哪兒?

在確定了疏解哪些非核心功能之後,還需要繼續回答的問題是,如何疏解,疏解到哪兒去?

“上海2040”同時稱,有力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推動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區以及更大范圍疏解。同時加強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動錯位競爭、優勢互補。

“上海2040”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格局,也就是“網路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區域空間格局。在“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市域城鄉體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鎮圈-生活圈”空間架構。

具體來說,上海將寶山、虹橋、閔行、川沙四個主城片區納入主城區統一管理,作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載區。

同時,將嘉定、松江、青浦、南匯、南橋等新城,培育成全球城市區域中具有綜合性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全面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設置核心鎮中心,強化面向長三角和市域的綜合服務功能,承載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除此之外,與長三角的聯動,也成為此次規劃的'一大特點。

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總體目標。也因此,推動區域內尤其是近上海地區的一體化發展,也是這次規劃里重要的創新點。

“上海2040”劃定了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上海大都市圈。總面積2.9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400萬,這里將是上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形成90分鍾的交通出行圈。

徐毅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海要和周邊省市要多維度協同發展,要在區域功能網路當中,發揮上海作為全球網路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互為支撐的網路。

還要加強基礎設施的統籌。比如加強浦東國際機場和區域城際鐵路的對接,加強上海港和杭州灣沿海、長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聯運的模式。

同時創新區域的治理模式,推動跨界地區規劃共同研究編制,建立多元化的區域協調機構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跨界地區的協同發展。

“通過長三角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大家共同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把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這項工作做得更好。”王思政說。

;

❻ 上海未來規劃

一、城市概況
上海位於北緯3 1°1 4′,東經1 2 1°2 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二、行政區劃
1949年末,上海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據民政部門統計,至2019年末,上海有16個區,共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4416個居民委員會和1572個村民委員會。
三、空間布局
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1.「一主、兩軸、四翼」
以中心城為主體,強化黃浦江、延安路-世紀大道「十字形」功能軸引導,形成以虹橋、川沙、寶山、閔行4個主城片區為支撐的主城
區,承載上海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2.「多廊、多核、多圈」
強化沿江、沿灣、滬寧、滬杭、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點發展城鎮,構建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的城鎮圈,實現區域協同、空間優化和城鄉統籌。
四、城鄉體系
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市域城鄉體系。
1.主城區
主城區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區,以及高橋鎮和高東鎮緊鄰中心城的地區,范圍面積約 1161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400 萬人。
中心城:為外環線以內區域,范圍面積約 664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100 萬人。強化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能級,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增加公共空間和公共綠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地區就業水平和城市空間品質。
主城片區:規劃虹橋、川沙、寶山、閔行等 4 個主城片區,范圍面積約 466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300 萬人。主城片區與中29 心城共同發揮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強化生態安全、促進組團發展為空間優化的基本導向,圍繞軌道交通樞紐促進空間緊湊發展,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產業轉型和空間調整,適當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產城融合。
2.新城
重點建設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新城,培育成為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按照大城市標准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規劃常住人口約 385 萬人。
五、土地利用
至2035年,全市耕地、林地等非建設用地佔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53.2%以上,全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46.8%以下。
六、交通規劃
構建由鐵路、城市軌道、常規公交和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等 3 個層次的軌道交通網路,同時預控研究若干軌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區、新城軌道交通站點 600 米用地覆蓋率分別達到 40%、30%,全市公共交通佔全方式出行比例達到 40%左右,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分鍾。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❼ 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亮點解讀

上海城市2040年總體規劃亮點解讀

據上海政府網22日消息,「開門做規劃」,在全過程公眾參與中,「以人民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以下簡稱「上海2040」)於8月22日面世。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上海城市2040年總體規劃亮點解讀,歡迎大家分享。

昨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局長庄少勤介紹了「上海2040」草案主要內容。其中提出上海將在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成為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態之城,並對人口、建設用地等指標進行進一步約束。規劃提出,堅守土地、人口、環境和安全四大底線。此前上海提出到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以內,此次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40年,也要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

另外,上海的發展將與周邊區域實現融合發展。根據規劃草案,未來將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鍾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1、到204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上海2040」提到,上海將以成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城市為目標,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睿智發展的轉型路徑。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

規劃將嚴格落實中央嚴控超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至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至2040年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2、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內

按照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要求,全市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

一是優化用地結構,確保生態用地(含綠化廣場用地)占市域陸域面積比例在60%以上,增加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的比例,堅持農村居民點用地優化與拆並並重,積極推進存量用地二次開發和低效工業用地減量。

