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800億件,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大家都已經把自己的日常生活關到了網路之上,畢竟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網路來解決,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快要忘記逛超市的感覺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我們的快遞已經突破了800億件。對於這個數據,在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大吃一驚,沒想到我們每年要有這么多的快遞。接下來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對於這次公布數據的看法。
如何看待現在的快遞?
其實快遞行業之所以發展的這么迅猛,主要就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隨著大家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搬到了網路之上,平時的吃穿都是通過快遞來實行的。但這也導致了如果一旦互聯網的購物模式發生變化的話,那麼對於快遞行業造成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B. 快遞今年已超700億件!與去年相比情況如何
話題背景國家郵政局最近統計了從年初到11月16日的快遞件數,統計顯示,今年我國快遞數是700億件,超越了去年全年的快遞數量。
據我所知,距離今年結束還有一個月左右,期間還有兩個快遞件數劇增的日期,分別是雙十二和過年期間。究竟是何原因導致今年的快遞數暴漲呢?
C. 2021年快遞業務量將超過950億件,背後隱藏巨大商機
一年一度的「618」網購盛宴已提前拉開帷幕,快遞物流行業迎來高峰。
國家郵政局實時監測數據顯示:
截至6月1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 400億 件,接近2017年全年水平。
日均業務量超過 2.66億 件,日均服務用戶超過 5億人次 。
據國家郵政局預計
2021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將超過 950億件。
可是,根據現實的情況來看,也許會更多。
幾百億的快遞包裹就會有幾十億的紙盒包裝。
眾所周知,一個快遞主要是由快遞紙箱、塑料封裝袋、封箱膠帶、防震泡沫、商品包裝盒等組成。
而其中的包裝箱(瓦楞紙箱)是可以賣錢的。
所以,拆掉的紙箱千萬不要扔。
那都是真金白銀啊!
口說無憑,一收哥實際給你們算一算。
按照2017年的快遞量約 400億 件,那麼形成的紙箱有 40億 個。
其包裝過程中用到的瓦倫紙數量換算成噸約是 4600萬 噸。
如今廢紙的價格在0.6元/斤—1.2元/斤,具體價格要根據當地市場情況而定。
按照最低價來算的話,那麼總價約是 299億 。
而2021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將超過 950億件。
總價是多少,大家可以算一算。
相信商業嗅覺敏感的人都已經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啦!
如今國家也在積極倡導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隨著互聯網的不斷使用和普及,再生資源回收也已經變得更加智能化專業化。
手機點一點,廢品上門收,簡單便捷、透明高效。
從事此行業的人也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了。
如果你也有此想法,一定要學會抓住機會。
D. 2020快遞業務量達830億件,快遞行業快速發展離不開什麼
快遞離不開網購如果不是網路購物的出現,快遞行業也不會這么興盛。在網路購物還沒出現的時候,快遞行業沒有這么景氣,也沒有那麼多人會每天去郵寄東西,而網路購物的出現,可以說是救了快遞行業。現在所有的快遞公司幾乎都是靠網路購物支撐起來的。據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快遞業務量達830億,這個數字是多麼龐大,由此可見網路購物對人們的影響,對快遞行業的影響有多大。隨著快遞行業的發展,也有很多快遞品牌出來了,這么大一個蛋糕,誰都想分一杯羹,可是能不能堅持到最後,誰也不知道。也就是因為有快遞行業,網路購物才會如此方便,深受大家的喜歡。
E. 2021年快遞業務量已突破200億件!快遞發展為何這么迅速
2021年3月20日,國家相關部門公布了中國今年快遞的業務量已經突破至百億了,為什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中國快遞發展如此的迅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快遞業的迅速發展得益於中國迅速的擺脫了新冠肺炎的影響。而中國的郵政行業也在疫情過後迅速地做出反應,及時復工,以至於快遞行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已經恢復到正常的水平,這也為快遞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
聽聞這個喜訊,我們可以想一下,你為快遞行業突破百億貢獻了多大的力量呢?
