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楚翹文化怎麼樣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的花生湯最好 2025-07-12 16:05:39
福州戶口變更要去哪裡辦 2025-07-12 15:58:18
上海奶茶店有哪些牌子 2025-07-12 15:58:12

天津楚翹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7-30 19:08:28

Ⅰ 請問生產統一康師傅方便麵生產廠是否是上市公司

是上市公司 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公司」),總部設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天津市,主要在中國從事生產和銷售方便麵、飲品、糕餅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的經營。公司於一九九六年二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巿。本公司的大股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和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分別持有本公司33.1889%的股份。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司市值為54.5億美元。現時公司已被納入英國富時指數中亞太區(除日本外)的成份股。

公司一九九二年於天津研發生產出第一包方便麵,之後市場迅速成長,一九九五年起陸續擴大業務至糕餅及飲品,截止2006年底,公司總投資已達到20億美金,先後在中國四十餘個城市設立了生產基地,員工人數近四萬人,總營業額24億美元。

公司產品絕大部分均標注「康師傅」商標,「康師傅」早已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其品牌價值約為4.12億美元。目前本公司的三大品項產品,皆已在中國食品市場占據領導地位,據ACNielsen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的零售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本公司方便麵的銷售額市場佔有率高達43.3%,是第二名同業的三倍,銷量超過81億包,近年推出的「福滿多」系列平價面更進一步拓展到廣大農村市場,是全球最大的生產銷售廠商;康師傅茶飲料也已成為國內茶飲料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達到53.6%,果汁飲料的市場佔有率也達到了17.3%,是市場前三大品牌,公司06年繼續向純凈水市場推進,康師傅礦物質水市佔率已達12.7%,居市場第二位,預計07年底營收可望超越同業,成為市場龍頭,長白山天然優質礦泉水也將在2007年面向市場;康師傅夾心餅干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為22.2%,是中國市場的第二大品牌。

公司透過自有遍布全國的銷售網路分銷旗下產品,截至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底共擁有437個營業所及80個倉庫以服務5,490家經銷商及73,392家直營零售商。四通八達、快捷高效的營銷網路和售後服務是保障公司產品高居市場領導地位的主要原因,也有助於新產品及時迅速地登陸市場。在主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公司亦專注於食品流通事業,持續強化物流與銷售系統,以期整合資源,力圖打造全球最大的中式方便食品及飲品集團。

作為大陸食品行業楚翹,公司不僅向消費者奉獻優質安全的美味食品,向投資人貢獻投資價值,更著力社會公益,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十幾年來,秉持「回饋社會、永續經營」的精神,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公益投入累計逾2億元人民幣,公益善行涉及體育、基礎教育、醫療、助殘、賑災、扶貧、兩岸文化交流等公益事業的各個方面。未來更將透過「頂新(康師傅)文教基金會」持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及公益事業的交流,透過發起組建國內方便麵企業協會來加強業界自律、提振產業環境、共圖行業發展。

「誠信、務實、創新」-公司正是堅守著這樣的經營理念,勵精圖治才換來今天的驕人業績,然而成績屬於歷史,肩負社會大眾和投資人的重託,做大做強,成就世界級食品集團,到全球經濟舞台上獨領風騷,這才是公司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

Ⅱ 我姓楚,女兒起名「楚翹」「楚辭」哪個好

後者就非常適合女生了,很文雅,有中國文化氣息,古典與時尚並肩,祝福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個人觀點。

Ⅲ 藝術家聞福良用雞蛋殼雕刻出八百頭牛,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什麼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黃牛和水牛是勤力的象徵,奶牛則是獲取少貢獻多的代表。而在我國的文化典籍中,牛也有著極高的象徵意義。

奶牛在古代的典籍里出現的較少。卻並不妨礙“他吃的是草,奉獻的卻是溫暖的奶汁”這種思想的流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奶牛也一直被人們看成吃苦耐勞、獲取少奉獻多的典範。

而在中國的文化典籍中,牛也有著極高的象徵意義。在《周易》裡面,有一句話是“坤為牛”。他的意思是說牛是大地的象徵。而在古代的祭祀上,牛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更不用說在《莊子》中,還有一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詩經》中的牛郎織女,還有《古詩19首》中的牽牛星、河漢女.....

