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老城廂為什麼是街字
擴展閱讀
廣州話好波是什麼意思 2025-05-19 22:00:58

天津老城廂為什麼是街字

發布時間: 2022-06-15 00:14:40

⑴ 街,方言大部分念gai,古漢語也念gai,普通話為啥念jie

一年前歸鄉過年,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讀音問題,雖然已外出多年,能聽懂家鄉話。但實際使用起來,語音語法就比較生疏。比如說上街這一項,我個人就念上jie,但是家鄉話念作為當「gai」。因為是贛南地區,口音偏向於客家話,我以為是地方性特色,也就沒有多在意。



在清朝之前,乃至於清中期之前,「街「字的發音一直都是」gai「,而當時的官方語言是北京話,也就是當代普通話的前身。清中期京城中的」街「的讀音開始發生變化,大量的晉商入京經商,當時山西人對」街「字的讀音介於」gai「和」jie「之間,念作」jiai「(這個音誰會讀,解釋下)。經過幾十上百年的融合,街字的讀音開始產生變化,讀音從」gai「變為了」街「。與之相應的是。所有發音」gai「的字,都慢慢地向」jie「轉變。

總而言之,方言是作為地方性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鑒於此,在推崇普通話的同時,務必保護方言性質的文化傳承,畢竟中國人還是安土重遷,需要葉落歸根的。

⑵ 上街的『街』字,在很多省都讀「該」

是這樣的,中國大部分方言,基本都是古代漢語的分支。
舉個例子,比如你家有100口人,因為工作需要分散到100個地方。他們在當地繁衍生息,50年後再聚首之時語言肯定會有改變,但有些發音會保留下來的。
中國歷史5000年,戰爭或遷徙有無數次,民族的融合也有很多次,古代漢語言也隨著遷徙和融合,有了不少改變。

粵語,客家語保留了相當的古代漢語的讀音,其他地方方言肯定也帶有當年的影子,有一些讀音相同時很正常的。 比如山西(晉語系)說「下」,有些就讀Ha(四聲),和粵語的下發音也是相通的。
再舉個例子,天津市區方言和郊區方言很大不同。原因是明朝時期有很多安徽人進入現在的天津市區定局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耳熟能詳的天津話。

總之這就是人口流動,民族融合造成的。

⑶ 天津老城廂除了鼓樓,其他地方是不是房子都拆了

天津的老城廂地方並不大,不單單從航片上看,就連最近版本的天津市地圖上都清晰地表明那裡已經是一片「空白」。

真正的大規模對老城廂的拆遷應該還要早於 03 年,不過之後,基本來講,老城廂「平了」。裝修過的「鼓樓」的東西兩側的南門內大街,最近我看到,也是被重新修整為快速路了,這樣一來,恐怕老城廂的歷史風貌也將被徹底毀掉。

如果說「鼓樓」是唯一的遺留文物,其實,在我們正統的天津人看來,這一所謂的保留似乎也已經沒有什麼太大意義了:周圍別的已經都拆沒了,孤零零的一個東西被夾在快速路當中,這分明是搞「破壞」。

如果從整個天津原有市區的范圍來看,老的建築現在保留較多的,在紅橋區西於庄附近。不過也快了,因為我從一張橋梁(耳閘那兒的)效果圖上看到,後方背景分明就是「高樓林立」(如果他不只是出於視覺效果要求的話)。再往別處就少了,也都被拆了個乾乾凈凈,不光是鼓樓。只不過別處的新樓房也都蓋了起來,老城廂地區地價極高,「再生」起來不是那麼容易。

也許你說的「黃土」不無道理——不知你看得是否是 Google Earth 的航片。我看過這個,的確有些光禿禿的。不過現在,這些撂荒地上一般都鋪有草坪,為的就是防止被外地任何外國人恥笑了去。如果航片是最近幾個月拍攝的,那想必就應該都是「綠色」的吧!

當然,總地來說,天津現在的建設也是非常好的,其規模也可謂空前之大。在這「大發展」時期,天津市自然獲得了一個「響亮」的稱號——「工地城市」,或者被人戲謔為「廢墟城市」。估計到了 2008 年上半年,一切就會有了新的面貌,但是,老城廂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⑷ 天津鼓樓商業街的基本概況

鼓樓商業街位於天津老城廂的中心,是一條以鼓樓為中心,集旅遊、文化、購物、休閑於一體的大型商貿旅遊步行街。如今的鼓樓商業街為T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總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該街以青瓦房的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
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長300米,商鋪面積達15000平方米,北方經營定位為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長580米,經營面積達21000平方米,經營定位為精品購物街;南街長240米,建築面積為13000平方米,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整條街的人文景觀表現在牌匾、楹聯、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也多採用上述形式。字體有真、行、草、隸、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徵四類。
該街先後被市政府列為「2001年天津市政府二十件實事之一」、「2001年天津市重點建設五大旅遊基地之一」、被評為「津門世紀景」之一、「2003年天津市旅遊觀光線之一」。整條街集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為一體,給人別具一格的古雅感受。

⑸ 街字的簡寫和彳亍的亍字一樣嗎

街字沒有簡化,亍字以前做過一段時間的街的簡化字,後來因為不規范就取消了;