F. 830億件快遞幕後代價:處理垃圾需43億,種7億棵樹才能吸污
文 AI 財經 社 劉雪兒
編輯 陳芳
830億件,同比增長30.8%,這是我國快遞業2020年的成績單,作為全球第一大快遞國,我國再一次刷新了紀錄。
剛剛過去的2020年,可以說是我國快遞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業務量先後突破500億件、800億件兩個大關,並且從500億件到800億件,只用了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
這堪稱中國速度,200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只有10億件,八年後的2014年突破100億件,六年後超500億件,快遞業一飛沖天背後主要得益於網購的迅猛發展。按照2020年的數據計算,相當於中國14億人人均每月收取約5件快遞。
不過,快遞業務量狂飆猛進背後,垃圾污染問題也日益嚴峻。
圖/視覺中國
拿濟南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舉例來說,早在2017年就有航拍發現,這里垃圾山足足有30米高,幾輛垃圾運輸車傾倒完,推土車輪番上陣,把各色包裝袋的垃圾推向填埋場。偶爾有風拂過,塑料袋被吹得滿天飛。據了解,這里每天接收全濟南4500噸-5000噸垃圾,雙11後幾天甚至突破5000噸,包含大量的快遞包裝垃圾。
時至今日,快遞垃圾的處理能力並沒有跟上快遞業的發展腳步,浪費和污染每天都在上演,連深入城市毛細血管的廢品回收站都解決不了。
一些人的謀生行當
廢品回收站與城市似乎有點割裂,在高樓林立的北京北三環,一個小區的臨街廢品回收站,彷彿從上個世紀90年代穿越過來,地面凹凸不平,有幾個坑坑窪窪的洞,白牆斑駁,有些牆皮已經脫落。牆上掛著一頂掛鍾和空鳥籠,屋裡堆著報紙、金屬、紙箱等。
這家店是錢建國的地盤,每次有人送廢品上門時,他就放到門口的秤上稱一下,算好價格後,從身旁的鋁鍋里拿出小額鈔票和硬幣遞給對方,然後伸手把廢品丟進門口分別放紙箱和金屬的兩輛大卡車上。
今年50多歲的錢建國,和廢品打了半輩子交道,2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生意。前些年他盤下這塊店面,後來帶著老婆和兒子一起做。他透露,這家店歸屬於一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他們每月拿固定工資加提成,一個人年收入有四五萬元。
錢建國對現在的行情很滿足,「紙箱漲價了,以前一公斤1.2-1.3元,最差的時候是2013-2014年,只有五六毛錢,現在漲到1.5元。」這對錢建國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這幾年快遞紙箱越來越多,紙箱占他們回收物的七八成。
這當然得益於快遞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快遞包裹量與日俱增後,讓紙箱回收這門生意興隆,「廢紙大戶」張茵就是靠破紙箱成為中國的女首富,1957年出生的她經過調查拿著3萬元一頭扎進了深圳廢紙回收業,從香港倒騰廢紙回內地賺了一大筆,後來還創辦了中南紙業,業務范圍也擴大到美國,從美國低價回收廢紙回中國售賣,最終於2006年超越黃光裕成為中國第一個女首富。
紙箱廢品回收的財富故事吸引了1200多萬人從業。來錢建國回收站的有清潔工人,還有沒太多事乾的老人。有時候,為了搶生意,還會發生爭搶地盤的情況,有的是站點與站點搶,有的是撿紙殼的人之間搶。
「經常是小區搞衛生的不讓拾荒老人撿垃圾,2010年以前有打架的,遇到什麼打什麼,棍棒、鐵鍬我都見過,酒瓶倒沒看過,之後打架少了,一般就吵吵罵罵的,畢竟報警對誰都不劃算。」錢建國如是說。
相比之下,在路邊停個大卡車收廢品的李鐵鐵父子倆就艱苦得多。他們在一家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處承包了北京望京的部分區域,每天開個大卡車來路邊,從早上8點待到晚上5點,除了過年和下雨下雪天外,幾乎全年無休。
