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了嗎
改革開放後,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經濟重要區域,形成西岸的生態保護開發模式和東岸的經濟發展開發模式。粵港澳大灣區政府管治模式形成強化核心地位的廣佛合作模式、優化功能格局的西岸發展模式和提升總體銜接的西岸發展模式。因金融業的獨特屬性,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空間格局的分析,有助於理解現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有助於因地制宜地處理東岸和西岸經濟走廊發展模式。
表1 粵港澳大灣區功能性城市區域金融產業布局
2009年簽署《珠中江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及配套協議,涉及年票互通、通信一體化、電視節目互相落地等。珠中江城市規劃合作、珠海中山跨界斷頭路打通。《珠中江勞動保障工作緊密合作框架協議》中的社保同城化等核心協議的推動則存在一定的難度。
我國外資負面清單逐步減少使得外資獲得更理想的國內投資和產業發展環境,其中,國際金融產業進入我國後對我國發展形成雙面性。一方面,國際金融產業帶來的經驗有助於規范國內金融發展模式,優化金融產業空間格局;另一方面,國際金融產業對國內金融產業帶來的競爭會擠壓原有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對境外人才的稅率等優化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吸引高端產業和人才,金融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輔助產業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將助力區域逐步實現與國際金融等層面的銜接。
Ⅱ 前海深港合作區擴容7倍,哪些是新施工圖的關鍵點
隨著前海合作區面積大擴容,多項更有力政策落地,深港合作的平台再獲升級。
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方案》)正式對外發布,前海合作區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方案》明確,進一步擴展前海合作區發展空間,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前海合作區是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設立的,目前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5萬家,注冊資本1.28萬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港資占前海實際利用外資的92.4%。合作區產業布局以金融、現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為主,充分發揮了香港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業和基礎科研優勢與深圳市場、人才和體制機制優勢。
擴容早有謀劃
前海合作區獲批設立不久,便一直有「擴容」的呼聲。2019年初,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前海合作區擴區。同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到,適時修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研究進一步擴展前海發展空間,並在新增范圍內實施前海有關支持政策。
2019年10月,前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工作成果發布會在前海合作區舉行,會上宣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雙擴區」已上報國務院。
2020年6月,《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 年)》提出,以粵港澳深度合作為主題,推動前海合作區實現連片擴區,將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機場及周邊地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整合納入,並在新擴區域實施前海有關支持政策,疊加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政策。
而根據《方案》,合作區擴展至以下區域:南側毗鄰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東至後海大道、近海路、愛榕路、招商路、水灣路,南至深圳灣,西至月亮灣大道、珠江口,北至東濱路,包含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蛇口區塊〕22.89平方公里;北側毗鄰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東至松福大道,南至福永河,西至海岸線,北至東寶河、沙井北環路)29.36平方公里,機場及周邊片區(東至寶安大道,南至金灣大道、寶源路、碧灣路,西至海岸線,北至福永河、松福大道、福洲大道)30.07平方公里,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東至寶安大道,南至雙界河,西至海岸線,北至金灣大道、寶源路、碧灣路,另包括大小鏟島、孖洲島)23.32平方公里。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前海大幅擴容是前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效應進一步放大的需求,(新前海)也是當前『雙區』建設的重要政策支點。」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熊義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擴片區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基礎雄厚,為未來深港合作從服務業向多業態、多領域拓展奠定了更為扎實的現實基礎、打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鍾堅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海擴容後,有利於深圳原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增強深圳的整體實力;有利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大灣區國際一流中央商務區,帶動整個大灣區發展;有利於深化粵港澳合作以及前海合作區的規劃與建設。
多項利好政策全區域覆蓋
前海擴容後,《方案》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加大業務指導和支持力度,按程序將合作區既有相關支持政策(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除外)覆蓋到本方案明確的全部區域。
在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方面,《方案》明確,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創新合作區治理模式等。
在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方面,《方案》也明確了四大方面政策措施,包括前海合作區將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等。
「片區擴大,相應的政策隨之完善,利好力度更大是必然的。」熊義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些年來,前海日新月異,片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面臨不小的挑戰。此次黨中央、國務院出台《方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是對挑戰的及時戰略應對。而我們也應留意「大門開了、小門不開」的問題,加快中央的部署在深圳落地。
擴容後如何實現新目標
《方案》還提出了前海合作區的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突出的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多輪驅動的創新體系成效突出,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顯。
到2035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與港澳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撐的發展模式,建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改革創新經驗得到廣泛推廣。