牛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把牛馴養為家畜。算起來,牛已經與我們相伴了數千年,也早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Ⅳ 求名家對蘇軾的評價!!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蘇軾的全部作品,見網路國學《蘇軾集》:http://guoxue..com/page/cbd5e9f8bcaf/

前人論及蘇軾的詞,不論褒貶揚抑,無不視他為開宋詞一代新風氣的詞壇巨擘。正如《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東坡詞提要》所言:「詞至晚唐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軾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一派,尋源溯流,不能不謂之別格,然謂之不工則不可。故至今日,尚與花間一派,並行不能偏廢。」
以上的引文把蘇軾與韓愈相提並論,認為蘇軾在詞史中的地位與韓愈在詩史中的地位大致相當,且不論這樣的看法是否允當,就韓愈生澀奇險的詩而言,在詩史中的確是不能不謂之別格的,這是有定論的。而蘇軾的詞在詞史中又是怎樣的一種別格呢?這顯然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言明的,下文還要詳述。以下先引宋人陳師道評論蘇軾詞的一段膾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1)陳師道的看法與以上引文所持觀點是基本一致的,而他進一步指出蘇詞的基本特徵是「以詩為詞」。
陳師道所言的「以詩為詞」具體指的是什麼?他沒有明言,不過他對蘇詞的評價倒是交代得清楚,大體的意思是認為蘇詞是詞中的別格、另類,而非當行本色,這應該是明白無誤的。而問題在於為什麼「以詩為詞」就會「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原因只能是「詩詞有別」。

一、 以詩為詞的原因 :詩詞有別

(一)外在形式之別:句讀不葺之詩
詩詞有別,就詞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對於齊言的律絕近體詩,絕大部分的詞皆為雜言體,但也有少數例外的。以《玉樓春》為例,上下兩闋各四句,每句七字。初看非常象七律。故僅以外形來區分詩詞,有時難免要犯錯誤。
如果詩詞之別僅限與此,那對於文人的創作是沒有什麼大礙的,特別是對蘇軾這樣的大家,不過只是改變一下詞句的安排,完全是勝任有餘的。但問題在於詞是用作協樂歌唱的,需依聲
填詞,即按照規定的聲韻關系來填詞,所以詞又被稱作「曲子詞」。詞相對不入樂的近體詩而言,與音樂的關系要密切的多。據說蘇軾填詞常有不協音律之作,如李清照所言:「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與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又往往不協音律者。」(2)填詞若不能依聲者,此所謂「句讀不葺之詩」。
對李易安此論,歷來眾說紛紜,意見不一,而關於蘇軾知音協律的記載也多見於宋人的著作。由於詞律之學,幾近失傳,本是詞學中的難點,對於一個初學者,更是如此。所以只能按
1
照「不知為不知」的古訓,約略而言之了。