二是實現廣域空間統籌,注重陸海統籌開發,積極開發低空空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構建陸海空開放型國土開發格局。

三是促進空間復合利用,探索商業、辦公、居住、公共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等用地的復合開發,推進軌道交通場站的綜合開發利用。

3、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條軌交線路直接服務

規劃提出,要完善「中央活動區-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強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包括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2個核心鎮中心。規劃還提到,至2040年,基本實現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全覆蓋。

提高中心城軌道交通服務水平,加密中心城北部、東部地區的軌道交通網路,在中環附近形成城市軌道環線,增強沿黃浦江等主要客運走廊的服務功能,確保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條軌道交通線路直接服務。

至204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佔全出行方式比重的50%以上,綠色交通出行比重達到85%,軌道交通站點600米面積覆蓋率達到60%以上。

4、與江浙打造90分鍾都市圈

來上海將構建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鍾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飛機場和火車站基礎上,上海還將再新建一座機場和一個火車站。建成後,新建的上海東站將和已有的上海浦東機場一起成為繼虹橋樞紐外上海的的第二個交通樞紐。

通過15分鍾步行解決市民基本生活

「上海2040」指出,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5分鍾步行可達率90%;包括社區公園、小廣場、街角綠地等,實現人均4平方米的規劃目標;生活性平均出行距離控制在2.5公里以內;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鍾可達覆蓋率達到100%。

打造15分鍾社區生活圈:一是通過15分鍾的步行距離,就能夠解決市民在社區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閑、學習等需求。二是傳統社區以生活為主,面向未來的社區把工作、休閑包括學習、創新需求都包括在裡面,意味著土地利用方式也要相應的轉變,是一個復合社區。三是未來這座城市人口結構或者說城市功能會發生改變,這個社區也是一個不斷成長或者說有機更新的社區。四是社區是一個開放的共享社區,不是封閉的`,空間是按照上海已有的優勢,構建一個小的公共空間,不僅服務社區居民也對市民開放,這樣使社區成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這個城市競爭力的基本載體。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庄少勤指出:「15分鍾社區生活圈是這次規劃的亮點,社區是城市基本單元,可以說是城市的細胞,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乃至於城市發展方式的改變,都可以從這里開始。在互聯網背景下,社區作用不光是生活場景,也可以作為工作場所,這次規劃當中從改變社區開始對外來城市持續發展產生新的動力。」

5、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在「上海2040」中,提出主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全市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放於2025年達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15%左右。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提高水系連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澇能力;增強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能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極端氣候影響。

按照「上海2040」的規劃,未來上海將顯著改善環境質量。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高度聚焦水環境改善,2030年前實現水功能區全面達標。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

規劃提出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路、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

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在生態空間格局上,郊區以10片生態保育區和9條生態廊道等生態戰略保障空間為基底,推進生態林屏障建設,保護濱江沿海生態岸線和灘塗,推進國家公園以及郊野公園建設;中心城周邊地區以外環綠帶、近郊綠環和16條生態間隔帶為錨固,防止主城區進一步蔓延;中心城內加快實施10片楔形綠地,結合重要轉型地區新增若干100公頃以上大型公園,加強13條濱河綠帶建設。

據悉,本次規劃將形成「1+3+1」的規劃成果,其中「1」是城市總體規劃報告,「3」是報告附件,包括專項規劃大綱、分區規劃指引和行動規劃大綱;同時,在「1+3」的基礎上精簡提煉形成了1份規劃文本圖集。按照《城鄉規劃法》、《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要求,此次公示內容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報告和規劃文本圖集全文,公示時間為一個月,從8月22日到9月21日。

;

❽ 上海城市規劃的介紹

上海城市規劃已實現由城鎮向農村地區的延伸,實現了市域范圍內規劃的全覆蓋。體現上海繁榮繁華和歷史文脈特色的中心城,兼顧人口規模、建設總量、功能提升和生態環境容量的統籌。

❾ 上海在城市規劃上有哪些敗筆

上海仍然是一個世界級城市。例如,與北京相比,上海的城市快速公交非常好。多層架空線路和高度密集的傳輸線保證了通勤者的正常需要。城市綠地和公共服務也可以在各個領域統一起來。對於一個已經開始從1840年開始面向世界注入西方元素的地區來說,這不是問題的主題,與上海相比,規劃好的對比有很多好處。


上海是一顆東方明珠,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它變得更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