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1980年深圳建設干什麼最賺錢
擴展閱讀
廈門雙十快班叫什麼 2025-07-09 19:55:38
ems常熟到廣州要多久 2025-07-09 19:50:53
天津古跡哪裡好玩 2025-07-09 19:50:49

1980年深圳建設干什麼最賺錢

發布時間: 2023-02-11 16:39:49

Ⅰ 深圳特區40年蛻變:從「探路人」到「關鍵先生」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一句話,讓深圳走過了不平凡的40年。

1979年,他提出「劃出一塊地方」創建經濟特區;1980年8月,深圳便獲批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激盪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特區從一個「小漁村」成長至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

40年來,深圳從經濟特區,發展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再成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窗口和試驗田」,變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

深圳被譽為「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用何指標來佐證「建設最好」?

1980年,深圳GDP僅為2.7億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達26927億元,人均GDP突破20萬元。短短40年間,深圳特區GDP增長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國城市之首,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全球5400多個經濟特區,沒有一個特區能像深圳一樣長期保持高速增長——40年來,深圳GDP的增長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國的1.8倍。這意味著,過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深圳特區就跨越了近五步。

不止於此,最近揭曉的《財富》世界500強中,有8家企業來自深圳。21世紀經濟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年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也顯示,深圳摘得綜合績效、協調發展、綠色發展三個單項冠軍,高質量發展總得分位列全國第一。

深圳特區成績斐然背後,絕非簡單的「一特就靈」,而是其40年不懈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勇氣與銳氣,深圳奇跡恰恰詮釋了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站在40年的新起點探究特區成長密碼,意義不僅在於解開特區經濟持續高增長之謎,更在於特區如何整裝再出發,承擔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重使命。

1979年,時任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局二處四隊副隊長的倪鶴安,和100多名隊友奔赴深圳蛇口,成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的首批建設者。倪鶴安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炸山開路,移走蛇口五灣和六灣之間一座攔路山頭。

經過商討,蛇口工業區指揮部提出了採用集群爆破施工法,負責施工作業的重任落在了四隊身上,倪鶴安親自按下了爆破電鈕。隨著第一聲開山炮在蛇口響起,南粵大地一夜之間沸騰起來,挖土機晝夜轟鳴,拉開了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序幕。

從工業一路到工業九路,從太子路到海上世界,蛇口工業區至今依然遺留著改革開放時的印記。蛇口雖小,但作為深圳特區先行者,這里開創了眾多「全國第一」。

成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開創定額超產獎勵制度,第一次以工程招標的方式管理工程,實現職工住宅商品化,在全國招聘人才,率先實行全員合同制,號召建立全國第一家企業法人股份制商業銀行及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

實際上,早期從蛇口工業區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業,早已成長為享譽全球的知名代表,如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金蝶……

不止蛇口,首吃螃蟹的基因還滲透到了深圳特區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原副總經理禹國剛回憶,深交所誕生之日就冒著違規的巨大風險,他形象地將其比喻為「先生小孩後拿出生證」。

原來,1990年5月,深交所籌備組去北京報批開市事宜,並未領到「出生證」;在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人的拍板下,深交所於1990年12月1日在全國率先開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才由中國人民銀行補了一個「出生證」。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曾針對此事問過相關決策者,其回應稱,「深圳作為特區就是要膽大敢試,這樣做無非面臨兩個結果,一個就是中央不同意,我就把它關了;第二個就是中央把我罵一頓,允許我接著開。但無論哪種結果,都要試了再說。」

就是在如此開創性舉措之下,「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逐步深化,貫穿了整個40年。

僅以住房制度改革為例,1980年,深圳開始建設東湖麗苑,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1987年,深圳敲響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拍賣「第一槌」;如今,深圳在2018年又啟動了「二次房改」,提出到2035年,新增建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超出商品房的供應量。

自蛇口工業區設立出口加工區開始,深圳特區就憑借廉價勞動力、土地的比較優勢,吸引了一大批港資進入,包括第一家引進來的酒店、第一座引進的加工廠等,迅速打開了特區對外開放的局面。

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特區設立之初,深圳僅有1家縣辦企業,員工108人。藉助「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方式,深圳成功嵌入了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到了1994年底,深圳特區的「三來一補」企業就超過了8000家,從業人員100萬人,產品種類也從不足10種發展到近千種,構成了以視聽產品為主的現代電子工業體系。

以富士康為例,作為首批進入大陸的台資企業之一,富士康在1988年就開始在深圳設廠,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的數次躍遷。

