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衛民間故事
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一四○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地,叫群臣獻名。
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
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2、水鬼
話說這是在民國時期的天津,在那時期也被人們稱為天津衛,說是在當地的一個小村莊,村莊裡面有一對老夫婦,且叫這對夫婦為王氏夫婦吧!這對老夫婦五六十歲的樣子,為了生計就在村莊不遠處的小河邊種了一片葡萄林,因為那時候害怕別人投啊!
就在葡萄園的旁邊搭了一個窩棚,平時小兩口就在吃喝在這個窩棚裡面,守著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這個老王頭就有點不高興了,因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裡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頭的窩棚就在河邊。
那個時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頭琢磨了這個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著了,但是突然覺得腹部一陣疼痛啊!就要上廁所,但是他們平時解決這個問題都是到河邊的大樹下,這時候老王頭就沒有辦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隨後一咬牙,拿上手紙就一溜煙兒跑到這個大樹下,正准備解褲子,就聽見一陣怪風。
隨後只見河面上出現了兩個人形的東西,只有一隻腳,咚~咚~咚的就跳到了離大樹不遠的地方,老王頭借著月光看了個一清二楚,這兩人紫色的臉,綠色的長舌頭,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嚇得老王頭話都不敢說,隨後這兩個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換盞間只聽一個水鬼說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轉世了,等了三年終於等到機會了,明年午時三刻在村子裡面的井口,有一個瘸子,臉上還有一顆痣的年輕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時候我就把他拖下水,當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賀喜哥哥啊!」
隨後又和這個水鬼開始喝酒,這時候老王頭嚇得一動不敢動啊!最後那兩個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裡消失了,此時的老王頭已經是癱軟在地上了,褲子也濕了,一溜小跑趕緊跑回了自己的窩棚。
冷靜下來的老王頭就琢磨,明天午時三刻有一個瘸腿的男子要到成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覺得不對勁,村子裡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嗎!村子不大,裡面的人他都認識,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對勁,他決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飯以後,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後恰好午時三刻,他干凈跑到村子井口邊,此時遠方恰巧來了一個男性,一看確實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頭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啊!自己遇見了就不能不管啊!
隨後他就把這個年輕人保住了,大喊道「這人欠我錢不還,大家趕緊來幫幫忙啊!」隨後折騰了半天,抬頭一看,午時三刻已經過去了,他就叫這個小夥子到了一個隱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說了一遍,小夥子聽完,那叫一個感動啊!
千恩萬謝的謝完了老王頭,老王頭自己也覺得這個事情辦得漂亮,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時候,才想起自己沒吃午飯啊!飢腸轆轆的,恰好此時路邊有個路邊攤,就坐下點了幾個小菜,開始吃起來了,酒過三巡,老王頭突然抬頭看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
「南無無量天尊,施主可否賞貧道一頓飯啊!」老王頭心想這有啥,吃吧!隨後叫了一些酒菜,這個老道也是不含糊,頓時甩開了腮幫子大吃一通,吃完後老道就說「貧道不能白吃你的飯,我給你說件事,你自己聽聽」這個老道就把老王頭今天早上救小夥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
隨後又說道「你可闖了大禍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給救了,他們今晚必定要來找你報仇啊!」老王頭一聽,撲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連說「老神仙救救我啊!」接著老道就說「我遇見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這個水鬼,這樣你伸手過來」隨後就在老王頭的手裡寫了一個「雷」字!
囑咐他今晚水鬼來找他,你就他這個手拿出來對著水鬼,這個是「雷符」能傷到水鬼,隨後你趕緊趁此機會向南跑,跑到太陽出來才停下,這樣你就得救了,老王頭聽見後趕緊給老道道謝。隨後回到了家裡,他趕緊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個人留下來。
明天早上再給自己送飯來,晚上的時候,老王頭迷迷糊糊的就睡著了,突然就聽見窩棚外面傳來了咚~咚~咚的聲音,隨後兩個水鬼跳進了窩棚,大喊道「老賊,拿命來!」老王頭趕緊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聽「轟隆」一聲,兩個水鬼應聲而倒!