(二)意境題材之別: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詩詞有別,其中差別最大的,應是意境題材的不同,這當然是就傳統的婉約詞而言的,也是就詞的基本風貌而言的,因為「婉約詞」相對於所謂的「豪放詞」佔了詞的總量的絕大部分。
關於詩詞之間意境題材的不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極精到的評述:「詞之為體,要渺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所謂「境闊」當是指「詩」的意境題材相對於「詞」應雄闊大氣、氣象恢弘,所謂「言長」則是婉轉細致之意,故而帶來的意境則是纖弱柔美。所以「詞」較之於「詩」應多婉曲。
這樣的評述是否正確呢。下文試舉晚唐文人溫庭筠為例來說明:
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頭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
後鏡,畫面交相映。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又是所謂「花間派」詞人的代表。以上兩首詩詞作品,即便是沒讀過,而對詩詞稍有所知的人都能分辨出,其一是詩,其二是詞。正如上文王靜安所言,詩詞在意境題材上的確存在著明顯差別。就上文所引作品而言,詩的題材是懷古,詞的題材是閨怨。而它們所營建的意境顯然也是不同的,詩悲鬱蒼涼,而詞溫婉細膩。但問題就接踵而來了,為什麼同樣一位作家,提起筆寫詩、作詞,意境會有這樣明顯的分別呢?而且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對比宋代文人的詩詞,會發現不少類似這樣的情況。平素寫詩作文道學氣十足的士大夫門,一旦作詞往往就會面目全非,全然是另一張嘴臉。
原因當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對詞的功能屬性——詞體的認知。宋詞上承晚唐五代花間尊前的綺靡婉約的詞風,至蘇軾涉足詞壇前,絕大部分詞家仍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走「綺筵公子,綉幌佳人」(3)的老路,題材內容總不離男女歡愛、羈旅愁緒。所營建的意境也大多纖弱凄婉。文人士大夫們填詞雖是興至而為,但仍以為詞只是供侑酒而歌的,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算不上詩歌的正宗,故稱之為「詩余」。
「詞是詩余」這是宋人對詞體共同的基本認知,所謂「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4)就連北宋文壇領袖、詩文革新的主將歐陽修都是認同的 ,他說:「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5)
陳師道對蘇軾「以詩為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評價,正是基於上文所論及的詩詞在意境題材方面的差異而言的,也是基於對「詞是詩余」的認同而言的。認為詩詞各有自家的畛域,應當保持各自的審美特徵。正是基於這種認知,陳後山才會對敢於沖破傳統藩籬的蘇詞提出非議,誠然,他的觀點放在詞學發展史上會顯得保守,但他對詞的審美特徵有別於詩的確認,對詞的獨特審美價值的肯定,都是有相當見地的。
詩與詞在「本色」上不同,這一點無論從詞的歷史傳承還是總體創作實踐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對蘇軾而言,把詩的「本色」(審美特徵)帶入詞里,以詞來表現詩的題材、境界,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風味呢?

二、以詩為詞的實踐:詩詞一體,
據說蘇軾到中年時才開始學習填詞, 他在《與鮮於子駿書》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是一家……」柳七郎即是柳永,公認的婉約派大家。蘇軾所言的「無柳七郎風
2
味」,顯然是要在傳統的「辭情蘊藉」的婉約詞風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對於這一點,宋人胡寅《酒邊詞序》中雲:「柳耆卿後出而盡妙,好之者以為無以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浩歌,超乎塵垢之外……」他對蘇軾「另立門戶」的作詞觀點,表達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來,蘇詞有別於傳統的婉約詞之處,是在對詞的意境的改變及提升上,改變了所謂的「綺羅香澤之態、綢繆婉轉之度」,而把詞境提升到「超乎塵垢之外」。而達到這種改變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徑顯然是借鑒「詩」的題材與境界入「詞」,做到「詩詞一體」。縱觀蘇軾詞創作的實踐,其與一般婉約詞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題材寬廣、境界闊大
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詞至東坡,其境益大,其體始尊,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他給予了蘇詞非常高的評價,並且提出了「尊體」的看法,這絕非什麼溢美之辭,蘇軾在前人或同輩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開拓詞境的基礎上,進而把「詩」的「言志」功能帶入「詞」中,借鑒「詩」的題材、境界入「詞」,使得文章道德與兒女私情並見於詞,從而大大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總覽蘇軾的詞的風貌,除卻傳統的婉約清麗外,就「以詩為詞」而言,在詞的題材與境界的開拓上,大致體現在以下三端:
(1)、表達治國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詞」
「言志」是宋人「詩道」的核心,也是宋人詩文中最常見的題材。但在「詞」里表達士大夫文人治國平天下之志的,在蘇軾之前是非常罕見的。他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為後代詞家樹立了榜樣。如: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又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
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
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這首詞筆力雄健,一掃當時詞壇盛行的脂粉氣,的確如他所言「無柳七郎風味」。詞中寫出獵時的盛況,可謂有聲有色,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下半闋氣概尤為豪壯,結語「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他以天下為己任,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掃平邊患的壯志。又如詞作《沁園春》中寫道:「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更是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致君堯舜」的兼濟之志。