父子倆來自河南信陽,30歲的李鐵鐵做這行五六年了,老婆孩子都在老家,幾年前忙不過來把老父親接來打下手,他還有個姐姐在燕郊也干這行。每天早上六點多,父子倆就得起床,匆忙洗漱、喝完粥,就得從六環外的出租屋開車一小時往四環的「工作地」趕。
紙箱也占李鐵鐵父子倆回收物的七八成,他們感慨最近快遞紙箱變得越來越多了,每天幾乎都能裝好幾百斤,塞滿大半個卡車,剩餘空間裝點金屬雜物,車頂上再拴上裝有塑料瓶的大袋子。不時有附近拾荒或社區廢品站的人過來,李鐵鐵一般會負責上秤,父親負責把貨物碼好。旁邊是一排掉光葉子的大樹,綠化帶的枯草邊緣砌著水泥落台,閑暇時父親會拿過草叢上的冰塊洗洗手,坐在落台上抽煙。
對錢建國和李鐵鐵父子來說,廢品回收給了他們在北京這個城市落腳的機會。樸素的李鐵鐵父親挺知足,「收入還行,兩個人一年十幾萬元,比種地強。」錢建國看得通透,「這是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沒文化沒文憑,沒辦法只能做這個,不是很賺錢,但也沒大的風險。」
快遞垃圾處理費用將高達43億
雖然紙箱回收養活甚至造富了一批人,但放眼整個快遞業產生的垃圾,並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變廢為寶,那些無法回收的,它們無法被再次利用,最終給 社會 帶來了很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布關於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18年,在中國特大城市,快遞包裝垃圾的增量已經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在部分大型城市這一指標也飆升到85%-90%。
圖/視覺中國
快遞垃圾量猛增背後是快遞包裝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從2000年到2018年,快遞包裝從2.26萬噸增加到941萬噸,其中紙類佔91%,塑料袋佔9%。這是什麼概念?要生產、使用、處理941萬噸垃圾,會排放1303噸二氧化碳,這需要7.1億棵樹才能將其吸收。
然而,快遞垃圾中真正能回收的比預想中要少得多。據了解,我國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紙箱類快遞包裝約佔44.03%,塑料袋類包裝約佔33.5%,套袋紙箱約佔9.47%,還有其他包裝材料如編織袋、泡沫箱、文件袋等,以及運單、膠帶、填充料等輔助材料。
這之中,紙箱類只有不到5%被重復使用,按重量計算有80%被回收,還有15%混入生活垃圾,而塑料袋回收程度更低,除了泡沫箱一類能達到70%-80%的回收率外,膠帶、運單、塑料袋都是「回收困難戶」,按質量計算有99%的快遞包裝廢塑料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燒或填埋。
趙書會是北京望京某小區垃圾分類處理站的工作人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迎接裝載六個垃圾桶的小三輪車,再操作機器將垃圾倒入大垃圾車里。「生活垃圾里好多塑料袋,也有快遞包裝垃圾,附近幾個小區每天有十幾噸垃圾。」
印象里,趙書會記得回收站已不再接收各種顏色的、壞的塑料袋,「以前一公斤還收三四毛,甚至七八毛,現在只收白色、厚實、干凈的塑料袋,1公斤1塊錢,只有部分快遞垃圾袋符合要求。」
紙箱和泡沫箱才是回收人的「黃金屋」。距離該小區10公里外的北三環某小區,一個身穿暗灰色棉襖的男子騎著小垃圾車在轉悠,車後面捆的兩個大編織袋卻干凈如新,裡面裝滿了泡沫箱和紙箱,他說不收塑料袋。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俊傑曾透露,塑料作為人工合成的大分子聚合物,最大危害是不可降解性,而且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如甲苯、氯化氫等,少量會導致失明。此外,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快遞垃圾,會額外增加垃圾處理成本。按照快遞行業增長速度,有報告估算,到2025年,中國需要填埋的快遞包裝將達609萬噸,處理費用需要近43億元。
為何綠色回收這么難?
