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畫是怎樣印出來的
年畫老人王樹村暢談近70年之收藏與研究感悟
2005-03-26 11:34:30 來源:南方都市報
《莊稼忙》 天津楊柳青
《老鼠嫁女》 四川綿竹
年畫老人王樹村暢談近70年之收藏與研究感悟
「年畫是不可再生的文物」
王樹村
是天津楊柳青人,所以他對年畫的了解可以說是從兒童時開始的。當王樹村還是小孩的時候,家家逢年過節都貼門畫。他回憶,當時逢年過節大家都在大門口貼上守護門神,寓意把小鬼擋在門外;院子里的小門就不能貼門神了,要不妖魔邪氣就會進到院子里,所以在小門上一般貼一些吉祥如意的年畫,比如麒麟送子、雙喜進寶啊之類的。那時候年畫非常普遍,每年過節都要貼一張新的上去,以表達對來年平安吉祥的美好心願。
後來日本人侵佔了東北三省,他們就在這些地區利用年畫宣傳,分化人民抗日的力量。
日本人對國人進行文化侵略的行為令王樹村憤怒不已,他的想法只有一個,不能讓這些寶貴的東西落到外國人的手裡。「老師教育我們要愛國,可是日本人侵略我們的土地,還要掠走我們的文化。不能當亡國奴,當時就是這個思想,所以就開始收集年畫。」
剛開始王樹村就從周圍的鄰居手中收集他們不要的年畫,看見賣年畫的就通通買過來。後來有條件了就到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上去找,慢慢地就積累了一些年畫。後來他從華北大學畢業就到《美術》雜志任編輯,收集年畫的途徑就更多一些。
王樹村除了收集年畫,也收藏一些民間美術佳品,如刺綉、皮影、燈畫等等。他不僅收集,而且還逐件地研究考證。對於每一張年畫的內容、出處以及它的故事,他都加以考證並加以注釋。所以在他所觸及的民間藝術領域,他不僅是一位藏家,還是理論家。從1936年起,王樹村開始收集年畫到現在,幾乎70年的時間里,他對中國民間藝術的研究用了50多本出版書籍來闡述,他對民間藝術的貢獻從他的書裡面就能體現。
今年初春,本報記者有幸采訪了這位年畫老人。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王樹村依然堅持每天伏案工作,他告訴記者,手頭上正在寫兩本書,還有很多民間的玩意他想寫下來留給後來的人看。
今年初春,本報記者有幸采訪了這位年畫老人。王樹村對記者說,年畫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這種民間木版年畫過去不被人們重視,但無論是紙張、畫板以及繪畫技術上都顯示著各個時代的人文歷史特點,是不可再生的文物,我收藏年畫就是為國家做一點事,為後人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盡一點力。
年畫總教人向善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您是從解放前就開始收集楊柳青年畫了,這一收集就堅持了近70年。後來,您還被調到中國美術研究所從事有關民間藝術的研究,是否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您對年畫情有獨鍾?
王樹村:也許吧,本身我是學美術的,而且對年畫比較了解,後來領導讓我搞民間藝術研究,所以這輩子就研究這個了。
我特別喜愛我們楊柳青的年畫,而且還有剪紙、泥娃娃、糖人,這一系列的民間藝術都在楊柳青。除了收集年畫,我還有不少刺綉、皮影、燈畫、木雕、地毯稿樣、糕餅木模、海報等等的藏品。其實民間藝術更能反映咱們老百姓的生活,它們記載了歷史的發展,而且繼承了很多我們中國的道德傳統,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
還是以楊柳青年畫為例,裡面的內容總是教人向好,沒有教人學壞,什麼打架斗毆呀,不會有這些內容,都是教我如何好好讀書,如何好好報效國家,抵禦外辱,勿忘國恥!這些年畫都是教育孩子,楊柳青的年畫更系統,它更有傳統的教育。
那時候拍照還不普及,這就要靠這些工匠畫的這些東西,他們給我們留下的不是筆墨、情趣,而留下來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說像《搶當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當鋪是什麼樣子,看出當時人們穿的服裝,都是什麼人去搶當鋪,這些畫面確實是真實歷史事件的再現。天津楊柳青還有一張叫「莊稼忙」的年畫,它以連環的形式反映從莊稼的播種到糧食收獲的過程,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形象資料。
南都:到現在,您搜集的年畫大概有多少?聽說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您收藏的不少年畫都被燒毀了。
王樹村:我從來沒有統計過,根本數不清楚。有人曾經幫我算過,超過一萬件吧,有年畫,也有不少畫板。這些東西都不好保存,容易發霉,或者讓蟲子蛀了。我把它們放在箱子里,這些箱子排在一起就成了我們家的床(笑)。當時我們家都不用床,把箱子排起來就能睡人了。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把它們轉移到鄉下親戚那兒,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不過我也燒了一些,那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後來大部分年畫都捐贈給國家博物館了,畢竟放在那裡能夠更好地保存。
外國人更珍惜年畫價值
南都:據我了解,國外對咱們的年畫非常感興趣,比如英國博物館就收藏者我們的年畫。
王樹村:我常對自己傳統的東西宣傳太少了,我感到非常遺憾的。國內許多人都看不起民間藝術,覺得不值一提。但是國外不一樣,它們把中國的年畫當作寶貝。我曾經到過前蘇聯、澳大利亞、奧地利、英國、日本等一些國家,他們都收藏楊柳青的年畫,而且保護得非常好。這些大部分是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時候被掠奪去的。
南都:聽說這些國家專門請您去給他們收藏的楊柳青年畫做鑒定。
王樹村:是。前蘇聯當時邀請我去為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各博物館的中國年畫藏品進行鑒定,我跟他們合作出版了一本《蘇聯藏中國年畫珍本集》。我也去英國的博物館看過,他們那有不少年畫,都是些年畫的精品啊,我向他們要,他們不給。其實都是他們偷咱們中國的東西,現在都要不回來了,只能拍成照片資料。
南都:他們對這些中國的傳統藝術那麼喜歡嗎?
