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人怎麼過端午節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大快餐店 2025-05-16 12:31:30
上海南郊別墅怎麼樣 2025-05-16 12:21:38

上海人怎麼過端午節

發布時間: 2023-05-28 12:59:37

A. 上海的端午節有什麼傳統風俗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B. 上海節日習俗有哪些

1、上海春節: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陽台上放,「夜明珠」一點燃就往外噴五顏六色的彩彈,小朋友最喜歡,每年過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對面陽台曬的衣服燒了的事故發生,後來就越來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C. 上海端午節要吃什麼

上海人端午節吃什麼?端午節除了吃粽子,端午傳統食物還有不少。總的來說,端午節吃什麼和當地的風俗和時令物產有關,下面我就為你一一介紹上海人端午節吃什麼?
上海人端午節吃什麼
五黃

「五黃」——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和雄黃酒,感受「舌尖上的端午節」。

端午節里為何要吃「五黃」?田兆元教授解釋說,這是江南一帶的習俗,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尊貴的顏色,五月麥熟,也是豐收景象,帶有吉祥意味;雄黃之黃,克殺邪毒,也有驅除五月氣候中邪氣的作用。所以說,吃「五黃」的目的是驅邪毒、求吉祥。

三白一紅

「三白」——茭白、咸鴨蛋蛋白、白切肉。

「一紅」——汗菜***加大蒜炒熟後菜湯紅色***。

端午節時,陽氣才開始抬升,百蟲開始活動,邪氣很盛,古人及採取一些方法健身、辟邪、驅蟲、蛇、蠍,吃三白就是其中方法。

粽子

端午時節,粽子飄香。傳說公元前278年端午節這一天,流放到汨羅江邊的愛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都城淪陷,絕望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於是,傳說「端午」乃屈原祭日,吃粽子賽龍舟便成為端午時節紀念屈原的中華傳統風俗。從古至今,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各種情感:思念、感恩、憧憬、祈願。
端午節吃什麼菜養生
1、莧菜

中醫認為,莧菜性涼味微甘,入肺、大腸,生於田間或路旁,有清熱利溼、涼血止血、止痢等作用。營養學認為,莧菜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對牙齒和骨骼的生長可起到促進作用,並能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防止肌肉痙攣***抽筋***。它含有豐富的鐵、鈣和維生素K,具有促進凝血,增加血紅蛋白含量並提高攜氧能力,促進造血等功能。莧菜還是減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減肥輕身,促進排毒,防止便秘。

今天說的莧菜,首選紅莧菜,以葉片大而完整、較嫩為主,紫紅色較好,萎爛的莧菜則不宜選購。焯莧菜時燙一下即可撈起,防止營養成分遭到破壞,影響療效。莧菜不耐久放,最好盡快吃完。短期存放可用保鮮膜包裹或放入保鮮袋,置冰箱冷藏。

2、茄子

茄子含有龍葵鹼,能抑制消化系統腫瘤的增殖,對於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還有清退癌熱的作用,因此尤其適合夏季食用。茄子含有維生素E,有防止頃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不致型陵增高,對延緩人體衰老具有積極的意義。

由於茄子性味甘寒,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因此,身體體弱,有消化不良、容易腹瀉、脾胃虛寒、哮喘、便溏症狀的孕婦朋友不宜多吃。手術前也不要吃茄子,麻醉劑可能無法被正常地分解,會拖延病人蘇醒時間,影響病人康復速度。

3、黃魚

黃花魚不僅肉質肥厚、脆嫩、味道鮮美,易於消化吸收,黃花魚的鰾、肉、膽均可治療疾病《本草綱目》中就記載有,黃魚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氣、健脾開胃等功效。現代營養學研究也發現,黃花魚的蛋白質含量較高,並富含脂肪、鈣、磷、鐵、碘以及大量歐咪伽—3脂肪酸等,有較高的葯用價值。

黃花魚特別適用於體質虛弱、面黃肌瘦、少氣乏力、目昏神倦、食慾下降等症狀的人食用,對有睡眠障礙、容易失眠的人有一定的安神、促進睡眠的作用。而在唐代《開寶本草》中介紹的「蒓菜黃魚羹」食療方,即用蒓菜15克,黃花魚250克,共煮煎濃汁服用,有益氣開胃的功效,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多吃。