為什麼快遞垃圾造成這么多浪費?本質上這是個衡量投入產出比的數字 游戲 。
比如回收率最低的快遞塑料包裝就不太受待見。上海綠化市容局曾將廢塑料列為可回收物,泡沫塑料歸為低價值可回收物,污損的塑料袋被打入黑名單,屬於「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
這一切都與成本有關。垃圾分類回收平台易代扔CEO張洪銘曾透露,泡沫塑料回收後能做成泡沫塑料磚,但體積大、重量輕、物流倉儲成本高,大部分地區很難推進,而快遞外包裝袋屬於二級塑料,理論上回收後可煉油,但也因成本過高,執行中被作為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種。
這點趙書會深有體會,盡管白色的厚實干凈塑料袋被放開回收,但她和同伴並不感冒,「沒分量,一大袋才賣一塊錢,誰願意?」在AI 財經 社走訪的幾家廢品收購站點,老闆們表示塑料袋回收很少,收到的塑料製品大多是塑料瓶。
來自源頭的快遞垃圾浪費也很難禁止。在北京望京一家圓通快遞站點,快遞員張峰正在給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包裹上膠條,本來把袋子外的封口包好就行,頂多三四道,但他卻繞了十幾道,淡綠的編織袋外盡是土黃色的膠帶。
「公司不會管包裝(用料)的事,只要求包好,不然得擔責,一般都會多裹幾道。」張峰說。果不其然,站點內堆放的大大小小的包裹,無論是紙箱還是塑料袋外包裝,外表都被土黃或透明色的膠帶掩蓋。
這並不罕見,除快遞網點外,一些商家為了減少貨物磕碰帶來的損失,也會過度包裝,造成大量的紙箱、泡沫紙、膠帶浪費,有時打包後,商品的體積翻了不止一倍。
有人曾提出採用綠色包裝,這也被國家郵政局專門列為指導意見中,但推廣也面臨高成本難題。
菜鳥綠色行動負責人牛智敬曾對媒體表示,無膠帶紙箱、環保快遞袋的價格約為普通紙箱和快遞袋的1.5倍-2倍,可降解膠帶價格是普通膠帶的5倍。有估算顯示,如果國內830億件包裹全部採用綠色包裝,增加的成本將在百億元級別。
這讓快遞公司頗為為難。因為受制於價格戰和供需關系,圓通、申通、韻達的單票收入已在2元出頭徘徊,再增加包裝成本可謂雪上加霜。中通快遞研究院院長朱逸委婉地說了一句,「低成本的綠色耗材對推廣綠色包裝很重要,畢竟快遞行業的利潤已經很薄了。」
但快遞垃圾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已刻不容緩,2020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並爭取到2025年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規模達1000萬個。
為了解決垃圾問題,政府部門頻頻出動。2020年11月,北京就出台了最嚴「限塑令」,聚焦電商快遞、餐飲、外賣平台、批發零售等行業的減塑力度,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積極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
企業層面也有所行動,菜鳥推「回箱計劃」,京東投放可循環快遞箱「青流箱」,蘇寧推可循環共享快遞盒。此外,順豐、中通、圓通、百世等快遞公司也都設置了回收箱,但在執行過程中並不如意。
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曾透露,紙箱回收計劃「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原因在於用戶和快遞小哥在回收上的痛點都不強,理想的規劃是用戶收到快遞就拆開,然後把紙箱交給快遞員帶回去循環使用。但很多時候,用戶不在家,無法當場簽收,也就無法拆開快遞。而對於快遞小哥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忙著配送,也沒有時間等著回收。
即使有固定網點回收,大部分用戶也不會拖著紙箱送到回收網點。更多情況下,他們會直接丟到樓下垃圾桶里。
當前,包括順豐、中通、申通、韻達、圓通等在內的快遞公司都享受著行業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幾家市值均在百億之上,順豐更是高達4000多億元,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是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減少快遞垃圾的 社會 責任,但顯然,他們做得還不夠,不少人壓根不知道他們推出的回收計劃。
在成本考量下,快遞垃圾造成的浪費和污染問題重任,似乎被身居城市底層的廢品收購站人員莫名承擔。
夕陽西下,最後一抹暗黃消失在遠處的樹影里,路邊的李鐵鐵父子還在等最後一個來晚的客戶。一會兒,開著小三輪的收廢品老人來了,三人合力把紙箱和幾捆建材垃圾卸下來,用方言寒暄著最近的惡寒天氣和收成。收下一疊小票,老人開著車揚長而去,父子倆也跳上車,消失在暖黃燈光下的深藍夜色里。
(應人物要求,文中錢建國、李鐵鐵、趙書會、張峰均為化名)
G. 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快遞網點是否全國普及
對於中國郵政來說,他們本身網點就是全國普及的,但是其他快遞公司在快遞網點全國普及這一點還需要繼續努力。通過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消息,2021年全國快遞業務已經突破500億件了,並且放往農村地區的業務佔三成,由此可見我們鄉鎮的快遞網點也應該開始普及了,因為可以看出快遞這個業務是非常有前景的。