王樹村:不喜歡能用那麼恆溫的收藏室和展覽廳(收藏嗎)?雖然國外的藝術種類很豐富,但是要說像年畫這樣,用木版刷印出來,然後用手工繪制出來的形式國外沒有。國外如果要有版畫,他的版畫並不是說像我們那個木版那麼大的尺幅,沒那麼大的尺幅的版就沒有那麼大的藝術家來創作。外國有畫家,有油畫家,有版畫家,但不可能創作出那麼大的版畫。
我們研究自己的年畫起步太晚了,第一本年畫的史書《中國年畫史》居然是日本人出的,這讓人覺得特別遺憾和痛心。外國人很喜歡我們的年畫,但我們自己卻不珍惜,關心的人很少。
努力著書傳後人
南都:聽說您不斷出書介紹年畫,還有很多民間藝術。這么多年以來,你出版過40多本書,如今這么大年紀,還在堅持寫書吧?
王樹村:不止40本,有50多(本)了吧。除了年畫,我還喜歡剪紙、泥娃、刺綉、皮影等等的民間玩意,我想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寫下來,以前出的書不少是關於年畫的,後來還寫過《中國皮影史》、《中國剪紙藝術史》等等。最近剛出了一本《中國民間藝術史》,現在又在寫新書。
南都:能介紹一下您正在寫的這本書嗎?
王樹村:是關於古典文學的民間繪畫,主要是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多年來我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素材,在台灣,我已出版了一本《紅樓夢圖說》,裡面不僅是年畫,還有剪紙、插畫等。另外,還准備寫一本關於商店招牌的書,過去做不同生意的商店都會有一個自己獨特的招牌,應該算是商標或者說招牌廣告的前身吧,這種做法在元朝就已經有了,就像我們在電視里看到的當鋪會掛一個大大「當」字在門口,賣酒的店子會掛一個「酒」字的小旗。我打算把這些東西整理下來,出一本書,裡面的學問挺有意思的。
年畫故事《老鼠嫁女》
年畫是過去老百姓重要的娛樂方式,它的種類很多。比如我們常見的門神,五子登科或是祈福、辟邪之內的傳統年畫之外還有反映人民生活的年畫和寓言故事。
中國的正月二十五叫添倉節,它是倉庫空了,要添倉,就是要勞動了,叫勞動的人快去種地,你的倉庫亮紅燈了你不能再坐在那兒吃了,就得去勞動了,叫添倉二十五,這天呢有個故事叫《老鼠嫁女》,老鼠生了個女兒,想要嫁給一個有權勢的人,它找了太陽、烏雲和牆都不滿意,後來決定嫁給貓,誰料結婚當晚老鼠的女兒就被花貓吃掉了。像這幅《老鼠嫁女》的年畫就是畫著老鼠送親的隊伍,老鼠們扛旗的、吹喇叭的、扛花轎的、送嫁妝的情景,這個故事有一定的寓意。
另外,還有一幅年畫叫《三猴燙豬》畫著三隻猴子頭戴瓜皮小帽與一戴禮帽黑豬在玩紙牌賭博。三隻猴子合謀作弊,但是卻輸給了財多勢強的肥豬,該畫的立意是勸誡人民不要貪圖賭博,同時也諷刺剝削欺人者就好比大黑豬。
撰文:本報記者 王晶晶
天津楊柳青,後世寶之
◎ 王曉峰 2004-01-15
去天津采訪民間文化專家馮驥才先生,天津的朋友對我說:「現在他不務正業。」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不好好寫小說,非要搶救民間文化。但是在馮驥才眼裡,那些可能轉瞬間就消失的民間文化,把它搶救下來的價值遠遠要大於他寫的一部小說。於是他現在成了一個大忙人,每天上午和晚上寫作,下午的全部時間交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
馮驥才有一個工作室,這間工作室位於天津市區的一個不起眼的居民樓里,這是他原來的家,其中有兩間屋子堆滿了他從民間收集來的各種古舊物品,每件物品都是一種民間藝術。屋子裡還有很多書籍、典藏、字畫。其中,有一幅他寫的書法:「前世之寶,後世寶之。」馮驥才對他身邊楊柳青年畫的生存,傾注了太多心血
排查楊柳青,只發現4個老藝人
楊柳青是我比較關注的,因為我生活在天津,這也是互動的因素,比如我的作品裡面,比如《神鞭》和《三寸金蓮》裡面,有很多地方的民俗,我也不是為了民俗而寫小說,而是我要寫這個地方的人,必然要涉及到他們的民俗,因為一個地方的民俗,是這個地方人的最深刻的生活之一,也是這個地方人的共性之一。你如果不研究他的民俗,你無法理解這個地方的人。我比較注意人後面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就喜歡這個地方的民俗,就會喜歡這地方的民俗形式,這是一條走向的。那麼從另一條走向我可能喜歡民間的美術,喜歡民間的美可能我就會去了解年畫。
我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楊柳青年畫,那時候斷斷續續也收藏了很多,但「文革」期間都毀掉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偶爾會去楊柳青鎮一趟,我就忽然覺得楊柳青沒有年畫了。1991年,我就舉辦了一個楊柳青年畫節,我把全國的年畫產地的人都請到了天津,還搞了一個中國年畫研討會,我把年畫節的閉幕式放在楊柳青鎮上的「石家大院」,這樣做是想刺激一下楊柳青年畫,看看能不能把它刺激起來。
