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人才政策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一、發放對象(一)獎勵補貼。2016年3月23日(含當日,下同)後我市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和新引進的傑出人才(以下簡稱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2016年3月23日後經認定的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後備級人才和海外a類、b類、c類人才(以下統稱為高層次人才),可以作為申請人申請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二)工作經費。2016年3月23日後我市當選的兩院院士和引進經認定的傑出人才,所在用人單位可作為申請人申請傑出人才工作經費。二、發放條件(一)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獎勵補貼。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申請獎勵補貼的,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在深圳全職工作(合同約定每年在深工作時間不少於9個月)。2.未享受面積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政策。其中,傑出人才還應當在人才認定的有效任期內。(二)國內高層次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國內高層次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申請獎勵補貼的,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在深圳全職工作。2.在我市依法連續繳納社會保險費,其中首次申請的,不少於3個月(不含補繳,下同);申請續發的,每次連續繳納不少於12個月。3.在人才認定(確認)的有效任期內。4.未享受我市購房優惠政策。其中,地方級領軍人才、後備級人才還應當具有我市戶籍。(三)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工作經費。用人單位申請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工作經費的,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需在我市依法注冊登記。2.與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簽訂勞動(聘用)合同。3.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在深圳全職工作。三、發放標准及方式(一)獎勵補貼。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獎勵補貼標准為600萬元;國家級領軍人才和a類人才,獎勵補貼標准為300萬元;地方級領軍人才和b類人才,獎勵補貼標准為200萬元;後備級人才和c類人才,獎勵補貼標准為160萬元。獎勵補貼按五年任期分次發放,每任期年度每人發放1次,每次發放最高金額分別如下: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為120萬元;國家級領軍人才和a類人才為60萬元;地方級領軍人才和b類人才40萬元;後備級人才和c類人才32萬元。(二)工作經費。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才工作經費標准為100萬元,一次性發放至用人單位。四、發放流程(一)提出申請。1.獎勵補貼。高層次人才申請獎勵補貼的,應當由所在單位向市人力資源保障部門提交以下材料:(1)《深圳市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申請表》一式兩份;(2)與深圳的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聘用)合同(收復印件並驗原件);(3)市住房建設部門出具的購房優惠政策享受情況證明;(4)我市稅務機關出具的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5)申請人有效身份證明(包括身份證、護照、回鄉證、台胞證等,收復印件並驗原件)。有效身份證明發生變更的,應當提交相應的證明材料。獎勵補貼應當在認定後1年內首次申請(2016年度認定的可在2017年底前首次申請),並在其後4個年度內連續分別申請完畢,逾期未申請的,視為自動放棄該年度獎勵補貼。每人每任期年度僅限申請1次,不符合發放條件的不予發放該年度獎勵補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2. 人才是什麼樣的概念
人才概念內涵探析
一、現有的人才定義
什麼是人才?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定義:
1.新編《辭海》對「人才」的解釋是:有才識學問的人,德才兼備的人。
2.王通訊、王康說:「人才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能以其創造性勞動,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做出較大貢獻的人。」
3.葉忠海則說:「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較高的技術和能力,能夠以自己創造性勞動,對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對人類進步做出了某種較大貢獻的人。」
4.人才,就是指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進行了創造性勞動,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較大貢獻的人。
5.俞果在其《人才學基礎》中指出,人才是「以主觀的智能創造性地運用於實際並卓有成效者」。
6.王鵬在《用人之道》中說:「人才,有腦力勞動者,也有體力勞動者;在有學歷、文憑的人員中有,在無學歷、無文憑的人員中也有。只要知識豐富,本領高強,對社會進步有貢獻者,皆可成為人才。」