⑹ 老城廂歷史風貌保護區規劃動態是保留啥意思

老城廂歷史風貌保護區規劃動態是保留原有的建築,有鼓樓周圍的戲劇博物館廣東會館、東門口的文廟、文廟附近的兩道牌坊、天津少年宮等四處老建築,其餘老城廂的建築都被新樓盤取代。保留發展村是村莊規劃中的專有名詞。一般將村莊劃分為保留發展村、搬遷村和撤並村。而非規劃保留村莊,政府原則上不予投入再建設發展,有的進行撤並,或搬遷農戶。

老城廂景點

老城廂是天津舊城所在地,該地區以鼓樓及鼓樓商業街為中心,由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圍合而成,總佔地面積94公頃,約有居民2萬戶。老城廂作為天津的搖籃,蘊藏著濃郁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堪稱天津城的活化石。

四合院是天津城廂的主要建築。老城廂文化底蘊深厚,鼓樓、廣東會館、文廟、倉門口教堂等一批歷史文化建築,是當時老城廂的歷史見證。老城廂現在保留了有價值的建築和古跡,拆除了窄小的胡同和危舊的房屋。

⑺ 為什麼天津老城廂裡面的「××街」的路牌上的「街」字都簡寫成「亍」

兄弟,看看這段資料你就了解其中原委了。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及各省、市、自治區一級報紙發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第一表收簡化字248個,第二表收簡化字605個。
12月21日《人民日報》開始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次年3月2日教育部發出《關於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解釋》說,原則上,「廣大群眾對漢字進行的簡化,充分顯示了群眾的創造精神和豐富的智慧。從事漢字簡化工作,就是要總結群眾創造簡化字的規律,應用群眾簡化漢字的方法,在廣泛搜集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的基礎上,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採用的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區和部隊推薦的群眾中流行的新簡化字材料」、「群眾來信中提供的新簡化字材料」、「1972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向各省、市、自治區徵集的新簡化字材料」。簡化的具體方法為:主要選用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了漢字的數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讀錯和寫錯的字;使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變成了常用字;減少了一部分漢字的偏旁。
如,「齡」簡為「令」, 「幫」簡為「邦」, 「副」、「傅」、「腐」簡為「付」,「街」簡為「亍」,「停」簡為「仃」,「舞」簡為「午」, 「部」簡為「卩」;偏旁「豸」被「犭」合並,「廴」被「辶」合並。
1978年7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停止試用這批簡化字。公開解釋是《草案》是「試用」,「試用並不等於正式推行」,「現在,《草案》已進入修訂階段,大規模的試用可以告一段落,所以在報刊上就停止試用了。」 1986年9月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現在起停止使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並強調「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於社會應用」。
批評者說,直觀地看,這些簡化字缺胳膊少腿難看至極。專家指出,「二簡」方案放棄了原來取得成功的以「簡化偏旁」和「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為簡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規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簡化字形;一些字只在個別行業或某個地區使用,普遍性不強。有的為簡而簡,是人為新造的,缺乏約定俗成基礎,所以難以推行。而且方案擬訂和公布過程十分倉促,事先既未召開文字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也未經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不像「一簡」方案那樣慎重地事先廣泛徵求意見,專家反復討論、徵求意見並修訂。

⑻ 街道一詞怎麼來的 為什麼叫做街道

街道,是由街和道二字組合而成。街字,行字里加兩個土,意思是寬闊的行人道路。當然主要出現在集鎮。道字,首(人頭)加走之旁,意思是人行走的路。

⑼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你讀得對嗎

「長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這是名為《長安路》的古詩中的一句詩,描寫了九城路繁華的場景。事實上,只要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道路兩旁,隨著時間的發展會自然而然的形成街市。而且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中國古代雖然地域遼闊,方言眾多。



古代的詩詞創作尤為講究押韻,「gai」字在整首詩詞中就非常的和諧,讀起來讓人覺得朗朗上口。可是如果一旦盲目地將它改成「jie
」,那麼味道就會大不一樣,甚至說可以失去了某些意韻和神韻。但是古代中國北至東北,南至兩廣居然都用了同一個讀音,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驚詫。




於是有人就推測,在那些道路密集人口居住的地方形成了繁榮的街市之後,就有很多的人上街購買商品以及進行一系列的商業活動。這樣一來,只能採用一個大家都認同並且普及度最高的讀音,才能夠解決語言交流上的困難和問題。於是「gai
」這個讀音就由此流傳開來。但是這也只是一種推測而已,這個讀音如此統一的背後的秘密還沒有被揭開。

⑽ 光緒十五年天津老照片:站在鼓樓俯拍市井,海河官船為什麼掛帥旗呢

站在鼓樓俯拍天津市井。天津老城廂以鼓樓及鼓樓商業街為中心,由城牆合圍而成,總佔地面積約94公頃。


天津城牆附近的街區。由城牆合圍起來的天津老城廂,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北門富,東門貴,南門貧,西門賤。”北門附近是商業和漕運中心,富商多;東門附近多衙門和文教機構,士紳和官員多;南門附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聚集,多貧民;西門附近多墳場和刑場,得個“賤”字也就難免了。


天津城牆南垣與牆子河。天津的城牆在1901年就全部拆除了,是唯一一個清朝還沒滅亡就拆除城牆的重鎮。原城牆牆基改築馬路,於是,老城廂改建成了東、西、南、北四條大馬路。這事是八國聯軍乾的。從此,天津就沒有了老城廂,只有城裡城外了。


天津遭遇水災期間加固堤防。天津為“九河下梢”,河流眾多,地勢低窪,河道和堤壩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幾乎年年發生水災。1889年7月中下旬,天津大雨持續不斷,各河河水漫溢,租界和老城廂均被淹沒,水深處超過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