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科博會在哪裡
擴展閱讀
杭州有哪些醫院醫院 2025-05-15 19:43:49
順豐冷鏈杭州到北京多久 2025-05-15 19:43:46

深圳科博會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9-02 06:00:04

㈠ 深圳市科學館的輝煌歷史

這座矗立在市中心、造型別致的「八角樓」式建築,距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同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等一道,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科學館是深圳市最早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僅有100多萬人口的深圳特區,無論從建館時間、建館規模來說,深圳科學館都走在全國的前列。它是市委市政府貫徹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教興國」戰略、重視科技、重視科普的歷史見證,也是深圳改革開放歷程、深圳科普和高新技術發展歷程的有力見證。
21年前「慳錢」建出一流科學館
「最初,市政府是想建一個『科學會堂』。但是調研和分析之後,認為建一個『科學會堂』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就建議政府將『科學會堂』改為『科學館』。」科學館第一任館長巫杏堂,首先向記者回憶了科學館名字的由來。
兩字之差,包含的意義卻有了質的飛躍。巫杏堂舉例說,顧名思義,「科學會堂」的功能以會務為主,「科學館」則可以包含各種學術交流、研討會議、科技培訓、科普展覽以及科技成果、產品展覽展銷等多種功能。
我們現在看到的科學館,總面積為1.2萬余平方米,從1983年開工,1987年竣工,歷時4年。在科學館建設施工期間,還沒有設置工程監理公司。有關市領導親自出馬,從省一建工程公司請來一位曾援助剛果、越南等國的工程師,市基礎工作組也派來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從頭到尾在現場蹲點,對工程全程監督。1987年,深圳科學館被市政府評為「優質樣板工程」。用巫老的話來說,科學館的質量達到了「做橋墩的標准要求」。
建築設計獨特。1983年6月,來自華南理工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的何鏡堂(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李綺霞,結合環境的特徵和建築要求,提出「八角樓」設計方案,經總工室審查後採用。「八角樓」,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獲得較大的面寬。「八角樓」還有利於開展會議、展覽等活動,能獲得更多的座位,產生較好的視覺效果。1989年,這個構思獨特的項目獲得了建設部頒發的優秀設計獎。
技術先進新穎。科學館原副館長楊備英回憶道,科學館的所有玻璃窗門,都由香港窗藝公司供貨施工。為防颱風,10樓及3樓教室採光帶的玻璃厚度達9毫米,這在全市罕見。大廳的金字塔形丙烯酸茶色光棚,採用的玻璃幕牆由英國供貨,是全國繼廣州白天鵝賓館後使用該種材料的第二家。科學館10樓國際會議廳還使用了同聲傳譯系統,為深圳最早。正因這些,1986年,清華大學建築系留學生班專程來深圳科學館參觀實習。
使用資金最少。兩位老館長笑言,為了「慳錢」,科學館主動調整、更改了部分項目。取消了內庭原設計大廳的抽象壁畫,室內花崗石由進口改為用國產產品,廁所、潔具原設計用進口產品的也一律改為國產。結果,科學館在八大文化設施中,以花錢最少完成了工程收尾和竣工驗收,為八大文化設施中投資最少的一個項目。
「八角樓」見證諸多重要事件
建成之後的「八角樓」,除了配備先進的會議設施,還具有優越的交通位置和良好的服務,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在當時的深圳都是首屈一指,對外界的吸引力非常大。楊備英回憶說,開館之後,每年至少有2到3次高規格、高層次、高級別的全國乃至國際性會議在科學館召開。各種大型展覽也月月登常「許多會議都有歷史紀念意義,有的和改革開放息息相關。科學館也是這些重要事件的見證者。」
他清楚地記得,1989年由國家財政部主辦的「財政財務法規國際研討會」在科學館9樓會議室召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專程前來出席會議。當時,正逢改革開放後,各種公司、企業的設立如雨後春筍,快速發展。但企業的財務法規、財務准則以及相關財務規范幾乎是一片空白。這次會議,對於制定相關法規、准則以及規范企業財務行為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1990年,「中日友好協會年會」也在科學館舉行。包括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以及我國中日友好協會的負責人都前來與會。「這個會場設在科學館,一方面說明市領導對科學館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科學館在深圳的重要地位。這不僅是科學館的光榮,也是深圳特區的榮耀。」
「目前,科學館的主要功能科學普及,正在全面凸顯。僅2006年至2007年兩年裡,我們舉辦了科普活動40多常特別是在組織參加兩屆科博會期間,觀眾對科學館展區、對科普互動展品的認同、科普互動展區的熱烈氣氛,都出乎我們的預料。」科學館現任館長張永華難掩興奮地說,科博會期間,幾乎每個觀眾都要到科學館展區瀏覽。有的觀眾一呆大半天,有的觀眾一家三代圍著一件互動展品操作、討論,有些小朋友連續幾天早來晚走。在出入口、其他展區,遇到觀眾問路「科學館展區」是「家常便飯」。「這都表明市民對科普的渴求,表明了科學館建設與存在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科學館常設有科普展覽、專題科普展覽和科普巡展等。科普部部長張景德介紹說,1997年,深圳市榮譽市民、香港企業家余煜元在科學館3樓組建了「動手動腦」科普展廳,是深圳市第一個常設科普展覽項目。1998年,「科普宣傳廊」在科學館靠上步路一側亮相,成為深圳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近兩年來,科學館還設立了「科普大篷車」巡展項目,進學校、進社區、進基層,受到青少年的歡迎。深圳中學學生樊成志的留言,表達了他參與科學館活動的感受:「科學館的創建,對深圳市民是一種福音。科學對於每個人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本身就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基本要素,發展先進科學是國家發展的必要元素,普及科學是提高一個民族素養的重要途徑。深圳科學館為普及科學作出了貢獻。」

