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爭鳴教育怎麼樣
擴展閱讀
廈門華爾頓1275怎麼樣 2025-05-20 23:37:01
中國到廣州要多久 2025-05-20 23:31:48
廣州哪裡檢查艾滋病 2025-05-20 23:31:10

天津爭鳴教育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12 21:23:36

❶ 有學生在三門峽爭鳴學堂輔導功課嗎 效果好不好

爭鳴學堂是一對一個性化輔導,每個孩子定製一套個性化教育方案。你可以去看看

❷ 在我孩子學校對面,有家爭鳴學堂,不知道爭鳴學堂怎麼樣!

人挺多,學生反映挺好。

❸ 想加盟個輔導班,爭鳴學堂怎麼樣啊

爭鳴學堂,於2011年11月創立,發展至今已遍布全國各地,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專職教職工700多人,重點名校兼職一線教師1000多位,每年培訓輔導學員數萬人次,知名教育家、書法家李懷棟先生擔任名譽校長;河南省名師范新年老師擔任教育研究院院長;河南省高考報考權威婁記民老師擔任高考報考學術顧問;知名心理專家周芳老師擔任首席心理咨詢師。
目前以教育輔導為核心,涵蓋小初高一對一全科輔導,初高中精英班,中高考復讀,專業小學生自習託管,中小學生心理咨詢,中小學勵志課,藝術生文化課高考沖刺班,13歲以下少兒國學讀經教育等項目。
多年來,爭鳴學堂始終以」教育附加值」為切入點,在強調優秀教師,個性化教學等傳統優勢以外,還囊括了主動詢問式答疑,親子關系改善,學習動因誘發,學習心理輔導等高附加值的服務。同時,注重學習興趣的激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的生活心態,規范學生學習習慣,引導與培養學生提升自己全面的學習能力,確立全面提高的優秀學習品質。以服務經濟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振興國家,振興教育為己任,把「興教報國」作為辦學的崇高理想,擔負起教育輔導行業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根據現行我國教育體制,中小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現有學校教育無法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廣大家長和學子為了達到順利升學的目的,必然尋求課外教育的幫助,從而催生中小學課外輔導無限市場空間。據教育部2012年底統計:小學生11246.23萬人;初中生6527.51萬人;高中生3416.38萬人。目前,我國有3億的適齡青少兒,6億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上千億的市場潛在規模。通過億萬學生的循環持續需求,重復消費而形成的流動收益必將給投資者帶來巨大利益。如果我們以2億青少年為基數,以100萬人口的地市級城市為例,青少年將佔15%。據統計,幾乎所有的城市或縣城中小學生均參加過多種形式的課外輔導,以每個學生年平均支出學習費用3000元計算,那麼該城市青少年年投入的費用則為100萬人×15%×100%×3000元= 4500萬元。如此可見數字之可觀,1對1個性化教育項目投資很有前景,是熱血青年創業、投資人士加盟的首選項目。

❹ 百家爭鳴有哪幾家

百家爭鳴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分別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具體介紹以下幾家:

1、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2、墨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3、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

4、陰陽家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5、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❺ 六書全日制怎麼樣

六書教育河南六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教育培訓、課程咨詢、國際教育、高報、少兒書法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企業。

六書全日制學校實行封閉式軍事化管理體系。每班設班主任全程監督,日清周清周周考,全面管理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幫助學生調整到最好的學習狀態。

爭鳴學堂以教育輔導為核心,涵蓋小初高一對一全科輔導,初高中精英班,中高考復讀,專業小學生自習託管,中小學生心理咨詢,13歲以下少兒國學讀經教育等項目。六書教育專注於高考生、藝術生、小初高學生的教學管理,是廣大學子實現人生目標,放飛理想的搖籃。

目前河南六書教育有三門峽六書全日制校區、三門峽爭鳴學堂校區、靈寶爭鳴學堂校區、靈寶六書教育校區、澠池爭鳴學堂校區、新安爭鳴學堂校區、孟津爭鳴學堂校區、伊川爭鳴學堂校區、欒川爭鳴學堂校區、嵩縣爭鳴學堂校區、洛陽六書書法校區、鞏義爭鳴學堂校區12家校區,專注於素質教育和初高中文化課及學業規劃的一站式教育咨詢服務。