4、紅蘿卜

胡蘿卜營養豐富,經常吃胡蘿卜有易身體健康,是夏季養生的首選食物,不僅能夠預防癌症,抵抗氧化,還有美容、養顏、排毒、防曬的功效,是夏日必備的「防曬霜」。胡蘿卜中的維生素A能夠協助肝臟排除體內毒素,減少肝臟中的脂肪。纖維素還能幫助清理結腸中的垃圾,並加速將其排出體外。

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每周吃6個胡蘿卜的人比一雀租芹個月只吃一個或更少的人,發生中風的機率更低。不吃胡蘿卜的人很容易中風。胡蘿卜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可以抗衰老,因為β胡蘿卜素還能在機體正常新陳代謝中扮演抗氧化劑的作用,幫助細胞減緩老化的過程。

5、西紅柿

西紅柿中富含番茄紅素,它的抗酸化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活性氧的活動,抗癌能力很高呢!另外,維生素K能對骨質疏鬆症有一定的預防能力,可以說,是女性骨骼的救星!而維生素E則是維持肝臟機能,改善宿醉的好幫手。水煮西紅柿是女性瘦身減肥的好食材,作為早餐或者飯前的小吃,所含的有機酸能令代謝加快,讓脂肪充分燃燒起來,解決便秘問題,易胖的體質也慢慢改善為易瘦。西紅柿中的維生素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的,所以我們在食用水煮西紅柿的時候,記得把湯汁也一並喝完吧!

6、黃瓜

《本草綱目》中記載,黃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渴、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春季常見的煩躁、喉痛等症狀,都有幫助。現代醫學認為,黃瓜中含有纖維素,對促進腸蠕動、加快排泄有一定作用。黃瓜所含的黃瓜酸,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排出毒素。黃瓜的利尿作用能清潔尿道,有助於腎臟排出泌尿系統的毒素。

鮮黃瓜內還含有丙醇二酸,可以抑製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但黃瓜偏寒,脾胃虛弱、久病者宜少吃。黃瓜很適合用來涼拌,比如黃瓜木耳、蒜拌黃瓜等。脾胃虛寒的人可以清炒黃瓜,或者做黃瓜餡兒水餃。

7、龍蝦

蝦的營養價值很高,全身是寶。蝦腦,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腦磷脂等營養成分;蝦肉含有大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蝦皮含有蝦紅素、鈣、磷、鉀等多種人類所需的營養成分;蝦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產品。蛋白質含量高達40%以上,粗脂含量7%左右,鈣含量9%,除此之外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

蝦忌與某些水果同吃,蝦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把它們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等同食,不僅會降低營養價值,而且鞣酸和鈣酸結合形成鞣酸鈣後會 *** 腸胃,引起人體不適,容易出現嘔吐、頭暈、惡心和腹痛腹瀉等症狀。海鮮和這些水果同吃,至少應隔兩小時。

8、鱔魚

在河鮮食品中,有「夏令之補,黃鱔為首」之說。因為黃鱔經過春季的覓食攝生,到夏季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對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都具有滋補功能,故民間還有「夏令黃鱔賽人參」之說,這是民間在滋補食療上對黃鱔的稱頌。

黃鱔又名鱔魚、長魚,形似長蛇,是一種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和稻田中的魚類。黃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鱔肉中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還含有磷、鈣、鐵、維生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食品,更是病後體虛、身體羸弱、營養不良者的上好滋補品。

9、鴨蛋

端午為何要吃咸鴨蛋?在中醫里是有一定依據的。中醫認為,鴨蛋味甘,性涼,有滋陰、清肺、豐肌、澤膚等作用。而咸鴨蛋咸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夏季咳嗽、喉痛、齒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補與佐餐佳品。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節吃咸鴨蛋,可以祛毒,利於保持身體健康。

即使端午沒吃上,整個夏天也可以吃吃,老中醫說咸鴨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勁,營養師稱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含鈣量、含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但是咸鴨蛋的鹽分太高,易引起血壓升高;加上蛋黃的脂肪含量、膽固醇含量很高,每次不要超過2個,中老年人更要減量食用。
上海端午節的習俗
龍舟賽是人們對端午節印象較深的習俗之一。上海也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動幾乎必不可少。有的還把小船用彩旗裝扮起來,做得很漂亮,然後搖到水面上,船上還有人唱歌、對歌,最後由眾人評定,哪條船裝點得最好看、誰的歌唱得最好聽。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以前上海和許多地方一樣,還有佩飾的習俗。所佩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這些東西可插在婦女發髻上,也可用以饋送。兒童前額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像老虎額上的「王」字紋,也稱畫額,寓借雄黃驅毒和借猛虎鎮邪。