㈡ 全國會展中心有哪些

九五"期間全國掀起了會展場館建設的高潮,"九五"前全國室內展館面積不足80萬平米,到2001年
,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內展館面積增長了一倍,場館面積達到516萬平米。其中,全國新建成的展覽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館達30餘個。廣州市琶洲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設計水平堪稱世界一流,規劃用地9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具有國際標准展位一萬多個、室外展場2.2萬平方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會展中心,僅次於德國漢諾威。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總展覽面積為室內20萬平方米,室外5萬平方米。北京新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國際會議中心、商務酒店、寫字樓、參展商公寓、大型購物中心、倉儲中心、辦公接待
、動力中心等為一體,甚至包括主題公園,是以展場為核心的展覽綜合體。建築面積28萬平
米,展場面積20萬平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總投資9.3億元,總建築面積12.7萬平米,其中展廳面積5萬平米,會議廳面積1.5萬平米,會議廳40間。杭州西湖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築面積49萬平方米,會議中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設有大小會議廳30餘個,配有10路同聲傳譯系統和7000個國際標准展位。以上都是我國近年來建成的規模大、檔次高、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會展場館。

(二)會展經濟潛力巨大。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成都等展覽中心,比較著名的會展有廣州每年春秋兩屆的廣交會、杭州的西博會、深圳的高交會、北京的科博會、寧波的服裝節、北京國際家電展覽會,以及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海全國
( 消費 ) 商品交易會、全國旅遊交易會等。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國內具有主辦展覽資格的公司已達
230
多家,每年舉辦的各種類型展會超過2000個。剛剛結束不久的第97屆廣交會實現了到會采購商和出口成交額的"雙突破",達到了歷史新高。此次廣交會成交總額累計達292.3億美元,比去年秋交會增長7.5%,比去年春交會同期增長19.3%。此次廣交會共有來自210個國家和地區的195464位采購商到會,比上屆增長16.4%,參會的采購商首次突破19萬人。在參展的各交易團中,廣東交易團出口成交額名列首位,共成交74.1億美元。另外,歐盟成為最大的成交對象,共成交102.6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35.1%;美國和中東地區居二、三位,總成交額分別為45.5億美元和37.9億美元。有專家預計,我國會展業在未來幾年年均增幅將在
30% 左右。到 2005 年我國展覽業直接收入將超過 65 億元,為其他行業帶來 500
億元左右的收益;而到了2010 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時,僅旅遊一項就可達 800
億。可見,會展經濟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三)會展區域聯盟出現,全國形成五大會展城市群。當前我國出現了南、北、東、東北、中西部五大"會展城市群"。南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廣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會展城市群",以廣交會為龍頭,南接深圳、香港,東接東莞、順德、珠海、中山等會展城市,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展開,以及CEPA的實施,港澳與內地經濟往來的日益密切,珠三角會展城市空間十分廣闊、前景十分看好;北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會展城市群",隨著2008奧運會的臨近,有關奧運會的會展將不斷增多;東部會展城市群,即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會展城市群",南京、合肥、蘇州、南通;寧波、溫州、義烏、杭州等城市均以上海為龍頭,大力發展區域會展經濟,但整合發展仍需加強,盡管上海已取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但長三角整體的會展業起步遲於珠三角,運行規則與整體氛圍不如珠三角;東北會展城市群,即指以大連、長春、哈爾濱、沈陽以及吉林等城市為主的會展城市群,其中,大連近年來通過舉辦國際服裝節、國際啤酒節會展業發展尤為迅速;中西部會展城市群,即指以成都、南寧、昆明等西部省會城市為主的會展城市群,我國西部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中西部城市的會展業近年來迅速發展,成都加州集團投資
20
億打造的天堂寨會議度假中心有東方達沃斯之稱,南寧有中國-東盟國際博覽會的落戶,昆明的世博會更是有著多年的營銷經驗和優勢。

(四)會展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廣交會是我國外貿最大的平台,不僅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最多,而且檔次越來越高、成交額越來越大。廣交會成交額占我國一般貿易出口的1/4,對廣東來講則佔1/3,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外貿第一品牌,具有一定的世界性。除廣交會外,北京舉辦的世界建築師大會、世界萬國郵聯大會、世界建築師大會、聯合國保護大氣臭氧層簽約國第11次會議、世界數學大會等國際大型會展,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及將於2010年舉辦的世博會都促進了我國會展業的國際化發展。"11國搭台,17億人唱戲,60億人喝彩!"的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於去年11月舉行,也是我國會展業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在為期4天的招商招展上,博覽會實現了"三超",即境內外報名參展企業達到2506家,超過原定計劃;申報展位4423個,超出現有展位一倍多,東盟10國及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共使用展位757個,占參展位總數的42.9%;共有500多家企業參展,占參展企業總數的33.2%,超出預期目標。國內外參展商、采購商1.8萬餘人,有19家世界500強企業參加了展出。整個博覽會期間接待的國內外觀眾達30多萬人次。事實證明,中國-東盟博覽會首次舉辦便顯示出眾多商機。累計貿易成交額達10.3億美元,其中出口8.26億美元,進口1.23億美元,國內貿易0.85億美元。共簽訂涉外投資項目129個,總投資49.68億美元。簽訂國內合作項目102個,總投資475億元人民幣。創下了首戰大捷的輝煌戰果,為我國會展業走向國際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