對於中國郵政來說,快遞網點已經全國普及了,但是其他快遞並沒有完全的普及,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因為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大多數快遞沒有達到全國普及,對於他們來說是痛點,用戶的痛點就是公司的機會。
H. 春節假期前5日中國快遞3.65億件,寄遞服務環境如何
春節假期前5日中國快遞3.65億件,寄遞服務環境良好。
2月16日,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月11日(除夕)至2月15日(正月初四),全國郵政快遞業運行總體平穩有序,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3.65億件,同比增長224%,為人民群眾度過安樂祥和的春節營造了良好的寄遞服務環境。
春節期間,國家郵政局堅持「不打烊、不休網、不積壓」主基調,提前做好運力和人力調配,統籌全網資源提升服務效能,加強網路生產運營的動態管理,全力做好網路購物、生活必需品和口罩等防疫物資的寄遞服務。
同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指導郵政、快遞企業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期間郵政快遞業生產操作規范,嚴把嚴守境外輸入關和進口冷鏈關,精準落實通風、消毒防控措施。
(8)深圳快遞多少億件擴展閱讀:
5萬菜鳥驛站春節快遞不打烊
2月16日,菜鳥驛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初一至初三春節三天,全國5萬家菜鳥驛站堅持營業,其中重慶、成都、西安成為菜鳥驛站收到快遞最多的城市,南京、武漢、上海、天津、蘇州、無錫、深圳等地也位居前列。
同時,很多菜鳥驛站還在春節期間提供快遞上門服務,送貨上門前十的城市是上海、西安、重慶、成都、蘇州、廣州、天津、無錫、南京、長春。
其中,上海杜鵑路菜鳥驛站成全國送貨上門最多的站點,其他排名前列的社區還有南京江岸水城鄭州建業貳號、北京昌平國風美唐、南京保利梧桐語小區。
上海杜鵑路站長王治凱是山東臨沂人,今年響應號召就地過年,每天要送近200件快遞,大年三十當天還和弟弟送到晚上九點,而每次開門都是一聲新年快樂,不少鄰居拉著喝一杯新年的美酒。
他說:「鄰居們感覺都挺好,每個人都誇一句辛苦、過年也不休息,我就覺得挺行了。……收到的感謝比一年都多。」
I. 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
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
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2021年快遞業務量的高速增長得益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和於線上經濟發展的推動,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
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1
2021年,郵政快遞業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預計全年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完成1.04萬億元和1085億件,同比分別增長18%和30%。新增社會就業20萬人以上,支撐網路零售額接近11萬億元。
基礎能力不斷強化。2021年,快遞專用貨機保有量超過130架,高鐵運輸快遞線路超過1500條,高運能大型干線車輛達2.85萬輛。大型分撥中心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樞紐轉運中心基本實現自動分揀全覆蓋。末端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縣鄉村共配網路加快構建,智能快件箱規模穩中有升,公共服務站達到16.1萬個。
「快遞進村」進展喜人。截至2021年底,行政村實現快遞直投的比例超過80%,蘇浙滬等地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共同配送、客貨郵融合等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增15.5萬個建制村實現郵快合作。
服務鄉村振興有力有效。2021年,國家郵政局持續深挖農村市場潛力,年內培育山西呂梁雜糧、山東日照海鮮、河南信陽毛尖、湖南懷化冰糖橙、重慶粉條等業務量超千萬件的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40個,累計達到100個,全年農村地區收投快遞包裹總量370億件,帶動農產品出村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進村超1.85萬億元。
「快遞出海」實現突破。快遞企業加快海外倉建設布局,累計建成海外倉240個、面積近200萬平方米。