7.劉聖恩在《人才學簡明教程》中論述道:「人才就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人。……歷史性是人才構成的前提,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人才,脫離社會、離開歷史就無所謂人才。實踐性是人才的基礎,是重要的必要條件,人才是實踐中的人才,離開實踐的人才是不存在的。創造性是人才的核心,也是人才的最根本的特徵,人才與非人才的界限就在於能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
8.首都經貿大學黃津孚教授從學術角度闡述人才的概念:「人才是指在對社會有價值的知識、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能做出較大貢獻的人。人才既包括知識超常的知識分子,又包括技能超常的能工巧匠、藝人和『領袖』,還包括意志超常的『英雄』。再簡單一點,就是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
9.人才是分層次的,有突出才能。對社會貢獻較大的就是人才,許多沒有大專學歷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相當水平的管理於部、技術工人也是人才。(1986年9月22 日《人民日報》,《技術工人也是人才》)
上述定義雖不盡相同,但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才的屬性,歸納起來主要強調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時代性和社會性。即認為人才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才,離開了社會和歷史就無所謂人才。
2.內在素質的優越性。認為人才擁有優於一般人的素質,沒有較高的素質,難以成才。
3.社會實踐性。強調實踐出人才,人才的勞動成果也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
4.普遍性和多樣性。即認為不僅「行行出狀元」,而且不同勞動性質的工作崗位上也有人才。
5.勞動成果的創造性。強調人才的勞動不同於一般人模仿性和重復性的勞動人才的勞動成果是創造性的。
6.貢獻的超常性。由於人才的勞動成果往往具有創造性,因而人才的貢獻遠大於一般人。
7.能力的差異性。即認為不同行業的人才各有所長,同一行業的人才也各有千秋。
8.作用的進步性。認為人才能以其創造活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因而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二、人才的本質屬性
邏輯學認為,概念是人腦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謂下定義,也就是把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本質屬性揭示出來,以區別於同其相鄰的概念,避免概念含糊,思想混亂。邏輯學上傳統的常用定義方法是通過鄰近的「屬」加「種差」給概念下定義。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義的概念二種差十鄰近的屬概念。通過下定義的方法明確概念,最重要的是確定種差。
「人才」,作為一個概念,它的「屬概念」是「人」,其鄰近的「種概念」是「一般人」或「普通人」。前面,我們分析了學者們關於「人才」概念的八條屬性。那麼,哪些屬性是「人才」的本質屬性,哪些是非本質屬性呢?由此,我們可以抓住「人才』概念的本質。
1.時代性和社會性。人才具有歷史時代性和社會性,不同時代和社會的人才具有不同的內涵。由於受到歷史和社會條件的約束,人才作用的發揮和作用范圍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過去的人才無法完成現在的事情,當代的人才,也無法全部做到過去人才做到的事情。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一般人有沒有社會歷史時代性呢?回答是肯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人才,作為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具有這一屬性。其次人才和一般人共同組成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具有社會歷史性,一般人當然也具有社會歷史性。人才具有社會歷史性,一般人也當然具備。再者,我們現在的一般人同於以前嗎?古代的老百姓能有現在的創舉嗎?所以,時代性和社會性並非人才的本質屬性。
2.內在素質的優越性。一般來講,人才都在一個或幾個方面具備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優越素質。這里的素質是廣義的,超出我們一般所指的德。智、體、美、勞等范疇。它包含許多方面,如高學歷、品德高尚、廢寢忘食、智力超群、勇猛無比、能言善辯、謀略過人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因此,內在素質的優越性是人才的本質屬性之一。
3.社會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能思維、會勞動,因而區別於其他動物。既然如此,那麼,作為「人」的「種概念」的「人才」和「一般人」同樣也具備該屬性。人才需要參加社會實踐,增加感性認識,接受實踐的檢驗,一般群眾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勞動中獲取生存和發展資料。所以,社會實踐性也不是人才的本質屬性。
4.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確,人才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行行出狀元,人人有專長。然而,上帝同樣賦予了一般人這一屬性。有人才的地方就有一般人,沒有專長就淪落為一般人。
5.勞動成果的創造性。這里的創造性也是廣義的概念,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總之,是各行各業超越前人、同時代人或某一地域的大多數人的突破、創新。人類的勞動,按其性質可分為模仿性勞動、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三種類型。前兩種勞動是以繼承性勞動為重要特徵,其結果只是將前人創造出來的勞動形式和經驗進行重復,因而在勞動成果上無法有大的收獲。一般人的勞動就屬於前兩種。人才則不然,由於人才具有優越的內在素質,決定了他們能夠和樂於以前人的經驗和成果作為基礎,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他們的勞動以創造性勞動為主。因此,勞動成果的創造性是人才的一個重要的本質屬性。