從90年代初開始,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楊柳青,我發現,楊柳青年畫已經快死亡了。原因是這個鎮的城鎮化,農村的城鎮化,城鎮的城市化。現代化的速度很殘酷,現代化的動物在吃歷史的精神植被,這樣就加速楊柳青年畫的滅亡。當時我就有個想法,我想看看中國的木版年畫究竟是怎樣一點一點消失,我每年寫一篇關於年畫的文章,去年我寫了一篇《南鄉文化記》,南鄉有36個村莊,這36個村莊基本是「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那個地區基本上是口傳心授,婆領媳做,一家人都在炕上畫年畫,當時有一百多家畫店。去年,我帶著一個小組,把36個村子排查了一遍,基本上就找到了4個藝人,82歲姓楊的藝人,他早就不畫了,他每年把老版拿出來,刷上一二百張,送給鄰居,他說就是為了過過癮;80歲的老藝人從2000年開始不做了,也沒有傳人;67歲的那個藝人我找了好幾次才找到,他現在已經住上洋樓了,他的手繪五大仙畫的很好,但他現在也不畫了,改畫國畫了;最後一個是畫缸魚的,叫王學勤,它基本上是楊柳青鎮農耕形態的民間年畫。那麼在楊柳青鎮里只有霍家一家仍然是真正的、正宗的傳承的藝人。
民間美術是共性的,精英美術是個性的。在楊柳青,只有你畫的娃娃大家都覺得不錯,你才能站得住腳。大家認為不錯的,實際已經把這個地區的審美放進去了。但是作為民間藝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絕招,比如有人刻版刻得好,有人畫的比較好。所以口傳心授,就怕沒有傳人,沒有就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樣。
年畫在年俗中的位置
過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式,就是貼年畫。為什麼?因為年畫是可視的、具體的,反映人們生活的願望,與其說是生活理想,不如說是生活願望,願望是更實際一點的。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由於有了這種理想和願望,它就比一般的生活大一點。比如說,平常吃不到的東西,過年就非要吃到,平常沒有什麼理由穿新衣服,到過年的時候就穿身新衣服,里外三新。過年比平常的生活更接近一點理想,就是使生活理想化,也使平常理想化的生活變成一點現實,就是把理想生活化。我覺得這是中國人過年的最高超的辦法,通過努力讓原有的生活放大一點。所以人們對過年有更深的感情也就在這兒。
因為年畫是一種繪畫,它裡面可以放進很多內容,所以它就可以很具體、可視、直觀。過去普通百姓差不多都是文盲,年畫是可視、直觀又是高信息的。所以,年畫實際上是人們把過年的年心理外化、物化,年畫在過年中就變成一項很重要的東西。
我們在搞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時候,實際上是把年畫當成一個龍頭項目第一個展開的,我認為它是最重要的。我一直在努力想在大學里搞年畫學,我認為年畫涉及到中國民俗、民俗心理、人類學、文化學,包括美術學,它是涉及最廣泛的。中國沒有任何一種民間藝術,包括剪紙、皮影在內像年畫這么全面地反映農耕時期的人的生活理想的表現,沒有一種藝術能表現這么多,它不僅是生活,也包括宗教、民間崇拜。另外它運用的方法也非常多,它有象徵、擬人、比喻、誇張等這些文學手法,另外還有年畫中最獨特的手法——諧音。比如說馬上有一隻蒼蠅,它就叫「馬上贏」,這些諧音能編出非常有意思的畫面,你不能馬上知道它的含義,僅就中國年畫里的諧音內容就可以寫一本很厚的「中國年畫諧音詞典」。
我要說的一個意思就是年畫在中國年文化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使過年的理想變得可視,而且在那個沒有電視的時代,年畫基本上就是牆上的電視。年畫的形式也非常多,任何地方都貼年畫,過年的時候人和年畫的很多內容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在中國年俗的藝術品和文化裡面,年畫應該是排第一位的。也可以講,中國的民間年畫是一個龍頭,這是年畫在年文化中的一個位置。
年畫的興起,我們一般認為漢代的時候就有了門神,但這不是年畫。什麼時候才有的年畫呢?山西臨汾平陽出土的兩幅年畫,一幅是《四美圖》,一幅是《關公像》,我認為那是最早的年畫,而且是木版雕印。中國木版雕印實際上從唐宋就發端了,應該講年畫是作為中國古代一個印刷的起源國的非常傑出的表現。雕版印刷在年畫中大量地使用,一方面它推動了年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它推動了雕版印刷術的發展。
中國年畫的風格
中國是一個多元燦爛文化的國家,各個地方的地域文化全然不同,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所以木版年畫的風格也全然不同,比如四川綿竹年畫,它就帶著四川文化獨有的神秘感;蘇州桃花塢的年畫,比較輕靈、細膩;河北武強的年畫幽默感特別強,而且很智慧;山東濰坊的年畫比較渾厚,充滿陽剛之氣,裡面有很強的興旺的感覺,這個地方年畫的中娃娃的腦袋方頭方腦,楊柳青的年畫是圓頭圓腦。天津的年畫跟北方其他地區的年畫都不同,總體上是北方體系,但是這個地方挨著北京,和大城市比較近,它要給皇家和貴族送年畫,所以它的年畫太鄉土就不行。另外楊柳青離天津比較近,它的年畫就往精細上發展,後來又有些國畫家到這里參與年畫的創作,所以它的年畫非常細致,而且楊柳青年畫半繪半畫,半印半繪,更接近國畫,年畫本身的特點有跟國畫不同,國畫追求雅,年畫追求濃艷。總體上講,楊柳青年畫題材比較廣。中國年畫的題材相當廣泛,有將近一萬種,楊柳青年畫佔了百分之六七十。
我喜歡民間藝術的情感表達方式
我一開始的身份是畫畫的,不是寫作的,從二十來歲開始對年畫產生興趣,西洋繪畫和中國繪畫我都感興趣,但我也喜歡民間繪畫,我喜歡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個是民間的繪畫里有很強的民間情感,我覺得這種非常純朴、一如泥土本色的民間藝術讓我非常感動,不僅僅是年畫,我對民間藝術廣泛地喜歡,從民間建築到一個小荷包、刺綉,我都很喜歡。我喜歡他們表達的情感方式,我覺得民間藝術充滿智慧,我還喜歡他們的審美情感,那種獨特的手法。因為民間在表達他們的審美理想的時候,它跟精英的藝術家是不一樣的,它直接表現,沒有任何功利色彩。