(2)、借古抒懷的「詠史詞」
「詠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極常用的一種題材,大都是通過對古人古事的歌詠來抒發自己的懷抱,實質上也是一種「言志」。當然上文舉例的「言志詞」中也出現了運用歷史典故的情況,因為並非貫穿始終,只能看作是「比興寄託」的運用。詩詞之間,就寫作方法(賦、比、興)的使用上的差異而言,詞偏重於賦,即長於鋪敘。而蘇軾「以詩為詞」在技巧運用方面的
實質是把常用詩的「比、興」手法多用於詞。顯然「用典」是實現「比興寄託」的重要手段。
論及蘇軾「詠史」詞的創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亂石
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
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
這首被宋人胡仔稱譽為「真古今絕唱」的詞作,是蘇軾在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暢游赤壁寫下的名篇,作者借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事來抒發自己的懷抱。詞中描寫赤壁雄奇的景色,塑造了周瑜「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卻困於無常世事的激憤情懷。風格極為豪放。正是蘇軾對詩歌中的借古抒懷手法的借鑒,造就了這首將被千古傳唱的不朽詞作。

(3)、寄託遙深的詠物詞
我國詩歌從《詩經》開始,就有所謂「興寄」的傳統,而《楚辭》又開創了以「香草美人」抒發情志的優良傳統。使用「比興寄託」的手段,抒寫人生感悟的詠物抒懷、借景抒情之作在宋詩中是很常見的。
在詞的創作中,單純以詠物為表象貫穿始終,並且在其中包含遙深寄託的詞作,蘇詞也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如:
卜運算元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本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創作時間與上文所引《念奴嬌• 赤壁懷古》只差一年,都是在「烏台詩案」後,蘇軾以罪人身份謫居黃州,政治上極度失意時創作的,詞中借詠孤雁而自況,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寧可固守冷落的人生態度。詞中通篇只有意象,其中人與雁,渾然一體,取象托譬,寄託遙深,風格清奇冷雋。
蘇軾致力於詞的題材與境界的開拓,的確做到了「詩詞一體」,他所作詞的題材、境界與詩幾乎一般無二。然而,由於詩與詞在聲律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必然將造成創作時安排聲韻的不同,但在方面,蘇軾同樣表現出「以詩為詞」的傾向。
(二)不以詞意就詞律
上文曾談到蘇軾填詞有不協音律之作,並因此為李清照等所詬病。認為填詞若「不諧音律者」,所作的詞便是「句讀不葺之詩」。這可被認為是李易安所表述的「以詩為詞」。在展開具體評論之前,有必要對詩律與詞律的差異做一簡單論述:
近體詩與音樂的關系,相對於需入樂的詞而言,要寬松的多。早期的詞是一種音樂文學,為了配合音樂,就要求它必須具有特殊的格律,使歌詞的每個字的聲調高低,與音樂的抑揚頓挫配合起來,達到音調諧和,唱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因此,與詩只講平仄不同,詞講究得更多更細。李清照在《詞論》中說:「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計五音(宮商角徵羽),又分五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又分六律(陽為六律,陰為六呂。此處「六律」代指十二律呂),又分清濁輕重。」這也就是說,制調必須協音律。音樂奏過一遍叫一闋,為了配樂而歌,詞也就以分片與之相適應。這樣;詞就必須注意處理片與片之間的關系,而不能像詩那樣,根據內容來分段。詩的韻腳有固定位置,一般都在偶數句的句尾;而詞的韻位,卻大部放在音樂的頓歇處;因此,詞調不同,韻位亦不同。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詞由於需入樂的的緣故,在聲律上與詩的確存在著不小的差別。而有關蘇軾填詞是否協音律的問題,前人各執一端,莫衷一是,而詞在今天早已不能被歌唱。所以孰是孰非,已難稽考。其實,諧不諧音律對於我們今人而言,決不會有李清照般的敏感,因為不能按樂歌唱,也就無從比較諧與不諧音律的優劣。
在創作實踐中,詞比之於詩,對作者在形式上的束縛顯然更多。有鑒於此,陸游曾說:「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6)宋人王灼也說:「東坡先生非醉心於音律者…」(7)以上