三門峽六書中高考培訓基地 (開發區分陝路濱溪花園西500米路北 0398-2187788)


❻ 中國古代教育史

你想要的是中國古代教育史,那麼就請從頭看起(比較多,我適當刪減給你轉載一下):
有文獻記載的可追溯到有虞時代舜所設庠,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
我們從上古時期就非常重視教育。
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時期,孔子辦學,開啟了私學教育。
夏商時期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新的學校形式「瞽宗」。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發現當時的學校還被稱為:大學、右學等,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歷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政府官員充當。
周時期進一步發展: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 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一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出土於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記載,「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紀很輕時父親就死了,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康王就對他說:「你年紀這么輕就做官,我要你進我的小學。」。
教育內容

一為書、數,西周時,人們已經開始在學校教授基本的計算方法,類似今天的「九九乘法表」一樣。二為射、御,主要教授學生駕駛車輛、戰馬,並學習射擊等內容。三為禮、樂,此部分主要學習《周禮·春序》中記載的吉,凶,賓,軍,嘉等禮儀規范。
教育方向

一為西周統治者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上涉獵廣泛,文武兼備,周成王對伯禽說:「夫有文無武,無以威天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就是這個意思。二為統治者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在實際中熟練應用。三為周朝的教育側重點不同,有前重武後重文現象。
教育特點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學在官府」,而且還專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禮·地官司徒》說:「閭共祭器,旅共表器,黨共射器,州共賓器,鄉共吉凶禮樂之器」,可見禮樂之器當時是多麼重要的物什。
東周時期,戰亂頻仍,禮樂崩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諸侯開始為政一方,不受管制。諸侯開始在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癢宮」。然而此時的教育開始由官方向民間延伸和發展,「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百家爭鳴」就是當時教育的典型寫照。孔子出名正是因為他開創了私人辦學先河。之後諸子百家多是各自立學說,招門生,既是教育,又是宣傳。由於戰亂頻仍的關系,各國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而私學的盛行正好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也帶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繁榮。此時的教育脫離了官學形式的束縛,開始變的多樣性,可以說是無所不談,從生到死,從和平到戰爭,從法律到訴訟,無所不包。諸侯開始脫離官辦教育的角色,主要以「養士」來吸引人才。教育特點上首先內容無所不包,其次學宗百家,三為講求實踐與實際相結合,且教育場所不固定,或家,或官,或野。四為教育平民化。
秦代:後,初設博士之官,掌管全國教育,因多愛批評時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並批評私學的存在,「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學議之」。秦始皇採納李斯意見之後,實行嚴酷的專制統治,取消並禁止辦私學,焚書坑儒,屠殺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學習的人「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擊。
漢代:。漢武帝於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詩》《書》《易》《禮》《春秋》拔高到「經」的地位,並設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傳記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針向「獨尊儒術」轉變。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立太學,置弟子五十人,設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其時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稱庠,在聚稱序,學、校分別設經師一人,庠、序各設孝經師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學教育。新形式的官辦學校開始形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教育開始以儒學經典為主要教授和學習方向。將儒家經典作為課堂的必修教材。人們在官學學習儒家經典,進而通過「舉孝廉」、「征茂才」、「舉賢良方正」等方式進入政府。太學設立後,對學生的出身不做嚴格要求,為才華出眾是舉,並對家境貧寒者提供資助。
兩漢時期,國家教育管理機構也逐步完善,中央設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辦學以後,地方學府興起,由行政長官兼管。太學或其他中央學校以及地方學校主要教授學生儒家經典,兼插六藝,在辭、賦、畫、書等方面也無所不包。

私學方面雖然沒有得到更多發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學接近。幼年以認字教育為主,少年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青年以研究和應用為主,基本和官辦學校教授內容相同。

魏晉南北朝:由於「喪亂弘多」,政局跌盪,官學衰落,士族階層轉而從《老子》、《莊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學清談」。嵇康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教育內容除官學外,已不在以儒家經典為主,開始教授相對立的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教,任自然」等觀點,不再學宗一師,且不主張學習和實踐相結合,講究清凈無為。