我想做中國民間文化的四庫全書
去年2月,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成立,現在第一批啟動的已經有15個省,省一級都成立了民間文化搶救組織。現在15個省的普查工作都已經開始了,它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另外還有一些具體的項目成立了全國的搶救中心,比如年畫、剪紙。陸續地我們還會成立皮影、泥塑搶救中心。現在我們要做的基本上是三個方面,一個是民間文學,一個是民俗,還有一個是民間藝術。民俗方面,每個縣都搞一個民俗志,中國有兩千七百多個縣,我們大概要搞兩千五百多個民俗志。民間文化消失得很快,按照現在這個消失速度,如果10年內我們拿不上來這塊東西的話,以後就沒有了。
我們普查年畫是整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一個非常小的枝節,因為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一切的民間文化做一個拉網式的全面記錄,我們要做的就像當年馬爾羅在法國做的文化普查一樣,是要做一個民間文化的「四庫全書」,把民間文化檔案化。也許再過10年、15年,我們的民間文化就消失了,而且它不能再生的,它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積累,現在它已經七零八落了,所以我要把最後的文化形態記錄下來,所以要做全記錄,這個記錄要以視覺人類學的方式——文字、圖像和攝影全信息方式記錄。年畫是我們其中的一部分,楊柳青年畫又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一個產品,因為中國的木版年畫產地大概有20個,現在我們要做的有17卷。關於楊柳青年畫,我們首先做的是記錄,其次是保護,保護的工程是政府做的,搶救只能專家做,政府不知道去搶救,但是政府有力量去保護。保護也有發展,就是怎麼讓它活起來。比如河北省蔚縣的剪紙,現在剪紙旅遊化,原來剪一個老虎,為了驅鬼,老虎就非常兇猛,可是現在一做成旅遊用品,就沒這種感覺了。它為了是怎麼做出來漂亮讓人買走,所以原來民間朴實的情感都沒有了。
其實民間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也是需要變異的,但是它的變異要比精英文化慢一些,精英文化要求革新,民間文化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一些,共性比個性更不容易改變。民間藝術在過去相對來說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中存在,現在旅遊化了,旅遊化帶來的一個問題,民間文化的純朴性沒有了,民間情感沒有了,內在的東西都沒有了,實際上它只是形似神不似。如何讓民間藝術的生命存在下來,而不是讓它這種形式存在下來,這是一個問題。但是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商品經濟的時代,旅遊是一個典型的商品經濟的產物,旅遊附屬品全部要商品化,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改變,所以這些問題都需要討論。
用民間藝術對抗全球化
我個人的一個更大的想法,搶救民間文化是為了對抗全球化。我認為我們中國的國民遇到的文化的最大問題是全球化對我們的傷害,而且我們並不自覺,而且我們很高興地讓文化進入WTO,實際上從知識分子的個人角度來講,經濟全球化,而文化的走向實際上是本土化,任何發達國家都這么做的。我們之所以沒有那麼做,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看到文化的存在。
我去歐洲,在歐洲看到的民間文化基本上都是原生態文化,包括它的民間歌舞,為了民間藝術我去過很多國家,他們的民間文化保護得很好,學者們幫助他們如何繼承原來的傳統,他們還有很多組織,挖掘原來的東西,不要讓原來的東西商業化。另外最關鍵的是什麼呢?人們在欣賞民間藝術的取向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就在那裡糊里糊塗地買兩樣東西就拿走了,他們在挑選民間藝術的時候,很有品位,他們找那個最純朴的,他們的眼光很銳利,當社會整個的文明程度、文化教育程度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會有這種選擇,可能到你有這種選擇的時候,這些東西可能都整個變質了,真正的東西在哪兒?如果我們還想變回來,我們還能跟歷史銜接上,我們要重新修改被商業化的東西,我們的根據是什麼?我覺得只有把現在原生態的東西保留下來。民間文化就是一個生生死死的過程,你要不注意保留它就沒了。現在還有一些保留得特別好的。■
霍慶有和他的楊柳青年畫
霍慶有是楊柳青年畫世家的第六代傳人,他是目前馮驥才發現的惟一一個全部掌握勾、刻、印、畫、裱技法的藝人
