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是怎麼開發的

天津是怎麼開發的

發布時間: 2022-06-30 12:40:03

Ⅰ 天津經濟來源是什麼

天津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以工業為主。
現在的天津正在努力做出成績,繼續將北方經濟中心的魁冠戴在自己的頭上,
現在天津的發展主要靠天津開發區(簡稱TEDA,經濟效益在全國開發區里連續好幾年第一名),大面上國家稱之為天津濱海新區,地域面積擴大不少。
現在的天津經濟發展主要靠天津濱海新區——集汽車(一汽豐田)、電子(MOTO)、醫葯(好幾家國外的,具體名稱忘了)、化工產業群、空客產業鏈、IT.....等等等等,結構布局十分合理,前景非常看好。

Ⅱ 有關天津濱海新區發展的資料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三個功能去及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組成,面積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增長,外資大量進入,成為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1986年8月21日,小平同志在視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時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城市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並題詞 「開發區大有希望」。

為落實小平同志指示,天津市在總結開發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於1994年市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的階段性目標。其基本構想是,以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為骨架,現代工業為基礎,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商貿、金融、旅遊競相發展,形成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齊全、面向新世紀的高度開放的現代化經濟新區。

十年來,濱海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與國際經濟接軌,不斷完善投資條件,力爭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1994年的112.4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1500億元,增長12.3倍,平均每年遞增20.6%。十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336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4億元。外貿出口由1994年的5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64億美元,增長31.8倍,年均遞增33.8%。工業總產值由1994年的213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3750億元,年均遞增27%。十年累計批准三資企業項目6300多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7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70多家在新區投資。新區已成為外商投資匯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經過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灘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為主的經濟新區。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與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製造、生物制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導產業。建立起多層次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人才創業基地,一大批國際知名的企業落戶新區,一棟棟的高樓和工廠不斷建成,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正在迅速完善,一個現代化海濱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現。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新區對外輻射和服務功能也不斷增強。2005年,天津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2.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2%,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41.28億元,可比增長29.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01.02億元,可比增長4.1%,二、三產業比例為84.3:15.7。全員勞動生產率24.11萬元,可比增長13.2%。天津港200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4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80萬標箱,近70%的貨物和60%的集裝箱來自全國各地。新區與國內各省市共簽定經濟合作協議2000項,吸引投資200多億元。上千家企業為新區產業直接配套。濱海新區產業傳遞、對外服務和輻射功能日益增強,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三、濱海新區未來發展規劃

功能定位和戰略目標:

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

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不僅對天津,而且對推動中國北方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新區具備了諸多發展優勢和潛力。

1.區位優勢:濱海新區地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和歐亞大陸橋的東起點,是中國與蒙古共和國簽約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薩克等內陸國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擁有「三北」遼闊的輻射空間。

2.交通優勢:濱海新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發達,是連接海內外、輻射「三北」的重要樞紐。同時擁有躋身世界20強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濱海國際機場是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和北方航空貨運中心。

3、資源優勢:在濱海地區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建設的荒地、灘塗和少量低產農田。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98億噸,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2億噸、天然氣近2000億立方米。

4.工業基礎優勢:濱海新區是我國重要的石油開采與加工基地。電子信息業名列全國前茅。海洋化工歷史悠久,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世界知名、全國領先。石油套管產量躋身世界四強。

5.體制創新優勢:濱海新區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一批功能經濟區,已經建立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和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通曉現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

Ⅲ 天津的濱海新區是哪年開發的

摘要 濱海新區,是天津市的市轄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1][42]

Ⅳ 天津尚赫市場是怎麼開發的

是採取倍增模式開發市場的。

Ⅳ 天津這個城市是如何從一個渡口發展到現在的水平的

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

天津:津沽、津門,四大直轄市之一。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海河五支流的匯合處,東臨渤海,“九河下梢”以及“河海要沖”的美譽。