4
二位都有為蘇軾開脫之意,因為「非醉心於音律者」似乎有不熟悉音律之嫌,而「不喜裁剪以就聲律」更是間接指出蘇詞的確有不諧音律之作。
就蘇詞不諧音律的本質而言,由於蘇詞的美學風格屬於陽剛,不同於表現陰柔之美的婉約詞,類似於西人所言的「崇高」。 表現在文學作品中,注重於內在的理念精神的抒發,而不重視外在的表現形式,而聲律在詞作中當屬於後者,被蘇軾所輕,當是難免的。
所以,無論蘇軾對於音律是否精通,當他所要表達思想內容與聲律之間產生沖突時,他無疑將選擇對聲律作調整,以適應內容的表達。
面對蘇軾這樣對傳統的「反動」,並非人人都能象胡寅、劉熙載兩位一般給予他肯定評價的,與此相反,當時的情況是認可的不多,反對的不少。而攻擊的方向大致有二,一是對詞境的拓寬上,二是在聲律上。宋人俞文豹在《吹劍續錄》中記錄了蘇軾一段逸事:「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與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東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詞按當時的慣例,顯然是應由「十七八女郎」來歌唱的,若由關西大漢替代無疑將改變詞原有的審美趨向。這幕士的看法與陳師道不謀而合,看來這應當是當時的一種普遍觀念,上文已經論述了詩與詞在「本色」上的確有所不同,但給蘇軾「以詩為詞」的行為作出一個是非好惡的判斷確是很為難的,因為不論是基於審美欣賞的「趣味無爭辯」,還是基於正視歷史存在,蘇詞都開創了詞的另外一面,存在即合理。

