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城市什麼時候進行火化的

上海城市什麼時候進行火化的

發布時間: 2023-05-13 03:16:47

㈠ 上海浦東70年代的火葬場地址

上海浦東70年灶滑做代的火葬場地址是位於浦東新區浦興路的上海浦東火葬場,它是上海市唯一的火葬場。火葬場位於浦東新區浦興路,距離浦東新區政府大樓僅有兩公里,距離浦東國際機場僅有五公里。火葬場總佔地面積約為六萬平方米,佔地面積達到了六萬平方米,有較大的規模。火葬場的建設工作在70年代開始,在1982年完成。火葬場設有火葬爐、火葬台、火葬室、停屍房、洗身房、安葬室等其他設施,擁有完善的設施,並配讓槐有專業的火葬人員。火葬場的設施隱衡設備齊備,環境幽雅,滿足了當地居民的火葬需求。

㈡ 上海寶山殯儀館幾點開始火化

上海寶山殯儀橡燃館營業時間是24小時。根據相關信息查詢顯示,寶山區殯儀輪搜館堅持全年365天無休,24小時為民服務臘如歷。

㈢ 2016年上海人死的人必須火化嗎

不是從2016年開始的,上海很早就開始實行火葬政策了,死後當然必須火化。

㈣ 上海寶興殯儀館進行遺體火化嗎

上海寶興殯儀館進行遺體火化。上海市寶興瞎頌殯儀館是全國建館歷埋神洞史最悠久的殯儀館之一,彎枯始建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是全國殯儀館業務規模名列前茅的其中一個。

㈤ 中國是什麼時候推行火葬的

中國是1956年4月27日興起火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簽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

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

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

(5)上海城市什麼時候進行火化的擴展閱讀:

有文字記載的火昌哪葬最早見之於先秦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的《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繫纍,而擔憂死後不被焚燒。

《墨子·節葬下》說秦之耐察碼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上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其意是說秦國的西方,有一個叫儀渠的國家,那裡的人在親屬死後,就堆積柴草把屍體燒了。

燒的時候,青煙升天,這才算是孝子。此外,古代甘肅、青海地區的羌人亦有此葬俗。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沒肆。

唐、五代、宋、元時期,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於江南各省。隋唐以後,火葬之俗逐漸由夷狄之地傳入中原漢人居住區。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自宋以來,此風日盛,相率焚燒,名曰火葬,習以成俗。瘟疫流行之後死人太多,

或貧賤之家無錢又無地埋葬時往往如此,《水滸傳》中就有關於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寫。現代社會文明開放,移風易俗,國家大力提倡火葬。

㈥ 上海寶興殯儀館遺體告別之後屍體什麼時候火化的

一般情況下,告別儀式結束後,遺體會立即送至火化間火化的。

像北京的八寶山殯儀館、東郊殯儀館,桐橘告別儀式結束後畝滲遺體會立即入火化爐火化局耐團。部分殯儀館會根據家屬預約的火化時間決定遺體的入爐時間,像北京的昌平殯儀館、通州區殯儀館就是根據家屬預約的火化時間決定遺體的入爐時間。

㈦ 中國最早實行火葬的省份

中國最早實行火葬的省份?答案如下:中國最早實行火葬的省份是河北

㈧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火葬

中國是在商代開始有火葬的,具體發展過程如下:

一、火葬的起源與發展

在商代,一些邊遠民族已經有火葬習俗。後來,受佛教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火葬慢慢盛行。應該說火葬的原因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響的結果。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死後,其弟子火化其屍,各取骨灰保存起來,稱之為舍利(梵語,意為佛骨),後世僧眾死後,也都火化其屍,將骨灰裝入匣內,藏之塔中(寺廟塔林即為此而設)。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邊遠少數民族中流汪碰行,火葬在中原地區大量涌現,即至宋遼金時代比較盛行,也是佛教盛行之時 。北京也就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了火葬。

燕京一帶火葬習俗的出現,與契丹、女真等兄弟民族火葬習俗影響有直接的關系。據《北史·契丹傳》上說他們的喪葬習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但以其屍置於山樹之上,經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可見,他們很早的時候即已有火葬之俗。從目前考古發掘來看,有不少火葬墓均能找到與佛教思想相關的物證。金代在金太宗時,佛教傳入女真部落,佛教的普遍傳入是在金熙宗和海陵王之後,從目前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來看,金代盛行火葬也是在金熙宗和海陵王之後,這與佛教的傳入與盛行是相一致的。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凡是盛行火葬的城市,其居民都崇尚佛教。不過從文獻記載來看,契丹人在佛教沒有傳入以前既已有火葬的記錄,契丹人先輩的墓葬中就已留下火葬的痕跡,而女真人又繼承了契丹人的火葬傳統,因此可以說:女真人出於原始信仰的火葬習俗,在佛教思想的影響下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佛教的影響。至建立王朝,佔領幽州之後,被掠奪到遼地的漢人也從其俗而實行火葬。到1990年為止,從北京地區墓葬發掘來看,至唐尚未發現一例火葬墓,而遼代墓葬中,卻有不少火葬墓,且墓主人都是漢族人。

