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話怎麼說
天津話的特點是一聲發為四聲、三聲發為二聲,比如:北(三聲)京(一聲),就發為「bei(二聲)靜(四聲)」。以下為一些例子和方法:
1.二八八這可是經典的天津話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麼窄的道,也就您這老司機能過去,要換個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讀作qia二聲或三聲)2.幹嘛(ma四聲)這也是經典的天津話了,譯為:干什麼呢3.倍兒(be四聲)標準的天津話,就是指」特別的」意思.天津人基本上說話都帶」倍兒」.例:介件褂子倍兒好看,介螃海(輕聲)倍兒香
4.哏兒(ge二聲)常和倍兒連用,」倍兒哏兒」指:特別好玩的意思
5.膩味(ni四聲wei一聲)口頭語:指討厭人.例:你介么大的人了,恁么還這么膩味人呢!
天津話怎麼說,經典天津話,常用的天津話TOP6-10
6.耐人(nai四聲)譯為:這人讓人喜歡。通常天津人說:我愛你,也會說為:我耐你。7.受累敬語,譯為麻煩。例:受累您讓我過去。(貌似JIN來天津時也和FAN說過這話,被外地的FAN聽成了「獸類」)8.色在天津有兩種叫法:一,篩shai(三聲)兒,連音;二,賽sai(三聲)。例:1.這是嘛色(篩兒)?2.色(賽,三聲)盲。
9.掰掰(一聲)天津人對「叔叔」的叫法。同樣,「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說明的是,天津對親戚年齡的排序與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學hx總說她小姨怎麼怎麼,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10.快kuai(三聲)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撓;二,舀。例:1.我這後背好像讓蚊子給咬了,幫我快(三聲)快(三聲);二.上水缸里快(三聲)點兒水。(另:天津話愛把「去」或「到」說成「上」)
天津話怎麼說,經典天津話,常用的天津話TOP11-30
11.yo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讀作yong音的,天津話都是rong,聲母變,聲調不變。例:冗遠(永遠)。12.順shun(二聲)難看、丟人、不好的意思,形容詞。例:你說他當著那麼多人數落我,我多順(二聲)吶!另:垮kua(三聲)順(二聲)的近義詞,特指顏色對比過於鮮明或顏色太艷。例:你這身衣裳太「垮」了。
13.來lai(三聲)拽的意思。例:你別來(三聲)我衣服。
14.褶裂(zhe三聲lie輕聲)指人無故找茬(但並無尋釁滋事之意,僅僅是「褶裂」)。15.楞(leng二聲)子天津人常用來形容別人的詞,跟「二百五」差不多吧,沖動的人,做事不經大腦的人,很多情況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16.堆故有兩種讀法:一,i(一聲)gu(輕聲),指身體攤成一團;二,i(三聲)gu(輕聲),指把液體混合。例:1.他當時頭一暈,立馬就堆故那兒了。2.你別瞎堆(三聲)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兒,可樂不是可樂味兒。
17.固秋(秋qiu輕聲)無規則的亂動。例:你在那亂固秋嘛!18.奮秋(秋qiu輕聲)意義類似於固秋。例:好好歲叫,別躺那老奮秋!19.自微(微wei輕聲)就是弱勢一方向強勢一方的無謂反抗。例:那個小孩讓他爸給恁那打了一頓,他不老實,還自微。
20.墨機(ji輕聲),肉都形容人做事慢,不利索。如:我的姑奶奶,您就別墨機了,可肉(肉:慢的意思)死我了。。21.走機(ji輕聲)形容人辦事不利。如:你看你辦的介叫嘛事,真走機。
22.離機(ji輕聲)人長的難看或者物品形狀走樣,與食品裡脊沒有關系。23.悖兒悖兒(悖be二聲)形容智力不全、做事不完整的人。24.把家虎:特指善於管家、精打細算的人。25.白眼兒:外孫子或孫子26.紅眼兒:外孫女或孫女27.力巴兒:比喻干雜活的人。跟班的人28.拾不起個兒形容筋疲力盡。例:快讓我躺下歇會兒,這一天,累得我都拾不起個兒來了。
29.迂(yu,一聲)指悠閑無憂的狀態。例:抽著香煙,喝著茶水,還看著球賽,你挺迂啊?30.大脖溜,大耳瓜子大巴掌,打脖子後面,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時候,向下溜
天津話怎麼說,經典天津話,常用的天津話TOP31-50
31.貓(mao,一聲)「摸」的叫法,例:你別貓我,怪癢癢的。32.齁(hou,一聲)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這菜鹽放多了,齁死我了。齁:還能當特別講33.德愣收拾,擺平的意思。例:馬志明的《糾紛》里有那麼一句:「我好好德愣德愣你!」(後面那句「拿聾」就更是天津話了,特指把不直(自行車軸前後不在一條線上叫「聾」)的車軸調直,引申為「教訓人,收拾人,使屈服」之意。
34.拿分可能是從某種以分數計算輸贏的比賽或游戲中演化而來的吧,指對於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級證,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35.橫(heng,二聲)其實就是「可能」的連音。例:他怎麼還不來呢?橫家裡有事。(這句我沒用過,可能是老話)
36.恁(么)(nen,三聲)其實應該是「怎麼」,但天津人就說「恁么」,而且還常常在後面接上「嫩么(那麼)」,例:你恁么嫩么膩歪人呢?(你怎麼那麼討厭呢?)