三、以詩為詞的內核:詩道與詞道的統一
在詞的領域里,蘇軾無疑是一位革命者。對於他而言,一切有礙於表達思想情志的傳統枷鎖,都會被他砸得粉碎。無論是題材或是聲律。然而,任何文學領域的變革都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任何文學創作風格的變化,都是時代變遷的產物,即所謂「文變染乎世情」。(8)
蘇詞以詩為詞創作實踐的產生,一方面是宋代特有的文化背景與士大夫心理狀態的映射,另一方面則是蘇軾本人的人生志趣、生命歷驗的反映。
(一)詩文革新的余緒
蘇詞以詩為詞的創作實踐的產生,是以北宋中葉開始的儒學復古思潮為其文化背景的,即所謂詩文革新運動。
宋初結束了晚唐五代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趙宋王朝以史為鑒,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這一方面造就了宋代文化的極度繁盛,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9),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宋代對外政策的孱弱。以至於兩宋三百餘年,邊患不絕,受盡外族的侵凌。
晚唐五代是「合久必分、治久必亂」的中國歷史中的又一個荒唐亂世,士人階層的文化理想與政治熱誠,在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黑暗社會現實面前,化成了「郊寒島瘦」般的窮愁苦吟。詩文之風較之盛唐可謂格卑而氣弱,所謂「唐祚至此,氣脈浸微,士生於斯,無他事業,精神伎倆,悉現於詩,局促一題…無復恢涵氣象」(10)。晚唐五代詩文之風的格卑氣弱實與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力量的卑弱乃至整個時代的精神形態萎靡息息相關。誠如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雜傳》中感嘆:「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
宋初詩文之風上承晚唐五代的卑弱浮靡之氣,加之士人階層由亂世入治世不久,綱紀敗壞、士風卑下的局面一時難以扭轉,文人多以相互唱和,粉飾太平為樂,在他們的詩文作品中,片面追求缺乏具體思想內容的形式之美,史稱「西昆派」。顯然,這與宋初統治者振興文教,恢復儒家道統的想法是向背離的,所以宋真宗在祥符二年(1009)下詔復古,指斥「近代以來,屬辭多弊,侈靡滋甚,浮艷相高,忘祖述之大猷,竟雕刻之小巧」並告誡「今後屬文之士,有
5
辭涉浮華,玷於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復古風」,宋王室的復古詔令無疑是旨在維護名教,但在客觀上打擊了在文壇占統治地位的西昆派。而隨著文官政治的推行,科舉制度的完善,士人階層自尊心和政治責任感逐步得到提高與恢復,士大夫不再只是儒家經義的闡釋者,而且同時成為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張的實踐者。到宋仁宗期間,以歐陽修、梅堯臣等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們以復興儒學為己任,以挺立士風為目的,在宋王朝下詔復古的推動下,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文化復興運動——詩文革新運動。
詩文革新運動的實質是在詩文中強調教化與諷諫的政治功用,要求在文學作品中反映和承載儒家正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反對於社會無實際作用的浮靡文風。這使得詩文要承擔起「載道」與「言志」的重任。反映在詩中,必然會選擇向先秦兩漢儒家詩學「言志」傳統的回歸。「詩言志」在漢代詩學是有著政治倫理意味的,而宋人所言的「志」並不是對前人政教詩論的簡單回歸,宋人所言之「志」應是更寬泛的,超越個體意識的,體現士大夫群體本質的抽象化的主體精神,可謂之「詩道」。
宋人普遍認為言為心聲,文品即人品的體現,所以在他們的詩文作品中,往往自覺地貫徹「明道致用」,「有補於世」的文學觀念,以教化諷諫為寫作詩文的主要目的。
而在詞的領域,情況卻與此相反,作為「詩余」的詞在詩文革新運動中,似乎並沒有被波及。而詞風自入宋以後,並無什麼大變,文人對於詞的功用,似乎滿足於「娛賓譴興」(11)的狀態,而「詩文革新」所倡導「載道」、「言志」的主張對於詞的創作也並無什麼實際的觸動,究其原因,一是由於詞沒有「言志」的傳統可以回歸,再者文人也習慣於把不被「詩文」所容的「艷情」放在詞中。期間雖然也有范仲淹、王安石寫過一些格調較高的作品,但總體而言,詞格相對於詩格無疑是較卑弱的。
相信蘇軾步入詞壇之時,便有意改變以上的局面。他面對相對卑弱的詞格,一方面認識到由於詩詞各自具有不同的審美特徵,即所謂「詩庄詞媚」,而詞偏重於表現陰柔之美,所以蘇軾致力於改變詞的題材與境界,使詞能兼而能表現陽剛之美,另一方面,由於前代詞家在進行詞的創作時,似乎總是受到某種特別的文化心態的左右,使得詞人們總是喜歡矯揉造作,不以真性情、真面目見人,而蘇軾則以「吾道一以貫之」理念,把詩文中「載道」、「言志」的主張介入詞的創作,以真性情、真面目出現,不屑於矯首學語,矯揉造作。
蘇軾上承詩文革新的余緒,對詞體進行了改革,使得作為「言為心聲」的文學樣式之一的詞,能夠掙脫傳統的束縛,自由地抒發作者的情志。詞經過他的改造,終於擺脫「詩余」的面目,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二)士大夫主體精神的張揚
宋代士人普遍有一種維系正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大厲名節,振作士風」的自覺。蘇軾作為宋代文人楚翹,更是如此。不過,當他登上文壇時,詩文革新運動已經基本取得勝利,
在詩文領域,「載道」、「言志」的文學主張已深入人心,他只須沿著前人開辟的康莊大道,在詩文的天地中去馳騁他的才華、去申明他的政治理想、去張揚他的「道」。
在詞的領域,如上文所述,由於歷史傳承與文化心態的原因,士大夫們似乎總醉心於「詞是艷科」的本色面目,而無意讓詞去發揮經世致用的社會功用。而蘇軾以「挺立士風」、「有補於世」的道德自覺,在「言為心聲」文學觀指引下,著力提升詞的文學地位,使之能與詩文一般,為文人士大夫「言志「、」載道」。
蘇軾以「詩詞一體」的實踐,在詞的領域貫徹「明道致用」,「有補於世」的文學觀念,把「詩道」引入詞的創作之中,提升了相對卑弱的詞格,在詞中張揚士大夫人格力量與主體精神,從而達到詩道與詞道的統一。
閱讀蘇軾文學作品,的確能感受到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續絕學,為萬事開太平」(12)的強烈使命感。也正是由於他對國家、民眾、文化的這種使命感,使得他一生的
6
仕途遠不及他的文學道路來得顯赫坦盪,由於他始終身處新舊黨爭的旋渦之中,而他處世立身,自有本末,不會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惡而有所趨附。以至於他一生之中總是充滿了小人的訕謗與迫害,而蘇軾卻始終故我。在他身上充分地體現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與主體精神。誠如王國維所言:「即使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13)
蘇軾向來被視為我國歷史中最偉大的文人之一,所謂「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14)這一方面是對他在諸多文學領域建樹良多的褒獎,另一方面也是對他非凡人格力量的肯定。