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回憶稱,富士康在深圳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是位於深圳寶安西鄉的電腦接插件廠,到2004年已經逐漸從簡單的「三來一補」向電腦、手機等高端製造轉型升級,憑借勞動力紅利、大規模、高效率、低毛利的策略,迅速崛起為全球最大「代工巨頭」。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唐傑認為,「以外商投資為主、生產以加工裝配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成為深圳加入全球分工體系最簡明扼要的政策主張。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減弱,「三來一補」企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後遺症也開始顯現,產業轉型勢在必行。1993年底,深圳特區出台決議,停止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這也標志著深圳利用低成本要素發展出口加工貿易的結束。

為培育新興產業,深圳在「八五」計劃中明確制定「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發展戰略,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生產基地」的目標,力主發展電子、石化、輕工、紡織、新型建材、精密機械等六大主導產業。

一個被特區傳為佳話的細節是:1999年,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在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獲得了關鍵的第一筆220萬美元風險投資。而這個日後被稱為「中國 科技 第一展」的技術成果交易會,成了深圳特區在新世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開端。

在經歷了「騰籠換鳥」淘汰低端落後產能、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後,深圳成為了「三新一高」(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以來,深圳先後出台實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配套政策,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截至2019年,深圳高新技術創新型企業已超過3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0155.51億元,其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72.1%,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也達到了67.3%。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在短暫的40年間,從一個人口只有30多萬的邊陲「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背後秘訣可圍繞一個「人」字展開。

從創市之初,深圳就是一個對人才開放的城市,最早打破傳統的地域、體制等限制,引全國之才、集全國之力建設。早在特區創辦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國矚目的引才之策。包括農村戶口入深圳戶籍,家屬沒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滿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國公開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幹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實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論級別職務,根據才能和貢獻確定薪酬。

一時間竟引得全國人才東南飛,不少人受特區朝氣蓬勃的生機召喚而來。放棄「鐵飯碗」闖盪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帶著368元的養老保險金前往深圳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不久後他再次辭職,借了5000元購進一台286電腦創辦了深圳愛普電腦技術有限公司。這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金蝶軟體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1997-1999年間,深圳人才大市場僅接待像徐少春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職者,數量就超過了350萬。而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設立之初,深圳全市技術人員只有一名拖拉機維修員和一名獸醫;如今這一數字已超過200萬,40年間深圳 科技 工作者的數量增長了近100萬倍。

如此大攬人才,不難讓人想起「來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膾炙人口的口號。有學者將深圳的創新氣質與其移民特色聯系起來,解釋「移民之城」為何能夠成為創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拋棄了原有的穩定生活,願意承受遷移帶來的不確定性,去滿足其對未來的高預期,這種文化特質尤其適合以IT為背景的高 科技 領域的創新。」

過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約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採取寬松的戶籍政策,大專以上學歷落戶不受限制。深圳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進人才28萬人。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的教授代明,他曾於1999-2004年在深圳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先後任職研究員、研發部長,對於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頗有研究。

在他看來,深圳特區成立之初曾是一座「四無」城市——無重化工業基礎、無重大國家項目、無西方大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無資源環境承載力,深圳憑什麼迅速實現崛起?

不少學者認為,深圳的崛起得益於其區位優勢,毗鄰香港;也有學者認為,其得益於政策優勢,稅收優惠、土地保障帶來巨大紅利;更有學者將其歸納為有為政府加之有效市場。

代明認為,區位論、政策論、方略論皆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些「失焦」。在眾多沿海、沿邊經濟特區中,深圳的成功與其背後的制度創新不無關系。

例如,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全國各地都來經濟特區參觀學習,民間 科技 企業相關規定也逐漸影響到全國,民營 科技 企業開始在全國遍地開花。

早在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關於鼓勵 科技 人員興辦民間 科技 企業的暫行規定》,在全國首次提出 科技 人員可以以現金、實物及個人所擁有的專利、專有技術、商標權等工業產權作為投資入股,並分取應得的股息和紅利。

這意味著承認知識產權的價值,直接帶來一股以華為為代表的創業潮,也為深圳高 科技 產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體制機制基礎。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對此也頗為贊同。他表示,深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為高 科技 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不同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人才服務體系、以高交會為主要平台的高 科技 交易市場體系、以高新園區為平台的區域服務體系、以華強北為代表的為高 科技 產業服務的產品配套市場體系。

「正是因為上述全方位的政府體制創新服務體系,才為深圳高 科技 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支撐。」張思平說。

不僅於此,深圳已經成為制度創新的策源地,不少制度改革經由此推向全國。據201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的統計,深圳25年來制定的法規和法規性文件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在國家和地方立法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先行先試,這些法規不僅護航深圳的發展,也為國家提供了參考藍本。