前海擴容納入了寶安區的大片區域,如何推動區內多板塊協同發展?鍾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涉及到跨行政區的管理問題,城市規劃和公共設施建設宜以行政統籌為主,產業布局和發展還是以市場化運作為好。
熊義剛則提醒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如何與河套、光明科學城等平台協同;二是如何全方位調動港澳積極性;三是如何與寶安區原有產業規劃、社會發展基礎對接;四是如何實施好綜合授權改革,將中央賦予的政策紅利一項項落到細處。
熊義剛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一直注重通過港澳學習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做法,未來40年仍然要重視對外學習,但也要開始創建一些更進步的制度機制,這也是深圳先行示範的使命擔當。
Ⅲ 深圳坪山區雙創學院簡報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3
Ⅳ 廣東「雙區驅動」是什麼,它有什麼戰略意義
「雙核驅動」戰略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兩大發展戰略。
國家已經相繼批復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雙核」驅動戰略,對於把廣西建成我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支撐引領廣西加快發展,輻射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加快振興。
(4)雙區驅動雙區疊加下深圳金融業如何支持擴展閱讀: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標志著深圳繼興辦經濟特區後,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和光榮使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征程。
建設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雙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在新的時代,深圳緊緊抓住重大機遇,以超常規舉措、超常規努力,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Ⅳ 《深圳經濟特區外商投資條例》11月實施,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首先是依法實施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除國家出台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外,禁止制定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性或禁止性措施。前海蛇口自貿試驗區適用國家發布的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進行管理,外國投資者與境內企業應在同等條件下進入。
然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圳市商務局將助力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家參與“雙區”建設,立足“全球引領”和“創新要素”國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大外資”、“高端服務”、“營商環境”助推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引進深圳產業發展定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金融、商貿、數字經濟等領域的高端項目將注入為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Ⅵ 特區40年新突破:深圳與東莞惠州等市「統籌合作」箭在弦上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2020年8月,深圳特區將迎來設立40周年。40年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一線城市。
伴隨高速發展而凸顯的是土地空間不足等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針對深圳土地緊缺等瓶頸問題,囊括周邊東莞、惠州等市相關區域的統籌合作發展大方向已經確定。
「小空間、大作為」
2019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以接近2.7萬億元緊隨京滬兩城排名全國第三。從1979年到2019年40年間,深圳GDP增長超過1萬倍。
作為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城市,深圳的城市面積相比其他一線城市較小已經成為共識。當前,深圳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
伴隨土地資源供應緊張、城市後續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小空間、大作為」,但難持續,已經成為制約深圳今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行政區劃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林拓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分析稱,當前,深圳可供建設的新增土地所剩無幾,進而引發的是房價高企、經營成本上升、創業型中小企業難以生存等嚴峻問題,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城市永續發展。
「深圳的空間確實太狹小了,所以土地就很珍貴,深圳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經濟密度全國第一的奇跡,很了不起。但也應該看到,空間太小,發展到今天,深圳如果再這么小下去,對來這個城市創業的年輕人和這座城市本身都很不利。」林拓說。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近年也撰文指出,正因為土地、房地產價格高漲帶來廠房租金快速增長,導致2015年前後深圳高端製造業發生大規模外遷,「加重了深圳產業空心化的風險,給未來深圳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長遠發展帶來重大隱患。」
2018年,「華為要搬離深圳遷往東莞」就曾引發熱議,當是有分析認為正是因為深圳土地供應不足等問題才導致華為將部分部門外遷。最終華為表示總部基地將永遠留在深圳。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鑼密鼓進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公布滿一周年,「雙區」疊加下的深圳有望迎來新一波政策紅利。
「大統籌、深合作」
一般說來,擴大一座城市發展空間的常用方法是進行區劃調整,如撤縣設區等。但林拓對記者分析稱,深圳這么做的難度極大,深圳早已無縣可撤。
「當時深圳作為改革 探索 的先鋒,特區設立之初規模確實應該適度。」林拓說,「現在深圳面臨的問題是,要擴容,但舉步維艱。珠三角城市群的特點是密集型城市格局,地級市多且強市林立。」
林拓認為,「其實,路走遠了,有的時候反而忘了我們為了什麼而出發。理想的做法是深圳不僅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周邊城市也能夠更好發展。做好發揮深圳作為大灣區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既要基於行政區劃,但又不能局限於行政區劃,綜合多種策略打好『組合拳』,切實有效地推動跨市域的合作協同發展,具有更大的示範意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目前深圳與周邊東莞、惠州等市相關區域的統籌合作發展大方向已經確定,不過具體范圍與合作模式尚未最終敲定。
林拓表示,所謂「統籌合作」,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般化的做法可能流於形式,還可能加大協調成本,實際上,要做到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的相關城市充分匯聚各方面的優勢、智慧與能量,相向而行,統籌發展。
但他同時提醒稱,「這個統籌合作不宜理解為深圳一家獨大,而是大家在共同發展、共享成果之中,推動深圳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新境界,為周邊城市注入更強勁的發展新動力。」
