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一附屬哪個大夫看濕疹最好

天津一附屬哪個大夫看濕疹最好

發布時間: 2022-06-19 08:59:08

⑴ 天津市哪裡治療濕疹好

京津醫院
天津市中醫附屬醫院
公安醫院
長征醫院
但是京津最好

⑵ 天津治療濕疹最好的醫院是哪家

局限性濕疹在特定部位發生,如手部濕疹、耳部濕疹、肛周濕疹、小腿濕疹等部位。皮損多的情況是屬於泛發性濕疹,在全身多個部位。平時要多吃綠豆,海帶,紅糖,糯米等食物,建議可去當地大型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及時的對症治療,注意皮膚保持清潔。

⑶ 天津中研院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兩個醫院的皮膚科,哪個好啊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院區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院區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54年,是天津市開設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中醫醫療機構,全國省級示範中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天津市三級甲等醫院,天津市十佳醫院,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全國中醫文化建設示範單位和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醫院分為南北兩個院區,建築面積總和26萬平方米,裝備3.0T MRI、寶石能譜CT等高端醫療儀器千餘台(架),設35個臨床和技術科室,103個專病門診,開放床位2600張,在職員工2340人。醫院日均門診量8000餘人次,年門診量連續6年超200萬人次,2014年實現291.5萬人次,位居天津市各醫院門診量前列。

醫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中國國醫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5名,博士生導師24名,天津市名中醫23名;有國家級重點學科(專科)30個,包括針灸推拿學和中醫內科學教育部重點學科2個,兒科、腫瘤科等國家衛生計生委重點專科4個,中醫心病學、中醫腎病學、中醫瘡瘍病學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10個,血液科、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骨傷科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專科13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1個;「針刺治療腦病研究」和「中醫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

近五年來,醫院共獲各級立項科研課題205項,取得科技成果鑒定93項,獲各級科技獎勵42項,其中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醫院先後與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瑞士、美國、俄羅斯、阿曼等40餘個國家建立醫療合作關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名揚海內外,並連續兩年獲得「天津城市民生貢獻獎」,成為了天津市一道靚麗的城市名片。

多年來,醫院以「中風病」、「冠心病」兩大「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為核心競爭力,逐漸形成多學科齊頭並進、中西醫結合共同發展的良好勢頭。醫院始終堅持「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維護健康,造福人類」的宗旨,堅持「發揮中醫優勢,突出針灸特色,堅持『五專』模式,藉助西醫優勢學科,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現代化中醫醫院」的發展戰略,提出了「三個轉變」(由追求數量型醫院向提高質量型醫院轉變,由醫療型醫院向研究型醫院轉變,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化管理轉變),著力打造一個中心(中國針灸中心)、兩個基地(中風病和冠心病兩個研究基地)、四個專科診療中心(中西醫結合腫瘤、中西醫結合腎病、中西醫結合兒科、中西醫結合骨傷4個專科診療中心),不斷增強醫療特色和優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努力建設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中醫特色鮮明的現代化中醫醫院。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院六十載巡禮(1954-2014)

堅實的腳步,光輝的歲月

這所建於1954年的「津門第一家」,是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歷史上最悠久的中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天津中醫葯事業發展的縮影。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54年,是天津市開設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中醫醫療機構,全國省級示範中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天津市三級甲等醫院,天津市十佳醫院,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全國中醫文化建設示範單位和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醫院分為南北兩個院區,建築面積總和26萬平方米,是天津市單體面積最大的醫院。該院裝備3.0T MRI、寶石能譜CT等高端醫療儀器千餘台(架),設54個臨床技術科室,103個專病門診,開放床位2600張,日均門診量8000餘人次,年門診量連續5年超200萬人次,2013年達267萬餘人次,2014年達到291萬餘人次,門診量連續27年位居天津市各醫院門診量首位。

