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初五有什麼活動
擴展閱讀
廣州南沙街在哪個區 2025-05-16 22:00:59
北京建工地產怎麼樣 2025-05-16 21:56:40

天津初五有什麼活動

發布時間: 2022-07-31 22:24:30

㈠ 天津的風俗有哪些

天津的風俗有:

一、大年初一,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題取,和合之意,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

五、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

㈡ 正月初五各地有哪些習俗

正月初五,也被叫作破五,過來這一天才是真正的百無禁忌,在這一天根據地域不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初五的習俗和傳統,有的地方初五是要送五窮,這一天要把窮神給送得遠遠的,來年我們是不會在受窮的。

還有的地方會在初五迎財神,初五也是五路財神爺到來之際,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這一天迎接財神,也有的商店會選擇在這一天開門,開門大吉迎接新年,也是迎接財神爺的到來。

初五在民間並沒有什麼禁忌,破五的說法是由來已久,破五之後就可以跟平時一樣,像修房蓋屋、動土、掃地,這些在過年期間的講究,在破五之後,就沒有那麼多的禁忌,一切都會回歸於正常的范疇。

正月初五要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㈢ 天津的春節習俗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天津衛有「聘不盡的閨女,辦不完的年貨」的諺語。
臘月十五上全街。年貨市場到臘月十五全擺出來了,各種攤販在街市路口,各占攤位,全部出動,以應市民需要,謂之「上全街(讀如『該』)」。天津衛的年貨市場其中在娘娘宮南北,賣兒童玩具的,賣吃的,而居家著重買吃食。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從前漢族地區迷信有灶王爺,是「東廚司命主人間保護神」。到每年臘月二十三,有「祀灶」之舉。認為這一天灶王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所見所聞。這句話的北京版,則說成:「二十三,糖瓜粘」。因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向玉帝訴說自家的壞話。
二十四,掃房子。經終年的雨雷風霜,住宅內外已積滿灰塵,適此時節要打掃干凈,內外整潔。
二十五,糊窗戶。掃完房子,次日要把舊窗紙撕下,房頂、牆紙也要除舊布新。貼上新窗紙、紅窗花及糊(刷)白牆,並貼上新年畫。
二十六,燉大肉。天津人在春節(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間,以休閑娛樂為主,燉熟肉菜後,每天用白菜、粉條燴一下,以應親友來時之需。
二十七,宰公雞。天津人俗信雞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預備大公雞一隻,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餘到跨年後再吃其餘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發。即蒸饅頭。此為「西禮」,山西風俗蒸饅頭在正月拜年時,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糧米做飯。
二十九,貼倒「有」(包括貼對聯、、吊錢、「福」字等)。用紅斗方紙上寫「有」字,貼在容器或箱櫃之門上,表示並預祝,家中糧物常有,什麼也不缺。將「有」字倒貼與倒貼「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歡樂吃扁食。農歷新舊年在子夜相交,要吃餃子。滿人稱為「煮餑餑」,天津沿明朝稱謂,名「扁食」。新年夜五更天忌諱在床上打噴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噴嚏,則預示著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噴嚏時,必須迅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後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門內偷聽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話,以卜來年之凶吉,謂之「聽懺語」。三十晚上包餃子,要將一枚小錢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它,誰一年順利。

正月初一,俗稱過大年。家家喜氣盈門,燃放鞭炮,食素餡餃子,親友互相拜年。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這個「老例兒」意思是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而且還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灑掃、傾倒垃圾,惟恐把「財氣」掃走。除此之外,天津衛人過年時還講究正月不能剪頭發,不然就得死舅舅;正月不能看病,甚至還不能吃葯,不吉利。老天津衛人往往將初一這天看做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春節期間,老人們忌諱比較多的就是說話方面,不吉利的字、音都被視為禁忌。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 過年的時候,無論孩子們多麼淘氣,家長最多也只是呵斥一下而絕不會打,這是因為新春期間有個「老例兒」,忌孩子啼哭,因為啼哭是「沒彩頭」,兆示疾病、凶禍。所以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初二,黎明即起,祭財神,擔水持柴進屋,意為「進財水」,是日吃撈面。大年初二也是姑爺節(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爺」),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舊歷風俗,延續至今。
初三包合子,寓意做買賣可賺對合利。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稱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潑污」,「送窮土」,把家裡床下旮旯的土掃出倒掉,潑掉臟水,趕走窮氣。初五還有另一個重要習俗「捏小人」。包餃子剁餡的時候要一邊剁一邊念叨,「剁小人」,包餃子的時候要仔細捏攏餃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餃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正月初五不能到別人家拜年,否則視為小人之嫌。解放後過春節,拜年及「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破五餃子」等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初6金錢豹
正月十四,蒸面刺蝟、老鼠上供,上午頭向外,下午頭向內,』意求馱回財寶

怎麼樣,天津春節有年味吧?這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很勞累,很辛苦,很花錢,很熱鬧,很享受,也很有趣。

㈣ 【春節習俗】年初五迎財神,各地習俗差別大

破五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劃句號了。其實,這是「破五」的變種,是由於不知「破五」的由來,慢慢的演變出來的

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有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就更讓人討厭了,還沒聽說有誰是喜歡窮神的是不是?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

還有一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大擺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寓意就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請回來過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掛祖宗牌位,燒香上供,意為請祖宗過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過年過完了,所以,這一天要燒香,燒紙錢,恭送祖宗。

由於初五日肩負著送窮神、接財神等多重重任,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這許多的講究綜合起來,就形成風俗----要擺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徵「元寶」的餃子。

初五祭神儀式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

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富大貴。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初五日是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

俗以為接路頭,越快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神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

各地不同風俗

拿山西來說,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山東初五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既為「馬日」,又為「破五」,還為「財神日」,商家愛選在這一天開業;南方不少地兒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魯西南地區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線纏住放在床鋪的席下壓住,到初五這天才能開始使用。臨沂、鄒城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錢,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面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作者:網路經驗)

㈤ 天津過大年的風俗習慣

天津的過年風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㈥ 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6)天津初五有什麼活動擴展閱讀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㈦ 初五是什麼節日該做些什麼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日。

舊時,漢族民間過春節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飯,婦女不能用針縫紉等諸多禁忌,在過了初五之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習慣上,過了「破五節」,商店酒樓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從業。如有鋪面變化、櫃台增減之舉,一般多在初六定奪。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日。

舊時,漢族民間過春節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飯,婦女不能用針縫紉等諸多禁忌,在過了初五之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習慣上,過了「破五節」,商店酒樓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從業。如有鋪面變化、櫃台增減之舉,一般多在初六定奪。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兒今兒個一定要做的倆事兒。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今兒個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

不同的地兒,「破五」這天的過法兒不一樣,就是同一地方,過法兒也不完全一樣。就拿山西來說吧,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破五」這天,還有個頂重要的事兒,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所以,求財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山東初五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既為「馬日」,又為「破五」,還為「財神日」,商家愛選在這一天開業;南方不少地兒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老禮兒畢竟是老禮兒,現在雖然大家過「破五」的習慣,期盼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理依然在,不過迷信的成分已經淡去。

無論怎麼說,也不管怎麼過,對於新的一年,在這兒還是祝大家———開市大吉。