37.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這是幹嘛去?(實際應為「您這是干什麼去?」,按標準的天津話說就是「尼了介斯幹嘛其(輕聲)?38.鑿吧(zaobe輕聲)指再加一點。例:我看這些差不多了,再鑿吧鑿吧就行了。39.墊吧(be輕聲)指正式吃飯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餓了吧,先來兩塊蛋糕墊吧墊吧。
40.賊(zei四聲)「這」的讀法。劉文亨、王文玉的關於評書的一段相聲中就有天津人說評書的模仿,頭一句就是「這(賊,四聲)回說誰?」41.介(jie四聲)「這」的另一種叫法。例:「這(介)是怎麼回事?」42.上亮子特指門上方的玻璃窗。(不知其他地方的人對這一物件有沒有特定的叫法)43.一邊兒即「同種級別」。例:他跟我一邊兒大。
44.脖葛(geng三聲)兒脖子和衣服的空隙。例:馬善人把一臭蟲塞一胖子脖葛兒里了。45.鼻等(deng輕聲)就是鼻涕。例:你看他凍的,直留鼻等。46.握(wo四聲)天津人把「餓」叫「握」。47.竄(cuan一聲)稀:就是拉稀。48.腳:天津話是一聲,「交」的音。例:你界腳可譖湊!
49.簡直:直接走,不拐彎。例:簡直走,就到火車站!50.唆了蜜:這個比較簡單,就是對棒棒糖之類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1)天津話造孽方言怎麼說擴展閱讀
絕大部分人至少會說一種語言,也有很多人會說更多種,那麼語言是怎麼學會的呢?我們知道嬰兒在學語言不是先認字,而是先模仿大人的說話,不停重復,先開始掌握一些簡單的單詞,慢慢再把這些單詞連城句子。
大腦中會把相關事物和單詞關聯起來,形成腦迴路,但如果這個家庭的語言不止是一種,那麼孩子學習語言的速度會變慢,是因為大腦中要對同樣事物不同發音進行分辨的過程,先會形成需要分辨的腦迴路,所以一般雙語家庭的孩子腦迴路更多,所以也會更聰明,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是在9歲前,會形成母語化。
所謂母語就是單詞跟事物直接關聯,而不是跟字母關聯。成人以後仍然可以通過腦訓練進行母語化訓練達到一人有多種母語。網路-語言如何被大腦掌握
B. 山西西部方言,包括離石、中陽、汾陽、興縣、臨縣、方山、柳林等地方的方言
--
3 [備查]漢族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個市縣、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個縣市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
—蚌埠市—霍邱縣—金寨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連雲港市東海縣贛榆縣、陝西省安
康市白河縣。①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華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夏、薊就是華夏族的兩個分支。夏朝統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語言乃炎黃融合的原始華夏語;薊統治北京,其語言乃黃帝的原始華夏
語。②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流行於中原東部(今魯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
形——華夏語。③以洛陽為標准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
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
。秦朝時推行「書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語的傳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漢代雅言
演化為「通語、凡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
和江左一帶。《魏書咸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
)」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④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
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如孔穎達對經學的傳述
和註疏,韓愈、柳宗元等在文學上的創作活動等,促進了漢民族書面形式的共同語的廣泛
流傳。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
以洛陽語音為標准音的《切韻》的規范。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
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
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話仍處於標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與今日河南方言幾乎完全一樣。今日北方官話之所以與河南方言大同
小異,是歷史上北方官話區長期以河南方言為標准來規范自己的語匯和語法系統而形成的
。⑤金人遷都北京後,河南方言的影響擴大到金人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蒙元時出現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廣泛傳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是「以
中原為則,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編寫的。元代漢民族還是以中原之音為正音的。從明初的
《洪武正韻》到清中葉以前,教授標准音的學者都是以中原雅音為依據的。與此同時,元
明清三代隨著政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元雜劇、《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儒林史》、《紅樓夢》等)的產生和流傳,使北京語音逐步上升到標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鮮人學漢語的課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當時的北
京話為標准音而編寫的。清政府曾發布過政令要求各級官員和「舉人、生員、貢監、童生
皆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官話」。北京語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標准音地位,是在清中葉
以後。滿清學者陳沖慶說:「國朝建都於燕,天下語音首尚京音」。於是乎,漢民族共同
語經發展演變,在標准音方面實現了從中原雅音到北京語音的轉變,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關中方言東府話包括西安市、銅川市、咸陽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屬商縣—洛南—丹鳳—
山陽、陝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甘肅寧縣;關中方言西府話包括寶
雞市。關中方言區乃炎帝故地,母系為炎帝屬的周族語言即是炎帝語言,炎帝語言與炎黃
融合的夏語近似,又由於地理相近,溝通頻繁,所以關中方言與河南方言同屬中原官話。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4 [備查]漢族諸方言
秦隴方言包括陝北的延安、甘泉、富縣、定邊,陝南的略陽、勉縣、南鄭、漢中市、城固
、洋縣、西鄉、漢陰、安康市、平利、旬陽、鎮安,隴東的慶陽、合水、正寧、華池、環
縣、鎮原、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台,渭河以南的隴西、漳縣、武山、甘谷、禮縣
、西和、岷縣、宕昌、舟曲、武都、成縣、徽縣、康縣、兩當、文縣(除碧口鎮)、臨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東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寧市、湟中、湟源、門源、互助、貴德
、化隆、平安,寧夏省固原市、彭陽、隆德。
隴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樂都、民和、循化、同仁,寧夏省海原、西吉、涇源,甘肅省
永靖、臨夏、和政、廣河、康樂、臨洮、渭源、定西、會寧、通渭、靜寧、庄浪、秦安、
張家川、清水、天水市。歷史上長期受氐羌影響,與關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點。
南疆方言包括庫爾勒、阿克蘇、克孜勒蘇州、喀什、和田、吐魯番、伊犁州。
西南官話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西部十九縣市、湖南省西北部、陝西省南
部的留壩—佛坪—寧陝—鎮坪—嵐皋—紫陽—石泉—鎮巴—寧強、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瀘
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省大關—綏江—
水富,內江市—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安市—石棉縣,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
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雲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雲南省東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個舊—開遠、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四川省寧南縣;貴州省北部
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二十七縣市、雲南省威信—彝良—鎮雄、重慶市秀山縣、
湖南省芷江—懷化—鳳凰—新晃—吉首;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貴州省南部凱里—都勻—貴定縣;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隨州;武漢、湖南省臨湘縣;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廣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為中心的五十六個縣市;海南省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三亞市的部分地區
所講的軍話。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分界線在廣水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黃岡市—
鄂州市—蘄春縣一線以西以南。
商周秦漢時期,洞庭湖還屬於原始漢語與藏緬語、苗瑤語、融合而形成的楚語,永嘉亂後
,遷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陝西甘肅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萬,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
