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深圳過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深圳過年好玩的有:蓮花山、寶安區、香蜜公園、筆架山公園、寶安區歡樂港灣摩天輪廣場。
1、蓮花山
春節期間,蓮花山公園將在蓮花湖畔全新打造公園營地書吧、共享露營場景、湖畔音樂聚會等營地活動,向市民開放。
1月21日至27日每天10:00~20:00,YUAN生活城市營地特別策劃了「園」滿中國年·2023深圳蓮花山新年露營主題活動,屆時將舉辦「鬧春7天樂」。
推出春晚日、音樂日、藝術日、親子日,運動日、科普日、美食日等豐富多彩的公園消費體驗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喜氣濃濃的春節氣氛,讓在深圳過年的市民遊客過一個有深圳特色的新年。
㈡ 一個人在深圳過年,怎麼過!
熱鬧都是別人的,跟自己無關。
都說一個人在深圳過年如何的凄涼、寂寞、孤獨……也沒那麼可怕么。
一個人在深圳過年,不妨去別的地方溜達溜達,放鬆一下心情,享受一下慢生活。
旅遊的意義並不在於你是否有足夠的假期,足夠的錢,只要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身邊處處是驚喜。
荷蘭花卉小鎮是一個小小的主題景點,以前是南山花卉世界,在深南大道邊上,中山公園對面,免費進園。裡面有些鮮花假花店,水族館,咖啡飲品店,文藝小物品店,正是這些,吸引了不少婚紗攝影機構、攝影愛好者跑到這里拍婚紗照、拍人像。
荷蘭花卉小鎮地址:南山區月亮灣大道3008號(近星海名城)荷蘭花卉小鎮門票:免費閑暇時分,漫步於紅樹林海濱公園的草地上,看著遠方天空的海鷗盤旋,呼吸著夾雜著淡雅草香和略有點鹹的海的味道,在清晨和傍晚的時候,還能看看如蛋黃般的日出日落……紅樹林環境優雅,適合放鬆心情,當你來到這里,也許會在不經意間偶遇到一位安靜的女生,一起漫步,一起散心,豈不快哉?
無 論那座城市,商場總是眾多年輕人流連的地方,深圳海岸城擁有南北雙廣場,設有多功能大舞台和超大點子屏幕,為各類出演聚會等提供了廣闊空間,所以這里時常有很多活動舉行想去湊熱鬧的小夥伴不妨經常去參加各種精彩有趣的活動。除了廣場,還有一應俱全的步行街美食街,提供各種吃喝玩樂娛樂消費,想要省步偷懶就可以來深圳海岸城嘆世界。
說到購物天堂,那肯定是東門了,而為什麼說這里可以邂逅美女呢?因為女生都喜歡逛街,東門絕對是美女最多的地方,沒有之一,走在東門的路上,似乎「漫山遍野」都是美女,這個時候不妨發揮一下搭訕的技巧了!什麼「咦,小蓮?」「啊,不好意思認錯了,你真的很像我一個朋友……那你叫什麼名字」「美女,你的磚頭掉了……」這里美女如雲,快來「偶遇」一番吧!
梧桐山地區氣候變幻莫測,山峰常年雲霧繚繞--時而輕煙淡抹,時而濃霧成蓋。在藍天的映襯下,綠色植被隨峰谷起伏,山野一展質朴,奔放的線條,展示出一幅清新和諧的自然景象。
在當今一個「落後就要失業」的年代,圖書館每天都是人滿為患的,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或是白領……你在圖書館都能夠看到,形形色色的美女,不光出現在電影院、咖啡屋,也同樣會出現在圖書館,仔細想想,在這知識的海洋里,在這靜謐飄著書香的環境下,結識一位一見傾心的人,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要問深圳晚上哪裡最熱鬧,那當然就是酒吧了,現在宅女不少,但是夜蒲女也同樣很多,無論是靜吧還是動吧,都吸引著許多美女的光臨,點上一杯酒,坐在一個光線好的地方,就能一覽酒吧春色了,按耐不住的話,就去舞池Happy一番,也許你的舞姿會吸引到不少美女過來搭訕呢!酒吧,絕對是泡妞的絕佳好地方。
咖啡,一種品位的代表,一種時尚的飲品,談起咖啡我們會想到許許多多的事情。一個精緻的咖啡杯裡面盛有飄香的咖啡,一間浪漫的咖啡店裡面播著一首動人的曲子,到發生在這間店內的一段段故事。咖啡就是這樣,可以引起人的萬千思緒,可以觸發人的瞬間靈感,可以感染一個人。深圳有幾間特色咖啡屋最適合年輕人kill time .