老王頭趕緊推開門就尋了南方開始跑,只聽身後水鬼追來,「老賊,休走,拿命來」,嚇得老王頭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兩個多小時,跑到了一個山林裡面,隨後看見了太陽才停了下來。
隨後老王頭就倒在了地上,這一倒下就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他趕緊回到了葡萄園,只見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園的葡萄也不見了,後來才知道,老道和那個小伙聯合起來騙了老王頭,偷走了老王頭的葡萄。
3、漢沽城區南有一個營城庄。清光緒年修《寧河縣志》說,「營城去邑五十餘里,唐太宗有高麗之役,因築土城駐中軍。」故名營城。清乾隆年間詩人邵蘭譜有《營城題詠》:天策神威鎮八方,垂衣猶欲捐扶桑。樓船選將方懸月,城堡屯兵劍拂霜。誰識垣牆猶歷歷,只看煙水正茫茫。
行人休問初唐事,古壘荒丘伴夕陽。明、清兩朝,營城為海口軍事重地。明永樂三年,調海防千總邵益謙戍防於此。清順治三年設營城營,後改為營城汛,與北塘、新河合稱「海口三鎮」。清咸豐九年在營城西南沿河兩岸築炮台四座,設兵營兩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時,營城守軍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漢沽區政府所在地。《寧河縣志》載:唐太宗東征凱旋,其中軍駐營城,「其前軍、後軍則更屯它村。所謂前後寨上者是也。」所以舊時有前寨上、後寨上之稱。民初之後,寨上即為漢沽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寧河縣志》載,其附近還有一處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東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灑金坨」。相傳是因唐軍東征凱旋時駐扎於此,曾在高坨子上灑落金銀而得名。此村現屬營城鎮,是天津市最東端的行政村。
4、薊縣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東征時築台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於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於此安營紮寨,初名大、小安寨,後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後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後民間演化為「邦均鎮」;「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後演化為馬伸橋。
5、作為宋遼戰爭的另一方,關於遼國和蕭太後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寶坻區有「打扮庄」,相傳遼國蕭太後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曾在此築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
寶坻區大口屯鎮綉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綉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綉針河當時為蕭太後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有黃花店鄉,始建於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畿輔通志》轉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元時屢遷廢後於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後店。」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
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後店」諧音演化而來。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後店(軟禁失寵遭貶後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後演化為太子務。
B. 袁世凱手下的北洋將領是哪幾位
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先期)、孫傳芳、段祺瑞、張作霖、徐樹錚、張懷芝、倪嗣沖、段芝貴、吳光新、曲同豐、陳樹藩、張廣建、陸洪濤、楊善德、盧永祥、何豐林、李厚基、王占元、陸建章、孟恩遠、李純、陳光遠、齊燮元、王承斌、蕭耀南、方本仁、周蔭人、孟昭月、陳調元。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C. 袁世凱的北洋軍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有多少將士
網路的詳細介紹 http://ke..com/view/673897.html?wtp=tt
簡單的說就是清末新政改革時建立的,官兵數量初創時是6鎮(鎮,單位名稱,相當於現在的師,每鎮12500人)
D. 清朝的北洋新軍下轄六個鎮,一個鎮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很多資料中,袁世凱都是對外宣稱:“咱們北洋團體”,將北洋逐漸變成了自己的私軍。
北洋新軍的組建標志著中國陸軍的近代化,經歷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打造近代新軍。
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六鎮,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之所以會安排袁世凱,是因為在甲午戰爭前袁世凱在朝鮮表現良好,得到李鴻章和榮祿的賞識。
總體來說,北洋六鎮作為中國第一支近現代化的步兵,戰鬥力還是很強的,當時袁世凱打算在全國推行,共計建立36鎮,但是直到清政府被推翻的時候也沒有完成。
一個鎮一萬多人的兵力,和後來的師級編制差不多,都是萬人編,也許到抗戰時期一個師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在當時能夠有一個師,那絕對是了不得的。
北洋六鎮後來一直影響著民國1912年到1928年的局勢,可謂是影響深遠,當時一個省能夠一個鎮的新軍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就能控制一個省,1914年袁世凱派兵攻打四川,僅僅三個混成旅就搞定了,還沒有到出動鎮的地步,可見北洋六個鎮湊齊得有多牛了。
在武昌起義爆發後,馮國璋率北洋軍攻打武昌,南方革命軍根本就無力對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南方革命軍主張南北議和的原因,袁世凱要是真的帶領北洋軍打過來,還真就打不過。
E. 袁世凱創建的北洋新軍最初有幾個"鎮"
北洋新軍最初有6鎮~但實際上他的嫡系部隊只有5鎮!其中一鎮是鐵良統領的旗丁!具體史料如下: 1895年清政府調四千七百人,初駐天津附近的馬廠,後移駐小站,是為編練新軍之始。次年末,胡燏棻調任蘆漢鐵路督辦,袁世凱以浙江溫處道名義接替,遂將「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擴充至七千人;二十四年十月,「新建陸軍」改為「武衛右軍」,直接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節制。這是還不能稱之為鎮~直到1901年李鴻章逝世袁世凱獨攬大權~1903年十一月,他建議清政府設立練兵處,編練新軍,請慶親王為總理練兵大臣,自己為會辦大臣。編成北洋軍6鎮,共6萬餘人。除第1鎮是鐵良統率的旗丁外,其餘皆是袁世凱的親信,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