Ⅳ 為什麼中國無論文學還是哲學都如此不給力

為什麼從來沒有中國諾貝爾文學獲得者或者在世界范圍有比較大影響力的中國文學家或者哲學家的出現?感覺不僅是西方文學甚至是日本文學都比和中國不是一個檔次,有什麼原因嗎?說實話我不看好四大名著…還有就是哲學,為什麼德國的哲學可以這么繁榮中國卻不能?在這種大環境下,也是對中華歷史的不負責。
這些東西不是說想有就有的,他們的思想超出了普通人以及所處年代的總體范圍,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
你關注這些,應該明白,這位朋友大可不必這樣的疑惑。只是人們很少關注罷了。只是簡單的把他們當成歷史資料來理解,這是對先賢們的不負責。
而中國。先進的事物總是要面對人們的質疑和反對的,你說的事情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個人認為中國也不缺少經典的哲學和文學名著。那《易經》來說,個人認為絕對是哲學巨著中的楚翹。還有《論語》還有《史記》…太多了,很多有才華的人和事物都被扼殺在萌芽之中,一個想要在全世界留名的文學家或者哲學家。
其實呢,可是國外的總體環境以及文化思想還是比較欣賞獨立特性的,對那些干預提出新觀點新思想的人也能較快的適應,最主要的是這個人所處的大環境以及他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內心的思想發展。
那些大文學家或者哲學家們,往往都有著極強的個人思維能力。中國古代對個人思想的限制太嚴重了。為了君權的統治,封建主義者想盡各種辦法愚民、束縛民眾思想,尤其是在儒家思想橫行的中國呵呵
主要是神話和倫理學說,而不是純粹的思想體系,還是那個文化差異。記得歐洲人是什麼人種嗎?是印歐人種,他們的宗教是同宗的,甚至包括中東的…還有中國的哲學在哲學上為何被歧視,你的行為稍微異常點都被當瘋子,根本不管你是否是為了啥…中國人被馴化得太久了,所以在思維上肯定比中國這些小老百姓思想的更容易被西方接受…還有一個東學西漸,都無法做到自由發展!誰敢?這個國家,「許多民族沒有超過神話階段,都忘了自己…哲學,文學。甚至東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國人的理論,只能人雲亦雲…所以!敢問中國近現代有哪位哲學家文學家敢頂著精神病,瘋子的名頭大聲說!獨立思考,獨立發展樓主這問題~諾貝爾那個有個旅法的華人拿過…哲學的話,就像樓上的仁兄講的,與政治有關…中國的哲學無法脫離政治,以致哲學倒退為為政治服務的玩意…還有關於東西方文化差異也是一方面原因…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思想等以全面向歐美學習,在戰敗後更甚,最重要的,還是獨立,就是因為中國近代的中國哲學研究一個是處於一種文學意味的研究:這種理論同詩和信仰交織在一起。」雖然我們不能排除其的說法帶有一定的民族主義色彩:我的理論是正確的,是可行的,一個是玄學的,還有就是並未脫離對某位偶像(比如孔子等)的崇拜…這是阻擋中國哲學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我記得梯利的《西方哲學史》中就有說,東方民族的思想並未脫離神,但是還是有道理的…中國的無論是哲學還是文學,為什麼人家學印度也沒學中國的哲學?首先
中國的哲學繁榮個人認為還需要不短的時間,如果當時有諾貝爾文學獎,肯定早就拿到。可是現在中國的作協等作家組織在文學上一直片面強調「貼近生活」。由於政治原因,沒有人敢拓寬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的文學繁榮發達,必須是現在中國的主流經典哲學敢於有人去懷疑才可以。還有文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確實在哲學和文學上出現了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跡象。在哲學方面,現在中國的哲學研究完全停留在學習馬克西、毛澤東、鄧小平理論上和研究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上,造成正牌作家思路乾涸,非正牌作家受到打壓。還有就是如影隨形的政治原因。另外
因為我們跟他們不是一個世界。
意識形態的不同造就了中國的任何事物在國際上不受歡迎,因為畢竟那些獎項都是外國人創造的。
打個比方吧,西班牙2000多年,文學就出了個塞萬提斯寫的堂吉訶德,美術和藝術也就出了個畢加索和迪高,拿的上檯面。僅此三人宣傳如此之大弄的遠在世界另一端的我們都知道了。
相比之下,中國呢?文學諸如李白,蘇軾,杜牧之流數不勝數。美術: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哲學最鼎盛的時候你我都知道是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儒家法家兵家道家,世界上誰不知道中國的易經儒家和風水?後面的朱熹之類繼承和發揮儒家的我就不說了。這哪一門不是博大精深?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孔子學院,都有儒家研究協會,孫子的孫子兵法幾乎是世界上任何軍校的必修課,法家在秦朝時被推崇造就了中國比世界上任何國家更早的進入了封建社會,美國也有李白,杜牧研究協會。
就像我們的媒體宣傳網路等會避諱他們的東西,他們同樣也會避諱我們的。但由於這個世界大部分是由他們組成,所以他們影響肯定更大。
作為中國人,只有去仔細研習這些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才能理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畢竟大家都知道,不是對的好的東西,不可能一直流傳幾千年,對不對?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世界獨樹一幟並影響整個東亞和東南亞而並沒有被任何文化同化的原因。
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一個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不夠重視,很多東西都不被別人知道。試想,一部文學作品不管如何偉大,別人不知道,怎麼獲獎?再說諾獎畢竟是國外的東西,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審美觀不同。二是我覺得很多中國文人對本民族的感情包括人民生活等體察不夠,寫不出反映現實的作品,大氣和有突破性的作品。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不要妄自菲薄,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還是有很深厚的底蘊的,要不世界為什麼都在看中國,都要學習漢話呢?
1,並非我們沒有獨特的文化,你需知道,從諸子百家的哲學理念,孫子的兵法理論,到唐宋的詩歌藝術,元末及明代的戲曲藝術.............
2,政治原因,在古代,儒學是主流,統治者不重視不支持哲學理論的發展,百家之後無大家.........而且連百家之言,也幾乎被歷代統治者刪減殆盡.........