㈢ 過年一個人在深圳怎麼過
去找朋友或以前的同事玩
㈣ 我過年因為一些原因不回家,一個人在深圳怎麼過比較好
找幾個不回家的朋友玩呀,沒有朋友不回家的話,也給自己找點事做,沒事的話會很想家的。在周邊到處轉轉呀!有什麼平時沒時間去做的事,現在可以去做!反正一句話,一個人的話就沒事找事了,就是不要讓自己一個人靜下來,那樣的話很會想家哦!把每天都安排的充實點,就不那麼難過了!
㈤ 深圳的春節習俗與傳統春節習俗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
1 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
2 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晚餐一家吃團圓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
3 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舞龍、舞獅等。
不同:
1 壓歲錢
傳統:長輩三十晚上要給晚輩壓歲錢。
深圳:三十晚上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才給晚輩壓歲錢
2 探親日
傳統:大年初二
深圳: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
3 年初一
傳統:沒有禁忌。
深圳: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
回答者: HUANGCHENRUI - 一級 2010-2-20 18:13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 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 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 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 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 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 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 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 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 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 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 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 於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 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 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
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 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
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
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摜春(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樁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里,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里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七、家庭賭博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值得一談的是,春節期間以「賭」為樂的習俗。
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錢。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圍著賭博,更多的是「家庭賭場」,往往是一家老小圍聚一桌,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賭個天翻地覆,但最終是「肥水不流別家田」,因而有的是歡樂,沒有真正賭博時的緊張和擔心。尤其是勞碌一年,難得有歡樂機會的家庭主婦們,更樂意趁此機會玩一玩。大多數家庭只賭一晚便不再賭了,只是舊俗不改罷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賭興,真賭下去,弄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天,賭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樂,要徹底改變這一惡習。
八、回娘家(食日晝)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諸路神仙上天的這段日子各鄉村的廟字還不能忘了上供。為什麼神靈上天了還要上供呢?因為上天的僅僅是各路神靈的「領導」,他們的手下還在「堅守崗位」呢!誰勤於祭拜,誰偷懶,他們會一一登記在案。
十、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㈥ 深圳過年有什麼習俗
1、「年廿八,洗邋遢」,新年前一定要將家裡徹底的一次大掃除,辭舊迎新。
2、深圳人一般從「年三十」下午開始准備春節工作,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拜祭天地、祖先等。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
3、其實真正的春節氣息在年初一的鞭炮聲中開始,到了年初一的子時,大家都會點「頭炮」,或者到附近祠堂、寺廟等點「頭香」。
4、「新年流流,唔瞓(睡)懶覺。」年初一,全家都起早床,起床之後不能再睡。漱洗完畢,向家中父母長老問安:「新年早晨!」
5、年初一還有個習俗,許多不是信佛之人,此日卻也三頓吃齋,因為「齋」「災」諧音,「吃齋」寓意「消災」。同時不能掃地,庭院門口滿地炮仗衣屑也不能掃,讓它紅旺下去;有垃圾不去倒,怕倒掉財運。如有果皮、瓜子殼、糖果紙屑,要包好放在床底「聚財」。
6、深圳有「東麟西獅」之說,也就是東片客家人舞麒麟,西片白話地區舞獅子。新年期間,各村麒麟隊、舞獅隊紛紛到同宗共族的鄰村拜年,聯絡情感。
7、客家的村鎮,年初二才出門拜年,出嫁女則攜婿郎、子女「轉外家」;也有的村落年初四才「轉外家」,初二去跟公公婆婆拜年。