雖然最終方案尚未確定,但其重點之一必然是統籌合作的新型利益平衡機制。財政如何分配是其中一個關鍵內容,林拓分析稱,「不能以原來零和博弈的思維來思考了,統籌合作後必將在廣東省內形成一個更為強勁的新增長極。如果說,當年深圳是改革先鋒,那麼,新一輪統籌合作將為全國高質量區域協同發展再樹新標桿」。
無獨有偶,今年6月,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登了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浩等三人撰寫的《「三區」疊加擴權賦能 探索 建設大深圳統籌合作示範區》一文。
該文提出,深圳應與周圍的東莞、惠州、汕尾、河源四市統籌合作發展, 探索 「一個跨行政區域的資源統籌、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統籌合作新模式」。
其實,深圳市自身早已明確認識到相關問題的存在,深圳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思路近年來也多次被官方提及。如在在《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中,深圳官方坦言,深圳地域面積較小,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嚴重不足,要推進「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經濟圈建設。
再如,深圳市發改委對外公布的2020年工作計劃提出,要協調「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參與,加快推進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呼籲持續深化深莞惠一體化進程, 探索 在臨深區域試行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的多區聯動模式。
「深莞惠汕河」
今年6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這是近期廣東省公開文件中首次透露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具體范圍。
如果以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為「深圳都市圈」范圍,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2747億元,占廣東省的39.7%;常住人口約為3290萬人,占廣東省的28.56%;土地面積約為36312平方公里,占廣東省的20.2%。
深圳、東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統籌合作的發展想法也並非沒有 歷史 背景。
改革開放前,深圳一度歸原「惠陽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7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此後1988年,惠陽地區行政公署拆分為四個地級市:東莞市、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來看,2019年深圳GDP以2.69萬億元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東莞(9482.5億元)、惠州(4177.41億元)經濟體量分別在廣東省內排名第四、第五,汕尾(1080.3億元)、河源(1080.03億元)則相對落後。
近日,東莞、惠州當地的兩份政策文件也引發廣泛討論。東莞市政府發布「關於暫停濱海灣新區范圍內各類建設行為的通告」、惠州市惠陽區則發布「關於廢止相關建設用地規劃控制的通告」。
校對:欒夢
Ⅶ 深圳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
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
一、發展基礎
近年來,深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製造強市建設,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新型顯示器件等3個集群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但是製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還需進一步優化,發展後勁仍需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是深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立足深圳實際,緊密圍繞服務製造強國、製造強省建設,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對於穩住深圳製造業基本盤,保持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後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意義重大。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範效應,堅持製造業立市之本,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為核心,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促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緊密結合,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投資,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潛力和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自立自強、創新引領。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構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
堅持系統推進、重點突破。深刻認識現代產業發展規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優勢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促進生產端、消費端有機銜接,以點帶面鍛長板、補短板,實現產業梯次發展和整體躍升。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發揮各區比較優勢,統籌優化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土空間布局,「一群一策」推動產業集群建設,構建各具特色、錯位發展、功能協同、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現代化先進製造業園區和世界級「燈塔工廠」,形成一批引領型新興產業集群,網路與通信、軟體與信息服務、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新能源、海洋產業等增加值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更加凸顯,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感測器、工業母機等產業短板加快補齊,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葯、數字創意、現代時尚等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合成生物、區塊鏈等未來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新增長點。
三、發展重點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細分領域
1.網路與通信產業集群。推動固網通信、移動通信和衛星通信協同發展,加強網路通信晶元、關鍵元器件與模組等技術攻關,建設國家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未來網路試驗設施等重大創新載體,啟動前沿技術儲備,加強行業標准研製,支持南山、寶安、龍崗、龍華等區建設集聚區,打造全球網路與通信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和「雙千兆」、全光網標桿城市。
2.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加快完善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測等產業鏈,開展EDA工具軟體、半導體材料、高端晶元和專用晶元設計技術攻關,推進12英寸晶元生產線、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福田、南山、寶安、龍崗、龍華、坪山等區建設集聚區,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地、人才匯聚地、創新策源地。