。安史之亂後,十倍於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沖擊、涵化並最終取代了當地的楚
語,奠定了西南官話的基礎。
江淮官話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福建南平城關、長樂縣洋嶼村屬於江淮官話孤島
。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方言分界線如下:連雲港臨洪河口—東海縣浦南鎮—東海黃川—東
海白塔埠—東海平明—東海房山—東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陽陰平(潼陽)—沭陽顏集鎮
方圩村—沭陽悅來—宿遷關廟—宿遷丁嘴—泗陽倉集—泗陽屠園—泗洪曹廟—泗洪金鎖—
泗洪重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鳳陽縣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縣東—金
寨縣南。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語言特徵有:
A.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
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 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
字;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有入聲調外,其餘
各地官話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古
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現念
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現念為陽平,如爬
、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現念為上聲,如
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現念
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
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
余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
大致說來,北方官話、中原官話東部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
「入派三聲」: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入聲次濁聲母字歸去聲,入聲清聲母字分派到陰
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與北京略有不同: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
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西部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
況:或是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
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
什麼,一律念陽平調。
B.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
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
","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
";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
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
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
"),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
"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
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
,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
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
、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粟」(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
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
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
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
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
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
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
。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
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亞—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
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
,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
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
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
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C. 語法方面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
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
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
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
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
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
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
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
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
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
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
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
,虛的實的,都能和「個」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C. 古代人說什麼話是像現在一樣還是文言文似的
文言文是在書上寫的,說話應該是古白話。
在古代官話的性質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布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官話方言
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范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 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范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栗"(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
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
D. 誰會用天津話罵人 要標準的 謝了
天津罵人的話有很多 但是不管什麼地方罵人都會很難聽 說白了就是怎麼痛快怎麼罵 往死里卷 比如天津人最常說的一句臟話:去你嗎了個B的 玩兒蛋七 撒逼玩意兒 看你內個揍性 這(zei四聲)不人揍的 蛋子兒玩意兒 打你BK的信么 就這些吧說別的就太沒素質了 哈哈 像上面這些罵人的話也不都是用在和別人打架上 有的時候也用在和關系特別好的朋友,哥們兒身上逗著玩
E. 古代中國說什麼話我只知道絕對不是普通話。
據高本漢考證,
中國人唐時的口語接近今天的閩南話(台語),
宋時的口語接近今天的粵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普通話,是從明代以後逐漸形成的
在古代官話的性質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布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官話方言
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范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 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范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栗"(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
參考資料:http://www.zsjy.gov.cn/yywz/fanyan/2.htm
F. 求幾句天津方言的讀音
1.上亮子 :特指門上方的玻璃窗。
2.齁 :讀作hōu。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這菜鹽放多了,齁死我了。
3.褶裂:讀作zhě liē。指人無故找茬(但並無尋釁滋事之意,僅僅是「褶裂」)。
4.橫:讀作héng。其實就是「可能」的連讀音。例:你臉上怎麼掛彩了?橫給老婆打的。
5.唆了蜜:這個比較簡單,就是對棒棒糖之類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6.零嘴兒:泛指零食。
7.嚏噴:讀作tì fēng。正常人都說「打噴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麼的,就叫「打嚏噴」,而且我打了20幾年「嚏噴」,居然前幾天才發現這個怪異的叫法,而且我小時候還以為那叫「打嚏分」呢。
8.恁(么):讀作něn。其實應該是「怎麼」,但天津人就說「恁么」,而且還常常在後面接上「嫩么(那麼)」,例:你恁么嫩么膩歪人呢?