漢人實行火葬,明顯是受到契丹民俗的影響。而契丹人素有死不葬的習俗,《舊唐書》載:契丹人是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馬駕車送入大山,置之樹上,示無服祀。即使實行火葬,仍不入土。但公元926年,遼太祖死後,則採用了建築陵墓入土下葬的方式,整個陵墓仿漢族帝王陵墓的形式,又顯然是漢化的表現;而且契丹人並不都用火葬。實際上,遼統治的北京地區,歲陵鄭是土葬、火葬並行。

宋初,火葬不僅在北方漢族地區流行,除北京外的其它地區如四川、福建、廣東、雲南等地都發現了火葬墓。以致於在公元962年(宋建隆三年)皇帝乎頌不得不下詔禁止:王者設棺槨之品,建封樹之制。元代時,北京還有火葬。

明代時期,朝廷還設立凈樂堂等火葬場所,死去的妃嬪、宮女等還在實行火葬,也有放置這些骨灰的胥井。。洪武五年,明太祖諭禮部曰:古者掩骨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於水。傷恩敗俗,莫此為甚。其禁止之。若貧無地者,所在官司擇寬閑地為義冢,俾以葬埋。或有宦遊遠方不能歸葬者,官給力費以歸之。

清朝初期,滿族依照其舊俗(沿襲女真族的習俗)仍實行火葬,清太宗皇太極等都是火葬的。順治九年還議定了火葬制度。清代人吳振棫在《養吉齋叢錄》中記載:火化,國制也。無貴賤皆然,平時服御各物,歿後盡焚之。遇大喪,則所化者積如山阜。火葬的隆重不象土葬那樣看出殯的規模,而是看所焚化的東西的多少和貴賤。雍正皇帝曾說過:本朝肇跡關東,以師兵為營,遷徙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 大量的史實也證明清代初期北京盛行火葬。但自雍正帝以後,卻很難找到火葬的史實,因為雍正帝已明確嚴禁火葬而效漢族的土葬了。從康熙帝開始,各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並列入國法,以致於這之後的官修史書中對前代皇族火葬的事實忌諱莫深。自此以後,從滿族到漢族、從上到下無不實行土葬,滿族古老的火葬習俗基本被革除。

近代以來至1956年,北京的火葬極少,大都只存在於僧眾、居士等佛教徒中;一些家鄉遙遠而客死京城的外地人也有火葬的,為的是便於帶回去。一些辦理喪葬事宜的寺廟設有自製的焚屍爐(即化身窯),這些寺廟化身窯並不對外經營。當時最有名的化身窯是阜成門外白堆子村廣濟寺的塔院,這個化身窯建立於1929年,到1941年也只有200餘人在此火化。1949年前,除上述廣濟寺外,另有德勝門內大石橋拈花寺和阜成門外下關慈慧寺。

過去北京冬天要飯的倒卧街頭,除一部分被慈善機構、政府部門和善主捐棺葬入義地外,也有一部分由寺廟收去火化的。昔年有寺廟專設名叫陸地慈航的馬車,據說已有百年歷史,專門收殮街頭棄嬰屍骨,這些棄嬰也都為寺廟火化。1954年東郊火葬場火化了2000餘具屍體,其中兒童屍體為最多。

二、現代火葬在北京的確立

北京火葬的逐步流行和確立,是在1956年以後。1956年,中央領導倡導火葬以來,北京現代的火葬觀念才逐步確立起來,並成為新的喪葬習俗。那時候,人民政府除建立火葬場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傳火葬,改革喪葬習俗。應該說這是北京火葬的新的真正的開始。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的火化率極高,個別年達到了90%以上,但文革後又進入低谷。1982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發《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殯葬改革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其主旨是積極推行火葬,嚴格限制土葬。並在全市進行長期不懈的宣傳。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提出積極地、有步驟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喪葬習俗,提倡節儉、文明辦喪事。

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北京火化率迅速上升,並穩定下來。通過多年的努力,火葬已完全徹底地代替遺體土葬,成為現代北京的最主要的喪葬習俗。
古代的火葬儀式:

1、女真人火葬習俗中有兩項重要的儀式,即燒飯和嫠額。《大金國志》上說: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其祀祭飲食之物盡焚之,謂之燒飯。(1) 這是一種祭奠送喪的儀式。燒飯可以在停靈之間或親友來吊時進行,可以在墓地同死者一起焚化,也可以在死者祭日焚化,《金史·鎬王永中傳》:明昌二年正月辛酉(十二日),孝懿皇後崩……辛卯(十二月)始克行燒飯禮。這是死後一個月行燒飯禮。1975年8月,在北京通縣城關公社發現的兩座金代石槨墓均系火葬墓,墓主人石宗壁系金朝官員,死於公元1177年(即金大定十五年),它的妻子是女真貴族;另一墓系石氏家屬,在該墓骨灰盒內發現了經火焚變形的銀簪金飾等,這些東西正是燒飯之俗的遺存。這種習俗實際上就是火葬的衍生物,屍體通過火化可以登遐升天,祭祀之物何嘗不可以這樣。嫠額也是一種送喪儀式:其親友死,則以刃嫠額,血淚交下,謂之'送血淚'。(1) 這種悼念方式看來特別壯烈。

2、元代的火葬在《析津志輯佚》中有一些紀錄(引文見上)。從這一段記載來看,可以知道當時的火葬習俗有:(1)請和尚念經超度,並用音樂(屬音樂佛事之類);(2)在家停靈一二天;(3)停靈後即在門外入殮;(4)然後出殯,孝子扶轅,親友挽送;(5)至寺廟內火化,並就地宴請親友;(6)火化後再入葬;(7)孝子歸家,一哭而止。(8)葬後祭奠,向火化方向灑以酒飯等。有一點可以肯定,火葬禮儀比土葬要簡單得多。

2、清代帝後的火葬儀式較為復雜。順治十八年(1661年)初,福臨因患天花,死於紫禁城養心殿(正月初七),第二天一大早,天安門外的金水橋畔,宣詔官向守侯在那裡的眾臣宣讀哀詔,要求官員們頭九天每天要到乾清門外哭喪,在治喪期內的三九二十七天內不得私自回家。福臨的靈堂布置在乾清宮,大殿和東西兩廡掛著白幔,乾清門兩邊遍插旌旗幡幢,建了佛、道兩個道場,和尚、道士們日夜念經焚香不斷。第七天,舉行小丟紙儀式,皇太後身著黑色長袍,宮女們全身縞素,擁著太後來到乾清門,面南二立,乾清門兩旁黑壓壓地跪著文武百官,在陣陣哭聲和哀樂聲中,將福臨御用的冠袍帶履及珍玩器皿一並焚燒。

㈨ 上海火葬場在哪裡怎麼預約

火葬場的工作時間07:30-16:30,前往火葬場辦理火化業務的家屬,建議提前一天致電火葬場進行預約,以便家屬做好入場前的准備工作。家鉛談屬預約完畢後,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火葬場辦理相關業務。

由於火葬場下午火化量比較少,前往火葬場開追悼會或參加火化告別儀式的家屬槐腔碰,建議在上午布置告別廳並安排火化事宜。根據疫情期間防控工作的需要,前往火葬場參加告別儀式的親屬,不能超過規定的人數,而且葬禮儀式要一切從簡,以免因人員聚集造成的不必要麻煩。



火葬場基本特點

1、屍體在火化機爐膛內於一定溫度下焚燒。在焚燒過程中不斷地供應燃料和助氧風,以滿足屍體在各個燃燒階段所需要的圓洞熱量。

2、屍體在焚燒過程中,根據不同屍體的不同焚燒狀態,不斷調節燃料和助氧風供量,使屍體在各個燃燒階段盡可能都處於最佳燃燒狀態;

3、火化機的燃燒對象是屍體和隨葬品,本身就是可燃物,而屍體和隨葬品的輕重、胖瘦、性別、成分等又各不相同。所以說火化機的燃燒對象是可燃的、多變的。因此,燃料和助氧風的供給以及焚燒時間等都因屍體的不同而不同。

4、火化機的爐膛應在微負壓下工作,因為屍體在焚化過程中產生煙塵、惡臭等有毒有害氣體,如在焚燒過程中爐膛內出現正壓,則上述有毒有害氣體容易溢出爐門外,污染車間工作環境。如負壓過大,又會過多地損失熱量,造成能源的浪費。

㈩ 火化政策什麼時候開始的

1985年開始在部分地區推行強制火葬,1997年全面施行強制火葬。(除少數有特殊原因的人群)《喪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火葬。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發稀缺,逐漸成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在1985年國務院公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之前,推行火葬的工作並不順利,尤其是在農村,不少地區不具備建立火葬廠的條件,不少農民都是先火葬,然後再入棺土葬,非但沒有節約成本,反而有些勞民傷財。
1997年,《喪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火葬,該條例規定:1、人中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2、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3、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
(10)上海城市什麼時候進行火化的擴展閱讀:殯葬管理條例罰則第十八條未經批准,擅自興建殯葬設施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建設、塌拆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予以取締,責令恢復原狀,沒收枝拆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第十九條墓穴佔地面積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標準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團搭棗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條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 建造墳墓 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第二十一條辦理喪事活動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由民政部門予以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製造、銷售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殯葬設備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製造、銷售,可以並處製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製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並處製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三條殯儀服務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索取財物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退賠;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