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深圳速度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這座以「三天一層樓」的驚人速度建成的地標性建築,於1984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在短短37個月內由中建三局一公司採用創新的滑模法完成,共53層,高160米。施工期間,滑模法的運用使得工程效率顯著提升,平均4.8天完成一層,最快達到3天一個結構層,這一成就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全球建築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國貿大廈不僅是我國最早的綜合性超高層建築,被譽為「中華第一高樓」,更是深圳的旅遊熱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政要如尼克松、布希等都曾親臨參觀,顯示了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作為「深圳經濟特區的窗口」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它見證了深圳的崛起與繁榮。
多年來,國貿大廈憑借卓越的物業管理和服務,榮獲了多項榮譽,如全國城市物業管理優秀大廈、五一勞動獎狀等,實現了為用戶提供優雅、舒適辦公環境的承諾。2006年,它被列為「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築」,持續保持著深圳特區標志性建築的地位,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B. 什麼叫做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在中國大陸是一個用來形容工程建設速度非常快的詞彙。這個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11月至1985年12月的37個月期間,當時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創造了三天蓋一層樓的驚人速度,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深圳國貿大廈的建設不僅在當時是深圳最高的建築,而且成為了深圳的地標性建築。其周邊地區也因此被稱為「國貿商圈」。當時的深圳正處於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中,而國貿大廈的建設過程經過報道後,成為了深圳城市建設的典範,被廣泛宣傳。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層樓」等詞彙在當時廣為流傳。
深圳速度不僅體現在建築領域,還影響了整個城市的快速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崛起為國際化大都市,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速度令人矚目。深圳速度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象徵,也是全球城市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
時至今日,深圳速度仍然是中國大陸乃至全球各地追求高效發展、快速進步的代名詞。無論是城市建設、科技創新還是經濟發展,深圳速度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世界,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和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