9.油呼魯:實際大概是「油葫蘆」,指跟蟋蟀(即「蛐蛐兒」類似的昆蟲),還有一種差不多的,俗稱「三尾(讀作yǐ)巴腔子」。
10.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這是幹嘛去?(實際應為「您這是干什麼去?」,按標準的天津話說就是「尼了介斯幹嘛其(輕聲)?」
11. 二八八 :這可是經典的天津話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麼窄的道,也就您這老司機能過去,要換個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讀作qiǎ或qiá)
12.孬(魚):讀作nao。是「熬」。熬魚。
13.rǒ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讀作yǒng音的,天津話都是rǒng,聲母變,聲調不變。例:冗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4.順:讀作shún。難看.丟人.不好的意思。例:你說他當著那麼多人數落我,我多順(shún)吶! 例2:你介孩子長的還真順(shún)吶。
另: 垮:讀作kuǎ。順(shún)的近義詞,特指顏色對比過於鮮明或顏色太艷。例:你這身衣裳太「垮」了。
15.來:讀作lǎi。拽的意思。例:你別來(lǎi)我。
16.拾不起個兒 :形容筋疲力盡。例:快讓我躺下歇會兒,累得我都拾不起個兒來了。
17.攏子:梳子的天津叫法。
18.糖堆兒 :糖葫蘆。
19.干飯 :米飯。例:馬三立曾經在某個名段中說過:「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幾碗干飯」。
20.洋白菜:學名捲心菜,有的地方叫圓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21.姨子:對肥皂的稱呼,以此類推,香皂就叫「香姨子」。
22.堆故:有兩種讀法:一,ī gu(輕聲),指身體攤成一團;例:他當時頭一暈,立馬就堆故那兒了。二,ǐ gu(輕聲),指把液體混合。例:你別瞎堆(ǐ)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兒,可樂不是可樂味兒。
23. 拿分:讀作fèn。可能是從某種以分數計算輸贏的比賽或游戲中演化而來的吧,指對於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級證,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
24. 二姨夫——甩貨 。這個來源於高英培的相聲《喪事喜辦》,具體情形請下載此段相聲仔細揣摩。
25.快:讀作kuǎi。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撓;二,舀。例:1.我這後背好像讓蚊子給咬了,幫我快(kuǎi)快(kuǎi)。2.上水缸里快(kuǎi)點兒水。(另:天津話愛把「去」或「到」說成「上」)
26.鞋蹋邋:拖鞋,北京叫「蹋邋板兒」。
27.鑿吧:指再加一點。例:我看這些差不多了,再鑿吧鑿吧就行了。
28.墊吧:指正式吃飯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餓了吧,先來兩塊蛋糕墊吧墊吧。
29.握:天津人管「餓」叫「握」。
30.色:在天津有兩種叫法:一,傻兒,連讀音。例:這是嘛色(傻兒)?二,sǎi。例:色(sǎi)盲。
31.掰掰:天津人對「叔叔」的叫法。同樣,「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說明的是,天津對親戚年齡的排序與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學hx總說她小姨怎麼怎麼,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32.一邊兒:即「一般」。例:他跟我一邊兒大。
33.貓 :「摸」的叫法,讀作mao,一聲。例:你別貓我,怪癢癢的。
34.楞子 :讀作léng。天津人常用來形容別人的詞,跟「二百五」差不多吧,據我理解,很多情況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35.賊 :讀作zèi。 「這」的讀法。例:可趕上這(賊,zèi)波了?」 (相聲:釣魚)
36.介 :「這」的另一種叫法。例:「介是嘛阿?」
37.大尾巴鷹:讀作yǐ ba。裝洋算的意思
38.玻璃蓋:讀作bǒ li。 膝蓋的意思
39.撿直:直接走,不拐彎。例:撿直走就到了。
40.大脖溜: 大巴掌,打脖子後面 ,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時候,向下溜
41.鄒興: 德行。例:瞧你那鄒興。
42.大嘚嘚、大得得:就是女人乳房的意思(天津人發音時,讀lǔ 房)
43.大廖:什麼都管,主持死人喪失時候的司儀。
44.固秋:無規則的亂動。 例:你在那亂固秋嘛!
45.奮秋:意義類似於固秋。 例:好好歲叫,別躺那老奮秋!