㈦ 深圳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深圳與各地一樣,保留著較為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從歷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開拓,1700多年前,東晉王朝在此設立郡縣,600多年前南頭古城和大鵬所城在此興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寶安縣,本土居民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兼而有之,還生活著部分家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深圳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數百萬的建設大軍,從而帶來了全國幾乎所有區域的文化。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因而,深圳過年習俗也就顯得極其別致而多樣。x0dx0ax0dx0a本土傳統習俗 x0dx0ax0dx0a跟全國一樣,深圳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戶戶在灶君神位前燒香點燭,有的還備糖餅、茶果恭送,委託灶君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來善惡行為,並代為本宅祈求賜福。婦女們開始忙著摘茶果(糕點)葉、洗傢具等。這一天起,有許多禁忌,如不準說粗話、撒謊等。 x0dx0ax0dx0a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宰雞殺鴨,用三牲(雞、魚、豬肉,下同)、白米飯幾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燭,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團年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外人則不會接受請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入夜家家戶戶開始點年光燈,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x0dx0ax0dx0a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時,各家要到祠堂燒頭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上午飯吃素,以粉絲、紅棗、腐竹等為菜餚,生菜肯定是要吃的,過去有錢人家還吃發菜,取諧音發財。這一天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x0dx0ax0dx0a年初二,稱「開年」,開始開戒宰殺三鳥。同宗族的親友、鄰居等互相串門賀新年,給小輩們派「利是」。舞獅隊、麒麟隊也開始出動,到各村參拜,進行武術表演。 x0dx0ax0dx0a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 x0dx0ax0dx0a年初五,「出年卦」,雖然還彌漫著新年氣氛,但高潮已過,人們開始新一年的工作或農事。 x0dx0ax0dx0a年一直過到元宵。元宵節俗稱燈節,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有做湯圓(糖丸)吃的習慣。在農村,各家各戶入夜在大門上掛燈,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彩燈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還將特地舉行添燈儀式,在祠堂掛彩燈至正月盡,叫「點燈」。有的地方選在正月上旬。建國後此習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復。 x0dx0ax0dx0a游藝民俗x0dx0ax0dx0a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寶安縣住民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舞等,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以獅舞、麒麟舞和龍舞較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獅舞和麒麟舞是以語屬而分布的。粵語屬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等地多興獅舞;客語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則以麒麟舞為多。 x0dx0ax0dx0a獅舞、麒麟舞寄託著帶來吉祥如意,驅除妖魔邪惡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配以大鑼大鼓,又兼有刀、槍、劍、戟武術場面,聲勢浩大。每逢過年過節,喜慶吉日,醒獅、麒麟隊穿村過戶,或在空曠場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戶相邀上門舞拜。獅舞在表演上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現獅子的溫馴神態,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癢、打滾等穩靜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走梅花樁、采青、踩球等高難動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x0dx0ax0dx0a麒麟舞的表演動作與獅舞極為相似。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園過程中,均採用酣睡、蘇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撲、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x0dx0ax0dx0a龍舞分「布龍」和「火龍」兩種。「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岩、公明、龍華等鎮。「布龍」身長4丈余,全身用布和鐵絲製作而成,身腹設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龍的各種騰躍、翻滾、俯拜等舞蹈動作,活靈活現。這種龍舞,人們視為能帶來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又叫草龍)只流行於寶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清末民國之初,由於地方上發生霍亂病,無法醫治,不少漁民喪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認為沖撞了邪魔,要請龍王驅邪除魔。故用稻草製成龍形,長約4丈,分成十數節,每節有一持杖為表演者使用,龍眼置以發光電燈泡,龍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進行表演。火龍活動時,各家各戶點燃炮竹、煙花,火龍凡經各戶大門前則三大拜,然後往一開闊場地表演各種龍舞姿態及武術,火龍翩翩起舞、處處火樹銀花,十分熱鬧壯觀。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盪。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歡騰的畫面。
㈧ 2011一個人怎麼在深圳過年
給自己訂好行程,比如去番禺野生動物園,去歡樂谷,世界之窗什麼的,有個行程表,去熱鬧的地方
這些地方過節比平時更熱鬧也更多活動
再不約些也在深圳過年的朋友一起打火鍋,也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