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至開始每天變長多少時間
冬至節氣過後就會進入所謂的「數九寒」,天氣會變的越來越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白天的時間也會變的越來越長起來。晝夜長短不一樣,冬天的晚上時間長,夏天的白天時間長。那麼冬至過後,每天白天究竟長多少分鍾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冬至過後的晝夜長短變化吧。
冬至晝夜變化
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落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
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表示嚴冬已經到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記載:「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每年陽歷12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開始。這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早晨遲遲升起,在南半天劃一個低低的小圓弧就落了,因而北半球白晝最短。
不過,祖國地域遼闊,雖說這時白晝最短,但短也短得不一樣:處於北回歸線附近的汕頭、廣州等地,白晝約為11小時31分;北緯40度左右的秦皇島、北京、嘉峪關、喀什等地,白晝約為10小時20分;最北的漠河鎮,白晝不到7小時。農諺「冬走百里不明,夏走百里不黑」,說明了冬至和夏至日夜相差之大。
「過了冬,長一針」,「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也就是1分鍾半。冬至,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少,故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㈡ 冬至開始每天天長多少
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落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2)天津冬至以後白天每天延長多久擴展閱讀:
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
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㈢ 冬至以後白天一天長多少
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也就是1分三十秒。
但實際上每天長幾分鍾是不固定的。因為所處的緯度不同,增加值就不同。如北極圈半年增加24時,赤道上不變。另外不是勻速增加的,在春分前後增加較快,而冬至後幾天、夏至前幾天則慢。以平均而言,根據極圈與赤道的情況,其它緯度地區可大致計算出來。
(3)天津冬至以後白天每天延長多久擴展閱讀
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氣之一,過了冬至太陽照射點就會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的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過了冬至日,太陽就會往北半球開始延長照射時間,因為我們國家基本上都在北半球,所以過了冬至我們的白晝就會慢慢變長,夜晚就會慢慢變短。
雖然太陽照射時間長,但氣溫卻越來越冷,主要還是各種環境影響下,空氣氣溫雖然回升,但地表氣溫還是冰凍三尺,所以在農村老人的眼中,想要恢復春節的氣溫一定要經歷九九八十一天才能恢復,這也是數九天,冬至開始氣溫變寒冷,所以冬至也是數九天的開始。
㈣ 冬至後每天長多少時間
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也就是1分三十秒。
我國地域遼闊,雖說這時白晝最短,但短也短得不一樣:處於北回歸線附近的汕頭、廣州等地,白晝約為11小時31分;
北緯40度左右的秦皇島、北京、嘉峪關、喀什等地,白晝約為10小時20分;最北的漠河鎮,白晝不到7小時。農諺「冬走百里不明,夏走百里不黑」,說明了冬至和夏至日夜相差之大。
(4)天津冬至以後白天每天延長多久擴展閱讀: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各地日出到日落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㈤ 冬至過後一天長幾分鍾
冬至過後一天長一分鍾三十秒。冬至過後,白天漸漸變長,在天文上來計算的話,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㈥ 冬至後每一天長多少時間
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 「 日短 」 、「 日短至 」 。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 270 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 270 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 10 小時左右。
冬至節氣天寒地凍,戶外活動已經較少了,人們更多的時候在家休整。冬至日成了一個串親訪友的節日。「肥冬瘦年」,在民間,冬至節氣也要舉行賀冬、拜冬活動,如陰歷十一月冬至節叢火,祀家廟、福祠,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
氣象變化
古詩有雲,「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這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開始一天天變長。所以古人認為,「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於靜也。」即冬至為陰陽交替的時刻,從此陰氣盛極轉衰,陽氣開始萌生,是冬盡春來的標志。
㈦ 百姓中人都說,過了冬至,白天是每天長三(kei,聲調3),這個(kei,聲調3)合計是現在的多長時間
從冬至開始,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也就是說過九天白天就長13分鍾。
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逐漸向北移動,白天逐漸變長,直到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周而復始。而對於南半球的人們來說則正好相反,我們在寒冷的冬季之時,他們則正好處於炎熱的夏至,冬至日的南半球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時候。
也有地方說"過了冬,長一針」,「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根據地方不同,人們的說法不同,但大多都在描述四季變化,晝夜長短的地理現象。
(7)天津冬至以後白天每天延長多久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