遠古時,天津為海洋,四千多年前成為沖積平原。歷史上黃河常改道,三次在津附近入海,直到金改道山東,天津才穩定。因為地勢低窪,沽坑相連的地形地貌,素有七十二沽的說法,天津地名帶“沽”的多,大直沽鹹水沽等地名。海河:沽水,沽寨、津沽等稱號。

明取代元,定都南京。都城在南京話,天津可能衰落,運氣不錯。1400年,朱棣起兵靖難,打到南京城,推翻朱允炆奪皇位,成為大明新一任的統治者。朱棣南下初,由三岔河口渡河,特殊意義明顯,1404年,改為天津,天子津渡,由此而始。

朱棣即位後,1403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天津是北平門戶,扼海路和京杭運河,位置重要,不容有失。朱棣有遷都北平的想法,1404年在天津設衛所挖護城河等措施。

Ⅵ 天津濱海新區的有利區位因素是什麼該新區開發、開放的意義有哪些

有力的區位因素:1,位於京津唐工業帶,有較早的工業開發歷史,工業基礎及經驗雄厚;2,位於環渤海地區,有豐富的自然石油資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運輸,利於進出口貿易;3,京津地區有各高等學府,利於大量的的人才資源引進,人才優勢,科研技術優勢;4,有開放的市場
開發意義:1,為京津唐地區發展注入活力,帶動京津唐地區區域經濟發展;2,大力引進人才勞動力有利於促進就業;3,優化產業結構,協調一、二、三產業發展;4,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5,利於引進外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有不準確不完善的地方請見諒)

Ⅶ 當年上海,深圳,天津的開發用的什麼模式

深圳經濟特區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批轉廣東省《關於寶安、珠海兩縣外貿基地和市政建設規劃的報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內「建成對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遊客的游覽區和新型的邊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標志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正式誕生。 按照中央和廣東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開始城市基礎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1979年率先建設蛇口工業區1980年開始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羅湖和上步城區建設蛇口、赤灣、東角頭、媽灣等港口開發建設一批工業區引進一批外資和先進技術工業開始起步建設深圳大學、圖書館等八大文化設施文化事業開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改善特區管理體制制訂有關配套法規。二是以市場為取向以基本建設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全國率先在工資制度(1979)、基建體制(1980)、勞動用工制度(1980)、價格體制(1982)、企業體制(1983)、勞動保險制度(1983)、幹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機構(1981)等方面進行改革。三是在對外開放方面創辦蛇口工業區(1979)開放沙頭角(1983)先後開放文錦渡(1978)、蛇口碼頭(1981)、梅沙(1984)、沙頭角(1984)、赤灣(1984)、大亞灣(1985)等口岸開放金融業引進一批境外銀行。四是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創造三天建成一層樓的「深圳速度」(1984)。這一時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單項突破以開放促改革。這些改革沖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為特區對外開放和建設掃除了一定障礙並對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產生重要的示範效應。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經濟特區指出經濟特區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浦東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的東岸,面積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萬。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了「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開發方針。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浦東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委、市政府明確了「一個作用、三個區」的功能定位(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自主創新示範引領區、現代服務業核心集聚區),標志著浦東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16年精心謀劃,16年堅實步履,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東開發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框架,浦東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獨特的國內優勢 浦東新區地處中國海岸的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緊靠基礎雄厚的上海老市區,背依物阜民豐的長江三角洲。而整個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沿岸地區的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3,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3強。 優越的國際地域優勢 浦東新區面對著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對著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就使浦東新區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是各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大門。 基礎設施 基礎建設先行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重要戰略之一。浦東開發以來的十三年中,先後投入約1800億元人民幣開展基礎建設,相繼建成了大橋、隧道、公路、地鐵、煤氣廠、航空港等交通和能源項目,新區的投資環境得以不斷的改善。

濱海新區
開發建設濱海新區,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從服務環渤海及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戰略角度,結合天津改革開放實際做出的一項跨世紀發展的重大舉措。經過全市上下十幾年的奮斗,天津迎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濱海新區納入全國總體發展戰略布局。為落實中央全會精神,天津市委八屆八次、九次全會對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進行了全面部署。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標志,天津濱海新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濱海新區處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位於天津東部臨海地區,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140萬。包括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三個功能區和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