在采訪霍慶有之前,記者去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楊柳青畫社」,發現楊柳青年畫在這里已經形成了產業規模——該畫社目前在天津市有3家專賣店,每年利潤達幾百萬元。在畫社的大院里,在負責人李大姐陪同下,看到了楊柳青年畫的全部過程。李大姐告訴記者,目前畫社收藏了大約3000多塊老版,很多母版都相當珍貴。即便是今天,製作出一塊中等復雜程度的母版也大約需要4個月時間。
第二天,記者前往距天津市大約有30公里的楊柳青鎮,拜訪楊柳青年畫傳人霍慶有。
這個小鎮現在絲毫不見古樸的痕跡,布局比天津的「褲筒子路」還要整齊,在鎮中心的大廣場,四周都是成群的現代化小區,各種城市中常見的雕塑裝飾比比皆是,一排50米長的古羅馬圓形角斗場的柱子顯得格外醒目。尋找半天,竟沒有發現任何與年畫有關的飾物。而在這個小鎮周邊,原來的村落變成了拆遷的工地。
根據霍慶有先生的提示,我沿運河前行,在一片現代化小區面前,遠遠看到一個老字型大小的旗子點綴在樓群之中,上面寫著「玉成號」,這面醬紫色的旗子,在樓群中顯得那麼突兀和不和諧,這似乎在暗示著民間文化在今天的現狀。
霍慶有是去年才搬到這座樓里的,他家共三層,一層是工作室,進屋時,他正帶著徒弟工作。三層樓的牆上掛滿了各種楊柳青年畫,二層、三層客廳都當成了展室,有霍先生自己畫的,也有他從民間收集的珍品。這些作品從清朝年間一直到「文革」以前,幾乎是一個楊柳青年畫史。
談到楊柳青年畫,霍慶有直接告訴我:「我現在有個內疚。」這內疚就是他曾經親手用斧子毀壞了不少年畫母版,所以他才比過去更認真和專注把楊柳青瀕臨失傳的手藝傳給下一代。他說:「第七代現在也在畫,現在不管來什麼人,只要肯學,我都無私地教給他。為什麼?這東西畢竟是祖先留下來的,是民間的東西,我學會了不傳下去對不起祖先。這種民間工藝很復雜,趁著我明白都告訴他們,不然他們要花大力氣,走彎路,因為我就走過很多彎路。」
霍先生講述了「文革」期間年畫母版遭毀壞的過程。「玉成號」是霍慶有父親的藝名,就在霍慶有準備繼承霍家手藝時,「文革」開始,父親為了保護母版不在破四舊中遭毀壞,把它們藏在天花頂棚裡面,當時大約有300多塊母版。後來,家裡房子漏雨,要修房子,藏在頂棚的母版被發現,他父親就在院子里挖了一個大坑,天黑時趁人不注意,都埋在坑裡,上面裹上防水的油布。但是沒想到,下雨時候,埋母版地方陷進去一個大坑,等再拿出來,都被雨水泡糟了。做年畫的母版一般都用梨木,最怕潮濕,「當時的一些母版,一部分被我父親藏起來了,還有一部分被大隊斂走了,放在一個屋裡。後來民兵開會,有個民兵說:『下雨了,在外面沒法開,把那些四舊的東西請出去,咱們去屋子裡開會。』他們把很多版子都鋸成了圓板凳面,還有一部分被農民偷回家去做成自行車的腳蹬子,由於母版上都有棱,腳蹬起來還不滑。還有一部分被我劈了,各種顏料,我也倒進運河裡,黃色的運河水都變紅了。我的內疚,就因為很多珍貴的古版都給劈掉了。所以從1980年開始我就恢復世家的這種手藝。」
當霍先生重新揀起這門手藝時候,才發現,由於「文革」浩劫,很多古版都已經失傳了,人們對楊柳青年畫也不了解了。「他們可能對楊柳青年畫的了解就是一個抱大魚的(即楊柳青年畫中流傳最廣的《蓮年有餘》),有什麼出名的?我去無錫參加第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當時我在現場展示我的年畫,有人問我:『你這是楊柳青年畫么?』我說是。他們又問我:『你貴姓?』我說:『我姓霍。』他說:『那你這不是楊柳青年畫。人家楊柳青年畫姓楊,你姓霍,不是一回事。』有一次我上美術課,老師也說:『楊柳青年畫沒什麼,不就是抱大魚么,畫的很粗糙,不能登大雅之堂。』我跟他解釋,現在國家不宣傳楊柳青年畫了,楊柳青有上萬種年畫,他不相信,我告訴他,楊柳青年畫有五大類:娃娃類、仕女類、民俗類、戲曲類和神像類。在我們這一代,填補了一個佛學類的。」
「為了彌補當年的過失,我開始挖掘、整理工作,還有就是搶救藝人們丟失的稿子。」在霍先生收集到的各個時期的楊柳青年畫中,其中有一幅殘畫,名字叫《大過新年》,談到這幅殘畫,霍先生講述了他是如何搶救這幅畫的——
「過去的老百姓都比較窮,所以蓋房子都搭在一面牆上,其中有一家,房子舊了,要翻修,但是共用一面牆,不能拆,就在原來的牆外面又壘上一面牆。到了80年代,這家房子又不行了,要扒倒重蓋,裡面那層牆面就露出來了,上面貼著一層報紙,他們一撕,發現裡面有楊柳青年畫。於是有人告訴我,讓我去看看,我就按著年畫的大小把它裁了下來,拿回家裡,搶救了一個月,這幅畫的題材我發現很有價值,因為這個畫稿現在都很少見了。」
還有一個人收了一塊抱魚的版,找到霍慶有,「我去了一看,發現是套色版,這是一塊主線版。我當時想,應該把它恢復了,這都是藝人
2. 年畫往哪裡貼
過年貼年畫的習俗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貼年畫是有很多規矩的。
門神是貼在門上的,門神分文武兩種,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武門神多為秦瓊與尉遲恭兩位盛唐名將。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後,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跟戲曲裡麵包公的形象差不多。進門後,在屋子裡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等。這種門童年畫是楊柳青年畫中較為常見的年畫,寓意為多子多福。
在屋子裡面,人們貼的年畫題材就更加廣泛了。這種年畫以財神類年畫居多,如「福壽雙全」、「四季平安」、「五路進財」、「聚寶盆」、「財神還家」等,這類年畫反映了人們渴望過上富裕生活的美好願望。這時,一些財神爺成了許多人家當時貼年畫的首選內容。據介紹,財神也分文、武,文財神為傳說中商朝的忠臣比干,武財神則為《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當然也有以關羽為武財神的。