例如,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擬新提交審議立法項目29項,包含新制定法規14項,其中,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破冰」, 科技 企業有望實施「同股不同權」,深圳的立法 探索 背後,是這座城市改革的底色。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恰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迎來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不少學者對如何看待深圳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諸多討論。

受訪專家認為,在爭當全球標桿城市的賽道上,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而持續推進制度創新、 社會 治理的現代化,這是國家賦予深圳的新使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 科技 創新的高地,深圳有著雄厚的發展紅利和持續創造紅利的能力,理應為中國方案的 探索 和供給作出貢獻,相信這也是中央將深圳設立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初衷所在。

郭萬達表示,在40年發展過程中,深圳特區雖歷經過波折,但「關鍵先生」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1992年,隨著浦東新區設立,中國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城市的開放新格局,「特區不特論」一度甚囂塵上,爭論直到1995年還未停息。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深圳開始停止登記注冊「三來一補」企業,並在「八五」計劃中明確提出把深圳建成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生產基地,再次領跑全國產業結構轉型。事實證明,後期全國產業轉型大多借鑒了深圳改革經驗。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再次將深圳推上風口浪尖,「產業外遷」一時間成為全國熱議的焦點。

深圳開始主動面對新一輪的轉型,大力推動「騰籠換鳥」,在幾年間甚至有超過1.6萬家企業離開了深圳,轉而迎來了一大批創新型 科技 企業。從傳統製造轉型升級為智能製造,深圳再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認為,特區模式可能被別人抄襲,但特區功能不會,其最根本的一點是創新、先行先試。尤其是在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三區疊加下,深圳仍要繼續發揮特區作用,在全方位先行示範。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較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曹文煉認為,中央之所以選擇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是基於深圳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發展基礎,積累下來的改革經驗以及人才和體制優勢等。

站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新起點上,深圳的發展也進入新的 歷史 階段,如何繼續扮演中國 科技 創新龍頭的角色,再造新時期的華為、騰訊, 探索 社會 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深圳仍然需要依靠持續的改革。

(作者:李振,王帆)

Ⅱ 深圳90年代最賺錢的行業

深圳90年代最賺錢的行業應該是房地產開發商,應為當時深圳處在高速的建設期。
國家給了許多發展的紅利,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這也為當時在深圳的房地產建築開發商提供了暴富的機會。
行業分類,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經濟社會的經營單位或者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的詳細劃分,如林業,汽車業,銀行業等。行業分類可以解釋行業本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行業分類從區分目的來說有兩大種類:管理型和投資型。前者目的旨在反映國民經濟內部的結構和發展狀況,比如聯合國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中國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等等。

Ⅲ 1980年在深圳珠海什麼和什麼建設經濟特區

法律分析: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法律依據:《 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第三條 設立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代表廣東省人民政府對各特區實行統一管理。

Ⅳ 深圳1980-2008年的發展歷史歷程是什麼

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里。設有全長8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

特區范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

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479.15億元。

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隨著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內、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致,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Ⅳ 1980年小伙到深圳謀生,525萬買下深圳第一大片土地,他如今怎樣

富貴險中求,意思就是想要尋求富貴,就一定要擔當一定的風險。在如今的這個社會,到處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和夢想而打拚的,但是努力是一回事,是否有毒辣的眼光又是另一回事,不然風險承擔了,也不一定會有相應的富貴。

其實在現在這個文明越來越高度發達的社會,賺錢的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難了。像幾十年前中國剛剛改革發展,只要是願意去下海經商的,基本上都是穩賺不賠。

如此淡然的回答,倒讓人心裡平靜了許多。縱觀古今,創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能夠做大做強的企業少之又少,像這樣的領導者無非有著同樣一個特點,就是心裡有著和其他普通人不一樣的大局觀,不會拘束於現在。

Ⅵ 深圳已超越香港,深圳的成功靠的是什麼

深圳已超越香港,我認為深圳的成功靠的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還有深圳人民開放,與時共進的思想


如今深圳正在高速發展,在2018年,深圳GDP就已經超越了香港。我國許多大企業總部都設在深圳,引來了許多人才建設深圳。我相信,深圳特區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Ⅶ 80年代的深圳做什麼最賺錢