46.自微:就是弱勢一方向強勢一方的無謂反抗。 例:他小時候讓他爸給嫩那打了一頓,他不老實,還自微。
47.BK:罵人的一個代詞,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例:你(第二人稱)BK恁么才來呀?例2:界要擱我早揍BK的了!(指代第三人稱「他」)
48.鼻等:就是鼻涕。 例:你看他凍的,直留鼻等。
49.汆稀:就是拉稀。
50.脖葛兒:脖子和衣服的空隙。 例:他老婆把一臭蟲塞他脖葛兒里了。
G. 各地方言都有哪些
【筆者是重慶人】
哈戳戳:傻痴痴 、怪頭怪腦:搞不懂、乾巴巴:沒水、剎割:沒有了,盡頭了、夾:剪
扎開嘴巴:張嘴 、lia:黏
匝翻翻:毛糙糙,看上去不順眼、爬:滾
裝莽(mang 1):裝蒜,裝糊塗
背(bei 1聲)油-----過多耗費時間、精力、感情、錢財等
水垮垮-----某些工作上不負責、學習上不認真,乃至於感情上不專一的人
黑區媽恐-----十分黑;常指天黑
拉爆-----離婚
洗白(bie 2)-----破產,輸光,完蛋
除脫(2)-----殺死,解決
朗(nang 1)個-----怎麽,什麽
對(i 4)頭-----是,對的
蝦爬-----宵小之人,懦夫
背時-----倒霉,語含嘲笑
遇得到-----表示極度抱怨,意同"撞鬼"
你娃-----你這傢伙;語含戲噱
兄弟伙-----好兄弟,哥們
殺館子-----去飯店打牙祭
zhua 2聲-----踢
龜兒子-----常用臟話
寶器-----傻里傻氣
雄起-----加油
喀喀-----角落裡,旮旯
下課(kuo 4)-----下崗,下台
雜皮-----社會小流氓
告花子-----乞丐
腦殼空哨-----聰明,機靈
棱(len 1)-----用兩只手指夾著某物朝一個方向理
哨皮-----丟臉
垮起(個)臉-----臉色難看,生氣
稱透[3聲]-----工整,美觀
登獨:指男孩帥氣
得行-----可以,有能力
超:指穿著入時,流行
剎一腳:停一下
少幺爸:古惑仔、街娃
劃得著:劃算
莫搞毫,莫千翻:叫人要規矩一些,不該動的東西莫要隨便去動,不該乾的事莫要隨便去干,以免惹禍
耿直:直爽,講義氣
冒皮皮:吹牛
龍豁皮:土得要命,盡做讓人發笑的事
背兜:駝背
菜背兜,送菜:總是輸給別人,給人墊背,輸人錢財
巴適
霸道
雄起
神戳戳
叮叮貓
龜兒爛監獄,甲級戰犯都跑俅老
你龜兒不懂科學,騎起豬兒追摩托
腦殼捱,坐頭排
寶批戳戳
哈批戳戳
RI你仙人板板
要得
扯得狠
巴心不得
方腦殼
zhua夢腳
打ten
嘎嘎=肉
屎=粑粑
吃=整嘛
是怎麼回事=啷個搞起的喲
可憐=造孽
撿粑合,撿撇脫=撿便宜
擦=麻
擦=
擦=揩(讀開)
便宜=相因
花費,投入少=撇托
吃福席(赴宴)=吃抹貨,吃啪貨
沒錢=4個包包兒一樣重
老油條
墳堆堆頭撒花椒:麻鬼哦你
貓兒抓糍粑――脫不到爪爪
回來我潤他兩句,他還跟我毛起,緊到扭到費.我才不虛他也,等費沙皮了瑟,我是要和他拉爆的哦.
白天出切燈晃,晚上打死人子板板
各回各的屋,免得娃娃哭.各回各的家,免得生娃娃.
伏2火
開腔
開黃腔:沒有根據地亂說
黃司機:水平差強的司機
孩子:鞋子
恍耳服息
原配搭子
把門關俺
眼睛水
眼扎毛
莽粗粗:胖乎乎
白生生:白凈凈
賊喝喝:賊溜溜
白卡卡:白蒼蒼
酸嘰嘰:酸不溜丟
滑唧唧:滑不嘰溜
奏奏兒:塞子
搞刨老
老火
舌老
茅斯
打整:打掃、整理,清理,教訓,收拾
理麻
醫悶雞
打王逛
巴心巴腸
飛叉叉地跑
飛失女娃子
搞醒豁
達撲爬----摔跟頭
恁個----這么
浪個----怎麼
嘿們----非常
啥子----什麼
搞起耍----鬧著玩
告一盤----試一下
一哈哈----一會兒
嘿起----使勁
整----吃
告花子----叫花子
一西----一些
該遭,該背濕----活該
切----去
安死老----淹死了
了----老
哦貨----玩完
造孽----可憐
搓一頓----吃一頓
雄起----加油,堅持
紮起----支持,撐場子
冒皮皮,沖殼子----吹牛
擱平----擺平
打錘,郭列----打架
各人----自己
哪點----哪裡
走帕----拖把
霉子----托兒
耙和----便宜
呵別個----騙人
瓜兮兮----傻呼呼
瓜娃子----傻子
哈兒----傻瓜
神戳戳----神經兮兮
遇得倒哦----說自己倒霉
巴倒燙----倒霉的人和事甩都甩不開
悶墩----傻呼呼的人
曠老----傻了
水凼凼----水坑
勒哈----這下
崽兒----有輕蔑的意思,也有喜歡的意思,要看語氣
麻脫----推脫
洗涮----嘲笑
踏血----貶低
老火----嚴重
遭不住----受不了
二麻二麻----喝醉了
換轎
窩屎尿
閃色子
霍得轉
勾兌
滕滕菜
撲雀兒
灶精兒
除蒜兒
達而浪
亂劈材
H. 哈喇子是什麼意思
哈喇子,指的是北方方言,即涎水、口水的意思。
出自(《黃雀雲》,載《吉林民間文學叢刊》1981年第2輯):「這小子本來就是個好色之徒,一見阿娟長得十分美貌,樂得~都淌出來了……」
涎水,就是口水。睡覺流口水,有人習慣說睡覺為「流哈喇子去了」。
(8)天津話造孽方言怎麼說擴展閱讀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
但官話方言通行范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
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
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
"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
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
I. 什麼地方的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南方
現在普通話是離古語最遠的一種
等一下
我找一下資料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個人中心 | 退出 | 幫助
進入貼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網路貼吧 > 粽王之粽吧 > 瀏覽帖子 吧主:清歌一曲倒金樽 五花肉餡的粽子
快速回復 貼吧投訴
1 [備查]漢族諸方言
作者:不詳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
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
,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
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
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漢語與
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
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別在一定獨特環境中發展。
(1)北方方言(即官話)
北方方言占漢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南文化線(通州縣東—南通市東—長江—靖
江縣北—長江—鎮江市東—丹陽縣西—金壇縣西—溧陽縣西—溧水縣南—高淳縣北—廣德
縣—郎溪縣—宣城市—蕪湖縣北—繁昌縣—南陵縣東—銅陵縣—銅陵市東—青陽縣東南—
石台縣北—彭澤縣—湖口縣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長江—黃石市—武漢市南—長江—臨
湘縣—常德市—沅江—懷化市—靖州縣—通道縣—永州—郴州—桂林東—賀州—柳州南—
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漢族居住區。官話一般分為六大區,即北方官話、秦晉方言、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中部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北方官話內部又分為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
島、遼東半島;冀魯官話分布在河北省、山東省西部、內蒙古寧城縣;北京官話分布在北
京、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官話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北部、內蒙
古東北部。
西周分封燕國之前,北京居民操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組東胡語支。後來由於黃帝的進入、黃
帝之後分封於薊(今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北京開始操天水的隴中方言(黃帝語言);特
別是西周建立後,分封宗室於燕(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燕逐漸強大,東胡大部分被驅
逐,北京開始操寶雞的關中方言(周族語言,與炎帝語言類似)。此後,北京也一直是漢
族、蒙古語組諸民族(烏桓、鮮卑、契丹)雜居,於是北京官話的東胡烙印逐漸顯現,關
中色彩則逐漸淡化。遼金元時代,大量少數民族以北京作為首都並駐兵移民,時間長達四