地方私學興盛起來,憑藉「朝章寬簡,政網疏闊」卻有了長足的發展,當時的情形是「橫經受業之侶,遍於鄉邑;負笈從宦之徒,不遠千里」。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兩個方向發展,而家族式教育成為這個時期的主流模式,進而士族家庭人數繁多,逐漸形成了世族勢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學為主,更兼玄學及博弈書算方面,並將儒釋道相互摻雜,教授知識面也逐漸變廣。此時民間多學經學,而貴族家庭則更傾向詩、書、朝儀等方面,有些家族則世代只通一門,或歷史,或禮儀,或琴棋書畫,王獻之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隋唐教育的系統化:隋唐時期由於政治、文化、科學、經濟等方面都發展迅速,國家教育模式也擺脫了漢代獨尊儒術的觀點,同時兼顧佛道思想,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兼通六藝的發展方針。

隋文帝開國後,在中央設立了國子寺,設寺祭酒轉管教育,又置博士、助學等充當老師。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算學、書學等專科學校,大理寺同時設立了律學,教授法律。由於隋初學校系統發達,學生眾多,但人才鮮少,隋文帝下詔廢天下之學,只保留國子寺一所綜合式學校。國子學後改稱太學,而隋煬帝以後,國子寺改為國子監,並在地方設立庠、序等學校,教育規模逐步擴大。但由於隋煬帝好興邊事,戰爭不斷,學校教育最終變的徒有其表,失去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意義。 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始置進士科,開創了科舉考試制度,為國家教育和選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由於創制之初,規矩尚不完備,考試內容、方式等沒有定式,所以對國家教育未形成重要影響。

唐朝是中國教育完善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唐高祖建制以後,繼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國子監之外又設立弘文館、崇文館兩所貴族式學校。地方設立州學、縣學。除教育科目繁多以外,唐高宗還令當時在各學科有造詣的官員編寫各科教材,指定為「國學行用」書籍。教育年限不等,有三年,也有七年,分科完成。學生來源也屏棄了魏晉唯出身的陋習,不分貴賤,唯才是舉。科舉考試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則天還創設武舉,以選拔武術人才。唐朝後期,韓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強調教育對一個人品性的影響。唐朝教育隨著國力日盛,繼而發展成為國際教育。高麗,新羅,百濟,日本,安南等國家都派遣了留學生或留學僧來國子監學習各科課程。據統計,當時中央和地方學校在學人員達到6萬多人,各科人才備出,專科優異也可為官成為那個時期的主要體現。主要的教育機構是國子監。國子監設祭酒一人,是最高行政長官。設司業二人,助祭酒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設丞一人,督導學生學業。設主簿一人,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監。府州縣學學生由長史掌管。國子監設有博士、助教、直講等,主管經學教授。老師多以社會名流、政府官員充當。

弘文館則是主要生源。崇文館要求學生都是一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國子監為文武三品以上,太學五品以上,四門學七品以上及庶人才學優異者都可參加。律學、書學和算學需八品以上並兼收社會專攻型人才。級別上,弘文館、崇文館最高,國子監次之。中央學校生源選拔主要來自貴族子弟及各地考試優異人才。地方官學中的優秀人才也可經推薦、考試後進入太學學習,平民入學者稱「俊才」。學生學習時間長短不一,入學時間也不相同。畢業年限分6年和9年兩種,按學習科目劃分。

官學分旬試、歲考、畢業考三種。旬試即10天一考,考試內容為背誦和講解儒家經典。歲試即年終考試,考試內容以年內所學所有課程,分上等、中等、下等三個分數線。下等為不及格,需重新學習,不及格三次則需延長在校時間,累至9年仍不及格者,令其退學。畢業考由博士出題,國子監祭酒監考。各學學生能通二經者,平民能通三經者,才有資格考試。各地官學考試及格者由下往上,升入上級學校學習,直至升入太學、國子監學習。

宋代:重文輕武政策

宋初皇帝採取「重文輕武」政策來緩解武將謀國的壓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這一政策也體現在國家教育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在解除武將兵權的同時,重用儒臣,實行儒臣執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後後,提倡「用文德禮治」,「遵周孔之禮」,主張以儒學為修身之道,同時講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時,下詔州、縣辦學,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
興學運動

第一次興學運動發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即「慶歷興學」。旨在對教育機構和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內容有在州縣設立學校,擴大太學和國子監規模,增加講經博士人數,規定凡受教育者才可參加科舉考試,考試內容改為策、論、詩賦三種。但運動因組織者范仲淹被罷黜官職,只進行了很短的時間,就匆匆結束。