6.貢獻的超常性。人才具備了創造性就決定了他能夠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就,超過一般人所取得的成就,因而人才的貢獻要遠大於一般人。也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統治者十分看重人才,千方百計地拉攏和利用人才,維護本階級的統治。顯然,這也是人才的本質屬性之一。
7.能力的差異性。當然,人才的能力是有差異的,不同行業的人才各有專長,同一行業的人才水平也參差不齊。特別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的今天,有隔行如隔山之說。但是,誰又能否認一般人的巨大差異呢?工人不能耕地,農民不會做工。北方的農民不會種稻,南方的農民種不了穀子。大部分中國人不會說外國話,很多外國人也不能講漢語。這是很顯然的。所以,這不是人才的本質屬性。
8.作用的進步性。人才的能量是巨大的,能夠在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否可以認為一般人就不能起到促進作用了呢?不然,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理所當然,不能抹殺一般民眾的推動作用,盡管起推動作用的主要力量是人才。因此,作用的進步性也不是人才的本質屬性。
經過分析論證,我們很容易發現在上述諸多屬性中,只有內在素質的優越性、勞動成果的創造性和貢獻的超常性是「人才」異於「一般人」的「種差」,即本質屬性,其他則是非本質屬性。根據邏輯學的定義原則,我們排除掉非本質的屬性,才可以正確地界定反映本質屬性的「人才」概念。
現在,我們看看是不是已經窮盡人才的本質屬性了呢?如果從數量的分布上考慮,我們不難發現人才具有稀缺性。古人雲:人才難求。不僅人才成長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較多的付出,甚至即使付出了很多也未必成才。這就決定了與一般人相比,人才天生是「少數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人才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孕育而生,卻只是滿天星斗中明亮的幾顆。所以,稀缺性當是人才的本質屬性。
三、人才概念的內涵
現在,我們就可以套用下定義的公式,給出「人才」的科學概念。
人才,是少數具有優越的內在素質,以其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做出超常貢獻的人。抓住這四個屬性,我們可以較為科學地判斷哪些是人才,哪些不是人才。
此概念有如下特點:
1.抓住了人才的本質。不以學歷。身份、年齡、地位、行業等論人才。
2.在量的把握上,創造性勞動成果要多於非創造性勞動成果。一般人都會或多或少有創造性勞動,人才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善於創造。
3.強調人才的發展性。人才是發展變化的,一般人可以成才,人才也可以變成一般人。被競爭對手利用的「人才』為我所用也成為人才。
這個概念,至少可以解決目前的許多定義無法解決的許多問題。首先,有重大影響的反面人物,是不是人才?「反面人物」當然不是人才。他們雖然大多具備人才的一些本質屬性,卻不具備超常貢獻這一本質屬性。「貢獻」一詞,目前一般的解釋為對國家或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是褒義詞。因此,反面人物的作用絕不能用「貢獻」一詞來衡量。當然,由於人才是可以變化的不否認一般人可以成為人才,反面人物成為正面人物,進而成為人才,人才成為一般人,甚至成為反面人物。
其次,高校的大學生是不是人才?不能一概而論。高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良好的素質,也具備創造性的條件地有部分創造性勞動,但是由於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創造性勞動成果或主要不是創造性勞動,沒有做出超常的貢獻,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因此,對於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才」,只能稱為「潛在人才」。當然,不能排除少數在校期間的大學生發揮出了較大的潛能,以其創造能力做出了超常貢獻。他們當然是人才。
總之,科學地把握「人才」的概念,應科學地廓清人才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不能不加分別地不能混在一起,否則,得出的概念是不科學、不嚴格的。這將有助於我們深人地認識人才的科學內涵,有助於我們客觀地發現人才,開發人才資源,提高人才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當然,這個概念屬於定性概念,無法窮盡優越的內在素質,也無法明確確定何謂超常貢獻,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認真把握
3. 人才的定義是什麼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人才一詞出於古老的《易經》「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門弟子的《易傳》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人才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離開人才培養,如果這樣,國家社會都不會進步。我們必須培養大力培育人才。
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其次我們要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最後我們要做好用人才工作。
4. 「人才」是怎麼定義的
1、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出處:《易經》「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門弟子的《易傳》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2、現代的人才指的是不僅要有能力,還需要有很高的工作意願,願意在工作上投入,並願意為之貢獻,創造價值。
5. 人才怎麼定義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詞意探源