過去,人們家裡一般有水缸,「缸魚」年畫成了必不可少的點綴。而以魚為題材的年畫就要貼在水缸上方的牆上了。這樣,人們一打開水缸,就會看見倒映在水裡面的魚在游動,取「連年有魚(余)」之意。
總之,過年時,屋裡屋外,院內院外,各個角落都貼得紅紅火火,花花綠綠,既用以表達主人的心願,又布置烘託了節日氣氛。
3. 過年的時候,門神秦瓊、尉遲敬德應該怎麼張貼才是正確的方法
一左一右,雙眼應該是對視或者是看著中間位置的。貼門神這種方式都是由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目的就是為了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多福多壽。而且在大門上貼上門神能夠趨吉避凶,魑魅魍魎、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所以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有貼門神的習慣。而根據歷史記載,門神的貼法根據門神的類型不同,以及建築類型的不同選擇是不一樣的。
而這兩位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間的歡迎主要就是因為唐代的時候,李世民經常做噩夢睡不著,於是就安排了秦叔寶和尉遲恭站在了門口守衛,果然李世民睡得很舒心,之後為了方便就將兩人的畫像貼在了牆上,久而久之在民間尉遲恭和秦叔寶就替代了原來的門神成為了當時的主流門神。而一般文官類型的門神或者是福祿壽這樣的門神,都是貼在屋子裡面的。
4. 門畫應該怎樣正確貼
古往今來能看到的門神的畫像,多數都是網紅的斜側臉角度,因此貼的時候要分清左右,貼上的門神應當是眼睛同時看向門中間才是正確的。
正臉的門神可以以手中兵器為參考,一般是兩人各持兵器在左右兩邊,兵器對著門中間。門神是不可以貼反的,否則來年的運勢可就要左右為難了。門神也是不可以貼歪的,務必貼正,否則是有副作用的。
另外,有些人家中貼了福字,門神應該在福字兩側或上方,不應蓋住福字。嫌麻煩的朋友可以直接請一張福字和門神(或招財童子)在一起的,直接貼在門上。
貼門神的來源和意義:
貼門神來源於歷史傳說,在《隋唐演義》和《西遊記》都有描述,大致意思概況為∶涇河龍王和長安城一算命先生打賭,結果龍王私自更改下雨時辰和地點,導致玉帝要魏徵割其頭顱,龍王托夢給唐王,讓唐王救命,結果龍王還是讓魏徵給殺了。
此後龍王經常找唐王算賬,導致唐王無法安睡,後來秦瓊(秦叔寶)和敬德(尉遲恭)兩位武將守門,才得以安睡。秦瓊(字叔寶)、尉遲恭(字敬德)兩位武將門神,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門神,至今興盛不衰。
貼門神為了驅災驅惡,避邪防害,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5. 門神的傳說,門神怎麼貼才正確
門神怎麼貼,手相左右要正確,對於農村自建房來說,很多人的戶門都是雙開,雙開的門在選擇門神年畫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一式兩張,左右分開。現如我們流行的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恭二位大將,在貼的時候左邊貼的一定是手裡拿著金鐧的秦叔寶,右邊貼的事手裡拿著金鞭的尉遲敬德。左右各一,以臉相對表示合力同心,守護家園。而貼錯門神就是左右對調,兩個門神以背相對,比喻兩個人意見相左,不合作。
大門門神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貼在門的中心位置,於對聯中部齊平。小門門神高約二尺,寬約一尺。也要注意與周邊對聯相互呼應。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
說完了門神怎麼貼,我們在來講講門神的傳說。其實最早的門神,還不是像現在這樣畫於紙上,而是刻於木板之上的。具山海經中有記載。門神是用桃木板子雕刻成的兩個「桃人」。將木板立於門神,被稱之為門神。門上的人物便是黃帝派來統領游盪人間群鬼的兩位神將——神荼與郁壘的化身。
相傳在蒼茫的大海中有一座孤島,島上世外仙境,有很多桃樹,而在島嶼正中,有顆大桃樹,與眾不同,伸出的枝丫蔓延到了東北方向,而針對萬鬼出入的門,門旁 有兩位守護神,一名叫神荼,一名叫郁壘,據說他們面目凶惡,又鎮邪的本領,所以黃帝便指示他們鎮守鬼門。而兩位門神守護大門一旦有鬼想出來便會折下旁邊桃 枝鞭打它們。所以鬼都怕神荼、郁壘二人。而從此桃木能夠驅邪這等說法便也由此傳開。而到了後期,受文化的熏陶,歷史上門神開始發生變化,又變成了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而這二人也是至今為止我們最為信奉的兩位門神大將。
....................................................................................................
6. 貼門畫有什麼講究
1、忌平日里貼
如果家中想要貼門神,那麼一定要過年的時候貼,還有要注意的是,即使不是過年貼,也要選擇一些特殊的日子,而不是隨便找一個平凡的日子就貼門神,這樣請來的門神,其實是不會對自己家中有好處的,因為平日請來的門神其能力是不足的。
2、忌貼比門大的門神