上海人稱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們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多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除了香袋,還有許多上海人,兒時都在胸前掛過用玻璃絲帶鉤織成的小網兜,里邊正好裝一隻雞蛋,用五彩絲線纏繞,或是塗上彩色,也是驅邪求吉祥的意思。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佩飾物、掛香袋等習俗,端午節還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其他習俗。如一般端午節期間,很多人家都會將艾草插在門窗上,再掛上兩把菖蒲。除了大門外,在房間裡面的門上,有的人家還要掛大蒜,女孩子的閨房門上也會掛,人們多認為這些散發著濃烈味道的大蒜,也自有驅邪作用,所以有的地方掛大蒜也成為端午習俗之一。 猜你喜歡

D. 上海人端午節怎麼過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氏顫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於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吵帆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殲碰敗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
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上海舊城東北角,原有著名的攬勝之地丹鳳樓。丹鳳樓又名萬軍台,是端午節觀看競舟爭渡黃浦江的盛極一時的所在。《上海縣竹枝詞》寫浦江龍舟競渡中有雲:「鼓角聲中煥彩游,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看客多登丹鳳樓。」上海昔時浦江競渡所用的龍舟,大多是從南翔、黃渡等地借來的。抗戰以前,高昌廟附近的半凇園尚未荒蕪,每逢端午節時,龍舟在半凇園里先賽上兩天,然後在到黃浦江上去作節日競渡。

E. 2022上海端午節風俗有哪些

2022上海端午節風俗有哪些是大家常問的,畢竟端午是除了春節外最為熱鬧的節日之一,每每該節日到來的時候除了包粽子、劃龍舟這些共有的習俗,各地域的講究也層出不窮,一起看看上海端午節吃什麼傳統美食吧。

2022上海端午節風俗有哪些

1、插艾葉

上海人在端午有插艾葉、掛菖蒲的習俗,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傳統上,中國人一直把菖蒲視為辟邪之物。由於其形狀似利劍的特點,因而民間視之為驅鬼斬魔的降妖工具。菖蒲還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同時民間多將艾葉用於各類疾病的治療。因而掛菖蒲艾葉,有辟邪、治病防病的意思。

2、佩香囊

上海人稱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們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里所裝東西已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

3、賽龍舟

舊時上海人有時不叫龍舟賽而習慣叫競渡。有資料記載,舊時端午節,上海黃浦江有龍舟競渡之戲。有善雜耍者,身束青龍絛,裝載各種器械。乘一種快船往來穿梭於各龍舟之中,更番演奏技藝。上海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動幾乎必不可少。

上海端午節吃什麼傳統美食

1、上海端午節食五黃

食五黃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和雄黃酒。這是上海一帶的習俗,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尊貴的顏色,帶有吉祥意味。雄黃之黃,克殺邪毒,也有驅除五月氣候中邪氣的作用,所以說吃五黃的目的是驅邪毒、求吉祥。

2、上海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最重要的當然是吃粽子了,早年上海人家遇到端午節吃粽子,基本都是自家包的,多數是甜的赤豆粽,或是純的糯米粽,老上海有一大批寧波人,他們則更喜歡包鹼水粽,家庭富裕的還會放幾片肉。慢慢就演變成現在種類繁多的粽子。

3、上海端午節吃白和蛋

端午里的吃,不只是粽子一家獨霸天下,在老底子的上海,與粽子同鍋共煮的還有雞蛋,也就是說端午除了吃粽子,還要吃雞蛋,雞蛋剝了殼吃,上海人把剝了殼的雞蛋叫做「白和蛋」。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吃白和蛋,實際上就是進補和增強抵抗力,如能有利於皮膚,那是割草打兔子捎帶的。

端午上海哪裡最好玩

如果想要體會最傳統的端午習俗,來豫園就對了。除了包粽子、做香囊等民俗展示,中心廣場的市集上也擠滿了老字型大小爆款。杏花樓、沈大成、功德林、寧波湯團店和老城隍廟食品商店的粽子們,鮮肉的、赤豆的、豆沙的、紫薯的……恨不得為了爭奪你的眼球,來一場咸甜粽子大pk賽。同時,一批網紅花車也入駐了中心廣場的集市。精緻的植物微景觀、還有個性的彩繪,都能延展你對端午的不同想像。黃金廣場的集市則是文創的天地,來自東方美學生活平台的「東家」精選在線下一露真容。夏日文創、玉石首飾精緻可愛,讓人忍不住把玩。