百三十年,漢語北京官話加深了與阿爾泰語系的接觸,並加強了與東北官話的聯系,與漢
語中原官話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離,處於開放環境中的北京官話發展迅速,成為方言內部
分歧最小,語音結構最簡單、保留古音最少的漢語方言,時稱元大都話,成為現代北京官
話的源頭。明朝收復北京後,移民一百三十多萬各地的漢族人到殘破的北京,由於當時漢
族人來源不一,漢族移民們都使用已佔少數地位的北京漢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話作為通
用語言,元大都話與現在的北京官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此後,此後隨著元明清三代政
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的產生和流傳,到了清代中葉,終於使北京語音取代
中原雅音的漢語標准音地位。「五四」運動,把白話文的傳播和北京語音的推廣結合起來
,白話取代了文言在書面語中的地位,書面上和口頭上初步統一的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
語(北京語音)基本形成。民國時漢民族共同語叫「國語」,新中國叫「普通話」。 新中
國成立後,北京官話又擴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富蘊、福海、哈巴河、吉木乃
,塔城地區的托里、布克賽爾,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庫爾勒市東北的博湖縣。
戰國以後,就有大量燕國華夏人移民東北,燕人衛滿就是帶著東北的華夏移民入主朝鮮建
國的。永嘉亂後,北京漢民大量移居東北,但到了唐末全被異族同化了。五代十國時期,
契丹人擄掠大量的北京人入關,這些東北漢人說的北京官話奠定了東北官話發展的基礎,
1122年金兵佔領北京,把北京城裡人全部擄掠到東北,這些北京人與遼代先期到來的北京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2 [備查]漢族諸方言
人一起,使得東北官話開始形成。由於遼金元時期,北京與東北同處一國,聯系密切,而
與中原漢語溝通不多,所以東北官話基本上也就等同於北京官話。清軍佔領明朝的東北領
土後,開始說漢語東北官話,1644年滿族人和漢八旗人又帶著這種方言來到東北人的老家
———北京。1620年東北漢族300萬人,由於跟隨清軍入關,清初東北漢族只剩下15萬人了
,但到咸豐年間又自然增殖到200多萬人,都居住在遼寧中北部。咸豐以後,允許漢人入關
,山東半島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無人居住的遼東半島,形成膠遼官話的新分布,一部分
向北繼續遷移,居住在吉林—黑龍江東部;操冀魯官話的河北人出山海關,定居於吉林—
黑龍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龍江的山東人河北人原操與東北官話很接近的北方官話,移民
時又都要經過說東北官話的遼寧中北部,加上清政府派遣的官員說北京官話,吉林黑龍江
的滿族也說東北官話,所以早已在東北紮根的東北官話就成了吉林黑龍江這些山東河北移
民的通用語。
夏朝時期,今華北平原西部為華夏族、東部為諸多華夏化很深的東夷。商朝時期,商完全
華夏化,諸多東夷華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時期,齊國和魯國的東夷被華夏化,分別操齊
方言—魯方言(周族方言與東夷語言的融合),華北平原西部的華夏部落操趙方言—燕方
言(黃帝語言),但這些方言的差異就如同福州話—閩南話、贛語—客語之間的差別一樣
大。戰國時期,諸侯混戰,齊、魯、趙、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話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晉方
言的影響逐漸趨於統一,秦朝時齊魯方言已完全融合趨同。黃巾之亂、永嘉之亂,華北內
部人口流動頻繁,齊魯方言、趙方言、燕東南方言也越來越混化。北宋定都開封,汴洛音
獨得天下之正。此時的齊魯、趙、燕東南都正好處於京都邊緣地區,共同的地理形勢和經
濟狀況為華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機會,冀魯官話形成。至於北京官話獨立於冀魯官
話,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東胡漢族雜居,並受遼金兩代長期首都性統治有關。元明時期,
冀魯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縣、唐山、秦皇島移民,擴大了冀魯官話分布面積。
西周初期,山東半島存在沒有絲毫華夏化的東夷,語言是通古斯與百越語言的融合,跟現
在的韓語相象,而與當時的漢語齊方言風馬牛不相及。雖然後來齊國並吞了山東半島,但
齊國華夏族百姓跟這些東夷仍沒有機會進行交流。黃巾之亂、永嘉之亂,山東半島開始與
齊人之間進行相當規模的流動,於是東夷人開始處於開放的環境中,逐漸被漢化,膠遼官
話形成。膠遼官話與冀魯官話的分界線是:萊州灣—濰坊西—臨朐西北—沂源東—沂水南
—五蓮南—日照東北。與東北官話的分界線是:桓仁北—寬甸西—鳳城南—岫岩北—海城
南—大窪南。
秦晉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
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里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聲。由
於該方言區歷史上一直漢族與阿爾泰民族雜居的地方,所以秦晉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數
民族的痕跡。戰國時期,該方言佔領了今河南省黃河以北西部地區,1722年該方言又佔領
了內蒙古的河套地區。
蘭銀官話細分為8片:銀川市,石嘴山市—平羅—陶樂—賀蘭—永寧—青銅峽—靈武—吳忠
市—中寧—同心—中衛,寧夏鹽池縣,蘭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蘭,古浪—天祝,
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博爾塔拉州—阿勒泰市與青河縣—塔
城(除托里、布克賽爾)—哈密。
中原官話分布在遠古華夏族的傳統居住區,今隴海線南北。蘇州市吳江縣菀坪鎮、宣城市
以東部分鄉村、皖南廣德縣、浙江長興縣屬於中原官話孤島。 中原官話又細分為河南方言
、關中方言東府話、關中方言西府話、秦隴方言、隴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個市縣、河北省南部二個市縣、山東省西南部三十一個市縣、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3 [備查]漢族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個市縣、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個縣市和淮河以南的鳳陽縣
—蚌埠市—霍邱縣—金寨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連雲港市東海縣贛榆縣、陝西省安
康市白河縣。①黃帝打敗炎帝,二者聯合擊敗了東夷,華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夏、薊就是華夏族的兩個分支。夏朝統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語言乃炎黃融合的原始華夏語;薊統治北京,其語言乃黃帝的原始華夏
語。②商族語言最初是華夏化很深的東夷語,流行於中原東部(今魯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話的雛
形——華夏語。③以洛陽為標准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
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
。秦朝時推行「書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語的傳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漢代雅言
演化為「通語、凡語」,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
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
和江左一帶。《魏書咸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
)」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④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
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如孔穎達對經學的傳述
