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理工大學怎麼樣
上海理工大學怎麼樣介紹如下:
學校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20世紀50年代初,原滬江大學和原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分別改建為上海機械學院(1994年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兩校合並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轉入上海市管理。
Ⅱ 滬江大學的介紹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紀上半葉一所位於上海的浸會背景的教會大學,校址位於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軍工路,鼎盛時期以文理商著稱於世,是世余頌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毀悄。滬江大學創辦於1906年,原名上海浸會大搜鄭學,最初的校長為美國人柏高德博士。另設浸會神學院,由美國人萬應遠博士任院長。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對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國化」的整頓和改革,使滬江在當時私立大學中以學風純朴聞名,較少教會氣,更多中國化著名。1952年秋季,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科系分別並入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經歷一百多年的歷史沉澱,滬江精神至今依然常青於黃浦江畔。
Ⅲ 徐志摩平生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個人年表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並在校刊《友聲》上發表文章,介紹自然科學知識,提倡用小說改良社會。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學習銀行學。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 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和胡適、聞一多等人創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雜志。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山東女子學院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家世身世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屬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屬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激螞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畢拆活。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求學歷程
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為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里,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明數埋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這「抹下西山黃昏的一天紫,也塗不沒這人變獸的恥」(徐志摩:《人變獸》戰歌之二)的社會,他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葯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懷著「善用其所學,以利導我國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啟行赴美文》)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8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留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他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是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也輾轉波及到遠隔重洋的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 劍橋大學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迴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是那麼贊賞英國,那麼留戀牛津和康橋。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慾,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作品《贛第德》。同時,他詩興大發,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婚姻感情
1915年,與張幼儀結婚,後於1922年3月在柏林離婚。與林徽因的感情沒有結果,而後遇到了陸小曼。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就在牛郎織女相會的那天,1926年8月14日在北京北海公園進行了一場人們議論了很久的訂婚儀式,是年10月3日兩人舉辦婚禮,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為證婚人。
與張幼儀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兩個兒子,能相夫教子。然而,徐志摩在張幼儀生完第二個兒子正虛弱的時候,遞上了離婚協議書。
與林徽因
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徐志摩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並不惜與發妻張幼儀離婚。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與陸小曼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一個軍官)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裡,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過得浪漫、愜意。只是到了後期,由於陸小曼的病,由於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於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渾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她每天過午才起床,在洗澡間里摸弄一個小時,然後吃飯。下午作畫、寫信、會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聽戲。徐志摩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1929年,徐志摩辭了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的教職,繼續在光華大學執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並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委員。上海南京兩地來回跑,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在即將去聽林徽因演講的前一天,與徐志摩說錢不夠用後與陸小曼吵了一架。