F. 上海的風俗習慣(簡介)

上海的風俗習慣簡介:

一:親戚間往來一般保持到血親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間還有走動。平時走動不講究送禮,有事必備禮,俗稱「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盪馬路、游公園、上娛樂場所,偶爾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敘舊為主。過去,市民住房狹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會。朋友有紅白事,相互邀請,

三:平時來往不備禮,招待不講究儀式。


四:逢婚喪喜慶,親友間例須送禮,稱「送人情」。上門探望病人,或准備在主人家吃飯的一般是要送禮的。舊俗送禮的如今大多改為送錢。

五:送錢歷來用紅封袋。只有逢喪事用白紙。錢額喜事成雙數,喪事成單。

六: 客到,主人先接過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帶有污穢物、濕傘,不帶入主人家中,置於門外。另,家中有喪事,一般未過頭七,不宜出門作客(規矩大的人家要過了五七才出門作客)。

七:留客吃飯,至少備8隻菜,備酒,稱「吃便飯」。

八: 進餐時,凡整隻雞、鴨、蹄膀、全魚等菜餚,主人未請,客人不吃。

九: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將食品夾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亂翻亂攪;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餚;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當牙簽;六忌夾食品時滴湯不止。

十:斟茶只斟七分,進行回轉動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時針方向,用左手則必須按順時針方向,放茶壺時壺嘴不要正對他人,有請人趕快離開之意思。叩指禮,用幾個手指頭彎曲親扣桌面,表示對主人敬茶的謝忱。

十一:飲酒沒有一杯一口乾的習慣,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不能先飲盡。敬酒以三杯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6)上海人怎麼過端午節擴展閱讀:

上海節慶節日民俗:

一:除夕

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團坐同吃「年夜飯」,名曰「合家歡」。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像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二: 春節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

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之舉。

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

四:清明

三月里清明節,人們借著掃墓的機會到郊野去踏青,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後誕辰,祈求天後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








G. 端午節在上海吃的傳統食物

1、粽子

過端午,吃粽子這個重頭戲自然少不了。過端午吃粽子是我國各地都很流行的一種風俗。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屈原有關。

屈原一片丹心卻報國無望,於五月初五這天含恨投汩羅江而死。當地百姓奮力救撈,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他們就用糯米包成的粽子扔到江中去喂魚蝦,以防屈原的屍體被魚吃。這就形成了後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2、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端午節里為何要吃「五黃」?這是江南一帶的習俗,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尊貴的顏色,五月麥熟,也是豐收景象,帶有吉祥意味;雄黃之黃,克殺邪毒,也有驅除五月氣候中邪氣的作用。所以說,吃「五黃」的目的是驅邪毒、求吉祥。

3、三白一紅

端午還有個說法,叫做:「五月五,五黃三白過端午。」五月又稱五黃月,所以端午節要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和咸鴨蛋黃;還要吃茭白、咸鴨蛋蛋白、白切肉。另外,「一紅」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後菜湯紅色)。

端午節時,陽氣才開始抬升,百蟲開始活動,邪氣很盛,古人及採取一些方法健身、辟邪、驅蟲、蛇、蠍,吃三白就是其中方法。

4、菖蒲酒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如叢都得注意。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殲察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上海端午節的習俗:

龍舟賽是人們對端午節印象較深的習俗之一。上海也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動幾乎必不可少。有的還把小船用彩旗裝扮起來,做得很漂亮,然後搖到水面上,船上還有人唱歌、對歌,最後由眾人評定,哪條船裝點得看、誰的歌唱得聽。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以前上海和許多地方一樣,還有佩飾的習俗。所佩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氏橡茄、粽子等。這些東西可插在婦女發髻上,也可用以饋送。兒童前額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像老虎額上的「王」字紋,也稱畫額,寓借雄黃驅毒和借猛虎鎮邪。

上海人稱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們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多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除了香袋,還有許多上海人,兒時都在胸前掛過用玻璃絲帶鉤織成的小網兜,里邊正好裝一隻雞蛋,用五彩絲線纏繞,或是塗上彩色,也是驅邪求吉祥的意思。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佩飾物、掛香袋等習俗,端午節還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其他習俗。如一般端午節期間,很多人家都會將艾草插在門窗上,再掛上兩把菖蒲。除了大門外,在房間裡面的門上,有的人家還要掛大蒜,女孩子的閨房門上也會掛,人們多認為這些散發著濃烈味道的大蒜,也自有驅邪作用,所以有的地方掛大蒜也成為端午習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