渤海之濱,獨領風騷六十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中醫葯脈搏微弱的時刻,京、津、冀一批知名的中醫專家,胸懷「弘揚中醫,報效祖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堅定信念,聚集在渤海之濱的津城,扛起了振興天津中醫的鴻鵠使命,在一條以「建設路」、「多倫道」為名的路上建成了天津歷史上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中醫院。

1954年10月18日天津市中醫聯合門診部在和平區建設路41號成立,1955年12月18日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牌匾的天津市立中醫院在和平區多倫道93號成立,1958年更名為天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1978年更名為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2006年更名為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天津中醫一附院)用一個甲子的時光鑄就了一座祖國醫學發展史的豐碑,同時譜寫了天津中醫一附院幾代人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輝煌篇章。

上世紀50年代醫院外景

整整60年了!從那時,到現在。天津中醫一附院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門診部現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技術門類最全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醫院之一,是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省級示範中醫院、三級甲等醫院、百姓放心醫院和「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60載流金歲月,天津中醫一附院已經由當年的1800多平方米的小醫院發展成為目前擁有兩個院區(南開區鞍山西道為北院區,西青區李七庄街王蘭庄為南院區)總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全國單體規模最大、服務患者數量最多、擁有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最多的中醫醫院。這里有一串數字驗證了它今天在全國以及本市同行中的位置:醫院擁有兩個院區,現有54個臨床、技術科室,設有103個專病門診,門診量連續27年位居全市醫院首位,日均門診量近萬人次;設有ICU、外賓病房和24個住院病區,年住院患者超過4萬人次;醫院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學科(專科)30個……其他反映教學能力、科研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指標均走在全國前列。

現如今,醫院擁有職工233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224人,衛生技術人員2075人,博士學歷125人,碩士學歷539人,正高級職稱196人,副高級職稱276人,中級職稱659人,初級職稱1091人;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中國國醫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12人,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5人,天津市政府命名的名中醫23人;針灸學科、心血管學科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立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011年至2012年,兩個學科又入選了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

六十載滄桑,杏林暖津城

建院初期

從1954年建院後的20餘年,天津中醫一附院聚集了眾多知名的中醫名家,陸觀虎、哈荔田、趙寄凡、董曉初、顧小痴、王文錦、沈金山、胡秀璋、葉希賢、陳芝圃、李少川……,作為一代名醫,他們不僅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培養了後繼人才,而且也為中醫一附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醫院由日門診量300人次增至500人次;由新醫科第一個病房成立,到病床增至251張,醫院發展初見雛形。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天津中醫一附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0年至2000年,建築面積近8萬平米的兩幢氣勢磅礴的大廈挺拔而立,醫院病床數從251張到701張再到1300張,最高日門診量逾1.5萬餘人次。醫院秉承「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維護健康,造福人類」的辦院宗旨,高舉「院興科技,科技興院」旗幟,堅持「五專」發展模式,使古老的中醫插上了現代科技的翅膀,一躍成為杏林中的佼佼者!

跨越發展

天津中醫一附院從1954年建院到今天,這期間經歷了整整60年。在這60年的光輝歲月中,天津中醫一附院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醫院事業實現了三次跨越騰飛:

1983年,石學敏教授擔任了院長,他乘改革開放之春風,勇於改革,科技興院,以針灸學科的發展帶動全院的發展。1991年,醫院遷入鞍山西道新院址,病床由251張達到701張,成為科室門類齊全、專科特色突出、集醫教研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實現了醫院事業的第一次騰飛。

北院(鞍山西道)院區

進入2000年,經過10年的蓄勢發展,由醫院自籌資金建成的國際醫療康復大廈投入使用,醫院病床總數達到了1300張,最高開放床位達1902張。2001年我院被天津市政府確立為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實現了醫院事業的第二次騰飛。

名醫薈萃,揚名海內外

作為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該院匯聚了天津最強大的名老中醫陣容,學術影響力名揚海內外。醫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中國國醫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5名,博士生導師24名,天津市名中醫23名。多年來,該院還先後與德國、法國、瑞士、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越南、阿曼等40餘個國家建立醫療、學術合作關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學習進修生數千人,中醫特色名揚海內外。