和註疏,韓愈、柳宗元等在文學上的創作活動等,促進了漢民族書面形式的共同語的廣泛
流傳。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
以洛陽語音為標准音的《切韻》的規范。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
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
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話仍處於標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與今日河南方言幾乎完全一樣。今日北方官話之所以與河南方言大同
小異,是歷史上北方官話區長期以河南方言為標准來規范自己的語匯和語法系統而形成的
。⑤金人遷都北京後,河南方言的影響擴大到金人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蒙元時出現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廣泛傳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是「以
中原為則,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編寫的。元代漢民族還是以中原之音為正音的。從明初的
《洪武正韻》到清中葉以前,教授標准音的學者都是以中原雅音為依據的。與此同時,元
明清三代隨著政治、經濟的集中,大量古話文學作品(元雜劇、《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遊記》、《儒林史》、《紅樓夢》等)的產生和流傳,使北京語音逐步上升到標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鮮人學漢語的課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當時的北
京話為標准音而編寫的。清政府曾發布過政令要求各級官員和「舉人、生員、貢監、童生
皆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官話」。北京語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標准音地位,是在清中葉
以後。滿清學者陳沖慶說:「國朝建都於燕,天下語音首尚京音」。於是乎,漢民族共同
語經發展演變,在標准音方面實現了從中原雅音到北京語音的轉變,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關中方言東府話包括西安市、銅川市、咸陽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屬商縣—洛南—丹鳳—
山陽、陝北的宜川—黃龍—洛川—宜君—黃陵—富縣、甘肅寧縣;關中方言西府話包括寶
雞市。關中方言區乃炎帝故地,母系為炎帝屬的周族語言即是炎帝語言,炎帝語言與炎黃
融合的夏語近似,又由於地理相近,溝通頻繁,所以關中方言與河南方言同屬中原官話。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4 [備查]漢族諸方言
秦隴方言包括陝北的延安、甘泉、富縣、定邊,陝南的略陽、勉縣、南鄭、漢中市、城固
、洋縣、西鄉、漢陰、安康市、平利、旬陽、鎮安,隴東的慶陽、合水、正寧、華池、環
縣、鎮原、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台,渭河以南的隴西、漳縣、武山、甘谷、禮縣
、西和、岷縣、宕昌、舟曲、武都、成縣、徽縣、康縣、兩當、文縣(除碧口鎮)、臨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東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寧市、湟中、湟源、門源、互助、貴德
、化隆、平安,寧夏省固原市、彭陽、隆德。
隴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樂都、民和、循化、同仁,寧夏省海原、西吉、涇源,甘肅省
永靖、臨夏、和政、廣河、康樂、臨洮、渭源、定西、會寧、通渭、靜寧、庄浪、秦安、
張家川、清水、天水市。歷史上長期受氐羌影響,與關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點。
南疆方言包括庫爾勒、阿克蘇、克孜勒蘇州、喀什、和田、吐魯番、伊犁州。
西南官話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西部十九縣市、湖南省西北部、陝西省南
部的留壩—佛坪—寧陝—鎮坪—嵐皋—紫陽—石泉—鎮巴—寧強、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瀘
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省大關—綏江—
水富,內江市—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安市—石棉縣,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
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雲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雲南省東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個舊—開遠、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四川省寧南縣;貴州省北部
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二十七縣市、雲南省威信—彝良—鎮雄、重慶市秀山縣、
湖南省芷江—懷化—鳳凰—新晃—吉首;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貴州省南部凱里—都勻—貴定縣;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隨州;武漢、湖南省臨湘縣;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廣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為中心的五十六個縣市;海南省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三亞市的部分地區
所講的軍話。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分界線在廣水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黃岡市—
鄂州市—蘄春縣一線以西以南。
商周秦漢時期,洞庭湖還屬於原始漢語與藏緬語、苗瑤語、融合而形成的楚語,永嘉亂後
,遷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陝西甘肅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萬,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
。安史之亂後,十倍於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沖擊、涵化並最終取代了當地的楚
語,奠定了西南官話的基礎。
江淮官話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福建南平城關、長樂縣洋嶼村屬於江淮官話孤島
。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方言分界線如下:連雲港臨洪河口—東海縣浦南鎮—東海黃川—東
海白塔埠—東海平明—東海房山—東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陽陰平(潼陽)—沭陽顏集鎮
方圩村—沭陽悅來—宿遷關廟—宿遷丁嘴—泗陽倉集—泗陽屠園—泗洪曹廟—泗洪金鎖—
泗洪重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鳳陽縣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縣東—金
寨縣南。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8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語言特徵有:
A.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
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 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
字;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有入聲調外,其餘