第二次興學運動從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開始至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繼續推進,由同平章事王安石倡導,改革內容將太學分為三個等級,即所為三舍法,下舍成績優秀升中舍,中舍優秀升上舍。熙寧四年五月在地方設立官學,撥學田,置小學教授。十月頒布「三舍法」,改革太學。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頒布太學令。改革科舉取士的方法。王安石認為國家選拔人才應「本於學校」,提出停止明經試科,增加進士名額,取消科舉考試中的詩賦、帖經和墨義內容,改為經義和策論。同時恢復各類專科學校。王安石還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在東京設立武學,教授軍事知識。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設立了經義局,對《詩》、《書》和《周禮》進行新的注釋和講解,匯編成《三經新義》作為全國教育系統統一經學教材。此次興學運動時間長,成效大,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興學運動也中途而廢。

* 第三次興學運動從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開始,這年八月,詔天下興學,以「三舍法」令行天下。州置教授二員,縣置小學。縣學生選考升州學,州學生三年升太學。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又下詔以學校取士,停廢科舉。崇寧興學的目的在於恢復第二次興學運動中的改革內容,學校制度變化不大。
宋代官學,規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太學、武學、律學及四門學和廣文館。中央各部門也設立書學、算學、畫學、醫學。地方上,設立州縣兩級學校,並在路設立學官。教師先由地方選聘,後改聘進士或國子監、太學畢業學生,教材有國家統一頒布,多以五經為主。

有宋一代,各地書院式私學盛行,主要由於自唐朝以來,印刷業發達,書籍增多,民間可掌握的教育資料也開始增加,又因五代時戰亂四起,教育中斷,想學習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學識的學者的周圍,既而形成書院。宋朝時,官方為了對私人辦學進行管理,對私學「賜匾」、「賜書」、「賜學田」,給予承認,於是書院形成了以私學,半官辦,官辦私學等多種方式。另外由於當時有學識有威望的學者,比如朱熹、陸九淵都喜歡在書院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書院式私學的威望。著名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南宋時期,書院規模擴大,學生增多,逐步在社會上形成另一種辦學和上學的風氣。書院也從最初的教學場所變為兼顧研究的學術機構。
兩宋時期,由於國家重視文人,經濟發達,使得國人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對於受教育的目的,怎麼教育人,各時期沒有統一觀點。王安石主張學以致用,為國家政治服務。范仲淹主張學以研究,為國家體制的改革服務。陳亮等人主張受教育是為了謀取功名,建功立業。這時期的學派代表都主張」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的知識都可以拿來學習。南宋時期的程朱理學主張受教育要「明天理,滅人慾」,主張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的品德,強調教育的連續性,提出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教學的基本用書。
遼金兩國的教育

遼金兩朝為了鞏固本民族在中原的統治,籠絡文人,仿照中原教育制度,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地方設州學、縣學,並舉行科舉考試,推崇儒釋道思想,對中國教育起到了推進作用。對於本民族,遼金還設立了特殊學校,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58年)創設女真國子學,僅限金人子弟優異者入學。地方還設立女真學府及京外醫學。在宮廷還設立宮廷學校,專門教授宮女。
元朝教育的低迷
元朝統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設立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三類學校。地方上各級行政區域除設立普通官學外,還設立了培養專門人才的醫學,蒙古學,陰陽學。在農村還設立社學,社學是一種啟蒙式的小學校。雖然元代也於公元1313年恢復科舉制度,學習和考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主,講解以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准。以註解《四書》為考試內容,也從元代開始。雖然元朝有完善的教育體系,但由於統治者過分強調種族優越性,將國家管轄的民族為為不同等級,蒙古有蒙古法,而漢人有漢法,造成種族對立。元朝的教育制度並沒有緩和這種對立情緒,進而轉變為大規模農民暴動,導致亡國。

明朝教育的興盛
教育機構逐步擴大和完善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並在劉基、宋濂等大臣的參與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明朝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太學、宗學、武學、醫學、陰陽學等學校,地方上,在內地省份設立府學、州學和縣學,邊疆省份設立衛學,統一名稱為「儒學」,按照地方行政等級不同稱為都司儒學、行都司儒學、宣慰司儒學、按撫司儒學、諸土司儒學等。洪武八年還在鄉村設立社學,明孝宗弘治十七年還規定鄉村每35戶就要設立社學一所。中央以禮部作為全國教育管理機構,地方則在諸路設置學政等官掌管教育。