家中如果需要貼門神,那麼這個尺寸的選擇也一定要好好注意。如果自己家中的大門顯得比門神小,那麼這樣對風水其實是不好的,因為門神如果比門寬,那麼就代表著這個門容納不下這個門神,所以這樣不僅對門神不敬,對家中財運也難有好處。
3、忌貼紅色以外的門神
門神選擇的時候,雖然很多時候都是五顏六色的,但是要注意,主要顏色一定得是紅色,而且門神的背景色最好也要紅色,因為其他顏色和門神以及貼門神的日子其實都是不相配的,所以貼門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擇紅色為主的門神。
門畫的起源
在中國民間,門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社會民俗文化生活的網路全書。舊時農歷新年,在兩扇門上貼一對門神,以祈平安吉祥。
同時,也為裝飾門板。古代門神畫的是「神荼」「郁壘」,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
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7. 門神怎麼貼是一個門怎麼貼
1、門神的種類
要想了解門神怎麼貼是正確的,首先得了解門神的種類。門神有多種,過去主要用來驅鬼辟邪的,現在主要用來祈福的,門神按照不同類別來分,主要有驅鬼門神,有祈福門神,有文將門神,武將門神,道教門神,佛教門神等。平常老百姓家中多為祈福的門神比如大將(常見的有秦叔寶、尉遲恭),童子(常見的有招財、進寶),天仙(常見的有和合二仙),福神(常見的有福祿壽三星、天官賜福等)。
2、貼門神的時間
正確的帖門神的時間,是大年三十下午。近年來,人們多在上午就完成了貼門神、貼春聯、打掃房間院落等。
3、貼門神的講究
一是家裡過年的人都到家後再貼。因為貼上門神後家裡不能再進新人啦,要是家裡進了新人,門神誤認為不是自己家了的人,會降災星於他;
二是貼完門神後,家了的金錢財富就不能再進進出出。過去有欠債的人。30那天天不亮就貼上門神,怕的是有人上門討債,要是貼上門神後再有人去討債,主人就可以說閑話啦,還有就是做生意的,為了做生意。30晚上12點啦,才貼上門神,是為了做買賣。
三是家裡要是請自己的祖先回家過年的,就是先要把先人請到家後才能貼門神,不然要是先貼門神,再請家裡的先人回家過年,門神是不讓進門的。這樣你的先人就沒法回家過年啦。
4、不同生計的家庭貼不同的門神
做生意做貿易的,可以用招財童子,賜福天官。也有劉海戲金蟾,五路財神,關羽等。
上班做官走仕途的,最好選擇福神、文官門神,比如海瑞,包青天,還有福祿壽喜、(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象徵官廉清正,平安吉祥,步步高升。
將軍,適合居住比較偏僻,家裡容易不安靜的家庭,主要有秦瓊、敬德,關羽,張飛等通常是手持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一副威風凜凜,凶神惡煞之象。用於鎮妖伏怪、驅鬼辟邪,驅除災禍之功效。
天仙;比如福祿星,送子娘娘,適合於家有老人,象徵福祿常壽,人丁興旺。
5、貼門神的細節問題
首先左右要正確,對於農村自建房來說,很多人的戶門都是雙開,雙開的門在選擇門神年畫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一式兩張,左右分開。現如我們流行的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恭二位大將,在貼的時候左邊貼的一定是手裡拿著金鐧的秦叔寶,右邊貼的事手裡拿著金鞭的尉遲敬德。左右各一,以臉相對表示合力同心,守護家園。而貼錯門神就是左右對調,兩個門神以背相對,比喻兩個人意見相左,不合作。
大門門神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貼在門的中心位置,於對聯中部齊平。小門門神高約二尺,寬約一尺。也要注意與周邊對聯相互呼應。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
6、關於一個門貼門神
雙開門貼門神比較容易,左右區分開就可以了。因為按照傳統美學觀念,大門都是左右對稱的,因此門神也就是一左一右兩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現在城市小區住宅多為單開門,市面上也沒有單賣一張門神的,不管是上下貼、還是左右貼,無論是從美觀上,還是從個人心理上,都覺得很不恰當。這時,可以貼一張大大的福字來代替門神,同樣有祈福納祥、鎮邪驅鬼的作用。貼福字也有講究:院門必須正貼,防止福氣倒流;屋門也要正貼,寓意為「正福臨門」;室內、櫥櫃等地方可以倒著貼,以示「福到了」。
8. 民間美學,年畫的常用圖案,象徵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風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藝術風格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自成一格。>>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盛於清代,流行於黃河下游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像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