3.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推動新型顯示器件、面板生產、終端製造和應用等領域協同發展,著力突破4K/8K視頻採集器件與設備、顯示面板工藝與技術、核心基礎材料等關鍵共性技術,主導或參與國際標准制定,依託南山、寶安、龍崗、光明等區打造全鏈條產業創新區和全場景「AI 5G 8K」應用示範先行區,努力建設全球領先的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
4.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圍繞智能手機、個人電腦、VR/AR、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車機、智能家電等智能終端產品,打造從關鍵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機品牌的完整產業鏈,加快應用軟體、核心器件等關鍵技術突破,推動智能終端產業向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龍華、坪山等區集聚發展,打造全球手機及新型智能終端產業高地。
5.智能感測器產業集群。聚焦智能感測器設計、製造、封測、裝備材料等環節,加快新型感測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術、先進封裝工藝等核心技術攻關,建設MEMS中試線、MEMS感測器產業基地,豐富智能感測器在消費電子、汽車電子、智慧城市等領域應用場景,支持南山、龍華、光明等區建設集聚區,打造全要素完備的智能感測器產業集群。
6.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集群。推動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辦公套件、低代碼開發平台等關鍵性基礎軟體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軟體實現源頭創新,加大基礎共性標准、應用示範標准研製及推廣力度,實施開源生態孵化工程,推進軟體技術在製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依託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等區建設集聚區,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軟體名城。
7.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數字文化裝備、影視製作、動漫遊戲等細分產業,塑造一批優質數字內容原創作品和IP,高標准建成一批數字創意孵化和服務平台,加快數字創意與文化旅遊產品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務融合融通,支持福田、羅湖、鹽田、南山、寶安、龍崗等區建設數字創意產業集群,構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數字創意產業布局,打造全國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標桿。
8.現代時尚產業集群。推動服裝、傢具、黃金珠寶、鍾表等優勢傳統產業時尚化、品牌化升級,加強服裝功能面料、傢具智能晶元、鍾表機心等技術攻關,建設時尚產業互聯網平台和珠寶玉石綜合貿易平台,培育若干國際知名展會,支持羅湖、福田、南山、寶安、龍華等區,以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下簡稱前海)建設集聚區,打造新興時尚產業高地、國際時尚消費中心城市、國際會展之都。
9.工業母機產業集群。聚焦數控機床、鋰電池製造裝備、半導體製造裝備、顯示面板製造裝備等重點領域,突破主軸、絲杠導軌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技術,加強裝備數字化技術攻關,建設新型顯示技術智能裝備總部基地、集成電路檢測裝備研發及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支持寶安、龍華等區建設集聚區,增強工業母機對先進製造業的基礎支撐能力。
10.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無人機(船)等領域,突破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和集成應用技術,擴展智能機器人在電子信息製造、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製造應用場景,依託福田、南山、寶安、深汕等區及前海建設集聚區,打造智能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高端製造、集成應用示範區。
11.激光與增材製造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與裝備、增材製造裝備與系統等行業,提高特種光纖、高功率光柵、高功率激光晶元、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國產化率,開展專用特色裝備技術攻關,建設光電光纖激光總部及研發中心等重點項目,支持寶安、龍華、坪山等區及前海建設集聚區,鞏固激光與增材製造產業競爭優勢。
12.精密儀器設備產業集群。圍繞工業自動化測控儀器與系統、信息計測與電測儀器、科學測試分析儀器等領域,提高探測器、感測器、高端示波器、頻譜分析儀等關鍵零部件和產品創新能力,建設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先進測試與高端儀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創新載體,支持南山、寶安、龍華、光明等區建設集聚區,提高精密儀器製造國產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水平。
13.新能源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智能電網、分布式光伏、氫能、海上風電等細分產業,加強高效燃氣輪機、高能量密度儲能、燃料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虛擬電廠落地,加快綜合能源補給設施建設,依託龍華、龍崗等區推進數字能源融合發展示範區、國際低碳城和求雨嶺氫能產業園等建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創新的現代能源體系。
14.安全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提升監測預警技術裝備、應急處置救援技術裝備、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先進環保裝備等行業發展水平,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安全節能環保服務業,健全安全應急物資生產保供體系和綠色生產消費體系,支持羅湖、寶安、龍崗、龍華、光明、深汕等區建設集聚區,為建設韌性城市提供堅實保障。
15.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智能感知系統、車載計算平台、車用無線通信、雲服務終端、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快速充電設施等細分領域,突破感知設備、線控底盤、智能駕駛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建設智能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平台、深汕汽車工業園等重點項目,依託南山、坪山、深汕等區建設集聚區,引領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16.新材料產業集群。推動新材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綠色建築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進高端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醯亞胺薄膜工程化項目建設,支持羅湖、寶安、龍崗、光明、深汕等區建設集聚區,建成新材料創新中心和技術轉化中心。
17.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發展新型醫學影像、生命監測與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產品等細分領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統、手術機器人、新型體外診斷設備、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等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充分發揮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龍華、坪山、光明等區建設集聚區,推動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高質量發展。