(1)指有才能的人。如:人才輩出。 明 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今天下難聯者人心,難得者人才,難鼓者士氣,得老公祖(袁可立)一點真精神不難矣。」 (2)指才學;才能。 杜甫《重送劉十弟判官》詩:「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 (3)指人的品貌。 《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馬超縱騎持刀而出,……一來結束非凡,二者人才出眾。」
基本解釋
1. [talent]∶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6月6日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 具體到企業中,人才的概念是這樣的: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員工。 企業的人才總量包括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經營人才指企業的單位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是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技能人才是在生產技能崗位工作,具有高級工及以上技能等級或具有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 2. [beautiful]∶指美麗的容貌 頗有幾分人才 3. 也作「人材」
6. 深圳中考成績ABCD什麼意思,怎麼劃分出來的
簡單定義
A類——本市戶籍戶口考生。
B類——有深圳藍印戶口的考生。
C類——雖持有我市居住證(暫住證)但享受市政府政策照顧人員的子女。
D類——指除A、C類以外其他考生。
AC類即指可報考公辦普高的學生,D類考生則需5+1材料齊全才可以報考公辦普高。
具體解釋
A類:深圳市戶籍戶口考生;
C類:雖持有深圳市居住證(暫住證)但享受市政府政策照顧人員的子女,具體為其父(或其母)擁有下列材料之一:
1、《深圳市人才居住證》
2、《深圳市海外留學人才居住證》或市引進智力辦公室出具的《出國留學人員資格證明》(2001年以前為《留學人員來深工作證明書》
3、《深圳市高層專業人才證書》
4、《廣東省居住證》
5、駐深解放軍、武警、警備區各部隊或駐港部隊(不含部隊下屬企業)二次聽軍(警)官證
6、具有深圳市戶籍戶口,並持有《廣東省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證》,對於持外省發放的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證的,還需要能交驗深圳市人事局出具的職稱審核證明
7、具有深圳市戶籍戶口,並持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文憑驗證室出具的證明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文憑驗證證明》。
D類:指除A、C類以外其他考生。
深圳中考報名:
在深圳市就讀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一般在學校集體辦理中考報名手續。
深圳戶籍學生須提交第二代身份證的原件及復印件;非深戶應屆初中畢業生參加中考須符合「1+5」文件要求,具體為:
1、父母在深連續居住一年以上,出具學生本人及其父母的原籍戶口本、在深有效居住證或暫住證。
2、有效房產證明和購房合同,或由當地街道辦事處房屋租賃管理所提供的《深圳市房地產租賃合同(住宅)》及《房屋租賃管理費》發票。
3、父母持有有效的《深圳勞動保障卡》(或《深圳市職工社會保險證》)(有一方即可),或由本市工商部門核發的執照副本。
4、父母現居住地街道辦事處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出具的計劃生育材料。
5、屬於享受政府優惠政策人員的子女,還應出具優惠政策規定的有關材料。
7. 深圳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標准
法律分析:深圳高層次人才分為四類(不含海外):傑出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後備級人才。
法律依據:《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認定標准(2016年)》 深圳高層次人才認定標准(不含海外):經用人單位綜合評價達到相應層級水平,且符合下列人才認定標准之一者,可經單位提出相應層次的人才認定申請。
8. 人才的定義是什麼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人才一詞出於古老的《易經》「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門弟子的《易傳》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8)深圳人才定義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人才工程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12項重大人才工程:
1,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2,青年英才開發計劃
3,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
4,高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工程
5,文化名家工程
6,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
7,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8,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
9,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
10,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
11,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
12,高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