四川綿竹年畫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昂著稱。其形式多樣,有門畫、斗方、畫條等種類。造型質朴簡練,填色鮮艷悅目。>>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武強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 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佛山年畫 以門畫為主,線條剛勁,粗放,用色多為大紅、橘紅、黃、綠、富於南方風情。
四川綿竹年畫
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
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
傳人霍慶有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霍慶有的忙碌新年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羅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9. 門貼紙怎麼貼
門貼紙有兩種貼法,一種是濕貼,一種是干貼。
濕貼法:
把紙貼揭開,成捲起來的形式開始貼,可以先貼一條線的兩個角,貼好後,找出和貼紙相當的選擇光滑平直的直板,順著兩個角用紙板緩慢推進,就不容易起皺。一線兩角要貼平再用直板緩緩推下
干貼方法:
確保施工溫度在10-30度之間,貼彎曲面時需要熱吹風機,不然貼膜會破掉,准備一個小壓板,貼上膜後用來壓實,並去除氣泡,壓板用軟布包好,以免劃傷木紋,要先把需要貼紙的板材用尺子量好,把紙裁好,注意紙要比板材的尺寸四周都要大2到3公分去即可。
(9)天津人怎麼貼門畫擴展閱讀:
門貼紙一般搭配注意:
顏色應該是統一的,沒有現成的生活環境之間的對比,防寒保暖,同時使用的牆貼紙應用。支持的聲音傳達整體的美感與活潑明亮騰出空間變化的對比。自然和諧,渾然一體方是牆貼紙裝飾的最高境界,牆貼紙,包括新鮮的功能。
如顏色,圖案,紋理,沒有太突出,畢竟它只是背景,因此,整體統一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確定風格的牆貼紙的同步地面材料,傢具,配件及照明設計應考慮到。除了尺寸和特殊效果,一般,牆貼紙的顏色更純正,更簡單和優雅的花型,鋪裝效果更持久,以及比較經典的,不會產生視覺疲勞。
10. 過年了,福字應該怎麼貼
大門福字需要正著貼。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所以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著貼,寓意開門迎福,福氣臨門的吉祥美譽,如果大門的「福」字的倒著貼話,可就把福氣倒在門外了,跑到別人家裡去了喲!
屋子內貼的「福」字適合倒著貼,在家裡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裡,福氣也被關在自家屋裡,滿屋充滿了福氣。
福字怎麼貼才正確
一、福字倒貼的第一種情況是水缸,垃圾箱,和家裡的箱櫃。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於水缸和垃圾箱里的東西要從里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倒貼福字。
二、在屋內的櫃子上。櫃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櫃子里。
三、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災難出現,比如:失火、車禍等,希望轉運的朋友可以將福字倒貼; 舊社會為了討口彩故意將福字倒貼。四、大門的福字必須正貼 除了上述說的情況外,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著貼,尤其是大門上。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必須是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大門口福字怎麼貼才對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著貼,應該選擇一個較大的福字,貼在大門的中間部位。通常貼福字是在大年三十的早上,而大門的福字一定要貼完家裡小房屋的福字再貼,也就是說,大門的福字要放在最後貼。
很多人貼福字的時候,以為都要倒著貼,其實是不對的。如果在大門上倒貼福字,那麼意味著將福氣倒在門外,所以需要正著貼。房屋裡的小門可以倒著貼,意味著「福到(倒)了」,也就是幸福到來的意思。
貼福字時間及順序有什麼講究
小年一般不貼福字,真正貼福字的時間應該在大年三十除夕的那天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而且,貼福字的順序應該是從外向里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能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面流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