明朝為照顧功勛舊臣,對這些人的子孫特別優待,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進入學校學習。生源一般分為「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四部分,前二者,多為地方選拔的優秀學生,後二者多為官員子弟或對朝廷有物資貢獻人的子孫。在國子監讀書的稱為監生。此外還有來自朝鮮和琉球的留學生也在國子監學習。

八股取士

由於科舉考試實行幾百年,逐步完善,程序越來越復雜,而在考試內容方面也越來越狹窄。明朝科舉考試提倡程朱理學,以「四書」、「五經」為主。而「四書」、「五經」又以《四書大全》、《五經大全》作為科舉取士的唯一教材。並作為全國教育系統的統一教材。在考試模式上,也規定必須使用八股文寫作,字數也受限制,內容不能自由發揮,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思想的多樣性。
書院政治

明朝初期,書院教育模式被命令禁止,後又逐漸小范圍恢復。但這時期的書院已經褪掉私學的角色,成為了官學的另一種形式。張居正當政時,以書院學生聚齊在一起發泄對朝廷不滿為由,大量毀壞書院。明朝末年,無錫人顧憲成被罷官歸還原籍,出於對朝廷政治的不滿,遂聚徒講學,並以東林書院為基地,不時議論朝政,和朝廷里的清流派相呼應,形成了歷史上的「東林黨」,逐漸捲入政治旋渦中,書院教育也逐漸失去以教育為主的功能,成了朝野政治斗爭的工具。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與明末啟蒙教育理論

明朝中葉,王守仁對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學提出批評,認為程朱理學講求的品德修養和現實嚴重脫鉤,應該將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義信等對自身的實際的道德修養,掌握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養」,有事無事都要時刻對自身和外界進行是非錯誤的辨別。王守仁還主張對於萌芽教育,要順應孩子的「樂嘻游而憚拘檢」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隨著社會矛盾激化,邊界戰爭和內部人民暴動頻起,以及在經濟發達地區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黃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張人性不分善惡,是與生俱來。他們批評程朱理學主張的中庸之道,反對無關外界的「修身養性」,提出教育要」經世致用「,學習各方面知識,反對八股文鉗制人的思想,講求學習和實踐結合,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趨利避害,強調「履事、習事、實歷、習行、習作、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清朝傳統教育的衰落
清代前期國家教育體系沿用明制,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恢復科舉考試,並修復國子監,改稱國學,設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籍、典簿等官,並設府道州縣學,鄉村設置社學、義學,邊疆設置衛學。為滿族和蒙古族設宗學、八旗學、蒙古學。後來在國學內設立滿洲司,允許八旗子弟進入國學學習。清代前期教育和明朝教育體制變化不大,除進一步完善教育的基礎建設以外,還增加老師的人數,提高老師的授課水平,注重選師的能力和學識。清朝也接受外國留學生在國子監學習,比如俄羅斯,琉球兩國在不同時期都派遣過留學生。
清朝教育在考試方面對科舉制度作了更嚴格的規定,在嚴肅制度、慎重科名、防止弊案作出了更細致的規定,並相應的提高了科舉考試人員的待遇。順治丁酉科作弊案和康熙辛卯科作弊案成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考場舞弊事件。由於清朝政府注重漢族知識分子,在科舉考試中,規定宗室不參加鄉、會試,旗人、蒙古人不得錄為三甲。另外前期教育中,政府注重平衡各地的教育差距帶來的考試不公平現象,按照各地教育的規模和入學人數分配考試錄取名額。然而由於清朝在教材上以「四書」為主,考試內容也是在四書中尋章摘句,讓考生根據官方註解進行解析,使得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習面過於狹窄,達到不知古不識人的程度。鴉片戰爭之後,洋務運動如火如荼,青年學生開始被派遣到外國留學,帶回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帶回許多先進的觀念。在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碰撞中,傳統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來越受到留洋學生的輕視。張謇提出「教育救國」,希望通過學習外國先進的文化,挽救中國的衰亡。但他不主張完全嫁接外國教育模式,提出嚴格教育論,「凡教之道,以嚴為軌。凡學之道,以靜為軌,有害群者去之,無姑息焉」。容閎提出中國教育應借鑒西方模式,取消科舉考試,讓學生學習各方面知識。國家經歷洋務運動、庚子國變之後,傳統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評日間增多,以至於光緒三十二年,朝廷廢止了傳統的科舉考試,改設新學,先按傳統考試發放錄用人才,在設立小中大學堂之後,又根據成績優劣授予功名式文憑。
自此,中國新學開始,新式教育興起,中國教育史也不再是古代教育史了。你可以自己w-i-k-i網路不讓我發他們的網站。用谷歌搜一下。我是轉自那裡的。看看還真是長知識。