各地官話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古
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現念
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現念為陽平,如爬
、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現念為上聲,如
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現念
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盪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
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復雜,除江淮官話、秦晉方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
余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
大致說來,北方官話、中原官話東部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
「入派三聲」: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入聲次濁聲母字歸去聲,入聲清聲母字分派到陰
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與北京略有不同: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
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西部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
況:或是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入聲全濁聲母字歸陽平,
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
什麼,一律念陽平調。
B.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范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
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
","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
";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
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
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
"),沈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
"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
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
,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占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里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
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
、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粟」(閩方言);「相片」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
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盡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
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
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
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
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
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
。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
③外來借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借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
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亞—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
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
,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
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
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
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C. 語法方面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
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
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
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
意義的現象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象官話方言那樣"的、地、
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范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
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
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
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眼眼"意為"眼兒"。"豆
豆"意為"豆兒",西安話"帽帽"意為"帽兒"。西北官話有的地方量詞和指示詞也可以重疊,
如西安話度量詞重疊表示計量方式:"這米不賣升升"(不按升賣);指示詞重疊表示所指的
具體位置:"你的站在這這等著"(你們站在這兒等著),這些重疊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沒有的。
⑤量詞的使用比較概括。官話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詞「個」用途很廣,可以用在許多事物上面
,虛的實的,都能和「個」配搭。稱人一般在官話方言中用「個」和「位」(尊稱),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卻用各種不同的量詞,並往往在量詞的選用中體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作者: 雲夢浦 2006-3-7 20:29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備查]漢族諸方言
修辭風格。例如粵方言,既有「這位先生」、「那個同學」等合乎規范的叫法,而在某些
場合,「呢條老坑」(這個老頭兒)等指人量詞的獨特用法。
⑥官話方言中一個句子里可出現兩個"了"字,前者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後者作為句末
的語氣詞。如:"他吃了飯了",這種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較少見。
⑦表示被動的介詞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