綠色轉型持續推進。2021年,國家郵政局深入開展重金屬和特定物質超標包裝袋、過度包裝和隨意包裝、塑料污染專項治理。重金屬與特定物質超標包裝袋實現存量大幅消減,過度包裝和隨意包裝得到初步遏制。可循環快遞箱(盒)投放量達630萬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80.5%,新增3.6萬個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網點,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保有量突破6萬台。
快遞員合法權益保障不斷加強。2021年,國家郵政局對重點品牌快遞企業開展「一對一」行政指導,明確工作要求,督導企業切實加強快遞員權益保障。武 漢、深圳、西安等地基層快遞網點優先參加工傷保險取得突破,安徽省市兩級率先實現政策全覆蓋。全行業持續開展「快遞從業青年服務月」等活動,協調解決公租房廉租房5068套,新增愛心驛站3萬余家,為快遞員免費體檢義診39.3萬人次。
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2
從2022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上獲悉,2021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085億件,支撐網路零售額接近11萬億元,其中農村地區去年收投快遞包裹總量達370億件。隨著快遞業的發展,今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建制村「村村通快遞」。
快遞業務量的高速增長得益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和於線上經濟發展的推動,也得益於「快遞進村」的加速推進。
經濟持續向好以及線上消費釋放推動快遞業發展
快遞物流行業是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向好,物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10年至2020年之間,中國的快遞行業業務量從23億件增加至833億件,十年間實現了幾十倍的增長,2021年中國快遞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突破了千億件,相當於14億人每人約收到71件快件,數字驚人。
(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2020-2021中國快遞物流發展報告》)
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響,一二月份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出現負增長,但隨著各行各業復工復產,消費市場回暖,以及線上消費的爆發,快遞行業率先擺脫疫情的影響,業務量快速恢復正常水平,並出現超常規增長。到2021年,我國郵政業業務收入(不含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和業務總量分別完成1.27萬億元和1.3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24%;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完成1.04萬億元和1085億件,同比分別增長18%和30%。新增社會就業20萬人以上,支撐網路零售額接近11萬億元。
(數據來源:WIND資訊,中郵證券研究所)
快遞行業的需求主要來自電商件、商務件和個人件。根據艾瑞咨詢統計,電商件占國內快遞的比例超過80%。新冠疫情使消費者對網購的接受度和依賴程度大幅提升,線上滲透率攀升,特別是直播電商的興起,給快遞行業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
2020年,我國直播電商的規模達到9610億元,艾媒咨詢預測,2021年直播電商的規模將突破萬億。經過行業的不斷完善,在線直播正向正規化和專業化發展,除了專業的直播電商平台,短視頻、社交等娛樂平台也開始試水電商運營。隨著播放場景、直播方式、直播平台的逐漸多元化,直播、短視頻和電商三者進一步融合,直播電商的發展仍有較大的想像空間,支撐快遞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後疫情時代消費的逐漸釋放也將為快遞行業注入活力。
鄉鎮快遞網點滲透率顯著提升,農村消費力逐漸釋放
農村物流是連接城鄉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紐帶,在鄉鎮快遞網路的建設上,國家郵政局從2014年開始就持續推進快遞下鄉工程。在今年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郵政局介紹,當前主要快遞品牌網點在鄉鎮的覆蓋率達到98%,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地區快遞的收投量已經超過200億件。
農村寄遞物流是農產品(000061)進城、消費品下鄉的重要渠道之一,對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快遞網點滲透率的提升成為中國快遞行業規模擴大的重要助力。
(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
快遞投訴問題飆升,監管趨嚴