18.生物醫葯產業集群。支持化學創新葯、全新劑型及高端制劑、現代中葯、先進制葯設備以及數字化醫療等領域發展,推動新型基因治療載體研發、工程細胞構建、抗體工程優化、人工智慧輔助葯物設計等瓶頸技術突破,加快寶龍生物葯創新發展先導區、坪山生物醫葯產業加速器園區等項目建設,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龍崗、光明和大鵬等區創建產業集聚區,推動生物醫葯產業集群成為產業發展新亮點。
19.大健康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精準醫療、康復養老、現代農產品、醫療美容、化妝品等行業,擴大健康產品高質量供給,加強再生醫美材料、康復器具、種質資源與基因發掘、精準葯物開發等技術攻關,建設精準營養研發與應用平台、健康設備計量測試平台等創新平台,支持羅湖、鹽田、寶安、坪山、大鵬等區建設集聚區,促進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20.海洋產業集群。鞏固提升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海洋能源與礦產業、海洋漁業等產業優勢,培育壯大海洋工程和裝備業、海洋電子信息業、海洋生物醫葯業、海洋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推進國際海洋開發銀行、深圳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國際海洋城等重大項目建設,以深圳西部海岸—東部海岸—深汕合作區為主軸,構建「一軸貫通、多區聯動」海洋產業區域協同格局,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1.合成生物。重點發展合成生物底層技術、定量合成生物技術、生物創制等領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體、人工腫瘤治療等創制關鍵技術,推進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合成生物學研發基地與產業創新中心。
2.區塊鏈。重點發展底層平台技術、區塊鏈 金融、區塊鏈 智能製造、區塊鏈 供應鏈等領域,推動在技術框架、測評體系、應用規范、跨鏈互操作等領域形成一批技術標准和規范,打造區塊鏈創新引領區。
3.細胞與基因。重點發展細胞技術、基因技術、細胞與基因治療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等領域,完善細胞和基因葯品審批機制、監管體系、臨床試驗激勵機制、應用推廣機制,加快建設細胞與基因產業先導區。
4.空天技術。重點發展空天信息技術、先進遙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空天裝備製造等領域,推動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無人機、衛星等技術創新,規劃建設國內領先的空天技術產業研發與製造基地。
5.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重點發展腦圖譜技術、腦診治技術、類腦智能等領域,開展類腦演算法基礎理論研究與前沿技術開發,推進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搶占腦科學領域發展制高點。
6.深地深海。重點發展深地礦產和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深海高端裝備、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等領域,推進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學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創新高地。
7.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重點發展可見光通信技術、光計算技術等領域,推動建立可見光通信標准化體系,布局一批高價值專利,促進可見光通信技術與光計算技術的應用示範,培育可見光通信技術與應用創新產業集群。
8.量子信息。重點發展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領域,建設一流研發平台、開源平台和標准化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在量子操作系統、量子雲計算、含雜訊中等規模量子處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六個一」工作體系。完善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堅持一個產業集群對應一份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清單、一份招商引資清單、一份重點投資項目清單、一套科技創新體系、一個政策工具包、一家戰略咨詢支撐機構,逐步實現「一集群、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做到專員負責、掛圖作戰,精準高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二)完善產業空間保障體系。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製造,在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深汕等區,規劃建設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形成「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空間梯度體系,加大園區土地連片整備力度,實施區域生態環境評價,建設一批定製化廠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
(三)健全市場主體培育體系。實施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實施企業上市發展「星耀鵬城」計劃,培育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力培育「獨角獸」企業,形成一批專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隱形冠軍」企業、創新領軍企業、未來新興企業。
(四)創新財政金融支持體系。積極探索多樣化、專業化的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優化存量資金結構,打通市、區兩級產業基金通道,強化產業專項資金與引導基金協同聯動,提升基金管理團隊專業化水平,實現「一產業集群、一專項基金」,建設國際風投、創投中心,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
(五)強化創新支撐體系。發揮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整體效應,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基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建設,加大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等人才培養引進力度,為產業集群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六)構建市區聯動推進體系。加強對產業集群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出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行動計劃,按照「五年規劃、三年滾動、年度計劃」原則,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市、區聯動開展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健全統計監測體系,每半年滾動更新反映世界產業發展趨勢和我市推進成效的產業報告,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做法。
來源:深圳發布
Ⅷ 深圳雙區建設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深圳雙區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公布以來,深圳市努力搭建平台,支持海外華僑華人搶抓「灣區時代」機遇,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疊加」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