第二屆「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

石學敏教授,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屆「國醫大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政府授銜中醫針灸學專家,天津市名中醫,天津市針灸學會會長。他帶領的「針刺治療腦病」學術團隊獲得201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稱號。

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取得顯著療效,該針法還用於腦外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周圍神經疾病、抑鬱症、焦慮症、疼痛病症以及各種疑難雜症。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的研究於199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獲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並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立為十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009年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被列入「財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計劃推廣成果庫」。他率先提出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使傳統針刺手法向規范化、劑量化、標准化發展;他提出治療中風病的「石氏中風單元療法」,開發研製了丹芪偏癱膠囊治療中風病,對中風病的治療形成系列,提高了臨床療效。他創立的「通關利竅」針法治療吞咽障礙、「活血散風,調和肝脾」治療高血壓、「調神益智」治療血管性痴呆、「經筋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等特色針法為患者解除了痛苦,在針刺治療中風病、高血壓病、針灸標准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

他致力於國內外針灸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先後赴世界100餘個國家及地區講學,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

張伯禮教授,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學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術帶頭人,冠心病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負責人,科技部"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第十屆國家葯典委員會執委兼中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葯學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政府授銜中醫診斷學專家,天津市名中醫。他帶領的「中醫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團隊」獲得了2012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稱號。

他創立腦脊液葯理學方法,揭示了中葯對神經細胞保護的作用機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開展了全國第一個中醫葯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葯循證評價系列方法和關鍵技術,為客觀評價中醫葯療效奠定了方法學基礎,促進了中醫葯臨床研究質量的整體提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積極推進中葯現代化研究,提出了名優中成葯二次開發理念,主持改造中成葯30餘個,提升了中成葯科技含量,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

第二屆「國醫大師」阮士怡教授

阮士怡教授,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醫內科學學術帶頭人,第二屆「國醫大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第一批中醫葯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天津市名中醫,並榮獲天津市衛生系統「伯樂獎」。從醫70餘年,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天津市中醫學會理事、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及老年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他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事業近70年,是我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他推動了天津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分化與發展,創建了天津中西醫結合學科心血管學科、老年病學科。他倡導並組織了中醫葯科學研究,提出了「心-脾-腎三臟一體」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內科病的學術思想,創造性地提出「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設想,並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科學進步獎。阮士怡老先生從醫70餘年,如今已98歲高齡的他仍然工作在臨床和教學一線,潛心研究,筆耕不輟。

保持特色,引領津門杏林

作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該院多年來始終將專科專病建設列為醫療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五專(專科、專病、專家、專技、專葯)」的辦院特色,並逐步形成優勢。病種包括中風病、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腎炎、尿毒症、糖尿病、血液病、風濕病、多臟衰竭、頸腰椎病、糖尿病足壞疽等內外婦兒各科疾病,在國內外均有廣泛的影響,專科門診量和專家門診量已佔到全院門診量的80%以上。

針灸學科學術影響和特色療效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全國針灸專科醫療中心」,並在全國建立了48個針灸臨床分中心。心血管科學科實力規模名列全國前茅,是國家級心血管臨床研究基地,是國內最大的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科之一。兒科是全國中醫兒科專科診療中心,學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形成了以小兒腦系疾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為特色的診療體系。腎病科是全國知名的中醫腎臟病研究中心之一,學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腫瘤科以「扶正抗癌,解毒祛瘀」為特色,是天津市最大中醫腫瘤醫、教、研臨床研究基地。骨傷科以創傷骨病手術治療、微創骨科治療,骨質疏鬆專科治療及傳統手法治療等中西醫治療為主要特色。推拿科是國內臨床規模最大的推拿專科,在推拿治療脊柱源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腸病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

大醫精誠,服務社會

多年來,該院秉承「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的價值觀念,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溫馨的健康服務。