墜機遇難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該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志摩免費乘坐),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彌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准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開山(現濟南市長清區崮雲湖街道辦事處境內),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
Ⅳ 滬都大學是不存在的嗎滬都大學也就是指上海理工大學嗎
沒有滬都大學這所學校,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是滬江大學。
Ⅳ 1912年美國教會在中國開設12所私立大學指哪十二所
西方基督教會在中國設立的十二所大學:
01.上海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楊樹浦軍工路
聖約翰大學-St. John's-美國聖公會-滬西極司非而路
震旦大學-Universitè Aurore-法國耶穌會(天主教)-法租界呂班路
02.蘇州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美國衛理公會-蘇州天賜庄
03.南京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國衛理公會、長老會、基督會等-鼓樓
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等-寧海路
04.杭州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長老會、美緩源北長老會-月輪山麓到二龍頭山麓
05.北京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衛理公會、美國公理會等-海淀
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美國本篤會(天主教)-定阜大街
06.廣州
廣州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河南康樂村
07.長沙
湘雅醫學桐哪瞎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國雅禮會-麻園嶺
08.武昌
華中大學-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國聖公會、雅禮會、復初會,英國循道會、倫敦會-曇華林
09.濟南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 、英國浸禮會等-南關
10.福州
福建協和局空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歸正會,英國聖公會-鼓山麓閩江畔魁岐村
華南女子大學-Hwa Nan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倉前山
11.成都
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五教會-華西壩
12.天津
天津工商學院(預科學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國耶穌會(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馬場道
Ⅵ 滬江大學的翰墨猶存念故人
——記「滬江大學」校名題寫者鄭章御碼成先生
我校軍工路校門南側立柱上刻有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滬江大學」。有人可能會問:這是從什麼字貼上摘取的嗎?或者是現今哪位名家的手跡? 說來話長。滬江大學的前身浸會大學及附中於1909年2月10日在軍工路校址正式開學。當年,招收大學一年級新生7人,附中新生49人,教師一共7人。到1913年,大學有了首屆畢業生,一共2名,其中一位便是題寫「滬江大學」四字的鄭章成先生。
鄭先生於1913年畢業後,赴美在雅里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任母校生物學教授兼系主任,期間配拆稿,他聘請了許多知名教授,培養出了大批生物科學高級人材,學生贊揚他的創業精神,尊稱他為「系主人」。他講生物學,自編了四冊講義,但從不照本宣科,要求學生自學預習。他開《文獻討論課》也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觀察力。滬江大學非生物系的學生也有眾多選聽他的課程。 「9·18事變」後一次大會上,鄭先生慷慨激昂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一個中國人,值此國難當頭,我有責任上前線抗戰。可是,我年老體弱,得不到上前線的機會,我願送我兒子上前線!」講到這里,鄭先生老淚縱橫,聲音哽咽,語不成聲。1937年抗戰爆發後,軍工路滬江大學校址成了日本侵略軍的兵營,校本部遷到城中區商學院,與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組成教會聯合大學繼續開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租界淪陷,教會聯合大學解散,學校易名為「滬江書院」,由鄭章成先生主持教務。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復學,鄭先生任理學院院長。他培養的學生培孝,有的成了中科院院士,不少當了教授,真是桃李滿天下。許多滬江校友重訪母校故地,一見「滬江大學」那四個熟悉的大字,許多在母校生活的情景便一下湧上心頭,從心底泛起對鄭章成老師的崇敬、懷念之情。
Ⅶ 滬江大學歷史建築建築群--思孟堂屬於哪裡
思孟堂建於1920年,為哥特復興風格,底部的大門是尖券的造型,屋頂枯遲巨大的三角山牆勾勒鬧敗激出尖挺向上的感覺,如同教堂鍾樓的尖頂一般。建築外牆用紅磚砌築,牆面開矩形平窗,窗套為白色仿石砌築。屋頂為雙面坡,覆蓋紅瓦。液襪
軍工路516號滬江大學舊址
建築最初為中學下院,後來改為大學的學生宿舍。現為上海理工大學第二行政辦公樓。
1920年,中學下院(思孟堂MelroseHall)告成。建築費4.91萬美元,為美國人士所捐助。供中學一、二年級課室及寢室之用。
Ⅷ 上海機械學院上海機械學院是211嗎
1、上海機械學院的歷史沿革2、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3、上海機械工程學院是幾本4、上海理工怎麼樣5、上海大學的優勢專業是什麼?上海機械學院的歷史沿革
1951年2月上海機械學院,滬江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上海機械學院,校務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文科院系分別並入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
1972年,上海工學院(後並入上海大學 )和當時的上海機械學院合並,組建成新上海機械學院,主校區設在靠近上海市中心的閘北區上海工學院(今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1979年,上海機械學院一分為二,延長校區部分改名為上海工業大學(1994年,並入上海大學)。軍工路校址再次移歸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本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是上海理工大學在全國基本上是第一批次招生,所以通常認為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本大學。
學校介紹:
上海理工滑首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於上海市,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研究型大學;是上海市屬重點建設大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
中國知識產權發展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滬港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信漏數員,入選國家「111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校發展歷程:
學校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20世紀50年代初,原滬江大學和原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分別改建為上海機械學院(1994年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兩校合並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轉入上海市管理。
學校轄15個學院,2個教學部;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省部級科研平台26個。
上海機械工程學院是幾本
三本。經上海教育部信息了解,上海機械工程學院是一所普通的公辦三本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是一所以工程學科為主體,與經濟管理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互相滲透、協調發展的二級學院。
上海理工怎麼樣
院校專業: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搜租、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應用研究型大學。 2018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學校的辦學文脈可追溯到 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1906年,美國基督教南北浸會在上海浦江之濱創建滬江大學。1928年,劉湛恩擔任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學校全面納入中國國民教育體系。新中國成立後,滬江大學相關系科調整至華東各大學校,同時在滬江大學校址創辦上海工業學校,後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59年)、上海機械學院(1960—1994年)、華東工業大學(1994—1996年)。1907年,德國醫生寶隆博士開設德文醫學堂,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醫工學堂的原址上合辦中法國立工學院。抗戰勝利後,與由重慶遷滬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合並,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改制為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後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83—1996年)。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國家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劃出組建上海健康醫學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巍巍學府,滄桑百年,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餘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學校在融合傳承創新中凝練形成「信義勤愛,思學志遠」的校訓精神,激勵新時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礪奮進。,學校佔地面積近千畝。下設 17個學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8000餘人,研究生9000餘人。在校教職工29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含雙聘),國家級人才75人次,省部級人才189人次,高級職稱教師859人,博士生導師260人。,學校長期依託、服務和引領行業產業發展,是裝備製造、醫療器械、出版印刷行業骨幹高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長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醫療器械和出版印刷兩大領域具有深厚的行業基礎。近年來,學校學科布局不斷優化,現有 60個本科專業,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擁有19個國家級教學平台和51個省部級平台,7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和34個省部級平台。工程學、材料科學和化學三個學科穩居ESI全球前1%行列。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上海戰略需要,以未來光學、智能製造、醫療器械與康復工程3大國際實驗室和系統管理1個特色平台為載體,建設光學工程、系統科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5大一流學科和管理科學高原學科,並持續支持各支撐學科發展,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揚依託行業、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傳統,培養 「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學校持續貫徹「對接行業,改造專業,引導就業」的理念,本科教育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學科、重創新、貼行業」。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是國內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在校留學生近千人,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 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建有中英國際學院和中德國際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始終堅持協同發展的辦學戰略。與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江蘇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共建 「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與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與商飛、華為、上海電氣、光明食品(集團)、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中科院上海分院、核八所等企事業單位開展全面合作。依託上海理工大學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分布在長三角區域的近30個科技轉移工作站,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與楊浦區合作推進環上理創新街區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學校將緊扣時代脈搏,全面貫徹落實校第八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力爭早日把學校建設成為引領產業技術進步的創新型大學,進而建設成為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
其他信息:
小夥伴們知道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學院嗎,知道這個學校怎麼樣嗎,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關於這個學校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學院 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SBC)是上海理工大學下屬的非獨立性質學院,也是目前國內領先的成體系、成規模、集約化引進海外一流大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際化大學學院。學院2006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主要實施本科層次學歷、學位教育和境外學士學位教育,也是目前國內少數採用「1對N」模式的中外合作大學學院。 1.國際化的教育教學環境 來自英國9所著名大學的外籍專家教授組成一流的師資隊伍,採用全英文教學。一流的硬體設施,通過互聯網科技實現中英國際學院與9所英國大學本土校區教學資源的共享,創造出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學生在上海校區也能共享謝菲爾德、利茲等大學的電子圖書館等,幫助學生掌握利用世界最前沿、最為先進的學習資源。眾多的海外學生以及國外大學交換生項目營造出了多元的文化氛圍。 2.開設專業 中英國際學院開設的是4年制的本科課程,第一年按商科、工科方向的大類招生。在第一學年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自身學習興趣,選擇包括財會與金融,會展管理,電子電器工程及機械與製造工程等具體的專業方向。 此外,學院還開設有1+3,2+2等非國內學歷的高等教育課程,即學生在國內完成一年或兩年課程後,直接前往英國完成本科學習,由英國大學直接授予學位。可選擇的專業涵蓋了理工科與商科(文科)幾十個專業,如:計算機技術與網路工程,多媒體技術與游戲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智能科學與機器人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現代物流管理,國際公共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國際金融與投資等等。 3.靈活性的海外學習計劃 中英國際學院1對9所英國大學的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學習資源,同時也為其學習路線的提供廣泛的選擇。中英國際學院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根據專業及家庭經濟背景的不同,可靈活選擇從3個月到3年不等的海外學習階段,前往英國完成相應的專業學習。舉例來講,即使是選擇4年在中英國際學院完成學業的學生也會在最後一年前往相應的英國大學完成為期3個月的學習,獲取海外學習與生活的體驗。 學生畢業後還可直接申請英國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課程,繼續深造。 4.招生計劃與入學考試 中英國際學院今年面向全國招生,共招收240名本科學生,所有專業文理兼收。 招生錄取要求 申請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自主招生項目的考生,必須滿足下列條件,方可獲得正式錄取資格: 上海及浙江省(市)區域的考生1)須完成高中教育,且高考成績達到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對當地的錄取分數線(該錄取分數線將於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官網公布)。2)須參加學院自主招生入學考試並達到相應要求:a.入學考試成績在56分(或雅思成績5.0分、托福網考成績62分)及以上。b.入學考試成績在50-55分(或雅思成績4.5分)的考生,須參加四周暑期英語強化班課程(出勤率達到100%)。 除上海及浙江省(市)區域的考生1)須完成高中教育,且高考成績達到高考所在地當年文/理科本科分數線(以各地省(市)級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的本科分數線為准)。2)須參加學院自主招生入學考試並達到相應要求:a.入學考試成績在56分(或雅思成績5.0分、托福網考成績62分)及以上。b.入學考試成績在50-55分(或雅思成績4.5分)的考生,須參加四周暑期英語強化班課程(出勤率達到100%)。 英方合作大學 謝菲爾德大學 利茲大學 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 哈德斯菲爾德大學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 布拉德福德大學 利茲貝克特大學 曼徹斯特城市大學 索爾福德大學
上海大學的優勢專業是什麼?
上海大學上海機械學院的優勢專業有:冶金鋼鐵、機械工程、流體力學、社會學等4個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優勢學科4個、上海市特色學科5個。(8)上海滬江大學是現在的哪個大學擴展閱讀
上海大學是國家「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上海機械學院,也是上海市屬唯一一所「211」院校。現任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教授上海機械學院,黨委書記是於信匯教授、執行校長是周哲瑋教授。該校長期被公認為「東方的斯坦福」(Stanford in the East)上海機械學院,顯示出其廣厚的實力與飛快的發展。
學校校區有:
校本部(寶山校區):上大路99號。
嘉定校區:上海市嘉定區城中路20號。
延長校區:上海市閘北區延長路149號。
院系與師資
上海大學現有23個學院、1個直屬系土木工程系,有68個本科專業、131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7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點、1個MBA授權點和1個法律碩士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 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還有 19個自增列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有專任教師、科研人員近3000人,其中教授410餘人,副教授870餘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1人,博士生導師200多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06名。
校園建設
上海大學通過「 211工程」和新校區建設,辦學條件有上海機械學院了很大改善。現校園佔地167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圖書館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館藏圖書357萬冊,期刊4000餘種,包括外文期刊700餘種,還有幾十種網路和光碟資料庫。
校園通信光纜聯接三個校區以及所有大樓,建成了較完整的信息網路服務體系。學校體育場館容量大、設施先進。學校還建成了一批先進的.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和多媒體教室。
歷史沿革
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創立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時任校長是華東分院院長--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關學科領域的中科院在滬研究所所長兼任。
1959年,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學校創立。
1960年,上海工業大學前身上海工學院創立。
1972年,上海工學院和中國機械部所屬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合並。
1979年,上海工學院從上海機械學院分離,改名為上海工業大學。
1981年,上海第二科技學校改名為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1983年,原上海大學成立,下設文學院、國際商學院、美術學院、工學院和法學院,這些學院的前身分別是復旦大學分校、合並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分校與上海機械學院分校、上海美術高等專科學校、合並後的華東師范大學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學分校、上海法律高等專科學校。
1994年,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原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並,成立了新上海大學。
2005年,原上海法律高等專科學校部分脫離上海大學成立上海政法學院,獨立招生。
2006年,上海大學與法國等西歐國家合作開設中歐工程學院,在新生中擇優轉入該學院學習。
2007年,原理工基礎強化班獨立成為上海大學自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