高端手錶和電子產品,海鮮產業。80年代,人們南下深圳闖盪,還不叫打工,但是乾的就是掙錢的事,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也是在深圳的工業園區率先提出,最後走向全國的。從八十年代起,深圳人就已經開始學會了搞副業,很多人開始把高端手錶和電子產品都往深圳帶,就連在深圳大酒店做廚師的香港人,都會從香港帶來海鮮,一次賺個幾百上千。到九十年代時,深圳人又愛上炒股了,那時候股票還是個新鮮事物,很多人都不相信這玩意能賺錢。當時經濟條件好,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就會把大家都不要的股票收了起來,大家還嘲笑他,可不久後全都傻眼了,這些股票開始瘋漲,那些買股票的恨不得把大腿都拍准了,有很多人在當時成為90年代第一批的千萬富翁。當然了,除了炒股炒房,深圳更多的人還是在正當的掙錢。為了掙錢,深圳人是走路快、說話快、做事更快,讓你感覺這里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的都是普通地方的兩倍數的速度,我有次去深圳出差,然後給女朋友買包包,那個女銷售講話的語速跟機關槍一樣,我連嘴都沒插上。第二天早上去一家包子鋪買早點,聽我朋友說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包子鋪養活了父母、兩個孩子、還有店主夫妻六口人,我當時還不信呢,問店老闆,這樣一家小店,你養活一家子嗎。那位爸爸回答說,每天早上五點就起來,一直忙到晚上11點,1天工作18個小時,每個月賺10萬,我當時聽完非常的感慨,一般人哪能吃這個苦啊,真是用命在掙錢的。就在這樣的全民掙錢環境下,深圳南山區的粵海街道也就23.8平方公里的地方,開車二十分鍾就能逛完,卻出現了華為,大疆這些令美國都感覺到頭疼的硬核企業,還有騰訊這樣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同時出現94家上市公司,9家獨角獸企業,這個地方貢獻的GDP超過3000億,真的打心底裡面佩服深圳的掙錢精神。

Ⅷ 1980年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對經濟和教育有什麼影響

作為一個深圳人,你對深圳了解多少?知道什麼是深圳特區嗎,它的建立有什麼意義,它的發展怎樣,它的什麼是成立的?由小編帶你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時間
2020年8月26日

什麼是深圳特區
指深圳經濟特區,包括深圳境內的8個行政區和2個經濟功能區及深汕特別合作區。享受特殊經濟政策,計劃單列。

特區建立的意義
1、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對內地示範、輻射作用,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了重要貢獻。

2、經濟特區不僅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經驗,輸出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成為內地許多省份走向國際經濟舞台的「橋頭堡」,也成為國際資本、技術、信息走向內地的橋梁,直接帶動了內地經濟的發展。

3、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擴大了對外貿易,增加了外匯,引進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了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是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窗口,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交通設施
公路

深圳

2011年底,深圳市長途客運班線覆蓋省內各市縣,輻射香港、澳門及內地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著珠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和高速公路聯網的實現,深圳作為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2012年2月27日,深圳市汽車保有量達到200萬輛,次於北京,在全國排名第二,機動車保有量排名第八。深圳道路車輛密度已經突破300輛/千米,超過了國際上270輛/千米的警戒值。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城鎮化地區綜合交通網規劃》,其中深中通道被編為G2518國家高速公路。深中通道是連接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橋。計劃採用東隧西橋的線位方案,路線起於廣深沿江高速機場互通立交,與深圳側連接線對接,向西跨越珠江口。

鐵路

深圳是國家鐵路樞紐城市,貫穿中國大陸的兩條主要鐵路干線—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在深圳交匯,基本明確了深圳「東西貫通、南北終到」的鐵路布局,並新增西麗站作為深圳第二座高鐵主站。廣九鐵路、廈深鐵路、穗深城際鐵路建成通車。

火車站有深圳站、深圳北站、深圳西站、深圳東站(原布吉火車站)、深圳坪山站、深圳機場站、深圳機場北站、光明城站等。

航運

深圳港擁有港口主要有:蛇口碼頭、福永碼頭、鹽田碼頭、赤灣碼頭、媽灣碼頭、內河碼、東角頭碼頭、下桐沙漁涌碼頭、大

Ⅸ 深圳經濟特區初期是靠國家「輸血」維持的嗎

深圳是試驗田,不靠國家。主要是地理位置,汕頭也是特區試驗田,但經濟不如深圳。
早期深圳的資金都是靠廣東華僑,那個時候國家不會往這砸錢,只給了政策。廣東人闖出一條發展道路,推廣到全國。「保守派」見到開放的好處多,所以也走這條道路。我們不能磨滅廣東對國家的貢獻,沒有廣東,沒有香港,改開還要折騰好幾十年。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此後一直未再有新區設立。上海浦東新區的設立,是中國新一輪的改革標志。

Ⅹ 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後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1980年 深圳建立經濟特區是為了已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擴大對外貿易 深圳憑借著優越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 發展經濟 甚至有外國人驚呼深圳為 一夜之間崛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