自2010年天津市衛生行業開展人民滿意的「好醫生、好護士、好醫院」評選活動以來,該院已連續三屆蟬聯大滿貫,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口碑度廣受津城百姓贊許。近年來,該院緊緊圍繞「建成人民群眾滿意的醫院」這一宗旨,在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上,優化就診流程,加強服務管理,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便民舉措:優化就診流程,推出掛號、診療、檢查化驗、取葯、繳費、住院等就診流程一站式分布;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多種預約就診模式,極大地緩解了患者掛號難、等候時間長的大難題;實行無假日專家門診,每周六日均安排專家應診,每天晚上安排晚間門診,形成了「5+2」、「白加黑」的服務模式,解決了群眾公休日看病難找不到專家的問題;成立了疑難病會診中心,對多次就診仍無明確診斷的患者由高年資的全國知名專家進行聯合會診,為疑難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採用自動化的快速出葯系統,減少患者候葯時間,同時推出中葯代煎送葯到家服務,患者看完病後只需辦理委託代送手續即可安心回家等葯上門。該院所採取的一系列惠民便民服務措施,以及廣大醫務人員的良好醫德、精湛醫術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許。為此,該院2011年榮獲了天津市「天津城市民生貢獻獎」, 2012年榮獲了天津市「踐行天津精神貢獻獎」,2014年又榮獲了天津市「發展貢獻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從頭邁步越新天,努力建成人民群眾滿意的醫院

邁進新世紀,醫院事業不僅實現了第二次騰飛,而且在醫、護、技、葯及科研、教學等方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壯大,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學科建設、醫療業務、人才培養、醫院管理等均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興旺發展時期。

2005年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醫院內科學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張伯禮教授,繼石學敏院士之後又光榮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張伯禮院士又兼任了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至此我院已擁有了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12月,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醫院終於被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准為全國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成為重點研究中風病、冠心病基地,實現了醫院學科建設上的跨越發展。2014年6月,石學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光榮當選了中國「第二屆國醫大師」,為天津的中醫葯事業爭得了榮譽。2014年12月,一座建築面積18萬平米的新院區已全部投入使用。至此,醫院兩個院區建築面積總合達到了26萬平米,固定床位2600張,開啟了醫院事業發展上的第三次騰飛。

南院區外景

南院區外景

南院區門診共享大廳

面對迎來第三次騰飛的大好時機,醫院現任領導班子及時提出了加快實施「三個轉變」(從單純的追求病人數量向追求高水平的醫療質量轉變;從以醫療工作為主的醫療機構向研究型醫院轉變;從粗放式、經驗型管理向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轉變。)的發展思路,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保障。與此同時,醫院領導班子又及時制定了新的奮斗目標,爭取在較短時期內,把醫院建設成「國內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針灸為特色的現代化中醫醫學中心」。

天津中醫一附院走過了60個春秋,它與中國中醫葯界共同經歷了一個甲子。60年前的今天,它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如今它已成長為杏林中的巨人。天津中醫一附院的發展與祖國的強盛緊密相連,同天津中醫葯事業的開拓者、建設者同呼吸,共命運。在60年的流金歲月中,天津中醫一附院所實現的三次事業騰飛,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和黨的中醫葯政策,得益於正確的辦院方向,得益於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得益於天津中醫一附院幾代人六十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和心中的夢想!

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啟未來,志行高遠。天津中醫一附院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引領下,正積極探索具有中醫葯特色的現代化中醫院發展

⑷ 請問誰知道天津哪家醫院看小兒濕疹比較好

向你推薦天津京津皮膚病醫院,那裡有位張老中醫治皮膚病不錯,我小侄女的濕疹就是在那看好的,那家醫院在北站附近。

天津哪個醫院治療濕疹好

天津治療濕疹的醫院有不少,為了安全起見,建議還是選擇大型正規的醫院比較好,像三甲醫院天津464醫院還不錯,醫院是省市醫保定點醫院,我同學之前去看過,感覺醫院在收費方面都挺合理的。