3,沒有宣傳,西方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中國文化。

4,近代學者,太不給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反而因各種原因,幾乎埋沒.........
各種原因,近代的西方和中國之間存在太多的隔閡,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閉關鎖國,加之清統治200餘年為了弱化漢人,大興文字獄,思想風俗方面對漢人進行改造........
而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們正處於冷戰世界當中,紅色政權和資本主義政權的對抗,跟西方世界根本沒什麼交流,當然當時是,人家也是主動封鎖防範我們的。

於是,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對中國文化的影像,就像滿清的辮子一樣,成了一種奇怪的圖像。

比如很多西方人都知道,日本的茶道,而去不知道茶的藝術其實是從中國發源,而傳到日本去的。你看看日本的柔道,書法等東西,哪樣不是出自,淵遠的中國古文化?而人家日本文化去能在西方世界廣為傳播,為人所認同..........唉

諸子百家的哲學星光,唐宋詩歌的意境,韻律,水墨畫的形象,傳神,...........

可惜沒幾個老外能看懂這些,更別說上什麼老外的獎了。

但是人家看不懂,就能說明我們的唐宋詩歌不美嘛?能說明我們的水墨畫沒藝術感嘛?...............只要是美的東西,放在哪裡,都是吸引人的............

另外我要說的就是,得不得這個諾貝爾獎也沒什麼的,就跟當初人家笑我們拿不到奧運獎杯一樣,不要被這些表面現象所迷惑...........
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有一種精神,一種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諾貝爾獎不重要,但是它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因為中國沒有自由沒有激情,只有服從、和諧與穩定。

Ⅵ 沈陽有什麼適合情侶玩的地方

棋盤山滑雪場、中街、彩電塔旋轉餐廳、鐵西1905創意文化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