直播電商的崛起和鄉鎮快遞網路建設的加速推進,為中國快遞業規模的發展助力。隨著行業的擴大,一些問題也暴露無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快遞投訴問題顯著增加。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截至2021年11月,每個月的'快遞投訴問題匯總均比2020年同期提升,其中11月受雙十一電商節的帶動,快遞投訴問題也隨著快遞業務量的增長而增長,接近35000件,同比上漲62.9%。而位居投訴榜首的投訴問題大多為丟失短少、延誤、投遞服務、損毀。行業問題的暴露無遺也迎來監管關注。
(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
為促進快遞業健康發展,保障快遞服務質量和安全,維護用戶和快遞從業人員合法權益,加強快遞市場監督管理,近日,國家郵政局關於《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
意見提到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拋扔、踩踏快件或以其他方式造成快件損毀,在分揀作業時,應當按照快件的種類和時限分別處理、分區作業、規范操作,並及時錄入處理信息,上傳網路。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遞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
意見還提到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採取加密、去標識化等安全技術措施保護快遞運單信息安全,不得完整顯示自然人身份信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使用、倒賣快遞運單。
這就意味著之前爭議已久的快遞不配送上門,快遞亂投放、快遞個人信息泄漏等問題或將在不久的將來得到解決,同時也對快遞服務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的快遞業務量連續八年穩居世界第一,對全球市場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作為世界快遞大國名副其實。步入千億時代後續仍有增長空間。後疫情時代,線上直播電商發力和農村消費釋放,行業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提升,之後或逐漸放緩。行業規模的擴大迎來監管要求的提高,這對現有的快遞網路以及快遞服務企業,即是挑戰,也是機遇。
快遞2021年業務量預計達1085億件3
送貨上門變成自提、鄉村取件加收快遞費,提起如今的快遞行業,人們普遍覺得末端配送服務水平已遠不及當初。國家郵政局官網目前正在就《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徵求各方意見。修訂草案強調保障快遞服務質量和安全,維護用戶和快遞從業人員合法權益,旨在促進快遞業健康發展。
針對現實中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快遞服務,國家郵政局啟動法規修訂程序,就是要找到病因、對症下葯、精準醫治。例如,為什麼會出現快遞員不願意送貨上門現象?從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來看,惡意競爭讓他們不斷壓低派送單價,以至於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提供快遞服務;對於按派送量計件拿工資的快遞員而言,在派送費不斷走低的趨勢下,他們與其挨戶打電話送貨上門,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多送幾單、多賺些錢。所以,這個病根不除,不但快遞員的權益難以保障,用戶的合理需求也會成為「奢求」。
針對快遞員在分揀作業時拋扔快件、踩踏快件,以及不肯送貨上門,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代為確認收到快件等損害用戶合法權益的行為,修訂草案在「法律責任」章明確相應責罰。與此同時,新增的「從業人員權益保障」一章,明確要求快遞企業應當依法保障快遞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勞動保護、職業培訓、職業發展、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強調應合理確定快遞從業人員的勞動定額和計件工資標准,等等。
然而,與服務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不設置完備的救濟路徑,保護用戶權益就很可能會留於紙面。在修訂草案中,涉及用戶維權的路徑主要有: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建立用戶投訴處理制度,依法處理用戶提出的快遞服務質量異議;用戶對投訴處理結果不滿意或者投訴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的,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提出快遞服務質量申訴;郵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用戶提出的快遞服務質量申訴實施調解。社會實踐中,快遞公司都有投訴處理機制,可是又有多少用戶是在打了投訴電話之後就解決了糾紛?訴訟途徑也是如此,現實中,有多少人會為了一件快遞訴至公堂?過高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等因素,讓他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權益。