⑹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怎麼樣

如果三次次,因為女兒濕疹去了兩次,一次掛的普通皮膚科,一次掛的專家皮膚科,感覺很不好,醫生給我的感覺還不如村裡的江湖郎中,望聞問切都做不好簡單的打眼看了一下,又是抽血又是化驗,花了一千多塊病一點都不好,就給開了一點抹的葯和一些簡單的止癢的葯,還說吃吃不好了在去檢查一下,簡直就是坑啊。女兒天天癢的那個難受啊,好在假期快要結束女兒提前回老家去了村上的診所18塊錢的葯病徹底治好了,真是太坑了,第三次是因為朋友高血壓去醫院買葯,我陪同前去,因為前期有些咳,我說去掛個呼吸道科,去的有點晚號沒有了只能掛了個老年人科,結果跑錯了跑到呼吸道科(應該是老年人呼吸道科)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女人,那個不耐煩,那個態度真不明白這樣的人也能當醫生,滿臉的不耐煩問她老年人科怎麼走也不說正眼都不看我一眼,什麼玩意,好在旁邊的一個老大爺告訴我怎麼去,最後也找到了地方,結果一問拍個CT要440,去求不看了走人,太貴了看不起,白瞎我掛了那個號。兩回事讓我對一附院徹底的失望,一是醫院的醫生看起來都比較年輕,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紀都是這畢業那碩士的,讓人感覺很不真實,有些病自己還拿不定主意就一個簡單的皮膚病還要兩三個醫生一起來看才敢決定是什麼病,二是個別醫生服務態度太差,我們是去看病的,不是去找罵的,從今以後再不回去這個醫院看病,失望就在不經意的一瞬間

⑺ 請問治療濕疹引起的小水泡及黑色素沉澱該如何處理

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自覺 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對稱分布,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
患處皮膚特徵: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常見於面部、耳後、四肢屈側、乳房、手部、陰囊等處,對稱分布。根據皮損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三者並無明顯界限,可以相互轉變。

(1)急性濕疹:
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密集成片,易滲出,境界不清,周圍散在小丘疹、丘皰疹,常伴糜爛、結痂,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包或濃痂。處理適當則炎症減輕,皮損可在2~3周後消退,但常反復發作並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減輕後,仍有劇烈瘙癢,皮損以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可見少量丘皰疹,輕度糜爛。治療恰當數周內可痊癒,處理不當,則可急性發作或轉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二轉為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其表現為患處皮膚浸潤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皮損多為局限性斑塊,常見於手足、小腿、肘窩、乳房、外陰、肛門等處,邊緣清楚。病程慢性,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

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四彎風」、「奶癬」等類似西醫學的急性濕疹、耳周濕疹、陰囊濕疹、異位性皮炎及嬰兒濕疹等。《醫宗》患處皮膚特徵: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常見於面部、耳後、四肢屈側、乳房、手部、陰囊等處,對稱分布。根據皮損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三者並無明顯界限,可以相互轉變。
近年來,濕疹的發病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均有關系。