❼ 爭鳴(天津)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爭鳴(天津)傳媒有限公司是2017-11-1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商業區8號201室-16(集中辦公區)。

爭鳴(天津)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20222MA05XXN246,企業法人張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爭鳴(天津)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電影製作項目籌建(籌建期間不得開展涉及籌建項目的生產經營活動),影視策劃,產品設計,教育信息咨詢,音響器材、舞台設備租賃,文藝創作,技術推廣服務,軟體開發,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市場調查,市場營銷策劃,公共關系服務,文具、日用百貨、體育用品、工藝品、服裝鞋帽、五金產品、家用電器、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通訊設備、機械設備、電子產品銷售,演出經紀,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會議及展覽展示服務,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知識產權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爭鳴(天津)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❽ 天津學為先,聚能,爭鳴三個機構哪個好

天津學為先機構好。天津學為先培訓學校專業致力於天津中高考培訓,開設有中考高考全托課程,一對一快速提高課程,藝考生文化課沖刺課程。

❾ 爭鳴和睿凡,哪個一對一更好點

我推薦睿凡,因為睿凡是河南省本土教育機構,一直以一對一為主,學生不同老師都會有不同的提分方案以及課時規劃,這樣孩子成績才會提高

❿ 爭鳴:為什麼不能廢除高考制度

2006年6月7日開始的高考,又掀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其中,有關高考制度公證性和科學性的爭論也是方興未艾。爭論是改進必要的前奏。然而,爭論中一些詆毀和要求廢除高考制度的聲音不時出現,令人擔心。目前要廢除高考制度,筆者是堅決不同意的。

第一,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教育制度。它給了每個中國孩子一個平等起飛的支點。這個支點對佔大多數的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更有意義。一般家庭,更不用提貧困家庭的孩子難有創業資本。可大學畢業後的學識(並非某些不懷好意者說的「證」)就是很好的資本,而這個資本的獲得比獲得其他資本要劃算得多。對一個行業的理解、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方式的明了、知識更新方法的掌握,是受用終身的,是別人拿不走的。

第二,學費貴、大學教育質量不高導致學生質量不高、就業困難等等現象,不是高考制度的錯,而是教育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出了問題。如果我國也像免除9年義務教育學雜費一樣,大幅增加高校的財政投入,高校的學費就能降下來;如果革新教育培養體系,引進個學校之間的競爭機制,減少行政部門的直接干預,大多數大學的質量會顯著提高,大學生的質量會有質的進步;如果我們的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的全部名額按分錄取,同時,各行各業也有一個像高考一樣嚴格的綜合理論和技能的考試(如全國司法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等),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會明顯改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高考對選拔人才有利。6月5日開幕的院士大會上,胡錦濤指出「我們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堅持在公平競爭中識別人才、發現人才、培育人才」。而「一考定終身」和「以考定學校」是最公平的,也應當是發現並繼續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不可否認,我們應當給於落榜者更多的人文關懷,但不能因為高考的殘酷性,就否定高考制度,否定優勝劣汰的人才選拔機制。

第四,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和高考制度並不矛盾。只要在考試方式、考試題型中增加反映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的東西,就能實現良性循環。

高考制度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是沒有了高考,所有的缺點(包括已經克服的)都會來的。目前我們不僅要更加嚴格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改進高考制度。「保送生」制度是不是可以廢除?三好學生、國家級運動員、「奧賽」和小發明等競賽獲獎的學生是不是可以不加分?使高考不僅是制度森嚴的「國考」,更是盡量減少前提條件的「裸考」。

參加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方式,特長生可以走更好的路。但高考是大多數學子通向高等教育的橋梁。我們的學子不能沒有平等求學的階梯,我們國家不能再陷入新的「讀書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