所以,建議在維權方面,草案也能從用戶的權益出發,多設計一些可操作的救濟路徑。比如,將用戶對快遞公司服務質量作出的好評或差評納入快遞企業的綜合評價體系,決定其市場競爭力;或者在國家郵政局官網設置投訴平台,設專班處理用戶投訴,做到限期件件回復,同時對損害用戶權益的快遞公司進行嚴厲處罰。維護用戶權益要落到實處,必須通過壓實責任的具體舉措來保障。把這樣誠意滿滿的救濟路徑補充到修訂草案中去,以用戶滿意度倒逼快遞業健康發展,有助於快速提升快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J. 現在中國快遞量達到多少
經過初步測算,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830億件,同比增長30.8%,業務收入達8750億元,同比增長16.7%。」在1月4日舉行的2021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說。
自2020年9月10日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短短4個月,我國快遞業務量實現從500億件到800億件,再次刷新快遞年業務量紀錄。
新動能加速培育
「恭喜你!成為2020年第800億件快遞的簽收人!」2020年12月22日上午10時,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門口,心血管康復科醫生邢祖忠從快遞員湯凌昊手中接過這份具有特殊意義的快遞。
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內消費回暖帶動快遞業表現分外亮眼。
「近年來線上消費火爆,帶動快遞業快速增長。」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江說。
數據顯示,2020年1至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近8.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的比重達1/4,所佔比重比2019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
傳統動能依舊強勁,新動能也在加速培育。
農村市場是一大亮點。「2020年農村地區收投快件超過300億件,同比增幅比城市高20個百分點以上。特別是農產品加速上行,成為行業重要助推力。」劉江說,保守測算2020年農產品快遞業務量超過百億件。
牛羊肉、大閘蟹、枇杷……這些曾經難以運送的農特產品「進城」越來越便利了。這背後,是快遞企業通過末端共同配送、多業態合作、聯合共建等方式,將服務網路逐步下沉;是快遞企業發力包材研發,提升冷鏈能力,構建起農產品寄遞服務網路,為農產品上行提供了支撐。
截至2020年底,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超過98%,村級網路覆蓋率快速提升,快遞直投到村比例超過50%,帶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交易額累計超過1.5萬億元。
從服務對象看,快遞業服務范疇正在不斷擴大,製造業成為快遞業的「藍海」。
在廣州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空基地,工作人員每個月都會迎來一班特殊的航班,機上裝載著一個包裝密實、圓柱體狀的大傢伙。
竟然是飛機發動機!據介紹,飛機發動機作為一種高度復雜和精密的航空材料,需要按時運至特定的維修中心進行維修保養。曾經的快遞業雖然「眼饞」這一業務,但能力有限。近年來,快遞企業紛紛組建航空公司,有貨機、有班組,具備了搶占這一市場的能力。
劉江分析,近年來,定製化、柔性化生產的比例明顯提升,部分面向消費的生產企業線上銷售的比重持續提升。快遞服務製造業的方式正從產品倉配一體化向供應鏈物流拓展。
產業轉移影響「物」流
快遞業不僅規模極速擴大,區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2020年1至11月,中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和收入佔全國的比重分別上升0.4個和0.6個百分點,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安徽等5省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過40%,比全國增速高10個百分點以上。
2020年全年,31個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合計完成300多億件,佔全國比重從2015年的49.2%降到36.7%,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三四線甚至五六線城市快遞業務量增速遠高於一二線城市。
快遞業區域結構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業轉移的變遷。「從快遞數據看,東部地區產業向中部轉移,中心城市產業向周邊轉移,這種趨勢在持續強化。」劉江說,中心城市主要以研發設計、展銷為核心,中西部則成為主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