一 、 濕疹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
濕疹的發病為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致。
(一)遺傳因素
某些類型的濕疹與遺傳有密切的關系。
(二)環境因素
很多研究證實環境因素是濕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環境包括群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人類的群體環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圍的空氣、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積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積的氣傳致敏菌源等。個體小環境是指個體的生活環境,由於人們的生活約2/3的時間在室內,因此,個體小環境對濕疹的影響更加密切。環境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復雜的環境性變應原,包括:
1、人造織物、人造革品、與衣著有關的印染劑漂白劑、光亮劑、防蛀劑、防霉劑、堅挺劑等現代衣著的環境性變應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於食品生產的化肥、農葯、人工飼料、飼料添加劑,用於食品加工的防腐劑、礦氧化劑、香料、色素、催熟劑、增稠劑等,現代飲食環境性變應原。
3、人造建築構件、化學塗料、塑料製品、橡膠製品、人造纖維、膠合劑、防水劑、家用及辦公室電子器材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居室清潔劑、殺蟲劑的功能現代居住中的環境變應原。
4、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製造汽車,舟船,飛機的材料,道路的瀝青路面,馬路旁綠化植物的花粉等現代交通的環境性變應原。
5、洗滌劑工廠中製造洗滌劑所有的酶制劑,塑料工廠的甲苯二異氰酸酯,橡膠工廠的乳膠,制葯廠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原料等現代職業的環境變應原。
6、某些現代生活方式有關的環境性變應原,如使用化妝品及貓、鸚鵡等。當人體長期生活在這種不良環境因素影響之下時,可導致免疫功能失調,最終造成對環境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濕疹。
(三)感染因素
某些濕疹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如交鏈孢霉、分枝孢霉、點青黴、煙麴黴、鐮刀霉、產黃青黴、黑麴黴及黑根霉等。其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
1、某些濕疹患者的皮損微生物檢出率較高。
2、皮膚微生物對某些濕疹有致病作用。國內有學者報道在非特應性濕疹皮炎患者皮損中總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為31.6%,總的細菌檢出率為70.6%,在金黃色葡萄球以外的細菌中,表皮葡萄球菌佔62.7%,溶血型鏈球菌佔1.7,其他球菌佔19.6,桿菌佔5.1%。在臨床上無可疑細菌感染的濕疹患者中,急性濕疹皮炎患者皮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總細菌陽性率最高,分別為46.1%,76.9%;均高於慢性濕疹及亞急性濕疹皮炎患者。盤狀濕疹患者皮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總細菌陽性最高,分別為52.9%,100%;均高於其他類型的濕疹。在脂溢性皮炎皮損中馬拉色菌檢出率為81.3%;花斑癬皮損中馬拉色菌檢出率為96.3%;濕疹皮炎皮損中馬拉色菌檢出率為59.7%;而急性濕疹皮損馬拉色菌檢出率為56.3%;手部濕疹皮損馬拉色菌檢出率為47.6%。某些皮膚微生物對濕疹有致病作用。Fujisanva等用交鏈孢霉、雜色麴黴、枸櫞青黴等氣源性真菌的浸出液抗原,在夏季復發或加重的濕疹皮炎患者進行斑貼試驗、皮內試驗及激發試驗。結果皮內試驗速發反應陽性率在濕疹樣皮炎、特應性皮炎患者均高於正常對照組,且以特應性皮炎患者最高,為68.2%,而皮內試驗遲發型反應(72小時觀察)陽性率在濕疹樣皮炎及特應性皮炎患者均高於正常對照組,以濕疹樣皮炎最高為40%。而斑貼試驗和激發試驗也在一部分患者中獲陽性,結果說明,濕疹性皮炎與氣源性真菌有關,真菌局部接觸也可致皮炎,吸入真菌也可致皮炎的產生。
3、抗微生物治療對某些濕疹皮炎有效。有廣泛滲出皮損的特應性皮炎系統使用抗生素常能收到較好的療效,這是因為患處局部產生了細菌感染。現已明確,馬拉色菌與脂溢性皮炎有關;細菌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與盤狀濕疹有關,感染皮炎是發生在原發皮膚感染灶周圍的濕疹樣損害,皮損常繼發於原發皮膚感染;皮膚癬菌疹患者有肯定的原發性皮膚癬菌感染,在新發皮損處查不到真菌,皮損隨原發皮膚皮膚癬菌感染灶的消退而消退。
(四)飲食因素
人類的食物品種極多,一般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在近代的食物中還經常應用一些化學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櫞酸、香精、合成染料等。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變態反應,從而導致濕疹的產生,有文獻報道,在我國容易引起變態反應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海產類食物,如蔥、蒜、洋蔥、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酒、芥末、胡椒、姜等;某些生吃的食品,如生蔥、生蒜、生西紅柿,生食的某些殼類果實,如杏仁、栗子、核桃以及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蘿、桂圓、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細菌的食品,如死魚、死蝦、死螃蟹以及不新鮮的肉類,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某些富含蛋白質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類、魷魚、烏賊等;種子類食品,如各種豆類、花生、芝麻等。這些食物除了引起食物變態反應外,近代食物生化研究發現,在香蕉的皮中可以分離出組胺物質,在香蕉、菠蘿、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組胺成分,雞肝臟、牛肉、香腸內亦含有相當高的組胺,而導致濕疹的發生。
(五)葯物因素
葯物因素是某些濕疹,尤其是濕疹型葯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來說任何葯物均有引起濕疹性葯疹的可能性,但常見者主要為:1、乙二胺類抗組胺劑如氨茶鹼、哌嗪;安息香酊吸入劑;普魯卡因、醋磺已脲;對氨基水揚酸;食物和葯物中偶氮染料;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水合氯醛、氯碘羥、碘化物及有機碘化物,X線造影劑;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巴龍黴素、硝酸甘油片、氨茶鹼栓劑和鹽酸乙二胺、氨基汞、秘魯香脂、苯左卡因和對氨基苯甲酸甘油、遮光劑、三氯叔丁醇、鹵化羥喹啉霜、碘、硫酸新黴素、硝酸甘油軟膏等。主要引起系統性接觸型葯物性皮炎。②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鎳、肝素及汞主要引起佛狒綜合征。③青黴素、甲基多巴、別嘌醇、吲哚美辛、磺胺、金制劑、喹寧、氯黴素、可樂定與平陽黴素等主要引起內源性接觸性濕疹。濕疹型葯疹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濕疹型葯疹為後天獲得,雖然和過敏素質與遺傳有密切關系,但葯物過敏不能直接由親體遺傳;②濕疹型葯疹一般均發生於多次葯物接觸後,而絕少發生於首次接觸者;③濕疹型葯疹的首次發病均有潛伏期,一般至少經1周左右,而再次發病則無潛伏期,可以即刻發病;④濕疹型葯疹的激發劑量一般均較低,患者一旦致敏,則往往可由極少量的葯物接觸麗致發作;⑤濕疹型葯疹一般具有典型的症狀或體征;⑥濕疹型葯疹患者僅見於少數用葯患者。
(六)其他因素
濕疹的產生尚可由苦悶、疲勞、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等神經精神因素及日光、紫外線、寒冷、潮濕、乾燥、摩擦等氣候、物理因素所引起。此外慢性腸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腸寄生蟲以及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因素皆是濕疹發生的原因。