Ⅷ 天津是怎麼發展到今天的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人民具有愛國、民主的光榮傳統,20世紀以來的半個世紀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為天津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發展階段宣告結束,開始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天津的城市建築頗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歌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等,人們通常把這些西洋建築稱為「小洋樓」。在一座城市中,保存著大量民族風格的古建築和如此眾多的西洋建築,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見的。故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天津國內生產
總值2003年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238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個百分點,創1996年以來最高增幅,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前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當年匯率折算,摺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9.7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億元,增長17.8%,比上年加快3.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第三產業積極化解非典負面影響,完成增加值1084.9億元,增長11.5%。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7%、50.8%和45.5%。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2001年,全市再就業人數為2萬人,全年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14萬人。2002年,全市將創造8萬個就業崗位,將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控制在4%左右。
財政收入2003年,轄區內財政收入7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51.74億元,增長20.2%,增幅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工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完成總產值4370.76億元,增長2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27.79億元,增長20.1%;完成總產值4049.61億元,增長26.1%。
農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年農業總產值193.50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外貿狀況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其中進口149.97億美元,增長33.5%;出口143.74億美元,增長24%。
外資利用
狀況2003年全年新批三資企業941家,比上年增長15.3%;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35.13億美元,增長74.3%;實際到位16.33億美元,增長62.9%。全年新批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98個,增長60.9%。
支柱產業汽車機械裝備、微電子和通信設備、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優質鋼管和優質鋼材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

Ⅸ 天津開發區屬於哪個區

天津開發區一般指天津市經濟開發區,屬於天津市的濱海新區。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創立於1984年12月6日,位於天津市區以東40千米,為天津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部分,是中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

在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工業園區投資環境評價中,天津開發區曾經連續16年位居第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渤海灣西側,屬於海積平原,地形屬於退海灘地,以前曾為鹽田。地面平均高度為2.5米,為東高西低。

濱海新區概述:

濱海新區,地處華北平原北部,位於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交匯點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區的東面,渤海灣頂端,瀕臨渤海,北與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為鄰,南與河北省黃驊市為界,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8°40′至39°00′,東經117°20′至118°00′。

濱海新區擁有海岸線153公里,陸域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2010年底建成區面積達289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網路-濱海新區

Ⅹ 天津濱海新區,是怎麼開發的

天津濱海新區,位於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保稅區、原塘沽、漢沽、大港三個管委會和東麗、津南區的一部分組成。

開發布局
一軸、一帶、三個城區、七個功能區
一軸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
一帶
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 天津濱海新區
三個城區
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以塘沽城區為中心、大港城區和漢沽城區為兩翼的宜居海濱新城
七個功能區
先進製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濱海化工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商業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航空城)和海濱休閑旅遊區以及若干現代農業基地。

開發的意義:
一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經驗。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各方面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改革仍處於攻堅階段,對外開放中也面臨不少新問題,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仍是今後的重點任務。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新特點,發揮天津濱海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可以為全國提供有益的經驗。
二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提升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天津濱海新區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背靠京津,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北方大陸橋的重要出海口,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海上門戶,內陸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增長潛力巨大。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促進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有效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三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關鍵是要促進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沿海地區交通便利、開放條件優越,是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依託。天津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必將帶動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發展,從而促進沿海地區優化開發,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
四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入世後過渡期即將結束,我國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國際經濟,並將受到世貿規則的約束,原來特區和開發區等實施的一些優惠政策將逐步淡出。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紛紛採取措施,放寬外資准入門檻,擴大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競爭空前加劇。因此,在新形勢下,堅持高起點和國際視野,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特點,用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有利於探索出一條區域創新發展的新路。
五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發揮天津市和濱海新區特有的優勢。濱海區位條件良好,交通設施健全,土地資源相對充足,近海油氣等資源也比較豐富,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同時,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特大城市,發展的潛力巨大。加快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進一步發揮天津特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拓寬發展的空間,增強發展後勁,提升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