治療濕疹效方九則

1.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 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

2.枯礬10克,爐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參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敷患處,1日2次,治療陰囊濕疹有良效。

3.蒲黃研末,將粉直接撒在濕疹處,外用紗布包紮,1日1次。

4.吳茱萸100克,研細末,加膚輕松軟膏調糊狀,外敷濕疹處,1日3次,一般用1次癢止,用6-15天可愈。

5.滑石、爐甘石各50克。冰片lO克,艾葉15克。共研末,裝入廣口瓶內備用,撒在濕疹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

6.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

7.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葯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t0分鍾。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8.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9.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鍾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⑻ 天津哪家醫院治療濕疹最好

天津治療濕疹的醫院像天津市醫保定點醫院天津464醫院還不錯的,建議可以去看看,醫院就在天津市南開區紅旗南路600號

⑼ 天津中醫一附屬皮膚科哪個大夫比較好啊

如果經濟實力可以的話直接去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醫堂找姜相德,不過號是網上和電話預定,一個號五十元。如果嫌麻煩,可以找老年病科的曲堂清,也是一附院的

⑽ 請問天津哪個醫院皮膚科最好,尤其是治療濕疹這類的謝謝啦~

天津總醫院不要去了!掛的還專家號 教授都能把皮炎看成牛皮癬,還反向型的!都說長征醫院還得以, 不過我還是建議不要在天津看!北京號多醫院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